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集团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的影响为什么应予以抵销 2.内部交易的营业收入和营业
1、抵消原因:避免集团内部交易不公允导致的操纵利润现象和抵消集团内部购销重复计算的损益
2、影响:
(1)、未实现部分损益转为存货,增加企业资产,减少净利润(未实现部分损益为正值,负值相反)
(2)、由于未实现部分损益的会计基础和计税基础不一致,所以需要调整所得税费用,进而影响利润表
3、持有比例问题:
(1)、母公司间接持有公司N的股权比例=80%*60%=48%
(2)、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N的股权比例=80%*60%+30%=78%
(1)合并财务报表特殊交易事项总结扩展阅读:
一、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当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依据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合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现金流等项目。
2、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
3、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的影响。内部交易表明相关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该部分损失。
4、站在企业集团角度对特殊交易事项予以调整。
二、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参考资料来源: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❷ 合并报表 特殊交易 合并报表 会计分录会考吗
合并报表,特殊交易,合并报表会计分录一般比较难,考肯定会考,但是所占分值很小!
❸ 中级会计考试需要复习特殊交易事项在合并财务报表吗
要啊,不过不会是大题,单多判多一些。实在感觉吃力,再放弃。最好还是学一下。
❹ 汇总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
合并报表亦称合并财务报表或合并会计报表。合并报表是集团公司中的母公司编制的报表,他将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汇总后,抵消关联交易部分,得出站在整个集团角度上的报表数据。 也可以说,是以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会计主体,以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由控股公司编制的反映抵消集团内部往来账项后的集团合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合并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现金流量表或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等。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一般有三种理论可供遵循,即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当代理论;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实务中多采用经修正的当代理论。
随着少数股权在许多国家的普遍存在,相继带来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对少数股权的处理问题,从而引起对合并范围及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形成三种合并理论。
第一,母公司理论。按照母公司理论,在企业集团内的股东只包括母公司的股东,将子公司少数股东排除在外,看作是公司集团主体的外界债权人,以这个会计主体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和合并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仅指母公司拥有和所得部分,把合并会计报表看作是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实体理论。按照实体理论,在企业集团内把所有的股东同等看待,不论是多数股东还是少数股东均作为该集团内的股东,并不过分强调控股公司股东的权益。采用这种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能满足企业集团内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的需求。
第三,当代理论实际上是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混合,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采纳了当代理论,所以它在美国实务中被广泛运用。
由于当代理论吸收了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的一部分内容,缺乏内在一致性。它虽然避免了母公司理论在会计概念运用上的矛盾,但在合并净资产的计价上,仍然存在计价不一致的问题。
汇总报表就是把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多张报表把对应单元格的数据加总起来。
报表汇总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工作,一般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单位内部不同期间的同—种报表的汇总,主要用于统计较长期间的累计值;二是不同单位同一期间同一种报表的汇总,主要用于总公司对下属分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有关报表的汇总,两种情况要求汇总的都是同一种报表,即数据可以不同但格式必须完全相同。
汇总报表包括合并报表。合并报表是汇总报表的一个特殊形式
❺ 协会合并的财务问题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逻辑起点——合并会计主体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合并会计主体。其主要理由如下:①合并财务报表的产生是因为控股合并形成了超越个别会计主体的新会计主体——合并会计主体,没有合并会计主体就不存在合并财务报表,当然也就无需研究合并理论、合并方法、合并程序、合并范围等问题;②合并会计主体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产生了冲击,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应该在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内根据合并会计主体的特殊性研究合并财务报表的特殊问题;③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构成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合并范围、合并程序等理论与实务问题都与合并会计主体有关。正是因为对合并会计主体的有关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才形成目前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处理方法。
二、纳入合并范围的前提与条件
一般而言,会计主体的界限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而对于合并财务报表而言,合并会计主体的界限还界定了合并的空间范围。当前流行的“母公司观”以控制为基础,强调控制是确定合并会计主体界限、合并范围的理论依据。控制是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借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1.纳入合并范围的前提——权益性资本投资。对具有控制权的单位,需要进行报表喜ⅰ?刂埔桓龉
❻ 合并财务报表,购买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
对合并资本公积的调整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合并的时候能够抵平。 因为收购内少数股东时,新增容的投资成本不等于新增持股比例对应的子公司净资产,所以在合并抵消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 和 子公司权益类科目是抵不平的,故要将其与子公司净资产之间的差异先调整到资本公积,使其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权益类科目能够抵平。理解下。
❼ 中级会计合并报表怎么学,中级会计合并报表怎么学帖子
对于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的业务,可以说是会计这门科目中最难的地方,它和长期股权投资结合,可以出很综合的题。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刚开始大家都会觉得很难,但是学过以后就会觉得“难者,亦易也”。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还得回头去学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这部分学透、学好非常重要,包括金融资产、权益法、成本法彼此之间各种转换,学得非常透彻以后,再去学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掌握了精神实质,再从个表报表和合并报表得角度了解及总结各种情况。自己总结一些学习方法,安排好学习顺序,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做到思路更清晰易懂。以下是对应试学习此部分方法的详细说明,希望对理解和学习合并报表知识有所帮助。
主要学习步骤包括:
一、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成本法与金融资产之间各种核算方法的转换总结。
二、企业合并,合并日及购买日个别报表及合并报表会计核算方法总结。
三、资产负债表日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次交易达成合并及多次交易达成合并),个别报表及合并报表核算方法总结。
对以上知识点分项目说明如下:
一、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成本法、权益法基础知识点在这里不细述,主要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成本法、金融资产之间各种转换总结。这也是在合并报表中容易考的个别报表中的处理方法,这一步要学得非常熟悉,信手拈来才能应对合并报表和个表报表的各种处理,为合并报表部分学习打好基础。各种转换时的处理要点,做如下总结。
(1) 公允价值计量转权益法,主要是金融资产转权益法。
处理要点:
1) 确认权益法的初始投资成本=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取得新增投资的公允价值
2) 转损益1,即原持有股权投资划分为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3) 转损益2,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如果上面的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在转为权益法的当期转损益。
4) 权益法对初始投资时点的账面价值调整,将上述计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按追加投资后全新的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在“追加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前者大于后者,差额不处理;前者小于后者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并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2) 公允价值计量转成本法
处理要点:
1) 初始投资成本=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2) 原持有股权投资划分为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一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此处没有损益。
3) 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如果上面的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在转为权益法的当期转损益。
对照金融资产转长期股权投资的以上两种处理方法要点,可以总结相同点:从金融到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均用的是公允价值,都要对之前确认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在转为权益法的当期转损益,在以后合并报表中这部分在个别报表中处理过的损益就不需要再调整了。
(3) 权益法转成本法
处理要点:
1) 初始投资成本=原持有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2)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资本公积,在处置该项目投资时点转损益,否则个别报表不结转,在合并报表中要结转。
(4) 成本法转权益法
处理要点:
1) 终止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部分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损益
2) 比较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前者大于后者的,不处理;前者小于后者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时,如果是以前年度的,调整留存收益。
3) 追溯调整,对原投资时点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除已经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投资方应享有的份额,调整留存收益,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对应调整。
4) 本期的损益及其他权益按照权益法正常做就可以。
(5)成本法转金融资产
处理要点:
1) 终止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部分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损益
2) 对剩余股权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损益,类似其他类资产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方法,可以和其他的资产转换总结学习,对照理解。
二、企业合并
将长期股权投资基础知识学习透彻以后,接下来学习企业合并,企业合并中学习要点主要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在合并日和购买日的个表报表和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个别报表处理方法:
1)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报表处理方法:
1)应当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进行调整:
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将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通过母公司的资本公积转出,视为合并前后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
2)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均反映的是由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损益及现金流量情况。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相对简单,资产负债表日合并业务不再讲解,自己看书应该比较好理解,着重说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
个别报表处理方法:
1) 始投资成本=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含税公允价值+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实质为以付出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计量。
2) 确认支付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差额,即视为处置损益。
合并报表处理方法:
1) 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考虑所得税后)的份额。对企业合并成本和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下面钧有讲解。
2)调整分录(将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借:存货等【评估增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收账款等【评估减值】
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本公积 【差额】
3)抵消分录
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日的处理
对于合并日及购买日的合并报表的处理方法学习会了,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合并打好基础,对比学习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值得注意的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被合并企业账面价值调整,需要与所得税章节结合理解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考虑所得税后)。
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个别报表处理方法,即我们前面讲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转成本法、权益法转成本法,丧失控制权处置子公司的个别报表处理方法即成本法转权益法和成本法转金融资产。
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报表角度总体思路是:1、合并报表中对个别报表中账面价值的部分全部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包括多次交易达到企业合并及丧失控制权处置子公司情况。对于个别报表中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权益法到成本法,合并报表得总体思路都是将个别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转成公允价值,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
2、对于个别报表中没有转的损益进行结转,个别报表中权益法转成本法在合并报表中需要结转,金融资产转成本法在个别报表中已经转了损益,合并报表不需要再调整;对于成本法转权益法,即丧失控制权的情况,需要对处置部分损益的期间进行调整,同时对追溯部分的权益变动部分转损益,成本法转金融资产,个别报表对金融资产重新按照公允价值的损益已经结转,只需要对处置部分损益的期间进行调整。
3、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初始投资成本(各部分公允价值之和)-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
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合并报表中调整后的子公司公允价值(净资产)=购买日公允价+调整后净利润-分派现金股利+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
具体核算方法说明: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合并报表要将购买日的合并报表有些调整分录再做一次,对购买日至资产负债表日期间,相关评估增值的资产或新确认的预计负债等涉及损益变动分录做出,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责转回等,然后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会运用到长期股权投资的知识,尤其是对子公司净利润进行调整时候,要和权益法的对子公司净利润调整方法区分,权益法中需要对子公司净利润调整包括初始投资时点的调整和内部交易中未实现部分的调整。在合并报表中,对子公司的净利润进行调整时,只是对投资时点的调整,不再对内部交易进行调整,因为内部交易在工作底稿中要全部抵消,即合并报表需要做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如果学到这里,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知识做不到十分熟悉,建议回头将长期股权投资学到非常透彻,再来进行以下步骤学习。
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及分录掌握精准,其他的特殊事项,例如购买、处置子公司少数股权,多次交易丧失控制权处置子公司股权之类的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此处不讲解。
以下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总结,只说明第一年的情况,第一年情况掌握了,第二年的就容易理解了 ,此处不讲解第二年分录编制方法。
(一)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调整未公允价值
1)将购买日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即将购买日做的分录再做一次
借:存货等【评估增值】
固定资产【评估增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评估减值确认的】
贷:应收账款【评估减值】
递延所得税负债【评估增值确认的】
资本公积【差额】
2)期末调整1)对应部分评估增值的资产和评估减值的负债账面价值调整
借:营业成本【购买日评估增值的存货对外销售】
管理费用【补计提折旧、摊销】
应收账款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资产减值损失【按评估确认的金额收回,坏账已核销】
3)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责转回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或借方)
(二)将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调整分录)
第一年,第二年此处不讲解:
1)对于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做相反分录。
2)对于当期子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3)对于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综合收益
或做相反处理。
4)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分配股利、其他综合收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或做相反处理。
(三)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借:股本【子公司期末数】
资本公积【子公司:期初数+评估增值+本期增减】
其他综合收益【子公司:期初数+本期增减】
盈余公积【子公司:期初数+本期增减】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期初数+调整后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利】
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大于享有子公司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的母公司金额即权益法的账面价值】
少数股东权益
(四)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年初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
贷: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本期计提的金额】
向股东分配利润【子公司本期分配的股利】
年末未分配利润 【从上笔抵销分录抄过来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