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行、券商、信託 打破剛兌 什麼意思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券商」,即是經營證券交易的公司,或稱證券公司。在中國有中信、申銀萬國、齊魯、銀河、華泰、國信、廣發等。其實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
剛兌,即是剛性兌付,在我國基本集中在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部分信託產品到期後,銀行/信託公司必須要給投資者分配本金和收益,當理財計劃/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銀行/信託公司就不得不進行兜底處理。
目前剛性兌付的規定並無法律依據,只是行業內一個爭取客戶的「約定俗成」,尤其在信託行業,剛兌是信託的牌照「標簽」之一。
信託就是信用委託。信託業務是由委託人依照契約或遺囑的規定,為自己或第三者(即受益人)的利益,將財產上的權利轉給受託人(自然人或法人),受託人按規定條件和范圍,佔有、管理、使用信託財產,並處理其收益。
(1)信託公司剛兌擴展閱讀:
從監管層面的考慮。這是現在金融業監管的大趨勢,如果沒有了剛性兌付,那就意味著好的信託資產,以及投資者手裡錢都會流到那些風險控製做的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信託公司,優勝劣汰,對於資源配置來說是個好事兒。
就是對投資者的考慮。打破了剛性兌付,意味著你買的信託產品/金融理財產品更加透明化了,你的收益和風險也會更加匹配,長遠來說,也是讓投資者自己承擔風險,接受市場檢驗,自負盈虧,慢慢地成長為合格投資者。
由於信託是一種法律行為,因此在採用不同法系的國家,其定義有較大的差別。歷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信託定義,但時至今日,人們也沒有對信託的定義達成完全的共識。
B. 信託,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後,將產生哪些新的市場機遇
產品會更加豐富多樣。有利於提高信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
C. 信託為什麼會有剛性兌付,還能持續多久
剛性兌付是來信託公司顧及自源己的名聲,當項目出問題時候就用自己的資金來剛兌。或者找別的資金來兌付。主要原因就在於信託公司如果因為項目出問題被上訴到銀監會。會導致銀監會處理,會停業2年以上整頓。但是信託公司一年就能掙10幾億上幾十億。不可能因為一個小規模的項目出問題。導致停業整頓那麼長時間。要說持續多久,已經不可持續了。現在陸續有信託公司的項目出問題。國民信託天鋼系列的事情還沒有個啥結果。
D. 在打破剛兌和新規的形式下信託投資還安全嗎
所謂鋼兌是信託得以獲取客戶最初信任和保證的不得已方式,是信託的潛規則專,現在國家屬打破鋼兌只是為了市場公平起見,既然是投資了就必須伴隨風險,不能你信託就鋼兌,其他投資理財就有風險,為了一致化,就打破鋼兌了。但信託公司的風控和模式還是一樣不變,都為了客戶資金的安全會全力的維護客戶利益和公司名譽,這一點是不變的,信託基本100萬起投,銀行還代售各信託產品,銀行的資金也湧入信託公司大批量購買信託,收益還是銀行的2倍,所以找准信託公司,看清信託各個產品的風險很重要,有意向了解可進一步聯系,如有用請採納謝謝
E. 哪個信託公司只要能實現6%的年息,剛兌,中國
熟悉貨幣基金的人應該知道,短期債券等類現金型理財5左右已經是投資能力的上限而且從4到5之間要犧牲很大的流動性也就是等號變成約等號,流動性下降之後能否繼續保持這樣的用戶投資就不一定了。
沒有一家企業沒想過靠產品吸引客戶,畢竟政策猜不準,大山靠不住
F. 信託業年年剛兌,為什麼還有壞賬率二者是不是有沖突
剛兌是說的面對投資者這邊,壞賬那是放出去的資金不能收回,二者都不是描述一個問題的,除了你這邏輯沖突還有什麼好沖突的。
G. 談談破解剛性兌付對於中國信託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信託法》禁止信託公司剛兌! 剛性兌付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信託計劃發生專兌付困難時,信屬托公司以自身或者關聯方信用,為信託計劃原受益人實現兌付的非市場化兌付行為。 一、剛性兌付的的由來和主要特點 (一)剛性兌付的由來和表現形式 剛性兌付
H. 信託產品剛兌打破,資產配置怎麼做
剛兌這個隱性條件。就算被打破。依然有很多投資者投資信託。信託依然是資產配置回中很重要的一塊。畢竟答是信託公司管理。如果因為項目沒有達到剛兌,就放棄信託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行為。畢竟一樣理財4-5個點。對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吸引力。
I. 信託剛兌寫進法律嗎
剛兌不會寫進法律,信託不允許承諾本金及收益保證,也不承諾剛兌。只是現在信託專公司都很愛惜自屬己的聲譽,而且信託業整體風險不高,所以信託公司幾乎都剛兌了。就好比你在銀行買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最後能拿到本金及預期收益。信託也是這樣。
J. 現在國家打破信託剛兌對信託有啥影響嗎
打破剛兌,第一是為了防範融資企業的償還風險積聚在信託公司,信託公司畢竟管理的資產規模較大。第二是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信託公司破產,會導致很多存續期的信託項目無法得到正常的管理,進而又加劇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