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管家能力而言,薛寶釵和王熙鳳誰更厲害一些
誠然,薛寶釵待下的口語風格自然與王熙鳳不同,她的話也得到了底下婆子們的一致好評:姑娘說得很是。從此姑娘、奶奶們只管放心。姑娘、奶奶這樣疼顧我們,我們再要不體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從表面看來,似乎薛寶釵的言語手段高於王熙鳳,與王熙鳳通過權威壓制聽者不同,寶釵從對聽者自身的處境和利益考慮入手來表達讓下人們服從安排的話語,讓聽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說話者的意圖。
2. 薛寶釵是個怎樣的人
寶釵世故,冷峻,識時務。
在《紅樓夢》中,寶釵很少直接宣揚和維護封建禮教,而是通過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為反映她的真實個性。
在生活中,寶釵並不是像黛玉一樣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隱心機。她表面上「隨分從時」「裝愚守拙」「罕言寡語」,一舉一動顯得「端莊賢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風范。但實際上她期望著「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溫柔敦厚的儀范中掩蓋的是「欲償白帝」的野心。她熟諳世故,誠府極深。「來了賈府這幾年」雖然表面不言不語,安分守已,實則「留心觀察」因此即使是在榮國府這個人事復雜,矛盾交錯的環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甚至就連那個幾乏忌恨一切的趙姨娘也贊她:「很大方」,「會做人」。
「會做人」的確是薛寶釵的性格特點,這與她「溫柔敦厚」的外露特徵相融合,使得她為人人所誇贊。寶釵「會做人」,「不關已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為人處世原則,讓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樣用尖酸刻薄的話語指出,而是充聞耳不聞,裝作看不見,只為心裡明白也就罷了。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著些見不得人的醜事的封建主子們便
贊她「會做人」。寶釵「會做人」不僅體現在對封建階級最高統治者不露聲色的籠絡,還表現在對處於封建階級下層的被壓迫者的收賣上。賈母給她做生日,要她點戲,她就依著賈母素日的喜好說了一遍。又將賈母喜吃的甜爛之食當做自己喜吃之物說了出來,結果「賈母更加喜歡了」。王夫人逼死金釧兒後,她和襲人扣聽到消息,就連一向奴性很強的襲人也不覺流下淚來,而剝削階級冷酷無情的本質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襲人,跑來王夫人處來安慰她。把全部罪過都歸之於金釧兒的「糊塗」。她還說:「不過多賞她幾兩銀子發送她,也就盡主僕之情了。」為了籠絡王夫人---
她未來的婆婆,寶釵表現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並不忌諱把自己的衣服賞與死去的奴才穿,當即回家拿了幾身衣服來。至於受壓迫的封建階級下層統治者,寶釵為刑岫煙掩蓋當衣度日的事實,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地位。她還設法拉攏黛玉,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窩、糖片。甚至就連趙姨娘這個眾人嫌棄的女人有時也能得到一份寶釵送來的禮物,令她受寵若驚。遇到她在寶玉面前談論仕途經濟,惱了的寶玉當面給她下逐客令,寶釵為求「會做人」的命號,自然不能發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讓襲人對她「會做人」的名聲又多了一份贊嘆。寶釵不僅會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機會來表現自己的才能。史湘雲要起詩社,但沒有錢,這時寶釵便趁機要替她設東。寶釵告訴湘雲要從自家帶
東西來請大家,但出門叫一個婆子來卻說:「明日飯後請老太太姨娘賞桂花。」「會做人」的寶釵表面上是幫了貧弱孤女的大忙,但實際上卻是給另一段「金玉良緣」一次打擊。她借口請大家,實則是為討好封建統治的大家長。她處處小心,處處為了討好賈母而布置。如此可見「會做人」的寶釵是怎樣「會做人」的了。
寶釵另一個主要性格特點就是虛偽,她雖然說過,對和尚道士所說的「金玉良緣」認為是胡說,又說金鎖沉甸甸的戴著無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寶玉去看生病的寶釵,寶釵拿著他的玉「重新翻過來細看」又「念了兩遍」,再嗔怪丫環鶯兒為何不去倒茶,引出鶯兒笑說「和姑娘項圈上的兩句話是一對兒」,這正好達到此此起寶玉注意的目的。然後再將本來戴著無趣的金鎖從裡面的大紅襖上掏將出來。薛寶釵籠著紅麝串招搖過市也是同樣道理。本來她不愛花粉,衣著樸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鎖專等玉來配,而紅麝串是元春獨賜予她和寶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徵兆,所以以此才能來證明只有她才是得天運命的人堪配寶玉。虛偽而「會做人」的寶釵就是這樣,以「敦厚溫柔」的「淑女」身分為掩蓋,用她深隱的心機暗示和討好賈府的家長們。
不過就其社會會地位和得到在人們心中的好評來說,寶釵「做人」是成功的。就從這點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點啟示。在當今紛繁變化的社會中,要想得心應手地周旋其中,恐怕這就要向寶釵學幾手了。不過有得必有失,或許我們會推動我們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只學習好的一面,或許對我們也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3. 林黛玉 薛寶釵 是怎樣的人啊 她們各有什麼優點 缺點 在此先謝了
林黛玉。
在整部書中,林黛玉地重要應該是不容置疑的,沒有林黛玉和寶玉二人的愛情情節,那麼紅樓夢就將不會存在了,所以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曹雪芹是滿含同情,精心刻劃的,無論如何林黛玉這一形象在曹雪芹筆下是正寫的,而絕無任何蔑視。林黛玉帶給人的是一種詩人般的感覺。她才思橫溢,文思敏捷,作詩常居人之上。她心地善良純潔,寶玉挨打,黛玉最後才去看他,但她來的時候眼睛是哭腫的,像桃子一樣大。她對現時的思想有著一股叛逆精神,世人斥《西廂記》、《牡丹亭》為 「淫詞艷曲」,而她卻偏愛這些「性靈之學」,也從不勸寶玉走「仕途經濟」之道。她真誠率真,喜怒哀樂都放在外面,但她的小心眼也常常傷人。
薛寶釵。
她有如一名政治家,知情達理,寬容隨和,識時務,顧大體,關注現實利益。寶釵在賈府中普遍給人的印象是「行為豁達,隨份從時」。黛玉對她「有些悒鬱不憤之意」,寶釵卻從不放在心上。寶釵對人的觀察細致入微,賈母的脾氣好惡,姐妹丫鬟的性情習慣都記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別人的好感。薛寶釵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的詩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寫得出的。與黛玉相反,她對現時的觀念是接受的,身體力行的,總想潛移默化地對寶玉灌輸「仕途經濟」的思想。薛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
林黛玉是理想化的,她的思想行為都遠遠高出她所處的那個時代,但她的理想與世人相反,又太愛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愛保持高潔的品質,不用心與周圍的人搞好關系,所以最後難免一敗。寶釵是現實的,思想行為符合現時的觀念,為人處事恰到好處,本身又比別人精明能幹,這樣的人最終博得賈母的青睞,毫不出奇。
4. 薛寶釵的人物簡介
她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糾葛體。作者既寫了她大家閨秀卓越的氣質,沉靜淡泊、溫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靈深處隱藏的豪放大度。同時也一針見血地寫了她性格中的弱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且分析出它存在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太深,無法擺脫這沉重的約束。
其實這與薛寶釵的生長環境有關。她出身於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萬之富,現領著內帑錢糧,采辦雜料。」慧質的她看過許多復雜爭斗所帶來的殘酷。她深知自己做為一個女人力量的弱小,在這個男權的社會里,無論自己有多大的才幹,這種的反抗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因此她養成了一種「罕言默語」的生活習慣。以無言來表達對這個黑暗社會的不滿,這確實很無奈,但對她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她卻沒有料到這種人生態度會把她推入一條不歸之路。
5. 薛寶釵和王熙鳳兩個人,管家本領更厲害的是哪一個
讓薛寶釵與王熙鳳比管家,許多人一定認為薛寶釵更勝一籌,因為她有學問,有遠見,有手段,並且還會施恩,但事實上,寶釵在管家中的才能卻是遠遠不及王熙鳳的。
在王熙鳳的強硬措施下,不管服與不服,每個下人都會根據要求做好份內之事,在薛寶釵的懷柔手段下,有一部分有良心守本分的人會做好份內事,但更多的僕人會欺軟怕硬,偷奸耍滑,甚至會欺上瞞下,陰違陽奉,踩低捧高。
6. 對薛寶釵的個人看法
薛寶釵堪稱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統治階級眼中的完人,體現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的風范。她克己復禮才德兼備,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貞淑嫻靜品格端方;沉著冷靜,遇事清醒;行為豁達,寬以待人;不輕視別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准看來,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弘毅寬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於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復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里,寶釵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贊譽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基本要求,寶釵品格端方、謹言慎行,舉止閑雅,針黹精熟,集賢淑於一身。在她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貞靜為主,女工居次,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她不僅以此為律,還常常用之規范別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寶釵冰雪聰明善解人意,在與周圍姊妹的相處中體現出一種長者般的風度。她善良真誠、細致體貼,她能在綺羅錦綉叢中,一片歡聲笑語背後,看出湘雲和岫煙的艱辛,私下裡勸襲人不要讓湘雲幫著做活計,幫岫煙拿回所當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的失語,蘭言解疑痴,這旨在保護黛玉免受謗議的從旁點撥,讓黛玉深為感激,那一番女子「識禮守分」「得重於才」的說教,更是讓黛玉心下嘆服。黛玉起初對寶釵是懷有敵意的,總認為她「待人極好」是「有心藏奸」。寶釵的善解人意和虛懷若谷,最終感動了黛玉,使其自覺錯怪了她,進而與之盡釋前嫌,互剖金蘭之語,「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這個名門淑媛必須的美德,被寶釵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實在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懷敵意,屢次拿話刻薄,寶釵總是裝沒聽見,不與計較。面對惡嫂金桂尋釁滋事,寶釵隨其母前往勸解,雖說是絲絲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來金桂的羞辱譏諷。雖是羞憤難當,卻因心痛其母而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大事化小,這般氣度,也只有大家閨秀才得如此(83回)。
寶釵遇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合理且周全。為寡母分憂解勞,是恭順良孝的寶釵十分著意的。呆霸王薛蟠調情遭苦打之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情急之下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沉著冷靜、是非分明、通情達理的寶釵忙旁敲其母,語之其弊,一場將會給薛家造成「仗勢欺人」之惡名的風波就這樣被寶釵化解在只言片語之間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買賣,薛姨媽猶豫不決,與寶釵商議,寶釵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熨貼了母親的不安。由此看來,寶釵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軍師,許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經過了她的冷靜點撥而得以妥善解決。
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與鳳姐的干練潑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從時而發,她深諳「幸於始者怠其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眾人心服口服,熙鳳也暗自佩服。
寶釵不僅是「四德」皆備,而且才識過人。經史子集融匯貫通,詩詞歌賦博採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學問自是十分扎實頗見功底。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匯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手拈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甚至於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畫論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葯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談,滔滔不絕。
薛寶釵入都是為了待選「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的,她具備了封建社會女子最完備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會女子最高的出路。
7. 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區別
1、身份不同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身魂,榮府幺女賈敏與揚州巡鹽御史林如海之獨生女,母親賈敏是賈母四個女兒里最小的女兒。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
薛寶釵是賈寶玉的妻子,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她姿容絕代,舉止嫻雅,博學多才,因此受到賈府上下一致好評。她有一把得一僧一道點化、鏨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與賈寶玉隨身所載刻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的通靈寶玉恰為一對,寓意金玉良緣。
2、性格不同
林黛玉生得容貌清麗,兼有詩才,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極富靈氣的經典女性形象。從小聰明清秀,父母對她愛如珍寶。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10歲師從賈雨村啟蒙。
薛寶釵是一個衣著朴實、不講究富貴閑妝的女子,她不喜歡鋪張浪費,也從不在衣服上熏香。出身富貴,卻並不沉迷於富貴,使她散發出不一樣的人格魅力。
3、結局不同
林黛玉孤高自許,在那人際關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賈寶玉成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於對賈寶玉的愛情中。她為保持自己的愛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由於寶釵賢淑明達,博得賈母與王夫人的歡心,終與寶玉結成「金玉良緣」。然賈寶玉婚後不久出家,她成為一個年輕的孀婦。
8. 薛寶釵是怎樣一個人
任是無情也動人 ——薛寶釵人物形象分析 《紅樓夢》中,「世外仙姝寂寞林」與「山中高士晶瑩雪」是美的雙璧。黛玉的美是一種感性而詩意的存在,寶釵的美則一種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長期以來,在《紅樓夢》所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中,寶釵無疑是最難定性的一個,人們無法簡單的將她劃入「好人」或「壞人」的行列。她既是「無情」的,也是「動人」的。從「人」的角度講,她遵從著她認可的道德、信念、理想,與時俯仰地活著。從藝術魅力上說,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從未停止的爭論,成為文學史上「反角正寫」的經典。從思想意義上看,寶釵的形象對作品主題的表現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寶釵動人的一面代表著封建禮教「溫情」、「美好」的表象,是極具誘惑力的。但讀者可以通過寶玉對她由昵而敬之到棄之而去的過程,領悟到了所謂世俗理想的本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後,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在「花招綉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准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匯貫通,詩詞歌賦博採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匯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葯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范,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裡,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二、寶釵的無情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游離於世俗之外,只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裡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慾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制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在對待他人方面,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獃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只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復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里總無緣」的凄涼。 三、寶釵與黛玉、熙鳳的對比 大觀園里,最「動人」的莫過於釵黛二人。寶釵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將她與黛玉進行對比,但她以自己的「無情」區別於黛玉。如果說林黛玉體現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寶釵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體化。這樣理解就能明白,寶玉愛黛玉而娶寶釵是必然的。釵黛兩人性格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一種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階級,以及這個階級所代表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他對這個階級並非沒有一點留戀。他在進退之間無法決斷。只有當他終於掙脫了寶釵精心編織的溫柔鄉後,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終的升華。所以,寶釵的形象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深化,起著比黛玉更為重要的作用。換句話來說,寶釵「動人」的一面越突出,寶玉最後取黛舍釵的思想意義就越大。 寶釵對舊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計又會使人想到王熙鳳。但寶釵又以她的「動人」區別於王熙鳳。使寶釵這個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無情並沒有表現得像王熙鳳一樣赤裸裸,她的冷酷與勢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閨秀的優雅中的。因此盡管她與王熙鳳有著許多本質相似之處,賈府上下卻從來沒有人拿她們對比。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里,使寶釵和鳳姐一樣,養成了算度精確的習慣。但王熙鳳的目光顯然要短淺得多,以致給人以吃人不吐骨頭的惡劣印象,為自己種下禍根。寶釵是懂得「小惠全大體」的,她不但能確保統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歡聲鼎沸」。這種精妙的技巧,正是寶釵寓無情於動人中的具體表現。 紅樓一夢悲金悼玉。作為傳統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寶釵雖想實竭力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爭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終還是難脫羅網,成為禮教的殉葬者。薛寶釵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她恪守封建禮教的信條,卻仍難免成為禮教供桌上的犧牲品。這是強弩之末和末世輝煌的矛盾,體現歷史更替時期人們的茫然和困頓。找不到合適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標准,就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悲劇結局。
9. 怎樣評價林黛玉與薛寶釵
先來看黛玉。
還是從神話入手,從黛玉的象徵之物入手。
寶玉的象徵物是那塊玉,他是真石頭假寶玉,那麼黛玉有沒有象徵物 。
有。
黛玉的象徵物比寶玉要多。
黛玉的基本象徵物是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於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歲月,修成女體,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這就是她自幼多病、體弱的一個基本的原因。
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這是第一個她的文化基因。
第二個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澆灌,用甘露澆灌,她才能夠久延歲月,她的生命是來自於神瑛侍者,因此她對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賴性,也就是說她極度依賴神瑛。
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離不開賈寶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賈寶玉,那麼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
這樣就造成了林黛玉的兩個大缺點,一個就是她多疑、小性、愛生氣,還有一個就是她過於依賴賈寶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託在賈寶玉身上,惟恐失去賈寶玉。
但是她畢竟是具有神性的,因為她是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上的一顆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澆灌它,這顆小草是帶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種神性,就是非常高貴的品格。
第三點就是絳珠小草後來變成一個女孩,絳珠仙子。
那麼她為什麼也下凡 。
她和賈寶玉有所不同。
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頭不同。
石頭和神瑛侍者是不滿天堂生活,他要下凡來享受滿足人的物質精神情感需求下來的,所以他有比較強烈的叛逆性。
這個叛逆性當然也傳染給了絳珠小草,絳珠仙子。
但是絳珠仙子下凡的動機和石頭是不一樣的,這是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區別。
石頭下凡,神瑛下凡是對天不滿,因為不讓補天,有補天之才不讓補。
絳珠小草下凡是因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報恩而跟隨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賈寶玉是不一樣的。
這是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現得最突出、最可貴的是什麼 。
也就是說,如果和薛寶釵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麼 。
最突出的就表現在林黛玉追求自價值的實現。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元春省親的當晚,元春讓大家做詩,黛玉當時決定大展其才壓倒眾人。
今天要在貴妃面前好好地表現一下詩才,能夠讓她得到賞識,比別人都強。
這個思想在當時了不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弱點就是缺乏競爭意識,這是中華民族後來在明代中後期落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為中國歷來都是強調中庸的,槍打出頭鳥。
中國有這樣大量的成語俗語,不要說女人了,連對男人都是反對出頭的。
林黛玉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要表現自價值、要讓自價值讓別人了解、重用、欣賞的意識,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
結果遺憾的是,元春只讓她們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寫了一首,結果得了一個並列冠軍。
元春最後評定的時候說,還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
寶釵的那首詩是典型的應制詩,過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寫一首,就是這種。
寶釵的那首沒有詩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頌。
林黛玉的起碼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氣魄:「借得山川秀」,氣魄多宏大。
林黛玉那首詩水平明顯高於寶釵,而她是信手寫來就得一個冠軍。
所以從這地方看得出來,林黛玉在當時具有超前意識的這樣一種精神境界,這是她神性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10. 薛寶釵的人物形象分析
薛寶釵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糾葛體。她大方典雅,舉止雍容,既有大家閨秀卓越的氣質,沉靜淡泊、溫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靈深處隱藏的豪放大度。她對官場黑暗深惡痛絕,但仍規諫寶玉讀書做官。
她的言行和待人處事處世態度,其中所包含的情商和智慧,在除去時代賦予她的局限之後,都是青年讀者學習的榜樣。
(10)薛寶釵理財擴展閱讀:
薛寶釵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與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薛寶釵出身於皇商家庭,實際上就是一個支用國庫營商的官僚大資本家,他們與賈家這樣純粹的貴族式的官僚世家不同,因此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薛寶釵具有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世事洞明。她對世事的洞明,對人情的練達,體現在她對湘雲開社作東的「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後方大家有趣」的勸說等。
此外,薛家本是書香繼世之家,身為貴族官僚家庭的大家閨秀,加上父親的寵愛,她幼年時受過良好的文化熏陶。寶釵也受過正規的教育。因從小博覽群書,寶釵的才能學識更是數一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