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套路有很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上當被騙,為了規避風險我在投資前都專會先做好調查,屬有沒有風險准備金,有沒有存管銀行,資金去向是怎樣,投資團隊是否優秀,百姓口碑如何等都是需要考察的東西(最後Q了介貸wang),廢話不多說,投資理財主要有以下幾個陷阱:
陷阱一:
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財指的是對財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保值、增值為目的;如果想通過理財迅速發財,那是很容易忽視風險,成為被套的對象的。
陷阱二:
實際收益不等於預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但是會標最高預期收益率進行宣傳,誤導用戶進行購買。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對外宣傳可以獲得9%的收益,而實際用戶卻無法獲得。所以,大家在關注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了解這款產品的屬性,如果看著高息就往裡跳,時間成本可能就會很高,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陷阱三:
不注意分散風險
風險一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資,可以用一句俗語概括,「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有資金集中在一個產品中,極易變成家庭理財悲劇,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另一方面是,風險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內老話來概括一下,「高收益一定高風險,高風險不一定高收益」。
㈡ 理財是不是都是騙局
不一定是:但要注意這幾種騙局:(一)「公安防護」類
近日,家住錫山區的劉女士報警,稱其於5月21日接到一個自稱是通信局的電話,對方告知其曾在北京某移動營業廳辦理的電話卡涉案,並稱接到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要將其的銀行卡凍結。
隨後,電話又轉接到自稱是北京延慶公安局,對方讓其添加了一個QQ號,並發了一張警官證照片給劉女士,讓其點開對方提供的所謂「最高人民檢察院」網頁鏈接下載一個「公安防護」的APP。不知有詐的劉女士按對方要求先後從四張信用卡以及支付寶借唄套現等方式轉入該APP約22萬元。不久,劉女士發現被騙,於是報警。
(二)投資薦股類APP
今年4月,家住梁溪區的張女士使用手機上網時無意點開一個叫紅星杯賭王爭霸賽的頁面,內有老師講課,稱比賽結束後可購買強勢股票。隨後,一自稱「管理員」的網友加張女士微信並發了一個「紅賽牛」的股票APP投資軟體讓其注冊軟體賬戶。於是,張女士通過手機銀行先後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了27.5萬元購買所謂的「牛股」。然而,張女士不久後發現買的對方推薦的股票都虧錢,想把錢轉出來,對方則讓其等到6月10日再轉。6月10日,張女士發現該股票軟體打不開了,損失共計27.5萬元。
(三)投資虛擬貨幣類APP
今年5月底,家住梁溪區的周女士在一微信理財群里獲悉了投資比特幣的信息,並在群里「老師」指引下注冊了APP賬號然後開始投資,購買一手比特幣保證金是1000美元,以此類推,可買漲買跌,如果購買的比特幣行情與購買方向相同,就贏了,反之則輸了。至7月5日,周女士共「盈利」20餘萬元。7月6日,周女士發現無法登陸平台,經咨詢「客服」告知其本金和盈利都爆倉了,周女士損失共計73萬元。
(四)網路貸款類APP
6月13日,家住梁溪區的朱先生在家中接到一自稱「某氧氣貸」網路平台工作人員電話,問其是否有資金需求。隨後,朱先生添加對方微信,並按對方提供的網址下載了「某氧氣貸」APP操作申請貸款。期間,對方以需要交保證金、手續費等理由讓朱先生轉賬8.1萬余元到指定賬戶,但一直未放貸款。不久,朱先生發現上當遂立即報警,損失共計8.1萬余元。
(五)游戲博彩類APP
近日,江陰市民季先生來到華士派出所報警,稱一微信好友在4月初向其推薦了一個名為「恩佐娛樂」的網站,並號稱該平台是大平台,信譽好,回報效益高。隨後其又向季先生發送了一個網頁鏈接,並讓其下載該APP。截至5月中旬,季先生通過自己銀行卡向該平台共注入88萬元,雖期間提現17萬余元,但隨後發現平台無法登陸,損失共計70萬余元。
㈢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㈣ 有哪些常見的理財騙局
超高收益率的P2P小平台很危險去年P2P行業爆雷一大片,多少被雷的投資者還在苦苦等待結果。大部分踩雷平台幾乎都是通過超高年化收益率來哄騙投資人,其實哪有那麼好的事。P2P騙局太多了,小編也就不一一說了。大家千萬不要再被高收益這個幌子蒙騙,一定不要選擇那些小平台,選擇P2P要從多方面再三了解。專坑老年人的街邊理財街邊或者大型超市門口有一些西裝革履的小夥子或者姑娘,專門找老年人推銷理財產品。他們嘴巴像抹了蜜,通過送一些小禮物,把老年人到公司美其名曰詳細了解產品。到了公司,你會發現裝潢華麗,於是就以為公司實力強大,信了他。但這用來騙人的華麗外表,騙到錢了以後他們就跑路,人去樓空。鼓吹有政 府****的虛假「P2G+PPP」項目理財騙局為了提高可信度,鼓吹自己有經濟學家、電視台甚至********,真的膽大包天。「PPP」概念很火熱,「PPP」是指****和企業合資修建的公益性的項目,並提供政策保護及法律保護。騙子公司借著「PPP」幌子,虛構一個項目來斂財,對投資人們也是給出一個超高的年化收益率。以為是有****「兜底」的基建項目,投資人們沖著這點就投了錢,其實都是假的。美女邀你現貨交易詐騙有一類騙子偽裝成膚白貌美的白富美,美女通過聊天與你拉關系,然後再哄騙你投資交易白銀、原油、瀝青現貨。介紹自己有一個引導投資的「分析師」,賺到一筆可觀的收入。許多男性被誘騙後參與所謂交易,與「美女」一起投資。據公安機關調查發現,所謂現貨交易平台都是虛假平台,投資人的錢在投入之後就被提走了。平台上所顯示的數據,都只是在操作一個數字;除此之外所謂「分析師」還會向你收取高額手續費,掉入這種騙局結果只能是血本無歸。網路交易詐騙網路交易騙局中最為多見的是「二元期權」,它對未來某段時間內外匯、股票等品種的價格走勢進行猜測,本質類似****博。投資人投資的錢根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外匯大盤交易,而「盈利」其實是來自不斷加入的「下線」或代理的資金,也就是「龐氏騙局」。二元期權網站大多注冊在境外,一旦上當受騙,損失很難追回。
㈤ 銀行工作人員誘導客戶存款有哪些套路如何防範存款變理財產品或者保險
銀行工作人員營銷任務重、壓力大,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客戶也會表示理解,但是變相套路客戶存款就只能是不可原諒的責任了,屬於欺騙行為的性質,客戶發現被騙就可以找銀行協商退款,更可以直接投訴。
客戶來銀行存款是對銀行的一種信任,銀行工作人員不能因為網點或者個人的理財、保險任務完不成而有所傾斜,使用欺騙、誘導、變相套路客戶的不擇手段,讓客戶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存款轉其它產品的角色轉換。客戶發現受騙上當後直接去監管部門投訴,維護自己的權利。
㈥ 民間互助理財49800漏洞
漏洞是人心,現在的人一旦做大私慾膨脹,沒有底線,不按套路出牌,拿走不該拿的錢。所以保障機制很重要。用好的制度好的保障機制層層控制好那麼就完美了
㈦ 威海民間互助理財騙局5萬賺800萬 是怎麼騙取的
套路都是一樣的!許諾高額返利,按時反錢,突然崩盤
㈧ 網上教人理財的是什麼套
坐我。這次學習的選擇是過去還是錯誤的孩子比較多。
㈨ 央視曝光理財課騙局:1元學理財被騙近萬元,這樣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在微信公眾號中經常會刷到一元理財這樣的免費課程,而人們出於好奇心總想去學著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提高自己的錢生錢的概念,而殊不知這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大家對於公眾號發的一些雞湯文學應該不陌生了,而這些公眾號的文學當中穿插著各種各樣的廣告。為了能夠吸引大家隨意瀏覽的目光,它的標題都非常的吸睛,目標人群大約就是普羅大眾,那些手上有一些閑錢,但對於理財還處於小白階段的人們。一塊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零門檻的感覺,反正也是聽一聽嘛,所以那些免費的小白課程吸引了很多人去報名。
當學員們交了近萬元的進階課程費用之後,老師把他們拉到了另外一個群中,而隨後也開始了變臉。每天還是會固定發一些課程和專業知識的信息給他們,但已經不會像小白群中講解的那麼細致,甚至是愛搭不理的。
這前後的巨大反差讓很多學員想退錢,這個時候狐狸的尾巴就露出來了,可以繼續學習,但是退錢就不行了,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上了這條賊船。
㈩ 投資理財被套路了
投資理財被套路了,以後就會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