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田镇的经济状况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72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9.3%、9.5%。财政收入434.7万元,财政支出27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0万元,同比增加320元。
工业 2004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82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现价)6005万元,利润总额414万元,利税总额107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93家,工业总产值(现价)2.22亿元,销售收入1.57亿元,上缴税金219万元。
⑵ 大田镇的经济概况
该镇工业有棉纱、制筒、钢窗等产品。农业主产蔬菜。距汉沽火车站1公里处,境内建有享誉津城的银河垂钓宫,垂钓大厅占地20余亩,蓄养各种温热带鱼。
⑶ 大田乡的农业经济
大田气候温湿,降雨量充足,霜期短,日照长,是温带作物耕植区。幸福堰、东大堰、香林堰、新堰纵横全境,灌溉条件优越,大部份耕地旱涝保收。有耕地面积6970亩,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粮食总产量4792吨,农民人均粮食459公斤。果树品种多,除梨、苹、桃、李、柑桔、樱桃外新引进的梨树品种有绿宝石、水晶、红香酥、红香密酥、早美酥、七月酥、八月酥、黄冠、冀蜜9个和红灯牌樱桃、布朗李、香港李、大红李、玫瑰李、桃花李、白凤桃、油桃、中华寿桃、皮球桃、冬桃等12个小水果品种,年产水果8810吨,为县内主要水果基地之一。建有76个优质水果品种试验示范点和36个优质品种水稻、玉米示范点。
2007年以来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12%左右,财政收支情况逐年好转,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各项经济指标如期实现,预计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8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一是壮大水果产业基地。强化水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淘汰产值低的老品种,发展名、优、特、新,市场竟争力强的水果品种,全乡水果总产量达3万余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二是稳步发展畜牧产业。继续加大养殖大户的扶持、指导和培训力度,鼓励小型养殖户稳中求进,积极开展春秋季大规模防疫工作,确保养殖安全。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五年共举办焊工、电动缝纫、大棚蔬菜、水果种植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135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3500份到户。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有技术、有知识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闲季节间断性短期务工的,鼓励县内充分就业。四是推进土地流转。在水果和蔬菜种植方面,全乡共流转土地1500多亩,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形成规模和产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⑷ 请问三明市几个县市的经济排行
三明各县区2007年1-7月份经济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工业产品销售率
指标 本月止累计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 位次
永安市 72.85 1 30.0 9 `
沙 县 45.70 2 37.0 4
梅列区 41.57 3 26.2 11
尤溪县 23.34 4 32.1 8
大田县 22.32 5 27.9 10
三元区 21.97 6 34.0 6
将乐县 14.50 7 43.4 2
泰宁县 8.78 8 33.6 7
建宁县 8.09 9 34.2 5
清流县 7.87 10 17.8 12
宁化县 7.65 11 39.9 3
明溪县 7.36 12 49.4 1
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指标 本月止累计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 位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 市 81.42 19.2
梅列区 17.57 1 24.5 1
永安市 16.97 2 16.7 11
沙 县 7.32 3 19.3 3
大田县 6.92 4 18.0 7
尤溪县 6.92 5 16.3 12
三元区 5.84 6 18.3 6
宁化县 4.80 7 17.2 9
将乐县 3.48 8 19.2 4
清流县 3.12 9 18.7 5
泰宁县 3.05 10 17.0 10
明溪县 2.78 11 22.8 2
建宁县 2.66 12 17.8 8
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永安市 3.23 1 29.3 5
沙 县 1.62 2 25.8 8
尤溪县 1.59 3 33.2 3
大田县 1.55 4 30.4 4
梅列区 1.01 5 29.1 6
将乐县 0.88 6 25.8 8
三元区 0.71 7 17.0 12
宁化县 0.56 8 34.2 1
清流县 0.44 9 27.2 7
建宁县 0.34 11 33.9 2
明溪县 0.30 12 21.1 10
县(市、区)对外经济主要指标
单位:万美元
出口总值 本月止累计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 位次
全 市 30250 2.4
梅列区 9661 1 10.0 4
将乐县 8745 2 20.7 3
永安市 2870 3 152.0 1
沙 县 2214 4 -33.2 8
三元区 1347 5 -31.3 7
尤溪县 1203 6 -12.9 5
清流县 676 7 -60.7 10
泰宁县 355 8 -28.3 6
大田县 293 9 -71.6 11
建宁县 255 10 21.4 2
明溪县 124 11 -58.4 9
宁化县 99 12 -89.7 12
县(市、区)物价及城镇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本月 位次 本月止累计 位次
全 市 104.7 103.8
市 区 104.9 105.7
沙 县 106.1 1 103.0 9
永安市 105.7 2 103.4 3
大田县 105.4 3 103.5 2
清流县 105.2 4 104.3 1
明溪县 104.0 5 103.3 5
建宁县 104.0 5 103.3 5
将乐县 103.8 7 103.1 8
泰宁县 103.8 7 103.3 5
尤溪县 103.4 9 103.4 3
宁化县 102.9 10 103.2 7
⑸ 大田县的经济社会
千百年来,大田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致力开发山区资源、利用省内外资本特点。农业方面,有茶、竹、木、果、药材、油茶和苎麻等开发和栽培;手工业有采炼、造纸、瓷器、糕点、酿造等,尤其是矿冶工业发端早。据可考资料表明,宋、元时代,采矿冶炼之风已相当盛行,采炼矿种有铁、铜、铅、锌、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炼地有济阳、翁厝、香坪等十几处。明代,采炼业又有较大发展。最大锻铁炉雇工数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经营方式上,大田县的锻铁炉,皆徽州商人投资(曹叔明《新安休宁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农民”。清代至民国,大田有30多座铁炉,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兴盛,“在此境内大办铁课、银课”,“铁银课税系省之众”,开采地有文经、南坑、万湖、小合、汤泉、银顶格等十多处。文经、南坑矿运至文江,经尤溪入闽江,“运输为全省各矿中最称便利者”(民国《开发福建矿业计划》)。民国36年(1947年),县人肖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使大田成为全国水轮泵的故乡。但是,纵观大田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县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14年间,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动乱,使这个闭塞的山区县,频年处于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匪盗肆虐和贫困落后的状态。如明万历《大田县志》所载:“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鸱”,“非群起掠食四方,则直坐毙耳”,“虽上户未有百钟之藏”。到1949年大田县解放时,仍然交通落后,偏僻荒凉,县城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长仅100多米,宽3.5米,两旁商店皆是两层木房。农民仍是“糠菜半年粮,寒冬衣单薄”,老少多以“火笼取暖御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极为贫苦”(民国《大田县三十四年概况》)。1949年,全县人口11万人,粮豆总产量仅2.9万吨,平均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4422万元;工业更是衰微,仅有3家企业,总产值3.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07%。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焕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年年丰收。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改造和兴办并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94万元,比1950年增长67%,年均递增7.6%;工农业总产值7862.7万元,比195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7.18%;财政收入51.86万元。
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始重视发展地方工业。195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96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农业大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致使大田经济陷入低谷,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分别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间粮食连年减产,以1957年稻谷产量4.1万吨为基数,累计减产4.28万吨。1961年财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经过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逐步回升,1965年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田经济又受挫折。1966~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在6400万元左右徘徊,经济遭受很大损失。进入70年代后,大田兴办了化肥、水泥、煤矿、水电和铁厂等“五小”工业,逐步改变农工结构,为大田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推广杂交水稻等良种,大面积改单季晚稻为豆稻轮作、水旱轮作,改进施肥方法,粮食稳定增长。1978年在粮豆播种面积(36万亩)比1976年减少1.2万亩的情况下,粮豆仍增产1.68万吨,总产达9.26万吨,比增22%,平均亩产257公斤,亩增加54公斤。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1414万元,不仅脱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财政靠国家补贴的帽子,而且开始对国家有了贡献。主要产品有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加工食品、酿造、工艺美术、鳗鱼、猪、羊、鱼、茶、果、运输、手工业、肉兔、蚕桑、食用菌、绞股蓝、木材加工业。
国民经济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68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多,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递增12%;工农业总产值达16.92亿元,以1980年的1.4亿元为基数,年均递增14.5%;财政收入5613万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递增22.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递增19.32%。整个经济的农、轻、重关系逐步理顺,其比例变化:1980年为70.88:7.55:21.57,1985年为65.92:7.48:26.6,1990年为41.75:14.83:43.42,1993年为35.59:24.06:40.35。
农业结构与农村经济
1981年起,全县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贯彻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出现一批养猪、养羊、养鱼、种茶、种果、运输、手工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联合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种经营大量增加,林牧副业生产长足进步,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五业”结构关系趋于协调。1990年以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建立以肉兔、蚕桑、食用菌和绞股蓝为主的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林业在大力造林、育林和护林的同时,有计划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发展木材加工业。1950~1992年全县累计造林184.01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1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35%;粮豆总产量13.14万吨,平均亩产29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走向务工、务商,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8801个,从业3.41万人,总产值达14.68亿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递增31.2%;实现利税7196万元,其中利润3945万元。上京水泥厂、太华水泥厂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跻身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
解放初,大田工业十分落后。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57.7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此后工业生产曲线式发展,到1985年,大田工业总产值达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128%,年均递增17.93%;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6.25%,仍以农业为主导。80年代中期起,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挖潜、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改变以往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和联合体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发展采、选、冶及水泥、木材等工业;同时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和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9亿元,比1985年增长280%,年均递增30.63%。进入90年代,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龙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山门,扩大对外开放,引资进山,兴办“三资”企业,广泛开展以山海协作为主的横向经济联合。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深化改革,采取组建种子队企业,放权让利给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发展股份制经济,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加快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以1990年为基数,年均递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58万元,跃居三明市12个县(市、区)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矿产、煤炭、森工为支柱,包括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食品、酿造和工艺美术等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以优质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岩城、石凤、华佛、前峰、煤炭、电力、二轻、矿产、建材、机械和森发等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6.95亿元。尤其是水泥业发展迅速,有水泥生产企业14家,形成水泥生产能力13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36万吨。已组建三家水泥企业集团,其中岩城水泥(集团)公司进入国家中型企业行列。岩城牌、石凤牌、华佛牌、岩马牌等水泥曾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和通过国家质量认证。煤炭、铁矿行业已形成规模,年产原煤134万吨、铁矿石85万吨。陶瓷业有800多年历史,品种达50多种,是本县传统出口产品。1987年新建的纺织总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纺纱,织布、染整和毛绒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业产品创省优4个、部优3个、国优1个。
电力交通
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
外贸经济
改革开放后,大田扩大了与海内外经济交往。1987年引进港资58.83万美元,创办大田兆泉毛绒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三资”企业。县委、县政府从大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施优惠政策,在福州、厦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矿产、劳力、人缘、地缘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全社会招商引资。与此同时,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用优质服务弥补山区投资硬环境的暂时不足,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批办“三资”企业36家,总投资32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实际到资909.5万美元,到资率48.2%,开业率7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内联协作不断发展,从1990年起在开展与周边地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同时,加强与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1991年以来,全县兴办内联企业103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72亿元。外贸出口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出口产品有松香、松节油、瓷器、绞股蓝、茶叶、香菇、红菇、山苍籽油、红心松木、木碗、木盅、钨精矿、苎麻、毛绒布、兔毛、电子产品以及竹木制品、麻纺织品、精制瓷泥、手织毛衣等。1993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785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498万元,创汇250万美元。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4.43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6.68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元,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城镇登记失业率2.47%;人口自然增长率6.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2010年投资超25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招商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1个,完成投资55.67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49亿元,增加值46.33亿元,增长30.3%;效益综合指数299.84%,实现利税总额8.49亿元。建材水泥、机械铸造、煤矿资源开发、矿产品采选及加工四大产业产值89.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规划工业项目区2万亩,平整土地3057亩,新入驻项目8个。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增长4.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山茶、油茶、木薯、食用菌、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重点做大扶强茶产业,新增茶园8900亩,总面积达7.52万亩;新开油茶园3300亩。 大田县地势高低悬殊,峰峦起伏连绵,地貌差异显著,寒暑四季分明。全县耕地面积22.55万亩,其中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占67.35%,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地只占32.65%;田块面积1分以下占21.04%,2亩以上仅占13.82%。土壤结构以中粘壤土为主,占52.48%,砂壤土和轻粘土次之,占25.38%,重粘壤土占22.14%。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大豆、小麦、杂粮辅之;经济作物有茶叶、果树、烟叶、蔬菜等;畜牧业以猪为主,渔业较少。
从建县至民国时期,大田县的农业,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落后耕作技术的制约,生产水平低,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产量低,收入少。民国38年(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9.22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8亩),粮食总产量2918.6万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7.3公斤),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844万元(人均产值74.4元)。低水平的生产,加上官府苛捐杂税、豪绅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常以稀饭、甘薯度日,单衣、火笼过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革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5031.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72.4%,人均生产粮食386公斤。
1958~1961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泛滥,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1942.5万公斤,亩产只有105公斤,降到1950年的水平。1961年9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和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4955.98万公斤,比1961年增长1867.02万公斤,增长60.44%。
“文革”初期,各级政府被冲击。70年代,逐步恢复农业机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矮秆良种,增施化肥农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达7581.42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2625.44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农业经济效益低,一些生产队增产不增收。1975年集体分配人均纯收入仅50元,仍低于1957年。
1992年,农业总产值3.78亿元,粮食总产1.35亿公斤,平均亩产293公斤。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7.5倍、3.6倍和1.9倍。虽然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人口大幅度增长,但人均生产粮食仅增加191公斤。199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比1949年增长4倍,户均养猪由1.01头增加到2.42头。
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0.67亿元,比“七五”期末年递增18%。县财政投入农业累计13010万元,年递增201.9%,其中1995年投入11021万元,比上年增长054.2%。5年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9项,推广优良品种37个,农业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新建、续建水利工程54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于199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提前1年达到部颁标准。“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特色产业有新发展,肉兔饲养规模达到150万只,食用菌种植2460万袋(平方尺),鳗鱼等特种养殖有了良好开端。扶贫帮带取得实效,5个贫困乡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6.13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41%。至1995年末,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9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8%。太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3亿元,广平镇、上京镇、均溪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2亿元;太华镇、上京镇、广平镇、均溪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3亿元,桃源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2亿元。
大田县着力规划建设特色产业突出、规模效益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即培植发展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4年,共完成高山优质乌龙茶0.18万公顷、反季节蔬菜0.21万公顷、肉兔271万只、竹林1.34万公顷、木薯0.24万公顷,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民国前,大田仅有个体手工业和私营作坊,从事采掘、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生活用具的制作。民国时期,始有印刷和发电等工业,但发展缓慢。民国38年(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3家,总产值1.4万元(按各时期不变价计算,下同),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17%。
1950年后,中共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创办硫磺厂、机器修配厂、铁厂等,全县有工业企业47家,总产值131万元。1958年“大办工业”,是年底有企业180家,总产值456.6万元。时因匆促办厂,条件较差,后又遭严重自然灾害,大多数企业停办。1961年,工业落入低谷,总产值仅355.2万元,比1959年下降60%。1962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工业开始复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调整时期的方针政策都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进行批判,生产受干扰,年总产值徘徊在360万元左右。1970年起,煤炭、冶金、化肥、机械和水泥“五小”工业相继兴起。1976年总产值1673.8万元,比1970年增1.82倍,年均递增18.9%。
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逐步对企业进行整顿、挖潜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选、冶及水泥等原料工业。1984年起,对一批企业逐步加以技改和扩建。国营、集体、个体和联合体一起上,乡镇工矿业发展迅速。同时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活搞好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以煤炭、冶金、建材、化工和机械为支柱的多门类工业,企业逐步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1350家,总产值1.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50年、1965年和1978年的0.19%、18.16%和40.72%上升为53.29%,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县经济结构由农工型走向工农型。全县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4.4万元,上交税利756.9万元。铁矿石、煤、水泥、松香、卫生纸、拖拉机配件等产品畅销,瓷器、麻纱、豆乳晶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搞活企业,出现了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企业内部加大技改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企业管理,开展上等级、上水平、上规模活动,有15家企业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23家企业进入市级先进企业行列。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2754家,总产值6.8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4%,轻重工业比例分别由1984年、1987年的1∶4.1和1∶3.2调为1∶1.7。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8万元,上交税利1164万元,职工1.57万人。花键轴、铁精矿、破碎机和石凤牌425#R水泥等4种产品获省优称号,华佛牌425#R水泥、岩城牌525#R水泥和岩花牌松香等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岩城牌425#R水泥在福建省建材行业首获国优银奖。
199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39%,比“七五”期末翻两番多。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8.41亿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1995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2万元,连续3年居三明市各县之首。中外合资大田石风水泥有限公司成为创利润超千万元企业。1995年,水泥产量达100.O4万吨,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步入全省水泥生产大县行列。“八五”期间,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改项目183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47亿元,其中1995年实施技改项目45项,投资总额3.8亿元,当年投入资金12017万元,已有27个项目投产。1995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3471户,从业人员21986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95年的45.7:32.6:21.7。“八五”期间,全县组建了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7亿元以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经验。
至1995年底,全县批办三资企业48家,外方累计到资1619.5万美元。其中1995年批办三资企业12家,总投资4111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9%,当年到资710万美元。全县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亿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产值的22.7%。1995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8227万元,出口创汇85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6%。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县和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至1995年底,全县共兴办内联企业140家,引进县外资金2.98亿元。1995年新办内联企业54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十佳称号
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开展的2013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评价结果出炉。大田县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是大田县继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连续第三年度获此殊荣。
大田县在推进发展中,主动融入沿海都市经济圈,努力实现与闽南沿海地区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和块状对接,万华实业、格林童装、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大田、建成投产,5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轻纺新型面料、建材水泥、矿产品深加工、机械铸造、煤炭开发利用等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海西能源后备基地”。传统农业正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引导全民参与发展茶叶、木薯、油茶等特色农业,在实现全民共富的同时,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摘取了全国首个“中国高山茶之乡”,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⑹ 福建三明大田县的经济和交通状况如何,那边是山区,交通会不会麻烦啊请如实回答,谢谢了!
额。做为大田人,很实在的说,交通不麻烦,至少在福建省内不麻烦。可惜没火车也没飞机,只能搭班车。听着是山区,实际也是山区,但生活不贫困,城关某些地方房价还挺高。听你提的问题中含什么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的,是怕来大田生活太穷苦吧?那你放心吧,这么绝对不会,大田有钱人也挺多的...和一楼说的一样,吃喝玩乐挺全,虽然没大城市那么发达那么繁华,就一普通县城。
⑺ 大田县的人口情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101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均溪镇 70784、 石牌镇 15393 、上京镇 23430、 广平镇 34496 、桃源镇 17832 、太华镇 30446 、建设镇 21419 、奇韬镇 12555 、华兴乡 9403 、屏山乡 11039 、吴山乡 7807 、济阳乡 6735 、武陵乡 9396 、谢洋乡 6085、 文江乡 16493 、梅山乡 20042 、湖美乡 11526、 前坪乡 6138。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⑻ 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那些
大田作物是指在主要家田里种植作物,经济作物是指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外的,主要是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甘蔗,药材等作物.
⑼ 福建城市经济排名
福建地级城市经济排名:1.厦门市、2.泉州市、3.漳州市、4.福州市、5.莆田市、6.宁德市、7.龙岩市、8.三明市、9.南平市县(市) 总排名 经济实力竞争力 农业竞争力 工业竞争力 服务业竞争力 国民素质竞争力 教育竞争力 城市化水平
晋江市 1 1 10 1 1 4 6 4
福清市 2 2 3 5 3 2 2 5
南安市 3 5 4 6 4 6 1 10
惠安县 4 4 7 7 8 3 5 31
龙海市 5 8 2 15 5 10 9 8
长乐市 6 11 11 4 6 1 10 35
闽侯县 7 6 14 3 9 8 19 36
安溪县 8 15 16 11 11 11 4 12
永安市 9 3 24 12 7 21 33 2
漳浦县 10 13 1 14 14 17 8 24
莆田县 11 21 5 8 23 9 3 17
福安市 12 14 18 10 11 24 11 11
永春县 13 7 19 17 21 7 14 15
石狮市 14 9 42 9 2 13 35 27
仙游县 15 23 13 18 10 32 7 24
南靖县 16 22 12 16 26 15 32 14
德化县 17 10 41 13 22 16 27 22
福鼎市 18 17 34 20 16 19 17 19
闽清县 19 18 24 2 27 34 38 33
尤溪县 20 28 8 27 24 13 16 23
永定县 21 20 15 22 39 26 13 16
连江县 22 31 20 34 13 5 15 29
邵武市 23 12 28 21 30 59 39 3
建瓯市 24 32 9 39 19 36 20 1
诏安县 25 26 21 30 18 23 24 34
东山县 26 16 35 25 17 39 49 38
平和县 27 29 6 50 15 32 18 29
罗源县 28 24 33 19 28 12 44 53
古田县 29 35 17 32 35 18 25 31
沙县 30 33 36 23 31 20 41 21
漳平市 31 25 44 28 36 38 34 5
上杭县 32 40 23 26 45 31 12 24
永泰县 33 36 22 32 33 30 30 46
云霄县 34 27 32 40 32 41 28 37
建阳市 35 37 26 43 25 56 40 7
武平县 36 37 31 42 41 27 22 41
长泰县 37 30 43 29 48 21 50 48
霞浦县 38 41 29 52 29 28 22 39
浦城县 39 50 38 36 42 34 35 13
泰宁县 40 34 52 24 38 49 54 50
顺昌县 41 43 45 38 34 53 42 20
武夷山市 42 19 48 54 49 46 46 17
长汀县 43 51 29 48 46 48 21 9
大田县 44 55 27 35 37 47 26 43
将乐县 45 42 50 31 40 42 51 42
连城县 46 45 37 46 43 55 29 28
平潭县 47 54 47 58 20 25 31 47
华安县 48 39 40 49 51 40 53 44
光泽县 49 49 55 37 52 57 57 40
寿宁县 50 48 53 47 55 44 43 58
宁化县 51 58 39 56 44 52 35 54
屏南县 52 51 55 45 53 51 47 56
建宁县 53 56 46 51 54 29 55 55
明溪县 54 44 54 57 47 43 58 52
松溪县 55 53 49 44 58 58 52 49
柘荣县 56 47 59 41 59 50 59 59
周宁县 57 46 58 53 57 45 48 57
清流县 58 57 51 59 50 37 56 50
政和县 59 59 57 54 56 54 45 45
⑽ 大田的经济
大田也是韩国的科技中心,大约70家领先的研究所都设在大德研究基地内,大德科技园区内有近800个高科技企业,相当于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和美国的“硅谷”。
因此,人们昵称大田为“韩国的硅谷”,同时也是作为大德研究基地和国内外27个科学城市之间结成的WTA(世界科学城市联合)事务局所在地。 城郊农业发达。工业以纺织(棉、丝、化学纤维)、皮革、酿造、造纸为主。大田已是全国的交通要冲。以大田为中心,可以游览韩国中部的各种风物。
作为大德研究基地和国内外27个科学城市之间结成的WTA(世界科学城市联合)事务局所在地,这座科学技术城市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它以高科技主人的身份用交互式展览的方式把1400万科技爱好者吸引到这里参观。
大田还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百济王朝遗留下来的悠久历史文化。
大田紧临美丽的鸡龙山国家公园和儒城温泉,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