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易经六十四卦有明确的排列顺序么
有明确的顺序,请参看《易传》里的《序卦》,就是讲卦序的。只要您随便买本易经的书,都是按顺序排下来的。
(下边是朱熹的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如果您是刚学易经,建议您先在网上看看傅佩荣《易经与人生》的视频,是个不错的易经入门视频,然后可以再看看《傅佩荣详解易经64卦》。
南大师的《易经杂说》,可能对目前的你来讲,还有点深。看完这两个视频,自己再消化一阵子,再看《易经杂说》,相信你会受益匪浅的。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这是分宫的卦象次序歌。
东西南北哪来的顺序之分?分明是一个圆周嘛。请参看诜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不过请记住,古人在纸上的方向与现代是反着的,因为古人讲究坐北朝南。古人在纸上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B. 六十四卦卦序歌的《周易》
▅▅▅▅▅▅▅▅▅▅▅▅▅▅▅▅▅▅
▅▅▅▅▅▅▅▅▅▅▅▅▅▅▅▅▅
▅▅▅▅▅▅▅▅▅▅▅▅▅▅▅▅▅▅
乾 坤 震 艮
▅▅▅▅▅▅▅▅▅▅▅▅▅▅▅▅▅▅
▅▅▅▅▅▅▅▅▅▅▅▅▅▅▅▅▅▅▅
▅▅▅▅▅▅▅▅▅▅▅▅▅▅▅▅▅▅
离 坎 兑 巽
记诵口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C. 易经为什么要分成上下经
因为他是按卦序中来排的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D. 周易是如何起卦的
目 录<选自《还本归宗-六爻预测指南》作者王炳中,中国商业出版社>
上部 周易与六爻预测基础理论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六爻预测学……………………………1
第二节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一、起源………………………………………………2
二、主要古籍简介……………………………………2
第三节 学习六爻预测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6
二、应用六爻预测学的注意事项……………………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一、起源………………………………………………7
二、性质………………………………………………7
三、常见阴阳类属表…………………………………8
四、阴阳学说在预测中的作用………………………9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起源与名称………………………………………10
二、五行特性…………………………………………10
三、五行相生…………………………………………10
四、五行相克…………………………………………11
五、五行生克的辩证关系……………………………11
六、五行数……………………………………………13
七、五行阴阳…………………………………………13
八、五行方位…………………………………………13
九、五行与季节………………………………………14
十、五行旺衰…………………………………………14
十一、五行配属总表…………………………………15
第三章 天干地支……………………………………………18
第一节 天干……………………………………………18
一、天干名称…………………………………………18
二、天干阴阳…………………………………………18
三、天干五行…………………………………………18
四、天干方位
五、天干类属…………………………………………18
六、天干配人体………………………………………18
第二节 地支……………………………………………19
一、地支名称…………………………………………19
二、地支阴阳…………………………………………19
三、地支配五行………………………………………20
四、地支方位
五、地支配十二生肖…………………………………20
六、地支类属…………………………………………20
七、地支配人体………………………………………21
第三节 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简论………………………………………………22
一、天干关系…………………………………………22
(一)天干生克………………………………………22
(二)天干相合………………………………………22
(三)天干相冲………………………………………24
二、地支关系…………………………………………25
(一)地支合…………………………………………25
1.地支六合……………………………………………25
2.地支三合……………………………………………26
3.地支半三合…………………………………………26
4.地支合应用导引……………………………………27
(二)地支会局………………………………………28
(三)地支六冲………………………………………28
(四)地支刑…………………………………………30
(五)地支相害………………………………………31
(六)地支相破………………………………………32
三、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举例………………………………………………33
第四章 八卦基础论…………………………………………35
第一节 太极论…………………………………………35
一、什么是太极………………………………………35
二、什么是两仪………………………………………36
三、什么是四象………………………………………36
第二节 八卦论…………………………………………37
一、什么是“爻”……………………………………37
二、八卦名称及符号…………………………………37
三、八卦与五行………………………………………39
四、相关名词…………………………………………39
五、八卦类象…………………………………………41
六、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63
第三节 六十四卦论……………………………………67
一、六十四卦卦名……………………………………67
二、六十四卦卦意……………………………………68
三、六十四卦卦序……………………………………91
(一)经文卦序………………………………………91
(二)京房纳甲卦序…………………………………96
(三)方圆图卦序……………………………………97
四、六十四卦之辞……………………………………98
第四节 易理概说………………………………………
一、易理的概念………………………………………
二、掌握易理的意义…………………………………
三、易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大象论吉凶……………………………………106
一、大象的概念………………………………………106
二、大象生克论………………………………………107
三、卦变反吟伏吟……………………………………110
第五章 六爻预测排卦基本方法……………………………112
第一节 起卦方法………………………………………112
目 录
上部 周易与六爻预测基础理论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六爻预测学……………………………1
第二节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一、起源………………………………………………2
二、主要古籍简介……………………………………2
第三节 学习六爻预测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6
二、应用六爻预测学的注意事项……………………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一、起源………………………………………………7
二、性质………………………………………………7
三、常见阴阳类属表…………………………………8
四、阴阳学说在预测中的作用………………………9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起源与名称………………………………………10
二、五行特性…………………………………………10
三、五行相生…………………………………………10
四、五行相克…………………………………………11
五、五行生克的辩证关系……………………………11
六、五行数……………………………………………13
七、五行阴阳…………………………………………13
八、五行方位…………………………………………13
九、五行与季节………………………………………14
十、五行旺衰…………………………………………14
十一、五行配属总表…………………………………15
第三章 天干地支……………………………………………18
第一节 天干……………………………………………18
一、天干名称…………………………………………18
二、天干阴阳…………………………………………18
三、天干五行…………………………………………18
四、天干方位
五、天干类属…………………………………………18
六、天干配人体………………………………………18
第二节 地支……………………………………………19
一、地支名称…………………………………………19
二、地支阴阳…………………………………………19
三、地支配五行………………………………………20
四、地支方位
五、地支配十二生肖…………………………………20
六、地支类属…………………………………………20
七、地支配人体………………………………………21
第三节 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简论………………………………………………22
一、天干关系…………………………………………22
(一)天干生克………………………………………22
(二)天干相合………………………………………22
(三)天干相冲………………………………………24
二、地支关系…………………………………………25
(一)地支合…………………………………………25
1.地支六合……………………………………………25
2.地支三合……………………………………………26
3.地支半三合…………………………………………26
4.地支合应用导引……………………………………27
(二)地支会局………………………………………28
(三)地支六冲………………………………………28
(四)地支刑…………………………………………30
(五)地支相害………………………………………31
(六)地支相破………………………………………32
三、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举例………………………………………………33
第四章 八卦基础论…………………………………………35
第一节 太极论…………………………………………35
一、什么是太极………………………………………35
二、什么是两仪………………………………………36
三、什么是四象………………………………………36
第二节 八卦论…………………………………………37
一、什么是“爻”……………………………………37
二、八卦名称及符号…………………………………37
三、八卦与五行………………………………………39
四、相关名词…………………………………………39
五、八卦类象…………………………………………41
六、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63
第三节 六十四卦论……………………………………67
一、六十四卦卦名……………………………………67
二、六十四卦卦意……………………………………68
三、六十四卦卦序……………………………………91
(一)经文卦序………………………………………91
(二)京房纳甲卦序…………………………………96
(三)方圆图卦序……………………………………97
四、六十四卦之辞……………………………………98
第四节 易理概说………………………………………
一、易理的概念………………………………………
二、掌握易理的意义…………………………………
三、易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大象论吉凶……………………………………106
一、大象的概念………………………………………106
二、大象生克论………………………………………107
三、卦变反吟伏吟……………………………………110
第五章 六爻预测排卦基本方法……………………………112
第一节 起卦方法………………………………………112
第二节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
六爻预测学起源于汉代,创始人京房。当时预测需要工具,即仍沿用蓍草(学名Achillea alpina,又名“锯齿草”、“蚰蜒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我国北部。河南省安阳市的羑里城可见之。)。后来,京房易发展成火珠林法,并正式使用铜钱“摇卦”。火珠林法产生后,六爻预测学已基本完备。但著作流传下来最多、可读性最强的还是明清两代的著作。其中有几部著作值得一书。但可以说,所有的著作除了基础讲解之外,几乎都是在明代重臣、易学大家刘伯温(又名刘诚意)所著《黄金策》的基础上,对《黄金策》的注释,但注释的水平却有高低之分,理解各有不同。
二、主要古籍简介
(一)《黄金策》
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著。
刘伯温(1311--1375),名刘基,字伯温,被封诚意伯。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年(1514),被追赐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生于浙江青田的武阳村。
50岁被已起兵的朱元璋请在帐下,进献“十八策”。从此,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生病时,服用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黄金策》是明清以来六爻法预测的宗祖之作,《黄金策》语言简约、优美,排比、对仗工整,卦理论述深刻,对六爻法的若干原则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后世的大部分六爻著作皆是在该书的理论支撑下完成,且相当多的著作干脆就是对其的注解。当今仍不失为指导我们学习六爻法的宗祖力作。建议各阶段的六爻研究者都要反复研读之。
(二)《增删卜易》
明末清初野鹤老人著。
野鹤老人,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丁耀亢先生。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1599年出生在诸城城里,生长在名门世家。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周易大师、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和小说大师。一生不愿做官,专事写作。晚年因著《续金瓶梅》一书,触犯朝廷,康熙四年(1665年)八月,年过六旬的他被捕入狱,到十二月得赦,但此书几尽焚毁,沉重的打击使他双目失明,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冬腊月病逝于家中,享年71岁。
《增删卜易》是一部穷纳甲预测技术至极的专著。最大的长处是对卦爻之间的生克制化、旬空月破等基本规则的论述可谓出神入化,决断事情的性质分析入微,且有大量的卦例为佐,不致于断主事模棱两可。它的不足之处是:
1.有些观点不值得提倡,如多占法,即一卦看不懂再测一卦。再如,教后来者不必深研,只知官鬼持世有官,妻财持世有财即可断卦等,明显的站不住脚,所以,这一点也被王洪绪先生的《卜筮正宗》批得“体无完肤”。
2.百分之百使用纯纳甲技术,而将卦爻辞、卦象、爻象都搁之不理,断卦过于单调。
3.完全舍弃六神及刑害理论,致使断卦不够细致,在实践中站不住脚。
4.主张绝对的一事一断,连傍击都没有。断卦不生动,太单一。
5.全书不见窥视过去之法,预测当中无法使人信服。
尽管如此,但瑕不掩玉,建议初学者多读此书,定会从中受益。
(三)《卜筮正宗》
清代王洪绪著。
王洪绪(1669—1749),名维德,字洪绪,又字林洪、澹然,自号林屋山人,又号洞庭山人、定定子,人称林屋先生。清代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自幼精研易理,后参师于新安杨广含先生,得到悉心培养,并获得杨广含先生数册占验笔录。从二十六岁,卖卜于市,直至终年,因一生卖卜,故尔占卜经验十分丰富。此书即是在杨广含先生所授之基础上,增益删杂,编辑而成。
《卜筮正宗》是一部评注《黄金策》最好的书,理解正确,分析深刻,注重分类占断,分类占断详尽,细节生动。但在断卦的技术方面阐述得则不够细致,深度也不够,且例证较少。另外,对《增删卜易》、《易林卜遗》等诸书利弊都有自己深刻的评断,大部分是正确的。十八问答是该书的又一亮点。
不足之处是该书多为对前人著作的注释与评述,没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理论。
建议后来者读完《增删卜易》后读之,为恰到好处。
(四)《易冒》
清代康熙年间目盲之人程良玉著。
程良玉,字元如,歙县人。五岁病致双目失明,开始学易。早年随《易林补遗》作者张星元先生,“最后从星元先师游,独尽其传,朝夕问讯,记忆控讨,相随五载”,其六爻预测名气很大,“车马阗骈如市,日既晡,不得下帘休息”。“晚遇枯匏老人,互相质证,有所悟”。晚年“命人笔记”,历经三年《易冒》成书。遇枯匏老人后,由初作筮类五十章,增定为九十章。
该书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少的,更是易学六爻预测史上仅有的两部盲人著作之一。
《易冒》确是一本简约、精练、可操作性极强的好书,又是一本摆脱《黄金策》的论述而自成一家的佳作,里面充满了先生的实践经验。该书侧重于对具体事情定性的析断,单就其前言中的有些观点就值得当今有些著书立说者一读,如“复曰太过者损之斯成,非云吉凶,断事之成合时也。若曰用爻太过为不吉,则生扶拱合之语非矣。”
该书的另一个观点是将纯六爻理论与卦象卦名有所结合。如占婚姻一节“若咸、恒、节、泰为吉,惟合冲、变冲而不宜,睽、革、解、离为凶,虽用备化合而不吉”。
该书的不足之处是,不很注重断卦的细节,不像《卜筮正宗》、《易隐》那样,看起来出神入化。
该书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卦例为佐。
建议后来者可与《增删卜易》相伴而读。
(五)《易隐》
清代著作,非一人所著,曹九锡辑。
《易隐》是一部即包揽万象,又有自己特点的六爻书,在断卦的全面性,系统性等方面要胜过《卜筮正宗》,如测求财,就分有无、难易、多少、得于何人、得何财、何日得、仗托吹嘘等内容细论。特别在卦、宫、爻位、六亲真假等方面论断细致。在断细节方面,堪称为最,在实践中也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习一卦多断,《易隐》不失为一本好书。
但该书也有不足,在六亲的鉴定方法,如把内卦的定为真亲,外卦定为外亲或友人之类,看真亲内卦无,宁可查伏神也不看外卦,过于僵化,与实际情况多有不符。故,此等也为其不足。另外,对前人的论述,皆原样照搬,良莠俱纳,未加评注,易使读者无法分辨。
建议后来者基本功到了一定程度再读之。
(六)《卜筮全书》
明朝中期易卜老人著。关于著者的生平资料没有流传下来。
《卜筮全书》也堪称荟萃多部前人六爻著作于一体的好书,《黄金策》、《天元赋》、《阐奥歌》等名篇均纳其间,而且注解得准确细微。但没有自己的独立论述也是该书不能与有些著作相并论的原因。
建议可与《增删卜易》、《卜筮正宗》等相伴而读。
(七)《易林补遗》
明朝礼部冠带术士张世宝先生所著。张世宝又名张星元,自幼双目失明,从孩童时学易,目盲心聪,通神灵窍。中年后周游卖卜,影响很大,曾为《易冒》作者程良玉之师,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盲人作者之一。
《易林补遗》广列条章,群汇诸事,粗细并收,分一百四十五种条目,下至百匠工艺,上至朝野战事,细则钱财琐事,大到仕宦升迁,直指筮卜要诀,对测事用神分节分条解断,一一细细阐微,使后学者直观明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易学典藉。
尽管《卜筮正宗》的王洪绪先生把它批得体无完肤,尽管《易林补遗》中如“凡月破之爻决无解救,惟独日主临之,不为月破……”等观点笔者也不能苟同,但都难掩《易林补遗》的光辉。
《易林补遗》又一值得一提之处是,全书为作者自己心得,不像《卜筮正宗》《卜筮全书》等书那样是对《黄金策》的注解。
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邵伟华先生为大旗的易学应用研究又掀高潮,以邵伟华先生的《周易预测学》、廖墨香先生的《周易预测学指南》、《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为早期代表的六爻预测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
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六爻预测的方法、理论及效果都得到了继承和提高,应该说六爻预测法在新时代得到了发展。
第三节 学习六爻预测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扎实的基本功
基本功必须扎实,所谓窍门、绝活都是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产生的。
(二)大量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六爻预测法也是一样。特别在今天,关于六爻预测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花架子或假的,惟有通过实践才能确认。通过实践您就会知道古代书上的理论也不全对,包括前面举出的几本精典著作中的观点。比如,卦逢六冲变六冲,不论测何事,不用看六亲,必凶或不成,这一观点在古籍及当代人的多数著作中都是这样论断的,但实际并非如此。笔者就遇到过多例相反的情况,而且当时就不是照搬这一理论去断的。
(三)多读古籍,掌握各门观点。博取众长,抛弃偏见。相对来说,古籍更求实一些,所以,一般不易走偏。
(四)最后形成自己的或师门的稳定场态。
二、应用六爻预测学的注意事项
(一)要做到不该预测的事情不要乱预测,更不要胡乱说、胡乱讲。比如,国内政治、宏观经济等。
(二)严守行业的保密原则,要为各类求测者保密,这也是职业道德要求。
(三)做到不戏测。酒后不测,不信不测,玩耍不测。这样才能保证预测的准确率。初学者往往会遇到解释不清楚的卦,看事后的结果与卦理就是不一致,这种卦应属卦出错了,本来就没有反映他所问的事情,怎能断得出来,怎能断得对?
随机预测法较忌讳“打赌”、“强测”等现象。如某人干脆不信周易预测,你非要通过你的预测让他信,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失手”的行为,就当避免,与其“叫真儿”干什么?他不信就不信吧!有一天他会信的。
易学预测与现代科技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现代科技是数据性很强的科学,如化学实验,“H”加“O”在特定状态下可形成“H2O”——水,且只要这一条件具备,不会有第二个结果。但应用易学预测不是这样,易学预测是建立在模糊理论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是“模糊数学”,它的结果会受到周围各种场态变化的影响。……
(四)违背法规、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不测。
(五)切莫走入宿命论的误区。预测是为了更好地“走路”,做到吉者趋之,凶者避之,有备无患,而不是不走路。
学周易一定要能进能出,进去了就出不来的结果是一种失败。易学工作者首先是普通人,其次才是所从事行业的不同。他和其他行业工作者不应该有本质的区别。初次与人相交,三分钟对方就知道了你是干什么的,你一定错了!
易学是一门积极的科学,学好了应该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易学是哲学,首先是人生哲学,学好了,应该使人更聪明,更有智慧,更大度,更会面对生活。……
E. 上下经卦卦序歌是《周易》里面的吗
不是《周易》中的,它来自朱熹《六十四卦卦序歌》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F.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六十四卦图的卦序是怎么排出来的
先天伏羲氏创的,后天不是八卦是六十四卦师文王演绎出来的,卦序没什么先后顺序,不过《周易》说挂上面有说,现在经研究 挂名没什么太大的含义
G. 先天八卦的卦序和后天八卦的卦序一样吗
应该是一样的,卦序不一样的话就不应该是同一种八卦,先后天八卦只是两种不同的排法而以,比如奇门遁甲,十干排序都是一样的,不管怎么排,前后顺序都是一样的。就像六亲排序一样,父永远是父,子也永远是子,孙也永远是孙,最多就是再分一下男女,但辈分是固定的。所以现在的后天八卦或先天八卦,有一种的卦序应该是错误的。
先天八卦卦序也可能错了,很可能不是从乾金开始,因为兑金不生离火,兑金生的应该是坎水才对,坎水再生震木就合理了。不然离火夹在兑金和震木的中间很难做人,十分的不协调。
先天八卦的卦序应该是地坤开始才对。
坤土1,兑金2,坎水3,巽木4;中5;震木6,离火7,艮土8,乾金9。
坤土生兑金,兑金生坎水,坎水生巽木,巽木生震木,震木生离火,离火生艮土,艮土生乾金。
有人说先有天后有地,但地为母,所以应该从地母坤开始计算,从底到高,还有就是兑为泽,洼地,艮为山,为什么总泽会排在乾天的傍边,艮山不是比兑泽更高吗?
再把这个卦序用后天八卦的排法排一下,你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八卦。
还有就是先天八卦也是有中宫的,不然天地是没办法区分开来的,天地间也有空间存在。
所以先后天八卦都有九宫。其实应该算是十宫,5宫与10宫重合为中宫,比如十天干排九宫,必有两干排中宫,在中宫的两个天干都是属于天干五合。
区分先后天八卦只有两种场合,先天八卦是男女的对立排序(重地位或位置的排序),而后天八卦是男女的混合排序(重统一,比如人的一生,通过先后天八卦序定始生种终死。)
还有一点,后天八卦排序很有问题,从坎水开始排(不应该是从乾金或坤土开始排吗?),逆克排法?坎水、坤土、震木(不是应该到巽木了吗?),然后就排到乾金和兑金了,再到艮土,最后是离火,然后直接到坎水和坤土,why?按照先天八卦序从震巽木、乾兑金一起的定律,为什么艮坤土中间会隔着一个离火?
后天八卦简直就是乱弹琴,强硬的拼奏到一起。((后天八卦应该是无限轮回的排序。))
我觉得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连山八卦、归藏八卦都应该是九宫八卦,都应该是同一种卦序,只是排法不相同而以。不然就应该是错的。
H. 周易卦序有何意义
周易讲究时间 一般上午最准 选择上午最好
I. “易经”卦序的安排有什么意义
易学上的所谓太极,不同于一般哲学上所谓的太极,易学上的太极直接就是卦体,对卦体的描绘可以分为两仪、四象;两仪加四象就是六爻,六爻的八个“网结”就是八卦。
在传统易学中,“太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每一个治易者不容回避的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太极,可谓众说纷纭,要想理出一个头绪,真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极呢?事情还得从源头说起。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系辞,系辞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实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它也是描述卦体的,就描述卦体这一点看,它同河图、同八卦没有甚么区别。但是,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却被传统易学复杂化了。如果我们一一跟踪各种说法的话,那就不知要耗费多少没有价值的劳动,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简略作个评述。
传统上对太极的说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结合卦体,一种是脱离开卦体。结合卦体的留在了易学领域,脱离开卦体的便进入哲学领域,与“道”一起,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概念或范畴。在关于《天地之数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笔者曾简略谈到了“道”与“器”的关系问题,指出易经上的道器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道器是不同的。易经上的器,就是我们说的卦体,易经上的道,就是卦体的构建和运行的几个法则。这些法则是不能脱离开卦体的,最多它们之间有一个内在外在之分。哲学意义上的器和道是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它们与卦体没有直接关系。至于它们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同样,脱离开卦体进入到哲学领域的太极,也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就让哲学家们去思索和推论吧,我们这里只对结合卦体的太极,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说的。
根据系辞上面记载的那段话,人们认为,易的本源是太极,由太极生出“两仪”,即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两仪再发展就变成“四象”,即所谓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再发展就形成八卦(经卦),八卦再两两重合,于是便有了六十四卦。以上所言,未必是传统易学对太极与卦体关系理解的全部,但至少这是一种主流派的理解。作为易卦起源或者一种宇宙生成学说,这种认识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阴阳老少”和“八卦重合说”,很大程度上是导源于此。
对这种说法,历史上也早有人表示了怀疑和反对。比如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就说:“两仪生四象。生者非所生为子,生之者为父之谓,使然则是有太极无两仪,有两仪无四象,有四象无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发生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赅具,分而言之,谓之生耳。邵子执加一倍之小数,立一二象之,象一纯阳一纯阴,一阳上阴下、一阴上阳下谓之四象,更加一画而其数倍为八卦。遂画四画之象十六,五画之象三十二,无名无义,但以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则可,而于天人之理数毫无所取。使以加一画即加一倍言之,则又何不可以为七画以倍之为一百二十八,渐加渐倍,亿万无穷,无所底止,又何不可哉?不知易但言四象生八卦定吉凶生大业,初不可损而为二爻,益而为四爻五爻,此乃天地法象之自然,事物变通之定理,不可以算博士铢积寸累有放无收之小术,以乱天地之纪也。四象者,通之象二,乾坤也,变之象二阴阳,六错震坎艮一象也,巽离兑一象也,故又曰易有四象,若以二画之象为四象,则易无所本,无不得言有矣。要而言之,太极即两仪,两仪即四象,四象即八卦,犹人面即耳目口鼻,特于其上所生而固有者,分言之则为两为四为八耳。邵子之术繁冗而实浅,固其不足从,以经考之自见,故读易者以不用先天图说为正,以其杂用京房魏伯阳吕岩陈抟之说也”。
以上所引,除了王夫之把八卦(经卦)看作实体以外,他的看法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它们无所谓先后,是同时存在,只是一个分而言之的问题。用“加一倍法”,就会“无所底止”、“有放无收”,“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则可,而于天人之理数毫无所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们又把“二进制”引入了易学,把莱布尼茨的发明权揽到了我们祖先的头上。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莱氏是否读懂了易经,参透了太极,即便是莱氏的二进制是受了太极的启示,也不能说明太极就是二进制,更不能说明易经卦体的构成或卦序的排列就是依据了二进制。而十进制在经文中是显而易见的,如“十年乃字”(屯二)、“十年勿用”(颐三)等,另有天干可证。
或问,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太极呢?其实这个问题笔者已经回答了一部分,那就是从数的角度看,太极就是零,零就是太极。在关于《零在天地之数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笔者曾经谈到,零是初始态,又是终极态;零是0,因为它曾经表示过“什么也没有”;零是一,因为它在天地之数中占有一席之地;零又是二,因为它时而以一个天数的身份出现,时而又以一个地数的身份出现;零是三,因为它既不是天数,也不是地数,只能算个第三者;零是一个进入天地之数的数,又是一个能够包容全部天地之数的数,所以它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如此等等,这些内容的总合就是太极。但是必须特别说明,零或者太极包纳如此众多的相互矛盾的内容是有条件的,困难不在于指出它包含这,包含那,而在于说明是在什么条件下,它使那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获得了同一或统一。以往对太极的研究,大多是在概念的范围内进行的,包括我们上面从数的角度。在概念范围内研究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展现思维的创造能力,但是也容易出偏,因为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这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为了避免“主观地运用”,用所谓“主观存在”去替代或偷换客观存在,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对卦体问题的探讨中。在前面的议论中,我们曾经谈到,卦体或者说是“器”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抽象物”,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作为抽象过程的最后产品,它不是概念,而是“形体”,还没有谁把卦体当作概念去研究。因此,结合卦体探讨太极,也许可以避免“主观地运用”。
关于卦体,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作了一些探讨,那就是从数的角度看,它不过是天地之数的总和,从形状上看,它又是一个球体。假定我们再对这个球体作一个描绘的话,那么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哪开始。我们知道,天地之数是一个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由这样的数构成的卦体也是一个绝对物,是物外无物的物。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没有把的葫芦”。葫芦有把,说明它是有来龙和去脉的,至少是有“来龙”,这样我们可以从它的“来龙”说起。葫芦没把,我们又该从何说起呢?一般的叙述,在这里分成了两条路线,一条是聪明的哲人们由太极想到了无极,认为是无极产生了太极。但随后的问题就是无极又是从哪产生的?从绝对的虚无中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的,于是老子又想出了“有无相生”这个道理。另一条路线就是不承认有什么无极,太极的本意就是极到不能再极。于是由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这便是前面谈到的一般人们对太极的理解。笔者的浅见是,说有“无极”还是有些道理的,葫芦没把,还不就是无极吗?但这个无极,同时又是太极,因为一切的一切,又要从这里开始,这不就是太极吗?所以太极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这个“葫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卦体,卦体就是太极,太极也就是卦体。对这个卦体的研究、描绘或叙述总得从一个什么地方开始,这个开始的地方(点、方面、局部、部分等)就是“一”,老子的“道生一”就是这样的一,在系辞上叫“两仪”。为什么老子说一这里说二呢?原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球体,球体有这样一个特性,那就是球面上的任何一点(或面)只要一经确定,那么与它相对立的球面的另一点(或面)也便同时被确定下来,就是说这一点(面)非它莫属,其它任何点(面)是不能代替的,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极是“二”,这就是太极的第二个意义。两仪一经确定,则两仪之间的“四象”也就同时确定下来。不难看出,“两仪”加“四象”就是卦体的六爻,六爻在球形卦体上正好有八个交汇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爻之网的“网结”,这八个网结就是八卦。六爻卦不是八卦两两重合的结果,而是八卦的总合构成了卦体,或者简单说八卦就是卦体,卦体也就是八卦,只是这里对八卦的理解不是三爻卦,而是卦体上的八个枢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它们确实无所谓先后,不是谁“生”谁的问题,只是个“分而言之”的问题。分而言之是叙述,叙述的顺序不等于“事情”的顺序,甚至也不等于研究的顺序。把叙述的顺序误认为“事情”的顺序,由此导出“阴阳老少”和“八卦重合说”等,这就是用“主观存在”代替客观存在为我们酿成的一颗苦果。
谈到太极,不能不说说太极图。世传太极图多种多样,大多为宋以后,作者有的可考,有的不可考。就笔者所见到的太极图看(所见极少),从形式上看,差不多都是平面图,或者包括作者在内都理解为平面图。从内容上看,有的试图同八卦(三爻卦)挂勾,有的试图同五行挂勾,也有的试图同六十四卦或气象等等挂勾。对此笔者的认识是,轻言否定是不妥的,试图引申甚么也需谨慎。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太极图,都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都是试图把概念还原、转化、或过渡为形体,这是易经同一般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还原、转化或过渡的准确性问题。在诸多太极图中,笔者最有兴趣的是来知德的“太极河图”,其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来氏此说虽未脱离“平面”之见,但毕竟是把太极图与河图结合的一种尝试。如果预知河图所描绘的是一个特定的球体,那么把太极图也设想为一个球体,那就不是多难的事了。
J. 易经六十四卦,卦的顺序很重要吗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只是卦序的区别吗
卦的顺序不重要,很多人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其实易经不等于周易。如果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连山易,然后是归藏易,最后是周易。连山易,开头的第一卦是艮。艮为山,这也说明了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远离洪水、野兽之害,所以选择生活在高处,因此,连山易体现了远古时期人对山的崇拜。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头。坤代表收藏,远古的人们,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所以需要收藏,因此这个时候产生的归藏易。目前连山、归藏易已失传,传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烧了。周易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商末,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以未济卦为最后一卦,未济是未完结,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意思。所以,易经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前二部已失传,所以一般情况下,易经就指周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