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利特尔股票

利特尔股票

发布时间:2021-10-11 07:51:07

❶ 小鱼吃大鱼讲的什么道理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犹太商人在经营中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徕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纽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大大的“全国”。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犹太商人在经营实业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办法,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犹太商人能不断创造发明各种实业组织形式,得益于他们擅长借资本的运行来经营企业的特点。19世纪时,罗思柴尔德家族发展出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国际辛迪加;20世纪美国的犹太实业家发展出了投资银行;到20世纪60年代时,犹太实业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实业组织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这种新实业形式就是联合大企业。

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利润中心构成,其主旨是对各中心加以协同。与传统的控股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使被控公司原先闲置或使用不当的资产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资本增殖;二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不断组成新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发行新股票,通过股票的出售和买卖来赢利。

这两点共同表明,在联合大企业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

市场渗透、收入增长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等生产经营方面,更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种情况本身又意味着,联合大企业的兼并和盘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采取先向投资银行借贷,等出售股票之后再以筹集到的资金来支付贷款,进而再盘购企业,再扩大联合企业。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吞并一个大公司。而联合大企业本身的存在首先决定依赖于这个循环过程的不断持续。

这种新型实业组织形式是美国犹太金融家和实业家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繁荣之中,证券市场极为活跃,而政府又采取相对来说较为放任的政策,从而给犹太实业家们实践这种“创造性资本经营的最高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明这一新型实业形式的是一批犹太投资银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莱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洛布·罗兹公司,以及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而在建设联合大企业中,则是林一特科姆一沃特公司、利斯科数据程序设备公司、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犹太企业最为热情。其中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认为是第一个联合大企业,其经营者路易斯·沃尔夫森被视作联合大企业之父,虽然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时,包罗了造船、建筑、化工和发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其销售总额最高达到5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沃尔夫森属于全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人为一年50万美元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大企业以其连续滚动的蛇吞象发展形式大行其道,许多地位确定的老企业,即使没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临城下之感。

然而,随着1969年证券市场崩溃,紧接着的经济衰退以及不那么放任的共和党上台,联合大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尼克松上台伊始,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针对所谓“犹太人与牛仔的勾结”的行动。

结果,两个月内,13家联合大企业的股票大跌,共损失了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不过,联合大企业并没有完全垮掉,只是它们的表现开始趋于稳健罢了。

在犹太实业家中,能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联合大企业的特点及其盛衰的,除了斯坦伯格的利斯科公司之外,也许就是伊利·布莱克及其联合商标公司了。

伊利·布莱克在20世60年代以“公司掠夺者”甚至“海盗”闻名美国商业界。因为他极擅长于对企业进行估价,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可这样一个天才的实业家却是半路出家的。

布莱克是一个犹太教法典学院(拉比学院)的毕业生,他随父母一起从波兰迁来美国,在长岛担任过3年拉比。以后,他觉得传教没有什么意思,便放弃了拉比的职位,转而去哥伦比亚商学院学习。

离开学校后,他在莱曼兄弟公司干过一段时间,管理罗森沃尔德家族的财产。此后,他买下了一个陷入困境的瓶盖制造公司,美国西尔一卡普公司。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规模极小而问题极大的公司”。布莱克对该公司进行了大改造,易名为AMK公司之后,便走上了盘购的道路。

不久,布莱克的这家资产仅为4000万美元的瓶盖制造公司开始“追求”另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约翰·莫雷尔公司。这是一家肉食品罐头企业,规模为AMK公司的20倍,资产达8亿美元。

布莱克刚把约翰·莫雷尔公司连同它的种种问题一股脑儿塞入自己的皮包,转身又去追求一个历史悠久,以波士顿为基地的香蕉种植和运输公司——联合果品公司。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有几十万公顷的种植园,拥有自己的冷藏船队,共有37艘冷藏船,年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并不被人看好,只能算一种疲软的保本股票,因为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坏,须凭自然或外国政治家的脾气而定。不过,这家公司有两个不为人注意的长处,一是它没有债务,二是它有1亿美元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正是这两点吸引了布莱克这个精明的估价人的眼光。

布莱克偶然从一家经纪行得到消息,该行早在2年前就曾以较高的价格向委托人推荐过联合果品公司的股票,而现在又在寻找对象把它盘出去。布莱克瞅准时机,马上采取行动,先将这些经纪人手上的股票买下来,抢先了一步。布莱克从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为首的银行集团借贷了3500万美元,以每股56美元,也就是比市场价高4美元的价格买进了73.32万股股票。这笔交易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历史上名列第三的大宗交易。

布莱克领先之后。希望不动干戈就把联合果品公司收购下来。但其他精明的人也看到了该公司有油水,结果导致了一场混战。几个月之内,3次投标出价,使股票的价格由每股50美元涨到了88美元。1968年正是60年代哄抬行情中兼并狂潮达到高峰的时候,布莱克以80美元到100美元的价格将可更换股票的债券和认股证书一揽子收进的交易,极有诱惑力。硝烟散尽,AMK成了胜利者,布莱克通过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又收进了36万多股股票。

布莱克把新组建的联合大企业命名为“联合商标公司”,这个食品加工综合企业,规模极为庞大,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经营情况却与此并不相称。

1969年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衰退,打断了布莱克蛇吞象的连续作业,而连续的天灾人祸,则使其亏损不断上升。

1970年公司亏损200万美元,1971年为2400万美元,1972年和1973年还可以,收支扯平。1974年公司总收入为20亿美元,而亏损却达到了4360万。

联合果品公司接连遭受自然灾害:飓风毁坏了中美洲的许多水果作物:

干旱和欠收导致全球范围粮食紧缺,牛饲料价格也随之猛涨。更为糟糕的是,后来又遭遇了中南美洲7个国家效法欧佩克的打击。

这7个香蕉输出国为了冲抵自1973年以来因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赤字,联合决定对每箱40磅的香蕉课以50美分或1美元的出口税。实际征收这项税的只有3个国家,洪都拉斯是其中之一。洪都拉斯定下的税额是每箱50美分。

由于联合商标公司的香蕉有35%是在洪都拉斯生产的,每箱50美分,累积起来将达1500万美元之巨,这对联合商标公司来说,却是一笔大开销。

就在这时,洪都拉斯官方渠道又放出风声,说出于某种考虑,可以适当降低税额:如果联合商标公司另行支付500万美元,洪都拉斯总统就会减半征收。这样,公司可以少纳税750万美元。这是明目张胆的索贿。公司经过同洪都拉斯方面的谈判,商定支付250万美元的贿赂。随后,通过公司在欧洲的高级职员,将125万美元存入了一家瑞士银行的账户,同时答应将余款陆续存人。后来,布莱克因默许贿赂受到极大的压力,所以,余款再也没有送去。再往后,连送去的必要也没有了。飓风毁坏了洪都拉斯70%的香蕉林,造成公司的损失高达1950万美元。

严重的亏损迫使布莱克只好出卖子公司弥补赤字,联合商标公司的股票则跌到了4美元一股。这家总收入在2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在公众的眼里只值4000万美元。这时,行贿洪都拉斯总统的事又东窗事发。在这所有压力之下,布莱克垮了,这位因其道德心和事业心无法忍受失败与丑闻的实业家,终于在1975年2月3日从位于泛美大厦44层楼的办公室里,跳楼身亡。

布莱克的失败原因中有许多偶然因素,所以并不意味着联合大企业这种实业组织形式的必然失败。有人在1969年就评论过,布莱克的才能表现为“一个资产管理人,至于他能否区别香蕉树与盆栽棕榈,是完全不相干的”。

他的能力在于发现巨额价值,逐步加以控制,并使其进入运行,再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犹太商人总体上都表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或素质。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企业的运行无非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所以企业的经营可以有多个层次,可以有技术有管理等等的层次,但最高的层次必然顺应资本增值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满足资本自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的金融或资产经营。这同样是一个需要灵感、需要直觉、需要创造力的领域。

如果说像布莱克这样不能区分香蕉树与盆栽棕榈的资产管理者有什么不足的话,那绝不是他们只懂金融,而是他们时常忘记自己只懂金融。

❷ 炒股绝招如何精明地选购股票的作者是(美国)的斯蒂芬.利特尔,有谁知道他的简历,介绍一下。

斯蒂芬·利特尔,毕业于英国考特奥德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现任皇家学院网站(the Royal Academy website)编辑,自由撰稿人。 作业简介我只能介绍到这么多了,多余的资料我也找不到了。这本书被当选为投资必读书百部之一。下面我将这本好书的目录介绍一下:绪 论
第一部分 助你起步的工具
1 股市机遇
2 主要市场指数
3 专业人士使用的操作工具
4 买进、卖出还是持有?——帮你找
到答案的信息来源
5 一个久经考验的投资技巧
6 DRIPs——股利自动再投资
7 经纪人佣金
8 证券的纳税情况
第二部分 投资策略
9 投资成功的关键
10 利用投资增加收入
11 以高收入现值为目的
的投资
12 以增长为目的的稳健
型投资
13 以增长为目的的激进

. 型投资
14 投资于外国公司
15 以较低的价格收益比率
购买股票
16 在封闭型基金中获利
的机会
第三部分 股票的广阔世界
17 公开交易的股票
18 银行业
19 赌博业
20 计算机业
21 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业
22 金融服务
23 食品加工业
24 食品杂货业
25 医疗保健业
26 家庭日用品业
27 医药供应业
28 娱乐业
29 建筑供应零售业
30 半导体业
31 电信设备业
附录:具有股利再投资计划(DRIPs)的
公司
术语汇编
索 引

❸ 我想自考,金融和会计有什么区别啊~

非常非常大的不同,科目完全不一样!
会计
4 20 高等数学(一) 6 必考 笔试
5 9 政治经济学(财) 6 必考 笔试
6 146 中国税制 4 必考 笔试
7 41 基础会计学 5 必考 笔试
8 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6 必考 笔试
9 43 经济法概论(财) 4 必考 笔试
10 155 中级财务会计 8 必考 笔试
11 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必考 笔试
19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2 必考 实践考核
12 67 财务管理学 6 必考 笔试
13 156 成本会计 5 必考 笔试
14 144 企业管理概论 5 必考 笔试
15 157 管理会计(一) 6 必考 笔试
101 8079 C程序设计语言 4 选考 笔试
102 8087 关系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4 选考 笔试
103 8155 会计电算化 4 选考 笔试
8156 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一) 8 选考 实践考核
231 40 法学概论 6 加考 笔试

金融
005 0020 高等数学(一) 6 必考 笔试
006 0066 货币银行学 6 必考 笔试
007 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4 必考 笔试
008 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6 必考 笔试
009 0041 基础会计学 5 必考 笔试
010 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必考 笔试
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2 必考 实践考核
011 0072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5 必考 笔试
012 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 6 必考 笔试
013 0060 财政学 4 必考 笔试
014 0055 企业会计学 6 必考 笔试
015 8172 证券投资学 6 必考 笔试
231 5679 宪法学 4 加考 笔试

❹ 敌意收购有哪些经典案例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

案例一:
1989年KKR敌意收购的 Nabisco烟草公司
过程:起初西尔逊雷曼哈顿公司想收购RJR Nabisco烟草公司,每股出价75美元。
KKR听到消息后迅速将出价提高至90美元。
随后,福斯特曼·利特尔加入收购竞争,KKR立即将出价提高至109美元。
RJR Nabisco烟草公司的管理层则在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和所罗门兄弟的帮助下发起了反收购,将价格抬高至112美元。
最后RJR Nabisco烟草公司董事会接受了KKR公司109美元的价格。
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激烈争夺中,除了雷曼兄弟和所罗门兄弟外,摩根斯坦利、高盛和美林等顶尖投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也都纷纷卷入,为交易各方提供财务顾问或资金支持。
结果:这宗敌意收购涉及金额高达311亿美元,KKR却只动用了30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
311亿美元的交易纪录一直保持了17年,直到2006年才被打破。如果按照美元不变价格而不是名义价格计算,迄今还没有任何一宗交易涉及的金额超过它。
这桩交易被记录在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RJR Nabisco的陨落》中,后来还被拍成电视剧。
案例二:
过程:盛大同控股股东地平线媒体有限公司一起通过公开股票市场交易收购了新浪公司(Nasdaq:SINA)大约19.5%的已发行普通股。
而且,盛大已经按照美国证券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Schele 13 D报告,该公司在报告中表明了对所持有新浪股票的受益所有权,同时还公布了相关交易以及其它需要在Schele 13 D中报告的特定内容。
紧接着,2月19日23时,新浪CEO兼总裁汪延代表管委会发给全体员工一封信,表明了新浪不被控制不受影响的态度。2 月24 日,新浪正式表态,不欢迎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控制新浪,同时其管理层抛出“毒丸”计划,以反击盛大收购。
根据Nasdaq 数据显示,盛大此时的市值约为21.3 亿美元,新浪是12.9 亿美元。在一般情况下,新浪可以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或经调整的价格赎回购股权,也可以在某位个人或团体获得新浪10% 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获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内)终止该购股权计划。
结果:最终盛大只能无奈放弃新浪。
案例三:
南孚电池在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
过程: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南孚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
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
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净赚了5800万美元!
结果: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
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
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

❺ 杜兰特是怎么带通用上位的

杜兰特是一个热衷于并购的人,因此,他并购了一家又一家企业。杜兰特又是一个不擅长管理的人,因此,面对数量众多的被收购企业,他却无法将它们整合出最佳战斗力。

虽然杜兰特的收购有一定的效果,到了1910年初,别克公司和凯迪拉克公司的利润依旧可观,奥克兰公司略有盈余,奥兹汽车公司也有复苏的迹象。但要将这20多家参差不齐的汽车公司在两年内整合到一起,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用汽车的销售额从1909年的2 900万美元上升到了1910年的49 400万美元,但净利润却只是从110万美元上升到1 020万美元。这就导致了通用汽车在进行扩张和购买零配件时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缺口,于是,通用就不得不从供应商和商业银行处进行大量借贷。

1910年的经济恐慌使债权人开始注意到通用的财务状况。1910年8月,通用的债权人在纽约召开了一次会议,并对通用的债务进行了一次核定,当时他们就发现仅别克一家公司的债务就高达700万美元左右。因此,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对债务进行管理,以防止债务的进一步增加。一时间,通用汽车公司由天堂坠入到地狱。由于供应商短货、银行拒绝贷款,通用一度贴近破产的边缘。最后,经过与银行家的几轮谈判,通用最终获得了1 500万美元左右的贷款,但条件却是十分苛刻的。

为了能够绝对控制通用。杜兰特又开始玩起了资本魔方,他首先将雪佛兰的资本总额由2 000万美元增到8 000万美元,然后鼓动通用股东以1∶5的比例兑换雪佛兰的股票,1916年5月,杜兰特向董事们宣布,他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通用汽车有表决权的股票,雪佛兰汽车公司拥有通用汽车已经发行的825 589股股票中的450 000股,杜兰特终于实现了雪佛兰吞并通用汽车的“梦想”。1916年6月,杜兰特当选通用总裁。这次事件标志着杜兰特重新从银行家手中夺回了通用。

❻ 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作品目录

译者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华尔街最大的空头
劳伦斯·利文斯顿掀起的风波
谁是华尔街最大的空头
利文斯顿的个性
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
华尔街商人
莫须有的罪名
内幕消息
研究轮盘赌
采访技巧
做出正确判断
形形色色的交易者
自动报价机意识
投机客的弱点
第二章 少年交易手击败投机商号
学会解读报价纸带
利文斯顿的第一个内线消息
打败投机商号
离奇的报价纸带解读能力
一件棘手的事
他们是怎么干的
在纽约的头几个星期
少年赌客破产了
换地方
圣路易斯历险记
在泰勒公司发生的一切
老迈克戴维特的秘笈
算一笔旧账
泰勒又被修理了一一回
第三章 我绝对正确――却赔得身无分文
詹姆斯?基涅的回忆
当三点的钟声响起
检验正确性
代价不菲的经验
摊低亏损
有缺陷的交易方法
一位新朋友
地下股票经纪公司
被屠宰的羔羊
遭受欺骗
轻微的惩罚
一次有收获的中途停留
重返华尔街
第四章 25万美元的直觉
图表与报价纸带
空前的暴跌
阿默愤怒了
老帕特里奇先生的智慧
市场教训
一种神秘的预感
潜意识的冲动
报价纸带会撒谎吗
警世之言
一次便宜的教训
利文斯顿的交易方法
迪肯·怀特的消息
迪肯采取行动
选择操作时机
第五章 我的鼎盛时期
为大操作做准备
理论正确,实践错误
操作正确,却破了产
关键的日子
策划袭击立鼎公司
可靠的盟友在起作用
对安纳康达产生的预感
工作的安慰剂
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走上正确的道路
资金调度站
当厂一天的国王!
市场颠覆
突然的转变
街头行乞
亏损100万
第六章 迄今为止无人能与股市匹敌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商品交易
最小阻力线
推市场一把
一个例证
摸清趋势
粗心的代价
无法击败的游戏
靠策略挽救
内部消息
天才的策略
七月棉花的一次交易
快速行动的时机
纯属运气
第七章 无意中给别人占了便宜
单枪匹马闯荡华尔街
利用错误赚钱
在画点的线上签字
个性的高昂代价
转瞬即逝的财富
华尔街瘟神
败于投机业
回到纽约
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感激的羁缚
亏损的启示
颗粒无收的5年
第八章 100万美元的债务,100万美元的回报
客串内幕人士
少年赌客在拼命
天意不饶人
100万美元的债务
全新的开始
观望与等待
伯利恒飞涨
熊市的初现
一次补仓的机会
簿记问题
为琐事而掏钱
第九章 黑猫吉运与无法抑制的冲动
黑色吉祥物
抓门的声音
利文斯顿的奇怪行为
实情
将账面盈利兑现
凭经验兑现
行情萌兆
汽车板块中的跛脚鸭
圭亚那黄金沉浮记
负债100万
利用行情赚钱
空方打压热带贸易
利文斯顿的策略分析
第十章 咖啡垄断与定价委员会
昂贵的第八
追随利文斯顿
迷惘的追随者
让人无奈的赖账者
利文斯顿的咖啡交易
不可预知之事
归咎于空方的打压
婆罗洲锡逸事
餐桌上的消息
维森斯坦的失算
定期放纵希望
感激的约翰·盖茨
再遭亏损
评说阿奇逊
塞姆·斯隆的撙节
第十一章 为什么公众老输钱
恭维之词
没有最佳时机
失去士气的人
拉瑞?利文斯顿的至言
健全的法规
大扩容
未署名的观点
隐姓埋名的情报贩子
吸筹待涨
内幕抛空
纽海文的实例
利文斯顿:替罪羊
第十二章 国王、平民与投机的弊害
经纪商辅佐内幕人士的格套
额外红利
内幕人士签名的观点
报价机夺福
雅各布·利特尔辉煌的事业
多头头目交易室里的一幕
悉数偿还
英雄末路
摩斯的洛克岛集合基金
投机埃里
王者的废黜
从名声显赫到邋遢龌龊

❼ 世界的第一次金融危机在那一年世界发生了几次金融危机分别有什么影响

1856年10月12日(星期五)

这个阶段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量已经趋于平稳,曾经大大刺激美国出口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欧洲谷物的歉收也已经结束。6月份的《纽约先驱报》写道:"我们的码头塞满了船只,大部分的船只都没有活干,有活干的船只所收取的费用也低得可怜。"同时一家波士顿报纸也指出,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业同样处于痛苦挣扎的境地-因为没有市场需求,6 000架棉纺机只能闲置在那里。

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和早秋,资金往往会流出纽约的银行,这是由于在这个季节,西部的农场主为了支付收割的费用和偿还贷款,会从当地的银行提走他们的存款,从而迫使这些银行将它们存在纽约的银行里的资金调回。所以每逢8月份,纽约的资金供应都非常紧张。8月中旬,《纽约先驱报》写道:"市场上有大量的摇摇欲坠的、急欲抛出的股票,但找不到一个买家,看不到任何需求。"

8月19号,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Michigan Central Railroad)的总裁埃德文·C·利奇菲尔德(Edwin C. Litchfield)辞职,理由是"想在个人事务上花更多时间"。即使在1857年,这样的借口一般也被看成是"公司有了大麻烦"的另一种说法。密歇根中央铁路的股票率先下跌,受其影响,另外几家主要铁路的股票也开始下跌。8月7号,密歇根中央铁路股票价格是85美元;到8月29号,只有了67美元。伊利铁路从34美元跌到了21美元;纽约中央铁路从83美元跌到了74美元。很快,密歇根中央铁路就被国家接管了。

8月24号,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Ohio Life Insurance Trust Company,从它的名字看虽然不像银行,但实际上是家银行)纽约分公司停止营业,宣布破产。大量的欺诈行为很快被揭露出来,该公司在辛辛那提的总部也很快宣布停止营业。股价在4天之内下跌了85%,它的储户在银行外面排成长队,希望能侥幸取回一点点原来的存款。当地的一家报纸引用了当时刚刚出版的《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operfield)中的话,写道:"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有'等待着奇迹出现'。"

华尔街上的经纪商和投机商中比较脆弱的开始破产了。8月27日,雅各布·利特尔由于不能偿还债务而第四次破产,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破产。到9月份时,实力稍逊的银行开始走向破产,9月12号,市场遭受了又一次严重打击,"中美洲号"(Central America)蒸汽船在好望角外遇到飓风袭击而沉没,船上400名旅客全部遇难,船上装载的价值160万美元的加利福尼亚黄金也随之沉没,对华尔街来说,后者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冲击。

虽然当时大西洋底的电报电缆要到第二年才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实际上,第二年它投入使用仅两周后就无法工作了),但伦敦和巴黎市场还是很快就知道了纽约市场的困境,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金融危机随之爆发。当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开始保护自己的货币时,欧洲市场上的利率立刻飚升。因此,欧洲投资者立刻抽回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以购买更安全的国内证券。

到10月中旬,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和纽约所有的大银行都停止支付黄金。实际上,这些银行宣布银行放假而暂停营业,经营状况还比较良好的银行则利用这个机会增加铸币储备,有条不紊地提前收回贷款。华尔街最糟糕的一段时期终于过去了,到12月份时,银行已经能够重新用铸币支付了。

但是,这场危机带给纽约金融市场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一半的纽约经纪商都走向了破产,另外还有985名纽约商人破产了,留下了1.2亿的债务,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正如它当初迅速地出现,短命的矿业交易所也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了,街边交易场所又变成了一座不见人影的"空城"。甚至许多度过了1837年恐慌的实力雄厚的经纪商,在这次危机中也被击垮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前一次恐慌中,他们除了证券经纪业务之外,还有其他业务,但是在1857年,他们已经没有了其他业务了。

在许多经纪商离开证券经纪业之后,多年来一直像个封闭的俱乐部一样运作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现在又有席位可供出售了,一些年轻而更有闯劲的经纪人加入了进来。像亨利·克鲁斯、伦纳德·杰罗姆、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丹尼尔·德鲁、奥古斯特·斯盖尔等,他们将不再局限于华尔街那种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方式,他们将给华尔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当时正在进行的南北战争给这些华尔街的新生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随后在这里发生的将是"牙齿和爪子上都沾满了鲜血"的资本主义的活生生的例子,而历史正在拭目以待这一切将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时间 事 件 主 要 原 因 直 接 原 因
1982年 墨西哥债务危机/台湾亚信事件 政府行为失当/违规经营
墨西哥宣布推迟90天偿还到期外债亚/洲信托投资公司违规炒作房地产和股票
1983年 九月港元风景 政府行为失当 港英当局/不干预0
1985年 台湾十信事件0 违规经营 台北第十信用社超范围高利筹资炒作地产!股票
1987年 股票十月风潮 泡沫经济破灭 道琼斯指数猛跌508点
1988年 温州 倒会风潮 过度投机抬会 发生倒会案
1991年 香港/国商事件 0违规经营 被政府指令暂停营业
1994年
长城公司集资潮 金融犯罪 沈太福非法集资被查处
墨西哥金融危机 政府行为失当 国际融资冲击

1995年
2.23国债期货事件 违规经营 万国证券公司违规,国债期货崩盘
巴林风暴 金融监管不力 里森炒作金融衍生工具发生巨大亏损

大和风波 金融监管不力 井口俊英在美元债券投资中让大和银行损失巨款

1997年
罗马尼亚非法集资案 金融犯罪 一个金字塔式集资计划失败

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 政府行为失当 政局动荡

东南亚金融危机 泡沫经济破灭 索罗斯炒卖泰国铢

❽ 请学霸解释 much. little. a little. bit. a

much:

n. 许多,大量
adj. 大量的
adv. 非常,很
pron. 许多,大量
n. (Much)人名;(德)穆赫;(英)马奇
短语
How much 多少 ; 多少钱 ; 数量 ; 自然卷
much more 多得多 ; 更加 ; 要多得多 ; 多很多
much as 虽然 ; 表让步 ; 虽然很 ; 由于
much [mʌtʃ]
adj.
[修饰不可数名词,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很多的,大量的;很大程度的
[常用于否定句]重要的,重大的
adv.
很,非常,十分,很大程度地
[用以加强比较级或最高级]到极大程度;最
常常;好久
接近;大约;差不多;几乎
n.
很多,大量
重大的事物;引人注目的事物
短语:
非某人力所能及
非某人所能忍受
[口语]太过分,太不像话
[美国俚语]太棒啦,妙极了
这么多;到这种程度
这一点
[多用于否定句]对…评价很高,对…印象很好
对…重视,器重
那么多;到那种程度
那一点
[口语]
关于…就谈这么多,…到此为止
[表示轻蔑]原来…不过如此
这么多;达到这种程度
极,非常
纯粹,完全,十足的
[后接the+比较级]那就更…
不多
不怎么喜欢;不十分感兴趣;不很擅长;不怎么好
[口语]哪里的话;当然不;不见得,未必
与…几乎一样,非常像
虽然,尽管;即使
重视,尊重;特别强调
充分利用
恭维,吹捧;夸张;谄媚
宠爱;溺爱
[常用于否定句]充分理解,明白
多少?
什么价钱?多少钱?
到什么程度?
[戏谑语]什么?[要求对方重讲一遍时用]
[美国俚语]
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
太吃力了,使人受不了
妙极了!太好啦!
和…同样多的
与…一样,恰如
像…那么多;多达
和…同样程度
和…差不多,几乎等于;实际上,事实上
同样多的,同样数量
同样的事;这一点(指上文提到的情况)
a bit much [口语]有些过分
amount to much 了不起,有重要性[通常用于否定句]
as much
as much again (as) 再有同样数量的,加一倍的,多一倍的,两倍的
as much as
as much…as…
as much as one can do 尽个人最大努力
as much as to say 就好比说,等于说
be too much
by much… 得多,大大地
ever so much 非常,万分
for as much as 因为,由于;既然
half as much again 多半倍,一倍半
have much to do with 与…有很大关系
How much?
I thought as much. 我早就料到会这样,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in as much as 既然;由于
leave much to be desired 很不完善,还有不少缺点有待改进
make much of
much about 相差不远,差不多
much as
much less 更不用说,更何况[用于否定]
much more 更加,何况 [用于肯定]
much of a [口语]十分好的,了不起的[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much of a size 大小差不多
much the same 差不多一样
not much
not so much…as 与其说是…不如说是…
nothing much 很少,没有什么
not up to much [口语]不很符合标准;不怎么令人满意
one too much for someone 比某人强,胜过某人,非某人所能敌
rather much =a bit much
set much by someone (或something) 重视某人(或某事物);尊重某人(或某事物)
so much
so much as 甚至,连…也…
so much for
so much so that 到如此程度以至…
that much
there is not much in… 没什么价值;…没多大意义
think much of
this much
thus much 到这种程度为止;这么多
too much
too much for someon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好事做过头)叫人受不了,凡事适可而止
up to much 很好;有很大价值的;令人满意的 [常用于否定句]

变形:
adj. more . most
adv. more . most
little:
adj. 小的;很少的;短暂的;小巧可爱的
adv. 完全不
n. 少许;没有多少;短时间
n. (Little)人名;(英)利特尔
短语
Little Dorrit 小杜丽 ; 小杜瑞特 ; 小多利 ; 小杜丽特
Little Boy 小男孩原子弹 ; 小男孩 ; 小伙计 ; 房祖名
Little Britain 小不列颠 ; 小小英国人 ; 小小不列颠 ; 英伦双雄
Little Saigon 小西贡
Little Cayman 小开曼 ; 小开曼岛
Little Eagle 小雕 ; 小鹰 ; 小小的鹰 ; 雏鹰
Little Swift 小白腰雨燕
Little Hermit 小隐蜂鸟
Little Corella 小凤头鹦鹉 ; 裸眼小葵花
little ['litl]
adj.
小的,不大的
(表示否定)(数量)微量的;不多的
[a little](表示肯定)一点点,有一些
(人或动物)幼小的;小得可爱;讨人喜欢的
(时间等)短的;短暂的;(距离等)不长的
渺小的;无关紧要的;关系不大的;影响小的;琐碎的
(声音)不响亮的;微弱的;不强的
狭小的,气量狭窄的
小得可鄙的,卑鄙的;可恶的
小规模的
adv.
(表示肯定)稍许,一点儿,不多
[用于动词前]毫不,根本不,一点也不
(表示否定)很少,少到几乎没有;微小
[a little]
难得,不常,极少,几乎不
n.
(表示否定)微少;没有多少;几乎没有
[a little](表示肯定);少量;少许
短时间;短距离
近义词:
small
短语:
不重视;认为…没有价值
对…不以为然
仅有的一点点[亦作 what little]
小人物,无足轻重的人
不少,相当多
很非常
轻视,不重视;蔑视,不以为然[亦作set little by]
对…不甚了解,对…不甚领会
几乎和…一样
不过是…而已
和…没有差别
与…半斤八两
几乎达…之多
不久,一会儿
[废语]简单地说,简言之
after a little 过了一会儿,不久
by little and little 逐渐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亦作 little by little]
come to little 终于失败;没什么结果
Every little helps. [谚语]点点滴滴都有作用。
Every little counts. [谚语]点点滴滴都重要。
for a little 不久,一会儿
go for very little (或nothing) 几乎无效;无足轻重;劳而无功;落得一场空
in a little
in little 小规模的(地);小型的(地)
little better than 并不比…好;简直和…一样(坏);简直就是
little by little 逐渐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亦作 by little and little ]
little less than
little more than
little or no(或little if any) 不多;简直没有;几乎没有
little or nothing(或little if anything) 简直没有,几乎没有
little short of 几乎;简直是
make little of
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 [谚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no little 不少,很多
not(或quite) a little
see little of… 很少…与来往
set little by 轻视,怠慢,不重视;不以为然
the little
think little of

变形:
adj. less . least
adv. less . least
a little:
一点儿,少量
a few 与 a little 都表示肯定的意思,指“有一点,有一些”。具体区别:
(1) a few 后加可数名词复数
(2)a little 后加不可数名词单数。
e.g. I'm going to buy a few bananas.
I can speak only a little Chinese.
3. a little 与 little 也可以用作副词, 表示“有点”“稍稍” 表示“很少”
e.g. ----Can you speak English?
----Yes, but only a little.
This book is a little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ne.
( 可修饰形容词比较级)
She slept little last night. 昨天晚上,她没有怎么睡觉。
bit:

n. [计] 比特(二进位制信息单位);少量;马嚼子;辅币;老一套
vt. 控制
adj. 很小的;微不足道的
adv. 有点儿;相当
v. 咬(bit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a bit 和bit的区别

a bit + adj.
a bit of + n.
a bit 后面加形容词,用法和a little一样
a bit of 后面加不可数名词,意思:一点
但要注意:not a bit = not at all “毫不”
not a little = much 非常
此外还有a bit of a.......表示“有点像.......”
quite a bit 相当多。
some:

adj.一些; 某个; 大约; 相当多的
pron.一些; 若干; 其中的一部分; (数量不确切时用)有些人
adv.非常; 相当; <美>稍微
many:

pron. 许多;许多人
adj. 许多的
n. (Many)人名;(法)马尼
⒈【口】很多,多数,多量[S1][P1][(+of)]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in the railroad station.
火车站里有许多人。
⒉全部[the S][G]
Take the whole lot.
把这些全都拿去吧。
⒊(商品等的)一批,一摊;某一类的人[C][G]
This lot of shoes sell very well.
这批鞋很畅销。
⒋(出售或拍卖时的)货品[C]
Lot 99 is a pair of antique vases.
第九十九批拍卖品是一对古瓶。
⒌(作特定用处的)一块地[C]
He is looking for an empty lot on which to build his house.
他想买一块空地造房子。
⒍【美】电影制片厂[C]
⒎签[C]
They drew lots to decide who should begin.
他们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始。
⒏抽签[U]
It was settled by lot.
这事是以抽签决定的。
⒐命运,运气[U][S1]
It was her lot to suffer through life.
她命该一辈子受苦。
⒑份儿[C],份额 [金融](在金融中,lot指的是用于交易的一定量的标准份额,如中国股票交易要求的最小交易单位“一手”——等于100股)
He divided the fruit into three lots.
他将水果分成三份。
[金融] Recing minimum trading lot in exchange may creat liquidity.
减少交易所的最小交易单位可以增加流动性。
及物动词
vt. 划分
不及物动词
vi.抽签
短语:a lot of,lots of
用于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
a lot是口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组,多用于肯定句,有时也用于疑问句。其主要用法有如下几点:

一、作名词短语,表示“很多;多量”,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其后常有动词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

如:

Sometimes we have very little snow, but sometimes there’s a lot.有时我们这儿雪很少,有时却又很多。(作主语)

There is a lot to see at the party. 聚会上有许多可观赏的东西。(作主语)

He’s given her a lot to eat. 他给了她许多好吃的东西。(作宾语)

You know a lot/much about English names. 你知道许多有关英语姓名的情况。(作宾语)

We see a lot of him these days. 这几天我们经常见到他。(作宾语)

This is a lot. 这真多。(作表语)

二、作副词短语,在句中作程度状语,表示“很;非常;常常”,修饰动词、感叹词、介词短语、形容词或

副词的比较级,如:

It usually rains a lot/much at this time of year. 每年这个时候都经常下雨。(修饰动词rain)

Do you wear your new watch a lot? 你常戴你的新手表吗?(修饰动词wear)

Thanks a lot/very much ---that’s very kind. 多谢,十分感激。(修饰感叹词thanks,thanks=thank you)

He is feeling a lot/much better. 他感觉好多了。(修饰比较级better)

Your room is a lot bigger than mine. 你的房间比我的大得多。(修饰比较级bigger)

三、a lot前可被such,what,quite,rather修饰,如:

I like him quite a lot. 我非常喜欢他。

---How much money is left? ---还剩下多少钱?

---Rather a lot. ---还有相当多。

四、a lot of = lots of,可修饰可数或不可数名词,意为“许多”, “大量的”,相当于many或much。a lot, a lot of, lots of通常用于肯定句,否定句中一般用many或much,如:

There’s a lot of work to do and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sent there.

有许多事情要做,许多人已派去那里了。

五、用于固定搭配构成习语。

have a lot to answer for为糟糕的情况负责

Jerry’s got a lot to answer for. If it weren’t for him, Ann would never have left Denver.

杰里要为这一后果负责。如果不是为了他,安永远也不会离开丹佛(美国科罗拉多州)。

have a lot on your plate有很多困难的工作要处理

Leave Mum alone-she’s got a lot on her plate at the moment.

不要管妈妈―——她眼下有太多的事要处理。

I can’t take a holiday at the moment; I’ve got a lot/far too much on my plate.

我现在不能休假,我有太多的事要处理。

have a lot on/have a lot going on 近期很忙

Do you have a lot on for tonight? 你今晚很忙吗?

They will have a lot on tomorrow. 他们明天将很忙。

have a lot on one’s mind把很多事情挂在心上

He is a businessman. He always has a lot on his mind.

他是一个商人。他总是记挂着很多事情。

see + n. (a lot/little/less/more/much/nothing/something) + of + sb./sth. ……见到某人/物

He has seen something of life. 他略有阅历。

We hope to see something of you ring the holidays. 我们希望在假期里不时能看到你。

something of…表示“几分; 多少”。

❾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在哪里谢谢

经济学有关生产、需求、经济政策、小到企业决策,大到就业收入国民产值等。是一个宏观概念,比如国家制定什么宏观的经济政策,这些就是属于经济学。

金融是有关证券市场、股票债券、银行、保险、公司融资。

❿ 国家宝藏总 尼古拉斯凯奇 介绍 华尔街的来历是什么

还介绍的是百老汇

华尔街的由来

华尔街起源于17世纪,当时那里隶属于荷兰新移民。那块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于曼哈顿岛前端,夹在两条航运方便的河流之间,是易于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看中了这一地点。

十年后,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栅栏“墙”所取代,它延续了910米,为的是防范新的敌人——英国人。

1664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展开了一场海上争夺战,英国人成功地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墙”没有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1685年,英国人把这条街命名为“华尔街”(WallStreet)。英文单词“Wall”是“墙”的意思。

华尔街临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对于纽约商业金融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在英国人统治时期,纽约迅速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并逐渐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雏形。

把华尔街作为市中心,是英国任命的纽约总督托马斯·唐干做出的决定。他事先偷偷购买了临近的大片土地,然后分成许多小块待价而沽。1686年,华尔街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他便顺势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门道,分别赶在华尔街区域地价飙升之前购入大量地产。在17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华尔街经过扩建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老的木栅栏被拆除,基石用于建造市政厅,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来,从而拉开了华尔街空前但不绝后的序幕。

汉密尔顿计划

华尔街居民当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为著名。在合众国早期历史上,一些设计者们,不仅从无到有创建了美国,而且为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汉密尔顿就是其中之一。汉密尔顿坚信,新诞生的国家不仅应该制定明确的宪法,而且还要相应地建立起制定和实施商业法规的有效运作系统。一位观察家认为,汉密尔顿把自己看做乔治·华盛顿总统任期的联邦总理,而不仅仅是一位财政部长。

当时,由于独立战争的影响,美国的内、外债总额高达5400万美元,其中包括严重贬值的面值4000万美元的大陆币,以及各州政府未偿还的2500万美元债务等。单债务利息一项就高达400万美元,联邦政府的年度税收根本无力偿付。

为摆脱困境,汉密尔顿实施了集资和还债计划。他认为,应该将资金集中于商人、经纪人阶层,并由他们对国家的未来进行风险投资。为赢得这些新生资产阶级的信任,国家必须预先投资,而自己的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步骤。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汉密尔顿首先开始发行新纸币,用以取代大陆币。其次,汉密尔顿又发行联邦债券,募集了8000万美元资金。债券买卖主要面向沿海商业中心地带的券商和经纪人。

对于大陆币面值可能重新恢复,华尔街经纪人早有预料。他们以十分优惠的折扣大量购进,用旧币换新币,再用新币买政府债券。当曼哈顿南区普通投资者犹豫不决时,华尔街的经纪人不仅购入大批国债,还从南方各州买进了大批大陆币,几乎相当于美国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二。

这样,政府有钱了,经纪人持有了国家债券,不值钱的大陆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可是,对于经纪人可以按极低的价格买进旧币,然后等额兑换新币,众多旧币持有者一无所知,做梦也想不到会出现这种情况,遭受重大损失。正是这种投机,导致了华尔街第一次金融丑闻的发生。

操纵市场的报应

1789年财政部成立的时候,汉密尔顿任命杜尔为助理部长。但杜尔只在这一职位上干了七个月就提出辞职。

1790年12月,杜尔委托伦纳德·布利克作为代理,去南卡罗来纳州购买旧大陆币。有证据表明,在布利克前往南卡罗来纳州之前,杜尔已经开始投机交易了,当时他还在财政部任职。与他关系密切的商业合作伙伴,事先从他口中得知汉密尔顿计划的消息,大多以很低的价格吃进大量大陆币进行囤积。

杜尔不满足于仅投机大陆币,还与别人联手在市场上秘密收购纽约银行的股票,试图取得控股权。纽约银行是一家州立商业银行,在汉密尔顿酝酿的金融大餐里,它是一道重要的基础原料。因为合众国银行不属于商业银行,不能够吸纳储蓄或开展借贷业务,所以汉密尔顿需要将一家信誉良好的商业银行纳入其中,以便保持金融稳定,进行必要的政府资金周转。

杜尔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便与华尔街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秘密开始股票收购的垄断操作。杜尔的企图开创了华尔街历史上进行市场操纵的先河,其具体运作策略是:当股价低落时,尽可能地全部买进,然后消除压低股价的负面因素,促使价格回升,再抛售手中的股票。问题在于,随着垄断者不断买进,市场力量自然推动股价上涨,而这恰恰是垄断者满仓之前所极力避免的事情。为达到这一目的,杜尔在运作中巧妙地设计圈套,诱骗投资者相信一家新的银行正在建立,将与纽约银行展开竞争,致使纽约银行股票价格大幅滑落。此后,杜尔竭尽所能吃进纽约银行的股票。当用尽了所有资金和抵押的时候,他开始以2%-4%的月利率从纽约中央大街的广大民众中集资借钱。

1791年8月,汉密尔顿开始对杜尔产生了怀疑,提醒他不要进行与身份不符的投机生意,后来得知杜尔计划拼凑一家新银行,与纽约银行展开竞争时,汉密尔顿勃然大怒,为避免其将整个国家建立商业信誉的宏伟计划置于险境,汉密尔顿和纽约银行合作,采取拒绝抵押的方式,阻止杜尔及其同谋染指纽约银行。

纽约银行不再为杜尔及其同伙提供进一步的贷款,杜尔的集资由于必须支付2%-4%的月利息,现金流一旦受阻,将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样,杜尔的压力骤然增大,灾难发生了。

杜尔不得不被迫宣布无法履约付息。消息一经泄露,他们随即遭到投资者的围攻,但为时已晚,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混乱情况:晚上人声嘈杂、喧闹纷乱,城市里出现了暴民,声讨投机之父杜尔掠夺了所有财产,使他们血本无归。暴怒的民众试图将他从监狱里揪出来,但被市长和行政官员制止了。由于令人诅咒的投机,这个城市一半人倾家荡产了。

梧桐树协议

金融丑闻是导致《梧桐树协议》签署的重要事件之一。经纪人希望制定公共管理条例,规范金融市场,以便平息公众的愤怒,同时将约束机制掌握于自我手中。

据说,在杜尔被捕一星期后,在《梧桐树协议》签署大约两个月之前,一批经纪人于3月21日在克里宾馆集会。根据《美国政府公报》报道:“商人和股票经纪人……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报告与商业交易运作模式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并研究他们的意见是否合适。”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树木大多用来生火,曼哈顿街道上树木贫乏,因而华尔街68号院这棵尚存的梧桐树就格外引人注目,树阴下成了良好的集会场所。1792年5月17日,24个经纪人在树下召开会议,达成一项协定,协议具有中世纪行业协议的性质,它规定24个签约者进行债券买卖时,彼此间享有优惠,以统一、固定的比率提取佣金:

我们,签约者,作为买卖公共证券的经纪人,特此庄严承诺并彼此保证:在从今往后的交易中,无论对任何人,无论买卖任何证券,都将以不低于交易额0.25%的比率提取佣金,而我们之间彼此交易时,则相互磋商,给予优惠。

从此,会员专属和固定最低佣金成为传统和定制,延续并影响到以后的交易活动,直到 20世纪。《梧桐树协议》签约者的行为,也正是所有市场开拓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设置壁垒,将自己和其他人隔离开来,以便实现市场垄断;只有在方便可行的情况下,才允许其他人进入同一市场。

《梧桐树协议》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阻止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涉。

“庄家”的出现

华尔街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在最初形成的两年里建章定制,为以后两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华尔街培育了早期的券商。他们既是证券交易的受益者,也担负着责任和义务。

无论如何,早期的华尔街迅速繁荣起来,并且很快出现了许多重要场所,容纳商人们从事金融活动。其中第一场所当属唐提饭店,唐提饭店由唐提投资机构建造,也因此得名,它不仅是一家饭店,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招商引资载体。对于经纪人来说,集资的方式已经不算新奇。从贩运皮毛,到买卖奴隶,他们曾经一度无所不为。经纪人作为中间人,从供货商手里购买商品。

在1790-1792年剧烈动荡时期过后,华尔街的证券交易停顿了近20年。 1812年对英战争爆发,政府又开始通过大量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华尔街随即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战争结束后发生了三起重大事件,将华尔街继续推向前进: 1816年美国第二合众银行重新开张,注册资金3500万美元,其中2800万美元向公众出售;为造伊利运河,首批债券开始发行,总额达7000万美元;成立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

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与《梧桐树协议》签约者联盟一样,都是会员制,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成为一个行业协会,可以凭几个经济人的实力和影响,为华尔街确定证券价格。普赖姆被选为第一任主席,并且成为现代华尔街的伟大规划者。

最早,普赖姆以银行间的票据买卖积累财富,他以频繁交易成为第一个“庄家”,并通过银行控股,成为第一个私人银行家。他放贷的利率,被称为“普赖姆利率”。当时,由于受杜尔丑闻影响,证券交易行业十分萧条。普赖姆是个革新家,通过对传统交易去粗取精,他在自己的交易场所营造了安全、稳妥、宾至如归的氛围。

此后十年里,竞争出现了,一方自诩为“官方”交易者,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另一方为外来者,认为证券交易不能包办代替,不时发起挑战,并聚集在马路上开出了“路边市场”。双方争来斗去,在法庭内外打起了官司,最终导致了法律、经济等领域的新观念的形成——即在一个自由市场体系中,自由应普遍存在,不应仅由一部分人享有这种特权。
罗斯福宣誓就职后不久,就请求国会支持银行业立法。首先,禁止商业和储蓄银行投资股市证券;其次,建立银行保险金保护储户利益。一家金融机构必须做出选择:是致力于成为一家投资银行,还是成为大型的、以客户为主的商业银行——银行业的两种功能间设置了防火墙。

金融大都会的再生

1835年12月16日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夜晚火势骤起,烈焰凶猛,以致连商业贸易大厦的大理石建筑都毁于一旦。当大火终于熄灭的时候,原来的华尔街所剩无几,一片废墟。火灾发生前,纽约共有26家火灾保险公司,火灾后,其中23家宣布破产。

尽管如此,华尔街的乐观精神和无穷活力并没有被摧垮。火灾后仅四天,商业贸易就恢复正常营业。一年后,500幢新建筑拔地而起或正在兴建,一个更新、更好的华尔街如凤凰再生般展现出来。

火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好四处游动办公,直到新商业交易大厦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大厦位于华尔街和交易场所、汉诺威街和威廉街之间,占据了整片城区。设计者艾赛亚·罗杰斯采用了当时普遍流行的希腊新古典风格,在面对华尔街一面,竖立了12根巨大的爱奥尼亚式立柱。立柱每根重45吨,来自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一个采石场,都是由整块的岩石切割打磨而成,使用特制的木筏通过河流向南漂浮运输,抵达纽约后,用了40组牛群从港口运抵施工现场。新大厦的圆形大厅,可以同时容纳3000个交易员来回走动,从事各式各样的商业贸易活动。

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设在“鲍德厅”,罗杰斯匠心独具,把它设计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商业中心,采光、供热、通风设施一应俱全,还带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作为金库,摆放着铁皮保险柜,储存各式各样的股票、债券及商业票据。

“卖空”交易的引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尔街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从“路边市场”开始职业生涯、发家致富的。他们在交易方法上革新、创造,发展了许多专业技巧。“不间断交易”就是从“路边市场”开始的。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每天只进行两次交易,刻板不变,而“路边市场”则不同,随时可以进行交易。这样,市场交易得以与瞬息变动的证券价格相适应,更趋活跃,市场交易额远远高于证券交易委员会。另外,在 “路边市场”里,对某些特定企业或行业颇有研究的专家们,每天经常站在同一个地方,逐渐固定成习惯。长此以往,并经过发展演变,就产生了20世纪证券交易中具有显著特点的“交易席位”和“专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操盘手是雅各布·利特尔,将证券交易中的卖空、买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卖空意味着以特定价格卖出他并不拥有的股票,约定30天或60天后交割。他赌定届时市场价格会有所下降,自己可以按照比约定价格低的价格买进,从而保证个人只赚不赔。

利特尔并非完全凭借预感、对市场趋势的精确分析或者胡乱碰运气,而是通过垄断市场、散布虚假消息、利用他人帮助等手段,操纵特定品种的证券价格,使之向着自己的预期价位靠拢,以达到盈利目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成功操盘,是在19世纪 30年代中期。他通过囤积“莫里斯运河及银行公司”的股票,随即将股价从10美元成功地拉升至185美元,从而赚了个钵满盆盈。

利特尔一夜暴富,又一贫如洗,一生至少经历了三起三伏。直到1857年,金融恐慌最终使他倾家荡产,甚至剥夺了他从事金融交易的权利。据一位认识他的经纪人所记录,利特尔本人结束操盘生涯后,在曾经享受国王般的待遇、备受尊崇的鲍德厅里,像鬼一样出没,进行五股这样小份额的买卖,而恰恰同一只股票,他曾经一度可以翻云覆雨。

脆弱的金融体系

国家经济造就了国家金融体系,信用票据毫无阻隔地从一个大洋流向另一个大洋。在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支持下,华尔街成了美国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成了国家金融市场平衡所依赖的杠杆。这一金融机构的顶层是华尔街新的代理人——私有投资银行,它彻底改变了华尔街力量的对比,一跃成为19世纪最后25年中华尔街最重要的力量。

新兴投资银行中最强大的是J·P·摩根,摩根大厦就在华尔街和百老汇大街交汇处,摩根战略性地把办公大楼建在财政部大楼及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对面,暗示摩根最终掌控的国有及私有经济领地——正如他既经营华尔街的铁路债券,又经营宾夕法尼亚大道的政府债券那样。摩根秉承了维多利亚时代银行家的风范,他把诚信、声誉和自律作为推进事业的核心准则。

穿着旧式的套装和样式古板的衬衫,摩根在华尔街总部里一张大书桌后面发号施令,管理由自己一手缔造的金融帝国,经营铁路运输、黄金、石油和钢铁,这是美国新工业经济的核心——这也是摩根的首选。

但是,这个国家忽视了一个警告:“用公众的钱漫无目的地修路是不合理的。” 1865-1873年,美国铁路里程增长了一倍;运输能力的增大导致了价格战,新兴集团公司的运输优惠也由此产生——钢铁业巨头卡内基和石油业巨头洛克菲勒都是摩根的客户。危机的伏笔是托拉斯合并和兼并的过分泛滥,几年中,有3000家公司因兼并而消失。在顶峰的1899年,资本总额达22.7亿美元的 1200家公司被工业托拉斯吞并,这些托拉斯公司的名字在20世纪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标准石油、卡内基钢铁公司、联合水果公司、全国饼干和联合碳化物公司。

然而,美国没有管理流动资本扩张活动的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增长受到限制货币供应扩张的金本位制的控制。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即经济扩张继续而货币扩张停滞的局面,在繁荣的遮羞布褪下时最终爆发。

风向标是不断累积而无法兑付的国债,由此产生的第二轮投机使情况愈发加剧。结果,投资回报如同一个队列,每一份获取的收益都在递减。华尔街大买家最先到达,中央大街的投资者永远迟到,只拣到内部交易者盛宴后的残羹剩饭,其收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模式每次都要重复,从1792年第一次危机到最近20世纪末的网络泡沫,概莫能外。

戳破气泡的事件是联合铜业公司的垮台,该企业背后有摩根的支持,其领导人是信托公司的查尔斯·巴尼。当摩根拒绝巴尼的援助请求时,他举枪自杀了,随之出现其他自杀事件。市场的信心马上崩溃,暴露出堂皇的金融大厦相当脆弱的根基。在之后很短时间,即1907年10月22日,摩根被迫从他心爱的图书馆出来,主持对美国的金融援救行动。

1907年l0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乔治·科特柳,按摩根的安排投放 2500万美元以稳定美国金融市场和平息外国投资者中对欠款延付的担心。两天后,为了避免迫近的国内金融动乱,纽约股票交易所主席H·托马斯造访摩根,告知他,经纪行的大面积破产迫在眉睫,除非摩根拿出2000万美元堵住华尔街亏损的洪水。接到摩根的通知,一位又一位银行家步入他的办公窒,到当天下午,赶在市场闭市的三点钟之前,他集资2500万美元向经纪行放贷,这就实现了中央银行“最后援助贷款方”的功能。

但他们并没能立刻结束危机,在这期间,储户们排队从银行取钱,人数之多迫使城里的警察像今天的面包店一样分发编号的纸条以维持秩序。10月28日,纽约市长请求摩根给予3000万美元的紧急融资并获得同意,这是摩根财团牵头进行的四次金援,在仅仅一周之内聚集了总额达8000万美元的资金,摩根拯救了华尔街、纽约和美国财政部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

构筑“防火墙”

摩根去世的1913年,美国取得了两个在金融改革之路上意外而又重要的进展。国会当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从而解决了关于成立一家合众国银行的论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华尔街从1914年负债超过30亿美元的净债务人,变成了1917年向世界各地放贷50亿美元的净债权人。在其后的20年代,牛市吞没了华尔街,汽车改变了美国人的活动方式,电话在家庭和工厂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美国似乎走上了一条持久繁荣的大路。当气泡在1929年10月24日这个周四又一次破碎的时候,美利坚银行倒闭了,这在象征意义上成为大萧条的导火索。恐慌第二天就蔓延到了证券交易所,抛售的浪潮打击了股价,股价暴跌的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大萧条。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当选,对普通美国人预示了一场新政,而对华尔街则是新一轮监管约束。1933年3月,罗斯福宣誓就职后不久,他就请求国会支持银行业立法,其法理基础是“古老的真理”:那些经营银行、公司和其他管理或使用他人钱财的机构是代表他人利益的托管人。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为普通银行储户提供了协调保护。首先,禁止商业和储蓄银行投资于股市证券;其次,建立银行保险金保护储户利益——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家金融机构必须从中做出选择,是致力于成为一家投资银行,还是成为大型的、以客户为主的商业银行——银行业的两种功能间设置了防火墙。

第一部管理华尔街证券市场的法律经国会通过——《1934年证券交易法》,该法的实质是透明度,凭借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执法权的要求注册和完全的信息披露,其现有权力扩大到管理新发行的证券。

1934年,罗斯福任命埃克尔斯担任联邦储备银行主席,他在这个位子上干了14年。作为一个远离华尔街地理和意识形态圈子的人,埃克尔斯正是民主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人物:一个来自西北的坚定正直的银行家,他改革了联邦储备银行,以新的方式控制了货币政策。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监管制度一直执行到20世纪80年代,这半个世纪中美国经济要比历史上任何其他可比时期的增长更快,同样,这也是华尔街惟一一个没有发生重大或甚至轻微金融危机的50年。

阅读全文

与利特尔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光大银行贷款最快放款时间 浏览:393
精工贵金属表 浏览:924
安置房装修按揭贷款 浏览:614
2019年3月19日期货黄金走势分析 浏览:187
开通能源期货 浏览:476
投资公司做外汇怎么样 浏览:605
湖北宝明号贵金属投资 浏览:240
信托投资公 浏览:320
超星尔雅个人理财规划 浏览:735
江苏外汇平台代理 浏览:661
景顺动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势 浏览:898
有贷款房去名字 浏览:115
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浏览:739
小微融资现状 浏览:521
etf股票有哪些 浏览:961
期货松绑影响股市吗 浏览:999
股票上升五浪 浏览:988
上海杉众投资靠谱吗 浏览:332
11万台币兑换人民币 浏览:739
海美基金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