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曹操的主要事跡及文學事跡
一、主要事跡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實為養祖父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
曹家與夏侯家有密切關系,「夏侯、曹氏,世為婚姻。」關於曹嵩的家世,沒有確切說法,《三國志》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的《曹瞞傳》記載,曹嵩本姓夏侯,後來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曹操實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曹騰有可能過繼子侄作為養子。此兩說均無確切證據支持。
2.曹操獻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須棄袍——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
4.割發代袍——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一隻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派系的同盟軍,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是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袁紹,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
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暴躁引發的殘忍嗜殺,使其殘忍本性爆發。
興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二、文學事跡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1)興發集團獻計獻策擴展閱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❷ 為什麼說曹操是史上最陰險的人
在哪裡看的評價?小說看多了吧。歷史上的曹操是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統一中原,實行屯田制,對社會的發展,疆土的鞏固,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在《三國演義》和戲曲舞台上的曹操,由於受正統觀念的影響,把他寫成了一個篡奪漢室天下的奸臣。作家為了表現曹操的奸詐、兇狠性格,不惜編造某些情節,並無歷史根據。比如:《三國演義》的殺其父結義兄弟呂伯奢一家;殺主糧官王(上後下土)的故事。曹操好殺人,歷史上確有多處記載。當然多是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誅滅異己。這也是政治斗爭中可以理解的。比如曹操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後等。史書上記載他殺華佗、殺孔融、殺楊修、殺許攸、殺婁圭、殺崔琰、殺邊讓等,有的是因為斗氣,有的是因為面子上過不去,有的是忌賢妒能。官場的政治斗爭本來就很殘酷,大家拼得你死我活,這一切都跟陰險扯不上關系吧。
❸ 興山縣的歷史、經濟是怎樣的
興山縣位於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長江西陵峽北側,新縣城古夫鎮距宜昌市176公里,距三峽大壩97公里,北距神農架林區木魚鎮60公里,屬國務院確定的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興山是三峽旅遊重點區域,也是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黃金旅遊線的主要通道。全縣共轄6鎮2鄉,104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總人口18.47萬人,國土總面積為2327平方公里。於公元260年建縣,距今1743年。
興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孕育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歷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後裔,熊摯封至興山,築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西漢時期,王昭君自願請嫁匈奴,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的安寧作出重要貢獻,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來亨率眾在這里堅持斗爭13年,在辛亥革命中,有興山籍首義志士高尚志、孫紹箕、陳廣安、賈也洪、邢予文等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巴興歸蘇區,是賀龍領導的湘鄂根據地之一,1928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興山縣委員會。在抗日戰爭中,興山是保衛重慶的正面戰場,興山人民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興山,從此,興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譜寫了新的篇章。
興山山川秀美,境內山巒重疊、崗翠巒青、萬木崢嶸,水能、礦產、林業、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已建成了大小電站47座,裝機容量達18萬千瓦,人均裝機和用電量居全國縣級領先水平,實現了農村初級電氣化;通過走「小水電站先行、載電體開路、深加工振興」工業經濟發展之路,開發利用10多種地礦資源,形成了磷化、冶金、建材等支柱產業,以磷化工為主導的興發化工集團擁有總資產20多億元,產品銷售到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5千萬美元;林果業開發了以昭君臍橙、錦橙、胭脂柚、薄殼核桃、銀杏、杜仲、中華獼猴桃為品牌的特色產品,60萬畝林果特基地已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圍繞「山水園林城、旅遊文化城、生態環境城」的建設目標,新縣城成了全省最漂亮的縣城之一;公路通車里程1300公里,90%村通公路,新建年吞吐60萬噸貨物,30萬人次客人的峽口港已投入運行,蘭杭高速公路經過興山境內已納入國家計劃。完成了農村電網一期改造任務,興建水利工程600多處,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一大批項目。開通興山到宜昌廣播電視光纜,電話機安裝總容量2.8萬門,移動通訊覆蓋各鄉鎮和各交通幹道。昭君山莊、漢明妃大酒店、香溪大酒店等多家星級賓館為四海賓客提供一流的服務。為改善服務環境,建成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
2008年國民經濟
實現生產總值30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25%;財政收入3.44億元,增長3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1億元,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增長3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20%;外貿出口突破1.5億美元,增長4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3369元,增長9.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4.4%。
農業
全年完成柑橘品改5700畝,建設精品橘園5000畝,總產量達到5萬噸。改造低產茶園1.2萬畝,全縣2.1萬畝茶園全部改造結束。出欄生豬29.9萬頭,山羊8萬只,縣萬頭畜牧養殖小區基本建成。發展高山商品蔬菜1.2萬畝,城郊蔬菜5000畝,產量11.6萬噸。煙葉標准化生產綜合評比名列全國第四,榛子和平現代煙葉示範基地建設水平在全省領先,煙葉生產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全縣種植烤煙3.54萬畝,產量9萬擔。做出了突破性發展核桃產業的決定,完成30萬畝產業規劃,標准化整地1.5萬畝,定植5000畝。全年糧油產量分別達到6.3萬噸、6725噸。
2008年興山縣被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完成「長治」七期25.56平方公里小流域綜合治理、賀家坪灌區民辦公助、4座水庫溢洪道擴挖、30口堰塘維修、375口田間抗旱水池等項目建設任務。解決了22個村1.5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建成戶用沼氣池2000口。鞏固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成果,人工造林1.8萬畝。加快低丘崗地改造、坡改梯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張家河現代果業示範基地建設順利推進。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1.2億元,同比增長48.9%。
打造百億興發取得重大進展。開展打造百億興發大討論、大宣傳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興發集團發展戰略規劃研討會。幫助興發集團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更多的政策、資金,全年共籌資5000萬元支持興發集團發展。動員全縣各級各部門為興發集團發展獻計獻策,制定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環境,支持興發集團建立股權激勵機制。興發集團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7億元,同比增長50%、100%。企業在2008中國化工500強的排名升至第85位,「興發及圖」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中小企業發展提速。依託境內優勢資源,大力扶持小企業擴大規模、壯大實力,2008年全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峽晶電子5000萬片光學水晶切片項目進展順利,人造光學水晶生產能力躍居全國第一。興山葛洲壩水泥公司100萬噸水泥項目即將竣工。建成17座小水電站,裝機2.5萬千瓦。
興山人民將按照「項目強縣、科技興縣、開放活縣、生態富縣」戰略,努力實現「四大項目」,即全國知名的小康電氣化縣、全國最強的磷化工縣、全市出口創匯最多的縣、三峽庫區經濟強縣。展望明天,昭君故里將更加檠榮富庶美好,勤勞淳樸、明禮誠信的興山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仁人志士到興山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❹ 曹操的主要事跡 快!!!!!!!!!!!!!!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實為養祖父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曹家與夏侯家有密切關系,「夏侯、曹氏,世為婚姻。」關於曹嵩的家世,沒有確切說法,《三國志》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的《曹瞞傳》記載,曹嵩本姓夏侯,後來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曹操實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曹騰有可能過繼子侄作為養子。此兩說均無確切證據支持。
早年
曹操少時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以俠義自任,行為放盪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不為世人看重。只有橋玄、何顒、李瓚和王俊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許劭鄙視曹操的為人,不肯給他看相,曹操找到機會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給曹操做出了「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曹操才逐漸知名。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12]。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贊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熹平六年(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曹操被免官後,在洛邑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陳留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官員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嚴明,濟南郡一帶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稱病回鄉[13]。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不巧的是,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便召時任並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後同意。不想此舉打草驚蛇,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卻被宦官先下手謀殺了。同年十二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京城也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回到家鄉陳留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豪強衛茲也傾家財助之,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次年,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長沙太守孫堅、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此天亡之時也」。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汴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箭矢,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兵士不過五千人,而其他諸軍兵士十餘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曹操只好與夏侯惇一起前往揚州招募兵勇,得兵四千,但行至龍亢時,士卒嘩變。曹操提劍連殺數十人,叛軍逃竄,「其不叛者五百餘人」。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而劉虞堅拒,表示自己寧可投奔鮮卑,也不接受僭越之舉,此事遂不了了之。擁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逐鹿中原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派系的同盟軍,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是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袁紹,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暴躁引發的殘忍嗜殺,使其殘忍本性爆發。
興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志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於許。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縣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日強。
建安二年(197年)征討張綉,張綉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綉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曹安民與典韋也陣亡。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後來張綉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范圍。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於禁和徐晃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這時,袁紹也已兼並公孫瓚的勢力,占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並州,「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意圖發兵攻打許都。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在誅滅了董承等人之後,為了解除東顧之憂,避免和袁紹、劉備兩面交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徐州,擊破劉備,收復徐州。二月,袁紹領兵11萬南下,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延津之戰中連續斬殺袁紹兩員大將顏良、文丑,並靠著曹仁、於禁、樂進等人的奮戰而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八月,袁紹逼近官渡,依沙堆為屯,東西連營數十里,與曹軍對峙。十月,戰事處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淳於瓊等人守備的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曹操前後殺死淳於瓊等袁軍將士7萬多人。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一分為二,曹操趁勢進攻。204年七月,曹操攻下河北袁氏的根據地「鄴城」,從本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最後,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徹底擊潰袁尚、烏桓聯軍,消滅了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編輯] 加官晉爵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對荀彧不悅。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王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編輯] 平定關隴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為用兵關中,借口要討伐漢中張魯,遣曹仁、夏侯淵等統率大軍與鍾繇會師於關中,此舉激起關中諸侯的反抗,馬超等十部起兵聯合反曹,曹操依賈詡離間之計,引起馬超、韓遂等相互猜疑,一舉擊潰關中聯軍,馬超等各自走還涼州。隨後,馬超在隴西卷土重來,先後攻下隴西各地,但最後復奪涼州未成,兵敗逃奔漢中去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收降張魯後,取得漢中屬地,但劉備得悉曹操攻降漢中,早晚要攻打蜀地,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此時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再次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布。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劉備率軍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一面令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阻擋東吳進攻。時漢中曹軍與劉備相峙一年,曹軍多次擊退漢軍猛烈攻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於定軍山斬殺征西將軍夏侯淵。至此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曹軍無功而返,劉備便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晝夜不停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的典故。
樊城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在漢中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起荊襄之兵大舉北伐襄樊,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史稱樊城之戰。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於禁七軍,漢軍乘勢攻打,於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還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同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要孫權出兵援助後,將駐守合肥的張遼亦調往襄樊戰線,還有加上兗、豫兩州的部隊。
曹操又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此時,曹仁出城與援軍徐晃一同出擊,擊退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不久之後,關羽被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
逝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暗指希望由自己的兒子來取代漢朝建立政權。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同一年,長子曹丕以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❺ 曹操滅烏桓的詳細情況
一。概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紹於官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建安六年在倉亭再敗袁紹。
建安九年佔領業郡。
建安十年春正月斬袁譚於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烏桓部落,夏四月,烏桓攻
鮮於輔於獷平,秋八月曹操趕到,將烏桓逐至塞外。
建安十一年四月破壺關,秋八月東征海賊管承,徹底解除關內的憂患;同時,曹操
開始著手准備北征遼西烏桓,由董昭負責開鑿了兩條漕運:平虜渠和泉州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建安十二年五月,為了徹底解除關外的威脅,曹操率領大軍到達無終,准備出塞作
戰。但是,當地夏秋季節常見的陰雨天氣導致進遼西的濱海道不通。
七月,曹操任命當地人田疇為向導官,避開濱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跡罕至的「盧龍
塞」,一路開山填谷,長途奔襲,途經「白檀」,「平岡」,率領精銳騎兵萬騎出大凌河
,行程達800華里,出其不意的進攻遼西烏桓的巢穴「柳城」。
八月,距離柳城還有「二百里」時,烏桓單於蹋頓等人才察覺,倉促集結數萬騎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抵擋,兩軍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烏桓,占據柳城,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
不久,公孫康殺二袁,歸順曹操。
至此,曹操北征之戰大獲全勝。九月,曹操從柳城勝利回師。
曹操此次作戰,歷時近一個月,行程400餘公里,其中包括無數的的山河險阻,難行
之地,還有一次大型遭遇。解除了「三郡烏桓」對中國北部的威脅,掃清了袁氏的殘余勢
力,徹底統一河北。並且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二。三郡烏桓。
烏桓,亦作烏丸,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
自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役屬於匈奴。後來漢將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
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
奴通。新莽建立,烏桓又降匈奴。東漢初,烏桓常與匈奴聯兵擾亂代郡以東各地。光武時
,烏桓一部南遷,並置烏桓校尉於上谷寧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漢末大亂,朝廷屢次征烏桓部落鎮壓起義。
後來,張舉、張純等造反,利用幽州烏桓,寇掠青、徐、幽、冀四州,屠戮百姓。
《三國志》記載:「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公孫瓚,劉虞
和袁紹也都利用或者對抗過烏桓。
初平元年(190),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頓即位,有武略,統一遼東、遼
西、右北平三郡烏桓。「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當時他們活躍在今天大小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河以及克爾沁草原一帶。袁紹滅公孫瓚占河北,佔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
。《漢末英雄記》記載,袁紹在給烏桓的文中說:「控弦與漢兵為表裡,誠甚忠孝,朝所
嘉焉。」
曹操攻南皮時,烏桓就蠢蠢欲動,二袁投奔更是直接導火索,曹操北征烏桓是勢在
必行。
三。戰前准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早在建安十一年,曹操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
一是「平虜渠」,由今河北省饒陽縣至滄州市。
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寶坻、武清二縣境。
這樣做是為了便於運糧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軍很多將領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袁尚已經完啦,秋後的螞蚱沒
幾天蹦達拉。如果我們孤軍深入,後方的劉備肯定會勸劉表趁虛進攻許都。那時侯恐怕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進退不得!
針對這種言論,曹操的大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說:烏桓恃其邊遠,肯定不
會做准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這樣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擊敗他們。況且袁氏與烏桓關
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對袁家還有一些感情,一旦今天我們放過袁尚,等到來日他養成
氣力,則「民夷俱應」,到那時再想制住他就難啦!所以一定要迅速滅亡袁氏。至於劉備
更不足慮,現在他依附劉表,劉表不會重用他,所以,即使是「虛國遠征」也不用擔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事後來看,郭嘉言論的預見性之強令人嘆服。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領
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准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將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驍勇的「騎將」,可
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准備,他們分別是:
張遼、徐晃、張合、張綉、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另外有牽招、郭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等人。
可眼看大軍就要啟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淺不通車馬
,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時的烏桓也已經有了准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將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
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的離去,他在徐無山(今河北玉田東北二十里)請出了當地的「
地理通」----田疇。
四。出塞之路。
自古以來,從薊到遼西有兩條路:
(1)最著名的一條就是「濱海道」,位於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
西走廊」。這條路從薊出發,經玉田,豐潤,延山海關取錦州。在中國歷史上它經歷了太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多的滄桑,而山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唐宋之後,而在東漢時期,這條路雖然也是通往遼西的
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條件比起後世就差太遠了。
要知道西漢遼西郡所轄十四縣無一位於今天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地帶。這條路
在沒有壞天氣的情況下,塞外游騎就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內地郡縣。而一旦遇到夏秋季節
的大雨,這條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這種情況,「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只能說秦漢時期中國的東北地區交通條件相當惡劣。
而那時還沒有山海關,近代考古證明,東漢末年的山海關一帶叫做「碣石」,在今
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里。《太平御覽》引《淮南子》記載:「東方
之極,自碣石過朝鮮,貫大人之國」。
後來司馬宣王平公孫淵就是過碣石,《晉書》記載:「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
」,看來司馬懿的運氣比曹操好多了,他沒有遇到這么惡劣的天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另一條路就是田疇說的「盧龍塞」,《三國志》記載:「舊北平郡治在平岡,
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這條路就
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線,古稱「盧龍塞」。
這條路在中國歷史上同樣有太多的故事。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經由此塞。
明末皇太極避開袁崇煥的山海關防線,從喜峰口突進遵華,進圍京師,使崇禎逼死袁崇煥
,史稱「己巳之役」。日本侵略中國時,國民黨二十九軍在喜峰口抗擊日軍,阻止其進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此血戰一場。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東漢以後,可以說是曹操北征烏桓之後,這條路的價值才重新
顯示出來。和濱海道一樣,盧龍塞也是在後世才逐漸形成較為優良的交通條件。
在西漢時期,漢與匈奴在右北平一帶長年作戰,盧龍塞還是暢通的,但是從東漢建
武年間直到建安年間,長達兩百年的時間這條路人跡罕至,只有「微徑可從」,基本來說
這是一條沒有路的路。要不是田疇這個「遼西通」,看來當時是沒人能想到從這條路出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的。
曹操當時從這條路出塞,將面臨塞外的「五百里」險地,「塹山堙谷」,越過白檀
(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東北一百四十里灤河之濱)之後,一直到達平岡(今內蒙喀喇
沁左翼)才算進入平地。可以直指烏桓的巢穴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
五。血戰白狼山。
建安十二年七月,郭嘉建議曹操拋棄輜重,率領輕裝部隊千里奔襲。曹操同意,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是,命田疇為向導官,大軍從無終出發。
臨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
冬,乃復進軍」,表面是通令全軍的路標,其實是為了麻痹敵人。烏桓人看到,信以為真
,「誠以為大軍去也」,不做准備。可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曹操會出盧龍塞。
在田疇的帶領下,曹軍過盧龍塞,出關,一路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尤其是塞外「
五百里」絕地,大大延緩的曹軍的行程。直到到達平岡一帶,曹軍才真正可以急行奔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實際上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還是有百餘公里的距離。
曹操真不愧是戰術大師,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
建昌縣城東的大黑山)附近,二袁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才倉皇集
結「數萬騎」向西迎敵。兩軍在白狼山遭遇。
這是場遭遇戰,其實也是場決戰。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於遼
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柳城勢必失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當時烏桓的優勢是以逸待勞,兵馬「盛眾」,但他們面對曹軍的到來卻措手不及,
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他們單兵能力強,但整體作戰弱。
曹操的優勢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百戰餘生的精銳騎兵和「虎豹
騎」,不過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裝主力
步兵在後面,面對多於自己的烏桓軍很多人也都發怵。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曹操登白狼山觀敵陣,看到烏桓軍陣不整,陣形鬆散,便命令張遼、張合二人為前
鋒沖陣。
別人也許害怕,張遼可不怕,他「勸太祖戰,氣甚奮」,曹操看他氣吞山河,勇猛
無畏,「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張遼拍馬下山,直沖敵陣,在張遼的帶動下,曹軍的
精銳騎兵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下一場血戰。
徐晃、張合、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奮勇爭先,數萬騎兵的大混戰,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以想像戰斗的慘烈。
烏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軍如此勇猛,其陣行開始崩潰,混戰中,曹純麾下虎
豹騎「獲單於蹋頓」,斬首。
烏桓群龍無首,最後終於被殺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烏桓的主力騎兵在
這場決戰中開始全面崩潰,《三國志》記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
者二十餘萬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並一舉平定了三郡烏桓的「親袁勢力」,直接占據柳城
。
六。行軍時間和兵力問題的探討。
(1)行軍時間:
《三國志》只記載:「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軍出盧龍塞.....八月
,登白狼山」,並沒有具體的走了幾天,只知道七月啟程,八月到白狼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樣看來是用時一個月,但這顯然時間是太長了。這條路全程400公里(800華里)
,如果在平原曠野,步兵急行軍一晝夜可達120公里以上,這400公里也就是三天三夜多點
的腳程,除去一晝夜的休息時間,不到四天的時間也就可以走完。再除去「五百里險地」
多用兩天的時間,那充其量其時間也不會超過七天。更何況到平岡之後曹軍的前鋒是騎兵
,這就更要快了。
那麼曹操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呢?我認為曹操請田疇應該是在七月初,那麼「田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獻策」是在這幾天中,之後包括路線制定,軍隊動員,這又要幾天,也就是說,曹操臨離
開無終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到達白狼山則肯定是八月初。
曹操一共用了10到20天的時間走完這400公里的路。
那麼這個速度也還是太慢,千里襲敵,不帶輜重,那「五百里」路又不是「陰平
」,就算是一直爬山也該比這快,更何況他們還有很長的路是騎馬。平均起來只有每天20
到40公里的行程,這對以快速機動著稱的曹軍而言,太不可思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是什麼原因造成曹操應該很快的「奇襲」速度卻顯得不快呢?原因就出在「馬」
身上!
如果在南方作戰,多步兵,雙方白刃相交,可以不帶馬。但對付以「控弦」著稱
的烏桓騎兵,如果不帶馬,光靠步兵要想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可以不要輜重,
可以把重裝步兵丟在後面,但馬卻無論如何不能丟。
而在那「五百里」的險地,人可以過去,但馬就未必能過去了,因此,《三國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才會說:「塹山堙谷」,目的在「開路鋪路」,讓馬通過,正如《鄧艾傳》記載:「鑿
山通道,造作橋閣」至今陰平還有鄧艾修的棧道一樣,曹操開的路也流傳到後世。
換句話,馬不但沒有加速曹軍形成,反而拉了後退,拖延了時間。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10天曹操能以這樣「邊開邊走」的方式走完這
400公里,那他的行軍速度其實是相當驚人的。如果是20天,也不算慢。
(2)兵力問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郭嘉說曹操是「虛國遠征」,再聯系曹操帶的將軍名單和戰略意圖來看,曹操帶
到無終的兵力應該不會少,起碼幾萬人。在數量上講曹操的部隊應該超越烏桓部隊,最少
是持平。
而面對「數萬」烏桓騎兵時,「左右皆懼」,明顯曹軍成了以寡敵眾。應該是對
等的兵力怎麼變成了「萬余對數萬」?
前面在講「白狼山之戰」時,我說過曹軍是「萬騎」,其實這只是曹軍出塞的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鋒而已。
《三國志》說:當時「公車重在後」。可見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遼西的,
只是沒有參加白狼山會戰。
那麼這幾萬步兵來干什麼?上一個問題說了,沿途需要修路鋪橋,這些步兵很可
能承擔了這些勞動,為騎兵節省體力,同時他們還要攜帶干糧和武器。等到馬匹越過山區
,騎兵立刻上馬「涉鮮卑庭,東指柳城。」,這樣這些重裝步兵就遠遠落後了。畢竟從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岡到柳城還有上百公里的路程。
曹操和眾大將率領虎豹騎、親隨精銳騎兵和田疇、邢顒的「五百部曲」急行軍,
丟下主力步兵,結果在白狼山和烏桓主力遭遇,於是就上演了「白狼山之戰」那一幕。
為什麼說曹操的騎兵是「萬騎」?這只是約數,可能是萬余,也可能是數千。《
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
丈乃得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個「殺馬」不知道是殺自己部隊的馬還是殺當地遼西馬。
而再聯系「白狼山」之戰曹軍以少勝多,並能擊潰「數萬」騎兵,那麼曹軍騎兵
的數量級應該保持在「萬人」是比較合理的。
也就是,曹操帶到遼西的部隊總數量要超越烏桓的部隊,但是真正打敗烏桓主力
的卻是比烏桓部隊少的曹軍騎兵。
七。東臨碣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屠柳城」。
他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頭。果然,沒多久公孫
康就把它們送來了。這就是著名的「隔岸觀火」,《演義》里是郭嘉的計謀,名為「遺計
定遼東」。
是不是郭嘉的計謀我們不知道,但郭奉孝確實死於此時此地,當時環境惡劣,「
寒且旱」,連曹操自己也說:「這次贏得困難,贏得僥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這也成為曹操志滿意得之際美中不足的原
因。
緊接著,曹操收編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濱海道可行,曹操途經碣石,策馬上山
,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留下《觀滄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千七百四十七年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詞中說:「往事越千
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兩個偉人,一種心境,只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已!
❻ 曹操活了多少年
曹操活了66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❼ 曹操是哪個朝代的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7)興發集團獻計獻策擴展閱讀: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❽ 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奸詐的曹操
曹操年少的時候,很調皮,而且不務正業,結交一些壞朋友。他有一個叔叔很擔心這樣下去曹操不能成才。於是經常當面鼓勵他,有時候還把曹操的事情告訴他的父親,曹操很害怕他的父親,因此對這個叔叔早就懷恨在心,想方設法要給他一個教訓。
有一次,他正好在路上碰到了這個叔叔,於是,馬上跌倒在地,並且還口吐白沫,樣子十分嚇人。好心的叔叔急忙跑去找他的父親,結果一家人都很著急地趕來了。可是當他們看到曹操的時候,發現他好端端的,根本沒有什麼毛病。
曹操又在他父親那裡說他叔叔的壞話,從此他父親對這個叔叔反倒疏遠起來,而曹操也就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
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❾ 宜昌的城市精神是什麼
一是開放包容的精神。剛才講到宜昌是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城市,古往今來很多文化在這里集聚、沉澱、融合,便形成了宜昌開放和包容的精神。只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宜昌才能進一步發展。二是團結求實的精神。宜昌的團結求實精神在過去一直有表現,在現在更有一些表現。剛才提到三峽工程的建設,包括現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重大項目的建設,市委市政府層面對團結求實強調得非常多,也得到了全市400萬人民的認可。三是求索創新的精神,也就是屈原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屈原的這種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更是我們宜昌人自己非常推崇的精神。創新精神、不斷進取的精神,是我們宜昌發展的動力,不斷的求索創新使宜昌成為創新型城市,是宜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永遠的支撐。這方面要不斷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