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垂直偏度交易

垂直偏度交易

发布时间:2021-07-21 23:57:25

『壹』 号码偏度是什么意思

转子上各部件瓢偏度测量

(1) 从危机保安器第一飞锤向上为起始位置,顺序将圆周八等分,用粉笔标清序号,除高压转子可用推力瓦定位外,其他转子定位需用定位压板给予定位,防止过渡窜动,给测量造成窜动。

(2) 在直径相对1800的方向上,固定两只百分表,把表的测杆对准1号和5号,距边缘10-15毫米的端面上,且与盘面垂直,按转子旋转方向,每次盘动转子450,,依次对各测点进行测量。最后,在回到位置1和5测点时,如果转动前后两表指示差值相等,则说明测量结果基本准确。

(3) 在测量过程中,各点的指示值如果不是平衡地进行变化,表示百分表不灵活或被测盘面不规则,此时,应查明原因,加以消除,然后再进行测量,直到确信所得到的瓢偏值正确为止。

(4) 瓢偏值的计算:先算出两表在同一位置读数的平均值然后,求出同一直径上两数之差,即为该直径上瓢偏度的绝对值,其中最大值为最大瓢偏值,即为该直径上瓢偏度的绝对值,其中最大值为最大瓢偏值。为便于记录和计算,可参照附表2-1的格式,

(5)检修中,发现推力瓦块有不均匀的摩擦现象,以及推力盘在检修中做了修正以后,叶轮出现动静摩擦,特别是单侧磨擦;联轴器在找中心过程中,发现端面同一直径相对两点之差较大等情况,更应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测量。

『贰』 为什么要检验数据的正态性

有些统计方法只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如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资料的集中或离散情况,用正态分布法确定正常值范围及用t检验两均数间相差是否显著等,因此在用这些方法前,需考虑进行正检验。

它是统计判决中重要的一种特殊的拟合优度假设检验。常用的正态性检验方法有正态概率纸法、夏皮罗维尔克检验法(Shapiro-Wilktest),科尔莫戈罗夫检验法,偏度-峰度检验法等。

该检验就是根据这个特点来检验分布正态性的。

三种检验方法

1、Anderson-Darling

选择此项将执行正态性的Anderson-Darling检验 ,这是一种基于ECDF(经验累积分布函数)的检验。

2、Ryan-Joiner

选择此项将执行Ryan-Joiner检验 ,它类似于Shapiro-Wilk检验。Ryan-Joiner检验是一种基于相关的检验。

3、Kolmogorov-Smirnov

选择此项将执行正态性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 ,这是一种基于ECDF的检验。

『叁』 在四棱锥ABCDE中,AE垂直平面BCDE,∠ABC∠ABC=∠BCD=∠CDA=90°,AC=

到SPSS,在分析菜单中选择描述统计过程描述性,然后选择你问走在所选的统计,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偏度和峰度就可以了变数。当然,在此之前,有必要输入数据SAV的数据文件。

『肆』 面料上skewness什么意思

skewness 在面料上是纬斜的意思, 也就是面料的纬向的纱线和经线的纱线不是垂直的,形成一定角度的扭曲,从而影响面料的外观。
一般来说,纬斜的产生和所用的纱线的成分、纱线的捻度和捻向、面料的组织结构、织造工艺、印花的花型、印花和染色后整理等有关。
例如:棉等纤维素纤维,定型时不容易定死,就比较容易产生纬斜;针织单面汗布面料,由于纱线的捻向和织造的原因,也更容易产生纬斜;斜纹的面料、条子格子的面料都比较容易产生纬斜。所以需要在生产前加以注意为妥。

『伍』 什么是“瓢偏”

瓢偏:对轮端面垂直度偏差;晃度:转子某一横断面的椭圆度,直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偏心:转子轴线与轴系中心的偏差;
转子上各部件瓢偏度测量
(1) 从危机保安器第一飞锤向上为起始位置,顺序将圆周八等分,用粉笔标清序号,除高压转子可用推力瓦定位外,其他转子定位需用定位压板给予定位,防止过渡窜动,给测量造成窜动。

(2) 在直径相对1800的方向上,固定两只百分表,把表的测杆对准1号和5号,距边缘10-15毫米的端面上,且与盘面垂直,按转子旋转方向,每次盘动转子450,,依次对各测点进行测量。最后,在回到位置1和5测点时,如果转动前后两表指示差值相等,则说明测量结果基本准确。

(3) 在测量过程中,各点的指示值如果不是平衡地进行变化,表示百分表不灵活或被测盘面不规则,此时,应查明原因,加以消除,然后再进行测量,直到确信所得到的瓢偏值正确为止。

(4) 瓢偏值的计算:先算出两表在同一位置读数的平均值然后,求出同一直径上两数之差,即为该直径上瓢偏度的绝对值,其中最大值为最大瓢偏值,即为该直径上瓢偏度的绝对值,其中最大值为最大瓢偏值。为便于记录和计算,可参照附表2-1的格式,

(5)检修中,发现推力瓦块有不均匀的摩擦现象,以及推力盘在检修中做了修正以后,叶轮出现动静摩擦,特别是单侧磨擦;联轴器在找中心过程中,发现端面同一直径相对两点之差较大等情况,更应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测量。

『陆』 如何区分飞机的襟翼、副翼、升降舵

飞的姿态操纵是由升降实现舵、方向舵、副翼此三舵操纵飞机沿三个转轴,转动。1.纵轴(从机头中心点到机尾中心点的连线垂直于横/立轴的直线)
2.横轴(从机翼左右沿气动中心的轴线且垂直于纵/立轴的直线)
3.立轴(从飞机的上表面穿过气动重心倒下表面且垂直于纵/横轴的直线)
以上三条直线是想象的直线,它在物理上并不存在,但是在飞机的操纵运动规律上确实存在的。
其中升降的使得飞机沿横轴发生转动。而襟翼的作用是增加机翼的升力,它的作用不是使飞机沿轴向转动而是使飞机沿立轴产生水平的上下运动。

『柒』 粒度分析资料的应用

1.主要几种沉积环境的粒度参数特点

根据福克等人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海滩砂、沙丘和风成坪地与河流砂这四种沉积物,在偏度和尖度上各有特点,在离散图上也有明显的区分。

(1)海滩砂

由于波浪能力强,海滩沉积物被浪潮反复多次搬运,得到充分的分选,泥质等物质多被冲洗掉,因而较纯净,频率曲线大多数呈对称的正态曲线,只有靠水边的少数样品中含有极少量的粗颗粒,因而具有微弱的正偏度。峰度中等至稍窄,分选好,多为中细砂。

(2)沙丘

沙丘是由海滩砂经风吹而形成的,由于风力较弱,海滩砂中粗粒部分不能被吹动除去,故沙丘砂的频率曲线呈微弱的正偏态,尖度中等,分选比海滩砂更好,多为细砂。

(3)风成坪地

风成坪地地势低而潮湿,其沉积物除了来自海滩砂之外,还有少量空中降落的粉砂。因此,风成坪地的频率曲线增添一个细粒尾部,而呈负偏态,并使尖度大为加宽,分选性稍稍变差,居于上述两者之间。

(4)河流砂

河流沉积物常由多物源供应,各物源供应物质的粒度不同,甚至不连续。河流对粒度的改造能量低,沉积物大都分选差—中等,其频率曲线大多为双峰或多峰曲线,峰的粒径变化大,细砾—砂较为常见。偏度或尖度不正常,无典型值,由于河流沉积物中经常掺有黏土、粉砂等悬浮沉积物质,故河流砂沉积物常呈正偏态。

2.粒度参数离散图

弗里德曼通过对现代海洋、河流和湖泊沉积所做的粒度分析,用粒度统计参数离散图来区分河流和海(湖)滩沉积。

离散图之所以能够把不同成因的砂区别开来,主要是基于不同成因的砂具有不同的结构参数。如海(湖)滩砂分选比河流砂好得多,故标准偏差值高,偏度多为正值。因此,离散图实际上是综合表现结构(粒度)参数特征的一种图解。

如图3-10所示,此图为图解偏度对图解标准偏差的离散图,图中的两个参数不是用矩法计算的,而是用图解法计算。同时,由于弗里德曼的离散图是用筛析资料绘制的,而图像法的粒度资料则是薄片粒度分析资料得到的,因此必须将薄片百分位值换算成筛析百分位值,再按福克及沃德的公式计算。

3.环境判别公式

萨胡在1964年根据大量粒度分析资料,统计求出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尖度这四个粒度参数的变化,以及一个沉积物内四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四个综合公式和关系图,以区别风成、海滩、浅海、河流和浊流这五种常见的沉积物,判别公式见表3-4。

表3-4 鉴别沉积环境的粒度参数综合公式

应用判别公式的优点在于,只要少量的样品甚至一个样品的粒度参数资料就可以提供解释环境的参考价值。如青岛某砂样筛析后计算得出的四个粒度参数:0.576;S=-0.478;KΦ=1.967。进而可计算得出。

将以上参数代入式(3 2),得到Y海滩∶浅海=85.2348,因Y>65.3650,则沉积物为浅海沙丘;将参数代入式(3 3),得到Y海滩∶浅海=0.1772,因Y>-7.4190,也表明沉积物为浅海沙丘。

图3-10 某区侏罗系沉积物的结构参数散点图

4.C-M图

C-M图是帕塞加于1957年提出的,是用C值和M值两个粒度参数分别作为双对数坐标纸上的纵、横坐标而成的图。其中C值为累积曲线上1%处的粒径,相当于样品中最粗颗粒的粒径;M值为累积曲线上50%处的粒径,相当于中值Md。所以C-M图是表示沉积物的最粗粒径与中值的关系图,用以说明沉积物的粗粒部分的粒度结构特点与搬运方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判断沉积环境。

(1)C-M图的做法

1)首先,采集20~30个欲研究的某层沉积岩(物)样品,这些样品必须是同一沉积环境的沉积物,每个样品的岩性要均匀一致,砂岩与页岩要分开采集,不能采集不同岩性的混合样品。采集的样品要包括该层的全部粒度结构类型,自层底至层顶从粗到细逐次采样,若层厚为几米,则采样间距约为几厘米,以采得20~30个样品为准。

2)用筛析或其他方法作粒度分析,绘制累积曲线图。分别读出各样品的C值、M值,粒径单位用微米(μm)或Φ值表示,如使用Φ值表示,可直接使用算术坐标纸作图。

3)用双对数坐标纸作图,横坐标代表M值,左细右粗;纵坐标代表C值,下细上粗。绘出C=M这条斜线(图3-11,图3-12)。

图3-11 牵引流沉积的C-M图像及粒度类型

4)各样品按其C值与M值投点于上述图上,观察这一层的20~30个样品点在图上的分布范围和构成图形。不同搬运方式的沉积物,点分布的范围也不一样。注意C值与M值的分布范围和两者的关系,特别注意与C=M线的关系是否平行?距离远近?同时也要注意与C轴和M轴纵、横坐标的关系,然后与已知沉积环境的典型C-M图对比,作为判断该层沉积岩沉积环境的参考。

图3-12 浊流沉积的C-M图像

(2)两种C-M图

C-M图之所以能够用来判断沉积环境,主要是因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搬运介质能量等水动力条件有关,尤其是沉积物的粗、细粒部分更能反映介质的特点。如最粗颗粒的粒径C值,可以反映介质能量的上限。所以,采用C值和M值作图,观察沉积物的两个参数分布范围和变化关系,就能反映其介质特点,进而判断沉积环境。帕塞加用已知沉积环境的样品数据绘制了完整的牵引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C-M图(图3-11,图3-12)。

A.牵引流沉积的C-M图

牵引流是以床沙载荷形式搬运其沉积物的流动,自然界河流、海流及海或湖的波浪流都是牵引流,牵引流中也包括部分悬移物质。牵引流沉积的一个典型而完整的C-M图像可分为五段(图3-11)。

NO段:沉积物呈滚动搬运,C值一般大于1 mm,为砂砾质沉积物,分选较好。

OP段:仍以滚动搬运为主,有极少量的悬浮搬运,C值变动不大,通常大于800 μm,M值可逐渐变小。

PQ段:悬浮搬运为主,有少量滚动搬运的颗粒。在累积曲线上可看到一个粗的尾部,故这段C值变动大,而M值基本无变化,图形近乎垂直于M轴。

QR段:为递变悬浮搬运,沉积物按粒度大小和密度梯度成层分布,不是均匀的,在流动中由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密度逐渐变低,C值和M值是成比例的。递变悬浮一般位于水体的下部,由于涡流发育而形成。当涡流流速降低时迅速沉积,粗的颗粒由于细的物质迅速埋藏而不发生滚动,使沉积物中基本没有滚动颗粒,因此表现出C值和M值之间有较密切的比例关系,图形近于平行C=M线。

RS段:为均匀悬浮搬运,沉积物的颗粒更细,为粉砂与泥质的混合物,是粒径和密度不随深度而改变的完全悬浮搬运。由于均匀悬浮搬运不受底流的分选,C值大致不变,M值则向S端逐渐减小,故C-M图形为大致平行于M轴的直线。C=200~500 μm为其上限,M<100 μm。

以上五段N-O-P-Q-R-S呈展开的“S”状图形,是河流作用的一个完整图像。除了河流沉积以外,还有其他的牵引流沉积,如远洋沉积、近岸沉积等。

T段:为远洋悬浮搬运,沉积物的粒径非常细小,均为<34 μm的泥质颗粒,飘浮于水中,可以搬运很远,直到远洋,沉积下来,如深海软泥。除深海外,深湖、海湾、礁湖等静水盆地也属于这种类型。

近海沉积的岸流和海流也是牵引流,现代开阔的海洋中近岸和浅海地区的砂、粉砂、泥质沉积物大都是均匀悬浮搬运,往往缺乏递变悬浮搬运,粗的砂砾仍以滚动方式搬运。

C-M图中的N-O-P-Q-R-S各段的位置和大小是可变的,而一个成因单位的C-M图,常常只包括少数几个段,甚至只有一段,代表着特定的沉积环境。

在河流沉积的C-M图中三条平行M轴的直线表示C值的大小,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如下:Cu为RS段R点附近的C值,代表均匀悬浮中最粗颗粒的粒径;Cs为QR段Q点附近的C值,代表递变悬浮中最粗颗粒的粒径,若颗粒再比Cs大,则降于河底呈滚动搬运,通常Cs值小于1000 μm,大于30 μm;Cr为PQ段P点附近的C值,代表最易做滚动搬运的颗粒粒径。

B.浊流沉积的C-M图

浊流是一种密度流,是含有不同粒级成分、密度很大、流速很快的一种浑浊的水流,主要是以悬浮方式搬运沉积物。浊流沉积的C-M图,其形态和分布与河流中的递变悬浮相似,也是呈与C=M线平行的长形带(图3-12)。由于浊流为高密度流,沉积作用快,粗颗粒沉积后即被埋藏,因此缺乏滚动的颗粒。浊流一般流速快,当流速降低时,悬浮物移向底部,使底部密度不断增大,最后发生整体的沉积作用,形成未分选的沉积物。没有滚动颗粒、沉积作用快、C值随着M值变化,这些是浊流沉积的重要特点。而且,C值和M值的变动幅度都较大,使之区别于牵引流的递变悬浮沉积图形。浊流或河流递变悬浮的C-M图与C=M线的距离,反映了沉积物的分选程度,距离越近者分选越好,越远者分选越差。具体表示分选程度时,可以画一条平行于C=M线的直线,平分浊流段或递变悬浮段的散点,这条直线与C=M线的距离,用平行于M的线段长短来表示,称为最大分选指标Im,以Φ值计。牵引流和浊流的Im都小于1Φ,泥石流的Im可达6Φ。

(3)C-M图的应用

C-M图主要用于判断沉积物的搬运方式,进而鉴别沉积环境。当然,C-M图也和其他粒度参数一样,只是判断沉积环境的方法之一,具体应用时还要结合其他岩性、构造和生物化石等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C-M图还可应用于测量古水盆地的深度。因为Cs值是递变悬浮中最大颗粒的粒径,是递变悬浮开始沉降的最大紊流速度的指标。在盆地的浅水地区,波浪作用强烈,紊流速度大,因此Cs值亦大。随水体深度增加,波浪减弱,紊流也减弱,Cs值变小,故Cs值与盆地深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当古水盆地中有递变悬浮沉积时,在C-M图中求出Cs值,并勾绘出该地区的Cs等值线图,便可了解各处的相对深度。由于各盆地的波浪强弱不一样,因此不能得出全世界统一的Cs与深度的固定比值,只能是一个盆地内的相对深度。此外,在地层垂直剖面上,求得各层的Cs值,上下连成Cs曲线,可以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盆地深度的变化和变动的快慢,从而了解本区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地壳运动的状况,地壳是上升还是下降?是稳定还是不稳定?

沉积盆地的等深图是重要的地质基础资料之一,与沉积环境类型图相配合,可以了解沉积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岩发育状况,如岩石类型、厚度、砂体形态和分布等。

C-M图所用的粒度参数只是中值和最粗颗粒的直径,容易从累积曲线图上直接读出,不需计算,作图也很简单。其优点是能够反映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从而作为判断沉积环境的工具。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目前各种沉积环境的C-M图的典型图形和区别还不是十分具体、完善。

5.概率成因图解

1969年,维希尔根据现代与古代不同沉积环境的1500个样品,使用筛析分析法,对概率坐标纸上具有不同特征的累积曲线进行成因分类,列举出不同沉积环境的典型曲线类型,并从水动力学角度做出初步的定性解释。

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一般并不符合一个简单的参数正态分布,而是由几个对数正态次总体组成,每个次总体具有不同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碎屑沉积物的粒度成分,由于搬运形式不同,可分为牵引、跳跃、悬浮三个粗细不同的次总体,每一种搬运方式的碎屑粒度分布都是对数正态分布,以各自的平均粒度和分选性区别于其他搬运方式,各个正态分布代表了不同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因此,在概率坐标纸上,每个次总体将单独形成一条直线,每条直线至少有四个控制点。各直线斜率不同,表示分选性不同,直线段的交点称为截点。有的直线在截点附近的一些点并不位于直线上,而是与相邻的点构成一条弧线,由截点至该弧线的距离称为混合度,用来度量两对数正态分布之间的混合程度(图3-13)。

悬浮搬运的粒度一般小于0.125 mm,分选差,但悬浮搬运的粒度大小取决于水流的扰动强度,扰动强度大,搬运粒度也可以大于0.1 mm,悬浮搬运的组分属于沉积物的细粒尾部,故其所代表的直线段居于图的末端,位于右上角。跳跃搬运的颗粒大小一般在0.1~1.0 mm之间,分选好,沉积的组分称为跳跃组分,在粒度概率图上居于中央,往往是许多砂质沉积物的主要组分,所占质量分数最大,因而直线较长,一般为一条直线,有时分为两段直线,坡度微有差别,较其他两种组分的直线要陡。牵引搬运的颗粒最粗,分选差,牵引搬运的组分属于沉积物中的粗粒尾部,所代表的直线段居于图的始端,位于左下角。一个沉积物样品可以由一种、两种或三种搬运方式沉积下来的混合物构成,因而它的概率累积曲线可以表现为由单一的直线段或两个、三个直线段构成,而每一次总体的分选性,可用直线段的斜率(直线与横坐标的夹角)度量,斜率越大,则分选性越好。

图3-13 搬运方式与粒度分布总体和截点位置的关系

6.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概率成因图解

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够反映沉积时的搬运和沉积方式,沉积环境不同、搬运介质的水动力条件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碎屑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不一样,因而在粒度概率图上的图形亦有所区别。仔细分析各种概率图的形状,有助于判断沉积环境。

(1)海滩砂的粒度概率图

海滩砂的粒度概率图特点是有三段或四段直线,其中跳跃组分是主要的,其线段位于概率图中央,分为两条直线,坡度微有差别,但均较陡,说明分选好。悬浮组分和牵引组分的含量均很少,故图中右上角和左下角的线段均较短,有时甚至缺失牵引组分(图3-14)。跳跃组分分为两线段,在粒度和分选上微有变化,表明即使是流速的微小变化,都可以改变单一的碎屑总体。

(2)沙丘砂的粒度概率图

沙丘砂粒度概率图的特点是跳跃组分为其最主要成分,与海滩砂比较,其含量更高,常占98%左右。而且两线段合并成一线段,坡度更陡,分选极好,只含少量悬浮和牵引组分,有时甚至缺失牵引组分(图3-15)。这是由于在同一时期内风力速度变化小,只能搬运一定范围粒度的砂粒,粗砂粒因风吹不动而丢失,太细的物质又被风吹跑了。

(3)波浪带浅海砂的粒度概率图

自低潮线至水深5.19 m的波浪作用带的砂质沉积物,其粒度概率图的特点是悬浮、跳跃和牵引三种组分都有。图上有三个直线段,跳跃组分仍是主要的成分,线段最长,坡度最陡,分选很好,这是由于波浪的多次往返搬运沉积;少量牵引组分,分选差,是由于没有强烈的水流搬运或使之呈跳跃状态搬运的缘故;此外,还有粉砂和泥的悬浮组分,其含量的多少视附近河流带入细粒悬浮物质的多少和该地区波浪作用的强弱而定(图3-16)。

图3-14 海滩砂的粒度概率图

(4)河流砂的粒度概率图

由于地貌、河水流速、搬运物质的粒度和数量等因素的变化较大,所以很难概括出一种典型的河流粒度概率图。一般来说,以河床沉积物为例(图3-17),跳跃组分是主要成分,代表的直线段与横坐标的夹角约为60°~65°,分选中等,粒度范围1.75~2.50Φ;一般会有发育好的悬浮组分,含量5%~20%,它与跳跃组分直线的交切点位置在2.75~3.50Φ附近;有或无牵引组分,若有牵引组分,粒度粗于1Φ,并且常常发育在河道最深部位。若为天然堤沉积,则以悬浮组分为主,有时甚至只有一段代表悬浮组分的直线(图3-18)。

图3-15 海滩沙丘砂的粒度概率图

研究发现,河道砂岩的曲线并不那么简单,形态也不是两段式,可有三段式、多段式和直线型等,粒度参数也不相同。如两段式曲线(图3-19),截点区间宽,截点Φ值高,悬浮总体含量高,流速较急,说明当时水介质扰动强烈。

下三段式曲线(图3-20B)是在跳跃总体的粗端增加了一个分选差的牵引总体,截点在1%附近,这种牵引总体一般出现在河流的最深水区(主流线附近)的砂岩中,上三段式曲线(图3-20A)有两个悬浮总体,最上边的为均匀悬浮,中间为递变悬浮,这种砂岩被定为急流沉积。

(5)浊流砂的粒度概率图

浊流砂粒度概率图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或唯一的悬浮组分,可以包括黏土、粉砂、砂直到1 mm或更粗的颗粒。因为浊流密度大,流速快,故绝大部分物质都呈悬浮搬运,偶尔也有少量跳跃组分,故图上是一条明显的代表悬浮总体的线段(图3-21)。在一层浊流沉积中,从底向顶,有粒度变细、悬浮组分含量增加、悬浮和跳跃两线段交切点变细的粒序现象。由于浊流的密度、流速、携带物质不同,其粒度分布特点变化亦有所不同。

图3-16 波浪带浅海砂的粒度概率图

(6)三角洲砂的粒度概率图

三角洲砂质沉积物是很发育的,但是由于三角洲类型不同、砂质沉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沉积物成因也不一样,粒度分布特点变化很大,难以概括成一种图形。其变化居于河流沉积与浅海沉积之间,这是因为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处于河流入口处,海陆交接带,是海陆二者交替沉积的沉积复合体,无论在平面上或垂直剖面上,沉积环境和岩性都是多变的。

图3-17 现代河床砂的粒度概率图

图3-18 天然堤、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滨海线等处砂质沉积的粒度概率图

图3-19 延安南泥湾侏罗系河道砂岩

图3-20 延安西杏子河侏罗系河道砂岩

总的来看,利用碎屑岩的粒度结构特征来研究沉积环境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方面。但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实际上,粒度结构特点只是一个方面,实际应用时还要结合岩性、构造、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特点进行综合解释,因为沉积物的形成是受多种地质因素综合控制的。此外,还有一点须加以说明,许多粒度参数是根据已知沉积环境的现代沉积物取得的,对于机械作用形成的碎屑沉积,“将今论古”的原则虽然可用,但是古今沉积毕竟不同,因此应用上述粒度参数时应注意其局限性。同时,粒度分析方法不同,亦会得出不同的粒度分布结果,因此要注意校正,并尽可能采用一种分析方法。另外,采样的正确与否,同样是决定分析结果是否有效的基础,所以采样是最关键的基础工作。

图3-21 浊流砂岩的粒度概率图

『捌』 电阻率剖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确定任务

正确确定工作任务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显著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是:

1)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围岩的电阻率有较大的差异。

2)被探测的地质体相对于埋藏深度具有一定的规模。

3)被探测的地质体的异常应能从各干扰体的异常背景中区分显示出来。

4)浮土电阻率很低(如沼泽、稻田区)、厚度又很大的地区或地表接地电阻过大(如冻土层厚度大于1~2m及地表为砾岩掩盖)的地区,不利于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

此外,由于单一方法的多解性,应考虑使用多种电参数和综合物化探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测区范围、测网与比例尺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工区的地质、矿产和过去物探工作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测区范围。测区范围应包括整个被探测对象可能存在的地段,应保证探测结果轮廓完整,其周围应包括一定面积的“正常”地段。同时要照顾到测区边界整齐规则。如果测区边缘发现异常时,应根据需要扩大测区,将异常追索完整。

测线的方向应垂直被探测地质体的主要走向。如成矿受构造控制,测线应垂直构造的走向;成矿受岩性的控制,则应垂直岩层走向。当发现的异常走向与测线交角小于90°过多时,应垂直异常走向布置补充工作。

测网密度由被探测地质体的大小、埋深和工作性质来确定。普查时,至少要有1~2条测线穿过异常,每条测线上至少有3~5个测点在异常区;详查时,至少应有3~5条测线、每条测线上至少有5~10个测点穿过异常;精测工作的测网密度要求是,当再加密点线距时,异常基本特征不变。在野外施工中发现异常时,操作员应根据情况及时加点、加线,以了解异常基本形态。

测网密度和比例尺说明物探工作的详细程度。一般将测线的实际距离缩小为图上1cm,此缩小倍数即为相应的比例尺,因此物探图上线距都是1cm。

表4-3中列举的是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应的测网密度。

表4-3 电剖面法的工作比例尺及测网

测网的敷设均在电法测量开始前进行,通常以较高精度的基线控制测区和测线,测线和测点要进行编号,编号的顺序为:从南至北和从西至东均为小号到大号排列。为了保证绘图准确,基线应与附近国家三角点联测。电阻率法具体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如下。

(1)测点平面位置的要求

测点平面位置存在误差时,展在图上后将使按测点绘制的物探曲线以及地质体形态产生畸变,与实际不符;而且物探图与地形图、地质图综合时将发生位移,因此规范规定,测点位置在图上最大误差为2mm。

(2)相邻点距和电极排列方式的精度要求

相邻点距和电极排列方向的误差,影响各电极之间的距离和方向,也即影响ΔU和K值。但计算ρs时,K值采用无误差的标准值,于是计算出ρs带有误差,从而使ρs曲线带有假象,因此敷设测点必须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规范规定:当点距小于或等于10m时,相邻点的测定极限误差不超过6%;当点距大于10m时,相邻点距的测定极限误差不超过4%,A、B、M、N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方向差不超过±5°。

(三)电极距的选择

我们知道,勘探深度与电极距的大小有关,对于埋藏深度一定的勘探对象,若采用电极距过小,则电流探测不到目标体,因此视电阻率也就不能反映所勘探的地质体;相反,若采用的电极距过大,虽然探测深度加大但对不同地质体不一定得到最明显的异常(有些形状的地质体存在最佳极距),布置大极距工作时所需的装备也笨重,工效低,成本高,因此合理选择电极距是电剖面法野外工作的重要问题。

1.对称四极剖面法极距的选择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如下:

AB≥(4~6)H (4-23)

普通物探

其中H为矿顶埋深。

在电剖面法中通常取MN大小与点距相等。

复合四极剖面法中,小极距AB主要反映浅部地质情况,大极距反映深部情况,两者的比值在两倍以上。

2.联合剖面法极距的选择

对于联合剖面法的极距有供电电极距AO、BO(无穷远∞);测量电极距MN。

一般对AO的选择,主要考虑勘探对象的形状和顶部埋深的大小。对自然条件下遇到最多的脉状矿体,为得到比较明显的异常,就得选择最合适的极距(称最佳极距),通过实验得出AO的大小应等于或大于3倍矿顶埋深,即:

AO≥3H(H为矿顶埋深) (4-25)

大量模拟实验还发现,对薄板状良导性矿体而言,只有在某一特定最佳极距时,才能观测到最明显的异常,比这一特定最佳电极距小或大均会使异常变得不明显,这个最佳极距为:

普通物探

式中:L为矿体沿走向的长度;d为矿脉向下延伸的长度。

如果邻近有不均匀体,还应使:

普通物探

式中:P为矿体与不均匀体之间的距离。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知矿体的埋深和矿体的规模,因此必须要在开工前在地质条件好的地段做一些试验剖面,用不同的AO进行观测,选择产生明显异常的AO作为供电极距。

当需要寻找的脉状体产状和大小不清时,可以选择两三个极距工作,各极距大小成倍增加,即A′O=2AO,A″O=4AO。

对无穷远极的选择,一般取

OC>(5~10)OA最大 (4-28)

最好沿垂直测线方向布置C(∞)极。

对测量电极MN的选择,主要考虑,MN选择若过小,则ΔU势必变得很小,不易准确观测;若MN选得过大,观测容易,但由于MN更靠近AB极,会影响勘探深度,也会降低分辨能力。所以一般选择

普通物探

通常MN等于测点距。

3.中间梯度法电极距的选择

在保证观测质量可靠的前提下,供电电极距AB应尽可能大,测量电极距

普通物探

理由如下:AB越大,电流分布越深越广,AB中部近似均匀的正常场范围就加深加大,有利于异常幅度加大,也使观测范围扩大。这样不但使异常显示更明显,而且可以减少转移排列的次数,提高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AB的加大,ΔU读数减小,造成观测的困难,又影响质量和效率。故选取极距时,还要使ΔU>20ΔU干扰,以保证观测质量。

(四)野外观测及记录要求

电阻率法的野外工作观测比较简单,在每个测点上,观测MN之间的电位差ΔU和供电电流I,根据公式ρs=

即可算出该点的视电阻率值。在观测ΔU之前要进行极化补偿,以消除干扰电位差的影响,在观测电流之前,把选择开关打到“电流”挡,在小测程用“零调”把指针调到零的位置,以保证观测电流值的准确。

野外常把观测站布置在能控制最多观测线和观测点的地方,一般布置在测线中部,并且通行查线方便、避风防晒、视野开阔、比较干燥的地方。

当测站布置好之后,首先应检查仪器的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规定,再检查所有外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再接上供电电源,进行正式观测。记录员要注意听取操作员读数,并要复诵一遍,然后记录。及时计算和绘制草图,如发现有突变点应及时通知操作员进行重复观测。当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大于5%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加以消除,当曲线变化很大或异常不够完整时,应立即加密测点或延长测线,直至得到完整异常为止。使用有存储功能、不需要记录的仪器,必须能逐点及时打印(或读出)数据,以便了解是否需要重复观测或对异常畸变做现场处理。

记录员在记录时,各栏应认真填写。如发生错误时不得涂改,只许划改,并注明原因。对重复观测的结果,都要认真重复记录下来,不得在原来记录基础上涂改。两次观测结果误差要小于5%,认为结果正确,取两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绘制草图。记录本不得撕页,字迹要清晰、整洁。每日工作结束后,操作员、记录员要签名以示负责。草图绘制要准确、清晰,并注明工区、点线号、比例尺、剖面方位、电极排列方式和观测日期。

(五)质量检查及精度要求

原始资料的准确性是取得良好地质效果的重要前提。原始资料不可靠,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所以在野外要作一定的检查观测,以衡量工作质量。

了解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可通过重复观测及系统检查观测两种方式进行。前者是操作员在作野外基本观测的过程中,发现读数过小点、可疑点、突变点等情况,自己决定进行的,视工作需要而定,无一定的比例数规定。这种检查是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等精度重复测量。通过多次观测并取平均值的办法,保证该点的观测值达到一定的精度。后者是根据工作情况、工作成果,在一个阶段内,为评价某测区总体工作质量而进行的独立检查观测(不同日期、不同操作员),其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5%,检查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全测区,有异常的地段要重点检查。

两种检查观测的要求如下。

1.重复观测

在采用改变供电电极接地条件或改变供电电源电压的办法,改变供电电流强度25%以上时需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精度,按“相对误差”(δ)计算,即

普通物探

式中:ρs为原始观测的视电阻率值;ρ′s为重复观测的视电阻率值。

两次观测的相对误差δ<5%,认为是合格的。

两次观测不合格时,如有一次极距跑错,则作废之;如是同点位重复观测超差时,则应进行多次重复,并按二比一原则取数,参加平均的n次读数按以下公式衡量精度:

普通物探

2.系统检查观测

系统检查观测一般按照“均方相对误差”(M)衡量精度:

普通物探

式中:Δρsi为某一检查点上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的视电阻率差,即Δρsisi-ρ′si;ρsi为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视电阻率的算术平均值,即

;n为检查观测的总点数。

均方相对误差M<4%时,认为质量是可靠的。个别点“相对误差”最大的不超过“均方相对误差”的3倍。相对误差超过均方相对误差的点数,不得超过总检查点数的三分之一。

当遇到系统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曲线形态一致,但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时,应查明原因后(例如,地表及浅部温度变化、仪器性能改变等),允许在进行系统误差校正后,再进行均方相对误差或相对误差的计算。

当评价某工区工作质量时,除观测精度之外,还应考虑最小电位差小于0.5mV的工作量不得超过总工作量的10%;观测读数时,指针偏转是否超过满偏度的

及仪器性能是否稳定等因素。

(六)野外常见的干扰及其克服

电阻率法中观测人工供电在M、N极间产生的电位差。然而在两测量电极间还会有天然的、随时间而变化的电位差,有时构成不可忽视的干扰。为此要研究各种干扰的性质,掌握其规律。

1.极化不稳

当金属电极与土壤中的水溶液接触时,电极本身就会具有一定的“电极电位”。电极电位不但与金属的成分有关,还与溶液的成分、浓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测量电位差时,采用两个测量电极M和N。由于电极表面氧化和通过电流时电镀产物的不同,及电极周围溶液中离子的成分复杂和分布不均匀等,导致M和N的电极电位不同,形成了“极化电位差”。

当某电极的上述因素有变化时,它的电极电位发生变化,引起了极化电位差随时间而变化,简称“极化不稳”。极化不稳的通常表现是:仪器的指针匀速地向一个方向移动。

采用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作测量电极,可以减小极化不稳的现象,如采用铅电极就优于铜电极,而铁电极或铝合金电极极化非常不稳定,不宜于用作测量电极。

采用“不极化电极”,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极化不稳的影响,不极化电极的构造见图4-30,它由纯铜棒浸入饱和的纯硫酸铜溶液中组成,溶液通过素烧瓷杯壁的孔隙与土壤中溶液相连通,靠离子导电。这样,当CuSO4溶液还很纯净、铜棒尚未氧化时,由于没有其他离子和杂质的影响,铜棒的电极电位始终保持稳定,两个电极间就没有极化电位差,故称为“不极化电极”。

图4-30 不极化电极的结构

1—素瓷罐;2—胶木塞;3—铜棒;4—胶木环;5—密封胶;6—插孔;7—橡皮垫;8—涂釉层

实际上绝对的纯铜棒是没有的,只有制作时精心注意,才能使极化电位差很小而且稳定,使用时要保持不极化电极的清洁,防止暴晒,收工后要洗净并置于干净的CuSO4溶液中。使用一段时间后,瓷杯中溶液减少,铜棒氧化,会导致极化不稳,就应重新制作。

不极化电极的溶液渗漏太快,会在周围土壤中引起过滤渗透电位,也会造成极化不稳,这种情况下,就应更换瓷杯。

电极打在流水或植物中,都易造成极化不稳,应该避免。

电极受震,或潮湿草叶因风吹动而接触测量电极的金属部分,会造成极化电位差无规律的改变,表现在仪器指针作无规律地摆动,也要善于判断和消除。

通过测量电极打电话后,会造成一段时间内极化不稳,因此应测量完毕再给后面的电极打电话,时间力求短暂。若仍对观测电位差有影响,则应专设一传呼电话。

凡遇极化不稳,一方面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小极化不稳;另一方面是加大ΔU数值,使之超过干扰水平20倍以上,则干扰造成的误差就小于5%了。

2.大地电流和游散电流的干扰

(1)大地电流

大地电流是存在于地壳中的一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它随太阳的辐射强度和大气圈电离层的状况而变化,因而时大时小。然而在某一时间,在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基本保持同一方向,在两极和赤道地带,主要是东西方向,在中纬度地带,则主要与南北向成30°~45°角。

大地电流的电流密度虽然很微弱,但在MN距离很长时,也能观测到它的存在,使仪器指针作无规律的摆动,通常它产生的电位差为每千米零点几到十几毫伏,但强烈磁暴时可达到几十毫伏,它的周期很复杂,短周期为零点几秒、几秒到几分钟。中等周期为一天(中午最强、夜里弱)。长的周期为一年(夏季强、冬季弱)和11年(太阳黑子活动的长周期)。

根据上述规律,不难找到减小其影响的方法:

1)在大地电流弱的时间(冬季或避开中午时间)工作。

2)垂直大地电流的主要方向布极(通过实地观测确定此方向),或减小MN的距离。

3)加大供电电流,也即增大ΔU,以压制干扰。

4)进行多次观测,合理取舍读数(根据误差分析规律、按统计方法取数)。

(2)游散电流

在城市、工厂、矿山、电气化铁路等用电量很大的地区,由于接地线的存在,地中有强大的游散电流。在农村,也有变压器、电机、单线照明、有线广播网、电话等用电量小的电器,其接地线也能产生较小的游散电流。

由于用电量的大小和地点的变化,使得游散电流的电流密度大小和方向随时发生变化,其分布比大地电流更杂乱,尽管如此,对于某一具体地区,仍然可以找出其具体的规律。一般对于一定的用电场所,靠近接地点处游散电流的电流密度非常大,远离则减小,其分布范围与游散电流回路形式和大小有关(有的可视为偶极电源,有的可视为点电极,有的则可视为不等位的线电极),大者可达数十千米,小者仅数十米。这些用电场所,有的使用交流电,有的用直流电,有的用脉动电流,各不相同。

电法工作中观测 ΔV时,游散电流的干扰与大地电流相似,使仪器指针无规律地摆动。

减小游散电流影响的方法:

1)在停电或用电量最小的时间进行观测。

2)采用50周滤波器,消除交流成分的干扰。

3)减小MN的距离,或尽量垂直游散电流方向布极(通过实验确定)。

4)加大电法工作的供电电流,提高信噪比。

5)多次读数,合理取数。

3.感应干扰

由电磁感应引起的一类干扰,统称感应干扰。其常见表现是:

1)测量导线摆动:切割地磁场的磁力线,使得测量回路(可视为一个大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造成仪器指针左右摆动。克服办法是:刮风天气测量导线一定要落地铺放,不得悬空或架在庄稼、灌木上。在剖面装置和中梯装置中,把M线和N线双股绞合,可以抗干扰。

2)供电-测量线间的感应:供电回路与测量回路相当于两个线圈,当AB线与MN线很长而且接近时,两个线圈间的互感较大,因此,当供电和断电后的瞬间,在测量线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使仪器指针向右(供电时)或向左(断电时)冲击一下。AB和MN导线越长越靠近,供电电流越大,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减小感应的办法是:对于测深装置,铺放线时要使大极距A、B线(

≥100m)距M、N线远些,间距应大于

;对于剖面和梯度装置,采用MN线绞合的方法抗干扰。由于感应电动势只是在通断电后瞬时产生和消失(约为

s),因此观测ΔV时,应避开这段时间。

3)测量导线临近并平行高压或低压输电线有较长距离时,由于50周的交变磁场的感应,使指针抖动,影响读数的准确性。测量导线应平行电讯电缆铺放,当电缆传送信号时,测量线路中产生相应的感应脉冲。减小这些感应的办法同前,或使测量导线垂直穿过输电线,远离后再平行铺放。

以上讲述了各类干扰的特点及我国目前生产使用的各种减小和消除干扰的办法。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出现了一些新仪器和方法技术,例如:有的仪器具有自动跟踪极化补偿的性能;有的应用了微处理机,采用多次叠加技术,自动重复读数,直到观测精度达到所要求的误差范围为止。新仪器和新方法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观测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在野外工作布置中仍需注意提高信噪比,不允许在干扰很强时,单靠仪器去消除。

(七)漏电

漏电可发生在供电线路(包括电源)、测量线路和仪器等各部位。除仪器和控制面板漏电容易在操作中发现外,其他部位的漏电不经专门检查很难发现,如不注意,将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漏电检查的方法和要求如下:

1)供电导线(包括电源输出引线)及测量导线用兆欧表检查时,其对地的绝缘电阻分别不小于2mΩ和5mΩ。将A或B轮换悬空并供电,通过测量电位差和电流以检查供电导线漏电时(要用干电池当电源),要求其等效漏电值分别小于该点电位差及电流测定值的2%和1%,两者应同时测定。将M和N轮换悬空,AB供电并观测电位差以检查测量导线的漏电,要求其漏电电位差小于该点电位差的2%,当测量导线严重漏电时,还可根据极化电位差的不正常现象判断出来。

2)发电机外壳(或干电池箱)对地的绝缘电阻用兆欧表检查,应大于10mΩ。仪器内外壳间绝缘电阻应大于200mΩ。

3)当发现有不能允许的漏电存在时,则上一次漏电检查后的所有观测数据应作废,待消除漏电后再重新观测。

(八)接地电阻

在野外工作中,电流由电极向岩石分散流出和流回。当电极打在潮湿土壤时,电流就容易流入地下,因此供电回路电流就大,说明电流受阻力小;反之,当电极打入干燥、电阻率高的砂砾岩中,供电就很困难,说明受到的阻力大。我们称电流由电极分散流向岩石这个大导体所受的阻力叫做“接地电阻”。一个电极的接地电阻,是指从这个电极表面到无穷远之间的大地电阻。

以半球形电极为例,通过这种电极向电阻率为ρ 的岩石供电,电流呈辐射状流出,用求点电源电位公式的方法求出半球形电极的接地电阻,如图4-31。

图4-31 半球形电极接地电阻的计算

普通物探

式中:r0为半球形电极半径。

电剖面法工作常用铜质、铁质棒状电极,其接地电阻为:

普通物探

式中:h为电极入土深度;r0为电极半径;ρ为岩石电阻率。

实际上接地电阻要比上两式计算值大得多。因为公式是在电极与岩石紧密接触、没有一点空隙的条件下计算得来的。而实际工作时,电极不可能接触的十分紧密。

由公式(4-34)和(4-35)可知:①当电极半径(r0)大时,接地电阻小;②棒状电极入土深度(h)加大时,接地电阻小;③接地电阻与岩石电阻率成正比。

供电电极接地电阻越大,对电源消耗也越大,例如,当供电电极AB 的接地电阻为100Ω时,要使供电电流强度达到720mA,根据欧姆定律,只要72 V电池一箱就可以。如果AB之间的接地电阻为1000Ω时,供同样电流就需要72 V电池10箱。因此在电法勘探中我们应尽量减小供电电极AB的接地电阻。

为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关键是减小电极附近的电阻,可采用以下办法:

1)增大电极与岩石接触的表面积,通常是将电极打深一些,并增加电极数目,即采用复合电极的办法,要求各电极间距离大于入土深度的3倍,且保证接触良好,这样每根电极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n根电极并联后,总接地电阻降低为单根的n分之一。

2)如果地表很干燥,可往电极处浇水,来减小关键部分的岩石电阻率。或在不影响电极位置误差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电阻率低的潮湿地方打电极。

『玖』 怎么样迅速掌握Photoshop

学会PS一天就会,但要学精就得坚持不懈。
PS快捷键:
取消当前命令:Esc;
工具选项板:Enter;
选项板调整:Shift+Tab;
退出系统:Ctrl+Q;

获取帮助:F1;
剪切选择区:F2 / Ctrl+X;
拷贝选择区:F3 / Ctrl+C;
粘贴选择区:F4 / Ctrl+V;

显示或关闭画笔选项板:F5;
显示或关闭颜色选项板:F6;
显示或关闭图层选项板:F7;
显示或关闭信息选项板:F8;
显示或关闭动作选项板:F9;
显示或关闭选项板、状态栏和工具箱:Tab;

全选:Ctrl+A;
反选:Shift+Ctrl+I;
取消选择区:Ctrl+D;
选择区域移动:方向键;
将图层转换为选择区:Ctrl+单击工作图层;
选择区域以10个像素为单位移动:Shift+方向键;
复制选择区域:Alt+方向键;

填充为前景色:Alt+Delete;
填充为背景色:Ctrl+Delete;

调整色阶工具:Ctrl+L;
调整色彩平衡:Ctrl+B;
调节色调/饱和度:Ctrl+U;
自由变形:Ctrl+T;

增大笔头大小:“中括号”;
减小笔头大小:“中括号”;
选择最大笔头:Shift+“中括号”;
选择最小笔头:Shift+“中括号”;
重复使用滤镜:Ctrl+F;

移至上一图层:Ctrl+“中括号”;
排至下一图层:Ctrl+“中括号”;
移至最前图层:Shift+Ctrl+“中括号”;
移至最底图层:Shift+Ctrl+“中括号”;
激活上一图层:Alt+“中括号”;
激活下一图层:Alt+“中括号”;
合并可见图层:Shift+Ctrl+E;

放大视窗:Ctrl+“+”;
缩小视窗:Ctrl+“-”;
放大局部:Ctrl+空格键+鼠标单击;
缩小局部:Alt+空格键+鼠标单击;
翻屏查看:PageUp/PageDown;

显示或隐藏标尺:Ctrl+R;
显示或隐藏虚线:Ctrl+H;
显示或隐藏网格:Ctrl+”。

打开文件:Ctrl+O;
关闭文件:Ctrl+W;
文件存盘:Ctrl+S;
打印文件:Ctrl+P;
恢复到上一步:Ctrl+Z;

扭曲(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Ctrl】
取消变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 【Esc】
自由变换复制的象素数据 【Ctrl】+【Shift】+【T】
再次变换复制的象素数据并建立一个副本 【Ctrl】+【Shift】+【Alt】+【T】
删除选框中的图案或选取的路径 【DEL】
用背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Ctrl】+【BackSpace】或【Ctrl】+【Del】
用前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Alt】+【BackSpace】或【Alt】+【Del】
弹出“填充”对话框 【Shift】+【BackSpace】
从历史记录中填充 【Alt】+【Ctrl】+【Backspace】
图像调整
调整色阶 【Ctrl】+【L】
自动调整色阶 【Ctrl】+【Shift】+【L】
打开曲线调整对话框 【Ctrl】+【M】
在所选通道的曲线上添加新的点(‘曲线’对话框中) 在图象中【Ctrl】加点按
在复合曲线以外的所有曲线上添加新的点(‘曲线’对话框中) 【Ctrl】+【Shift】
加点按
移动所选点(‘曲线’对话框中) 【↑】/【↓】/【←】/【→】
以10点为增幅移动所选点以10点为增幅(‘曲线’对话框中) 【Shift】+【箭头】
选择多个控制点(‘曲线’对话框中) 【Shift】加点按
前移控制点(‘曲线’对话框中) 【Ctrl】+【Tab】
后移控制点(‘曲线’对话框中) 【Ctrl】+【Shift】+【Tab】
添加新的点(‘曲线’对话框中) 点按网格
删除点(‘曲线’对话框中) 【Ctrl】加点按点
取消选择所选通道上的所有点(‘曲线’对话框中) 【Ctrl】+【D】
使曲线网格更精细或更粗糙(‘曲线’对话框中) 【Alt】加点按网格
选择彩色通道(‘曲线’对话框中) 【Ctrl】+【~】
选择单色通道(‘曲线’对话框中) 【Ctrl】+【数字】
打开“色彩平衡”对话框 【Ctrl】+【B】
打开“色相/饱和度”对话框 【Ctrl】+【U】
全图调整(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
只调整红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1】
只调整黄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2】
只调整绿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3】
只调整青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4】
只调整蓝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5】
只调整洋红(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 【Ctrl】+【6】
去色 【Ctrl】+【Shift】+【U】
反相 【Ctrl】+【I】
图层操作<br>
从对话框新建一个图层 【Ctrl】+【Shift】+【N】
以默认选项建立一个新的图层 【Ctrl】+【Alt】+【Shift】+【N】
通过拷贝建立一个图层 【Ctrl】+【J】
通过剪切建立一个图层 【Ctrl】+【Shift】+【J】
与前一图层编组 【Ctrl】+【G】
取消编组 【Ctrl】+【Shift】+【G】
向下合并或合并联接图层 【Ctrl】+【E】
合并可见图层 【Ctrl】+【Shift】+【E】
盖印或盖印联接图层 【Ctrl】+【Alt】+【E】
盖印可见图层 【Ctrl】+【Alt】+【Shift】+【E】
将当前层下移一层 【Ctrl】+【[】
将当前层上移一层 【Ctrl】+【]】
将当前层移到最下面 【Ctrl】+【Shift】+【[】
将当前层移到最上面 【Ctrl】+【Shift】+【]】
激活下一个图层 【Alt】+【[】
激活上一个图层 【Alt】+【]】
激活底部图层 【Shift】+【Alt】+【[】
激活顶部图层 【Shift】+【Alt】+【]】
调整当前图层的透明度(当前工具为无数字参数的,如移动工具) 【0】至【9】
保留当前图层的透明区域(开关) 【/】<br>
投影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1】
内阴影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2】
外发光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3】
内发光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4】
斜面和浮雕效果(在”效果”对话框中) 【Ctrl】+【5】
应用当前所选效果并使参数可调(在”效果”对话框中) 【A】
图层混合模式<br>
循环选择混合模式 【Alt】+【-】或【+】
正常 【Ctrl】+【Alt】+【N】
阈值(位图模式) 【Ctrl】+【Alt】+【L】
溶解 【Ctrl】+【Alt】+【I】
背后 【Ctrl】+【Alt】+【Q】
清除 【Ctrl】+【Alt】+【R】
正片叠底 【Ctrl】+【Alt】+【M】
屏幕 【Ctrl】+【Alt】+【S】
叠加 【Ctrl】+【Alt】+【O】
柔光 【Ctrl】+【Alt】+【F】
强光 【Ctrl】+【Alt】+【H】
颜色减淡 【Ctrl】+【Alt】+【D】
颜色加深 【Ctrl】+【Alt】+【B】
变暗 【Ctrl】+【Alt】+【K】
变亮 【Ctrl】+【Alt】+【G】
差值 【Ctrl】+【Alt】+【E】
排除 【Ctrl】+【Alt】+【X】
色相 【Ctrl】+【Alt】+【U】
饱和度 【Ctrl】+【Alt】+【T】
颜色 【Ctrl】+【Alt】+【C】
光度 【Ctrl】+【Alt】+【Y】
去色 海棉工具+【Ctrl】+【Alt】+【J】
加色 海棉工具+【Ctrl】+【Alt】+【A】
暗调 减淡/加深工具+【Ctrl】+【Alt】+【W】
中间调 减淡/加深工具+【Ctrl】+【Alt】+【V】
高光 减淡/加深工具+【Ctrl】+【Alt】+【Z】
选择功能
全部选取 【Ctrl】+【A】
取消选择 【Ctrl】+【D】
重新选择 【Ctrl】+【Shift】+【D】
羽化选择 【Ctrl】+【Alt】+【D】
反向选择 【Ctrl】+【Shift】+【I】
路径变选区 数字键盘的【Enter】
载入选区 【Ctrl】+点按图层、路径、通道面板中的缩约图
滤镜
按上次的参数再做一次上次的滤镜 【Ctrl】+【F】
退去上次所做滤镜的效果 【Ctrl】+【Shift】+【F】
重复上次所做的滤镜(可调参数) 【Ctrl】+【Alt】+【F】
选择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V】
立方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M】
球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N】
柱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C】
轨迹球(在“3D变化”滤镜中) 【R】
全景相机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 【E】
视图操作<
显示彩色通道 【Ctrl】+【~】
显示单色通道 【Ctrl】+【数字】
显示复合通道 【~】
以CMYK方式预览(开关) 【Ctrl】+【Y】
打开/关闭色域警告 【Ctrl】+【Shift】+【Y】
放大视图 【Ctrl】+【+】
缩小视图 【Ctrl】+【-】
满画布显示 【Ctrl】+【0】
实际象素显示 【Ctrl】+【Alt】+【0】
向上卷动一屏 【PageUp】
向下卷动一屏 【PageDown】
向左卷动一屏 【Ctrl】+【PageUp】
向右卷动一屏 【Ctrl】+【PageDown】
向上卷动10 个单位 【Shift】+【PageUp】
向下卷动10 个单位 【Shift】+【PageDown】
向左卷动10 个单位 【Shift】+【Ctrl】+【PageUp】
向右卷动10 个单位 【Shift】+【Ctrl】+【PageDown】
将视图移到左上角 【Home】
将视图移到右下角 【End】
显示/隐藏选择区域 【Ctrl】+【H】
显示/隐藏路径 【Ctrl】+【Shift】+【H】
显示/隐藏标尺 【Ctrl】+【R】
显示/隐藏参考线 【Ctrl】+【;】
显示/隐藏网格 【Ctrl】+【”】
贴紧参考线 【Ctrl】+【Shift】+【;】
锁定参考线 【Ctrl】+【Alt】+【;】
贴紧网格 【Ctrl】+【Shift】+【”】
显示/隐藏“画笔”面板 【F5】
显示/隐藏“颜色”面板 【F6】
显示/隐藏“图层”面板 【F7】
显示/隐藏“信息”面板 【F8】
显示/隐藏“动作”面板 【F9】
显示/隐藏所有命令面板 【TAB】
显示或隐藏工具箱以外的所有调板 【Shift】+【TAB】
文字处理(在”文字工具”对话框中)<br>
左对齐或顶对齐 【Ctrl】+【Shift】+【L】
中对齐 【Ctrl】+【Shift】+【C】
右对齐或底对齐 【Ctrl】+【Shift】+【R】
左/右选择 1 个字符 【Shift】+【←】/【→】
下/上选择 1 行 【Shift】+【↑】/【↓】
选择所有字符 【Ctrl】+【A】
选择从插入点到鼠标点按点的字符 【Shift】加点按
左/右移动 1 个字符 【←】/【→】
下/上移动 1 行 【↑】/【↓】
左/右移动1个字 【Ctrl】+【←】/【→】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行距减小2点象素 【Alt】+【↓】
将行距增大2点象素 【Alt】+【↑】
将基线位移减小2点象素 【Shift】+【Alt】+【↓】
将基线位移增加2点象素 【Shift】+【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20/1000ems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20/1000ems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100/1000ems 【Ctrl】+【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100/1000ems 【Ctrl】+【Alt】+【→】<

ctrl+:放大
ctrl-:缩小
ctrl+’:显示参考线
ctrl+;:对齐
ctrl+0:满画布显示(此处圆圈为”零”,非英文字母”o”)
ctrl+a:全选
ctrl+b:色彩平衡
ctrl+c:复制
ctrl+d:取消选取
ctrl+e:合并图层
ctrl+delete:背景色填充(或ctrl+backspace)
ctrl+f:重复上次滤镜
ctrl+g:与前一图层编组
ctrl+h:显示额外的选项(具体参看视图->显示->显示额外的选项)
ctrl+l:调出色阶面板
ctrl+i:反相
ctrl+j:通过拷贝的图层
ctrl+l:色阶调整
ctrl+m:曲线
ctrl+n:新建(或ctrl+双击空白区域)
ctrl+打开(或双击白区域)
ctrl+p:打印
ctrl+q:退出photoshop
ctrl+t:自由变换
ctrl+r:隐藏标尺
ctrl+s:保存
ctrl+u:色相饱和度
ctrl+v:粘贴
ctrl+w:关闭图象
ctrl+x:剪切
ctrl+y:校样颜色
ctrl+z:撤消上一步操作
ctrl+拖画面:移动当前图层
ctrl+单击图层面板上的某层:将该层载入选区
ctrl+alt+;:锁定参考线
ctrl+alt+’:显示网格
ctrl+alt+0:实际像素显示(或双击放大镜工具,此处圆圈为”零”,非英文字母”o”)
ctrl+alt+d:羽化
ctrl+alt+打开为
ctrl+alt+p:打印选项
ctrl+alt+x:抽出
ctrl+alt+z:撤消上一步操作(可不断向前撤消)
ctrl+shift+c:合并拷贝
ctrl+shift+d:重新选择
ctrl+shift+e:合并可见图层
ctrl+shift+f:消退画笔透明度
ctrl+shift+g:取消编组图层
ctrl+shift+h:显示目标路径
ctrl+shift+i:反选
ctrl+shift+j:通过剪切的图层
ctrl+shift+k:颜色设置
ctrl+shift+l:自动色阶
ctrl+shift+n:新建图层
ctrl+shift+m:进入ImageReady
ctrl+shift+p:页面设置
ctrl+shift+s:另存为
ctrl+shift+t:再次变换
ctrl+shift+x:液化
ctrl+shift+y:色域警告
ctrl+shift+z:向前
ctrl+shift+u:去色
ctrl+shift+v:粘贴入
ctrl+shift+w:关闭全部图象
ctrl+shift+alt+l:自动对比度
ctrl+shift+alt+s:保存为wab格式
alt+delete:前景色填充(或alt+backspace)
alt+单击画面:选择光标所在点的颜色
shift+backspace:填充选区

『拾』 急·需要CoreIDRAW photoshop cs 快捷键 全一些

CDR12
运行 Visual Basic 应用程序的编辑器 【Alt】+【F11】
启动「这是什么?」帮助 【Shift】+【F1】
回复到上一个动作 【Ctrl】+【Z】
回复到上一个动作 【Alt】+【BackSpace】
复制选取的物件并置于「剪贴簿」中 【Ctrl】+【C】
复制选取的物件并置于「剪贴簿」中 【Ctrl】+【INS】
将指定的属性从另一个物件复制至选取的物件 【Ctrl】+【Shift】+【A】
剪下选取的物件并置于「剪贴簿」中 【Ctrl】+【X】
剪下选取的物件并置于「剪贴簿」中 【Shift】+【DEL】
删除选取的物件 【DEL】
将「剪贴簿」的内容贴到图文件内 【Ctrl】+【V】
将「剪贴簿」的内容贴到图文件内 【Shift】+【INS】
再制选取的物件并以指定的距离偏移 【Ctrl】+【D】
重复上一个动作 【Ctrl】+【R】
回复到上一个复原的动作 【Ctrl】+【Shift】+【Z】
打开「大小泊坞窗口」 【Alt】+【F10】
打开「缩放与镜像泊坞窗口」 【Alt】+【F9】
打开「位置泊坞窗口」 【Alt】+【F7】
打开「旋转泊坞窗口」 【Alt】+【F8】
包含指定线性度量线属性的功能 【Alt】+【F2】
启动「属性列」并跳到第一个可加上标签的项目 【Ctrl】+【ENTER】
打开「符号泊坞窗口」 【Ctrl】+【F11】
垂直对齐选取物件的中心 【C】
水平对齐选取物件的中心 【E】
将选取物件向上对齐 【T】
将选取物件向下对齐 【B】
将选取物件向右对齐 【R】
将选取物件向左对齐 【L】
对齐选取物件的中心至页 【P】
将物件贴齐格点 (切换式) 【Ctrl】+【Y】
绘制对称式多边形;按两下即可打开「选项」对话框的「工具箱」标签 【Y】
绘制一组矩形;按两下即可打开「选项」对话框的「工具箱」标签 【D】
为物件新增填色;在物件上按一下并拖动即可应用渐变填色 【G】
将物件转换成网状填色物件 【M】
绘制矩形;按两下这个工具便可建立页面框架 【F6】
绘制螺旋纹;按两下即可打开「选项」对话框的「工具箱」标签 【A】
绘制椭圆形及圆形;按两下这个工具即可打开「选项」对话框的「工具箱」标签 【F7】
新增文字;按一下页面即可加入美工文字;按一下并拖动即可加入段落文字 【F8】
擦拭一个图形的部份区域,或将一个物件分为两个封闭的路径 【X】
在目前工具及「挑选」工具间切换 【空格】
绘制曲线,并对笔触应用预设效果、笔刷、喷洒、书写式或压力感应效果 【I】
选取最近使用的「曲线」工具 【F5】
编辑物件的节点;按两下工具在所选取物件上选取全部节点 【F10】
将选取的物件放置到最后面 【Shift】+【PageDown】
将选取的物件放置到最前面 【Shift】+【PageUp】
将选取的物件在物件的堆叠顺序中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Ctrl】+【PageDown】
将选取的物件在物件的堆叠顺序中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Ctrl】+【PageUp】
选取整个图文件 【Ctrl】+【A】
打散选取的物件 【Ctrl】+【K】
解散选取物件或物件群组所组成的群组 【Ctrl】+【U】
将选取的物件组成群组 【Ctrl】+【G】
将选取的物件转换成曲线;「转换成曲线」可提供更多更有弹性的编辑功能 【Ctrl】+【Q】
将外框转换成物件 【Ctrl】+【Shift】+【Q】
组合选取的物件 【Ctrl】+【L】
打开「拼字检查器」;检查选取文字的拼字是否正确 【Ctrl】+【F12】
依据目前选取区域或工具显示物件或工具属性 【Alt】+【ENTER】
将标准填色应用至物件 【Shift】+【F11】
将渐层填色应用至物件 【F11】
打开「外框笔」对话框 【F12】
打开「外框色」对话框 【Shift】+【F12】
以大幅微调的设定值将物件向上微调 【Shift】+【↑】
将物件向上微调 【↑】
以大幅微调的设定值将物件向下大幅微调 【Shift】+【↓】
将物件向下微调 【↓】
以大幅微调的设定值将物件向右微调 【Shift】+【←】
将物件向右微调 【←】
以大幅微调的设定值将物件向左微调 【Shift】+【→】
将物件向左微调 【→】
储存作用中绘图 【Ctrl】+【s】
打开一个现有的绘图文件 【Ctrl】+【O】
打印作用中图文件 【Ctrl】+【P】
将文字或物件以另一种格式输出 【Ctrl】+【E】
输入文字或物件 【Ctrl】+【I】
建立一个新的绘图文件 【Ctrl】+【N】
打开「编辑文字」对话框 【Ctrl】+【Shift】+【T】
将文字变更为垂直 (切换) 【Ctrl】+【.】
变更文字为水平方向 【Ctrl】+【,】
设定文字属性的格式 【Ctrl】+【T】
新增/删除文字物件的项目符号 (切换式) 【Ctrl】+【M】
将美工文字转换成段落文字,或将段落文字转换为美工文字 【Ctrl】+【F8】
将文字对齐基准线 【Alt】+【F12】
重绘绘图窗口 【Ctrl】+【w】
在最后两个使用的检视品质间互相切换 【Shift】+【F9】
以全屏幕预览的方式显示图文件 【F9】
执行显示比例动作然后返回前一个工具 【F2】
打开「检视管理员泊坞窗口」 【Ctrl】+【F2】
按下并拖动这个工具便可平移绘图 【H】
缩小绘图的显示比例 【F3】
显示绘图中的全部物件 【F4】
仅放大显示选取物件的比例 【Shift】+【F2】
显示整个可打印页面 【Shift】+【F4】
将绘图向上平移 【Alt】+【↑】
将绘图向下平移 【Alt】+【↓】
将绘图向右平移 【Alt】+【←】
将绘图向左平移 【Alt】+【→】
打开「滤镜泊坞窗口」 【Alt】+【F3】
打开设定 CorelDRAW 选项的对话框 【Ctrl】+【J】
打开「图形与文字样式泊坞窗口」 【Ctrl】+【F5】
到上一页 【PageUp】
到下一页 【PageDown】
将字体大小缩减为前一个点数 【Ctrl】+数字键盘【2】
将字体大小缩减为「字体大小列表」中的前一个设定 【Ctrl】+数字键盘【4】
将字体大小增加为「字体大小列表」中的下一个设定 【Ctrl】+数字键盘【6】
将字体大小增加为下一个点数 【Ctrl】+数字键盘【8】

文字编辑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不对齐 【Ctrl】+【N】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强迫上一行完全对齐 【Ctrl】+【H】
新增/删除文字物件的首字放大 (切换式) 【Ctrl】+【Shift】+【D】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完全对齐 【Ctrl】+【J】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向右对齐 【Ctrl】+【R】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向左对齐 【Ctrl】+【L】
变更文字对齐方式为置中对齐 【Ctrl】+【E】
变更选取文字的大小写 【Shift】+【F3】
显示非打印字符 【Ctrl】+【Shift】+【C】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至框架终点 【Ctrl】+【END】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至框架起点 【Ctrl】+【HOME】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至文字起点 【Ctrl】+【PageUp】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到文字终点 【Ctrl】+【PageDown】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上移一段 【Ctrl】+【↑】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上移一个框架 【PageUp】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上移一行 【↑】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下移一段 【Ctrl】+【↓】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下移一个框架 【PageDown】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下移一行 【↓】
删除文字脱字号 (^) 右方单字 【Ctrl】+【DEL】
删除文字脱字号 (^) 右方字符 【DEL】
选取文字脱字号 (^) 右方单字 【Ctrl】+【Shift】+【←】
选取文字脱字号 (^) 右方字符 【Shift】+【←】
选取文字脱字号 (^) 左方单字 【Ctrl】+【Shift】+【→】
选取文字脱字号 (^) 左方字符 【Shift】+【→】
选取上移一段的文字 【Ctrl】+【Shift】+【↑】
选取上移一个框架的文字 【Shift】+【PageUp】
选取上移一行的文字 【Shift】+【↑】
选取下移一段的文字 【Ctrl】+【Shift】+【↓】
选取下移一个框架的文字 【Shift】+【PageDown】
选取下移一行的文字 【Shift】+【↓】
选取至框架起点文字 【Ctrl】+【Shift】+【HOME】
选取至框架终点文字 【Ctrl】+【Shift】+【END】
选取至文字起点的文字 【Ctrl】+【Shift】+【PageUp】
选取至文字终点的文字 【Ctrl】+【Shift】+【PageDown】
选取至行首文字 【Shift】+【HOME】
选取至行首文字 【Shift】+【END】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至行首 【HOME】
将文字的脱字号 (^) 移至行尾 【END】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右移一个字 【Ctrl】+【←】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右移一个字符 【←】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左移一个字 【Ctrl】+【→】
将文字的脱字号 (^) 向左移一个字符 【→】
打开「选项」对话框并选取「文字」选项页面 【Ctrl】+【F10】
寻找图文件中指定的文字 【Alt】+【F3】
显示图文件中所有样式的列表 【Ctrl】+【Shift】+【S】
变更文字样式为粗体 【Ctrl】+【B】
变更文字样式为有底线 【Ctrl】+【U】
变更全部文字字符为小写字母 【Ctrl】+【Shift】+【K】
变更文字样式为斜体 【Ctrl】+【I】
显示所有可使用或作用中的粗细变化 【Ctrl】+【Shift】+【W】
显示所有可使用或作用中的字体列表 【Ctrl】+【Shift】+【F】
显示所有可使用或作用中的 HTML 字体大小列表 【Ctrl】+【Shift】+【H】
将字体大小缩减为前一个点数 【Ctrl】+数字键盘【2】
将字体大小缩减为「字体大小列表」中的前一个设定 【Ctrl】+数字键盘【4】
将字体大小增加为「字体大小列表」中的下一个设定 【Ctrl】+数字键盘【6】
将字体大小增加为下一个点数 【Ctrl】+数字键盘【8】
显示所有可使用或作用中的字体大小列表 【Ctrl】+【Shift】+【P】
Illustrator10快捷键汇总
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当按下CapsLock】键时,可直接用此快捷键切换)

移动工具 【V】
直接选取工具、组选取工具 【A】
钢笔、添加锚点、删除锚点、改变路径角度 【P】
添加锚点工具 【+】
删除锚点工具 【-】
文字、区域文字、路径文字、竖向文字、竖向区域文字、竖向路径文字 【T】
椭圆、多边形、星形、螺旋形 【L】
增加边数、倒角半径及螺旋圈数(在【L】、【M】状态下绘图) 【↑】
减少边数、倒角半径及螺旋圈数(在【L】、【M】状态下绘图) 【↓】
矩形、圆角矩形工具 【M】
画笔工具 【B】
铅笔、圆滑、抹除工具 【N】
旋转、转动工具 【R】
缩放、拉伸工具 【S】
镜向、倾斜工具 【O】
自由变形工具 【E】
混合、自动勾边工具 【W】
图表工具(七种图表) 【J】
渐变网点工具 【U】
渐变填色工具 【G】
颜色取样器 【I】
油漆桶工具 【K】
剪刀、餐刀工具 【C】
视图平移、页面、尺寸工具 【H】
放大镜工具 【Z】
默认前景色和背景色 【D】
切换填充和描边 【X】
标准屏幕模式、带有菜单栏的全屏模式、全屏模式 【F】
切换为颜色填充 【<】
切换为渐变填充 【>】
切换为无填充 【/】
临时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精确进行镜向、旋转等操作 选择相应的工具后按【回车】
复制物体 在【R】、【O】、【V】等状态下按【Alt】+【拖动】

文件操作

新建图形文件 【Ctrl】+【N】
打开已有的图像 【Ctrl】+【O】
关闭当前图像 【Ctrl】+【W】
保存当前图像 【Ctrl】+【S】
另存为... 【Ctrl】+【Shift】+【S】
存储副本 【Ctrl】+【Alt】+【S】
页面设置 【Ctrl】+【Shift】+【P】
文档设置 【Ctrl】+【Alt】+【P】
打印 【Ctrl】+【P】
打开“预置”对话框 【Ctrl】+【K】
回复到上次存盘之前的状态 【F12】

编辑操作

还原前面的操作(步数可在预置中) 【Ctrl】+【Z】
重复操作 【Ctrl】+【Shift】+【Z】
将选取的内容剪切放到剪贴板 【Ctrl】+【X】或【F2】
将选取的内容拷贝放到剪贴板 【Ctrl】+【C】
将剪贴板的内容粘到当前图形中 【Ctrl】+【V】或【F4】
将剪贴板的内容粘到最前面 【Ctrl】+【F】
将剪贴板的内容粘到最后面 【Ctrl】+【B】
删除所选对象 【DEL】
选取全部对象 【Ctrl】+【A】
取消选择 【Ctrl】+【Shift】+【A】
再次转换 【Ctrl】+【D】
发送到最前面 【Ctrl】+【Shift】+【]】
向前发送 【Ctrl】+【]】
发送到最后面 【Ctrl】+【Shift】+【[】
向后发送 【Ctrl】+【[】
群组所选物体 【Ctrl】+【G】
取消所选物体的群组 【Ctrl】+【Shift】+【G】
锁定所选的物体 【Ctrl】+【2】
锁定没有选择的物体 【Ctrl】+【Alt】+【Shift】+【2】
全部解除锁定 【Ctrl】+【Alt】+【2】
隐藏所选物体 【Ctrl】+【3】
隐藏没有选择的物体 【Ctrl】+【Alt】+【Shift】+【3】
显示所有已隐藏的物体 【Ctrl】+【Alt】+【3】
联接断开的路径 【Ctrl】+【J】
对齐路径点 【Ctrl】+【Alt】+【J】
调合两个物体 【Ctrl】+【Alt】+【B】
取消调合 【Ctrl】+【Alt】+【Shift】+【B】
调合选项 选【W】后按【回车】
新建一个图像遮罩 【Ctrl】+【7】
取消图像遮罩 【Ctrl】+【Alt】+【7】
联合路径 【Ctrl】+【8】
取消联合 【Ctrl】+【Alt】+【8】
图表类型 选【J】后按【回车】
再次应用最后一次使用的滤镜 【Ctrl】+【E】
应用最后使用的滤镜并调节参数 【Ctrl】+【Alt】+【E】

文字处理

文字左对齐或顶对齐 【Ctrl】+【Shift】+【L】
文字中对齐 【Ctrl】+【Shift】+【C】
文字右对齐或底对齐 【Ctrl】+【Shift】+【R】
文字分散对齐 【Ctrl】+【Shift】+【J】
插入一个软回车 【Shift】+【回车】
精确输入字距调整值 【Ctrl】+【Alt】+【K】
将字距设置为0 【Ctrl】+【Shift】+【Q】
将字体宽高比还原为1比1 【Ctrl】+【Shift】+【X】
左/右选择 1 个字符 【Shift】+【←】/【→】
下/上选择 1 行 【Shift】+【↑】/【↓】
选择所有字符 【Ctrl】+【A】
选择从插入点到鼠标点按点的字符 【Shift】加点按
左/右移动 1 个字符 【←】/【→】
下/上移动 1 行 【↑】/【↓】
左/右移动1个字 【Ctrl】+【←】/【→】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行距减小2点象素 【Alt】+【↓】
将行距增大2点象素 【Alt】+【↑】
将基线位移减小2点象素 【Shift】+【Alt】+【↓】
将基线位移增加2点象素 【Shift】+【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20/1000ems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20/1000ems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100/1000ems 【Ctrl】+【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100/1000ems 【Ctrl】+【Alt】+【→】
光标移到最前面 【HOME】
光标移到最后面 【END】
选择到最前面 【Shift】+【HOME】
选择到最后面 【Shift】+【END】
将文字转换成路径 【Ctrl】+【Shift】+【O】

视图操作

将图像显示为边框模式(切换) 【Ctrl】+【Y】
对所选对象生成预览(在边框模式中) 【Ctrl】+【Shift】+【Y】
放大视图 【Ctrl】+【+】
缩小视图 【Ctrl】+【-】
放大到页面大小 【Ctrl】+【0】
实际象素显示 【Ctrl】+【1】
显示/隐藏所路径的控制点 【Ctrl】+【H】
隐藏模板 【Ctrl】+【Shift】+【W】
显示/隐藏标尺 【Ctrl】+【R】
显示/隐藏参考线 【Ctrl】+【;】
锁定/解锁参考线 【Ctrl】+【Alt】+【;】
将所选对象变成参考线 【Ctrl】+【5】
将变成参考线的物体还原 【Ctrl】+【Alt】+【5】
贴紧参考线 【Ctrl】+【Shift】+【;】
显示/隐藏网格 【Ctrl】+【”】
贴紧网格 【Ctrl】+【Shift】+【”】
捕捉到点 【Ctrl】+【Alt】+【”】
应用敏捷参照 【Ctrl】+【U】
显示/隐藏“字体”面板 【Ctrl】+【T】
显示/隐藏“段落”面板 【Ctrl】+【M】
显示/隐藏“制表”面板 【Ctrl】+【Shift】+【T】
显示/隐藏“画笔”面板 【F5】
显示/隐藏“颜色”面板 【F6】/【Ctrl】+【I】
显示/隐藏“图层”面板 【F7】
显示/隐藏“信息”面板 【F8】
显示/隐藏“渐变”面板 【F9】
显示/隐藏“描边”面板 【F10】
显示/隐藏“属性”面板 【F11】
显示/隐藏所有命令面板 【TAB】
显示或隐藏工具箱以外的所有调板 【Shift】+【TAB】
选择最后一次使用过的面板 【Ctrl】+【~】
pscs4快捷键
Adobe® Photoshop® CS4 键盘快捷键

应用程序菜单
命令 快捷键

文件
新建... Ctrl+N
打开... Ctrl+O
在 Bridge 中浏览... Alt+Ctrl+O
Shift+Ctrl+O
打开为... Alt+Shift+Ctrl+O
打开为智能对象...
最近打开文件>
清除最近
共享我的屏幕...
Device Central...
关闭 Ctrl+W
关闭全部 Alt+Ctrl+W
关闭并转到 Bridge... Shift+Ctrl+W
存储 Ctrl+S
存储为... Shift+Ctrl+S
Alt+Ctrl+S
登记...
存储为 Web 和设备所用格式... Alt+Shift+Ctrl+S
恢复 F12
置入...
导入>
变量数据组...
视频帧到图层...
注释...
Vimicro USB PC Camera (ZC0301PL)...
WIA-Vimicro USB PC Camera (ZC0301...
WIA 支持...
导出>
数据组作为文件...
Zoomify...
将视频预览发送到设备
路径到 Illustrator...
视频预览
渲染视频...
自动>
批处理...
创建快捷批处理...
裁剪并修齐照片
Photomerge...
合并到 HDR...
条件模式更改...
限制图像...
脚本>
图像处理器...
拼合所有蒙版
拼合所有图层效果
图层复合导出到 WPG...
图层复合导出到文件...
将图层导出到文件...
脚本事件管理器...
将文件载入堆栈...
统计...
载入多个 DICOM 文件...
浏览...
文件简介... Alt+Shift+Ctrl+I
页面设置... Shift+Ctrl+P
打印... Ctrl+P
打印一份 Alt+Shift+Ctrl+P
退出 Ctrl+Q
编辑
还原/重做 Ctrl+Z
前进一步 Shift+Ctrl+Z
后退一步 Alt+Ctrl+Z
渐隐... Shift+Ctrl+F
剪切 Ctrl+X
F2
拷贝 Ctrl+C
F3
合并拷贝 Shift+Ctrl+C
粘贴 Ctrl+V
F4
贴入 Shift+Ctrl+V
清除
拼写检查...
查找和替换文本...
填充... Shift+F5
描边...
内容识别比例 Alt+Shift+Ctrl+C
自由变换 Ctrl+T
变换>
再次 Shift+Ctrl+T
缩放
旋转
斜切
扭曲
透视
变形
旋转 180 度
旋转 90 度(顺时针)
旋转 90 度(逆时针)
水平翻转
垂直翻转
自动对齐图层...
自动混合图层...
定义画笔预设...
定义图案...
定义自定形状...
清理>
还原
剪贴板
历史记录
全部
Adobe PDF 预设...
预设管理器...
颜色设置... Shift+Ctrl+K
指定配置文件...
转换为配置文件...
键盘快捷键... Alt+Shift+Ctrl+K
菜单... Alt+Shift+Ctrl+M
首选项>
常规... Ctrl+K
界面...
文件处理...
性能...
光标...
透明度与色域...
单位与标尺...
参考线、网格和切片...
增效工具...
文字...
Camera Raw...
图像
模式>
位图
灰度
双色调
索引颜色
RGB 颜色
CMYK 颜色
Lab 颜色
多通道
8 位/通道
16 位/通道
32 位/通道
颜色表...
调整>
亮度/对比度...
色阶... Ctrl+L
曲线... Ctrl+M
曝光度...
自然饱和度...
色相/饱和度... Ctrl+U
色彩平衡... Ctrl+B
黑白... Alt+Shift+Ctrl+B
照片滤镜...
通道混合器...
反相 Ctrl+I
色调分离...
阈值...
渐变映射...
可选颜色...
阴影/高光...
变化...
去色 Shift+Ctrl+U
匹配颜色...
替换颜色...
色调均化
自动色调 Shift+Ctrl+L
自动对比度 Alt+Shift+Ctrl+L
自动颜色 Shift+Ctrl+B
图像大小... Alt+Ctrl+I
画布大小... Alt+Ctrl+C
图像旋转>
180 度
90 度(顺时针)
90 度(逆时针)
任意角度...
水平翻转画布
垂直翻转画布
裁剪
裁切...
显示全部
复制...
应用图像...
计算...
变量>
定义...
数据组...
应用数据组...
陷印...
图层
新建>
图层... Shift+Ctrl+N
背景
组...
从图层建立组...
通过拷贝的图层 Ctrl+J
通过剪切的图层 Shift+Ctrl+J
复制图层(组)...
删除>
删除图层(组)
隐藏图层
图层(组)属性
图层样式>
混合选项...
投影...
内阴影...
外发光...
内发光...
斜面和浮雕...
光泽...
颜色叠加...
渐变叠加...
图案叠加...
描边...
拷贝图层样式
粘贴图层样式
清除图层样式
全局光...
创建图层
显示/隐藏所有效果
缩放效果...
智能滤镜>
停用智能滤镜
删除滤镜蒙版
停用滤镜蒙版
清除智能滤镜
新建填充图层>
纯色...
渐变...
图案...
新建调整图层>
亮度/对比度...
色阶...
曲线...
曝光度...
自然饱和度...
色相/饱和度...
色彩平衡...
黑白...
照片滤镜...
通道混合器...
反相...
色调分离...
阈值...
渐变映射...
可选颜色...
图层内容选项...
图层蒙版>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显示选区
隐藏选区
删除
应用
启用/禁用图层蒙版
链接/取消链接图层蒙版
矢量蒙版>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当前路径
删除
启用/禁用矢量蒙版
链接/取消链接矢量蒙版
创建/释放剪贴蒙版 Alt+Ctrl+G
智能对象>
转换为智能对象
通过拷贝新建智能对象
编辑内容
导出内容...
替换内容...
堆栈模式>

标准偏差
范围
方差
峰度
偏度
平均值

中间值
总和
最大值
最小值
栅格化
视频图层>
从文件新建视频图层...
新建空白视频图层
插入空白帧
复制帧
删除帧
替换素材...
解释素材...
显示已改变的视频
恢复帧
恢复所有帧
重新载入帧
栅格化
文字>
创建工作路径
转换为形状
水平
垂直
消除锯齿方式为无
消除锯齿方式为锐利
消除锯齿方式为犀利
消除锯齿方式为浑厚
消除锯齿方式为平滑
转换文本形状类型
文字变形...
更新所有文字图层
替换所有缺欠字体
栅格化>
文字
形状
填充内容
矢量蒙版
智能对象
视频
3D
图层
所有图层
新建基于图层的切片
图层编组 Ctrl+G
取消图层编组 Shift+Ctrl+G
隐藏图层
排列>
置为顶层 Shift+Ctrl+]
前移一层 Ctrl+]
后移一层 Ctrl+[
置为底层 Shift+Ctrl+[
反向
对齐>
顶边
垂直居中
底边
左边
水平居中
右边
分布>
顶边
垂直居中
底边
左边
水平居中
右边
锁定所有图层
链接/取消链接图层
选择链接图层
合并图层 Ctrl+E
合并可见图层 Shift+Ctrl+E
拼合图像
修边>
去边...
移去黑色杂边
移去白色杂边

阅读全文

与垂直偏度交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资贷款包装犯罪吗 浏览:95
人民币的兑换哪个币最高 浏览:304
再生铜投资 浏览:70
传统外汇海星 浏览:897
期货外汇公司 浏览:388
掌众金额小额贷款 浏览:502
华天科技股票分析 浏览:746
海星股票 浏览:589
3900港元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714
帮贷宝贷款靠谱吗 浏览:92
ADx融资 浏览:380
p2p理财图片 浏览:939
国元证券基金托管 浏览:578
今日菜百黄金价格多少钱一克 浏览:29
速卖通外汇申报 浏览:89
人造肉概念股票基金 浏览:745
通达信资金分时净买入指标 浏览:277
北川币理财 浏览:319
df融资 浏览:462
手机版东方财富怎么看北向资金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