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拿什么拯救实体经济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本书由朗咸平著。2009年以来,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中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
② 什么是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内容简介:2009年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我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卷舌三尺剑,心有大乾坤。百姓经济学家郎成平再发强音:拯救中国经济的x元素在哪里?老百姓的投资机会在哪里?郎成平说:中国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制造业危机,只有第四驾马车才能拯救中国经济!
③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④ 市场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吗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还将发布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数据,以及三季度中国GDP数据。对此,中国社科院、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国泰君安等多家机构均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分析,并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6.8%左右。
“从整体走势来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且这种势头自二季度以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就三季度而言,考虑到经济指标的持续向好、政策措施的成效显现,三季度经济应该还会延续二季度稳中向好的良好走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⑤ 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及中国经济走向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并存。喜的有,8月物价涨幅高位回落,CPI拐点或已来临;前8月外贸出口实现年初的两个目标,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新变化。忧的有,9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4,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50的经济荣枯线,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减速的预期有所增强。
应该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通胀问题仍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8月CPI涨幅虽然已经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特别是9月、10月面临中秋、国庆两节的影响,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8月外汇占款环比大增七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短期CPI难有大的回落,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也很大。
其次,中国GDP增速的适度降低,符合发展目标和管理层的预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国家也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下调至7%。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长期的一个主要政策目标来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不宜贸然承担拯救全球经济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遗痛仍在,倘若再来一次货币转向,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胀、调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为可怕的是,这将加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在总体紧缩的大基调下,货币政策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比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重要群体,政策应“定向宽松”,多向它们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更多优惠的政策分配给它们,这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几周也暗示可能放宽对农业、公共住房和小型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举措,这是积极的信号,应该坚持,但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二、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
“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⑥ 中金所期货指数IF、IH、IC分别是什么英文单词的缩写
IF:IndexFuture,表示沪深300股指期货。
IH:I表示股指期货,H是“沪”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表版示上证50股指期货。权
IC:I表示股指期货,C是China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中证500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的主要作用:
1,规避投资风险
当投资者不看好股市,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在期货上做空,锁定股票的账面盈利,从而不必将所持股票抛出,造成股市恐慌性下跌
2,套利
所谓套利,就是利用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基差在交割日必然收敛归零的原理,当期货升水超过一定幅度时通过做空股指期货并同时买入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成分股。
3,降低股市波动率
股指期货可以降低股市的日均振幅和月线平均振幅,抑制股市非理性波动,比如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的五年里沪深300指数日均振幅为2.51%月线平均振幅为14.9%,推出之后的五年里日均振幅为1.95%月线平均振幅为10.7%。
4,丰富投资策略
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对冲工具,可以丰富不同的投资策略,改变目前股市交易策略一致性的现状,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财富管理工具,以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目标。
⑦ 哪里可以看到每月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
各大财经网站,比如和讯,中金等都可以
⑧ 中国经济进入L型拐点后会怎样
证据一:供给侧改革见效
PPI54个月以来首度转正其实早有征兆。
专家在解读9月份CPI、PPI数据时表示,今年以来,在稳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作用下,国内工业行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重点行业库存、销量均出现向好态势,加之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行情有所好转,国内工业品价格持续回升。
证据二:不少经济数据向好
与PPI同日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上涨1.9%,环比上涨0.7%。虽然同比涨幅已连续第4个月处于“1时代”,但比8月扩大0.6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优势、回旋余地广阔,完全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积极数据之下,三季度经济企稳概率越来越大。多位经济学者及金融机构均预计,受财政政策、楼市炽热及外部需求较预期好等支持,三季度GDP将维持在6.7%左右。渣打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甚至预计,中国三季度GDP增长将由二季度的6.7%升至6.8%。
证据三:为企业去杠杆创造条件
在去产能取得不错效果后,降杠杆或成下阶段主要任务。
在威胁中国中长期增长前景的挑战中,巨额的债务存量首当其冲。若要解决问题,必须果断地在低效的地方去杠杆。为此,需要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关停并转”。
关于降杠杆和债转股会怎样影响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在降杠杆过程中,由于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包括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处理力度等,这些都可能会减少存量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出现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并低于预期的情况。
由于债务结构优化、存量资产盘活,会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相对慢一些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目前经济短期企稳、不少企业有降杠杆需求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的可能性下降。不少分析认为,年内降准的概率仍然存在,但降息的概率总体已经不大。
综合判断,近期宏观环境有所改善,多项经济指标向好,经济运行有所企稳。在各方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小幅回升,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平稳前进时期。
⑨ 2012年中央确定稳而求进,那个行业对国民经济影响更大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并存。喜的有,8月物价涨幅高位回落,CPI拐点或已来临;前8月外贸出口实现年初的两个目标,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新变化。忧的有,9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4,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50的经济荣枯线,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减速的预期有所增强。
应该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通胀问题仍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8月CPI涨幅虽然已经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特别是9月、10月面临中秋、国庆两节的影响,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8月外汇占款环比大增七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短期CPI难有大的回落,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也很大。
其次,中国GDP增速的适度降低,符合发展目标和管理层的预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国家也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下调至7%。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长期的一个主要政策目标来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不宜贸然承担拯救全球经济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遗痛仍在,倘若再来一次货币转向,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胀、调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为可怕的是,这将加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在总体紧缩的大基调下,货币政策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比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重要群体,政策应“定向宽松”,多向它们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更多优惠的政策分配给它们,这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几周也暗示可能放宽对农业、公共住房和小型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举措,这是积极的信号,应该坚持,但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二、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
“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