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營火箭創始人暢想了什麼
民營火箭創始人暢想:坐火箭從北京到廣州20分鍾
「坐火箭從北京到廣州20分鍾」
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火箭成功發射 創始人舒暢講述商用火箭從0到1的故事
5月17日7:33,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OS-X火箭「重慶兩江之星」在中國西北某基地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火箭,其首飛成功引起了廣泛關注,也讓創始人舒暢獲得了很多掌聲。
首飛成功後,舒暢比之前更加忙碌,各種調研、考察以及媒體的采訪接踵而至,「首飛成功是商業火箭的從0到1,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創新從0到1」。
舒暢定了個規矩,在公司不允許叫「總」,而是直呼其名,誰稱呼其為「舒總」,就要在公司群里發紅包。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舒暢沒有給自己單獨設一間辦公室,而是和其他員工一樣,在偌大的辦公區中有一個小小的「格子間」。這名32歲的年輕人有著過硬的技術功底、理科男的縝密邏輯、良好的口才以及毫無架子的真誠。
大學曾創業做外賣平台
「我們要打造的就是平等、有話直說的文化。」舒暢認為,創新是商業火箭公司的生命,而創新從一開始就是容易被質疑的,所以要鼓勵大家把觀點亮出來。因此只有當整個公司形成一種保護「有話直說」的氛圍,大家才會敢把想法說出來。
在2015年創建公司的時候,舒暢年僅29歲,為什麼是他?為什麼要造火箭?這還要從舒暢在大學時期就種下的創業夢說起。
舒暢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飛行器設計專業,因為覺得設計戰斗機特別酷炫,所以他學的是戰斗機設計。大學時代的他學習很刻苦,那時候他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經濟、歷史甚至包括醫學等各種書籍都看。
「坦白說那時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後適合做什麼,所以才天天看書。」舒暢認真剖析自己:有理工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善於言辭、善於跟人打交道,綜合素質較好,最後得出結論:「我是適合創業的。」在大二下學期,舒暢確定了自己要創業,並立刻開始嘗試。
第一次創業是做夏令營,舒暢將高中母校和北京高校的資源聯合起來,做的夏令營活動取得了成功。後來,舒暢又發現了大學生對外賣的需求,很多學生認為外出吃飯浪費時間,如果給他們送餐並加上一些跑腿費,他們是願意接受的。在對大學生外賣需求市場進行了調研之後,舒暢從老家拉來了一些朋友,跟著自己創業送外賣。
「那時候還不懂互聯網,就靠著小靈通,接到訂單再去買去送,每一單加一兩塊跑腿費。」做了一段時間,舒暢發現,做不下去了。他認為,這次創業失敗是輸在了自己能力不足,不懂互聯網,不懂融資。但這次經歷讓舒暢堅定了創業的決心。
本科畢業後,為了彌補自己不懂經濟不懂投融資的「短板」,舒暢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在北大讀碩士期間,舒暢熱衷於去報告廳聽企業家們的演講,在激勵自己的同時努力獲得創業所需要的資本和資源。
商業火箭從0到1
碩士畢業後,舒暢進入了航天科技集團,主要負責產業投資。2014年底,國家下發文件允許社會資本進入衛星研製領域,「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商業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開啟。舒暢敏銳地嗅到了商業航天的風口,他想要投資一家民營航天企業,但找了一圈後發現,市場上並沒有這樣的公司。「我為什麼不能自己來干?」
2015年8月,舒暢開始組建團隊。如今舒暢公司的總裁馬超是舒暢在北航的師兄,也是他的輔導員,博士畢業後便進入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一直從事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三十齣頭已經是單位重點培養的年輕領導幹部。馬超對舒暢要自己造火箭的計劃很認同,但由於自己手中做的事情也很有成就感,因此一開始拒絕了舒暢。
最終讓馬超下決心加入的反而是困難和挫折,很多人對舒暢要自己造火箭不屑一顧,「不要拿美國來對比,國情不同,中國不可能造出私營火箭」。這刺激了馬超,他跟舒暢說:「以前沒覺得這件事多有挑戰,現在我們非得把這枚火箭打上天不可。」
如今,舒暢的團隊已有120多人,大多數都是85後,舒暢求才若渴,公司仍在大量招人。「我們需要聰明人,因為愛動腦筋的人總是不斷有創新的點子。」讓舒暢最為感動的是,一位同事曾經拉著他的手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我一定會跟著公司走下去。」
走自主研發的路
火箭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組建團隊後,舒暢最大的難題就是融資。「一聽說我們要造火箭,一些人甚至把我當成騙子」,談起早期融資的經歷,舒暢坦言碰了很多釘子。「那時候我才29歲,還長著一張娃娃臉,說要在中國造商業火箭,別人覺得不靠譜也屬正常」。舒暢坦然回顧著那時的窘迫,「好在我們每個階段都熬過來了」。
公司成立之後,舒暢帶領團隊立刻著手做方案設計然後進行認證。他們認為,「穿新鞋,走老路」將是商業航天的末路,舒暢決定走自主研發的路,這意味著長時間的付出。而首飛火箭上的「黑科技」就是對團隊付出最好的回報,「發動機、綜控機、無線通信、飛控軟體等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可以說,火箭上的心臟、大腦、小腦都是我們自己掌握的。」
首飛前半個月,核心研發團隊已進駐發射基地,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准備工作,半夜下班甚至通宵都很平常,其間一位同事過生日,當大家把生日蛋糕推出來的時候,這位同事流鼻血了。首飛成功後,研發團隊所有人都哭了,自己造的火箭飛上了天,這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舒暢對公司名字好不好非常在意。當初在給公司起名時,舒暢左思右想,有一天晚上舒暢躺在床上,手裡有本書,是風靡創投圈的《從0到1》,書中認為,必須要有夢想,要不斷創新,讓未來與眾不同並且更加美好,從0到1,才能創造無限的價值。
舒暢當時就決定了公司的名字——零壹空間,做中國商業火箭的從0到1,做商業火箭創新的從0到1。有了這個想法後,舒暢大半夜興奮地給好多人發了微信,問他們對這個名字的看法,有很多人覺得不錯,也有建議他,蘋果公司這么牛,你不如叫梨公司,很有特點也很容易記住。但舒暢認為,名字原本沒意義,因為公司有價值才得到大家的認可,名字才有價值。「把本來沒有意義的名字變成大家都認可的名字,作為創業者很有成就感。」
讓火箭成為交通工具
首飛成功後,有人稱這是「中國版SpaceX」,舒暢則認為,自己走的是一條和SpaceX差異化發展的路。「我們現在做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是針對5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SpaceX針對的是一噸級以上的大衛星。」
目前舒暢公司有M和X兩個系列的火箭,M系列運載火箭為小衛星客戶提供發射服務;X系列火箭是為航空航天技術驗證量身打造的專用飛行試驗平台,成功填補了我國在航天飛行試驗專業、開放、低成本的助推火箭的空白,全面助力航空航天前沿技術實踐與轉化。舒暢告訴記者,今年公司至少還有三次火箭發射計劃。
實際上,舒暢更想做航天領域的華為。「這符合中國國情,我們不造夢,我們是實干派,希望能實實在在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對大眾而言,火箭發射、航空航天神秘而遙遠,發射商業火箭能給大眾帶來便利嗎?對此疑問,舒暢舉例解釋,比如火箭發射衛星信號,解決了飛機、大海中上網的問題,這是目前已經實現的。「再大膽一點設想,一枚火箭從北京飛到廣州大約只需要20多分鍾,如果我們把成本降下來,火箭能不能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舒暢堅信,未來取代飛機的一定是火箭,不斷的創新將帶來變革。
為了實現夢想,作為創始人的舒暢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每天18小時,一周六天都是處於工作狀態,還經常飛來飛去出差。在舒暢辦公桌的最顯眼位置上擺放著他們自主研製的火箭模型,在模型旁邊,是一家三口的照片,舒暢抱著女兒,緊挨著太太,笑容燦爛。
「前幾天在天橋下有一個可以上台唱歌的活動,4歲的女兒不敢上去,我就上去唱了,唱完再鼓勵她。」盡管因為工作太忙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多,但舒暢盡量讓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有一個為夢想努力奮斗的爸爸,我希望她能感到驕傲。」
對話
5~10年在細分領域成為龍頭企業
廣州日報:怎麼看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前景?
舒暢:2015年是我國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成立了若幹家衛星公司、火箭公司,行業現在仍處於起步階段,很多公司的衛星還沒來得及上天,火箭還沒拿出產品,與國外差距很大。
廣州日報:你對年輕人創業有什麼建議?
舒暢:自帶夢想和情懷的創業,能夠激勵很多年輕人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們的創業氛圍很好,因而年輕人更要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未來會有很多新技術,新變革,一定會有大量的人來質疑,希望年輕人能堅持夢想,把科技創新做到新的層次。
❷ #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請問公司還招人事嗎投了簡歷,公司也查看了,就是沒消息了!
郭女士:您好!我公司未收到您投遞的簡歷,您這邊是否記錯了呢?目內前我公司是在招聘行容政專員/助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聯系我過來面試 來自職Q用戶:yikongjian2018
看到公司又發布招聘人事崗位的信息了,是現在還招人嗎? 來自職Q用戶:郭女士
❸ 為什麼民營企業也能造火箭了
航天,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國家的事情,近年來隨著SpaceX、Blue Origin為代表的美國商業航天不斷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2015年,「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逐步開放政策允許民營企業做火箭,重慶零壹空間是首批成立的民營航天公司。隨後,一波火箭創業公司緊隨其後成立。截至2018年,我國已有60餘家初創企業入局,大部分處於A輪和A輪之前。
以重慶零壹空間為例,它雖然改變了以往靠國家投資的方式研發航天級產品,但依然開創性地引入優勢社會資本以及國有大型產業投資集團進入火箭研製領域,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分享利益,共同承擔風險。零壹空間成立的三年時間里,累計融資近 5 億元。
可以看到,正是有了政府助力和資本的強力注入才讓重慶零壹空間團隊創造了歷史。
來源:新華網
❹ 中國首枚民營商業火箭是怎樣的
今晨7時33分 ,中國首枚自主研發的民營商業火箭OS-X型「重慶兩江之星」號,在中國西北某基地點火升空。
該火箭設計製造商零壹空間總裁馬超和航空工業沈陽所副所長林鵬共同宣布,光學測量、雷達測量和遙感測控一切正常,達到預定試驗要求,可靠獲取全部重要試驗數據,試驗成功。
7點38分,火箭殘骸落入落區,落區工作人員已於落區10公里外待命,現正在搜尋回收殘骸中,火箭具體飛行數據正在分析。
上午9時,火箭設計製造商零壹空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具體情況。
「重慶兩江之星」火箭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OS-X系列火箭的首飛箭,也是國內首枚由民間企業自主研製的商業火箭,該火箭總長度大約為9米,與大眾所熟知長征系列火箭相比,個頭小了一半,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可以達到350千牛,可以把35噸重的東西送上太空,能夠為客戶載荷實現最高20馬赫飛行速度。
舒暢和他的團隊在認定目標後,便開始了艱苦的在創業之路,不管是招人還是融資,都遭遇了各種質疑和嘲諷。曾經的老師和航天界的前輩都告訴舒暢,由於國情不同,中國不太可能讓民營資本來造火箭。經過反復的推演和縝密的分析,舒暢最終將中國商業航天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中國在這個領域大有作為」舒暢表示,造火箭的國家很少,但衛星需求的國家很多,去年中國有19次火箭發射,今年將達到40次,「國家隊」的發射任務非常繁忙,而想對比較,商業航天效率高、成本低的優點便顯現出來。
業內解析:
民營火箭的發展情況
在我國航天領域長期由「國家隊」主導,歐洲、美國在多年之前就已經將其向市場開放。 2015年前後,國務院先後發布《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開始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國內最早的民營火箭企業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藍箭航天)的專家表示,「經過這三年的探索,我們認為目前是我們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最好的時代。可以說,民營火箭正在經歷被社會認識到認同的過程。現階段,國內主要的民營火箭公司都在為能夠打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運載火箭而努力。」(備註:運載火箭:發射高度200km以上,可以攜帶衛星入軌的航天載具;探空/亞軌道火箭:發射高度30-150km,多用於大氣觀測/試驗,不能攜帶衛星入軌。例如:1958年,北航的「北京二號」探空火箭,發射高度97km)
商業運載火箭作為我國商業航天大生態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三個關鍵詞能夠表達它的部分特點。第一個關鍵詞是「註定不凡」,運載火箭在整個航天體系裡面是非常基礎性的運載工具,商業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小甚至決定了航天產業未來發展的空間,進入到太空的能力越強,才能保證後面的包括衛星的製造、衛星的運營這樣一個大的產能釋放出來;第二個關鍵詞是「星火燎原」,因為中國的商業運載火箭還處於探索階段。國內商業運載火箭具備星火燎原的基礎和能力;第三個關鍵詞是「前赴後繼」。在商業航天這個領域裡面,不管是我們所處的運載火箭行業還是商業衛星,包括衛星應用,都是專注於數據端的創業企業,這個領域的進入者前赴後繼、源源不斷。我們可以非常欣喜地看到,原來的一些優勢企業轉型做商業航天的越來越多,這個領域的活力持續增強,也是未來能夠持續更好發展的一個基礎。
與SpaceX差距很大
有現實版「鋼鐵俠」之稱的伊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已經突破了大型重量級火箭發射的技術難題。2018年年初的時候,SpaceX引爆了世界對商業航天領域的關注,中國民營航天企業作為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自然也備受鼓舞。SpaceX作為行業的先驅力量,為行業帶來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SpaceX是全球業內民營火箭企業的標桿,中國民營火箭現階段,直言「趕超」SpaceX為時尚早。對於中國民營火箭企業來說,擁有自己的運載火箭核心技術,盡快打出真正意義上的運載火箭是第一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
❺ 我們國家的商業航天企業距離 SpaceX 還有多遠
11月20日,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宣布完成B+輪3億人民幣融資,這也是藍箭自2015年成立以來完成的第五輪融資。
反觀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只有一條「軍民融合」的大指導思路,來自政府的源動力遠不及國外。再加上居高不下的研發和設計成本,持續存在的技術和人才瓶頸,國內民營商業航天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政策指導下裹足前行
198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故發生後,美國政府決定推進火箭發射的商業化。2006年前後,美國政府、NASA開始支持包括SpaceX、軌道科學(ATK)等公司進入商業市場。
在隨後的10多年裡,NASA同SpaceX、ATK以及其他私營公司簽訂了一系列激勵協議和商業服務合同。2010年,美國政府還頒布了《美國國家航天政策》致力於鼓勵和推動商業航天發展計劃。
事實上,縱觀美國商業發射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美國政府一手推動了美國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成為所有參與者中最重要的角色。
反觀國內市場,來自政府的源動力明顯不足。
2015年,軍民融合政策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基礎上,以零壹空間、藍箭航天為代表的第一批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開始出現。2017年,隨著軍民融合政策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體制內政策的轉變,國內開始出現第二批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三年多的時間里,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中,出現了以星際榮耀、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為代表民營火箭公司,也有以天儀研究院、長光衛星、九天微星、微納星空等微小衛星研發與製造公司。
❻ 中國首枚民營火箭創始人說了什麼
5月17日7時33分,中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的商用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騰空而起,火箭在306秒飛行了273千米後,落入預定區域,實現了長時間的臨近空間有控飛行,獲取了大量真實飛行環境數據。
坐在控制室里,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哭得稀里嘩啦。幾個小時後,他和創業夥伴一起躊躇滿志地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路透社稱,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最新的里程碑。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舒暢說,自己上一次這樣哭得稀里嘩啦,是8年前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時,被時年80歲的經濟學家厲以寧的畢業贈言打動了。
「你們不能天天想著沙灘和美女,因為你們接受了中國最好的教育。」那位中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著名學者,給畢業生定了「兩個100萬」的目標:掙100萬的錢、寫100萬的字。
「掙100萬元是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對你們來說太簡單。」 厲以寧補充說,「要寫100萬字,就要追求不同,去做不同的事情,要不,有誰看?」
自此,如何做到「寫100萬字」成為舒暢的創業信條,「走不同的路」貫穿了他創業的各個階段。在他看來,這「100萬字」就是他的火箭事業。
「會嘗試讓中國人坐上你們的火箭去俯瞰祖國嗎?」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問。
「我們眼下確實做不到。」頓了一下,他身體前傾,「以後,為什麼不做呢?」
今年,舒暢33歲,他的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
這是中國商業航天歷史性機遇,他嗅到了夢想的味道
舒暢兒時就對浩瀚宇宙充滿好奇。2004年,他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器設計專業,主修飛機設計,尤其偏好設計戰斗機。
剛入校,一位老師播放視頻。「看到工程師做出的飛機成功上天後無比激動的場景,我也熱血沸騰。」他回憶說,「當時我想,如果能設計飛機上天,那該多好!」
在他看來,創業就是要敢於去碰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感覺不可能,是因為存在一種恐懼,不少人就認定別想了。為何不問問自己:你喜歡嗎?喜歡就做吧。」
「去做一些別人不曾做或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人家才會願意讀你的100萬字。」於是,他一頭扎了進去。
「傳統上研製一個發動機可能需要3年,我們就9個月」
盡管並非一帆風順,但舒暢和他創立的公司很快就表現出超凡的效率。
他邀請馬超擔綱技術,組建了10多人的團隊,又吸引到春曉資本、哈工大、聯想之星15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公司有了雛形。
2016年5月,公司僅20多人,也名不見經傳,卻得到了官方的關注和支持,尤其是重慶兩江新區,顯示出巨大的誠意。
這是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我國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新區內的航空航天產業園做發動機、鈦合金、通航、跑道、飛機維修等的配套完備,生態鏈很好。
「我們想成長為國際化的公司,重慶是直轄市,又處在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同時,重慶人比較火辣,我們做的事情也需要『血性』,一拍即合。」舒暢決定將生產基地設立在重慶兩江新區,隨即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此後,公司順利完成多輪投資,總額已超過5億元。
「回頭看,我很慶幸,感覺只要堅持下來,所謂不可能其實沒那麼難。」他說,對於民營航天而言,資本、技術、政策都是瓶頸,「但人才是關鍵」。
「我們並不靠高薪吸引人才,很多人還是降了工資來的。」他說,很多從事運載火箭研究的年輕人,都因為夢想和情懷而加盟。
在舒暢看來,公司之所以創立不久就完成自主研發出火箭並成功首飛,是因為團隊有好的技術,國家有成熟的產業鏈,「設計出來就有人可以製造出來,其他國家就未必能行。」
「民企的運行效率也至關重要。」他分析說,傳統上研製一個發動機可能需要3年,「我們就9個月。」因為公司有扁平化的運行機制,總設計師直接管幾十位設計人員,分成幾個部門,溝通異常高效,節約了大量時間,「大家站黑板那兒一畫,總設計師現場拍板就定了」。
在舒暢看來,這種體制優勢會讓民營航天迸發出極大活力。
「我們不是確定一個任務,產品定型了,交付後就束之高閣。」他表示,首飛成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定格X系列的1.0版本。此後會優化提升,「今年8月的第二批發射,就升級成2.0版,以後一直創新、改進,向前迭代」。
「不斷推陳出新的迭代當然有風險,但我們勇於應對,迭代才能提升性價比,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為此,公司需要建立敢於應戰和接受失敗的文化。
「2016年年底,我們決定自己研製發動機,同事不相信項目負責人能幹成,我在台上代表公司表態『毫無保留』地支持他放手干,如果點一發點不成,再點第二發,點第三發,不要怕失敗!我這么年輕,也沒當過這么大公司的CEO,我為什麼相信自己能搞好,卻不相信你呢?」
發射前,他們也考慮到可能會失敗。「此前就有理性的措施,如果失敗了,備份產品很快就可以進行第二次發射,資金也做好了安排。」
「公司要做好失敗的准備,團隊要接受可能的失敗,我們也希望媒體和社會寬容我們以後可能的失敗,真要失敗了,那還得繼續往前干,站起來再打一發。」舒暢表示,這一發火箭都是自主研發的,很多單機比國家隊產品的集成度都要高,新技術、新產品的探索加大了失敗的風險。
創業起步要踩實,問題論證清楚再行動
從最開始,舒暢就試圖為創業植入「與別人不同」的基因。
從技術參數看,舒暢和他的團隊發射的第一發火箭,與埃隆·馬斯克當年的第一發大體相當,但兩者其實相去甚遠,「我們做火箭,就是遵循科學去設計製造,將客戶的東西可靠地送到指定位置,而不是復制某款火箭,我們不需要一個樣。」
「全世界都沒有我們的X系列這樣的產品,專門服務科研領域的飛行驗證,這樣的細分領域,我們算是第一個。」他說,「M系列可能是全世界總價最低的一款火箭,但是性能還很好。」
舒暢建議有雄心創業的青年努力做到與別人不同。同時,雖然創業需要賺錢,但並不是重大抉擇都取決於錢。
「我研究生畢業後做了3份工作,從航天到聯想,工資下降了30%,從聯想出來創業,基本上沒有工資。」他說,「我並不是不在意錢,而是不希望錢影響到選擇。」
「我從未想過掙不到100萬元,擔心的是寫不好100萬字。如果站起來就夠得著,那不是好的創業目標,會讓你懶惰。要定一個通過較長時間的拼搏才能夠到的目標。」他說,如果做出與眾不同但能解決需求的產品,必然能賺更多錢。
「我建議創業起步要踩實,一定要把問題論證清楚再行動,而不是一沖動就去干,因為創業太難。」他說,前端論證越充分,未來戰略就越清晰,「我們今天的很多戰略,在成立時就想得挺明白了,一直沿著往前走」。
❼ 成都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成都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10-22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成都市金牛區賽雲台西一路8號1幢1單元1層6號。
成都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106MA681E6K0L,企業法人朱小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成都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成都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❽ 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復慶零壹空間航制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零壹」),在重慶市政府及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與重慶兩江航空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商業火箭項目正式落戶兩江新區。重慶零壹組建了國內卓越的商業火箭研發隊伍,核心技術人員均來自於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的總體設計單位以及中航工業、中國科學院等相關單位,擁有豐富的全流程型號研製經驗。同時重慶零壹還聚集了航空、計算機、金融、汽車等各領域的優秀人才,打造了一支復合型火箭研發和運營管理隊伍。不僅如此,重慶零壹還將在重慶打造國內首個商
法定代表人:舒暢
成立時間:2012-12-12
注冊資本:1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10800011956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迎龍大道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