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量化指标与

量化指标与

发布时间:2021-01-02 21:45:26

❶ 什么是指标量化

量化指标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与国土资源生产力相适应,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营养水平下所容纳的人口限度。

❷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途径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区域地壳现代活动程度的综合反映,它受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形变场、地应力场、大地热流场、崩滑流地质灾害以及场地地层岩性和岩体结构等诸多因素的控制。因此,在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择既要能够较好地反映上述因素,又要做到指标尽可能定量化,还要尽可能地避免因素或指标之间的重叠,这也是地学问题定量化的难点之一。鉴于此,结合研究区特点和相关指标获取的可行性,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分别选用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地质构造因素主要采用断裂级别、活动时代和活动速率3项指标来反映,地震活动采用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震级表示,岩性和岩体结构特征采用区域工程地质岩组表示,地应力场采用地应力累积量表示,地形变场主要采用垂直应变梯度表示,大地热流场采用地温变化梯度或温泉的近地表温度表示,崩滑流地质灾害因素采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表示。根据各类指标的特点,经过适当量化,形成研究区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表9-4)。

表9-4 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途径

众所周知,地质要素有的是可以定量表示的,有的是描述性的,不可能用绝对的数值来定量表示,只能采用半定量的办法来反映它们在不同地段的差异。因此,目前地质研究的定量化实际上还处于半定量-定量阶段。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化,定量程度将不断提高。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以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评价为目标,对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各类因素(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指标的量化和最终的评价分析在ArcGIS 9.2软件平台上完成。在量化过程中,对于能够直接量化的指标,如地应力值、垂直应变梯度、地温梯度等,先绘出等值线,然后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采用评分比较的方法,根据平面分布特点,进行分区划分等级。

(一)活动断裂

1.断裂规模

根据断裂切割深度可以将断裂划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4个级别,其中岩石圈断裂和地壳断裂属于深部构造,对地壳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在空间上通常表现为构造缝合带。在量化过程中,断裂按切割深度划分4个等级,分别给予赋值或评分:①岩石圈断裂,赋值9~10分;②地壳断裂,赋值7~8分;③基底断裂,赋值4~5分;④盖层断裂,赋值<3分。不同断裂影响区相交区域的分值,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并对叠加区适当调高分值。一般地,随着与断裂带距离的增大,受到影响的程度逐渐降低,因此,沿断裂带向周围可以划分出不同影响程度的条带,划分为高、中、低3级,分别按100%、60%、30%向外围递减,条带宽度分别采用距断层线5 km、10 km、20 km;对于活动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条带宽度可以分别取2.5 km、5 km、10 km。由此可以得到活动断裂规模的量化结果,也就是基于GIS评价中的一个图层(图9-2)。

图9-2 活动断裂稳定性综合分区

2.断裂活动时代与活动速率

断裂活动时代的量化是在活动断裂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时代越新说明其活动性越强,其可以与断裂活动速率一起考虑。研究区范围内拥有157段规模不同的断裂,其中51段有活动速率记录,速率范围:1.5~10.5 mm/a,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1.5~5.7 mm/a,仅有一条断层的活动速率为10.5 mm/a,因活动速率记录数据不完整,测量位置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可靠性不是很强,在大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评价中活动速率仅作为活动时代赋值的参考因素。因此,采用断裂活动时代为主,活动速率为辅的方式,获得断裂活动强度的指标。按断裂活动时代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赋值:①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赋值8~10分;②早-中更新世断裂,赋值5~7分;③推测活动断裂,赋值3分。④无活动断裂,赋值0分。取前3项两侧各20 km作为活动断裂的影响区,影响区相交区域的分值取高不取低。

3.活动断裂综合量化

将断裂规模和活动强度2个指标根据空间位置按权重进行叠加,其中断裂规模权重取0.4,活动强度权重取0.6。将加权叠加的结果拉伸到0~10分范围内,分别取2.5、5、7.5作为阈值,将活动断裂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综合划分为4级(图9-2)。

(1)强,赋值10分;(2)较强,赋值6分;

(3)较弱,赋值3分;(4)弱,赋值1分。

(二)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通过历史地震分析和地震构造研究,我们编制了滇藏铁路沿线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地震活动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图9-3)。

图9-3 研究区地震活动强度分区图

(1)地震震级Ms>7.0或地震烈度I≥X度区,赋值9~10分,包含研究区范围内的7.5级,8级地震区,分别赋值9分和10分;

(2)地震震级6.0≤Ms≤7.0或地震烈度I=Ⅷ,IX度区,赋值6~8分;包含研究区范围内的6级,6.5级,7级地震区,分别赋值6分、7分和8分;

(3)地震震级5.0≤Ms<6.0或地震烈度I=Ⅶ度区,赋值5分;

(4)地震震级Ms<5.0或地震烈度I≤VI度区,赋值1分。

(三)地应力积聚强度分级

现今地应力集中程度主要按照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选择最大剪应力作为评价指标,将其分为4级,分别给予赋值(图9-4)。

(1)高值区,最大剪应力值大于15MPa,赋值8~10分;

(2)较高值区,最大剪应力值大于10~15MPa,赋值6~7分;

(3)中等区,最大剪应力值大于5.0~10MPa,赋值3~5分;

(4)低值区,最大剪应力值小于5.0MPa,赋值<3分。

图9-4 研究区最大剪应力场分区图

(四)地应变梯度分级

由于活动断裂主要考虑了水平位移,为尽可能避免指标间的重叠,主要选取垂直应变梯度指标来反映地应变的变化(图9-5),按照垂直应变梯度大致可以划分为4级,分别给予赋值。

图9-5 研究区垂直应变梯度等级分区图

(1)高值区,垂直应变梯度>0.06 mm/km,赋值9~10分;

(2)中值区,垂直应变梯度0.04~0.05 mm/km,赋值7~8分;

(3)低值区,垂直应变梯度0.02~0.03 mm/km,赋值4~6分;

(4)极低值区,垂直应变梯度<0.02 mm/km,赋值1~3分。

(五)大地热流场

地温变化梯度可以反映大地热流场,但由于研究区可以获得的地温参数不统一,且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温泉的近地表温度等值线与地温变化梯度变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采用温泉的近地表温度等值线替代地温变化梯度,生成地温分区图(图9-6),然后根据温泉近地表温度划分级别,并分别给予赋值。

图9-6 研究区地温场分区图

(1)高值区,温泉近地表温度75~100℃,赋值10分;

(2)中值区,温泉近地表温度50~75℃,赋值8分;

(3)低值区,温泉近地表温度25~50℃,赋值6分;

(4)极低值区,温泉近地表温度<25℃,赋值4分。

(六)岩性特征

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岩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4个级别(图9-7),并按照不同岩类给予赋值(表9-5)。

表9-5 主要岩性特征及分级评分表

图9-7 研究区地质体工程地质性质分级图

(1)极差,赋值8~10分,包括断层带、蛇绿岩、碎屑杂岩、各类特殊岩体以及新近纪(N)地层;

(2)差,赋值5~7分,包括古近纪(E)碎屑岩、以泥岩为主的软硬相间岩层,白垩系(K)、侏罗系(J)、三叠系(T)中有煤的软弱地层、坡度陡峭地带的第四系(Q);

(3)中等,赋值2~4分,包括碳酸盐岩、片麻岩、火山岩、厚层砂岩为主的岩性分布区,二叠系(P)和三叠系(T)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平缓地带的第四系(Q)地区等;

(4)好,赋值1分,主要包括各种花岗岩岩体,沉积岩中的侵入体,如闪长岩脉(γ)、花岗岩脉(δ)等。

(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研究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是影响地面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前人资料分析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作为评价因素之一,并尽可能考虑其与内动力作用的相关性,也按照4个等级分别给予赋值(图9-8)。

(1)高易发区,主要位于山区及强烈差异升降带,发育有大规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赋值10分;

(2)较高易发区,发育较小-中等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赋值8分;

(3)中等易发区,主要发育各种小型地质灾害,赋值6分;

(4)低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但属于山区,赋值4分。

❸ 现代化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的区别,什么叫量化标准

指标体系,说白了就是建立一个架构,好比从几个方面反映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回例如互联答网、交通、农业自动化、水电缴费等等方面。量化标准,就是量化的准则是什么,是指怎么衡量某个指标,尤其是将其数字化,例如用电缴费到什么程度才算高度智能化,怎么来定这个智能化的标准,可以按照城市智能电表和手抄电表的数量比,这就是将一个问题量化,数量化。这个智能电表和手抄电表的比例的这个数字就当作好坏的标准,量化标准。

❹ 什么是指标量化

简单的理解:
量化,比如考核一个人的工作成果,可以用具体的数据体现出来,这叫做“量化考核”;
“量化指标”——就是能用具体数据来体现的指标!

❺ 指标量化及分级体系

指标数据的提取是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指标数据源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经过论证的。一般评价指标数据的提取是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类型的不同,从测试分析数据中提取、从各种报告的基础图件中提取、从经验数据中提取等方式。本书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设计图件、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的档案资料等,相应于评价单元的勘察报告柱状图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基坑设计单元剖面、评价单元工况记录、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线的建设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标分级体系目前多数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环境质量划分为三态、四态、五态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采用四值逻辑分类法,即: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两个极限值,划定指标的级差范围,在两个极限值之间,按一定的级差,以阈值递减或递增规律取值来实现量化分级。各指标量化分级体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级体系:按照帷幕的封闭状态分级(吴林高,2009),第一类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隔水底板,属于疏干降水,降水运行时间短,环境影响小;第二类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层,属于减压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进程相关,基坑及周边环境潜在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类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维流,降水运行持续时间大幅度延长,降水难度和潜在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第四类为无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进程同步,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根据20余项基坑降水与正常开挖和运行所用时间的统计分析,基坑开挖时间和运行时间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时间与开挖时间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第一类疏干降水,基坑开挖不到一半时,可能已经降水完毕,即Ut<0.5;第二类减压降水,先降水后开挖,几乎同步进行,即0.5≤Ut<1.0;第三类基坑开挖前为减压降水,基坑开挖与运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时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类全降水,降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几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质分级体系:-(GB500072002)和相关资料:地基土的压缩性按压缩系数a(降水深度范围内厚度加权平均)划分为高压缩性土a≥0.5MPa—1、中压缩性土0.1MPa—1≤a<0.5MPa—1、低压缩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质边界分级体系:在有边界存在的含水层中,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附录J岩土渗透性分级和水文地质边界性质参数a(葛晓云,1992)综合考虑,可用渗透系数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边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补给边界如粉土-细粒土质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层无限扩展如砂砂砾;强透水(K≥10—2),定水位补给边界如砾石、卵石,管线破裂、大气强降水等。为方便计算可设定KT=—logK,即分级指标参数分别为KT>5、4<KT≤5、2<KT≤4、KT≤2。

(4)基坑侧壁状态分级体系:根据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艺影响、基坑侧壁的稳定性,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可用基坑侧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为干燥或潮湿(Q≤5)、渗水或滴水(5<Q≤25)、线状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边载分布分级体系: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关于变形和动荷载计算的规定,可用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表示。地面超载(q)与地面表层承载力特征值(fak)的比值为Uq,则当Uq≥1时,ψs=1.4;当0.75≤Uq≤1时,ψs=1.25;当0<Uq≤0.75时,ψs=1.1;当Uq=0时,ψs=1。其中地面超载(q)为静荷载,当搬运和装卸重物、车辆起动和刹车等动荷载时,可用动荷载的自重乘以动力系数1.3作为地面静荷载(q)。

(6)建设年代分级体系: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不同年代的建筑规定了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所谓“后续使用年限”是指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只需进行正常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当时设计所依据设计规范,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70年。

(7)基础型式分级体系:基坑开挖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除了建设年代外,主要是基础型式和基础埋深,基础型式按照基础埋深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根据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础的沉降分析,可以总结为因降水已有建筑为深基础(桩、箱基础)的基本没有;为筏形基础的沉降甚微,且均匀;为扩展基础(柱下条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匀沉降;为无筋扩展基础的有明显沉降,且不均匀沉降明显。按照对已有建筑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Ⅰ~Ⅳ级。

(8)监测数据分级体系:可用差异沉降(δ)表示。根据《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选择评定内容中结构部分的地基基础专项作为本文的评定目标,由于砖石结构的建筑物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而言其破坏的敏感性较大,选择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划分完损等级偏于安全,所以本文根据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地表倾斜变形值来划分完损等级。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Ⅰ级),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无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Ⅱ级),有承载能力,稍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但已稳定(0.003≤δ<0.006);一般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Ⅲ级),局部承载能力不足,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0.006≤δ<0.010),对上部结构稍有影响,局部有微裂缝;严重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Ⅳ级),承载能力不足,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δ≥0.010),并仍在继续发展,对上部结构有明显影响,多处出现裂缝。

❻ 量化与质化指标是什么

量化研究是指着重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并以此预测社回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答典型的量化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统计方法等。

质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详细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

由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和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犯罪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大问题。

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中,要综合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活动的方法论原则。

(6)量化指标与扩展阅读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量化和质性

❼ 如何根据量化指标来评价和选择基金

根据绝对收益率复、最大回撤制、夏普率三种单一指标分别筛选基金所获得的业绩表现,发现:
(1) 在投资中不仅要考虑收益,还要考虑到风险,一般来说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可以根据个人投资风格调整投资基金组合。
(2) 短期内,基金业绩表现没有明显差别,但中长期投资业绩显著。
(3) 不同类型的基金在投资过程中表现不同,基金组合可以结合不同类型基金的特点进行筛选,多种类型分散投资。

❽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量化途径

一、相关因素分析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了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壳稳定性、微地貌类型(地形与铁路设计高程间的高差)、人类工程活动、降水量(主要考虑垂直降水量的差别)、与沟谷间的距离等作为评价指标。

1.地形地貌

丽江-香格里拉段在地貌上属构造剥蚀高中山、构造侵蚀高山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多在2500~5000 m,最高峰为丽江北西的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高程5596 m,最低处为丽江以北白马厂一带金沙江河谷,高程约1570 m。河流和山脉的延伸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地形地貌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形坡度、坡向和高程3个方面,丽江-香格里拉段地面高程分布和地形坡度分布特征见图13-3和图13-4。

2.工程地质岩组

丽江-香格里拉段地层从古生界到新生界,除白垩系、侏罗系外均有出露。按照不同岩性的结构以及工程地质特性的差异,划分为4类工程地质岩组(图13-5)。

(1)松散第四系土石类:主要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砂类土和卵漂石(碎石)层,以及坡积、残坡积碎石土,少量湖相沉积物,厚度分布不均,多呈松散结构。主要分布于丽江盆地、中甸-小中甸盆地、河漫滩阶地及山前地带等。

(2)软弱岩组:主要包括弱胶结的冰川堆积物,奥陶系、志留系片岩以及弱胶结的断裂带碎裂岩。研究区内碳酸盐胶结的冰碛物———冰碛(冰水)砾岩,单轴抗压强度可达10~14 MPa,属于软岩范畴,主要分布在玉龙雪山西麓仁河沟、中义沟和新联沟两侧。该区断裂破碎带范围一般为20~50 m,部分达100 m,断裂带内碎裂岩属于软弱岩体。

图13-3 丽江香格里拉段地面高程分布特征图

图13-4 丽江香格里拉段地形坡度分布图

图13-3 丽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质岩组图

图13-6 丽江香格里拉段斜坡结构类型划分图

(3)较坚硬中厚层状砂板岩、玄武岩岩组:主要为二叠系玄武岩,三叠系、奥陶系砂板岩和千板岩、片岩,寒武系粉砂岩、板岩,古近系砾岩、砂岩,区内喷出岩以及虎跳峡地区不明时代变质岩等大部分呈层状分布,力学性质较好。该类工程地质岩组在丽江-香格里拉段分布较广,除盆地外的其他区域均有分布,且以北部分布较多。

(4)坚硬块状碳酸盐岩岩组: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灰白色、深灰色大理岩,少量灰岩、泥灰岩,三叠系和二叠系石灰岩,该类岩石单轴抗压强度50~80 MPa。分布较广,分布面积仅次于较坚硬中厚层状砂板岩、玄武岩岩组,在虎跳峡峡谷区、玉龙雪山及其西南部分布较多。

3.斜坡结构

丽江-香格里拉段斜坡结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顺向坡、反向坡、横向坡和平坡(图13-6)。

顺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45°):主要由二叠系片理化玄武岩和三叠系板岩组成,在区域上主要分布在虎跳峡镇至小中甸镇的214国道边坡。由于公路和河流顺岩层走向或与岩层走向呈小夹角延伸,在人工开挖和河流冲刷坡脚作用下,边坡崩塌和滑坡多见。

反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135°~225°之间):反向坡的总体稳定性较好,多分布在顺向坡沟谷的对岸。

横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45°~135°或225°~315°):在区内普遍发育于二叠系玄武岩,三叠系玄武岩、砂岩和板岩中,以及泥盆系碳酸盐岩中。总体上,横向坡稳定性较好。

平坡:主要是指第四系堆积物组成的边坡,包括河流堆积、崩积、坡积、湖相沉积、冰川堆积等。之所以将第四系堆积物组成的边坡单独列出,主要是因为该类边坡分布较广,在丽江盆地、中甸-小中甸盆地、大具盆地、金沙江河谷两岸以及忠义沟、仁河沟和新联沟等都有分布。

4.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丽江-香格里拉段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崩塌:区内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金沙江两岸及其支流深切谷地,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等高山顶部陡峭地区也较为常见。

滑坡:区内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甚至特大型,多见于金沙江沿岸及支流地区。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又可分为:残坡积物滑坡、粘性土(残积粘土和湖相粘土)滑坡、岩质滑坡及复杂斜坡体等。

泥石流:区内泥石流以暴雨型最为突出,夏秋季泥石流较多,其中6~9月份发生的泥石流约占94.1%。丽江-香格里拉段受泥石流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沿岸及其支流地区。

5.地壳稳定性

地壳稳定性对重大工程选址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与外动力地质因素的重复,在评价中地壳稳定性因素重点考虑了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度和潜在震源区的分布情况。滇藏铁路丽江-香格里拉段途经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丽江-剑川断裂带、龙蟠-乔后断裂带、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丽江盆地东缘断裂带、中甸断裂带、小中甸-大具断裂带、中甸-海罗断裂带等,活动断裂特征及其对铁路的影响评价标准见表13-1和表13-2。丽江-香格里拉段位于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内,可划分为剑川强震源区,丽江-大具、中甸-小中甸、大具-哈巴等3个中等震源区,以及虎跳峡-龙蟠和天生桥2个弱震源区。

6.微地貌类型

地势的起伏对铁路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地面高程和铁路设计高程之间的高差可以从侧面反映工程建设的难易程度。丽江-香格里拉段铁路设计高程为2080~2010 m,铁路通过区地势最大相对高差可达4300 m。

表13-1 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特征和分级

表13-2 活动断裂对铁路影响评价标准简表

7.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开挖、填方、工程爆破和建筑荷载等方面。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次采用拟建铁路与现有公路和村镇之间的距离来反映人类工程活动对铁路规划的影响,属于外部影响因素。

8.降水量

降水量对岩土体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丽江-香格里拉段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内降水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垂直降水量,即在雪线以上降水主要以降雪为主,雪线以下以降雨为主。

9.与沟谷之间的距离

丽江-香格里拉段主要途经金沙江及其支流(图13-8)。河流的发育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临空面,距河流(冲沟)的远近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与沟谷之间的距离也是反映铁路附近沟谷岸坡易冲性的一个指标。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途径

在上述评价指标确定后,充分利用GIS技术强大的基础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ArcGIS 9.2平台上形成专题图,包括:地形坡度文件(BD_slope)、工程岩组文件(Rock_GRID)、斜坡结构类型区文件(Str_GRID)、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文件(Geohazard_GRID)、潜在震源区文件(Earthquake_GRID)、活动断裂文件(Fracture_GRID),微地貌类型文件(Elevation_GRID)、工程活动文件(Engineering_GRID),降水量栅格文件(Rain_GRID)、水系距离分析文件(Distance to River)。

图13-7 丽江-香格里拉段主要活动断裂分布与影响范围图

图13-8 丽江-香格里拉段主要活动河流分布与影响范围图

基于上述专题图层,对于能够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在矢量化的专题图层提取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对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采用评分比较的方法,根据平面分布特点进行分区划分等级并赋值。以上可获得各评价指标的单因素等级量化结果。

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主要是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根据丽江-香格里拉段铁路规划区范围和工程地质条件,将栅格大小定为50×50 m,将面积6621.5 km2的规划区划分为2648600个栅格单元,将上述单因素等级量化结果离散成栅格数据,即可得到用于叠加分析的地形坡度因子、工程地质岩组因子、斜坡结构类型因子、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因子、潜在震源区因子、活动断裂因子、微地貌类型因子、工程活动因子、降水量因子和沟谷距离因子。

❾ 现代化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的区别,什么叫量化标准

指标体抄系,说白了就是建袭立一个架构,好比从几个方面反映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例如互联网、交通、农业自动化、水电缴费等等方面。量化标准,就是量化的准则是什么,是指怎么衡量某个指标,尤其是将其数字化,例如用电缴费到什么程度才算高度智能化,怎么来定这个智能化的标准,可以按照城市智能电表和手抄电表的数量比,这就是将一个问题量化,数量化。这个智能电表和手抄电表的比例的这个数字就当作好坏的标准,量化标准。

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指标量化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客观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目前多数地质环境质量分级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四类、五类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本书根据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现状以及相关标准将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四类:优等(Ⅰ)、良好(Ⅱ)、一般(Ⅲ)、较差(Ⅳ)。详见表3-4。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主要考虑了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和人类工程活动三个方面,具体的评价标志为:

表3-4 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与对应评价指标取值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良好,开发程度较弱,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少,人类工程活动微弱。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好,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局部分布且强度较弱,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低。

地质环境质量一般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一般,开发程度中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发育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较高。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分布普遍,局部地段地质环境破坏强烈。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量化是在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的基础上,通过对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因子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两个极限值,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以递减规律进行取值来实现对指标的量化分级。

阅读全文

与量化指标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西防城港市贷款 浏览:475
期货交易的指令 浏览:679
公积金贷款可以贷几成 浏览:606
外汇cctv 浏览:819
期货大宗商品为什么会停盘 浏览:302
易方达并购重级基金161123 浏览:254
期货筹码计算公式 浏览:142
白银外汇投资 浏览:598
股票投资堂 浏览:636
期货分时量峰如何判断顶底 浏览:740
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浏览:591
如何查询个人持有的基金净值 浏览:777
贵州省铁路投资公司 浏览:883
中国贵金属交易所发展史 浏览:598
进口高纯贵金属材料 浏览:54
会理财的意思 浏览:124
红枣期货上市受益股票 浏览:745
陕西金叶股票千股千评 浏览:747
交易师多屏全推122 浏览:708
信托打包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