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海洋經濟融資

海洋經濟融資

發布時間:2021-05-07 11:54:06

Ⅰ 2017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多少

3月1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據初步核算,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7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從區域來看,2017年,環渤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24638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7%,比上年回落了0.8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22952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6%,比上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18156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4%,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張占海表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仍處於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部分產業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慢、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但總體來看,隨著國內宏觀經濟基本面向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持續推進,以及各級政府對海洋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18年全國海洋經濟將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邁進。

Ⅱ 中國「海洋強國」要強在哪些方面

1、以海洋經濟發展支撐海洋強國戰略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海洋經濟呈現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海洋經濟正成為我國經濟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國家海洋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多年來的良好增長態勢,全年海洋生產總值超過5.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6%。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全國涉海就業人員達到3513萬人。
近年來,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持續加大,海洋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在保持近海捕撈、海水養殖、遠洋漁業等海洋傳統產業穩中有增的同時,海洋生物葯物與製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等新興海洋產業得到持續發展。同時,我國海洋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國海洋經濟試點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正處於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提高海洋開發能力,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在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面支持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同時進一步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十三五」時期要努力使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01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新增涉海就業人員260萬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60%以上。到2020年,中國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海洋開發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必將更加明顯,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2、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隨科技進步而不斷加深,對海洋的渴望也推動著海洋科技的不斷創新。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我國正式躋身「國際深潛俱樂部」第一梯隊,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我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雪龍」號首次完成環南極航行考察,並抵達南緯75度20分開展大洋科學考察。這是中國船舶迄今到達的最南緯度。
近年來,我國組織開展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調查資料和樣品,我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等多塊國際海底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我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必須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中國將來要搞好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強對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同時深入開展大洋和極地科考工作,提升我國深海大洋科學研究水平。
3、提升管控能力,堅決維護海洋權益
當前,海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聯系紐帶,在國際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顯。《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4)》指出,我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所面臨的斗爭形勢尖銳復雜。
2013年,國家海洋局完成了我東海200海里以外大陸架部分劃界案的陳述報告,向國內外宣傳我釣魚島和南海立場主張,提交的10個海底地名命名提案獲得國際組織審議通過。
2013年中國政府公務船完成船舶定期維權巡航執法36個航次,海上巡航262天,巡航范圍覆蓋中國全部管轄海域。其中抵近觀察我南沙群島被侵佔島礁18處,巡航編隊共計50次進入釣魚島領海巡航。
中國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我們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統籌謀劃,積極作為,提高維權能力,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開展有理、有利、有節斗爭的准備,又要堅持用和平方式、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努力維護海上的和平穩定。
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邁向海洋強國的腳步正在堅實前行。

Ⅲ 海洋經濟時代,誰是"黑馬

作為日本最早的對外開放港口之一,如今的橫濱已不再是各國船舶頻繁出入的港口城市。為了發展濱海旅遊,當地啟動了「未來港口21計劃」,轉型為一個高樓林立、建築造型獨特的國際大都市,吸引大批遊客到訪。而在舊金山和紐約灣區,穿越在山海之間的加州1號公路和紐約港上遙遙相望的自由女神,早已成為赴美旅遊榜單上最熱門的」打卡「景點。

對於服務業佔比已超過80%的三大灣區來說,走過依港而興的萌芽期,已完成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過渡。濱海旅遊及休閑業、海洋高科技產業,逐步取代傳統的港口及海運業、船舶製造業,構築起新型的海洋產業體系。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大航海時代過去500年後,廣袤的海域再次成為各國重要的競技場。在這場新世紀海洋經濟角逐戰中,發力海洋經濟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從三大灣區的經歷中汲取什麼樣的經驗?新興海洋經濟產業中,誰是那匹增速最快的「黑馬」?

臨港工業時代的印記

今年7月,為應對運輸量增長強勁的近鄰——韓國釜山港的競爭,日本政府頒布了新的物流改善政策,為京濱港(東京、橫濱)和阪神港(大阪、神戶)專門設立了兩家半官方半民營性質的公司——橫濱川崎國際港灣株式會社和阪神國際港灣株式會社,以改善物流、提升效率。

「日本四面環海,陸地資源稀缺,因此港口間的明確分工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行政部門進行頂層規劃。」日中友好議員連盟會員、東京都板橋區議員長瀨達也告訴記者。

經過多年發展,東京灣港口群已形成了鮮明的職能分工體系。千葉為原料輸入港,橫濱專攻對外貿易,東京主營內貿,川崎為企業輸送原材料和製成品。各港口雖然獨立經營,各有占據優勢的產業職能,彼此間又緊密相連,在對外競爭中形成一個整體。東京港年吞吐量4000萬噸,分布在它周圍的是川崎港、橫濱港、橫須賀港、木更津港、千葉港5個港口,年吞吐量達到5億噸。

但是近年來,東京、橫濱兩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在節節後退。1997年,橫濱、東京兩大港口仍居世界港口排名中的第13、14位。到了2016年,東京港、橫濱港已跌到了31、57位。其他兩大灣區的港口群也表現平平。其中,紐約港以625萬標箱的吞吐量名列全球第22位,位於舊金山灣區的奧克蘭港排名70,吞吐量僅為228萬標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大小碼頭星羅棋布的珠江口流域,連同香港在內,粵港澳大灣區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箱,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港口群。英國《勞氏日報》發布的2016世界集裝箱港口百強榜顯示,全球十大港口中,中國已佔七席,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和廣州港分別位居第三、六、七位。

這是否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群占據絕對優勢?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毛艷華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各大灣區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

毛艷華指出,灣區都是因港而興,並經歷從港口航運——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創新經濟的發展階段。但與那些主攻轉口貿易的小型經濟體不同,隨著製造業向周邊轉移,高端服務業興起,基礎性航運業的減少是必然趨勢,目前三大灣區均已完成這一轉型。紐約、東京、舊金山灣區的第三產業佔比已分別達到89%、83%和82%。

如今行走在三大灣區,依然不難發現港口經濟時代留下的深刻烙印。在舊金山灣奧克蘭市著名的傑克倫敦廣場,遊客坐在餐桌旁,就能盡情觀看窗外不到50米遠的大型集裝箱船駛過的景象,將繁忙的奧克蘭港口碼頭盡收眼底。

向海發展的趨勢

當前,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強。

據統計,全球33個超大型城市中,21個位於沿海地區。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區的人口將達到人口總數的75%,全世界旅遊收入1/3依賴海洋。世界各國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大都市帶的核心競爭力。

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之所以能發展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正是得益於向海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重工業、化工業逐步向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轉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現代海洋經濟結構,以大型港口為依託,進一步拓寬經濟腹地。

「依託港口發展高端服務業是東京灣區經濟帶崛起的一大特點。」東京大學教授丸川知雄說,當地政府積極引導投融資向港口服務業傾斜,鼓勵加快東京灣區中心城市的第三產業發展。

丸川知雄指出,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導致政府的規劃難以完全落實到位。因此從江戶時代開始,東京灣一直在填海造地,目前東京港區土地大部分是填海而成。

美國也是最早開展海洋經濟相關理論和方法研究的國家之一。1999年美國成立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國家咨詢委員會,並實施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數據顯示,美國經濟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區的驅動,40%以上來自於海岸線的驅動。

以高科技產業聞名的舊金山灣區,擁有航天、新能源、生物醫葯等多個研究中心,其中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洋研究所之一,在包括海洋生物醫葯、海洋新能源等20多種產業上引領全世界科技前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濱海旅遊業產值已佔到舊金山灣區海洋經濟總產值的81.5%。

陽光燦爛的周末下午,在舊金山有名的克里西菲爾德公園(Crissy Field Center),不同膚色的遊客在草坪上休憩,寵物狗追逐嬉鬧,自行車發燒友從身邊呼嘯而過,遠處,可以看到金門大橋的身影,星星點點的帆船在海面上飄盪。運氣好的話,還能遇上新人在海邊拍婚紗照。

舊金山灣區政府聯盟首席經濟學家Cynthia Kroll說:「當自然環境足夠優美,並提供多樣化的休閑選擇和娛樂設施時,可以把人們從世界各地都吸引過來旅遊,這讓我們的灣區充滿活力。」

Ⅳ 溫州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和劣勢環境

溫州市發展海洋經濟的有利條件和優勢十分突出:
1.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國家、省加快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的大背景下,溫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早在市委九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了把溫州市建設成為「東南沿海大商港,國際性輕工城、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和濱海山水文化名城」的「一港三城」發展戰略,為溫州海洋經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快海洋產業發展,推進海洋綜合開發,提高海洋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和地位,為我們下一步努力把溫州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方向。
2.較強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效果顯著。在全力打造「國際性輕工城」的戰略導向下,溫州打響了中國鞋都、中國眼鏡生產基地、中國塑編城、中國電器之都等「國字型大小」金名片。這一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為臨港工業、港口海運業與濱海出口加工業等產業的發展以及新興海洋產業的培育提供優越的發展基礎,為溫州市建設海洋經濟強市提供良好的平台。
3.優越的區位優勢
溫州「黃金海岸線」區位優勢十分突出。使溫州有條件按「東拓、南接、北聯」的方針,沿甌江面向大海扇形拓展,努力構建新型組團式的現代化都市,實現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的跨越,成為浙南、閩東甚至更大范圍城市群中的「領跑城市」。在建設我國中南地區出海大通道,發展對台貿易等方面溫州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4.配套的基礎設施
溫州港是交通部確定的我國沿海地區20個主樞紐港之一,目前已進入由口內向口外海港發展的新時期;隨著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全面建設,東拓城市發展空間,大力為加快洞頭狀元嶴深水海港建設與臨港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金麗溫、甬台溫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以及東海大道等工程的即將建設,使溫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隨著鐵路溫福線、甬溫線新建及金溫線改造的開始,溫州將成為地區性的鐵路樞紐;隨著社會經濟與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溫州市民用機場也將遷擴建。屆時,溫州將形成立體型的現代化綜合運輸網路,使得集疏運更為便捷,加上近年來水利、電力、通訊以及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都為發展溫州海洋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支撐條件。
5.靈活的市場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率先實行市場化運作,大膽發展民營經濟,且機制靈活,特別是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豐裕的特點,較早在投融資領域引入多元化市場運作機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成為全國唯一的金融改革試點城市,從而更為溫州多元化投融資運作引領了更大的空間。將靈活、獨特的市場機制應用於海洋經濟的發展,促進海洋經濟市場化運作,是發展溫州海洋經濟的較為有利的優勢條件。
劣勢與問題:
1.對海洋經濟的認識有待深化
對發展海洋經濟的地位認識不足、思路不寬、研究不深、目標體系不明確、引導力度不大;「以港興市」戰略舉措不力。
2.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
溫州海洋經濟與省內其它沿海兄弟城市相比,無論是在臨港工業、港口海運業、旅遊業,還是傳統的海洋產業,或是海洋高新產業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開發海洋
存在籌資渠道不寬、開發規模不大,海洋經濟低、小、散現象突出等問題,難以形成溫州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戰略性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能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
3.海洋開發投入不足日顯突出
海洋的特殊環境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風險性。而近幾年在深水港建設、灘塗圍墾等戰略性資源開發、漁港經濟區以及海洋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建設相對滯後,難以滿足溫州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需要。
4.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海洋科研實力比較薄弱,缺乏高層次的海洋科技人員與高素質勞動隊伍,海洋高新技術發展緩慢,科技對海洋經濟的支撐力較小和貢獻率較低,發展潛力大和可持續發展力強的新興海洋產業起步較慢。
5.海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
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工業和生活污染、船舶油污染、海水養殖自身帶來的污染以及入海河流帶來的其他污染等各類污染源對海洋環境質量的影響尚未得到有效緩解,近海海岸海域水質未能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赤潮事件在樂清灣、洞頭洋及蒼南縣等沿海每年均有發生。
6.政策保障力度不夠
溫州市在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體系與開發保障系統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吸收人才和資金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海洋經濟的發展潛力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缺乏機制靈活的「通關」手段。

Ⅳ 2018年是如何加快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的呢

助力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海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

負責人指出,提高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能力,豐富海洋經濟管理的政策工具:優化海洋資源配置;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和海水利用產業健康發展;上線運行海洋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台。

同時,提升海洋創新驅動能力,努力推動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深海工程、海水和海洋能開發利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金融服務該如何助力海洋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1月25日宣布,人民銀行、海洋局等八部門聯合出台了《關內於改進和加強海洋經容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圍繞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銀行、證券、保險、多元化融資等領域的支持重點和方向。

股權、債券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引導涉海企業積極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支持。保險方面,強調規范發展各類互助保險,探索巨災保險和再保險機制,加快發展航運險、濱海旅遊險、環境責任險等。

多元化融資方面,指導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推動航運金融發展,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貸聯動等模式在海洋領域的規范推廣。

Ⅶ 如何加速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

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張占海表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仍處於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部分產業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慢、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因此,為了培育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各地紛紛把計劃重點放到了優化產業結構上。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表示,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實施重點突破,並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此外,要推動海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重點扶持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海洋生物醫葯、海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遊、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加快形成海洋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

Ⅷ 中國海洋經濟穩中向好嗎

3月1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據初步核算,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7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據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介紹,2017年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可以概括為海洋經濟穩中向好,結構調整繼續深化。

具體來看,海洋生物醫葯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濱海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4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海洋電力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海上風電項目加快推進,新增裝機容量近1200兆瓦。

從區域來看,2017年,環渤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24638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7%,比上年回落了0.8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22952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6%,比上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18156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4%,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張占海表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仍處於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部分產業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慢、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但總體來看,隨著國內宏觀經濟基本面向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持續推進,以及各級政府對海洋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18年全國海洋經濟將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邁進。

Ⅸ 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戰略舉措有以下幾點:
1、以海洋經濟發展支撐海洋強國戰略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海洋經濟呈現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海洋經濟正成為我國經濟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國家海洋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多年來的良好增長態勢,全年海洋生產總值超過5.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6%。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全國涉海就業人員達到3513萬人。

近年來,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持續加大,海洋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在保持近海捕撈、海水養殖、遠洋漁業等海洋傳統產業穩中有增的同時,海洋生物葯物與製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等新興海洋產業得到持續發展。同時,我國海洋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國海洋經濟試點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正處於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提高海洋開發能力,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在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面支持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同時進一步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十三五」時期要努力使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01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新增涉海就業人員260萬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60%以上。到2020年,中國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海洋開發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必將更加明顯,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2、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隨科技進步而不斷加深,對海洋的渴望也推動著海洋科技的不斷創新。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我國正式躋身「國際深潛俱樂部」第一梯隊,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我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雪龍」號首次完成環南極航行考察,並抵達南緯75度20分開展大洋科學考察。這是中國船舶迄今到達的最南緯度。

近年來,我國組織開展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調查資料和樣品,我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等多塊國際海底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我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必須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中國將來要搞好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強對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同時深入開展大洋和極地科考工作,提升我國深海大洋科學研究水平。

3、提升管控能力,堅決維護海洋權益

當前,海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聯系紐帶,在國際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顯。《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4)》指出,我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所面臨的斗爭形勢尖銳復雜。

2013年,國家海洋局完成了我東海200海里以外大陸架部分劃界案的陳述報告,向國內外宣傳我釣魚島和南海立場主張,提交的10個海底地名命名提案獲得國際組織審議通過。

2013年中國政府公務船完成船舶定期維權巡航執法36個航次,海上巡航262天,巡航范圍覆蓋中國全部管轄海域。其中抵近觀察我南沙群島被侵佔島礁18處,巡航編隊共計50次進入釣魚島領海巡航。

中國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我們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統籌謀劃,積極作為,提高維權能力,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開展有理、有利、有節斗爭的准備,又要堅持用和平方式、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努力維護海上的和平穩定。

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邁向海洋強國的腳步正在堅實前行。

參考文獻:
中國要從海洋大國昂首邁向海洋強國--甘肅頻道--人民網
鏈接:
http://gs.people.com.cn/n/2014/0611/c183343-21395286.html

閱讀全文

與海洋經濟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怎樣贏 瀏覽:328
貸款雙人面簽 瀏覽:691
期貨到期沒成交 瀏覽:799
AGF合約基金 瀏覽:479
長富理財地址 瀏覽:188
大唐電器股票 瀏覽:800
股票新華醫療 瀏覽:431
股票退市條件 瀏覽:2
華泰柏瑞量化明選基金本周啟航 瀏覽:327
原油價格對俄羅斯影響 瀏覽:267
tft交易體系 瀏覽:430
招商銀行外匯入帳時間 瀏覽:444
0擼理財 瀏覽:922
國際股票大佬 瀏覽:835
康奈股票 瀏覽:458
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 瀏覽:775
2019年4月18號鋁錠價格 瀏覽:783
股票配號和中簽 瀏覽:559
期貨滑點厲害 瀏覽:570
電廠投資估算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