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籟k歌里怎麼沒有愛到萬年這首歌
估計它庫存里沒有吧,反饋過去以後更新應該會有
Ⅱ 聚好看K歌系統如何使用
打開聚好看,點擊進入K歌模塊主界面,然後就能看到各種不同的點歌模式,有歌手點歌、回隨心唱、合唱等方答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歌區,點擊確定就能進入歌曲播放界面,在這里你能夠隨意選擇原唱或者伴唱,接下來你就可以一展歌喉了!
Ⅲ 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到底有多遠
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的基本邏輯
關於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以下這個邏輯應該是容易理解的:1、在互聯網時代,靠工具本身賺錢的格局是有限的;2、要做出盈利模式必須要有海量的用戶外加較高的轉化率;3、要有海量的用戶和較高的轉化率必須有很高的用戶粘性;4、要有高的用戶粘性必須要有尖叫的用戶體驗和人人互動;5、要有人人互動則必須從工具延伸到社區而不是簡單的人機互動或者人專互動;6、要有高的轉化率則必須要有很好的活躍度和在線時長(很多產品很活躍但就是沒有在線時長)。
然而,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邏輯鏈條上,其實存在著很多的陷阱。
UGC,PGC還是UGC+PGC?
APP工具滿足的用戶需求不外乎以下幾種,工具(如日歷)、專業內容(如新聞、育兒、娛樂)、社交、虛擬商品(如天籟K歌裡面送的花)、實物商品等。產品的定位首先應該是從用戶需求出發,你選擇的點不同,產品選擇的服務方式也會不同。
比如,就收聽需求而言,UGC本身是無法滿足的。不得不承認,就專業的內容創造而言,人和人是有差別的,極少數人善於創造專業內容,而絕大部分人習慣於聽或者看。如果內容本身沒有足夠的價值勢能,那麼收聽的意義就變成關注(社交)了。但問題是,如果是社交,你喜歡聽那麼多沒有聲音美感和價值密度的弱關系朋友的嘮叨嗎?試想,如果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大部分都是語音是個什麼場景?所以,個人覺得,就滿足收聽需求來說,PGC才是主流(所以喜馬拉雅等網路電台最後都不可避免偏向PGC),而UGC更適合於社交互動的場景。同時,語音不適合做UGC和弱社交關系(有人試圖通過社交來做FM最後證明是失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邏輯思維的社群其實是個偽概念,本質還是個PGC的自媒體。
而就社交來說,還要區分強社交還是弱社交。如果是強社交,那麼產品的工具屬性和用戶體驗是很重要的,有時候用戶說不出來為什麼不好,但是會用腳投票。如果是弱社交,通過UGC的互動來提升用戶之間的互動和熱度,從而提高平台的粘性。但是,人和人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毫無來由的互動(熱戀中的情侶除外),所以,利用專業的內容(PGC)進行傳播也成為了人脈養成的一個很好的互動模式。所以,大部分的社交平台都是UGC+PGC的組合,微博、微信朋友圈、脈脈無不如此。
CPC,CPM還是CPS?
學過會計或者沒學過會計的人都知道,銷售額=數量*價格。CPC、CPM、CPS的本質差別在於對數量和價格這二者的側重不同。在CPC、CPM模式下,其實是對海量用戶的簡單粗暴使用,而CPS是對用戶的深加工應用,前者沒有形成交易閉環,而後者形成了交易閉環。顯然,就收益的成長潛力來說,CPS更加具有想像空間。在這點上,想必所有的電信運營商體會最深刻了。在多普達盛行的年代,運營商們修好了高速公路,當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越來越多時,數據業務的營收很快超過了話音業務。但沒過多久,他們很快發現,賺錢最多其實不是他們,而是那些利用這些高速公路運送黃金的互聯網公司(如馬雲們),運營商最後知道自己被管道化了,雖然也做了很多掙扎,但是一直被一個叫做互聯網基因的魔咒給罩著不得翻身。其實馬雲當年做淘寶也是苦於這樣的掙扎,最開始馬雲做了一個阿里巴巴平台,但無奈賣賬號的模式本質是CPT(Cost per Time),還是沒有形成交易閉環,因為這時的阿里巴巴賣的是商機,而商機是「無價」的,而後來的淘寶賣的不是商機,而是商品。
所有的App平台最開始能立即實現的商業模式就是廣告(CPC或者CPM),但是如果不能達到海量級的用戶,CPC和CPM的玩法其想像空間都是有限的,投資人在考慮投資時都會很謹慎。所以,大部分的工具類APP都會想到社區化,最後走電商的路子。但無論CPC、CPM、CPS,都需要平台能夠粘合海量的用戶。
海量用戶:剛需、高頻、替代性拐點
任何平台,從0到1都容易,1到10會比較難,至於從10到100,100到1000,符合了投資邏輯,能夠拿到資本才有實現的可能。這里的核心邏輯在於,任何工具或平台,在需求層面必須要滿足用戶的普遍剛需,並且最好是高頻,否則平台的用戶最後能夠達到的高度肯定是有天花板的;在產品層面必須為用戶提供最低可接受的價值寬度(功能寬度)、價值厚度(體驗強度)和價值密度(價值在時間軸上的沉澱),這樣才能越過用戶的替代性拐點(為什麼要放棄其他而用你),也才具備了從1到10和10到100的可能,否則,即便拿到了天使輪,A輪融資估計也會很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