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年存款返現,銀監會管嗎
不合法的;
銀行花錢買存款的行為是不合法的,其行為違反了《銀行法》的相關規定,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七條
商業銀行不得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採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款。
部分銀行私下裡都對定存客戶推出了「存款返點」「定存貼息」等活動,如一家小型股份制銀行規定,50萬元定存一年返4%。,100萬元定存一年則可返5%。。而一些銀行推出的「存款返點」等實際已成為「隱形利率」,若將這些返現摺合為存款利率,相當於存款利率在原來基礎上上浮至少0.4%,而部分銀行的「存款一日游」給出的高額日息上浮幅度更大。業內人士指出,現在正值一季度沖刺,很多銀行為了今年首個開門紅,不惜自掏腰包補貼利息來吸引存款。
目前監管層已在嚴格監控銀行高息返點的攬儲行為,但為了應對業績考核,一些銀行員工甚至自掏腰包支付高額利息,而這些員工與客戶也多為私下「口頭」約定。不過,即使出現違約的現象,也僅僅損失「返點或者貼息」這部分收益,本金與銀行利息基本不會出現閃失。因此,這類存款只適合資金量在100萬元以上且與該銀行客戶經理較熟識的客戶。另外,建議資金量小的市民盡量不要與陌生人組團存款,不能為了貪圖返利,而把資金存入別人的賬戶,以免引起糾紛。這部分市民可選擇當前銀行推出的季末「沖時點」理財產品,如預期收益率相對較高且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比較完善的城商行理財產品。
『貳』 理財產品中有凈值型理財產品和非凈值型理財產品,這倆種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
基金理財:凈值型和非凈值型有何區別,選哪個收益高?
凈值型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預期收益,產品凈值變動決定著投資者預期收益的多少或者虧損。
從本質上看,預期收益型產品所投資產的風險難以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上,客戶無法判斷自身承擔風險大小和真實收益,從而導致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客戶很有可能買了相同的產品,帶來投資者風險收益不匹配的問題。綜合來看所有投資理財產品都是風險高,收益就高。所以看你自己怎麼選!
『叄』 投資理財的那個素言服務app是華元融資租賃(杭州)有限公司的嗎那個上邊的理財返點高的可怕可信嗎
別信,高額返利,詐騙
『肆』 去櫃台買銀行理財產品有返點嗎
你好,銀行理財產品沒有返點也沒有收益率優惠,如果資金數額巨大,可以找客戶經理買私人銀行客戶專享的產品,收益會高一點。
『伍』 銀行理財產品是騙人的嗎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版有權註明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陸』 買平安保險理財產品尊耀有返點
投資理財保險主要有三類:具體為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嚴格意義上講,分紅險和萬能險屬於理財類產品,投連險屬於投資類產品。
分紅型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將其實際經營成果優於定價假設的盈餘,按照一定比例向保單持有人進行分配的保險。
萬能型保險是指包含保險保障功能並設立有保底收益投資賬戶的保險。
投資連結型保險是指包含保險保障功能並至少在一個投資賬戶擁有一定資產價值的保險。
1、購買分紅保險產品的注意事項:
如果投保人選擇購買分紅保險產品,投保人應當了解分紅保險可分配給投保人的紅利是不確定的,沒有固定的比率。分紅水平主要取決於保險公司的實際經營成果。如果實際經營成果好於預期,保險公司才會將部分盈餘分配給投保人。如果實際經營成果比預期差,保險公司可能不會進行盈餘分配。不要將分紅保險產品同其他金融產品(如國債、銀行存款等)等同或進行片面比較。
2、購買萬能保險產品的注意事項:
如果投保人選擇購買萬能保險產品,投保人應當詳細了解萬能保險的費用扣除情況,包括初始費用、死亡風險保險費、保單管理費、手續費、退保費用等;萬能保險產品的投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投保人要承擔部分投資風險;產品說明書或保險利益測算書中關於未來收益的測算純粹是描述性的,最低保證利率之上的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
3、購買投資連結保險產品注意事項:
如果投保人選擇購買投資連結保險產品,投保人應當詳細了解投資連結保險的費用扣除情況,包括初始費用、買入賣出差價、死亡風險保險費、保單管理費、資產管理費、手續費、退保費用等;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投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投資風險完全由投保人承擔;產品說明書或保險利益測算書中關於未來收益的測算純粹是描述性的,實際投資可能贏利或出現虧損。
『柒』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只要是理財產品,那麼或多或少肯定有風險,唯一的區別就是風險的大與小。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
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2014年銀監會在下發的39號文第五條第二款中明確規定,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必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信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你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不到該款編號對應的理財產品,一律視為虛假理財。
綜上所述,只要避免了飛單以及虛假理財,那麼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應該算是可控的,特別是R3以下的產品,基本無需過於擔心。
『捌』 關於理財
首先,規劃比理財自身更重要。
比如10%左右資金購買保險,10%資金存入銀行,用於平時的急用,70%資金用於投資,包括保險投資產品,基金,股票等投資方式。
其次,該保險產品是分紅型,收益由每年紅利決定。
對於保險公司的分紅,是根據保險公司每年的盈利狀況而定,可有可無,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
如果說合同內容沒有明確說明其具體領取金額,僅憑人的一張嘴說:「是如何的高」,都將是保險公司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第三,購買保險的順序是:必須先保障型產品,包括1,消費型(意外險,定期壽險等);2,積累型(終身壽險,兩全險等)。然後才是醫療保險(普通醫療,大病醫療險等),養老保險,子女教育金,投資分紅型產品等等。
同時,家裡人購買順序是:1,經濟支柱;2,你的愛人;3,無經濟收入的家庭成員,比如小孩,老人等。
購買保險原則是以社保為基礎,再加之適當的商業險作為補充比較好一點.
比如先購買國家推出的社保(最好有單位出面購買的情況)比如農村戶口的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戶口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然後再考慮商業保險作為補充。
投保遵循「高額損失優先原則」,即某風險事故發生頻率不高,但造成損失嚴重,就優先投保。
其保險費用的支出一般為年收入的10---20%左右,最好別超過20%,即用10%的資金保全自己100%的資產。
說實在的,我們賺錢一輩子,同時也花錢一輩子,那麼每個人這么辛苦工作,為了什麼呢?將來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但都必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聰明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只有保證了賺錢的資本,就能夠賺更多的錢,所以購買充足的醫療保險很重要。如果健康沒有保證,有再多的養老保險金,也是不切實際的。
在這里,我知道在這個行業,大家有公認的三句話是這么說的「品牌在人壽」「平安的人才」「新華的產品」
最後關於投保原則需要注意的是:
(一)買保險先買醫療健康,有健康就能保證客戶擁有一切。
(二)買保險輕言語重合同,人壽保險一般都是,中長期合同,買好了就能成為終生幸福,否則影響很大。
(三)保險產品需要具備保值增值的功能,現在的生活水平日增月高,必須能夠抑制通貨膨脹。
(四)買保險必須首先保障一家之主,如果家庭主要的財富創造者都沒有保障,那麼保費?生活費?等家庭開支費用都是沒有保證的。
(五)買保險先大人後小孩,大人就是小孩子最好的保障。如果說大人都沒有保障,小孩擁有再多的保險,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畢竟是大人在為小孩支付相關費用。
『玖』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拾』 高收益靠譜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你想問的是高收益的固定收益類理財吧!高收益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有信託版產品,資管產品,定向權融資工具
信託產品:信託產品是信託公司發的產品,100萬起投,收益在7%-9% 之間。信託公司是銀保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
資管產品:這里的資管產品指的是有資管公司發的金融產品。這里說的資管項目根據管理人區分有三類,一類是證券公司資管,一類是公募基金子公司資管 還有一類是.期貨公司資管。這三類都是屬於證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
定向融資工具:定融融資工具是債的一種,也叫私募債。起投門檻10萬以上,收益再8%-12%,屬於直接融資工具,金交所掛牌備案。是近幾年發展較快的融資工具。金交所是屬於地方金融辦監管的機構。
本人在理財方面已經多年,都是通過進元財富購買的,他們產品豐富齊全,還有高返點,你可以去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