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小麥公社融資

小麥公社融資

發布時間:2021-05-16 00:07:04

❶ 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區別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庄園經濟。庄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園。典型的庄園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庄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關系:

1、庄園生產者主要是農奴,此外還有自由佃戶、僱工和奴僕等。農奴除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還須無償地為領主耕種自營地。農奴大部分時間要為領主勞動,一般每周3—4天,農忙時增加。農忙時必須優先完成領主自營地的耕作義務。這就是所謂的勞役地租。庄園法庭每年召開數次,主要審理農奴與封建主之間的糾紛,以保護領主的利益。

2、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塊,由原來的奴隸或隸農獨立經營,但他們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納租服役,而保留下來的羅馬大地主,也改用交納地租的自由佃農和依附佃農來耕種。平民在戰亂中無奈的選擇也促進了西歐庄園制的發展。

3、半自由民,其地位介於農奴和奴隸之間,份地世襲使用。庄園主對各種依附農民有不同的人身奴役及司法權力,可以利用庄園法庭(一般由總管主持)審判農民並收取罰金,也可以根據本庄園的習慣向農民徵收各種實物及貨幣等,這些成為庄園主收入的重要來源。

(1)小麥公社融資擴展閱讀:

1、封建庄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庄園內的一切生產都是為了供應領主消費和依附農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園不能生產的如鹽、鐵等,才從行商手中購取。 庄園經濟的興盛時期約在9~13世紀。它的形成大約和生產力低下有關。

2、12和13世紀,由於生產力發展以及商品貨幣關系的影響,已不斷發生庄園自營地縮減、勞役地租改為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等現象。但也有不少地方,特別是大修道院所屬庄園反而擴大自營地,加強勞役地租剝削。14世紀起西歐經濟變化劇烈,庄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取得人身自由,勞役制庄園趨向瓦解。

❷ 蒼溪歧坪楊牟橋有何用


歧坪,又稱「鄧州城」、蒼溪第二城,為全縣經濟、文化、教育、金融、商貿、醫療、交通、物流等副中心。現今歧坪為省級重點鎮(正在報批國家級重點小城鎮)、省級衛生城鎮、省級環境優美示範鎮、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鎮、省級環保生態先進鎮、川北經濟強鎮等。[1]2013年5月被列為全省首批「百鎮建設試點行動」試點鎮[2]。根據《廣元市蒼溪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地震災後廣元市城鎮體系規劃調整》,把歧坪鎮定位為:廣元市域重點中心城鎮、蒼溪縣域副中心,以商貿服務、農副產品加工、輕工業以及鄉村生態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型城鎮。中文名稱歧坪鎮外文名稱Qiping Town別 名鄧州城、歧愜行政區類別建制鎮所屬地區中國西南,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下轄地區鄧州社區、宋江社區、六股樹村等政府駐地新興路上段電話區號0839郵政區碼628421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北緣、秦巴山脈南麓面 積81.7k㎡人 口4.7萬人(2013年)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著名景點宋江晚渡、三井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園區等火車站蒼溪站(蘭渝鐵路)車牌代碼川H目錄
1基本概況
2歷史沿革
3行政區劃
4自然地理
5經濟發展
▪ 金融商貿▪ 農村經濟▪ 旅遊產品及鄉鎮企業
6交通與旅遊
▪ 交通運輸▪ 休閑旅遊
7社會事業
▪ 教育文化▪ 醫療衛生▪ 新農村建設▪ 重點項目
8重要機構
9聚焦發展
▪ 特色聚焦1 :產業強鎮▪ 特色聚焦2: 文旅興鎮
10城鎮建設
▪ 發展目標▪ 具體任務▪ 結語1基本概況編輯歧坪因地處山間平壩,臨宋江之濱,居龍山、白驛、元壩三要道之歧而得名,素有「鄧州走廊」之稱。位於四川盆地北緣、秦巴山脈南麓,東河貫穿全境。東靠蒼溪縣月山鄉、白驛鎮;北抵岳東鎮、灕江鎮;西臨喚馬鎮、元壩鎮;南抵閬中市方山鄉。全鎮幅員81.7平方公里,耕地2.9萬畝,轄40個行政村(社區)、248個村(居)民小組、1.14萬戶,轄區總人口約4.7萬。[3]歧坪場鎮地處蒼溪縣境腹部,距蒼溪縣城42公里,距廣元約120公里。截至2013年,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2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近2萬。
宋江東岸老城區全景
1994年,歧坪就被列為全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爾後又被廣元市列為優先發展的4個區域中心城鎮之一(參見《地震災後廣元市城鎮體系規劃調整(2008-2015)》),2013年又被列為全省首批「百鎮建設試點行動」試點鎮,為首批蒼溪縣唯一一個。歧坪城鎮位於龍門山麓、宋江河畔,依山傍水,沿河建城。走進坐落在美麗的宋江河畔的歧坪,城鎮街道寬敞整潔、商鋪銀行應有盡有,一派繁榮,為居住創業寶地。城鎮自來水、電力、燃氣、通訊、郵政、文體廣場等市政設施完善,川北民居錯落有致……這里不像是一個大山深處的小鎮,更像是「濃縮版」的現代城
歧坪街區
市。[1]清人李作楹詩雲:「歧路亡羊,眾人皇皇,南北驅馳,朝夕奔忙。[3]」歧坪風光秀麗,龍門聳翠,長橋卧波,晚渡夕照,留連忘返。有詩賦曰:峰巒疊翠,龍門環拱東隅;素湍綠潭,宋江奔涌嘉陵。長虹卧波,連東西之通衢;廣廈摩天,落銀河之星辰。物換星移,思接千載。 秉巴蜀之惠風,得山川之靈氣。演天地之雄烈,齊日月之焜煌。獨攬形勝,物流聚會,歧愜自古繁華。2歷史沿革編輯歧坪歷史悠久,西晉太康始置歧愜縣,至今已有1700餘年。先後為宋安縣、歧坪縣、南平州和鄧州治地,歧坪建縣歷時較長,先歧愜,後宋安,再歧坪,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北宋,約780多年。
晉武帝太康時(280-289),在此置歧愜縣,歷西晉、東晉,屬巴西郡。南朝劉宋武帝永初時(420—422)改名宋安縣,取安宋之意,屬宋熙郡。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宋安縣更名歧坪縣,縣治在今歧坪場鎮,屬東洛郡。北周屬晉壽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屬利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義城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屬隆州。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為避李隆基諱,改隆州為閬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改州為閬中郡;肅宗乾德元年(公元758)又改郡為閬州。歧坪縣先後屬之。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歸利州路閬州管轄,歧坪撤縣降鎮,並入蒼溪縣。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省入奉國縣。
元代屬四川中書省廣元路保寧府蒼溪縣管轄。
明代屬四川布政使司保寧府閬州漢昌縣管轄。
清代屬屬四川行省保寧府蒼溪縣管轄。
中華民國時期:①屬四川行省嘉陵道署蒼溪縣管轄。(民國二十四年撤嘉陵道署改制督察區,作川北督察區)。②1933年7月臨時成立蘇維埃蒼溪縣委,屬四川行省川陝革命區蒼溪縣管轄(蒼溪縣第二區歧白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歧坪區:建國後設立蒼溪縣歧坪區,1992年撤區公所,1994年設歧坪片區督辦室,1995年置歧坪區工作委員會。原歧坪區下轄歧坪鎮、白驛鎮、灕江鎮、南陽鄉、登高鄉、土鯉鄉、文林鄉、煙峰鄉、月山鄉、萬安鄉。歧坪鄉(鎮):1951年建歧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6年置歧坪鎮。①屬川北行署區劍閣專區蒼溪縣管轄(1950年1月18日,蒼溪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歸川北劍閣管轄)。②屬四川省南充專區蒼溪縣管轄(1953年,歸四川南充管轄)。1970年南充撤專區改制地區,作南充地區。③屬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管轄(1985年9月,歸四川省廣元市管轄)。2004年8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28號)同意蒼溪縣撤銷登高鄉建制,將其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歧坪鎮。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0號)將原南陽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歧坪鎮。歧坪鎮人民政府駐歧坪場新興路上段。至此現歧坪鎮的行政區劃基本形成。3行政區劃編輯歧坪鎮下轄4社區、36行政村:©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歧坪地圖場鎮2社區:鄧州社區、宋江社區郊區2社區:南陽社區、登高社區36行政村:宋水、宋安、土廟、太營、曙光、紅雨、銀龍、天星、騎龍、旭光、譚魯、寶寺、五一、彭家梁、楊家橋、寶山、譚家河、萬貫、三江、鹽井、四蠻寨、樊家山、綉峰、保全、六股樹、梁鳳、園坪、花碑、滑石、寨堡、樓坪、白石、楊牟、紅光、愛國、鞍山4自然地理編輯歧坪處於北緯32°,東經106°,位於四川盆地北緣、秦巴山脈南麓,東河貫穿全境,屬丘陵地區。境內地貌由低山和深丘及河谷平壩構成,土壤酸鹼度為5.8- 8.2pH。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 高山寒未盡,谷底春意濃 」的氣候特徵。常年平均氣溫16.9℃,一月份平均氣溫6℃,七月份平均氣溫27℃,極端最低氣溫約 -4.6℃,最高氣溫約39.3℃,晝夜溫差3-7℃,年均日照1352.52/h,年均無霜期288天,年均降雨量1100mm以上。5經濟發展編輯歧坪鎮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兩稅收入363萬元,GDP總量約5億元,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運行。本屆全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實現一個總目標,即經濟總量翻一番,建成川北經濟強鎮;推進兩個轉變,即由庭院經濟向農業產業化轉變,由農業立鎮向工業強鎮轉變;夯實三大基礎,即以交通、水利、能源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強四大產業,即獼猴桃、蠶桑、生豬、糧油產業;做好五篇文章,即項目投入、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和諧歧坪建設。金融商貿歧坪商貿繁榮,商鋪林立,市場活沃,一派興旺景象。已有361度、美特斯邦威、特步、七匹狼、吉爾達、本色等著名服裝鞋類品牌專賣店進駐歧坪;有歧坪人民商場、新世界百貨、陽光超市、祥鶴等購物中心極大的豐富了百姓的購買需求;場鎮有大型農貿市場1個,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
廣元市貴商村鎮銀行歧坪支行
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四川農村合作銀行(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廣元市貴商村鎮銀行等2013年12月13日上午,廣元市貴商村鎮銀行歧坪支行開業。該支行主要為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是廣元市貴商村鎮銀行設立的第一家鄉鎮支行。該支行的設立對歧坪鎮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加快金融事業發展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4]農村經濟歧坪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等糧油作物,其它副產品10類、60餘個品種;域內盛產柑桔、獼猴桃、脆香甜柚、雪梨、黃桃、烤煙、油桐等。農村經濟糧油、獼猴桃、養殖三大支柱產業助推全鎮經濟發展,紅心獼猴桃飄洋過海,成為特色出口創匯產業。歧坪鎮在推行農村經濟中,根據實際分類實施,在發展思路上不搞齊步走,模式上杜絕一刀切,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水果、蔬菜、糧食、勞務輸出為主的農民增收模式。對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鹽井、三江、彭家梁村,在穩定紅陽獼猴桃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繼續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種植質量,與公司有效對接,降低農民種植風險,形成優勢產業,全力打造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確立養殖業初具規模的旭光村等七個村為養殖基地,不斷強化服務措施,配套激勵機制,完善幫扶政策,努力實現養殖擴模提質新突破,使其真正成為農民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對土地肥沃的銀龍等村,大力發展糧油產業,積極擴大良種良法。條件落後的譚家河村,主要以勞務為主,強化服務手段,幫助外出農戶妥善解決各種家庭困難,提高勞動技能,做大做強勞務經濟,確保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村經濟發展
歧坪鎮為推動獼猴桃園區擴建,不斷探索新路子。一是採取土地流轉模式,村組幹部、能人、專合社當業主,實施集約經營。二是採取反租、倒包形式,推動大戶發展,克服有地無人種,有人無地種的矛盾。三是組建金元專合社,採用農戶自己投入,自己建園,專合社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走產加銷一體化模式。截止2013年,三江、鹽井已建成集中成片獼猴桃園區800畝。旅遊產品及鄉鎮企業歧坪鎮絲毯廠生產的真絲掛地毯和漓山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歧愜」牌漓山系列大米、「漓山靈芽「茶葉是歧坪三大知名旅遊產品。歧坪掛地毯獲多屆省旅遊品博覽會金獎,其中500道熊貓掛地毯被省旅遊局評為特色旅遊產品,2010年在參展上海世博會時榮獲國家旅遊產品博覽會銅獎;「歧愜」牌漓山
歧坪真絲地毯
系列大米、「漓山靈芽」茶葉被國家標准委員會評為「無公害農產品」,漓山系列大米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評定為「全國放心米」,茶葉獲省名茶銀獎、首屆「廣茗杯」金獎、市知名品牌。廣元市蒼溪縣歧坪農機製造廠於1999年開始從事農機製造,現已成為集農機研發、製造、銷售於一體的大型專業廠家,綜合實力居同行業前列。產品暢銷川、渝、陝、甘、滇、鄂、皖、豫、湘、貴、魯等11省市,已進入國家《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5]6交通與旅遊編輯交通運輸
歧坪客運站
歧坪為蒼溪四大門戶之一、東南部交通樞紐,縣域東部及周邊20餘鄉鎮的人員、物資中轉集散地。從蒼溪縣城發往縣域東部、中部以及北部各鄉鎮的班車均經過歧坪,交通極為便利。城鎮內建有客運站,有發往蒼溪、廣元、成都等地的班車,曾開通到上海、寧波、蕭山、東勝、西安、太原、蘭州、鄭州等地的長途班車(一度停運待恢復,春運期間部分直發)。為方便廣大旅客出行,廣運集團蒼溪公司歧坪客運站已與蒼溪客運中心站聯網售票,成都鐵路局廣元火車站亦在歧坪設有車票代售點[6],發售到全國各地的車票。蒼巴、蒼旺公路等貫穿歧坪,綿萬高速(綿陽—萬源)、金蒼旺高速(青川金子山—蒼溪—旺蒼)高速將經過歧坪,屆時將於南陽境內修建一處互通立交。[7]附表:歧坪汽車客運主要運營線路情況[8]
歧坪汽車客運主要線路一覽表
運營線路 歧坪發車(經停)時間 到達站 備注
歧坪—蒼溪 6:30—17:30(循環發班) 蒼溪客運中心站 經元壩
歧坪—廣元 上午6:00—12:00;下午約14:00 廣元上西長途汽車站
歧坪—成都 8:00;9:00 成都五塊石客運站
歧坪—萬安 不定時 萬安場 小客車
歧坪—煙峰 不定時 月山煙峰場 小客車
歧坪—灕江 不定時 灕江場 小客車
歧坪—廣元 不定時 廣元上西長途汽車站 元壩、喚馬、灕江、登高始發
歧坪—重慶 約12:00 重慶菜園壩長途汽車站 旺蒼始發
歧坪—南充 約12:00 南充城北客運站 旺蒼始發,歧坪直發暫停運
歧坪—南部 約10:30;17:00 南部客運中心站 旺蒼始發,經閬中
歧坪—巴中 約8:00 巴中江北客運站 蒼溪始發
歧坪—旺蒼 約8:30;10:00;12:00;14:00 旺蒼客運中心站 蒼溪、南充、南部等地始發
歧坪—喚馬 約11:00;18:00 喚馬場 廣元始發
歧坪—龍山、文昌、東溪、白驛、運山、石馬、岳東、高坡、灕江、石灶、土鯉、月山、文林、煙峰、萬安、彭店、金斗、鞍子、柏楊、黃貓、白山、白岩、雙河、河地、龍洞、田菜、橋溪、何家梁等鄉鎮及村莊 7:00—18:00,不定時 各鄉鎮客運站或場鎮 蒼溪始發
歧坪—寧波 一度停運,待恢復(春運期間部分直發)
歧坪—杭州(蕭山)
歧坪—上海
歧坪—西安
歧坪—太原
歧坪—鄭州
歧坪—蘭州
歧坪—鄂爾多斯(東勝)

❸ 廣德縣的人口

糧食作物生產歷來是縣內農業生產的主體。糧食又以稻穀為大宗,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其次為小麥、山芋、黃豆、大麥、雜豆等。
廣德以盛產稻穀名著皖南,正常年景,糧食自給有餘。但在建國前,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加上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糧食生產一直上不去。據資料統計。民國22年(1933)全縣糧食產量4153.1萬公斤。次年,發生大旱,糧食產量劇降,只有上年的26.7%。建國前幾年,糧食產量也只在5000萬公斤上下,到1949年,全縣耕地為460168畝,農業人口為203442人,糧食產量不足5000萬公斤,平均每個農業人口佔有糧食234公斤。
建國以後,糧食生產有了發展。1950年至1953年的四年為糧食生產恢復時期,產量年平均遞增4.9%。
1952年,由於重視興修水利,春播水稻51萬畝,提出「不留一畝白水田」的口號,廣施肥料,第一次提出防治蟲害,建立及時逐級報告制度,全年糧食產量7.75萬噸,比1949年增加了55%,人均佔有糧食350公斤,是建國後第一個豐收年。
50年代中期,是縣內第一個經濟建設高潮時期,農業生產發展迅速。
1954年,全縣掀起開荒搶種高潮,到9月下旬,共開荒136950畝,搶種各種晚秋作物152740畝,加上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0.59萬噸。1955年開始試種雙季稻。首先選擇光、熱、水、氣條件好的高湖鄉和平社、東山鄉東升社、雙柏鄉勞動社改種雙季稻,都獲得大面積豐收,早稻全年平均單產138.5公斤,高的達300餘公斤,連作晚稻畝產達200餘公斤。這年7月中旬乾旱,雙季早稻解決了渡荒的糧食,社員稱雙季稻為「救命稻」。
195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1萬噸,比上年增加4.8%,是1949年的2倍多。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共產風」、「浮誇風」,使糧食總產量急劇下降。1958年減少耕地6338畝。1960年,農田拋荒面積達94966畝,占水田21.5%,當年糧食播種面積763045畝,總產5.08萬噸,單產僅66.5公斤,略高於1949年的生產水平。
到1962年的5年中,每年糧食產量徘徊在5萬噸左右,比50年代中期大幅度下降。以後,隨著農業經濟調整,加上大力推廣以農墾58為主的水稻良種,糧食生產又呈現發展趨勢。1965年、1966年產量均接近10萬噸。
「文化大革命」初期,農業生產發展緩慢。70年代雙季稻種植面積擴大,1971年雙季稻突破20萬畝。1974年達到288240畝,為栽種雙季稻最多的一年,平均畝產246.5公斤,全年全縣糧食總產達15.7萬噸,第一次突破了15萬噸大關。1978年,全縣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仍取得了產量8.82萬噸的收成。
進入80年代,農業生產發展加快,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縣出現了不少糧食生產專業戶,每戶年產糧高達2~2.5萬公斤。
1982年,從午糧到「四稻」,季季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達17.71萬噸,農業人口人均佔有糧食476公斤,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1983年、1984年縣內雖然連續兩次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但糧食產量仍然達到常年水平,分別為13.42萬噸和15.41萬噸。1987年糧食總產17.38萬噸,農業人口人均佔有糧食413公斤,比1949年分別增長365.8%和176.5%。
2012年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85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新增農業「三品」認證5個。東亭高峰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現代農業示範園、林下經濟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4.5萬畝、17萬畝。被授予「全國產糧大縣」、「全國生豬標准化示範縣」、「全省林業產業發展十強縣」。被列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縣」。 廣德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唐代即有造紙(土紙)、繅絲、竹木器加工等業。
明萬曆年間,鄉人已陸續開採煤炭。清康熙年間,曾「聚眾數萬」,入山挖煤。因朝野圍繞采與禁紛爭不已,採煤時斷時續。明清時期,造紙、繅絲等業都曾興盛一時。後俱毀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兵燹、疫癘。清末,隨著移民大量入境,手工業生產緩慢復甦。同治末,商人吳國基在州城創辦織布機坊,有木機120台。
光緒三年(1877)裼泰源紙坊在南鄉山區開辦。年產表芯紙330擔。光緒三十三年(1907)官督商辦廣益煤礦公司在獨山豬翎洞、梁家山建窯採煤。
民國12年(1923)富商趙少丞發起創辦廣明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購進國外生產的柴油機和直流發電機發電。
至民國25年(1936)全縣有陸續興辦的採煤、紡織、電力等10餘家廠礦以及食品、釀造、造紙、糧油加工、印刷、建材、制陶、竹木鐵制具等約800餘家手工作坊。是年,全縣僅造紙作坊就擁有紙槽1100餘架,工人3000餘名,年產土紙20萬擔。翌年,抗戰伊始全縣大、小工廠、作坊又為日軍侵略戰火摧毀殆盡。此後,恢復艱難。
1949年4月廣德解放時,全縣僅有各類手工作坊104家,且多為食品、釀造、縫紉、糧油加工、造紙、竹木鐵制具等家庭作坊,設備極其簡陋。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378.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
1950年,縣人民政府在縣城辦起了第一家國營工廠——廣德縣城關米廠。
1952,縣城黃宗良、徐德芳等手工業主,率先組成了2個鐵業生產合作社,年底又合並成立黎明鐵業生產合作社。
1953年,董信泰、和豐兩家槽坊改造為公私合營廣豐第一酒廠、廣豐第二酒廠。是年全縣124個工業企業中,現代工業2家、手工業工坊122家;國營1家、公私合營2家、合作社營13家,余均為私營。
1956年底,對全縣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全縣48個工業企業中,國營3個、合作社營41個、公私合營4個。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06.29萬元。
1958年,全縣掀起大辦工業的熱潮。為完成年產4.6萬噸生鐵的任務,成立縣冶金工業指揮部,開始「全民大辦鋼鐵」,全縣建「小高爐」300餘座。同時,開辦獨山等7個煤礦,從縣內及外地調集2萬餘人開展奪煤大會戰。是年,全縣工業企業驟增至607個、職工33886人。由於「左」的思想指導,違反客觀規律,終至得不償失。
1961年,在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時,對全縣工業企業進行調整壓縮、精減下放職工充實農業生產第一線,至年底全縣工業企業減為55家、職工8136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興辦了化肥、采礦、建材等工業企業,但生產發展緩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鄉鎮、村辦、聯戶、個體工業發展較快。
1987年末,全縣共有工業企業5507家,其中全民企業27家,縣屬集體企業26家,鄉(鎮)、村辦企業545家,聯戶、個體辦企業4909家。從事工業生產的有4.56萬人,已擁有煤炭、造紙、建材、機械、紡織、食品、化工、醫葯、電子等10餘個工業門類。工業總產值15112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
2012年共為207家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20.2億元。開通全省首家縣級用工電視頻道,多渠道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全年共為企業輸送用工1.03萬人次。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完成工業投入70.5億元,增長15.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1家,發展到184家;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64.2億元,增長18.8%。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機械製造、信息電子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完成產值30.2億元,增長53.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產品25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6家,省級名牌產品5個,專利授權821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關停並轉煤礦、非煤礦山、小化工等企業78家,實現煤礦、粘土磚企業全面退出。

❹ 四營 這個地方在哪裡

1、湟中縣四營鄉
【四營鄉(Si Ying Xiang)】位於湟中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50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積60.6平方千米。轄佰什營、白崖、攔隆一村、攔隆二村、尼麻隆、圖巴營、合爾營、麻子營、塔爾溝、後河爾、上紅土溝、下紅土溝12個村委會。1951年設四營鄉,1956年與金娥鄉合並,1958年並入上五庄公社,1963年分設四營公社,1984年改設四營鄉。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號文批復:撤銷四營鄉,將其中的11個村:伯什營、麻子營、白崖、攔一、攔二、尼麻隆、圖巴營、合爾營、後河爾、上紅土溝、下紅土溝合並到新設立攔隆口鎮,塔爾溝村合並到李家山鎮。
2、泊頭市四營鄉

四營鄉位於泊頭市西部,東臨交河,西接富鎮,南與阜城眥鄰,北與獻縣接壤。武港路橫穿鄉鎮,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建有手機通訊塔4座,50萬伏變電站一所,完成高低壓線路改造200餘華里,交通發達,通訊方便,水、電供應有保障。全鄉總面積7500公頃,耕地81250畝,轄四營、范留慈、韓留慈、孟付郜、張蘇留慈、郭留慈、楊村、宋村、許村、尹泊洛、常泊洛、馬劉泊洛、馮泊洛、大杭子東、大杭子西、二杭子、三杭子、蘇庄、周泊洛、都李泊洛、曲泊洛、火把張、田家廟一、田家廟二、田家廟三、田家廟四、田家廟五、張李庄、夾河、楊庄、南夾河、韓橋、袼褙陳、佟王莊、許姚、軍張、馮三番、凌屯、劉道口、馬家閣、大盧屯、灌河、楊官屯、劉三番、大趙屯、黃官屯、西趙庄、李庄、穆村、苦水王莊、王官屯、趙三番、常三番53個行政村,總人口3.1萬人。
2004年社會生產總值136475萬元,財政收入59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799元。
該鄉積極鼓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培養種養殖項目龍頭,現有農業示範園4個,養殖示範基地4個。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辣椒為主,果品主要有蘋果、蜜桃、葡萄、梨。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年總產量19146噸,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除塵環保業、葯用玻璃製品業、鑄造業是該鎮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全鄉現有民營企業61家,其中除塵業佔30家(不含外地分廠),鑄造業13家,葯用玻璃製品業9家,鐵粉業3家,汽車模具2家,其它4家。2004年工業總產值11.4億元,上交稅金423萬元。環保業是該鄉的主導產業,現該鄉的除塵環保企業佔全鄉民營企業總數的50%,生產整機的有8家,生產配件的22家,產品已形成高壓靜電大布袋、單機、旋風、雜訊控制、管道支吊架等6大系列136個品種。該鄉新科環保公司和京潤除塵設備公司被評為全國百強、省十強環保產業。現該鄉的除塵環保業已形成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安裝、售後服務及配件供應為一體的發展格局。
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利用該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泊富路北側建起了四營鄉開發區。該小區毗鄰泊富路,西起富鎮收費站,東至交河東辛店,東距106國道、津滬鐵路僅70華里,西連104國道、京開路和滄石路,區內實現水、電、路、通訊四通和綠化、美化、亮化的目標,設有小區、管委會,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該小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融資功能完善,成為該鄉招商引資的亮點,現已有24家企業入駐。
境內現有中小學11所,教師210名,在校生1400餘名。該鄉大力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現有私立學校一所,體育健身運動蓬勃發展,99年榮獲體育先進鄉鎮。

❺ 博愛檯球桌

全部配置全包括,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焦作市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博愛縣位於太行山南麓,焦作市西北部,北與晉城市澤州縣毗鄰。東與焦作市區、武陟縣、修武縣接壤,西隔丹河與沁陽市相連,南與溫縣隔沁河相望。
博愛縣轄清化鎮、許良鎮、月山鎮、柏山鎮、磨頭鎮和孝敬鎮;金城鄉、寨豁鄉6鎮2鄉,總面積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30萬畝,人口38.5萬人。

博愛縣
1927年從沁陽析出,取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中之博愛,設置博愛縣。[2]
夏朝隸屬覃懷地,商代屬畿內,周武王時屬野王邑,戰國時先後隸屬鄭、晉、魏、韓國,秦屬野王縣,西漢初屬殷國,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野王縣,東漢屬河內郡,三國時屬魏冀州河內郡,兩晉屬司州河南郡,隋朝屬河內縣,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太行縣(縣治清化鎮),武德四年廢太行縣並入河內縣,宋、元、明、清屬河內縣,民國2年(1913年)河內縣更名沁陽縣。
民國16年(1927年)8月馮玉祥主豫時,根據吉鴻昌將軍的呈請,將沁陽縣東北部丹河以東四鄉一十五圖和崇下鄉四圖的部分村莊劃出,增設博愛縣,縣治清化鎮,直屬河南省轄。
1938年至1945年日軍侵佔博愛時改為清化縣,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屬平原省新鄉地區轄。
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河南省新鄉地區轄。
1954年歸焦作市轄。
1960年10月並入焦作市,取消縣建置,設城關、陽廟、金城、界溝、紅旗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復博愛縣建置,仍舊歸河南省新鄉地區轄,"文革"期間一度有紅衛縣之稱。
1983年9月1日後歸焦作市轄。[3]
2005年,博愛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界溝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孝敬鎮管轄,孝敬鎮人民政府駐東界溝村;撤銷張茹集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金城鄉管轄,金城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高廟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清化鎮管轄,清化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截止到2012年8月18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將博愛縣陽廟鎮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管轄;10月28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將博愛縣蘇家作鄉整建制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管轄。[4]
2地理環境

博愛
博愛(17張)
博愛縣自然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氣候適中,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系太行山余脈,山地、丘陵面積165.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4%,最高海拔950米;南部為沖積洪積平原,面積321.9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6%。境內有沁河、丹河、小丹河、大沙河、勒馬河、蔣溝河、泉組河、幸福河等主要河流8條,地表逕流總量0.73億立方米。
博愛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充裕,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縣內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2.4%,境內1.8萬畝竹林,為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2]
3行政區劃

博愛縣轄6個鎮、2個鄉:清化鎮、柏山鎮、月山鎮、許良鎮、磨頭鎮、孝敬鎮、寨豁鄉、金城鄉。縣人民政府駐清化鎮中山路。[5]
4經濟發展

數據統計

截止到2012年,博愛縣生產總值完成187.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4億元。
截止到2012年,博愛縣生產總值184.8億元,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2億元,增長21.3%;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117億元,增長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億元,增長15.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億元,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6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9574元,增長13.5%。[2]
三次產業比達到9.6∶73.1∶17.3,工業經濟比重較2006年提高7.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6.8億元,是2006年的2.6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7286元、8433元,分別是2006年的2.1倍、1.8倍。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2.8億元,是2006年的1.9倍。縣財政五年民生支出25.6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54.6%。[6]
第一產業

胡錦濤視察博愛縣
胡錦濤視察博愛縣(4張)
博愛縣連續8年高產豐收,截止到2012年糧食總產達23.3萬噸,五年流轉土地3萬畝,新建大拱棚8000座,新增蔬菜標准化種植面積5萬畝,榮獲全國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縣。新建、改建49個標准化養殖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48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8家,被列為焦作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試點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家,完成16個農產品商標注冊、9個綠色食品認證。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田間工程等79項重點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8.7萬畝,解決了19.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小麥基本實現機械化收割,玉米機收率達到85%以上。平原植樹260萬株,山區造林15萬畝,在全市率先成為省級林業生態縣。[7]
第二產業

博愛縣至截止到2012年連續五年累計實施47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2億元。好友公司500萬套載重子午胎、制動器工業園、裕華公司18萬噸太陽能電池封裝玻璃等一批重點項目先後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龍源電廠、南水北調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博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截止到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05.2億元、利潤41.6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8倍、2.6倍。博愛縣高起點規劃了11.07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建成主幹道路39公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基本到位,建成區面積達6.31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02家。培育了汽車零部件、生物化工、服裝紡織、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占工業總量的74%以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博愛縣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19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獲得科技成果獎12項,申報國家專利419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3.5%,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2.1%和20%。[6]
第三產業

博愛縣不斷完善景區軟硬體設施,青天河景區成功國家「5A」級旅遊景區,旅遊綜合收入持續增長。中山大飯店、新宏大百貨等三產項目相繼投用;建成212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銷售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補貼產品12.2萬台。高標准編制物流業發展規劃,煤炭物流園區開工建設。成功河南省優秀金融生態縣。組建了建投公司、聚晟投資公司等投融資平台。資本運作實現重大突破,新開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伊賽公司、博洋公司在天交所掛牌交易,裕華公司通過證監會上市審核。[6]
5資源

礦產

博愛縣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北部山區,擁有儲量豐富的粘土、鋁礬土、鐵礦、石灰石、硫鐵礦等二十餘種礦產資源。與煤炭大省山西毗鄰而居,是豫北地區重要的煤炭集散地。擁有蓄水量達2070萬立方米的青天河水庫,水資源供應充足。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兩個國家級重點工程均途經博愛。西氣東輸萬里管道第一個分輸站設在磨頭鎮。[2][8-9]
水資源

博愛縣屬黃河、海河兩大流域,主要有丹河與沁河兩大過境河流以及大沙河、幸福河、勒馬河、運糧河、南橫河、北橫河、南蔣溝、北蔣溝九大內澇河道。
沁河是流經博愛縣的最大河流,屬於黃河水系,由於受上游引水影響,來水量逐年減少,水源得不到保障。丹河屬於黃河二級支流,在博愛縣匯入沁河,水源主要來源於青天河水庫的三姑泉,水質較好,適合人畜飲用。丹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9億立方米。為了保障丹河的水源供給,1972年在月太鐵路橋上游1公里處修建了青天河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513平方公里,總庫容207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726萬立方米。
博愛縣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量為2.909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為1.6165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2938億立方米,重復量為2.8645億立方米。博愛縣地表水可利用量為0.775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9億立方米,總計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1651億立方米。據分析計算,博愛縣工農業及生活用水平均年需2.273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生產佔60%,中旱年需2.651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生產佔70%。[10]
6交通

博愛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干線四通八達,是晉煤外運的回喉要道和主要集散地。鄭太、焦枝、侯月三條鐵路在縣城北部交匯,月山車站是華北地區大型鐵路編組站之一,是以晉煤外運為主的億噸貨物通道。三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焦晉高速途經北部,長濟、焦溫高速在城南互通。鄭常、新濟、焦溫、焦克等4條省道縱橫交錯,交通區位優勢明顯。[2]
7社會

博愛縣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1%以內,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至截止到2012年連續五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4.3萬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妥善解決5600餘名原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社保遺留問題。
醫療衛生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4張)
博愛縣新建、改建12所敬老院,五保集中供養率達67%。改造12所鄉鎮衛生院,建成393所標准化村衛生室。實施城鎮居民醫保和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2205名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博愛縣有醫療衛生單位18個,其中縣直醫療單位6個,為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合管中心、縣疾病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12個。村衛生所523所。服務面積100%。有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08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29人,大專學歷481人,中專學歷698人;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58人,中級職稱205人,初級職稱1042人。現有執業醫師686人,執業護士418人。博愛縣各醫療機構核定床位808張,實際床位數1093張。現有萬元以上醫療設備187台(件),5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5台,CT、三維彩超、核磁共振等百萬以上大型醫療設備8台。[11]
城市建設

博愛縣強力實施焦博一體化戰略,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3.5平方公里。完成縣城總體規劃和一批專項規劃編制。打通了群眾期盼已久的鄈城路、團結路、濱河路,拓寬改造了迎賓大道、玉祥路等5條道路,市人民路博愛段即將完工,搭建起「六縱六橫」城區路網。新建住宅小區22個。建成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建成體育廣場、中山廣場和12個街頭游園,新增綠地153萬平方米。完成上秦河、下秦河引水補源工程,啟動博愛公園、幸福湖公園、幸福河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干線公路和農村道路467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鄉通二級路、村村通硬化路。13個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成效明顯,新建50棟安置樓,開工2個新型農村社區。[6]
教育

胡錦濤看望清化鎮高廟中學師生
胡錦濤看望清化鎮高廟中學師生(3張)
博愛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共112所,包括70所小學,34所普通初中,4所普通高中,2所職業中專,1所特殊教育學校和1所教師進修校。其中民辦學校11所。另有各類幼兒園60多所。共有在校生7萬余名,教職工3600餘名。至截止到2012年連續五年教育投入8.1億元,新建一中等34個重點項目,完成全縣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成功省職業教育強縣。[7][11]
文化

博愛縣舉辦了包括戲劇歌舞、街頭民間藝術匯演和赴市匯演。來自博愛縣各鄉鎮和部分縣直單位的80餘支代表隊上演了各具特色的文藝節目。其中,舞台戲劇歌舞匯演安排在南廣場舞台,共演出8天,節目18台。民間藝術匯演安排在鄈城路,共演出4天,參加演出的民間藝術團隊60餘個,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在赴市匯演中,博愛縣共組織好友輪胎公司、安江陵公司、八極文武學校等8個演出隊參與,演職人員達500餘人,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參賽的8個節目全部獲獎,其中特等獎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2個、優秀獎2個。文化局獲優秀組織獎。文化館獲組織獎。
博愛縣許良鎮、陽廟鎮、磨頭鎮、柏山鎮、孝敬鎮、金城鄉、寨豁鄉等7個鄉鎮被列入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單位,這七個鄉鎮的綜合文化站基礎設施按標准要求建成。已建成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62個農家書屋、227個農村健身場所。[11]
8旅遊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博愛縣境內,繫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游覽區、308個景點組成。[12]
大壩游覽區位於天井關古戰場至青天河水庫大壩之間,既是古時兵家對壘的古戰場,又是現代縱情藍天碧水的天然娛場。
丹河長虹:通往豫晉鐵路的丹河鐵路獨拱橋。它建於1959年,高80餘米,跨度130米,當時為「亞洲第一獨拱鐵路橋」。
古樹迎客:相傳此槐樹植於東漢,距今1900餘年歷史。樹高13米,樹圍3.2米,樹冠100平方米。
天井關古戰場:天井關古為豫晉要塞,是通往山西的關隘,史稱「太行八徑之一」,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戰國以來,在這里發生的大小戰役達十四次。
銀龍放歌:青天河水庫大壩始建於1966年,竣工於1983年,它是英雄的博愛人民肩扛擔挑、一石一框歷經17年工人建造而成。
三教聖殿建於宋代,殿內供奉有佛、道、儒三教祖師的塑像,象這樣把三個教派的祖師同時請到一起供奉的殿宇,在全國是比較罕見的。
高空滑索:一線連豫晉,瞬間行兩省。[2]
9特產小吃

鹵豬頭肉各地都有豬頭肉,但是博愛縣的豬頭肉集合了眾家特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色澤紅潤,香糯濃醇,咸甜適度,肥而不膩。剛出鍋的豬頭肉用當地的芝麻燒餅滿滿的夾起一個,咬一口,滿嘴流油,解饞飽肚。
牛肉丸用牛肉和紅薯澱粉及各種香料精製,干吃酥脆,用老湯煮食,連湯帶丸子舀起一碗,撒上香菜沫和蒜苗段,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燒雞博愛縣的燒雞,雞皮金黃,肉質白嫩,嫩而不柴,趁熱提起燒雞,稍稍抖動就可以使骨肉分離。
博愛生薑具有塊大、絲細、味道鮮、香辣可口、產量高、百煮不爛、抗逆力強、含水少、易加工、耐儲存等優點,用它加工成的"懷姜炸醬"、"姜辣醬"香辣可口,是不可多得的餐桌佐料。[13]
四大懷葯:山葯、牛膝、地黃、菊花四大中葯因產在古懷慶府最為珍貴,故被稱為四大懷葯。[14]
10著名人物

李岩(1606--1644)名信,號威,博愛縣孝敬鎮唐村人。出身貢生,精槍、拳、箭術,好施尚義。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李自成起義軍,官制中營(中央)制將軍,成為李自成的謀主。
杜嚴(1875--1938),字友梅,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後留學日本政法大學。
劉聚奎(1919--1984),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豫北工委委員,中共人民解放軍178師政委,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委員、省政府黨組書記,西安國營八四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政協陝西省副主席、黨組成員等職。

❻ 中國的土地流轉正在步入"信託時代"嗎

王東賓 / 河北張家口市金融辦

現在,農村土地流轉當前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後,以中信信託、中糧信託、北京信託三大信託機構先後於安徽宿州、黑龍江肇東、江蘇無錫等地開展土地流轉信託項目為標志,中國的土地流轉開始步入「信託時代」。

然而,自商業信託機構進入土地流轉領域之始,各方對土地流轉信託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就質疑不斷,或疑為商業噱頭,或疑為炒作概念,眾說紛紜。誠然,短期內迅速土地流轉實現盈利性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正由於農業的脆弱性及其經濟劣勢,商業信託公司介入土地流轉領域這一新趨勢才尤為值得重視,需要從農村土地流轉的歷史脈絡中發現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將比較土地流轉的幾種重要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土地流轉信託模式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意義。

一、土地流轉的三種模式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以後,土地流轉作為一種調節土地承包和土地經營之間緊張關系的重要機制,不管政策上是否正式認可,全國各地的實踐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出現了各種模式或經驗。本文的模式選取基於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就限定了農地流轉的兩個基本前提:「農地農有」與「農地農用」。這樣,本文的討論將不涉及改變土地使用權擁有狀態的「雙放棄」(如成都模式)、「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模式(如重慶九龍坡模式)等,也排除了改變「農地農地」狀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如廣東南海模式)等,集中討論農業用地流轉模式。

第二,以收益權的實現方式為核心標准。這種選擇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信託的制度設計恰恰以委託人財產收益權為核心,從農戶的收益權理解土地流轉信託模式,符合信託思想的本源,也易於在與其他模式的比較中發現其獨特優勢。二是受亨利?喬治的「地租社會化」思想啟發。亨利·喬治用「外殼」與「核仁」來隱喻土地佔有與收益,他反對僵化地從簡單直接佔有的形式來理解土地所有權內涵,而把地租(土地收益)作為土地權利的核心,這對我們理解當前中國「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政策主旨極有啟發意義。最重要的是,保護(並實現)好農民的收益權是土地流轉政策的最關鍵環節,也是保障土地流轉穩定有序進行的必要條件,並能促進土地流轉在城鎮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穩定器作用。

「地租社會化」提出者亨利喬治的著作《進步與貧窮》對孫中山的地權思想有重大影響

基於這樣兩個標准,本文選取「反租倒包」模式(浙江瑞安)和福建沙縣模式作為參照系,與以中信信託(以安徽宿州項目為例)為代表的商業信託模式進行比較,重點是各種模式的收益分配與增信機制兩個方面。

(一)浙江瑞安:「反租倒包」模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浙江省瑞安市馬道村出現一種新的土地流轉模式,被稱之為「反租倒包」,這種模式後來在全國很多地方流行推行過。簡要地講,「反租倒包」是指村集體從農戶手中以一定價格把已經承包到戶的耕地租賃過來(「反租」),必要時經過一定的土地規劃、整理與整治,再轉包給種糧大戶或農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倒包」)。之所以稱為「反租」,是因為村集體作為土地所有者,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配中的發包方,先期已經將土地發包(「出租」)給農戶,因而村集體承租農民土地是一種「反租」行為。這樣一來二去,盡管土地又集中於村集體,但權利關系卻發生了變化。其權利轉化與轉移過程大體如此,通過發包完成土地初始權利分配(承包經營權),「反租」將經營權集中,「倒包」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有效率的經營主體手中,土地承包權依舊歸農戶,土地所有者——村集體發揮組織管理職能。可以說,「反租倒包」模式是中國農民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因地制宜進行的自主的制度創新,與今天政策所倡導的「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宗旨不謀而合。在「反租倒包」的過程中,村集體、村民與經營者之間通過契約「合作」創造性地實現了承包權與經營權的效率分解與重組,因此這一模式非常適應中國鄉村社會,至今在許多地區仍在使用。

顯而易見,「反租倒包」是一種村級創新模式(筆者認為,「反租」是相對於「發包」而言的,因此除非擁有發包權,鄉鎮要麼是依託村集體的聯合「反租倒包」,要麼是「偽反租」),必然與鄉村治理水平高度關聯,關鍵問題看村委會或村集體組織的「反租」過程是否存在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戶流轉土地或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其有效運轉依賴於這樣三個條件:第一,村莊的經濟結構中,主要勞動力的收入依賴於非農就業。二,村莊治理機制比較完善,村民能夠通過協商機制達成共識,形成穩定契約。第三,村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可以為「反租」的收益兌付提供較強的風險保障。

(二)福建沙縣:「雙平台」模式

沙縣小吃名揚海內,勞動力大量經商,土地撂荒現象嚴重,全縣范圍內土地流轉的需求非常高,催生出土地流轉的「沙縣模式」。截至2013年底,沙縣全縣實現流轉土地約13萬畝,佔全部耕地的65%,是全國土地流轉流轉率的2.5倍。從沙縣的實踐經驗來看,其土地流轉模式可以概括為「流轉+信託」雙平台模式。

福建沙縣的土地流轉模式可以概括為「流轉+信託」雙平台模式。

流轉平台

沙縣自2006年開展土地流轉試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作為中介組織推動土地集中連片規模流轉。沙縣的特點是,在三級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專門的土地流轉交易場所和信息服務平台,並開發了土地承包管理系統、流轉土地視頻系統等。土地需求方接入服務平台和系統後,通過待流轉土地視頻,可以很快了解相關地塊的地貌、田間設施等基本信息。2011年信託平台建立後,信託平台承擔了收儲土地(一次流轉)並進行土地整理的任務,將土地地塊規模化、標准化,流轉平台對接的重點變為經過信託平台集中連片整理開發後的待流轉土地(二次流轉)。

信託平台

2011年,沙縣又作為福建省第一家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流轉試點,通過設立兩家經營權平台公司,建立了縣鄉兩級信託服務體系。

信託平台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信託公司與村委會(代表同意將土地信託的農民)簽訂信託合同,獲得土地後,土地集中連片,統一進行規劃、布局、整理與整治,再通過招標、競拍、租賃等形式流轉給農業企業或其他經營主體。

可見,沙縣模式是一種政府主導的「流轉+信託」雙平台模式。盡管時序上流轉平台建立在前(2006年),信託平台建立在後(2011年),但實際運行中信託平台前置,發揮一次流轉(土地收儲)功能,把經營權集中起來,進行土地集中連片、整理開發,流轉平台的功能升級後置,把經過整理開發後的土地流轉給相關經營主體,發揮二次流轉功能。這樣,後面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沙縣的信託平台是一種准信託模式,在收益權設計、風險處置措施、增信機制等其他方面與商業信託平台基本相當。

(三)安徽宿州:商業信託模式

至2014年4月初,全國落地的土地流轉信託項目已經有十幾單了,其中中信信託6單(安徽宿州、山東青州、貴州開陽、安徽馬鞍山、河南濟源與湖北黃岡),北京信託4單(江蘇無錫、鎮江句容、安徽銅陵和北京密雲),土地流轉信託項目的土地數量已達20萬畝以上。

盡管各機構的具體合約計劃存在諸多差別,但在核心問題(收益權)的處理上差別不大。本文主要使用中信信託宿州項目的方案設計。中信信託宿州項目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朱仙庄鎮,信託期限為12年(二輪承包期剩餘12年),首期流轉面積5400畝,流轉後用於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埇橋區是2010年農業部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5400畝土地由朱廟村、塔橋村集中承包經營權後,委託埇橋區人民政府代理,由區政府作為委託人與中信信託簽訂信託計劃,中信信託聘請服務商進行土地開發和基礎設施配套。該項目服務商為安徽帝元現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初期服務商同時也是整體承租商,支付開發前期的信託收益(關於中信信託宿州項目的詳細方案信息,參見蒲堅:《解放土地——新一輪土地信託化改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19-247頁)。

中信信託公司目前正走在全國土地信託實踐的前沿

二、三種模式之比較

至此,我們初步理清三種模式的基本情況,接下來的比較以收益權為核心,集中在收益分配和增信機制兩個層面進行比較。

(一)收益分配模式

一般而言,土地流轉的收益分為兩個部分:基礎收益和增值收益。「反租倒包」模式中,農戶的土地流轉收益表現為單一的「反租」租金,但在實際情況中,村委會往往會發揮類似於集體談判機制的作用,推動土地流轉(「倒包」)價格根據市場情況和經濟環境的動態合理調整,「反租」價格隨之進行調整,這樣農戶也能分享到增值收益。在有些地區,「倒包」與「反租」之間會有一定的差價,或村集體與村民之間有約定的流轉收益分成比例,如「二八開」,農戶獲得大部分收益。

沙縣模式中,基礎收益即土地委託給信託公司時支付的約定租金。增值收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土地集中到信託公司以後,通過土地整治、改良後(如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增值部分,這部分60%歸農戶,40%歸信託公司作為信託發展基金滾動發展;另一部分是土地由信託公司流轉給經營方後,由信託公司申請各級項目配套資金,其中60%無償扶持經營方,其餘按信託公司的投入計算,逐年向經營方收回,回收資金返還村集體,由村集體進行二次返還(這實際上相當於本文末提出的農業補貼「部分歸農」機制)。

中信信託宿州項目(A類計劃)中,基本收益為1000斤中等質量小麥價值(均按國家頒布的中等質量小麥價格兌付等值人民幣,以下不再重復說明),如果低於1000元,則按1000元兌付,即支付給農民的基礎地租價格最低為每畝1000元人民幣。實際上,當地目前的土地流轉價格為每畝每年約600元左右,即該項目的基本地租一次性增值60%以上,項目初期,由當地政府為服務商(初期承租方)提供每年每畝約400斤中等質量小麥價值(約400元人民幣)。

增值收益為A類計劃方案中的超額收益。受託人服務商進行土地整理和基礎設施投資(必要時發行B類信託計劃,募集土地整理專項資金),扣除各項本金和費用後形成的超額收益,70%歸農戶,30%歸受託人,作為信託管理費用。北京信託江蘇項目也是按這一比例分配浮動收益(即土地開發的增值收益),增值收益「三七開」原則似乎已成為市場共識。當然,增值收益是否能夠按方案如期實現,我們實踐中密切關注。

(二)增信機制

不論何種模式,流轉收益按期兌付是穩定流轉關系的基本條件,是承包權與經營權有序、穩定分離的必要條件。而農業本身又是弱勢產業,面臨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等多重風險,經營端的風險如果傳導流轉端,引發兌付危機,必然影響流轉關系的穩定。因此,在土地流轉的各種模式中,收益兌付的增信機制至為關鍵。

「反租倒包」模式中,村委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與村民之間存在一種「信任契約」,並通過村民直選等基層民主途徑對村委會的行為形成有效約束。這決定了在很大程度上,村集體經濟要為「反租倒包」提供一種隱性擔保,構建一種村集體增信機制。

沙縣模式中,有兩重保障機制。一是由增值收益的40%歸入信託公司形成的信託發展基金;二是財政資金增信機制,由沙縣財政先行注資150萬元設立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風險保證金的增信對象為集中連片1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流轉土地業主;當經營業主因發生各類風險無法兌付租金,導致信託公司無法向農戶兌付收益時,由風險保證金先行兌付。

中信信託宿州項目中,在方案中為A類基本收益(付給農戶的基礎地租)設計了雙重增信保障。第一重保障來自服務商的合同承諾,在未找到承租方的時候,由服務商承租信託項目下的所有土地,並按期向農戶支付基本收益。因此在項目開發初期,服務商即承租商。而且,若後期發生實際獲得的租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基本收益的情況時,該類資金缺口仍由服務商補足(服務合同中規定服務商的職責范圍包括「提供信託計劃項下兌付A類基本收益的增信保障」)。第二重保障是如果A類基本收益的兌付仍然出現流動性資金缺口時,即第一重保障出現問題時,由受託方發行T類信託計劃,補足信託收益兌付的流動性缺口(T類信託計劃也可以用於土地整理投資的B類信託計劃基本收益兌付缺口)。

綜合來看,「反租倒包」模式採用的是村集體組織隱性增信機制,而沙縣模式和信託模式均建立了明確的增信機制,前者採用政府財政增信機制,後者採用市場化增信機制,保障農戶的基本收益不受土地流轉後與經營相關的風險影響,確保基本收益穩定且可持續。不論是沙縣的政府信託機制,還是宿州的市場信託機制,本質上均是土地流轉與土地經營之間建立一道風險防火牆,以穩定收益權的方式(信託收益)更充分地實現農戶承包經營權的經濟內涵,促進承包權與經營權的有序、穩定分離,有助於同時實現「穩定承包權」和「放活經營權」雙重政策目標,並且兼顧了效率與公平。

(三)土地流轉信託與金融創新

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瓶頸是農村缺乏有效抵押、擔保品,導致「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普遍現象。近年來,各地紛紛試點推動解決這一問題的金融創新,如吉林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重慶的「三權抵押」、河南信陽的「五權抵押」等,其政策主旨均在於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林權等「三農」物權的金融權能。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進一步肯定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作用,明確激活農村土地擔保、抵押權能的政策導向,為農村土地金融創新打開了更寬闊的政策空間。土地流轉信託化對金融創新的推動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層面是對委託方——普通農戶而言。土地流轉信託的優勢之一是將農戶承包土地的收益權結構化、標准化,變為標準的商業合約,這有利於開展以標准化收益權為標的的金融創新。例如,中信信託在宿州項目中目前已實現通過信託受益權質押為農戶發放小額貸款,年利率在10%-12%之間,沙縣的金融機構已經藉助當地的信託平台,開展了「預期收益權」、「農戶聯保+預期收益權質押」等金融創新。

2013年末發布的「107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探索信託受益權流轉」,可以預期未來信託收益權的市場流通性更強,會更好地促進土地流轉信託收益抵押、擔保權能的實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對當前的「人戶分離」城鎮化格局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對「非戶籍城鎮化」人群來說,在沒有並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之前,土地流轉信託不僅可以實現「離土不離權」,提供一份穩定的基本收入,而且可以藉助收益權金融創新申請小額貸款,更好地在城鎮中生活與創業。例如,中信信託宿州項目中就提出「賦予土地信託流轉金融屬性,為農民參與城鎮化進程、增強承擔城鎮社會保險和住房租賃等方面的私人成本的支付能力創造條件」。可以說,土地流轉信託將構建的是一種「離鄉離土不離權」的社會制度。

第二個層面是針對信託平台而言。信託平台將原來分散的經營權匯集後,實現土地集中連片,具備開展土地整治項目(如高標准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節水灌溉設施等)和布局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必要條件,從而也就具備了對接財政扶持項目和資金的基礎條件。沙縣模式中,由信託平台配合政府扶持項目,開展土地集中連片整理開發,然後再進行流轉;北京信託密雲項目所採取的「財產權信託+資金信託」的「雙信託模式」,通過資金信託為土地流轉信託後的經營開發提供1800萬元的融資支持;中信信託宿州項目中,則有發行B類信託計劃融資進行土地整理的方案。信託平台對接政府項目時,政策上可以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即在財政補貼資金的引導與支持下,發揮「財政+金融」協同作用,藉助金融創新滿足土地整理開發和布局現代農業設施的融資需求。

第三個層面是對新型經營主體和經營農戶而言。少數土地信託項目中,如北京信託的江蘇無錫項目,信託土地僅158畝,項目可以直接對接農民合作社或其他新型經營主體。但其他的土地流轉信託項目一般涉及數千畝乃至數萬畝土地,需要聘請或組建(現代農業)服務商,按現代農業要求整理、開發土地,布局基礎設施,然後自主經營或再次流轉給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此時經過現代農業布局後,大棚抵押、融資租賃等金融創新和金融工具將會更容易地引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17號)、《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4]42號)等最新文件中所提倡的涉農直補資金擔保、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農機具抵押等一系列農村金融創新在土地流轉信託平台上均可以有效地展開,新型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將更強。當然,對於剛剛出現半年多的信託模式,目前多數項目仍處於服務商開發整理階段,相關的金融創新仍在醞釀與衍化當中,不過許多金融創新從沙縣的政府信託平台中看已經相當成熟。

土地流轉信託推動金融創新的機制在於土地流轉信託將承包權和經營權穩定分離後,土地權利束與相關主體清晰對應,既可以有收益權融資,也可以有經營權融資。這種土地權利束的分解與重組過程客觀上已經將土地流轉的相關主體進行了分層,形成既有大型主體(信託機構、現代農業企業等)、又有中型主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還有小型主體(小微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普通經營農戶)的多層次主體,並在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上也根據各自優勢實現了分工合作,這種結構化設計又與大中小結合的農村金融普惠體系相對應,形成金融創新的推動力。

進一步而言,隨著土地信託的實踐深入,信託平台將進一步衍化為金融創新平台,通過信託制度設計,土地流轉金融創新得以在不同層面、不同主體間展開,根據土地整理、現代農業布局、具體生產與經營等開發階段的不同特點和融資需求,因地制宜地設計不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促進土地流轉的資源優化配置。例如,中信信託在宿州方案中就提出「條件成熟時,也可與商業銀行、專業性農村小微貸款機構合作」,「以土地流通信託為平台構建服務『三農』的金融生態鏈」。

四、探索土地流轉信託的「混合」模式

自中信信託、中糧信託、北京信託等信託機構介入土地流轉領域以來,因其專業化水平高和結構化的制度設計,商業信託模式備受推崇,由此引起一個爭論:以沙縣模式為代表的政府信託(類信託)模式是否過時?商業信託模式是否就是土地流轉信託的不二選擇?

從本文的比較中可以初步總結商業信託模式和政府信託模式的優劣勢。商業信託模式的優勢有:第一,商業信託模式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可以在更廣的(全國)范圍內發現價格;第二,全國只有68家信託公司,對接外部資源能力強,可以更好地遴選服務商;第三,信託標准化、結構化水平高,可以推動更高水平的金融創新。短板在於:第一,商業信託模式採用的是項目制,使用的是本地優質土地資源,且地方政府需協調足夠的土地滿足規模經濟的需要,是一種非常態的土地流轉;第二,土地前期開發依賴於服務商,沒有合適的服務商,土地整理等工作亦無法開展;第三,服務商完成現代農業布局後,要承擔部分流轉平台的職能。

相比之下,政府信託模式的優勢在於:第一,信託平台承擔了土地收儲(一次流轉)職能,是一種常態化的土地流轉;第二,信託平台可直接開展土地整理開發,不需等待服務商;第三,有專業的土地流轉平台,二次流轉的效率和專業化程度更高;第四,信託平台與縣域金融機構合作緊密,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和普通經營農戶的普惠金融創新更有優勢。短板在於:第一,信託平台承擔了服務商的職能,現代農業開發專業能力不足;第二,與外部資源對接能力不足,價格發現能力弱於商業信託機構;第三,標准化、結構化能力不足,限制金融創新的層次,尤其是在大型金融和現代金融工具的引入方面受限。

顯而易見,政府信託模式與商業信託模式的互補性很強,很難簡單地說孰優孰劣,需要因地制宜、具體分析。隨著信託制度向土地流轉領域的更深引入,未來綜合兩種模式的「混合」模式將更有優勢。「混合」模式可能發揮的優勢主要有:第一,結合常態的土地收儲(一次流轉)和項目制,使得縣域內流轉土地可以分區域、分層次開發利用;第二,發揮縣域信託的「中小」優勢和商業信託的「大」優勢,相關主體分層對接土地權利束和要素資源,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第三,更好地發揮信託平台的土地整理能力和服務商的現代農業布局能力;第四,發揮信託平台和流轉平台的協同作用,提高二次流轉經濟效率,推動建立二次流轉公開市場;第五,發揮商業信託在收益權管理、兌付和風險防範方面的優勢,使得農民的信託收益權更加穩定。

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信託平台,綜合利用各方力量和優勢。從政策意義上來講,「混合」模式可以同時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實踐中的發展表明,不論是政府信託模式,還是商業模式,亦或是今後可能的「混合」模式,信託制度在土地流轉領域是有生命力的,有可能成為今後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制度工具。

土地流轉信託的制度優勢在於它可以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土地流轉信託不僅可以實現承包權與經營權的穩定分離,而且可以實現合理分工。信託平台進行土地整理與整治,服務商(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進行現代農業規劃布局與基礎設施配套,這相當於農地的一級開發;然後土地再次流轉,實現土地更好地向四個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發揮其勞動技能優勢、生產技術優勢,這相當於農地的市場開發。通過信息平台,將有可能構建農村土地兩級開發體系。顯然,前者與後者的「適度規模」是不一樣的,而信託制的優勢恰恰在於可以穩定有序地集中經營權,又合理有效率地流轉分開,使經營權「放活」在不同層級滿足「適度規模」的不同標准。從這個角度而言,土地流轉信託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率。

從公平的維度來看,土地流轉信託逐步確立了幾個基本原則。第一是補貼部分歸農原則,要麼直接歸農(如中信宿州項目中基礎收益提升60%),要麼以增值收益分成的方式,而且越是初級開發中的補貼,歸農的比例越高。第二,基礎地租價格應依據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的水準確立,而非分散經營和傳統農業的水準確立,這是對農民農地發展權的一種認可。若以分散經營的低「市場價格」進行土地長期土地流轉,大多數農民不但享受不到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的超額收益,而且基本收益的價值也沒有充分體現。第三,「漲價歸公」與「漲價歸私」相結合。亨利·喬治地租社會化思想的核心是「漲價歸公」,在人均只有一兩畝承包經營權的較平均的農村土地分配格局下,「漲價歸農」實際上是「漲價歸公」的一種衍化形式,土地流轉信託方案是地租社會化分配的一種具體實現形式。增值收益的70%與30%分配比例,是「漲價歸公」與「漲價歸私」的有機結合。從這個角度來看,土地流轉信託又可以更好地實現公平。並且,公平的制度設計可以使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穩定有序地分離,反過來會促進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率。

鄧 小 平認為,農業的第二次飛躍必須走向集體經濟

1990年,鄧 小 平提出農業生產「兩個飛躍」的思想,即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具體論述參見《鄧 小 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頁)。可以說,信託制度是實現「二次飛躍」的一種較為理想的制度工具。總體上,土地流轉信託是一種效率與公平兼顧、公平促進效率的機制,它使得全體農民可以共享農業「二次飛躍」的發展成果,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國土地制度的制度優勢。盡管在超過10萬億的信託資產中,土地流轉信託所佔比例微乎其微,但考慮到中國仍在持續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土地流轉的潛力遠遠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而且「戶籍城鎮化率」真正追上人口「城鎮化率」尚需一段較長的時間,消化「人戶分離」仍需時日,即使在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土地流轉仍將發揮重要的穩定器作用。因此,土地流轉信託的大發展值得期待和深入探索。

❼ 巫山縣水資源現狀

按:巫山縣水利局在實施水務體制改革方面,起步比較早,從1990年就開始探索改革水務體制。目前,基本實現了對全縣防洪、抗旱、蓄水、供水、排水、節水治污等環節的統一管理,理順了行政管理體制,實一了水務一體化改革初見成效,推進了水資源和全縣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現將巫山縣實施水務體制改革的基本情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和借鑒。

一、水資源基本情況

巫山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國家東西部結合點,地跨長江巫峽兩岸,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是重慶的東大門,總人口59萬,幅員面積2958平方公里。

該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mm以上。長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60公里,54條溪河縱橫交錯。全縣水資源總量達21.8億立方米,人均理論佔有量3500立方米,由於受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制約,開發利用程度低,人均實際佔有水資源僅700多立方米,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1/2,全國平均水平的1/3。全縣水能蘊藏總量達2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約6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3萬多千瓦。縣內水土流失嚴重,尚有1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亟待加強治理。由於水資源分布不均,加之山高坡陡又無大中型水利工程蓄水,全縣59萬人中有飲水不安全人口31.5萬人。水利基礎設施弱,全縣僅有3座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中型渠堰1條,城鄉水環境污染嚴重。

二、實施水務體制改革的做法

在探索實施水務體制改革過程中,巫山縣始終堅持充分利用水資源,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原則,突出水特色,強化水經濟,努力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和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具體作法是:

(一)將城市供水、鄉鎮供水、農村人畜飲水納入一體化管理

城鄉人畜飲水,歷來是巫山人民生活中最頭痛的事情。因山高坡陡,地質復雜,水利基礎設施落後,每逢乾旱,農村便呈現「找水人群遍山溝,飲水貴如油」的窘況。因此,自1990年水利電力局被確定為縣水行政主管部門以來,就將解決城鄉人畜飲水這一難題,作為探索水務體制改革的突破口。1998年,以新縣城移民遷建為契機,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將原由縣建委主管的城區自來水公司劃歸水利局管理,在此基礎上,將縣自來水公司和縣水電局下屬的官家溪自來水公司合二為一,組成巫山縣水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縣城及城區近郊的供水、排水任務;二是新建了5個重點場鎮的人飲工程,改善了15個重點場鎮的供水,建立了自來水供水站(廠)30個,大力改善農村供水條件,新建人飲池1.5萬口,解決了近12萬人畜飲水困難;三是強化飲水安全,保障人們身體健康,飲水安全規劃正在分步實施。縣城水源由飲長江Ⅲ類水質變為飲朝陽洞Ⅱ類水質,深得縣城人民好評。

(二)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水環境統一實施

為解決資源相對短缺和開發利用程度低的難題,巫山縣整治、維修、新建各類水利工程11000處,新增蓄水引水能力1234萬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3.2萬畝,新建人飲池1.5萬口,新增鄉鎮供水能力1.8萬噸/天,新建電站8座,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4660千瓦。

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巫山縣積極加大對水環境的治理力度,共治理12條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429平方公里,建設了七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範區等一批精品水保工程;治理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點40多處,減少生活和工業廢水排放量1480多萬噸;加強對城區排水管理及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污水處理廠;加強對取水水源地、水源工程、輸排水管網的建設和保護,實施水量水質監測。全縣水環境建設保護成效顯著,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將城市和農村的防洪、除澇、抗旱、節水納入統一管理

全縣原有水利基礎設施和防洪基礎設施相當薄弱,很多重要的鄉鎮及農田均無防護措施,防洪抗旱能力低。在探索水務體制改革的時候,將增強城鄉防洪抗旱能力作為一個重點。

城市防洪按30年一遇洪水標准進行了設計,對長江幹流堤防護岸工程、城北生態環境工程和城區引洪堰工程進行了規劃治理;大寧河幹流防洪主要對影響雙龍、大昌、七里三個移民新鎮安全的四處滑坡進行了治理加固;官渡河堤、三溪河堤、抱龍河堤防洪工程也開始規劃建設;整治病險水庫5座,進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保護了近12萬人和10萬畝良田的安全。

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建微型水利工程1020處,江河提灌站3處,新增灌面0.7萬畝,新建改造山坪塘680口,新增蓄水能力78萬立方米,建設了七星、廟宇、苟家節灌示範工程,完成微噴、管灌、滴灌8000多畝,成立了抗旱服務隊,負責組織抗旱服務工作,搞好節水、蓄水、保水,大力推廣抗旱新技術、新產品,全縣抗旱奪豐收能力增加。

(四)將水資源的綜合規劃、科學調度、開發利用統籌結合,做到統一管理

近年來,巫山縣水利局對全縣水資源的現狀進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調查,收集整理了縣水文氣象部門、水資源管理部門、統計、環保等部門的有關資料,編制了最新的《水資源公報》,為加強全縣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翔實的基礎材料。與此同時,編制了《巫山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報告》、《巫山縣中長期供水計劃》、《巫山縣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規劃報告》、《水利八大規劃體系》。建立了保護水資源的3個補償機制、即誰耗費水量誰補償、誰污染水質誰補償、誰破壞生態環境誰補償的恢復機制,加強了對水資源費的徵收管理。

三、實施水務一體化的成果

(一)理順了行政管理體制,實現了「一龍管水」

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巫山縣的各項管水職能逐步統一到水行政管理部門。原縣建委主管的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城市防洪等職能、國土部門審批的地下水管理職能,環保局負責的飲水水源水質監測和排污口設置審批等行政職能劃轉到水利局,實現了防洪、抗旱、蓄水、供水、排水、節水、治污等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形成了「一龍管水」的格局,為巫山水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政令暢通,配合協調,辦事效率顯著提高

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後,減少了部門職能交叉、工作互相推諉、協調難度大的弊端,辦事效率大大提高。城區污水處理費每噸0.40元,由水務公司代收,在用戶交納水費時一並收取,一步到位,專款專用,污水治理有了穩定的經費來源。

(三)開辟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籌集水利建設基金

巫山縣是移民大縣,遷建任務繁重,遷建資金缺口很大。大昌鎮老城自來水廠業主為大昌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水廠搬遷需450萬元,因資金缺口大,大昌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無力解決。在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缺口大的情況下,縣水利局轉變觀念,引入市場機制,將大昌新城自來水廠的業主變更為縣水務公司。水務公司多方籌資,解決了近600萬元的資金缺口,工程迅速上馬,使大昌新城移民搬遷工程順利推進。

(四)加快推進水利工程體制改革步伐,水利改革勢頭良好

2004年10月,縣政府出台了《巫山縣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明確了水利工程管理權屬,完成了工程定性、定編、將行政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時,對已成水利工程實行租賃、承包經營、水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利用,水利工程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官家溪水庫地處城區近郊,以往只起了防洪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效益,新城搬遷後,縣水利局將其租賃,承租方投資500萬元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將其建成了休閑娛樂的勝地。八一水庫出租後,承租方在庫區開辦了農家樂游樂園。

(五)建立了高效、協調的管理機制,推進了水資源、環境和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實施水務體制改革後,城鄉水資源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組建了一個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和30個供水站廠,供水能力提高,緩解了城鄉用水供需矛盾,污水處理能力增強,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9平方公里,促進了地方經濟建設。

❽ 沂水鎮的經濟狀況

2010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308億元,利稅2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 %、32%;實現財政總收入3.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2%和30.8%;農民人均純收入7798元,同比增長20%。在全縣重點工作績效考核中,工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財稅、城市建設、農業農村、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環保、環境綜合整治等16項重點工作獲得了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一)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2010年,在項目落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及時調整制定了新的招商引資實施意見及考核獎懲辦法,注重招大引強,及時與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機械、食品、紡織服裝、建材、醫葯等國內行業100強企業加強溝通和聯系,著力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對招大引強的信息,及時搞好對接,安排專人靠上進行跟蹤服務,協調辦理各項手續,促進項目及早落地開工。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把城北工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窪地,著力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為外地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項目落地。全年共引進如意家園房地產開發項目、25萬支高強度液壓油缸項目、新型飼料酶項目、年產3萬台(套)變速箱總成生產等投資過5億元的項目4個,引進太陽城房地產開發項目、利明液壓油缸項目、20萬噸糖醇生產項目、6000噸飼料酶等投資過億元的項目4個;引進投資過5000萬元的項目8個,過3000萬元的項目6個,到位資金8.6億元,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二)工業民營經濟開創新局面。2010年,鎮黨委、政府圍繞食品、機械、新材料、生物化工、紡織服裝、包裝印刷、飼料加工等七大產業集群的培植壯大,積極轉方式,調結構,不斷加大工業技改投入,膨脹企業發展規模,壯大工業和民營經濟,全鎮工業和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利稅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8%。一是通過協調幫扶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對全鎮新確定的75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實行了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包扶責任制,重點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信息、人才、招工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青援食品公司、山東玻纖復合材料公司、大地玉米開發公司、山東昆達生物科技公司等骨幹企業紛紛圍繞市場做文章,注重技改投入,新上了一批好項目。2010年,全鎮完成重點技改項目25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個、過5000萬元的項目6個、過3000萬元的項目2個、過千萬元的項目7個、過500萬元的項目6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5億元。二是通過政策扶持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進一步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激勵企業繼續加大資金投入,膨脹規模,進行科技創新。業隆通用機械公司通過與臨工集團等大型汽車生產廠家合作,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企業發展後勁非常足,今年銷售收入能夠突破2個億。眾力液壓技術公司目前為中集集團、東岳重汽等國內重型汽車生產廠家提供配套服務,經營效益十分可觀,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2.6億元。三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爭創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青援食品公司法式軟麵包二次發酵等5個新工藝分別通過省級新產品、新工藝鑒定;山東玻纖復合材料公司獲得「市級技術開發中心」稱號;恆泰紡園紡織公司研製開發了亞麻多組分混合產品等6個新產品,產品市場佔有率有了較大提高;眾力液壓技術公司獲得「臨沂市液壓缸工程技術中心」稱號;業隆通用機械公司銷軸、眾力液壓技術公司重型自卸液壓件獲得「山東省名牌」稱號;鼎福食品公司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企業品牌效益明顯增強。
(三)農業農村工作創造新業績。一是積極搞好了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做好優勢產業發展文章,重點抓好了精品果園、基地和品牌建設、烤煙生產、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和荒山綠化五大農業工程。2010年,全鎮新發展精品果園1400畝,在友蘭、北松峰連片建設了全省最大的蘋果矮砧密植栽培基地600畝,在友蘭高標准建成了40畝聯體大棚;以「跋山蔬菜產銷聯合社」和「山東萬德大地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新建了東山綠化蔬菜和南張庄有機蔬菜基地2處,建成大棚面積900畝;高標准種植烤煙面積3586畝,收購煙葉103萬斤,實現稅收173.8萬元;完成10-30畝的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場4處、30畝以上的2處;新發展楊樹豐產林4044畝,綠化荒山1500畝,林下經濟5.4萬平方米。二是嚴格落實了各項惠農政策。2010年,全鎮共向16207戶種糧農戶發放小麥直補資金、農資綜合補貼資金220萬元;發放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資金471萬元;發放花生、玉米、棉花補貼資金126萬元。三是積極做好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集中開展了農村財務「雙代管」管理整頓工作,新納入資金代管300萬元,對20個村的村級財務進行了規范;嚴格按照政策兌現高速公路土地補償款,兌現過程中,充分履行程序,做到平穩及時足額發放,最大化地維護了群眾利益,保障了村級的平穩發展。四是扎實做好了美國白蛾防控工作。各級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和要求,健全了防控組織網路體系,組建了專業防控隊伍,實行專業防治和群眾防控相結合,投入60多萬元購買了高壓噴霧器、殺蟲燈,備足備齊了高效農葯,共剪除網幕20.2萬個,化防面積3.2萬畝,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
(四)商貿服務業邁出新步伐。一方面,著力抓好商貿服務業發展。重點圍繞城市拆遷改造,注重做好城市經濟發展文章,把建築房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進行培植和扶持,先後新建起了廣場地下購物中心、沂河世紀廣場等一批特色購物、休閑、餐飲場所,同時引進了村鎮銀行在沂水鎮設立營業機構,加快了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著力抓好旅遊產業發展。積極穩妥地抓好了雪山景區改制,做好了資產評估、人員調配等工作;投資130餘萬元重點進行了景區門口、遊客通道、購物街改造建設。在市場開拓方面,積極與各大媒體合作,進行多渠道宣傳;對蘇南、安徽等潛在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與洽談,全年新增南方省市遊客7萬多人,增加門票收入300萬元。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畝產60公斤,總產348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對境內38公里長的跋山東乾渠等多次進行修整。先後對境內的沂河、小沂河、雙龍河、雪山河、順天河、大峪河等10條河流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使水害變為水利,實現了小雨不出地塊、中雨不出村,大雨不出鎮。旱能灌、澇能排的特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40%,被評為臨沂市農田水利改革建設管理年先進集體。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398公斤,總產達3051萬公斤。
沂水鎮注重引導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農業發展。特別是1999年,該鎮提出了「特色農業」發展戰略,以發展林果、瓜菜、黃煙、畜牧、水產等為重點,著力培植專業片、專業村、專業戶,形成了「東線林果、中線養殖、西線高效種植業」的發展格局。全鎮林果發展到1666公頃, 2000年,見果面積999公頃,果品產量700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5000個,小拱棚6000個,主要種植芹菜、黃瓜、葡萄等2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2萬噸, 產值2000萬元。2000年,僅芹菜種植面積即達2333.3 3公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近兩年,山區植檜柏45萬株,黃櫨12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毛白楊樹90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36億元。 第二產業 1949年前,有釀造、糧油加工、白鐵、磚瓦、木碳、小紅爐等傳統手工業,多為個體私營。
1930年,國民政府沂水縣建設局在茶庵街建起平民工廠,外地人也在東關街開辦振華泰被服廠。1952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城關鎮皮業供銷社生產組,城關鎮前進鞋業社、建新被服生產合作社和城關鎮印刷生產合作社等小型企業,後轉化為全民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現皆為縣屬企業。1978年後,先後建起城關公社汽酒廠、沂水縣糖果廠、沂水大修廠等13處鎮屬企業。
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 1987年,發展起食品、布鞋、彩印、明膠、軋鋼等113處村辦企業,擁有固定資產總值1850萬元。90年代後,積極實施「抓大扶優」工程,對鎮辦企業進行優化重組,培植起了青援食品集團、雙成紙業公司、寰宇建安公司三大鎮辦企業,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壓機械、造紙印刷、建築建材五大支柱產業。
2000年,全鎮共有鄉鎮企業6029個,從業人員4.77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51億元,創利稅3.6億元。 名優產品有:「青援」牌系列方便麵榮獲「第二屆全國農業產品博覽會銀獎」;特製鈣奶餅干保持「部優」質量標准;「青援」牌系列食品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雙成」牌板紙被評為「臨沂市名牌產品」;「力蒙」牌液壓油缸被國家機械工業部評為「機械行業可靠性認定產品」;「新華」牌明膠產品被評為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優秀新技術、新產品「金獎」產品。 第三產業 1949年前,境內沂城、松峰幾個大村有集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後,沂城先後興起廣盛、聚豐、源祥東、同興永、順源成、文清齋等商號。
1919年,城內有雜貨、錢行等商號70餘家,1950年,城關區供銷社 (鄉、村社合並)建立,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同年6月,對工商業進行了第一次調整,1952年11月,進行第二次調整,1954年下半年,全面展開了對私營商業的改造工作。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 有集體網點22處,個體網點868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載體建設,規劃建設了佔地各1平方公里的食品、布鞋、建材、私營等經濟園區,沿東紅、沂博路建成兩條個體私營經濟長廊,發展起沂河、城東、雙龍、東山、松峰、友蘭六個商貿區和武家窪、田莊、七里三個工貿區。城裡形成了東關布鞋、小河傢具、陽東建築材料、陽西副食品、回民清真小吃、北關商業、北關電子、南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西環路維修九條特色街道。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6070家, 其中,私營企業370家,個體工商戶5700家,被評為臨沂市「發展民營經濟明星鄉鎮」。
2001年,引進項目27個。其中,中國青島六和集團投資5000萬元建設沂水分公司,已在沂水工業園征地4.67公頃,並開工建設。1999年以來,對境內名勝雪山森林公園進行高起點規劃建設, 已投資560萬元,建設文化景點16處,公園初具規模。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47人,實現總產值56.6億元,創利稅4.2億元。 基層政權建設 1950年6月,建立城關鎮公所。1959年9月,設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60年,實行黨政合一。1968年,建立城關鎮革命委員會。1973年,城關區更名為城關人民公社, 建立了城關人民公社革委會。1981年2月,實行政、社分開,城關公社革委會改稱城關公社管委會。1984年5月,改為沂城區公所。1985年9月,成立沂水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 1950年, 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沂水鎮委員會。1985年, 成立沂水鎮科學技術協會。1987年,成立沂水鎮婦女聯合會。1990年,成立沂水鎮機關工會。1993年11月,成立沂水鎮鄉土人才聯誼會。1996年,成立沂水鎮工商業聯合會(商會)。1998年,成立了沂水鎮計劃生育協會。2000年11月,成立沂水製鞋行業協會和液壓機械行業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牛樹超
現任鎮長:劉洪達

❾ 淄河鎮的區域管轄

淄河鎮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各種工農業產品質優價廉。主導產品有電纜、礦泉水、鋁鎂合金棒、新型儀表、酒類、閥門等。其中金源公司生產的電視電纜被評為省、部優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產品主要有林果、蔬菜、中草葯、食用菌等。生產的池梨,以甜脆可口,皮薄肉嫩而著稱,清乾隆年間被選為貢品,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特產品;生產的蒜黃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年產3.5萬噸,被評為「淄博名牌」,暢銷京滬津等各大城市;香椿也是全市聞名的淡季蔬菜。全鎮干鮮果產量達1200萬公斤,蔬菜年產量達2200萬公斤以上,是全市名副其實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遍布全鎮,是淄博市礦泉水、山泉水生產基地,淄博市水資源保護地。
發展特色經濟,唱響旅遊主旋律。我鎮地下水源豐富,且水質良好,是淄川東水西調工程水源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保護環境就是生產力的原則,大力發展礦泉水等特色經濟,礦泉水廠達到13家,年產礦泉水20萬桶,占淄博礦泉水市場總量的一半。夢泉、湧泉等村充分發揮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鎮已形成馬鞍山、夢泉、湧泉、孟良台、聚峰等5大景區,紅色游、生態游、歷史文化游、民俗游等多門類旅遊格局,年接待遊客共達30萬人次以上。2008年,淄河鎮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旅遊強鎮。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總產345.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71公斤,總產達到611.8萬公斤。
1979年,口頭公社前香峪大隊在全市率先實行農業生產大包干責任制。全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倡科學種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對境內的河灘礫石地進行填土造田400餘畝,1996年對大口頭村、東石門村搬遷後舊村址進行復墾,增加耕地面積220畝。對淄河沿岸修築堤壩,打深井32眼,維修水利設施,解決人畜飲水。沿河階地澆灌面積305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40.4%。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糧田面積減少,全鄉糧食自給有餘,改變吃返銷糧現象。2000年推廣優質面條專用小麥5000畝,為「淄河牌」蔬菜面條提供優質原料。
該鎮眾多的中低山梯田,適宜發展林果生產。以淄博池梨、仁用杏、長虹棗、牛心柿、花椒、海棠果為主,1998年果園面積13000餘畝,主要分布在幸福、聚峰兩溜。淄博池梨因產於淄河鎮池板村而得名,現有結果樹3萬余株,年產200萬公斤。杏有麥黃杏、大臻、油臻、酸臻等42個品種,杏米佔全市杏米產量的一半以上,現有結果杏樹15萬株。淄河鎮每年產柿餅40萬公斤以上。花椒現有栽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椒皮10萬公斤以上。1987年農業結構內部調整, 2002年實施太河庫區省級扶貧開發。
淄河鎮利用境內山地海拔較高,夏秋季節氣候濕潤涼爽,淄河水源充沛,大力發展越夏菜、蒜黃、食用菌,1997年對蔬菜果品等農副產品注冊為「淄河牌」,實施萬畝「無污染無公害」蔬菜開發,成為淄博市越夏菜種植示範鎮。幸福溜、聚峰溜17個村,利用海拔300—600米山地梯田,種植西紅柿、菜花、芸豆。越夏西紅柿畝收入1500—3000元。種植面積發展到300公頃。利用淄河沿岸豐富的地下泉水資源,冬春季在河邊建窖生產蒜黃,1990年,利用河灘面積300畝,生產面積1500畝,年生產蒜黃800—1000萬公斤,總收入1200—2000萬元,凈收入600—800萬元,2002年 「淄河牌」蒜黃被山東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經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批准為第一批無公害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到2000年沿河菜田發展到135公頃,畝收入2000元左右。聚峰村為淄川區最早食用菌生產單位之一,現已有5000m生產規模。
淄河鎮利用豐富的野草資源發展食草動物,年出欄肉兔4萬只。2000年雙泉村引進福建貢雞,年出欄優質肉食雞15萬只。2002年在西股、池板、陳家等村建起養殖小區,佔地面積60畝,入園養殖戶15戶,養豬、雞、奶牛等品種,年畜牧業收入40萬元。
1983年開始對幸福流域進行小流域治理,到2002年治理面積3859公頃,植樹397萬株,造林1636公頃,其中經濟林5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7 %。
2002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4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49萬元,畜牧業收入734萬元。 新中國建國初成立口頭鐵木業社,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副業,先後建起酒廠、粉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廠,從業人員300人,固定資產總值6.3萬元,1969年建立煤井。1972—1977年先後成立建築隊、磷肥廠、石礦、運輸隊、陶瓷廠、磚廠、砂場,1978年始,先後辦起預制廠、紙箱廠、棉織廠、塑料廠、食品廠、儀表廠、化工廠。1978年社辦企業總產值130.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6.2萬元。1984年建立(淄博)電纜廠。1994年成立山東金源線纜集團,成為全鎮的龍頭企業,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電子行業百強企業,「金盤牌」電視電纜榮獲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產品主要出口西歐、東南亞各國。1985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出現鄉、村、聯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546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07萬元。1992年建立淄博柳泉礦泉水廠、翻砂廠等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託資源優勢,以開發礦泉水為主,建立淄博市礦泉水生產基地,有柳泉、神來、劈山、浩寶、康麗源、神泉、淄龍潭等10家礦泉水廠;1998年,鎮辦企業金源線纜集團、柳泉礦泉水、淄博閥門廠、淄博染料化工廠、建安公司、淄博涇源酒廠、淄博儀表廠全部進行了改制。
2002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10家,年末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利稅2662萬元,實交稅金90萬元。
第三產業新中國建國初群眾入股,辦起口頭地區聯村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工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集體網點4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62處。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私人承包或拍賣。1993年成立口頭基金會,融資總額達到1755萬元,1998年10月,根據區里《關於清理整頓農村基金會的實施意見》要求,多渠道回收清欠資金為股民進行兌付,2001年10月31日摘牌關門。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淄河、幸福、岳陰商業街3條,城子、北鎮後季節性蒜黃批發市場2處。利用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發旅遊業,每年觀光遊客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多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人員613人,年末固定資產總值870萬元,實現總收入1380萬元,創利稅16.6萬元。
1987年開始,利用閑散農村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先後成立10支勞務隊,在淄礦集團、雙溝、埠村、嶺子、西河、龍泉等煤井承包煤井採煤或到淄川、張店等企業打工,增加收入,2002年在外務工人員1030人,總收入824萬元。

❿ 顛覆式創新:從末端切入新零售的跑腿業務

跟整體跑腿業務一樣,除了用戶需求的越加旺盛,學生在價格方面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中,記得我在2014年合作過的小麥公社,當時上門給學生送快遞是免費,後來是1元。而三年後的今天,校園跑腿業務的基礎價格就是2-3元,部分地區和學生還會更高。像我正在測試中的兩所二本類院校跑出來的數據,2元的跑腿價格,在10天內復購率到了37%,預計30天內的復購率會達到75%以上,並且使用頻次越加提高。據實地觀察,目前國內校園市場從事跑腿項目的創業團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筆者在一所高校內遇到六個學生團隊,在做跑腿項目,但是如何優化運力及規模化復制,目前並無特別突出者。

當然目前能夠看到的,整體跑腿業務的盈利方式,還是解決短距離及時性物流需求產生的直接盈利,而跑腿物流的附加價值均在探索之中,能否藉助線下場景,真正從末端切入新零售,實現一定的行業顛覆,還需拭目以待!

作者孫凌,互聯網從業者,資深校園市場專家,時間管理達人,堅持終身學習,每日分享所思所想

閱讀全文

與小麥公社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