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M2用来衡量什么其存量、流量有什么参考价值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在这三个层次中,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希望能帮到你。
⑵ 谁给解释一下经济指标M1、M2的含义
M1 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 对应的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⑶ 研究“M1、M2”有什么意义
货币供应量
Money Supply
货币和准货币(M2)
Money & Quasi-money
货币(M1)
Money
流通中现金(M0)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M0=流通中现金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存款+其它存款
市场货币供应量:M0、M1、M2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现金(M0):就是一定时点上单位和个人所持有的现金,它随时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领域,是最直接和最活跃的购买力。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就是现金(M0)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和变现,所以它类同现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准货币。其中准货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准货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直接变为现金。
M0、M1、M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以下关系中体现:
M0=流通中现金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存款+其它存款
股市的最大规律就是很难把握其规律,所有的关于股市预测的学问都非“放之四海皆准”。但若因此否认股市规律的存在,难免陷入“不可知”论。起码有一个现象在中国股市至少重复出现了三次,时间跨度十余年,这姑且可以算作一个“规律”吧。
这个规律是:股指涨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每当M2与M1的差超过5个百分点时,指数即开始走入牛市,而当差逐渐缩小,股市就开始见顶,尤其当M1达到22%左右高度时,指数就开始下跌。
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周期始于1992年,1995年后经济开始步入调整。在此过程中,M1和M2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收窄,而后又扩大。1992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是6个百分点,1993年收窄为1个百分点,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随后是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股票指数连续2年上涨,上证综指从1996年初的500点上涨到1997年5月份的1500点,涨幅近2倍。
分析中国的股票指数,不能不提“5.19”行情。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5.19”行情之所以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市场津津乐道,其重要原因是上证综指短时间内涨幅巨大。
有意思的是,根据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预测股指的低点,而且可以预测其高点。当M1增长速度超过22%以后,股指一般会步入熊市。2007年12月11日,笔者撰文指出:M1已经在20%之上持续了数月时间,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约4500亿元和上证综指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
转眼来到2008年下半年,当上证综指在2008年底跌到1700点附近时,货币供应量指标M2和M1再次出现较大的背离,当时的M2比M1高10多个百分点。之后“规律”再次被应验,截止到2009年5月底,上证综指反弹了40%多。
为什么我国股市运行呈现这样的“规律”?背后的制度性基础更值得我们关注。一般而论,当M2增长速度超过M1时,经济增长处在走下坡路的状态,经济活跃程度在下降。此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是下降的,1996年、1999年、2005年都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股指大幅度上涨呢?原因在于政策的干预,每当经济出现疲态,政府即会出现放松货币,多余的货币首先选择进入股市,推动股市大幅度上涨。
正因如此,在中国股市还存在其他一些比较“另类”的逻辑。并且在中国股市演进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一些规律在减弱以及消失,另一些新的规律取而代之。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何以自处?如果以自身的变化来追逐市场的变化,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在这方面,尽管中美股市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巴菲特的做法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巴菲特以坚持价值投资的不变来应万变,这看起来不够聪明,但却是真正的智慧。一个人内心如果没有一些不可改变的价值准则,就无法把握自己,更何谈把握股市。庄子的道家学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外化内不化”的核心思想为中国人指明了人格成熟不可或缺的修炼目标。股市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场所自然也不例外。
⑷ 央行观察研究m1 m2指标的变化的意义知道答案的快快来,立等!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M1与股市关系最密切,是用于判断经济趋势转折进行抄底逃顶布局的重要指标。
储蓄搬家反映到指标上,即M2减少、M1增加,反之如果投资者将资金撤离股市到银行,即M2增加、M1减少。
两个方法供参考如下——
1、M1持续数月低于10一下,反映资金从股市到银行的抽水过程基本接近尾声,资金面的恶化已经到达极点,行情随时可能触底反弹;而M1持续数月高于20以上,则反映资金从银行到股市的搬家过程可能衰竭,资金面的充裕程度已经到达极点,行情随时可能走熊。
2、M2高于M1且两者之间背离达到极值时,股市由熊转牛的概率很大;反之M1高于M2且两者之间背离达到极值时,股市由牛转熊的概率很大。
有兴趣可以自己做个曲线图跟大盘月线图对比,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⑸ M2增加的意义
M1/M2是评价货币供给流动效率的一个具体指标,也可以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M1/M2的值趋大,往往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经济过热;反之,则经济趋冷,通货紧缩压力增加。从今年5月份开始,由于M1增速加快,M1/M2开始上扬,通货膨胀加剧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经济增长从过快转向过热的几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 计算 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⑹ M2与GDP的比值有什么意义
M2与GDP的比值反映了经济运转的效率。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尽管M2/GDP的比例指标通常反映了金融机构发展在市场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对于个人储蓄的贡献,但作为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两者只在成熟金融系统中呈正相关趋势。
(6)m2指标的意义扩展阅读:
M2/GDP对通货膨胀的作用:
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⑺ M2的高速增长代表什么含义
M2的高速增长代表的含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央行印发的货币,发行的票据,国外投资产生的资金等正资本减去国债等负资本,代表的就是资本注入量的提高。
货币供应量:反映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指标,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7)m2指标的意义扩展阅读:
M2可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由于许多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则称之为M0;狭义的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
这里的活期存款仅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⑻ 金融行业M2代表什么意思
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