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吉爾融資

吉爾融資

發布時間:2021-04-13 05:01:31

分析下俄羅斯工業復甦情況(要客觀、全面)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工業很不發達,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僅佔1/3,而工業部門結構中又以輕工業為主,其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2/3。本來就十分落後的俄國工業,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後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戰爭的破壞,瀕於崩潰的邊緣。國內戰爭結束後,在國民經濟恢復基礎上,蘇聯通過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決議。決議明確規定,工業化的總路線的基礎就是從重工業開始。從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開始,這實際上就是偏重於甲類工業,即生產資料生產。 [1]
在這個方針影響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具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具體分為八大工業部門:燃料動力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建築材料工業;森林、木材加工和紙漿造紙工業;輕工業;食品工業。 [2]
工業在俄羅斯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俄羅斯工業的特點是:重工業發展始終占優先地位,同時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涌現出許多新興工業部門。工業生產集中程度很高,這是俄羅斯生產力布局政策的結果。在工業生產中,俄羅斯把工業部門分成幾個綜合體來進行計劃和組織發展。這幾種綜合體是:燃料動力綜合體、冶金綜合體、機器製造綜合體、化學森林綜合體、建築綜合體、社會綜合體和東部的區域性生產綜合體。 [3]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1992年秋至1994年6月為第一階段,1994年7月起進入第二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俄羅斯的工業發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階段私有化時期,經濟上徹底打破傳統的計劃體制,並以國有企業為突破口,通過私有化形式開始大規模的市場經濟改造。這一階段實行的是無償私有化。外國投資者可以參加拍賣、競賣和投資招標,以及購買私有化證券。到1994年6月底,70%的工業企業,其中包括2萬個大中企業已轉入股份化;小私有化比例達75%;農業中私有化企業和個人副業產值已達86%;非國有制經濟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就業人數達到4000萬。從1994年7月1日起推出第二階段私有化計劃。這一階段私有化的特點是從無償私有化轉為有償私有化,從追求政治目標轉向注重經濟效益,刺激生產投資。 [4]
二、 主要工業部門
1.燃料動力工業
燃料動力工業是建立在俄羅斯本國資源基礎上的強大工業部門,俄羅斯的煤、石油、天然氣、泥炭、鈾礦的儲量在世界上均處於前列。燃料動力工業是俄羅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之一,它包括電力工業和燃料工業。
俄羅斯電力工業由熱電站、水電站和原子能電站三大系統組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力工業的企業數在增加,發電量逐年減少。原子能電站的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1%~12%之間。熱電站發電量的比重出現下降的趨勢,水電站發電量的比重在上升。在工業部門中,電力工業的盈利較高。
俄羅斯燃料工業分為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和煤炭工業。
(1)石油工業
蘇聯的石油開采重點由西部向東部轉移,二次大戰後由亞塞拜然的巴庫油田轉向伏爾加-烏拉爾地區,20世紀70年代又向東轉移到西西伯利亞的秋明地區,這里有全俄最大的,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薩莫特洛爾油田。秋明地區的石油開采量佔全俄總開采量的66%。
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РОСНЕФТЬ)成立於1995年9月,是國有控股石油公司,其前身是蘇聯石油部及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該公司1996年擁有石油儲量為14.83億噸,石油產量為1300萬噸,石油加工量為450萬噸。1995年時雇員人數是6.988萬人。公司董事會由總裁董事長、國家部委、子公司、地方行政長官共12人組成。俄羅斯石油公司設有8家石油生產公司、9家煉油廠、12家油品銷售公司及其他公司。12家子公司是:⑴阿爾漢格爾斯克地質公司(Архангелскгеолдобыча),從事石油勘探、開發和加工。⑵克拉斯諾達爾石油有機合成公司(Краснодарнефтеоргсинтез),成立於1950年,從事石油勘探、開發和加工、現有雇員1497人。⑶莫斯科石油和潤滑油廠(Московский завод для нефти и смазок),成立於1925年,現有雇員366人。⑷捷爾姆石油公司(Термнефть),從事與熱采有關的各項研究和試驗。⑸共青城煉油廠(Комсомольский НПЗ),成立於1950年,位於阿穆爾州共青城,現有雇員916人。⑹普爾石油天然氣公司。⑺斯塔夫羅波爾石油天然氣公司。⑻克拉斯諾達爾石油天然氣公司。⑼卡萊姆石油公司。⑽達吉斯坦石油公司。⑾薩哈林海洋石油天然氣公司。⑿圖阿普謝煉油廠。此外,俄羅斯石油公司還有一些對外合作機構,包括中央地球物理國外勘探公司、油氣計算中心。經營范圍是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藏普查、勘探、開發、運輸及加工;石油產品、石化產品及其他產品生產;石油、石油產品及其他產品銷售;投資活動(包括有價證券業務);對外經貿、進出口業務;完成聯邦國家及地區消費者的訂貨。 [5]
東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ВОСТСИБНЕФТЕГАЗ),成立於1994年4月,經營范圍是地球物理勘探、區域性勘探和詳查、鑽井、開發以及石油天然氣供應。公司董事會由董事長、國家部委、地方行政官員及子公司代表共9人組成。東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公司設有3家子公司:葉尼塞地球物理公司,位於葉尼塞斯克;葉尼塞石油天然氣地質公司,位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東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銷售公司。 [6]
(2)天然氣工業
全俄共有17個天然氣開采區。秋明州是全俄最集中最大的天然氣開采地,占天然氣開采總量的92%。天然氣工業相對比較穩定。天然氣儲量集中在烏拉爾的奧倫堡氣田和西西伯利亞的馬連戈伊、揚堡、扎波利亞爾、麥德維熱5個大氣田。天然氣開采工業集中程度高,85%的開采量是由3個大型企業進行的,它們的年開采量都在500億立方米以上。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Газпром),是蘇聯解體後在蘇聯天然氣工業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儲量和開采量方面是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生產企業,也是世界最大天然氣公司。年開采量在100億~500億立方米的企業有2個,年開采量在10億~100億立方米的企業有7個,而年開采量在10億立方米以下的小型企業有16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向國內的天然氣供應量已佔俄羅斯能源總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向西歐的天然氣年出口量約1200億立方米,外匯收入超過150億美元,它控制了24%的歐洲天然氣市場。此外,向獨聯體國家每年約出口800億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主要從事天然氣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儲運以及銷售,還從事多種經營,包括旅遊業、農業、航空以及通訊等業務。俄羅斯的氣田和凝析氣田均由該公司開采,其產量佔全俄總產量的95%以上。對天然氣的生產和銷售完全實行壟斷。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繼承了蘇聯統一的供氣系統,擁有21個天然氣生產企業、9個研究所、6個工程局、6家服務公司,直屬企業和子公司的職工總計36萬人。蘇聯時期的統一供氣系統十分龐大,包括200個氣田和凝析氣田;22.6萬公里的輸氣干線;407座壓氣站,總安裝功率達5900萬千瓦;46座地下氣庫,總有效容量800億立方米;4500個配氣站;6家天然氣加工廠。統一供氣系統的調度中心在莫斯科。蘇聯解體後,統一供氣系統照常運行,俄羅斯以外的有關設施,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租用。除獨聯體各國外,與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約70家公司進行合資經營。 [7]
(3)煤炭工業
俄羅斯煤炭資源豐富,其探明可采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2%,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居第三位,預測儲量超過50000億噸。煤炭品種比較齊全,從長焰煤到褐煤,各類煤炭均有。俄羅斯主要煤炭基地有西西伯利亞的庫茲涅茨礦區、歐洲東北部的伯朝拉煤礦區、東西伯利亞的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礦區和莫斯科郊區礦區。大型煉焦煤基地在庫茲涅茨和伯朝拉。較大的露天煤礦基地有烏拉爾的科爾金諾、博戈斯洛斯克、沃爾昌斯克礦區;西伯利亞的坎斯克-阿欽斯克、伊爾庫斯克和庫茲涅茨克煤田;遠東的萊奇哈、薩哈林。在煤炭工業中,大中型煤礦占優勢地位。年開采量在10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有6個;年產量在100萬~500萬噸的煤礦有14個;年產量在500萬~1000萬噸的煤礦有10個;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大型煤礦有9個。 [8]
俄羅斯煤炭資源的最大缺陷是地區分布極不平衡,3/4以上分布在俄羅斯的亞洲部分,煤炭產地與大量需求煤炭的工業地區相隔遙遠,運輸落後制約了煤炭工業的發展。煤炭工業的盈利率很低,也影響著自身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後,蘇聯曾大力發展露天採煤。90年代以來,俄羅斯的露天採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比重有所下降。歐洲部分儲量地理分布如下:46.5%的儲量在俄羅斯中部,即庫茲巴斯煤田;23%的儲量在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幾乎都是褐煤,適於露天開采。此外還有一部分動力煤分布在科米共和國(82億噸),羅斯托夫州(65億噸)和伊爾庫茨克州(55億噸)。
煤炭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遠東和烏拉爾等幾個大型地理經濟區的主要燃料。這些經濟區中的個別地區,像遠東地區的濱海邊疆區長期以來燃料供應短缺,致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對勞動力就業、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俄羅斯的地理經濟區中僅有7個是煤炭產區,而有5個地區是煤炭主要消費地區。在7個煤炭產區中,像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北高加索3個地區實際上煤炭完全可以自給。而其他4個地區,尤其是烏拉爾和遠東地區,需要一部分外運煤炭。這些地區所需的煤炭品種和質量,光靠自產煤量是不夠的。因此,每年大約有1/4的煤炭產量,約4000萬噸至5000萬噸需要在各地區間相互調配,平均運距達1000公里,最長運距達3000公里。俄羅斯煤炭工業改革政策是1993年出台的。從1993年起,俄羅斯煤炭工業的市場競爭就已形成,從而保證了有支付能力單位的需求。當時還出現了能夠自籌資金的私營煤炭公司。
煤炭工業有72個煤炭生產股份公司(不含子公司),其中24個為聯邦股票控股公司和6個國營煤炭開采聯合企業。俄羅斯煤炭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現有井工礦和露天礦的生產能力在降低。據俄羅斯科學院經濟所的數據,未來天然氣的價格將不斷上升,而煤炭企業經過重組以後,其生產費用會不斷下降,因此各地區的煤價應當低於天然氣價格。在現階段,煤炭工業主要的改革任務是,根據增長的需求,制定煤炭工業發展目標;以最快的速度關閉嚴重虧損企業和解決與此相關的社會問題;制定有效的由國家調控私人煤炭公司的靈活機制。俄羅斯有60%的煤產量來自私人煤炭公司,所以改革要完成的任務之一是有效地調節市場經濟下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因此,地下資源利用、確保煤炭穩定而充分供應、改進立法和規范權力范圍,是國家調控的重點。根據條件修訂現有的政策包括:煤礦安全規程以及煤炭企業技術操作和設計定額。在要求俄羅斯動力部對煤炭工業加大調控力度方麵包括:幹部培訓,實施部門和部門間科技發展綱要,支持和發展部門科學研究和設計製造院所的倡議。俄羅斯煤炭工業部門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創造擴大再生產的條件,提高煤炭生產潛力。根據俄羅斯2020年動力戰略以及聯邦「動力有效經濟」的目標規劃,到2005年煤炭產量應達到3億噸,到2020年必須達到4.3億噸。為完成發展規劃所規定的總生產能力,到2005年以前,需投入資金671.4億盧布(按2001年盧布比價計)。上述資金來源,既靠企業自有資金,又需要來自聯邦政府的預算資金。預算外資金總額494.2億盧布,將主要來自企業自有資金(折舊提成和利潤),以及來源於引資和銀行貸款
2.冶金工業
冶金工業是俄羅斯的傳統工業部門,俄羅斯擁有豐富的鐵礦,黑色冶金是工業的骨幹部門。冶金工業分為兩大門類: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大型冶金中心在西北區、中央區、烏拉爾、庫茲巴斯、伏爾加沿岸和西西伯利亞。大型冶金企業有: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克里沃羅日、新利別茨克、西西伯利亞、切列波維茨、車里雅賓斯克等。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基地規模最大。在煉鋼部門,生產工藝得到某些改進。黑色和有色冶金部門的產品盈利率和資產盈利率均高於整個工業。俄羅斯的有色金屬工業有煉鋁、鎳、鉛、鋅、銅等工業。在安卡拉有大型煉鋁廠。在有色冶金工業中,錫、銻、汞冶煉業不發達,俄羅斯是這些有色金屬短缺的國家。
3.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
俄羅斯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的布局也在由西部向東部地區轉移。俄羅斯的東部地區,特別是西伯利亞和遠東擁有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森林資源、食鹽和磷灰石等,對發展化學工業提供了有利的資源條件。20世紀70~80年代,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建立起十幾座石油加工廠,年加工能力一般都在600萬~1200萬噸石油。全俄最大的鄂木斯克石油加工廠年加工能力為2000萬~2200萬噸石油。俄羅斯的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分為5個部門:基礎化學,產品主要是硫酸、純鹼、燒鹼和化肥;化學纖維和紗線;合成樹脂和塑料;合成橡膠和輪胎工業。重點發展化肥、新型結構材料和化學纖維。
4.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
機器製造業是俄羅斯工業的核心,是科技進步的基礎,它為工業本身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對國民經濟的技術現代化起著關鍵的作用。蘇聯長期以來一直以超越整個工業部門的速度發展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俄羅斯機器製造業的一個特點是生產高度集中,並且具有高度壟斷性。據官方統計,在整個工業中壟斷企業有420個,其中256個在機器製造業。機器製造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生產與軍事化密切相關,有80%的機器製造企業與軍工生產相關。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部門的企業數增加很快。機器製造業的分部門主要為:重型動力和運輸機器製造業;電機工業;機床製造和工具工業;電子計算機和儀表製造業;汽車工業;拖拉機和農業機器製造;家電工業。在整個機器製造業中,俄羅斯把機床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和儀表製造業、電機工業和電子工業作為科學技術進步的催化部門。俄羅斯消費市場最為暢銷的家電產品主要有四類,即電視機、冰箱、錄像機和洗衣機。
受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俄羅斯家電工業一直處境艱難。從內部因素看,由於資金短缺,企業無力進行技術更新改造,自產家電的綜合競爭力弱,在質量、性能、外觀上遠遠落後於同類進口產品。從外部條件看,在實行外貿自由化的同時,政府未採取必要的民族工業保護措施,國外家電大量湧入俄羅斯市場,致使本國家電行業受到嚴重沖擊。比較知名的電視機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並擁有一批小有影響的國產品牌。例如,莫斯科市《紅寶石電視機廠》的「Рубин」;沃龍涅什地區《電信股份公司》的「Рекорд」;聖彼得堡市《彩虹股份公司》的「Радуга」;諾夫哥羅德地區《量子聯合生產公司》的「Садко」等。這些品牌電視機一般採用世界流行款式和設計,引進外國的主要部件在俄羅斯進行組裝,技術性能和外觀造型上均有了很大改觀,價格水平也基本與國外同類產品持平。洗衣機生產廠家也基本分布在歐洲部分,例如,下諾夫哥羅德州的《斯維爾德洛夫生產聯合公司》、別爾哥羅德州的《斯塔爾奧斯科爾工廠》和基洛夫市的《維斯塔股份公司》。市場上比較知名的國產洗衣機品牌有「Вятка-Алена」、「Ока-9」、「Фея」、「Малютка」和「Сибирь」等,以手動、小容量、軟塑機殼為主,而半自動、全自動機型比重不足10%。由於價格、性能和質量等原因,這些機器的主要用戶是低收入階層。莫斯科市的大部分俄產洗衣機的平均價格約在30-100美元之間。冰箱企業主要有莫斯科市的《吉爾股份公司》、斯摩棱斯克市的《艾斯別爾戈股份公司》、奧倫堡州的《奧爾斯克機械廠》、利佩茨克地區的《利佩茨克鋼鐵企業》等。市場上能見到的國產冰箱品牌有「Stinol」、「Зил」、「Саратов」、「Смоленск」、「Орск」和「Ока」等,其售價大致在80~140美元之間。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俄羅斯對部分進口商品實行質量和安全認證制度,看其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所規定的安全要求,是否持有相應的商檢證明。俄羅斯每年都對進口稅率進行較大幅度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情況。家電進口稅率呈明顯攀升趨勢。
5.建築材料工業
建築材料工業是俄羅斯的傳統工業部門之一。各地區都擁有生產建築材料的原料,建築材料工業主要分布在工業發達的中央區、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地區。建築材料工業的下屬分部門有:水泥工業、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配件工業、牆材料工業、建築陶器工業、聚合原料製造的建築材料、非礦物建築材料工業和玻璃工業。在水泥生產行業,小企業(年平均生產能力在50萬噸以下)較多,有27個,它們占本行業企業數的48%,而生產的水泥占水泥總產量的13%。大型企業(年平均生產能力在200萬噸以上)有10個,占這一行業企業數的17.8%,生產的水泥占總產量的43%。「斯巴斯克水泥廠」是俄羅斯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其他大型水泥廠還有:「礦山工廠水泥廠」、「舒羅夫斯基水泥廠」、「沃爾斯基水泥廠」等。
6.森林、木材加工和紙漿造紙工業
俄羅斯是世界上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為森林、木材加工和紙漿造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源基礎。這一部門也是俄羅斯的傳統工業部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部門的企業數逐年增加,在私有化過程中,企業數大量增加。這一部門在工業生產性固定資產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為4.3%,僅高於輕工業所佔的2.5%。森林、木材加工和紙漿造紙工業的主要分部門有:森林採伐工業、木材加工工業和紙漿造紙工業。俄羅斯現有傢具生產企業約3500家,其中550家大型企業的產值約占整個國內傢具工業產值的80%。本國傢具企業面臨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傢具生產設備和國內緊缺配件的進口關稅偏高,妨礙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以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一些國產和進口傢具原材料以及國內能源價格的上漲,造成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價格接近進口產品,從而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7.輕工業
輕工業一直是一個薄弱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速度緩慢,設備陳舊落後。輕工業部門多為中小企業。輕工業部門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份額最小,在各工業部門中僅佔2.5%。輕工業部門分為紡織工業,縫紉工業,製革、皮毛和製鞋工業。據預測2010年俄羅斯輕紡行業發展目標主要是將國產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佔有的份額提高到55%。俄羅斯輕工業有能力在亞麻、毛、皮革、皮毛和化纖面料市場方面保持領先地位,但服裝、針織面料和鞋等產品落後於國外。在國外市場,俄羅斯出口產品主要是匹布。
8.食品工業
食品工業主要包括:糧食食品製造業、肉類食品製造業、奶類食品製造業、魚類製品工業、砂糖和糖果製造業、各種飲料製造業、制油和制鹽業等。俄羅斯的麵粉工業主要分布在伏爾加河流域區、北高加索區和中央黑土區等糧食主要產區,主要的麵粉工業中心有薩拉托夫、車里雅賓斯克和奧倫堡等。油脂工業主要分布在北高加索區、中央黑土區、伏爾加河流域區等向日葵主要生產地區。罐頭工業主要分布在中央區、中央黑土區、北高加索區等地。其中,水果蔬菜罐頭工業集中在北高加索區,肉奶罐頭工業集中在西北區、加里寧格勒州、中央區、西伯利亞區等地,魚罐頭工業主要集中在漁業發達的遠東區、北方區和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除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設有專門的糖果點心加工企業外,一般的麵粉、糧食加工企業也生產糖果糕點。俄羅斯的肉類製品加工工業主要分布在中央區、北高加索區、伏爾加河流域區、西西伯利亞區,這些地區約佔俄羅斯肉類生產的半數以上。莫斯科、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的肉類加工中心,其加工能力大大超過本地區的原料供應能力,因此,不得不依靠遠距離調運牲畜。俄羅斯的製糖工業主要分布在甜菜主要產地北高加索區以及中央黑土區和中央區,主要的製糖中心有沃羅涅日、圖拉等。

Ⅱ 曼聯簡介

曼聯主席

基本資料

中譯名:大衛·吉爾
英文名:David Gill
國籍:英國
出生地:雷丁
出生日期:1957年8月5日
職務:曼聯隊CEO
上任時間:2003年

職業生涯早年
1981年,吉爾畢業於伯明翰大學,成為了一名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nce Waterhouse)的特許會計師(Chartered Accountant)。在舊金山工作兩年後,1986年他加入了布林氧氣公司的融資部門。1990年,吉爾又跳槽到了安飛士租車集團。接著,從事全球管理咨詢業務的普魯德福德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假日首選旅遊集團都沒能留住吉爾的心。
曼聯
1997年,吉爾成為了曼聯的財務總監。2008年8月,他被提拔為副總裁,並繼續兼任財務總監。2001年7月,曼聯提拔尼克·漢姆比成為財務總監,吉爾則繼續高升,成為了曼聯董事局的總經理,負責包括商業贊助、市場開發、會員管理等的日常事務。 2003年,阿布拉莫維奇入主切爾西,挖走了曼聯的首席執行官彼得·凱尼恩,吉爾成為了他的繼任者。2005年,馬爾科姆·格雷澤接管曼聯,吉爾繼續擔任這個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2006年6月2日,吉爾取代阿森納的副主席大衛·戴恩,成為英格蘭足球協會的董事局成員。利物浦主帥拉斐爾·貝尼特斯提出疑問,說吉爾同時管理曼聯和足球可能會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吉爾以「上任是聯賽其他CEO推選的結果」為據回應了貝尼特斯。 吉爾曾經還擔任過現在已經解體的G14委員會的副主席。2009年9月,吉爾又被選舉為G14的替代品歐洲俱樂部協會(European Club Association)的董事局成員,任期兩年。編輯本段私人生活
吉爾有兩個兒子(亞當和奧利維)和一個女兒(傑西卡)。奧利維·吉爾在2009年和曼聯簽訂了職業合同,並在歐洲冠軍聯賽出征沃爾夫斯堡的比賽中進入了大名單。

Ⅲ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09年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什麼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控制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是防範金融危機的必要選擇
資本主義的金融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創新、虛擬資本不斷膨脹、不斷縮水、金融危機不斷的波動史。運用馬克思主義貨幣信用理論,研究和掌握目前正在肆虐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特點和爆發原因,對於防止虛擬資本的過度投機和形成金融大泡沫,有效地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確保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驗證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正確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五章中對「信用和虛擬資本」進行了專題論述。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在《關於通貨問題的通信》中說:「空頭匯票,是指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開出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製造,就製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
在引用詹?威?吉爾巴特《銀行業的歷史和原理》理論時,證明了「銀行的目的在於便利營業。但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很難說營業在哪一點終止,投機從哪一點開始……在有銀行的地方,都可以較容易和較便宜地獲得資本。資本便宜會助長投機。」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貨幣信用制度進行深入研究,認為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有價值,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並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後,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隨著現代金融創新能力的提升,虛擬資本從初端的商品期貨或期權、貨幣期貨或期權、債券期貨或期權、股票期貨或期權,以及相應的遠期合約、互換、互換期權等,逐步向包括利息率期貨或期權、股票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物價指數期貨或期權及其它組合式綜合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等高級衍生產品和工具轉化,勢必導致整個經濟的虛擬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並通過「蝴蝶效應」迅速殃及全球實體經濟!
因此,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必然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這是百餘年金融發展史所證明了的一條正確論斷。
二、監管缺位與虛擬資本過度膨脹是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兩大元兇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全面奉行「市場作為經濟運行機制的穩定性」理論的美國金融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創新,開發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衍生產品,使資本極度虛擬化,並將虛擬經濟推高到失控狀態。實體經濟一旦被打上虛擬化的烙印,經濟泡沫的破滅則是早晚之事。再者,美國的低儲蓄和超前消費生活理念,無形地助推了次級債市場的空前繁榮。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許多機構違背「謹慎經營」的原則,利用創新濫用金融杠桿密切相關,高負債率和利用資本市場過度融資造成了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深度災害。(一)失控的金融創新加深了資本虛擬化程度,加劇了投機和冒險行為。
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衍生品交易幾乎覆蓋和壟斷了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次級債便是其中之一,它將大批基金吸引到次貸衍生品的「漩渦」中來。當市場陶醉在「金融創新改變了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美夢中時,危機便悄悄降臨。美聯儲連續15次降息於2003年6月見底至1%,然後因油價推動全面通脹等系列因素而被迫加息,從2004年6月起連續17次加息至5.25%。這時,基金的「分散風險」失靈了,保險公司連自己也不保險了,利率變化的「蝴蝶翅膀」扇動出金融風暴的「路線圖」:越來越多的低端客戶無法正常支付按揭貸款——房貸違約率上升,市場開始拒絕次貸抵押債券——房市泡沫破裂,作為抵押品的期房價格急劇縮水——涉足次貸的金融機構平均30倍的杠桿效應將風險急劇放大,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嚴重失調,被迫快速出售資產來平衡其債務——「恐慌性殺價」與「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失調」惡性互動,導致資產價格循環式下跌——流動性驟然收緊,資金嚴重短缺——銀行惜貸,殃及正常經營的無辜企業——政府緊急救市措施被解讀為危機深不見底,股市大跌,投資信心嚴重受挫——行業多米諾骨牌效應令金融巨頭紛紛倒地——失業率急劇上升,消費明顯萎縮——資金從資本市場恐慌性撤離——債務鏈將次貸危機向持有次貸等美國債權、美元資本的國家和地區快速延伸……次貸就這樣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風險變為安全,最後把創新變為危機。次貸自身也因而「衍生」成為金融扭曲、異化的典型代表。
(二)金融監管滯後或缺位,導致錯失處置危機的最佳時機。
監管缺位,美國監管機構對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的過度放縱。隨著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其監管的法制進程也一直處於反復和搖擺中。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監管,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衍生工具被投機賭博趨勢主宰。衍生產品的對沖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被投機賭博性操作淹沒。
同時,許多金融大鱷繞開監管束縛,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競相發展場外交易,為金融危機的爆發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各國監管部門及國際掉期和衍生品協會等對場外交易參與者的調查統計, 2007年下半年全球所有未清償的場外交易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長15%,衍生品場外交易未清償合約的價值是場內交易的5倍以上,其速度和規模遠遠超出場內交易,有些國家場外交易規模甚至占整個衍生品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正是監管部門放任和允許金融市場的場外交易和過度創新,沒有進行必要的窗口指導和政策干預,才最終導致這場禍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大爆發
<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三、金融危機對金融業及實體經濟的深度危害(一)嚴重危及金融安全,製造金融恐慌。起端於華爾街的次貸危機,終於在2008年下半年演變為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特別是以雷曼兄弟等金融巨頭破產案為標志的「多米諾骨牌」坍塌效應,被迅速傳遞到世界各國,從而引發了一場來勢洶涌、好像深不見底的「金融海嘯」,歐美、亞洲等主要經濟體無一倖免,一度造成全球性大恐慌,資本市場迅速縮水,嚴重打擊了公眾信心。就連最不開放的北朝鮮,也因中國的傳遞效應使其礦產品出口業務大為收縮;而以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撐的冰島等小國,則面臨國家信用的喪失和「政府破產」的悲劇。歐美金融業依靠政府大量注資和提供政府擔保才得以續業。<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二)嚴重沖擊實體經濟。
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影響最大的是「惜貸」。面對籌資困難以及利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美國三季度GDP同比下降0.3%,許多國家大幅下調經濟增長速度。第二是消費萎縮。據統計,美國9月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為200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不難理解,這失業的16萬人只能是減少各種日常支出才能繼續生活。而對於沒有失業的人來說,投資股市和基金的錢越來越少、自己未來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捂緊了錢包。表現這一狀況的是零售業銷售情況,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降1.2%,是3年來的最大降幅。第三是投資需求下降。從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願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不會擴大生產規模。<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我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分子,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未能倖免。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伴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我國的外向型企業就一直處於艱難的境地,未能進行結構調整的出口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破產關停壓力。特別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更將涉外企業置於困境,訂單大幅減少,生產難以為繼,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三季度GDP罕見地降到兩位數以下,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2%,同比降低9.7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的威力正逐步顯現,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正在釋放。 0 5566688 2010-1-8 6:28:43 121.18.71.* 舉報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

Ⅳ 曼聯簡介

曼聯主席 基本資料 中譯名:大衛·吉爾英文名:David Gill 國籍:英國 出生地:雷丁 出生日期:1957年8月5日 職務:曼聯隊CEO 上任時間:2003年 職業生涯早年1981年,吉爾畢業於伯明翰大學,成為了一名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nce Waterhouse)的特許會計師(Chartered Accountant)。在舊金山工作兩年後,1986年他加入了布林氧氣公司的融資部門。1990年,吉爾又跳槽到了安飛士租車集團。接著,從事全球管理咨詢業務的普魯德福德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假日首選旅遊集團都沒能留住吉爾的心。曼聯1997年,吉爾成為了曼聯的財務總監。2008年8月,他被提拔為副總裁,並繼續兼

Ⅳ 吉爾集團康硒茶是傳銷嗎

由於我身邊有人是受害者,我有必要說一下,陝西吉爾集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賣富硒茶為名其實在以拉人頭注冊會員的方式進行坑害老百姓血汗錢的傳銷組織,我在學校學過傳銷與直銷的區別,但陝西吉爾集團這就是傳銷模式,有關部門,工商部門應該處理這些坑害老百姓血汗錢的皮包公司(傳銷組織),老百姓賺錢不易,如果有關部門不出來維護老百姓權利,讓傳銷組織逍遙法外,讓傳銷組織繼續猖獗欺騙老百姓,豈不天理難容,傳銷組織地址陝西吉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位於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鳳城一路24號泰德大廈1幢2單元20601

Ⅵ 以新中國金融歷史為例,90年代金融行業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那為什麼中國經濟為什麼還能夠持續高速增長

那時主要是97金融危機。
當時的我們應對適當。

Ⅶ 馬爾科姆·格雷澤的收購曼聯

格雷澤在2003年9月26日的時候就擁有曼聯3.17%的股份。在11月29日時,他已有15%的曼聯股份,並和曼聯的首席執行官大衛·吉爾談判關於收購的事。在2004年6月,他已持有超過19%的股份。
在2005年5月12日,格雷澤與兩位曼聯股東J·P·麥克馬努斯(J. P. McManus)和約翰·馬格尼爾(John Magnier)達成一致,買下了他們手中28.7%的股份。接著買下了曼聯第三大股東哈里·多布森(Harry Dobson)手中的股份,此時格雷澤已擁有曼聯62%的股份。當天晚些時候,格雷澤已持股71.8%。
在2005年5月16日,格雷澤已持有75%以上的股份,並在2005年6月22日將曼聯從倫敦股市上撤下。2005年在6月28日,他已持有98%的股份,可以迫使剩下的股東賣出自己手中所有的股票。最後格雷澤大約花去了14.7億美元來收購曼聯。
由於格雷澤的大多數資金來源於短期融資,許多曼聯球迷擔心這會使球隊背上沉重的債務,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格雷澤收購曼聯的遊行。在此期間,許多英國小報也以格雷澤為賣點,「披露」大量格雷澤的「故事」,大多把格雷澤描繪成一個冷漠無情唯利是圖的人。當然這些報道的真實性不高。相反在格雷澤收購後並沒干涉球隊,也沒損害曼聯實力,曼聯仍能順利贏得2007年英超聯賽冠軍,翌年並成功衛冕英超聯賽冠軍及勇奪歐洲冠軍聯賽冠軍。

Ⅷ 天下維客的商業模式

究竟什麼是「維客」?它的英文原稱為Wiki,中文也譯作「維基」,是一種多人協作的網路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來維護,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就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和探討。

去年4月份,「網路」推出了自己的「維客」產品——「網路」,隨後,「新浪」推出了「新浪百家姓」,另外,一些專門的「維客」網站,如「互動維客」、「中國維客」等也應運而生。

免費的維客

很多「維客」愛好者最早接觸到這一事物是從訪問「維基網路」(Wikipedia) 開始的,「維基網路」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維客」網站。

創辦至今,「維基網路」已經擁有了一百多萬個詞條和40多個語言版本,其內容的豐富性甚至可以挑戰《大英網路全書》。

從誕生開始,雖然所有的內容都是由一些熱心的志願者撰寫,無需支付稿酬,管理員也同樣是願人士,不用支付資,但「維基網路」的運行費用如服務帶寬,也是一筆不小支。為了讓「免費的維基」能夠持續下去,資金成了網站創建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保證「維基網路」的「純潔」,其創始人吉米·威爾士一直刻意避免該網站出現任何商業元素,不以公司的形式運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廣告。惟一的「盈利模式」將是像許多開源項目一樣,接受捐贈。

有很多人建議「維基網路」採用廣告,不過馬上有人反駁說,假若「維基網路」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生意,那麼志願者們也許將不再免費投稿。甚至還有人說,「維基網路」的成功就在於它的非盈利性。

「維基網路」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受歡迎的50個網站之一,其詞條規模已經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本傳統的網路全書,而且時效性非常強。這一切都在表明,作為一種協同技術,「維客」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商業前景。其實,「維客」在國外不少大公司中早已流行,因為這些大公司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經常需要進行協作工作。一旦某個部門開始使用「維客」,其他相關部門就會跟著使用。有報道稱,企業利用「維客」進行協同辦公,可以節省一半的時間。

早在兩年前,諾基亞就推出了自己的官方企業「維客」,員工通過「維客」工具來編輯文件,交流思想或監督項目進展。如今,諾基亞預計在其6.8萬名員工中,至少有20%的員工使用「維客」來更新項目計劃和進程。美國產業分析集團預測,在2009年,半數以上的企業會在內部使用某種「維客」工具。

商業的維客

雖然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在「維基網路」尋求各種瑣碎或嚴肅的問題解答,但「維客」天生的自由共享和協作創新屬性,使得其商業化的進程異常緩慢和曲折。

「維庫」的創始人鮑鳴浩在接受《證券市場周刊》采訪時說道:「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它(「維客」)並不適合商業化。但作為一項技術,它不僅可以商業化,而且可以有很多種商業化的可能。」

近一兩年來,借著Web2.0這股東風,眾多「維客」都在試圖探索一條可以通行的商業化道路。「維基網路」的創建者威爾士也在其中尋求盈利的途徑。

2004年,威爾士率先創辦了一家盈利性的「維客」公司——Wikia,迄今為止,這家公司已籌得了兩筆總共400萬美元的融資。去年6月,eBay前副總裁兼總經理吉爾·佩奇那(Gil Penchina)被聘請擔任Wikia CEO。

Wikia專門收錄不適用於「維基網路」的玄奧文章,它與「維基網路」提供的功能類似,允許用戶自由增加條目及內容,Wikia使用的開放源代碼軟體與「維基網路」也相同。不同的是,它在版面右側加上了Google關鍵字廣告。目前,Wikia已有超過3萬個使用者,建立了約50萬個條目,每天有250萬人次的瀏覽率。

Wikia還引進了備受歡迎的社區概念,2000多個不同的Wikia社區由有著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組成。社區中有話題,也有條目,很像現在的BBS,但又不是BBS,因為它是構架於Wiki上的。與BBS相比,好處就在於它有個存儲話題和知識的地方,而且,任何這個小組的成員,都有權利去重新編輯、修改。

Wikia目前的收費廣告,威爾士表示,現在要銷售相當數量的廣告,需要過濾掉可能會惹麻煩的內容。即使在Wikia的首席執行官看來,Wikia也不會成為年收入10億美元的業務。目前Wikia網站每個網頁帶來的收入還不足兩美元。

威爾士並非受到「維客」高效率低成本模式啟發的惟一創業者,以廣告收入為主的「維客」站,已經成為繼博客和社交網站之後,另一個矽谷企業的吸金計劃。除了Wikia,還有提供產品評估的ShopWiki,提供旅遊建議的Wikitravel等等。

有分析人員指出廣告很難擔負起「維客」重任,「維客」其實可以和搜索引擎結合起來,提升其內容實用性。將「維客」和信息類搜索引擎結合,實現收費服務,或許會成為「維客」將來的一種商業模式。

威爾士不久前宣布,Wikia將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希望在有利可圖的搜索市場分得一杯羹。

黃頁和分類廣告是互聯網上的熱門詞彙,而「維客」和它們相結合的產物——yellowiki也代表著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yellowiki」把黃頁和「維客」集成到一起,形成網友自己管理的生活實用信息。而這個服務的盈利,可參照一些搜索引擎網站的模式。把經驗分享與B2C、C2C模式相結合,是「維客」在yellowiki之外的又一種商業化思路。

去年,商務巨頭「亞馬遜」和在線廣告供應商DoubleClick聯手打造了一款融合「維客」概念的購物搜索引擎——Shopwiki。和一般的購物搜索引擎不同,它除了將人們所搜索的商品價格、商家等信息呈現並加以比較外,還提供了一個「維基購物指南」的功能,由消費者自己書寫相關物品的購物經驗,以便幫助其他消費者更方便地找到合適的產品。

盡管各類「維客」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但「維客」模式具體商業模式的探索仍在路上。

Ⅸ 體育產業春秋五霸是誰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兒子。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庄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先後有五位君主稱霸,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為宋國君主,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華元、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謚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闔閭(—前496年),一作闔廬,姓姬名光。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光乃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年,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改號「闔閭」。又使要離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以絕後患。
前506年,闔閭重用大臣孫武、伍子胥等為將,聯合唐、蔡二國攻楚,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國幾乎滅亡。此時,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其父兄伍奢、伍尚之仇。
勾踐(又寫作句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踐劍」里寫為鳩淺;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君主。有關他的先世,有說「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說「先世無所考」,也有說他是「祝融之後」並且是楚國的羋姓,眾說紛紜。父親則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閱讀全文

與吉爾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外匯公司 瀏覽:388
掌眾金額小額貸款 瀏覽:502
華天科技股票分析 瀏覽:746
海星股票 瀏覽:589
3900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714
幫貸寶貸款靠譜嗎 瀏覽:92
ADx融資 瀏覽:380
p2p理財圖片 瀏覽:939
國元證券基金託管 瀏覽:578
今日菜百黃金價格多少錢一克 瀏覽:29
速賣通外匯申報 瀏覽:89
人造肉概念股票基金 瀏覽:745
通達信資金分時凈買入指標 瀏覽:277
北川幣理財 瀏覽:319
df融資 瀏覽:462
手機版東方財富怎麼看北向資金 瀏覽:26
一元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84
股票什麼書好 瀏覽:722
eg1906合約最後交易日 瀏覽:401
ST岩石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