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理財剛性兌付什麼意思

理財剛性兌付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5-16 01:52:46

信託剛性兌付怎麼理解

信託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內收益,當信託計容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剛性兌付在房地產信託、政府融資類信託等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及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被執行,而證券投資類信託並不受此約束。
監管層要求確保兌付的初衷是為了推動新業務,讓投資者消除疑慮,也是為了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防止因信託投資虧損誘發群體性事件。

❷ 為什麼所有理財都要打破剛性兌付

從「法」的角度說,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其本質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合同雙方是委託與被委託的法律關系,這就決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如果金融機構(例如銀行)對資產管理業務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諾,那麼,這筆業務的性質以及合同雙方的關系就發生了改變,從理財變成了存款。以理財之名,行存款之實,是一種典型的監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財業務來認定,而應遵循存款業務的規則,包括繳納存款准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等。
從「理」的角度說,打破剛性兌付的原因在於它會擾亂市場紀律,加劇道德風險,抬高無風險利率。資產管理業務處於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之外,無需繳納存款准備金,常常脫離監管視線,而剛性兌付卻使金融機構背負了償付義務,從而為系統性風險埋下隱患。此外,金融業的基本原則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但在剛性兌付條件下,那些高收益的產品由於保本承諾,同樣達到低風險,這就使收益與風險出現背離,抬高無風險收益率,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減少了實業發展的資金可獲得性。
從「情」的角度說,主要是指情感、情緒這樣一些因素。對消費者來說,剛性兌付看似「有利」,約定的收益如果不能兌付,則意味著損失,這些因素可能成為打破剛性兌付的阻力。要讓打破剛性兌付真正落實、避免「執行難」,就需要讓廣大金融消費者心理上接受打破剛性兌付的事實,即使因此帶來利益損失,也依然能「情緒穩定」。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澄清一些模糊認識。

❸ 「剛性兌付」要怎麼理解啊信託「剛性兌付」真的要被打破了么

所謂剛性兌付,是對於信託到期無法兌付且無人接盤時,信託公司的資內產或股權將在監管部容門主導下進行處置,所得款項將用來優先保障投資人的兌付。
但是剛性兌付兜底並不意味著按時兌付,還會面臨著變現凈資產或者處置抵押品的流動性風險。短期內信託業的剛性兌付難以打破的觀點。

❹ 京東小銀票有風險嗎,能不能具體說下,銀行剛性兌付是什麼意思

最大的風險是票據虛假

以銀行承兌匯票為標的的票據理財產品,模式並不復雜。企業持銀行承兌匯票去票據理財平台融資。平台驗證該證票據真假,根據出票金額確定融資金額和期限,然後平台發布該票據的理財產品,確定收益率和期限,最後投資者認購。該票據理財產品到期後,平台憑企業的銀行承兌匯票去銀行兌付現金,之後按照約定收益給投資者付清本息。
盡管有了銀行承兌匯票作為抵押,但並不表示完全沒風險。這其中存在克隆票、延遲支付等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虛假票據。其次,平台是否真的掌握了真實的票據,以及票據是否真的被抵押在了平台上,都很難公開透明。

京東小銀票信用較有保障
但是,個人認為京東小銀票可以有效避免這個困境,一是借債企業資質較好,二是招商銀行承諾無條件兌付,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真實的。有招行與京東兩個巨頭的撐腰,以「京東」冠名的京東小銀票信用違約狀況出現的概率較低。

「剛性兌付」一直是國內理財市場上不成文的「潛規則」,也是中國金融市場有異於境外的特殊現象。
「剛性兌付」對中國投資者來說,是個討喜的詞,也是目前理財市場規模年年擴容的主要推手。所謂剛性兌付,就是金融產品到期後,產品發行者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預期收益,當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發行方或有關部門需要兜底處理。
長期以來,剛性兌付現象在我國銀行理財、債券、信託等諸多金融行業細分市場已成「慣例」。在剛性兌付的「光環」下,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時,最看中的並不是產品的風控措施,而是預期收益率。一旦某家銀行或信託推出收益較高、期限較短的產品,「秒殺」就是分分鍾的事。

❺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嗎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是為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認為,監管層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資管產品凈值化管理,意味著包括銀行表外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凈值型產品轉型,而當下銀行理財凈值型佔比尚未達到10%,該規定影響深遠。

❻ 剛性兌付將被打破,理財該如何選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為什麼說保證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都是騙子?回報率低於6%的產品是否就一定靠譜?老百姓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有不同收益類型

據了解,按收益類型來區分,所有的個人投資基本都可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從樓繼偉的表述看,保證6%以上回報率,顯然屬於保證收益型。

在現實生活中,穩賺不賠的保證收益理財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儲蓄式國債和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常見。

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為例,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戶歡迎的儲蓄式國債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發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額為360億元。其中:第七期180億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高於存款和國債。總體來說,小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大銀行高,期限長的產品比期限短的產品高,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證收益型的產品高。筆者從融360上查詢,石家莊地區在售的非保本浮動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普遍在4.3%。

「有時也能在銀行買到最終實現年化收益6%的產品,還有很多信託、券商集合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實際收益率也超過6%了,難道都是騙人的嗎?」

對於消費者的這一疑問,理財專家指出,這些產品如果是正規機構提供的,從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證收益,必須提示投資風險。只不過產品運作不錯,所以最終實現了理想的預期收益。但這不等於其預期收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虧了本或者沒有實現之前預期的最高收益,投資者不能要求金融機構作出賠償,只能自擔風險。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資者推薦一款理財產品,合同上敢白紙黑字寫明超過6%的無風險保證收益,完全可以像樓繼偉所說的那樣,認定這是詐騙。因為,它違背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規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資就是這么乾的。投資者前期都能按時收到保證收益,於是逐漸喪失警惕,不僅加大本金還拉來親朋好友參與。最後,機構資金鏈斷裂,投資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未來投資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

前幾年信託和銀行也發行了不少高收益的產品,雖然合同中沒有承諾收益,但無論是金融機構自己還是投資者都「心照不宣」地認為肯定能兌付。因此,即使個別沒有出現風險的產品最終也由金融機構「托底」實現了「剛性兌付」。筆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時至今日,盡管合同中對產品風險白紙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還是不去細看產品合同就簽名購買。

其實,這種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看似短期內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的痛感,損害了資管市場整體的健康和生命力。長此以往,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將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已經下決心打破剛性兌付,今後那些不保本不保證收益的產品真有可能虧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這一文件中涉及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文件明確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稿,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過渡期,投資者暫時可以按現在的原則來選擇理財產品。但無論新規施行與否,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理財工具。

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且風險等級為R1及R2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情況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即使為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的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可優先選擇股份制銀行或者規模較大的城商行,這些銀行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大多具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是結構性理財或浮動收益理財,有一定風險,高收益未必能達到;二是投資期限可能較長,比如2~3年,流動性太差;三是起點門檻可能比較高。

如果新規正式落地,大家還應該改變之前認為銀行理財必剛兌的觀念,在選購時嚴格區分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後者不存在剛性兌付,虧損風險大大提高;對於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其資產投向及相應的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風險等級的產品。(河北日報綜合)

❼ 銀行理財產品有剛性兌付的嗎

除了銀行官網上明確承諾保本的產品外,其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並無剛性兌付的規定。存款保險制度也只覆蓋50萬以下的存款,不涉及理財產品。
但迄今為止,風險評級R2及其以下的產品,是事實上100%本息無憂的,不承諾,但迄今為止不出事。

❽ 理財業務中銀行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什麼意思

建議您可詳情咨詢當地網點理財經理。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❾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

「剛性兌付已取消,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銀行一直都深受大眾的信賴,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銀行的信用背書是由國家來承擔的,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銀行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國家也逐漸放寬了銀行的相關政策,銀行也逐漸走向市場化。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風險都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這也是市場化的表現之一。既然銀行理財已經不能實現保本保息,那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三、 合理進行投資

理財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需要綜合的進行考慮。一是需要選擇自己風險承受范圍之內的理財產品,避免投資理財影響日常生活,理財並不是賭博。其二就是購買理財產品盡量選擇大型銀行,雖然說小的城商行以及信用社他們的理財產品的利率更高,但是大型銀行的穩健性以及保障都要更好,因為大型銀行的資質更好,渠道更廣,資金更加充足。

總結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雖說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其穩健性相比於金融機構而言,還是要更好,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等級內的理財產品。

閱讀全文

與理財剛性兌付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