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黄金分割高级战法

黄金分割高级战法

发布时间:2021-04-29 19:31:18

A. 什么叫做黄金分割法构图

黄金分割法,就是把一条直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对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比,常用2:3,3:5,5:8等近似值的比例关系迸引美术设计和摄影构图,这种比例也称黄金律。在摄影构图中,常使用的概略方法,就是在画面上横、竖各画两条与边平行、等分的直线,将画面分成9个相等的方块,称九宫图。直线和横线相交的4个点,称黄金分割点。
根据经验,将主体景物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景物在图面上的组织作用,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容易引起美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主体景物更加鲜明、突出。
另外,人们看图片和书刊有个习惯,就是由左向右移动,视线经过运动,往往视点落于右侧,所以在构图时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边,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学摄影取景,可选选用“黄金分割法”的练习构图,经过多次实践,有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后,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创作了。如果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这一种形式,也不可取,时间久了反而会束缚自己的创作思想,使拍出的照片四平八稳,缺乏变化,贫乏无味,就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性。
用黄金分割法确定主体的位置,并没有完成构图的整个过程,还应注意安排必要的空间,考虑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呼应,充分表达主题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影调,光线处理,色彩的表现等等。
为了提高基本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学习美学知识,加强美学修养,并通过拍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多拍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照片来。

B. 外汇中黄金分割怎么用

首先,原则上是要找到一个上涨或下跌波段,然后把高点和低点,用线连起来,指标就会自动生成一些潜在阻力位置。
不过这些位置只是潜在的,不能说明价格到这一定会停下来,如果想在这些位置做交易的话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进一步的等待形态的确认。

C. 黄金分割的事例和有关的意义

事例:它复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制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
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意义: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
,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D. 谁能从哲学的角度解答黄金分割的原理,能引用道家佛家名言典故再好不过。

洛书与黄金分割

里面 很详细的有介绍 不要告我你没看过啊 ..............

洛书与黄金分割
徐文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本文从数学与哲学的角度对河图、洛书与太极图进行了新的解释,揭示了洛书、太极图与黄金分割的内在联系,指出太极图与河图、洛书是以数学形式表示的宇宙结构图。
[关键词] 河图,洛书,太极图,黄金分割。

河图、洛书与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象征,也是蕴含着无尽的奥秘而又非常简易的一种图式,为了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多少代人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但迄今并未有一种圆满的解释。作者亦曾于此著力数载,终于十余年前偶有所获,然惟恐所悟偏浅,有违先哲微言大义,又以法不当机,故隐而不发。然思之再三,总觉事关重大,不可不言,故今不辞冒昧,略述浅见。
一、 神秘的起源
《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顾命传》曰:“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是故河图洛书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传说伏羲之时龙马出于河水(黄河),背负图文,谓之河图;禹时玄龟出于洛水,背负图文,谓之洛书。《春秋纬》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即述此事。因此,河图洛书并非只是简单的数字排列,也不是远古时期中华先人的随意创作,而是用最简易的形式表示最深刻的事理的一种图式,或者说是用数字表示的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图。
二、 数与形的意义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哲毕达戈拉斯亦曾揭示数的意义。表明中西先贤都早已认识到了数的意义及其与物(形)的关系。数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结构,是无形的内在结构,形是数的外在显现。现代数学深刻地揭示了数与形的关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技术可以做到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分形几何(Fractal)即揭示了这一规律。原来我们认为并无规律的山川景物事实上是一种数学结构的显现,通过计算机也可以随意完成数形转换,将并不存在的景物在屏幕上创造出来。这表明任何事相(形)都是数的体现,任何数都可以外现为一定的形物、通过简单的数的排列可以用最简易和形式表现出最深刻、最复杂的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和外形。我们的先人早就悟出了这一道理,故以河图、洛书这种数的形式表示事物的结构,又以太极图(形)表示事物的外形,以简单的形式表达了复杂的内容。
三、 加法(减法)与乘法(除法)的意义
数代表事物的内在结构,而数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等)同样也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相加,表示性质相同的事物在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各自的自性的条件下相互协调的一种统一关系(性质相反即是减法)。所谓相乘,表示性质相同的两种事物(或多种)距离过近,两者的相互影响加剧,致使每一事物都不能再保持自己的自性而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交叉反应关系(性质相反即是除法)。今以图形表示如下:

2+3=(1+1)+(1+1+1)=(1+1+1+1+1)=5

其中2与3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既不太远(若太远则二者不能构成统一的关系),又不太近,既能导致维持二者的统一,又不至于损害各自的自性。在5这一最终形成的统一体中,2与3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1 2
2×3=(1+1+1)×2=1×2=2=2+2+2=6
1 2

若2与3距离过近,相互的影响力便超过了二者的自在力,其中大而松散的3便被分割为三个1,而每一个1又都受到2的同化,逐渐变成2,由于三个1之间是保持一定距离的相加关系,故三个3之间也是相加关系,而最终的结果则是6。在6之中已不存原来独立的2与3,而形成了2为基数(质料数),3为序数(结构数)的特殊关系。
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对于除法和乘方、开方的意义自然也清楚了。除法指两种事物性质相反时形成的相互冲突而导致整体收缩(变小)的关系。如3÷2,指3之中每个1都变成了1/2。乘方和开方则是连续的乘法和除法,如 2的三次方,2之中每个1都变成2之后,新形成的2之中的每个1又再次受到同化而变成了2,结果为8。
加法代表事物在保持各自自性的前提下构成新的统一体的关系,其特点是事物之间既相互作用,又有一定的距离。乘法代表事物之间距离太近,相互作用力破坏了各自的自性,通过交错的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新的统一体的关系。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都存在。而乘方和开方则代表了事物互相重复影响,以至无穷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佛教中的华严无尽世界即是这一关系的体现。
四、洛书、太极图中隐含的数学结构和黄金分割
《大戴礼记·明堂篇》载文王之庙“明堂”设有“九室”,其数制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此即洛书。后人更以“二、四为角,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示之。由此洛书的结构是很确定的。

洛书又称九宫图,为一三阶幻方,即每行数相加都是十五,但其实在的意义并不止此。将其中的偶数提取出来,即成如下图式:

4
2
6
8

直观此图,似乎并无特色。但按右旋结构,即可发现2+6=8,6+8=14,8+4=12,4+2=6,为方便起见,舍去10位数,只留个位数,即可发现其右旋结构为一加法序列,2+6=8,6+8=4,8+4=2,4+2=6,这一序列是循环的,按其左旋结构,则2×2=4,4×2=8,8×2=16,6×2=12,亦舍去10位数,即可发现其左旋结构为一乘法序列,2×2=4,4×2=8,8×2=6,6×2=2,这一序列也是循环的。事实上,2,6,8,4这一序列是斐波那契数列2(1,3,4,7,11……)的个位数的循环序列,2,4,8,6这一序列是等比数列2(1,2,4,8,16……)的个位数的循环序列。再将此图简化,即是如下图式:

2 1
4
3

4
对其略加调整,即是: 3 5
2

1
这一简单图式竟然包含着正旋为加法序列,反旋为乘法序列的奇妙结构,若不细思,实难发现。前又已述,加法表示事物之间距离较大的关系,乘法表示事物之间距离较小的关系,那么能否把二者协调起来呢,能不能找到一个既有加法序列的特点,使事物保持各自的特性,又有乘法序列的特点,使事物保持足够程度的相互联系呢了?
先设定1为为始数,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是在a,b,c数列中a+b=c,而乘法数列的规律是b2=ac,设a=1,则1+b=c,b2=c,由此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即b2-b-1=0,则b1= ,b2=— 这正是黄金分割的比率。因此,黄金分割分割数列 ,1,1+
……正好是同时符合加法序列与乘法序列两种序列特点的黄金分割序列。
左旋序列即在传统文化中颇有地位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八卦”的1,2,4,8……序列。右旋序列即为西方数学家斐波那契所发现的一种斐波那契数列,即1,3,4,7……。众所周知,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是其相邻两数的比率无限地趋向黄金分割,表现出一种不断进化和选择的精神。而乘法序列则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无限地裂变,体现了稳定的遗传牲。乘法序列还体现了一种平等原则,1分为2,2之中每个1都是完全一样的,是平等的。而加法序列则体现了一种自性(或自由)原则,合二为一,一之中两个数(c=a+b)是不均匀的,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但乘法序列中的平等是同一等级之间的相互平等,不同等级之间是不平等的,加法序列则没有明显的等级关系,前一等级中的大数又构成后一等级中的小数,级差不太显著。黄金分割序列则是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均匀与非均匀的同一,是圆满而又完美的序列,它既代表了一分为二的裂变而生的简单的单性生殖,又代表了合二为一的和合而生的复杂的双性繁殖,是潜藏的美妙结构。
这一玄妙的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出于偶然的数学游戏还是必然的宇宙结构,其实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这一结构是非常自然的。

乾阳 4

4

1
2
3
5
5
1
阴坤

少阴
3
2 少阳

设令由道生一,一即一点;由一生二,二即一条线;由二生三,这条线便有一个完全的中点;由三生四,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由四到五,则构成一个圆满的圆形物。

因此五表示一个完整的事物,犹如一个树叶。到五数时便由无形无相的道化生为有形有相的事物,五即同物。五数最大而居中位,4为极数而居阳位,在上,1为最小的数而居阴位,在下,3为少阴居左,2为少阳居右,如此便形成这一结构。因此这一结构并非简单的偶然得之的数学游戏,而是代表了宇宙万物化生的必然规律。五质量最大而成为核心,如同原子核,4能量最大(阳)故居上位,在外,1能量最小(阴)故居下位,在内,3和2在1与4之间,这一结构是非常合理的。
这一结构事实上还是太极图的数字表达形式,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2为少阳而趋向阴1,将阴1包围起来,形成阳中有阴的阳鱼;3为少阴而趋向阳4,将阳4包围起来,形成阴中有阳的阴鱼。1和4为阴与阳,乾坤定位,相互作用,不易轻动,3和2为少阴与少阳,相互作用力弱,故易于活动。再加上1与3、4与2之间的斥力,就形成一个右旋的太极图。由此可知太极图是原初的图式,洛书事实上是由太极图衍化而来的。
对于黄金分割的用途无须赘述,然而对其深层意义还须说明,黄金分割体现了均匀与非均匀、自由与平等的同一,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完全均匀的,又不是完全非均匀的,而在均匀与非均匀之际的最佳点便是黄金分割点,它既是均匀的,又是非均匀的。黄金分割还体现了中道原则,佛教的中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都是指黄金分割点。所谓中,不是简单的平均的中点,因为如此就会导致绝对平均的偏见,又不是远离平均的状态,这样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黄金分割为中道、中庸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使之更易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
黄金分割还是阴与阳的比率。阴阳概念出现很早,较清楚地说明了事物内部两个方同的关系。阴与阳不同于西哲所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或冲突的双方,其间也有量化的比值。阳的能量比阴大,故以阳为刚强,以队为柔弱,但二者的差距也并非无限大,或云阳数为九,阴数为六,其间的比率为3/2,正是黄金分割的近似值和整数值。阴阳关系体现了黄金分割,阴阳双方既是均匀的,平等的,又是各有特色、非均匀的,二者的相互消长是围绕黄金分割进行的。
太极图、洛书作为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图式,体现了万物化生的基本规律,对世间事物来说,既存在着代表自性原则与自由精神的加法规律,也存在着代表平等原则与融合精神的乘法规律,同时还存在着代表中道原则的黄金分割律。乘法规律体现了阴的一面,代表内向、稳定、平等、融合,加法规律体现了阳的一面,代表外向、变动、自由、独存。这两方面都是外在的,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冲突,构成事物的外相表层和现象,而黄金分割则是内在的,体现了事物的和谐、协同、构成事物的生命和内层本质。通过事物的不断选择和三种规律的共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不断发展,从低级到高级,最终形成生命和作为宇宙自我意识的人类。
五、河图、洛书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太极图作为原初的图式代表未得到完全发育的单片物,即只有完整的二维结构,缺乏完全的第三维的事物,犹如一个树叶。洛书事实上是两个太极图的叠加,其中呈现出完全的加法、乘法和黄金分割序列。那么河图又代表了什么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单就河图本身来看,从中很难发现有何奥妙。但把河图、洛书比照研究,就可有所发现。河图、洛书都是太极图的展开,从五发展到十数。值得注意的是,河图中有两个黑五(阳一),一个白五(阴五),而洛书只有一个白五(阴五),没有黑五(阳五),其他数则完全一样。河图中多了一个阳五,洛书中少了一个阳五、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所谓“大衍之数五十”,是说用五十之数表示万物衍生结构,河图之数五十五,是多出一个阳五,洛书之数四十五,是少了一个阳五。本来原初之物有五十之数,中间有十数,一个阴五,一个阳五,外层分列有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之数,此时物物之间是平等的,属于浑沌而无个性的阶段。但当两个各具五十之数的原物相遇时,其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其中一物中的阳五衍离出来,被另外一物吸附,这就打破了原初的均匀态,接受阳五的一物由于能量剧增,亦打破了其内部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呈现出不断衍生的变动的外向的走向,这就是河图,呈阳性,失去阳五的一物由于能量剧减,其内部阴阳平衡的状态也被打破,从而呈现出稳定的、收缩的、内向的特征,这就是洛书,呈阴性。
得到阳五之物共有两个阳五,故阴五居中央,两个阳五列于上下两边。根据最低能量原理和均衡原则,两个阳五各选取一个最小的数靠近自己,选取2者为大,列于上位,选取1者较小,列于下位,3,4分列两边左右,形成其内层结构。其外层与内层是紧密相连的,由于此物多了一个阳五,其能量是过剩的,故其自足自在、不内不外的原初均衡态被打破、变成不断向外扩展、衍生的状态,因此中间的阴五不断向四方发展,1受其影响而成为6,2受其影响而成为7,3受其影响而成为8,4受其影响而成为9,这就构成其外层结构。
这一结构不是封闭的,中间的阴五由于受到两边阳五的驱动而不断化生,成为从无形存在向有形万物化生的关键,亦即老子所云“道生一”之“一”。一生二,二为四,外层的6,7。8,9继续受到由阴五化成的四个五的影响,又还原为1(11),2(12),3(13),4(14),这一结构是循环往复的。
河图为阳,表万物化生变动之态;洛书为阴,表万物稳定均衡之相。这与《春秋纬》所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是一致的。洛书为体,为内,河图为用,为外,二者共同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作者说明:
本文的核心思路完成于1990年,当时曾将这一发现告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同学好友邱高兴、程炼、徐向东等人,得到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文章写就则是在1994年博士毕业之后。我曾将文章呈于学术界许多前辈,得到了方立天、许抗生、王树人等先生的支持,方老师和许老师还为本文的发表出了不少力,这都是我铭记不忘的。或许真的是由于“法不当机”,虽然我一直为此篇的发表而努力,却总是未能如愿。其间吴国盛先生曾将其列入其主编的《自然哲学》第三辑,没想到清样出来了,出版社却出了问题。
文章今天得以问世,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得了,为此我非常感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特别是总编李翠贤先生和副总编、责任编辑赵建伟先生。对于前后对本文发表尽过心、出过力的方立天、许抗生、吴国盛、唐大潮等先生我也表示感谢。
由于本文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前辈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朱伯昆先生指出,应当把这一发现当成我自己的解释,不要随便往古人身上套(大意如此,此事已过十年,先生本人未必记得住原文,这次未敢以此小事再烦先生,若与原话有出入,责任由我来承担)。朱先生的教诲对我很有触动,我自己也有矛盾。若说必非出自古人,却又是从古人之说中自然推出,惟恐有贪天之功为己有之讥;若谓全是出自古人,则有些说法确实古人未曾明示,又有妄以己意加诸古人之嫌。
对于对这篇文章提出不同意见的前辈和同友,我也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主张对传统文化做神秘的解释,也不认为河图洛书包括了一切。本文也只是为重新解释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已。希望更多的人对本文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澄清。

E. 炒股的三个黄金分割点,谁能具体讲讲

下跌如果跌破点位的0.382后有反弹有量价配合会有一波行情。(反弹或新一轮行情的启动)
如果跌到0.5跌不破,后有反弹有量价配合会有一波行情。(反弹或新一轮行情的启动)
如果跌破0.618涨起来的话可以视为反转。
很有讲究的!
你到《财经世界网》找找很多证券视频课程的,有专门证券课程。
我每天都在看。祝你投资顺利!生活愉快!

F. 黄金分割线 也太牛了吧 今天用了一个黄金分割线 发现前面的走势都在

黄金分割只是一种简单的经验画图分析方式。

同类的分析方式还有很多:

关于黄金分割线的一些技巧

利用黄金分割线,可以依据金价向下回调的幅度和向上反弹的高度,来判断行情的性质和价格未来的运行趋势。


1、从回调幅度判断


一轮真正的上升行情中,会有几次级别比较大的回调整理过程,这种回调整理的第一目标位,一般是前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382线附近,第二和第三目标位则是前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5线和0.618线附近。


如果金价回调到0.382线上方或附近时,就重拾升势,则表明金价的强势上升行情依旧。当金价向下击穿0.382这条重要支撑线后,该段上升行情的0.5线是最重要的支撑位。


如果价格回调到0.5线上方或附近时,就又重新返身向上,则说明价格的上升行情并未结束。当金价向下击穿0.5线这条重要支撑线后,该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618线就是最后一个支撑位。


如果价格有效向下击穿0.618线,则说明这段上升行情即将结束,价格的上升趋势将转为水下降趋势或水平运动趋势。


2、从反弹幅度判断


一轮大的下跌行情中会有几次级别较大的反弹出货过程,这种反弹出货过程,对于投资者逢高卖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用黄金分割线来判断反弹行情的性质。


当价格从高位下跌过程中,由于前期跌势过猛,价格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反弹。当这种反弹高度未到0.382线处,就又重新下跌,则意味着这种反弹是弱势反弹,价格未来的跌势可能会更加凶猛。


当价格的反弹高度未到0.5线处,就重新下跌,则预示着这种反弹是下跌途中的中级抵抗,价格的下降趋势依旧,下跌行情尚未结束。


当价格的反弹高度达到0.618线处时,说明价格的下跌趋势将趋缓,下跌行情也有可能转向横向整理的行情。


不过,以上这些分析方法不适应那些前期涨幅过高的货币。


判断支撑和压力区(上)


黄金分割线的另一个运用就是利用不同黄金分割线之间的距离,将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行情,划分为几个回调支撑区和反弹压力区,借以判断价格未来的运行趋势。


1、回调支撑区


在一轮比较大级别的上升行情中,外金运行态势按黄金分割标准划分,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区域,即无压力区、强力支撑区、最后支撑区和无支撑区等。


(1)无压力区


上升行情中的无压力区,是指金价在上升过程中的0.382这条黄金分割线以上的区域。在一轮大的上升行情里,价格一般都会出现几次比较大的回调走势,而在这种回调过程中,只要金价始终运行在0.382这条线黄金分割线以上的区域时,外金的上升趋势就会持续下去,这对投资者的持股待涨和逢低买入的决策很有帮助。


不过,这里的无压力区并不是说金价的运行无压力,而是指金价在这个区域中、重新向上运行时的压力相对比较小,其再度上冲的真正压力是在这一轮行情前期所创下的高点附近,换句话而言,也就是只有价格真正突破前期高点后、继续向上运行时,才算的上没有真正的压力,即所谓的"涨不言顶"。


(2)强力支撑区


上升行情中的强力支撑区,是指金价在上升过程中的0.382--0.5这两条黄金分割线之间的区域。当金价经过一轮比较大的上升行情、开始向下回调整理时,如果回调至0.382--0.5线之间的区域就遇到比较强劲的支撑,只要金价始终运行在0.382--0.5线之间的区域,就表明此前金价从高位的回调整理,是一种上升行情中的强势整理行情,金价的上升趋势并未发生改变。


强势支撑区是金价上升行情中的一个重要回调支撑区域,也是投资者持股观望或清仓出局的决策区域。一旦金价在这个区域运行一段时间后又返身向上,就可能意味着强势整理已经结束,金价将重拾升势,此时,投资决策还是以持股待涨或逢低吸纳为主。而一旦金价向下突破这个强势整理区,就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并随时清仓离场。


当这个强势整理区被有效向下突破后,它就可能变成一个重要的压力区,并成为未来金价向上运行的强大压力区。


(3)最后支撑区


上升行情中的最后支撑区,是指金价在上升过程中0.5--0.618这两条黄金分割线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是判断金价的上升行情是结束、还是希望尚存的重要区域,也是主力可能护盘的最后区域。


当金价运行在0.5--0.618这个区域时,说明价格的上升行情尚未结束,金价再次向上的可能性仍在。而一旦金价有效向下突破0.5--0.618这个区域时,则说明金价的上升行情即将结束,金价向下运行的可能性日益大增,金丝禅金认为此时的投资决策应以持仓观望为主。


(4)无支撑区


上升行情中的无支撑区,是指金价在上升行情末期、运行在0.618这个黄金分割线以下的区域。0.618这条黄金分割线是上升行情的比较重要的支撑线,它不仅可以显示上升行情中回调整理的极限位置,还决定了这种回调整理是上升行情中的正常整理、还是新的一轮下跌行情的开始。如果金价向下有效突破0.618线,则意味着原来的金价上升行情已经结束,价格将由原来的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


与无压力区相同,这里的无支撑区并不是说金价运行无支撑,而是指金价在这个区域运行时,该区域对其支撑力非常小,价格大多以阴跌为主。此后,价格运行的唯一支撑点是在这轮上升行情的起点。对于刚刚进入无支撑区的外金,投资者唯一的投资决策应该是持仓观望。


判断支撑和压力区(下)


2、回调支撑区


在一轮比较大级别的下跌行情中,运行态势按黄金分割标准划分,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区域,即无支撑区、强压力区、最后阻力区和无压力区等。


(1)无支撑区


下跌行情中的无支撑区,是指金价在上跌过程中的0.618这条黄金分割线以下的区域。在一轮大的下跌行情里,金价一般都会出现几次比较大的反弹走势,而在这种向上反弹过程中,只要金价始终运行在0.618这条线黄金分割线以下的区域时,外金的上降趋势就会持续下去,这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应以持仓观望为主。


下跌行情中的无支撑区对投资者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在价值投资盛行的行情中,对于那些基本面已经或开始恶化的个股,投资者不能因为其价低就买,因为股谚有云:"跌不言底",即在股市下跌过程中不能轻易地判断其底部,因此,面对那些运行在无支撑区的个股,投资者最好的操作策略就是持仓观望。


(2)强压力区


下跌行情中的强压力区是,指金价在下跌反弹过程中的0.618--0.5这两条黄金分割线之间的区域。当金价经过一段跌幅比较大的下跌行情后,反弹到0.618--0.5之间的区域时,就表明价格已经触及到一个重要的强阻力区。


如果价格能有效站稳或向上突破这个强阻力区,则表明价格向上反弹的趋势还将继续,而如果价格只是触及这个区域后变重新掉头向下运行,则预示着价格的反弹行情即将结束,价格将开始新一轮的下跌行情。


对于大部分交易而言,经过一段幅度比较大的反弹行情后,在这个强压力区附近遇到强大阻力而重新下跌的概率相当大,因此,当价格运行到这个强大阻力区时,投资者应密切注意价格的运行趋势,随时做好短线卖出的准备。

G. 如何利用黄金分割法精准把握个股买卖点

黄金分割的支撑点可分别用下述公式计算:
1、某段行情回档高点支撑=某段行回情终答点-(某段行情终点-某段行情最低点)0.382
2、某段行情低点支撑=某段行情终点-(某段行情终点-某段行情最低点) 0.618
如果要计算目标位:则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3、前段行情最低点(或最高点)=(前段行情最高点-本段行情起涨点)1.382(或1.618)
上述公式有四种计算方法,根据个股不同情况分别应用。
使用时要注意:
1、买点在回调到0.618处比较安全,回调到0.382处对于激进型投资者较适合,稳健型投资者还是选择回调到0.618处介入。
2、卖点在涨升1.382处比较保守,只要趋势保持上升通道,可选择涨升1.618处卖出。

H. 如何运用黄金分割线预测股票趋势的幅度

关于黄金分割线这个话题,结合个股案例来说,希望能够说得更明白一些。

黄金分割数值,来自斐波那契数列,简单来说,就是前一项和后一项的比值,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数值0.618……

而在股市中的黄金分割数值,有五个关键的数字:

0.236;

0.382;

0.5;

0.618;

0.809……

这组数字的利用,有个简单的思路:

一、股价下跌行情结束后,股价上升时,可以计算出股票压力位的可能价格,在压力位价格,可能止升反跌。

比如一段下跌行情结束后股价最低价为10元,那么上升时的压力位价格分别可能是:

龙回头的技术逻辑,我们不再赘述,重点说说黄金分割线的使用。

左侧的1,为起涨点(收盘价),2,为这波涨幅的最高点(收盘价),在1和2之间,划黄金分割线。

回调中在A点,也就是0.382的位置,反弹,今日拐头向上,说明存在参与机会了。

最后总结一下:

1、操作龙回头和大盘氛围密切相关,大盘不好,多看少动。

2、黄金分割位的起始点,最好都参看收盘价。

3、到了关键黄金分割数值的时候,不代表就出现介入机会,要观察是否打破回调趋势,最直观的做法就是向上拐头。

4、0.382;0.5;0.618这三组数值在黄金分割中最为常用。

5、黄金分割位要配合重要均线交叉使用,胜算概率更大,主要是10日线和20日线,其中黄金分割位和均线交叉的位置,要密切关注。

6、所有战法和交易体系,都不是绝对的,黄金分割线也一样,所以,仓位控制和止损,也是必要的。

【高高,原财经媒体资深记者,财经自媒体专栏作者,腾讯涨声杯2017年度十佳股市网红,涨声特约入驻名家,独立股市观察家】

I. 想学习黄金分割知识,在哪里可以学习啊

黄金分割知识主要分为数值分析、空间测算、交易模型三个方面,戳这完整学习。

举例如图:

一波完整的上涨通过黄金分割测算找到调整的目标位,据此寻找做多机会。

J. 谁能举出黄金分割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
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
则吾奇击之。
——李世民

无论怎样长篇累牍地去谈组合,我们仍然要说,仅仅把光圈聚焦在组合上这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缩小焦点,看看是否有更核心的秘密隐在其中。如果不能洞悉如何组合才是最好的秘诀,那么,即使不得要领地组合上它一百次,也无补于事。
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一次胜利是在四平八稳中获得的。所以,在各种版本的《军语》中,才会有主攻方向、主要突击目标、佯攻、佯动、迂回包抄这样一些区分行动主次的术语。隐在这些术语背后的,相信不仅仅是出于“兵不厌诈”的考虑,或是为了合理使用兵力。肯定还有别的原因。凭着直觉,所有那些赢得过无数胜仗的赫赫名将或无名之辈,都意识到了有一种或许应被称为“胜律”的东西的存在,并千万次地接近过它。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统帅或是一位哲人敢说,我找到了它,甚至连对这种规律的命名都不曾完成。其实它一直就隐藏在人类此起彼伏的军事实践中。可以说,每一次经典式的胜战都验证了它。只是每一次,人们都不肯承认或不敢肯定自己与胜律迎面相遇,而常常把它归结于神秘命运的垂青。许多“马后炮”式的战史专著,也由于把它描绘得过于玄妙而使人最终不得要领。但,胜律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它像个隐身人伴随着人类的每一场战争,它的金手指倒向谁一边,谁就会踏着战败者的悲伤穿过凯旋门。不过,即使是那些战争骄子,也从未真正目睹过它的真实面孔。

与黄金分割律暗合

“一切都是数”。古智者毕达哥拉斯[1]沿着这条思想之路,与一组神秘的数字不期而遇:0.618。结果,他发现了黄金分割律!
(√5-1)/2≈0.618
--------
[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其著名格言:“一切都是数”,即一切现存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数的关系。尽管毕达哥拉斯学说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但仍然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古典哲学和中世纪欧洲思想的发展,哥白尼就承认毕达哥拉斯的天文概念是他的假说的先驱,伽里略也被认为是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而将黄金分割证明世界的和谐关系,只是毕达哥拉斯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第一卷P715)

从那以后,2500年间,这个公式一直被造型艺术家们奉为美学的金科玉律,艺术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不管是信手拈来还是刻意为之,几乎所有被人们称为杰作的艺术品,都在其基本的美学特征方面近似或符合这一公式。人们曾长时间惊讶于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美轮美奂,几疑为神迹。经过测算,才发现它的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关系,竟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当代建筑学大师柯布西埃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也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创立了他最重要的“设计基本尺度”理论,而这一理论对全世界的建筑师和建筑物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2]。可惜,这一或许是造物用一个领域向人类暗示全部领域规律的公式,在漫长的时空隧道中,从未走出过艺术创造的天地。除了那些天赋过人的缪斯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意识到这条黄金般的美律,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或者干脆就是其它领域中同样需要遵从的规律。直到1953年,美国人J·基弗才发现,用黄金分割律寻找试验点,能够最快地逼近最佳状态。他的这一发现被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归纳为“优选法”,亦叫0.618法。并一度在中国广为传播。虽然就我们所知,这种人海战术式的普及运动,收效甚微,但它却显示出黄金律在艺术之外的领域中运用的前景[3]。
--------
[2]见《建筑的古典语言》,萨莫森著,第90页。
[3]把长为L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即X:L=(L-X):X,这样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略等于0.618。从古希腊到19世纪都有人认为这样的比例在造型艺术中有美学价值,故称为“黄金分割”。在实际运用上,最简单的办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P2057-2058)coc2
其实,早在自觉把握黄金律的意识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凭着直觉,反复地将它运用在了各自的实践领域。这里面自然不会遗漏军事领域。从战争史上那些令人称绝的著名战役和战斗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这头神秘野兽飘忽不定的爪痕。
无须把目光投向很远,你会发现,与这一定律相合的例子,在军事天地间几乎俯拾即是。从马刀锋刃的弧度,到子弹、炮弹、弹道导弹沿弹道飞行的顶点,从飞机进入俯冲轰炸状态的最佳投弹高度和距离[4],到补给线的长短与战争转折点的关系,无处不见0.618的形影。(本章正文中注释[4]至[12]序号原书未标出,由扫校者订正——扫校者识)
--------
[4]俯冲轰炸是攻击机使用近距导弹、火箭、制导和非制导炸弹的一种主要攻击方法。攻击时攻击机从低空进入到战斗展开点(距目标40-50公里)。然后上升到2000-4000米,转到战斗航向,在距目标5-10公里时,开始俯冲,在距离分别为1300-1600米、600-1000米时以30°-50°角投弹。俯冲攻击时武器的毁伤精度最高。如图:
IMG src="《超限战》注释10.files/cxzh1.jpg"
(见俄罗斯《外国军事评论》杂志1992年10期)

信手翻翻战史,你一定暗暗吃惊,0.618,如一条金带蜿蜒隐现于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春秋时期的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率军伐郑,与援郑之楚军决战于鄢陵。厉公听从楚叛臣苗贲皇的建议,以中军之一部进攻楚军之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之中军,集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卒,攻击楚之右军。其主要攻击点的选择,恰在黄金分割点上[5]。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阿贝拉之战,马其顿人把他们的攻击点,选在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结合部,巧的是,这个部位正好也是整个战线的“黄金点”[6]。
--------
[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册,P257-273,附图1-26,军事译文出版社。
[6]见《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P117,富勒著。该书对阿贝拉之战除有精当论述外,另附有直观而形象的战场态势图。

数百年来,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像飓风般席卷欧亚大陆颇感费解。因为仅用蛮族人的悍野、残忍、诡谲以及骑兵的机动性这些理由,都还不足以对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还有别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果然,黄金分割律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我们发现,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大不相同。在它的5排制阵型中,重骑兵和轻骑兵的比例为2:3,人盔马甲的重骑兵为2,快捷灵动的轻骑兵为3,又是一个黄金分割!你不能不佩服那位马背思想家的天才妙悟,被这样的统帅统领的大军,比在战场上与它对峙的欧洲军队更具冲击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基督教欧洲人除了把黄金律运用到宗教艺术方面天赋甚高外,对这一定律在其它方面是否有用,似乎开悟得很晚。直到黑火药时期,滑膛枪渐渐呈现取代长矛之势,率先将滑膛枪兵和长矛兵对半混编,以改造传统方阵的荷兰将军摩利士,仍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还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这种正面强侧面弱的阵型进行调整后,才使瑞典军队成为当时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的做法是,在摩利士原来的216名长矛兵+198名滑膛枪兵中队之外,增加96名滑膛枪兵,这一改变顿时突出了火器的作用,使之成为了冷热兵器时代军队阵型的分水岭。不言而喻的是,198+96名滑膛枪兵与216长矛兵之比,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黄金律的光斑。
还不止是这些。看看吧,在我们承认它为艺术规律之外的规律之前,它是怎样近乎固执地一次次“显形”,向我们发出明确提示的。1812年6月,拿破仑进攻俄国。9月,他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拿破仑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正从他身上一点点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一个月后,法军便在大雪纷飞中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130年后的另一个6月,纳粹德国启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军一直保持着进攻的势头,直到1943年8月,“城堡”行动结束,德军从此转入守势,再没能对苏军发起一次可以称之为战役行动的进攻。或许我们还需要把这样一个事实也称之为巧合:被所有战史学家们公认为苏联卫国战争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早不晚,就发生在战争爆发的第17个月,也就是1942年的11月,这正是德军由盛而衰的26个月时间轴上的“黄金点”。[7]
--------
[7]《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网络全书》,(法)马塞尔·博多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苏联-对德战争》,P684-694。

让我们再来看看海湾战争。战前,据军事专家估计,如果共和国卫队的装备和人员,经空中轰炸损失达到或超过30%,就将基本丧失战斗力。为了使伊军的损耗达到这个临界点,美军一再延长轰炸时间。直到“沙漠军刀”出鞘时,伊军在战区内的4280辆坦克中的38%、2280辆装甲车中的32%、3100门火炮中的47%都已被摧毁,这时的伊军实力已经降至60%左右,透过这些残酷的数据,0.618的神秘之光在1991年1月24日的清晨开始再次闪烁。100小时后,“沙漠风暴”的地面战斗便宣告结束。
这些散落在历史尘烟中的事例,真是不可思议。孤立地看上去,它们太像是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了。但造物从来不会做没来由的事。如果有太多的偶然,都在显示同一种现象,你还能继续心平气静地把它们看做是偶然吗?不,这时候你必须承认,那就是规律。

胜利的语法——偏正律

在汉语的语法中,有一种基本的句式结构。这种结构把一个句子或词组,分为修饰词和中心词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即前者修饰后者,前者确定后者的倾向和特征。说得明白些,前者是容貌,后者是机体,我们确认一个人或一件物与他人或它物不同,一般都是根据他(它)的容貌和外观,而不是根据他(它)的机体或机理。从这个角度说,修饰词相对于中心词而言,更应被视为句子或词组中的重心。比如,红苹果。在被“红”修饰之前,苹果,只不过是此种果品的泛指,仅具有一般性。而“红”,则使这只苹果具有了可以认定其为“这一个”的特殊性。显然。“红”在这个词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如,经济特区。如果没有“经济”二字,特区只不过是个地域区划概念。被“经济”修饰过之后,它便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属性和走向,成为邓小平用经济杠杆改革中国的支点。这一类的结构就是汉语语法的基本型态之一:
偏正式结构。
这一以偏修饰正的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以至于不使用它,讲汉语的人便无法开口说话。因为在一个句子中,如果仅仅有主体性词汇,而没有主导性修饰,将使这个句子因缺少程度、方位、形态等可让人具体把握的因素而失去明晰性。如“好人”、“坏事”、“高楼”、“红旗”、“慢跑”这一类词,假如把前缀的修饰词统统去掉,后面所有的中心词,便全都变成了没有具体能指的中性词。由此可见,在偏正式结构中,与“正”相比,“偏”处于一种给句子和词组定性的地位。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偏正式结构以中心词为主体,以修饰词为主导,“正”是“偏”的躯体,而“偏”则是“正”的灵魂。当躯体作为一种前提确立之后,灵魂的作用显然更具决定性意义。这种主体从属于主导的关系,是偏正式结构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作为与客观世界对应的符号系统的结构方式之一,它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某种超出语言范畴的规律性的东西。
顺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我们很快就会看出,不仅仅在“好人”、“坏事”、“高楼”、“红旗”这类词组,也不仅仅在航空母舰、巡航导弹、隐形飞机、装甲运兵车、自行火炮、精确炸弹以及快速反应部队、空地一体战、联合作战这类军语中,偏正关系大量存在。在语言范畴之外的世界里,同样层层叠叠地布满了这种关系。这正是我们借用——仅仅是借用——而不是照搬这一人类语言系统中仅见的修辞方法于自己理论中的意义所在,我们无意把战争与修辞学生拉硬拽在一起,而只是想借用“偏-正”这一语词来阐示自己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我们认定在许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都大量存在着偏与正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常常是“偏”而不是“正”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这种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偏修正”(注意,这不是作为修辞方法的偏正式结构的本意,而只是我们的引伸)。如一个国家,人民是主体,而政府是国家的主导;一支军队,士兵和中下层军官是主体,而统帅部是军队的主导;一次核爆炸,铀或钚是主体,而对它们的轰击手段是引发链式反应的主导;一次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受害国是主体,而金融投机家是造成危机的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人民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统帅部的主导,士兵就是乌合之众;没有轰击手段,铀和钚就是一堆矿物质;没有金融投机家的兴风作浪,受害国的调节机制理应能使它们避开一场金融浩劫。在此类关系中,抛开双向互动的因素不谈,谁是偏谁是正,谁修饰谁,可以说不言而喻。
以上论述表明,这种偏正式结构是一种非对称性结构,因而偏与正之间是一种非均衡的关系。在这点上,与黄金分割律的情况非常相似:0.618与1之间就既是一种非对称结构,又是一种非均衡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也看做是另一种表述的偏正式。因为在偏正结构中,重要的是偏,而不是正。黄金分割律亦如此,重要的是0.618,而不是1。这是两者间共同的特征。规律告诉我们,在两个特征相似的事物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规律。如果在黄金分割与偏正结构之间确实存在共同规律的话,那就应该是:
0.618=偏。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大概非田忌赛马的典故莫属了。在总体实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大军事家孙膑挥洒出了他足以代表古中国博弈智慧的经典之作。他以田忌的下马对齐王的上马作开局,在输掉必丢的一局后,再用己方的中马和上马,连克对方的下马和中马,确保了获胜所需的两局优势[8]。这种以丢一保二策略(主导)去赢取整个赛局(主体)的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典型的偏正式结构。而其三局两胜的结果,则又完全符合2:3的黄金比率。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完美的二律汇流、二律合一:
--------
[8]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黄金律=偏正律。
找到规律是研究问题的结果,也是研究问题的开始。只要我们相信有一个名曰偏正律的东西普遍贯穿于事物的运行之中,我们就应该相信,这一规律同黄金律一样不会独独在军事领域留下空白。
事实也的确如此。
齐鲁长勺之战。两军对阵,齐军来势汹汹,鲁军按兵不动。齐军擂了三通鼓、冲了三回阵,仍未撼动鲁军阵脚,气势明显低落。鲁军趁机反攻,大获全胜。战后,谋士曹刿向鲁庄公点破了此役齐败鲁胜的道理:敌军“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9]。从整个战役的进程来看,此战可分五个阶段:齐军一鼓——齐军再鼓——齐军三鼓——鲁军反攻——鲁军追击。从第一到第三阶段,曹刿采取了避敌锋芒的策略,使齐军在没能取得任何战果的情况下,便迅速越过了自己攻击力的黄金点,而鲁军则准确地选择此点为反攻时机,在2700年前的战场上充分印证了黄金分割律(3:5G0.618)。可以肯定,当时的曹刿,绝不可能知晓晚于他200年的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黄金分割理论。况且,就是他知道这一理论,也不可能在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事中,准确地测知哪里是它的0.618。但他却凭直觉猜测到了这一闪烁黄金光芒的分割点,而这正是所有天才军事家们共有的禀赋。
--------
[9]见《左传·曹刿论战》。此后,曹刿在柯地参加齐鲁会盟时,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齐国退回侵鲁之地。有谋有勇如此,为罕见之良将。(见《史记·刺客列传》)

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与曹刿的思路如出一辙。他也像曹刿一样洞悉敌人攻击力递减的奥秘。因而他一反常态,把最弱的高卢军和西班牙步兵,投放在本应布署精锐的阵线中部,让他们去正面经受罗马军队的攻击,待其支撑不住后,战线上便逐渐出现了一个新月形凹陷。这弯不知是汉尼拔刻意营造还是意外形成的新月,变成了消解罗马军队攻击力的巨大缓冲器。当这一强劲力量因战线的拉长逐次衰减,在接近迦太基人阵线的底部而呈强弩之末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在骑兵上却占优势的迦太基人,不失时机地让其铁骑两翼齐飞,迅速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合围,把坎尼变成了宰杀7万生灵的屠场。[10]
--------
[10]坎尼之战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例,几乎所有战史著作中都会提及。(美)贝文·亚历山大所著《统帅决胜之道》,关于坎尼之战的描述图文并茂,对理解我们所说的“偏正律”有帮助。《统帅决胜之道》,新华出版杜,1996年版,P11-13。

这两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战役,都把避敌锋芒、挫敌锐气作为主导性策略,采取了明显偏离正面决战的作战模式,恰到好处地把敌方攻击力的衰竭点,作为己方反击的最佳时机,在战法上明显地符合黄金律和偏正律。
如果不把这两个战例,看做是一种巧合或孤立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在战史中更多地看到黄金律-偏正律在闪闪发光。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也许更加明显。二战时,德军进攻法兰西的战役,从头至尾都浸透了我们所说的这二律的精髓。无论是将坦克从步兵的配属变成主战兵器,还是抛开一战时的套路把闪击战作为主战理论,以及不但出乎敌人、甚至出乎德军统帅部里那些观念陈旧的老将军的意料,把阿登山口选为德军进攻的主导方向,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人眼里,肯定都不合正统,明显地带有“偏”向性。正是这一偏向,导致了整个德军军事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也使史里芬伯爵“袖拂英吉利海峡”的梦想,成了英国人在敦克尔刻的噩梦。而此前谁会想到,这一奇迹的蓝图,竟绘自两个级别较低的军官——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之手?[11]
--------
[11]曼施坦因在1937-1938年间,是德国陆军参谋部的首席参谋次长,由于德国陆军内部矛盾,曼施坦因被逐出陆军总部,改任第十八师师长。1939年,德国陆军总部须发西线作战计划“黄色作战计划”,其意图是以强大的右翼兵力,从正面击破预计在比利时境内所将遭遇的英法联军,而以较弱的兵力掩护其侧面。显然,这个计划是1914年史里芬计划的翻版。时任A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坦因用A集团军的名义,拟订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以备忘录或是作战草案的方式一再向陆军总部提出。但一直被总部高级将领拒绝。对曼施坦因备感恼火的陆军总部将其调任第三十八军军长,曼施坦因却利用面见希特勒的机会报告了自己的设想,并说服了对军事完全外行但悟性甚高的希特勒。这个在战后被利德尔·哈特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要点是:以左翼为攻击重点,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从阿登山脉突袭。(《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80年)
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第十九军,是“曼施坦因计划”的最出色实践者。(《闪击英雄》,古德里安著,战士出版社,1981年)

在同一场大战中,可与进攻法兰西战役这种明显具有偏正式倾向的作战行动相映照的,还可举出日本袭击珍珠港的例子。山本五十六对航母的使用一如古德里安对坦克。虽然在山本的意识里,仍把战列舰视为未来海上决战的主体力量,但却又敏感并且正确地将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选作了对美海军作战的主导兵器。更为令人击节之处,是他在对美国人下手时,避开了对美国本土漫长的太平洋沿岸的正面攻击,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他的联合舰队的攻击半径,也就是他的拳头所能打到的最佳位置,从而挑选了既对扼制整个太平洋举足轻重,又让美国人事先得到情报都不肯相信的夏威夷作为攻击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海上决战的信奉者在关乎未来战局的第一场大战中,选择的不是他心向神往的海战,而是对珍珠港的偷袭。结果,他剑走偏锋,出奇制胜。[12]
--------
[12]山本五十六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后,否定了日本海军幕僚监部先攻击菲律宾的意见,认定必须首先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瘫痪。1941年12月7日,南云将军指挥的6艘航空母舰,423架飞机,按山本五十六的计划袭击珍珠港,击沉美海军“亚利桑那”号等4艘战列舰,炸毁188架飞机,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P276-335)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应该已经懂得,不管是黄金律还是偏正律,都不应从字面上去狭义的理解,而只能在本质上把握其精髓。瞬息万变的战场从来不会给任何一位军事统帅或指挥官,留出足够的时间或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一分分去丈量何处是黄金分割点,一寸寸去考虑如何把握偏正度的问题。甚至就连0.618和“偏”,这两个二律中最核心的要素本身,也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常数。而是胜利之神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战场、战局中不断出没隐现的万千化身。
它有时表现在手段的选择上,如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把空中轰炸作为主导手段,而让一向是作战主体的陆军和海军全都成了配角;
有时表现在策略的选择上,如邓尼茨把舰对舰的海战,改为潜艇对商船的袭击,结果这种“狼群战术”远比海上决战对英国的威胁更大;
有时表现在兵器的选择上,如拿破仑的火炮、古德里安的坦克、山本五十六的航母、“黄金海岸”行动中的精确弹药,都是能倾斜战争天平的主导兵器;
有时表现在攻击点的选择上,如特拉法尔加海战[13]中的纳尔逊,极其聪明地把法国舰队的后卫而不是前锋定为主要打击点,使一场海战的胜利导致了一个海上帝国的诞生;
--------
[13]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纳尔逊向他属下的舰长传授“秘诀”,即改变海战传统的线式战术。而把己方军舰分为两支,一支以90度角进攻敌舰队的中部,隔开其后卫和中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敌后卫舰只;另一支切断中军和前卫,集中攻击中军,等敌前卫舰只返回支援已为时太晚。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进程与纳尔逊所预计的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在战斗中他受伤致死,但英国海军大获全胜。(《世界近代海战史》,丁朝弼编著,海洋出版社,1994年,P143-155)

有时表现在战机的选择上,如第四次中东战争,萨达特把埃军越过苏伊士运河的D日,选在正处于穆斯林斋月中的十月六日,而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定在阳光由西向东直刺以色列人瞳孔的下午,一举改写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4];
--------
[14]见《第四次中东战争》,(德)格哈尔德·康策尔曼著,商务出版杜,1975年。《中东战争》,(美)乔恩·金奇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有时表现在兵力的非均衡配置上,如一战前德军统帅部制定的入侵法国的“史里芬计划”,大胆地把其72个师中的53个集中在右翼作为主攻,而把剩下的19个师放在漫长战线的左翼和中部。如此一来,这个从未真正实施过的沙盘作业,竟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计划;
有时表现在谋略的运用上,如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相争。秦昭襄王并不急于马上同敌军决战,而是依照范睢建议,先攻韩国之上党,使赵国失去依恃;又假意言和,使诸侯不再援赵;再施反间之计,使赵王撤大将廉颇而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大败赵军于长平。这一仗秦胜赵负的原因,与其说正得于秦军的强大,不如说偏得于范睢的谋略[15]。
--------
[1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译文出版社,第二册,P197。

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还有另外一种迹象,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事关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上,把视线偏离出军事领域之外,用其它手段补充、丰富甚至替代军事手段,以达到仅凭武力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是从战争观上对战争进行的最大的一次以偏修正。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愈加频繁地呈现出军事手段与其它手段进行偏正式组合的趋势。
以上种种,不论是哪种选择,都无不带有“偏”的特性。偏正律和黄金律一样,反对一切形式的平行并列、均衡对称、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而主张剑走偏锋。只有避免锤砧硬碰,你的剑锋才会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战争这篇千古文章中最基本的胜利语法。
如果我们把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律称为美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在军事领域中的镜像式再现——偏正律,称为胜律?

主与全:偏正式组合的要义

在构成一个事物的诸多内部因素中,一定会有某个因素在全部因素中占据突出或主导的地位。这个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完美的,那么,它就总会在什么地方符合0.618:1的公式。当然也就会符合偏正律。因为在这里,“全部因素”就是主体,就是正;“某个因素”则为主导,则为偏。当一个事物具有了特定的目的性之后,偏与正,就构成了主从关系。二牛相斗,正是牛,偏就是它的犄角;双刀相向,正是刀,偏就是它的锋刃。孰主孰从,一目了然。而当目的发生变化时,新的主导因素就会出现并取代旧的主导因素,与现有的全部因素构成新的偏正关系。捕捉住了事物中主与全的关系,就等于抓住了黄金律和偏正律的要义。
据此出发,我们很快可以从战争纷杂的脉系中,理出五根最主要的筋络:主兵器与全兵器;主手段与全手段;主兵力与全兵力;主向度与全向度;主领域与全领域。这“五主五全”,基本上概括了普遍存在于战争中的偏正关系。
仍以海湾战争为例,联军
参考资料:http://www.itco.cn/limsbbs/book/3/02-lib/04-ts/06-jsxs/q/qiaoliang/cxz/010.htm

阅读全文

与黄金分割高级战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500和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531
汇添富医疗基金001417还能涨吗 浏览:583
2008年镍价格 浏览:145
信托地产通道 浏览:396
用车贷款怎么贷 浏览:55
创鑫贷理财 浏览:451
投资者的理财意识风险 浏览:975
悟空理财与pro 浏览:546
股指期货第四次调整 浏览:581
微粒贷贷款的利弊 浏览:424
欢乐颂2外汇交易系统 浏览:525
信托资金的风险 浏览:650
黄金外汇110 浏览:193
富人理财方法 浏览:627
中山市小额贷款银行 浏览:177
民生银行电子外汇转账 浏览:729
外汇转账交税 浏览:918
外汇暴利方法 浏览:65
厦门诺亚理财 浏览:251
中信担保理财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