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成功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投资是一场人性的博弈,面对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人们总会深思熟虑、理性决策,但实际情况真能如此吗?
为什么许多人常常发现自己手里,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为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人们总感觉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在资本市场中会马失前蹄?
以下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人性弱点,克服这些弱点,你就离成功投资获利不远了。
投资决策的13个人性弱点
1、损失厌恶:人们总是喜欢确定的收益,讨厌确定的损失。
假定你打开交易软件,发现上周投资的某只股票毫无征兆的涨得非常好,盈利超过50%(持仓成本为16元/股,现在涨到了24元/股),您会如何操作?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获利退出,落袋为安,部分老司机可能会选择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润,留着剩下的一部分利润在股票里,再博一把。
在这里,无论是全部卖出,落袋为安,还是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反应了人们在盈利情况下,对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厌恶。
人们会一直保持风险厌恶吗?不一定!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价不是大涨,而是大跌了50%,(持仓成本为16元/每股,现在跌到8元/股),您会如何操作呢?
心理学家发现,大部人会选择继续持有,等待反弹。因为此刻卖出,意味着浮亏变为实亏,这是一般人不愿意接受的,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人们甚至变得更加愿意承担风险,持有股票,期待反弹。最后,盈利(赚1000元)带来的快乐程度要小于同等额度亏损(亏1000元)带来的痛苦。如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散户手里的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2、禀赋效应: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给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没有过和某只股票“谈恋爱”的经历?
人们爱上一只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买的第一只股票,或者,自己或亲人曾经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过,对于那段光荣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级粉丝,觉得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咖领导的公司或者推荐的股票,“大神,请带我飞”??
是的,人是情感动物,偏向于将感情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连接,给予相应资产更高的估值。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问题不大,但是,当资产价值大幅波动时,禀赋效应使得人们因为感情的原因,不愿意及时止盈止损,最终承受损失。
3、代表性偏差:人们习惯于简单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新信息定论。
如果你听到某某分析师说“我认为股价下一步将会??,因为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现在相似,当时股价??”,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要小心了,这里可能存在着“代表性偏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街头随机访问一些路人,问他们“到底是心脏病危险还是中风危险”,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身边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脏病,他们会说心脏病危险,而如果身边有人中风,则更可能说中风危险。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医学家对大量的病例进行细致地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人们习惯于简单地套用过去的经验去预测未来。
回头来看前面分析师的那句话,2011年至今,虽然经济指标类似,但无论是产品规模、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态度、投资者的成熟度,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因为一些指标的类似,就推出股价会有相似的走势,这个结论的靠谱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固然,从过去相似的事件中去总结归纳经验,是经济/金融学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结论的得出需要严格的论证、推导和检验。简单地通过套模板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待检验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存在大量这样的语句,受过专业训练的分析师尚且如此,何况个人投资者乎?
4、控制错觉:人们惯于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的结果,其实却不一定。
假定你买了一张机打的彩票,我说2元转让给我吧,你可能毫不犹豫就转让给我了。但如果这张彩票不是机打的,而是你研究过往开奖情况,用心选的号码呢?你仍然愿意2元转给我吗?
理论上,两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一样的,精心挑选过的号码会让人有一种控制感,产生控制错觉,使得在你的心目中,那张精心挑选过的彩票会有更高的中奖预期和估值。
5、事后聪明式偏差:人们惯于充当事后诸葛亮。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我早就说过??”,当心,你可能是遇到事后聪明式偏差了。
以下场景,大家可能都见识过:
某天,股票A大涨,有分析师跳出来,自豪地说:“我早就说过A股票会涨,请参考我某月某日的股评分析”,事实是,他同时推了股票A/B/C/D/E/F,股票A大涨,其他股票的表现却不怎么样,甚至出现亏损。更有甚者,当时,没有表态的分析师,也会觉得自己对股票A大涨进行了表态。
总之,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夸大和高估自己当初的判断能力。
6、确认偏差:人们偏好关注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忽视与之相左的证据。
还记得谈恋爱那阵吗?对方的音容笑貌、脾气性格、气质谈吐、兴趣爱好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甚至会爱屋及乌地喜欢对方的父母、对方家的宠物,容不得别人任何的贬低和诋毁。
当你看好某只股票的时候,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发现身边都是对这只股票非常正面的评论,那些所谓的负面信息都是无稽之谈。
此时,你需要当心确认偏差的出现,务必提醒自己,任何股票都有它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努力使自己客观地去分析与评价。
7、懒:惰性是很多人亏损的重要原因。
人天生是存在惰性的,懒得关心时政大事,懒得去了解宏观经济,懒得去学习基础知识,懒得去了解具体的投资产品,懒得去思考什么收益与风险,甚至懒得读完这篇文章。
而资本市场本身却是瞬息万变,天道酬勤的,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信息,影响着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唯有多接触、勤学习、常思考才能够有机会抓住脉络,跑赢市场。
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勤快,巴菲特每天用工作和休息时间的80%来阅读(财务报表、报告、杂志、报纸),彼得林奇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他们能赢是有原因的。
8、框定偏差:人们容易被言语影响,做出不同的举动。
相传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的初期,吃了一系列败仗,战报中一句“屡战屡败”,眼看免不了要受到天子的责难,有幕僚将此句改成了“屡败屡战”,天子甚为感动,一番褒奖鼓励。由此可见,战争的结果是一样的,却因为汇报言语的不同,使人产生了不同感觉。
是的,人们容易被言语所影响。下次听到某上市公司的领导侃侃而谈,“这些年,我们披荆斩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你也可以会心一笑。
9、锚定偏差:人们在估值时容易被初始数值所影响。
心理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人们分为两组:
问第一组人:“您认为圣雄甘地是在9岁之前还是之后去世的?”
问第二组人:“您认为圣雄甘地是在140岁之前还是之后去世的?”
最后,再让大家都猜一下甘地过世的年龄。
显然,甘地去世的年龄不可能小于9岁,也不可能大于140岁,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意义。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非常有意思,第一组受试者猜测甘地过世的平均年龄是50岁,而第二组则为67岁。显然,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数字的锚定影响。
在投资过程中,也有无数的数字锚定的影响,有多少人是拿着买入价作为锚定,宁愿巨亏,也不愿及时止损。由此,锚定偏差,也是引起损失厌恶的原因之一。
10、可得性偏差:人们更倾向于被容易获得的信息所影响。
还记得那句“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XXX”的广告词吗?简单粗暴,有人正好在考虑过年带些什么礼品回家,脑袋里飘出这个广告词,然后就买了。
人们更倾向于被容易获得的信息所影响,这也是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广告的原因。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手上有点闲钱想投资点股票,一时也不知道买什么,脑袋里冒出某只股票或者基金,也不太熟,可能以前身边朋友提过,或者电视里有推荐过,看了看就投了。恭喜,中枪!
11、过度自信:人们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
如果你听到基金经理或者分析师说他的模型有多么精巧先进的时候,可以回他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模型越精巧越复杂,人们越容易过度自信,觉得那么先进的模型,分析和考虑了那么多的变量和市场情境,肯定非常有效,然而,结果还真不一定。
1994年,包括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一群华尔街精英,成立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Capital Management: TLCM),模型精准先进性自然不在话下,初期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后来赶上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出现巨额亏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对于市场,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12、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把钱按照心理账户进行管理。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同样是消费1000元,如果是某天股票大涨赚来的,花钱就非常爽快,如果是辛苦工作赚来的,花钱就会谨慎得多。这是心理账户的一种:根据收入来源划分账户。
还有一种情况,把钱按用途划分账户,这一部分是养老的,那一部分是小孩的学费,还有一部分是生活费。人们会根据这些心理账户,分别来打理各部分资金。
其实,这个心理偏差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好,有学者会提一些瑕疵,这里就不赘述了。
13、后悔厌恶:人们倾向于随大流,以免由于错误决策而后悔。
大盘蓝筹股和小盘成长股,您会选哪个呢?
大盘蓝筹股和市场波动相关性非常强,如果选大盘蓝筹股,即使出现了亏损,也可以说是市场行情不好,大多数人都亏了,所以亏一点也是正常。
如果选小盘成长股,与市场行情相关性没有那么强,当出现亏损时,大多数人可能还在盈利,投资业绩一排名,就非常尴尬了。
因此,大多数人选择随大流,避免决策,以及因错误决策而后悔。如此也容易造成市场的羊群效应和踩踏事件。
投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其实,早在金融市场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这些心理偏差就已经写入到我们的基因里,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更大概率地存活。
在此,以损失厌恶(Loss averse)为例:
人们对于损失往往记忆深刻,极力规避。假设,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行走,与熊相遇,捡回一条命,因此记忆深刻,下一次出行,他会尽量避免与熊正面相遇。而没有这个心理偏差的祖先,则可能忘记风险,再一次与熊正面相遇。如此反复,存在这种损失厌恶心理偏差的祖先更容易存活,并把存在心理偏差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然而,金融市场不是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里曾经管用的救命基因,在金融市场中却可以产生前面所描述的一系列负作用。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资深投资者感叹,投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如何克服投资上的人性弱点?
要想投资获利,我们必须克服这些人性上的弱点。具体怎么做呢?在此给三点建议:
首先,务必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和检视自己,看是否陷入某个心理偏差,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其次,对于市场时时刻刻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制定投资纪律,严格执行。
最后,借助外力,经常向身边专业的朋友或者投资顾问请教,请他们监督指正,机构里可以设风控岗来专门监督这个事情,也有人会把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甚至计算机(量化交易)来打理。
当然啦,道理和方法说起来都非常简单,但反人性的事情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也许,投资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吧,顺其自然,慢慢进步。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
② 金融投资与金融投机的区别是什么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它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丰富和专发属展,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比实物投资更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
金融投机: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机者可以"买空"(Long),也可以"卖空"(Short)。更为通俗的一个定义是:投机就是投资机会(投资行为中的一种),没有机会就不进场交易,就如同打猎,不看见猎物绝不开枪。民众日常购买彩票、股票等利用所获信息根据自有资源所作出的交易选择,都属于投机的一种。投机的目的很直接是获得价差利润。但投机是有风险的。
③ 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
他们实际上是在和自己的交易对手博弈,也就是猜测交易对手心理活动的游戏 ] 民众长期以来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都怀有负面情绪。对普通人而言,投机行为对社会发展毫无贡献。 看上去,这只不过是富人或者想要变成富人的人用来消遣的活动,是一种本质上自私且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投机行为与有效市场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这位学者在1965年写道: 在有效市场中,许多聪明的市场参与者相互竞争,其结果是使单一证券的价格反映已经发生和预期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共同影响,这种现象可能在市场竞争的任意时段出现。 这里所说的“许多聪明的市场参与者相互竞争”指的就是投机行为,如果聪明人都极力避免投机行为,只会简单地采取广泛分散风险的投资方式,那么市场当中就没有一股力量将股价推向确实“有效”的水平。 法玛坚信,市场价格因为过于完美而不可被预知,毫无规范的模式可循,纯粹是一种随机现象。 股价每天发生波动,其波动幅度不可预测,这个现象照理说应该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惊讶:如果有一种交易策略能够保证每天稳定地有千分之一的收益率,那么其年收益率将超过30%。 显然,如果这种策略真的存在,那么掌握了策略及其附属因素的人肯定早就开始在竞争中使用这种手段了,当然这种做法也会彻底消灭市场中存在的任何潜在交易机会。但很明显的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短线爆炒迅速致富,这种捷径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能以“大萧条”证明1929年发生的股市崩盘是合理的。即便1929年的市场参与者已经知道经济危机兵临城下,即便他们都有巫师的水晶球,他们仍然不会大幅调低美国股票的价格。 许多金融专栏作者明显不知道过度波动性的存在,他们现在撰写关于股市日常波动的新闻时还是传达出一种理念 ,也就是认为主导市场的是才思敏捷的交易员,以及能够深入了解市场并整合每天经济新闻中各种细节的计算机。这种方式写出来的文章让读者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些专栏作者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挑战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理念。 许多交易员确实思维敏捷,但是他们每天玩的游戏并不需要他们与宏观经济预测发生任何联系。他们实际上是在和自己的交易对手博弈,也就是猜测交易对手心理活动的游戏。 动物精神我们现有的金融市场能够成功地为人们带来富裕的生活,这与其引导人性中的动物精神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所谓动物精神就是每个人内在的采取行动的应激性,一种被凯恩斯称为“主动采取行动的紧迫感”,而不是经过刻意的、仔细的谋划之后才做事情。他相信,真正的商业决策都是情绪化的,不是定量利润乘以定量概率再求加权平均的结果…… 因此,如果我们的动物精神退化,主动的乐观精神被动摇,那么剩下的唯一可依赖的手段就只有通过数学方式计算得出的预计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公司都是活不下去的。如果说出现这种退化的原因是人们惧怕遭受损失,那么这和人们此前空等利润出现一样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我们在考虑是否要采取一些有风险且耗时耗力的行动时,能够以反省的眼光看待这个决策过程,那么我们对下决心前心理上的脆弱性就会比较认可。任何一个此类决定都包含了人自身的情绪。 最终,人类所能做出的决定都是受个人情绪驱动的,决定的源头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的潜意识。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他所塑造的主人公展示了这种内心的风暴。在折射自己的动物精神的波动时,他这样写:“我开始质问自己这到底是什么?这种未知的精神状态丝毫没有逻辑可循,但是其存在的证据不容辩驳,当这种精神起作用时,其他所有的意识状态都退居次位。” 人们面对一项有趣的投资时,会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告知身边的朋友,尽管这种投资的基础数据都无法被验证,但是总会有人投入一辈子的积蓄,让自己完全暴露在风险中,这种投资决策是非常情绪化的,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出的。作决策的人一定是受到了社会环境和身边众人的心理影响才会有此行动。 价格变动和金融活动是必然要受到动物精神驱动的。 选择与投机行为 但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永远不可能被成功地全盘照搬,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某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使这些精神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原因在于它们从一开始就对愿意移居本国或本地区的人进行了筛选。 鼓励良性的金融投机 投机行为占据了当代经济运行的中心地位。其之所以能占据中心地位,也是传统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投机市场折射出的信息和这些价格变动带来的迅速行动。在市场给予人类动物精神的刺激当中,在帮助适于承担同等风险的人走到一起的过程中,它也占据着中心地位。 不过我此处的论点不是说把所有行动都导向投机市场是件好事。回头来看,站在此次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的投资银行最佳选择可能是一直保持合伙制,就算这种制度减少了信息流动、限制了增长速度,也比现在这样让自己的股票每天在交易所交易要好一些。
④ 投机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是什么
交易需求是指为抄了交易而持有货袭币的动机
投机需求是指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从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共同组成了货币需求。
L=L1(y)+L2(r)=ky-hr
⑤ 金融交易中投资与投机有何区别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市场上通常把买入后持有较长时间的行为,称为投专资,而把短线客称为投机者。投属资家和投机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以趁高抛出,又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红,股息虽不会高但稳定持久,而投机者热衷短线,借暴涨暴跌之势,通过炒作谋求暴利,少数人一夜暴富,许多人一朝破产。然而,在急功近利的驱动下,一方面看不起投机者,认为他们“黄牛”出身,一方面,长期投资禁不住短期诱惑,不自觉的逐步跻身于投机氛围中,究竟怎样辩证地看待呢?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投资和投机符合生物学的共生原理。也符合物理学:在相同的压力下,单位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也就是说,投机者的适度参与使市场走出无法成交的阴影,避免“死水”一潭,从而发挥市场机制。
⑥ 为什么有人说成功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
其实,早在金融市场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这些心理偏差就已经写入到我们的基因里,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更大概率地存活。在此,以损失厌恶为例:
要想投资获利,必须克服这些人性上的弱点。在此给三点建议:
首先,务必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和检视自己,看是否陷入某个心理偏差,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其次,对于市场时时刻刻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制定投资纪律,严格执行。
最后,借助外力,经常向身边专业的朋友或者投资顾问请教,请他们监督指正,机构里可以设风控岗来专门监督这个事情,也有人会把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甚至计算机(量化交易)来打理。
当然啦,道理和方法说起来都非常简单,但反人性的事情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也许,投资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吧,顺其自然,慢慢进步。
⑦ 解释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之间的区别
一、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交易的目的不同
对冲为了保值或者无风险套利,同时进行两笔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交易。
投机为了获取利益,在市场上通过“买空卖空”、“卖空买空”等操作,希望以较小的资金来博取大的利润。
套利包括瞬态进入两个或多个市场的交易,以锁定一个无风险的收益。
二、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交易的范围不同
套利和对冲都属于“买强抛弱”的性质。对冲的范畴更大,一定意义上来说,套利也是一种对冲形式。投机者只追求“利润”,甘愿冒任何风险,他们更不会考虑价值规律的存在,可以出现在任何金融市场。
三、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承担的风险不同
对冲因为是同时进行两笔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交易,最终的结果总是一盈一亏,需要根据各自价格变动的幅度来确定对冲,大体做到数量相当,风险是三者中最低的。
套利者一般要求套利品种之间要有高度的相关性,也就是同涨同跌,赚取的是相对利润,风险比对冲者更大。
投机者不会考虑价值规律的存在,只要认为所买入的目标会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上涨,就会坚决买入,以期从中获取利润,而不管其未来的价格是否合理,风险是三者中最大的。
⑧ 金融就是投机!!
金融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调节器.是控翻货币供给的总闸门.是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重要杠杆。
金融不仅对调控宏观径济.而且对搞活徽现经济,都其有重要的作用。
⑨ 人性的贪婪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导致了金融危机,不是吗,如果穷人安贫会还不起房贷吗,如果放袋的不为了更大的危险的利润,能有次级贷吗.
都是不安于本分造成的,即如果你不是高手,不要背宝剑,你会没命的.
⑩ 投机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居民、企业等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它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等。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也可以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等。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密切的关系,当利率低,人们持有的成本低,人们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当市场利率足够高,人们可能试图承担预防性货币减少的风险,将这种货币的一部分变为生息资本,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凯恩斯在凯恩斯总模型中指货币是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货币的“投机需求”(ls)并非是为了投机的资产,而是为了降低损失风险而以货币形式保值的资产。货币的“投机需求”有机会成本。
安全需求——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进行不可预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动性。这是必须的,因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状况是不确定,不能准确预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即可预见的交易数额越大。另一方面,必须的更新购买和维修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货币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独立的,一般被简化归入了“交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