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典理財案例有哪些
(招商銀行)招商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等綜合考慮,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
如需相應的理財規劃建議,請到招行網點或直接聯系客戶經理嘗試了解。【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❷ 個人理財案例分析
首先拋棄3年3%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抄和2年收襲益4%的信託產品 這收入也太低了 還不如銀行定期三年利息4.25%多 與其這樣不如換成人民幣購買保本還息的貨幣基金年化收益4.95% 買賣都沒有手續費 浮動利率比定期存款多的多 而且靈活性很強2天就能取出來 或者購買銀行推出的保本的理財產品 怎麼也超過5% 根據兩位薪水一個月的日常開銷好像一分不剩啊 這很難省出錢來做別的 只能從你的存款進行調整 購買利潤足夠的投資產品 最重要的保本對嗎 節流方面已經沒有辦法了 想擴大收入就要開源 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足夠強可以分出一些錢藍籌股 具體的家庭情況我也不了解 能調節的暫時只有這些
❸ 購買銀行理財遭飛單 理財投資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一、將所有資產都用於投資理財
很多人認為儲蓄是一種貶值的行為,就將所有資產都用於投資中。認為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不會虧本。但實際上,無論你是買股票這種高風險產品,還是買基金這類低風險產品,都不能完全保證資金安全。
而理財應該是一個資金管理的過程,這就要求人們要學會通過產品配置來保證資金得到安全。任何時候,儲蓄都是必不可少的。具體來說,家庭理財要建立四大賬戶:基本賬戶、保障賬戶、投資賬戶、養老傳承賬戶。
二、盲目投資不合適的理財產品
很多人一味的依賴專家,不根據自身經濟需求,盲目地將短期要用的錢投資於長期理財工具,或是買了自身風險能力無法承受的理財產品等。
對於專家,要學會有選擇的聽取專家提供的信息,理解其分析的邏輯,尤其要讓專家解釋清楚:風險在那裡,什麼情況下會有損失,損失有多大,流動性如何安排等。最好多請教幾位專家,聽一些不同意見,選擇最適合自己資金和風格的投資方案。
三、預期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人們總是把投資收益率視為選擇投資產品的「剛性指標」,然而不同結構和不同投向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實現的幾率往往存在很大差異。投資人一定要小心鑒別,了解各種名詞的真正含義,以免掉進理財平台的陷阱。
如很多理財機構都使用「平均年化收益率」來代替產品收益預期。而「平均年化收益率」是依據產品多年來投資表現,以年化的方式計算出來的復合數據,但在較短的投資期限內,卻往往會與實際年收益產生較大背離。
最後,筆者提醒大家,在選擇理財機構時,盡量選擇哪些口碑好,安全制度健全的機構:如 小 資 錢 包。
❹ p2p理財風險案例有哪些
1.借款人的還款風險
2.發生違約時的擔保及兌付交割
3.出借人資金流動性的風險
4.信用風險
5.政策風險
6.不可抗風險
❺ p2p理財詐騙案例有哪些
騙子無處不在,手段越來越高明,要讓騙子消失是不可能的。
但我們可以自我保護回,自我防範,不給騙子答創造機會。
首先,我們不要貪小便宜了,更不要做一夜暴富的美夢。
其次,一旦暴露了信息,對方以公安、法院等要求你匯款時,千萬不要聽他們嚇唬,而給他們匯款。
騙子要的是財物,而不是其它。
❻ 第三方理財的理財案例
買房買車、子女教育、醫療開支、養老金籌劃以至於困擾不少人的炒股還是炒房的兩難選擇……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和問題,自己尋找不到最佳答案時,不妨看看專家如何為我們指點迷津。
有個剛做爸爸的客戶找到張旭,希望她幫忙規劃一下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張旭先幫客戶做了這樣一個測算:按照北京市的平均支出,養育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應該在40萬~50萬元左右;單獨的大學費用也要至少准備10萬元,才能供孩子完成學業,假設以每年3%的通貨膨脹率計算,18年後必須准備170243元。對於這筆必需儲備,張旭建議客戶先通過少兒教育金保險來解決基礎教育基金,儲蓄15年,摺合每月600元,就可完成。用教育保險作基礎教育金的優勢是,如果家長在為孩子儲備教育金的過程中不幸發生風險,孩子未來的教育依然不會受到影響,因為每年的儲蓄將由保險公司墊交,可以說給了孩子確定的未來。
而客戶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能給孩子創造出國深造的機會或者選修藝術、導演等花費較高的專業,因此,張旭認為僅有基礎教育金是不夠的,還需准備品質教育金,這部分的需求要盡量能在風險適度的情況下穩健增值。考慮到客戶家庭建立時間較短,沒有太多積蓄,所以她建議客戶每月拿出500元來定投基金和投保投資型保險。 除了目標明確的需求,還有很多左右為難的問題,比如理財工具的取捨問題,困擾著我們。
劉海媛的一位客戶遇到了在房產投資和其他財務目標間取捨的問題。客戶家庭年收入22.1萬元,有10萬元活期存款,年日常支出4.8萬元,房貸支出約5萬元。家庭主要資產為兩套房產:價值50萬元的自住房(房貸余額10萬元),和一價值90萬元的投資房(房貸余額40萬元),每月租金2500元。客戶的財務目標是10年後為女兒積累40萬元教育金,20年後為自己存滿200萬元退休金。劉海媛分析客戶家庭情況後發現,客戶家庭沒有任何保險,而且較高的房貸額度導致客戶還款壓力偏大。
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投資成本高及流動性差的房產已不適合普通百姓。因此她建議客戶每年拿出收入的10%購買人壽、醫療保險,並調整房產投資:以50萬元賣出自住房,拿出40萬元還貸。這樣做雖然要減少租金收入,但每月還款額會降低很多,家庭每月現金流和結余狀況更好。而結余的20萬元,拿出5萬元做備用金後,可按照存款30%、債券15%、基金30%、股票25%的比例投資,預期年收益率8%。而且還能在不影響家庭現金流的情況下,每年追加一定的資金到各投資品種中,較輕松地完成財務目標。
要注意,理財顧問所給出的建議應該是在了解我們的家庭資產情況、風險偏好情況的前提下做出的,要有可行性。比如在張旭的案例里,客戶家庭現有積蓄不多,就不能推薦客戶去投資門檻比較高的理財產品,而應該小筆、多期投入。
案例3
2010年10月,余先生經營著一家工程公司,因為公司應收的工程款無法如期到賬,急需資金200萬墊還銀行貸款。
五色土立即對借款人進行盡職調查,余先生的兩套住房,總價值評定為1000萬,銀行的抵押貸款分別為300萬和200萬。盡職調查後,於先生的該筆貸款評定為AAA級,隨後五色土聯絡到投資人王先生,王先生非常樂意投資這筆AAA級貸款。
五色土安排借貸雙方到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了抵押登記,合同約定:「期限一年,年息15%,按季還息,到期還本」。兩套房產第二次抵押登記在王先生名下(銀行為第一順位抵押權人,王先生為第二順位抵押權人)。
2011年4月,余先生提前半年歸還了全部本息,王先生半年收回了15萬的利息,隨後王先生又將215萬資金借給了新借款人。
一面是有閑錢的放貸人,苦於尋不到投資渠道,一面是迫切需要資金的借款人,又無法解決一時之需,兩者之間似乎有一條無形的鴻溝,由於沒有一個聯接的橋梁終難成「眷屬」。五色土向市民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理財途徑。
❼ 投資理財案例以故事方法講述
從前,有一個很有錢的富翁,他准備了一大袋的黃金放在床頭,這樣他每天睡覺時就能看到黃金,摸到黃金。
但是有一天,他開始擔心這袋黃金隨時會被歹徒偷走,於是就跑到森林裡,在一塊大石頭底下挖了一個大洞,把這袋黃金埋在洞裡面。隔三差五地,這個富翁就會到森林裡埋黃金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他心愛的這袋黃金。
有一天,一位歹徒尾隨這位富翁,發現了這顆大石頭底下的黃金,第二天就把這袋黃金給偷走了。富翁發覺自己埋藏已久的黃金被人偷走之後,非常傷心,正巧森林裡有一位長者經過此地,他問了富翁傷心欲絕的原因之後,就對這位富翁說:「我有辦法幫你把黃金找回來!」話一說完,這位森林長者立刻拿起金色的油漆,把埋藏黃金的這顆大石頭塗成黃金色,然後在上面寫下了「一千兩黃金」的字樣。寫完之後,森林長者告訴這位富翁:「從今天起,你又可以天天來這里看你的黃金了,而且再也不必擔心這塊大黃金被人偷走。」富翁看了眼前的場景,半天都說不出話來……別以為這個森林長者的腦袋有問題,因為在森林長者的眼裡,如果金銀財寶沒有拿出來使用,那麼藏在洞穴里的一千兩黃金,與塗成黃金樣的大石頭就沒什麼兩樣。如果你對守財奴、或是只知道死守著錢在銀行、不肯善於利用的人,講了一大堆投資理財的觀念還是沒用時,不妨換個方法,講個這樣的故事給他聽,一定會立刻見效!
❽ 個人理財的案例分析題
理財失誤的原因有投資期望收益過高,同時資金過於集中到單一的理財方內式中。從而在投資失敗之後容,對個人影響過高。
此案例對投資人來說,需要注意個人之後對資金的規劃問題。畢竟對於個人來說,生活中並不僅限於自己也有他人,從而需要合理的分配資金。
對於張先生的理財規劃,需要考慮其支出與收入總數大概在什麼范圍,其每年總支出在32400+20000+10000=62400。這是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需要支出的費用。而其家庭每年的總收入則是96000+18000+3600=117600。按照收入與支出,可計算出每年剩餘資金有55200.從而對於其家庭來說來說,每月可剩餘資金有4600元左右。而其每月的剩餘資金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投資、保險以及存儲。例如按照2:4:4的比例進行分配,20%的靈活使用資金,40%的保險,40%的投資。而同時資金的存儲達到2W元或者當地醫療大額額度後,即可不繼續積累,然後將資金分配到購買保險或投資中。
❾ 投資理財成功案例
可以考慮現在的黃金白銀市場。。。。。。。。。。。
❿ 飛單的深圳案例
深圳市民鄧先生是銀行分行的一名長期客戶,因此很早就與投訴的副行長相識。鄧先他在深圳葵沖開工廠做生意,2007年就認識了時任葵沖支行理財經理,並在其推薦下多次購買理財產品。2011年,調到坑梓支行擔任副行長,與鄧先生等原來的一些老客戶聯系,希望他們幫忙把部分資金撥到新的支行,並承諾會給予更高的回報率。在其動員下,鄧先生專門到坑梓支行開戶,並購買了部分理財產品。
鄧先生回憶,2012年1月中旬向他打來電話,推介一款收益不錯的理財產品,並強調「保本保利」,告訴鄧先生,因為自己以前推薦的幾款基金產品都出現了虧損也有些不好意思,因此特地向他推薦保本的安全產品。「我們是長期合作的關系,一直以來對他都很信任,而且他已經是副行長,因此沒有絲毫的懷疑。」鄧先生向記者出示了當時簽訂的協議書,表示協議書的內容也都是幫助填寫,而自己只是在最後簽了字。鄧先生認購了500萬元的金額,隨後帶他到網點櫃台,向「北京中鼎迅捷投資中心」轉了500萬元。
這款產品與上海某銀行飛單風波中的產品屬於同一款。根據協議內容,認購金額在50萬至100萬元之間的年化收益率為11%,而300萬以上則為13%。對於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鄧先生承認自己當時也有些忐忑,為此特地詢問,解釋說,普通理財產品的投入少收益也低,而這款產品只有VIP客戶才能優先購買,所以才會有高收益。一個星期後,再次打電話通知他正版擔保函已經從北京寄來,鄧先生前去領取時強調,這款產品籌集的資金用於投資河南的實體項目,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具有一定的實力,不會有什麼問題。
鄧先生說,實際上他購買的這款產品屬於「拼單」,其中有400萬元是他自己出資,而剩餘的100萬元來自另一個朋友,而這100萬元也是由十餘人合資。鄧先生事後回想,整個過程中絲毫沒有提及這款產品根本就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他個人的私售。「如果我知道實情,無論如何也不會購買的。」 由於該產品的期限為一年,此後鄧先生也沒有過多留意。直到2012年12月31日,打電話表示有事情要「進行匯報」。當天晚上帶了一名律師與他見面,透露這款產品有可能「出事」了,還特意找了派出所和律師咨詢自己會承擔什麼責任。盡管表示會繼續跟蹤,並幫忙追回本金,但鄧先生感覺有很大的問題,回家後馬上查詢,這才發現上海某銀行的同一款產品風波早已爆發多時。
隨後鄧先生聯繫上了北京、天津等地購買了同樣產品的投資者,並於2013年1月初集體來到北京,前往中發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追討,但擔保公司多日沒有人出面。鄧先生等人向當地派出所報案,在警方的幫助下這批投資者與擔保公司負責人見了面。中發擔保負責人稱,鄧先生是在銀行購買產品,應找銀行討要。
2013年2月初鄧先生回到深圳,與所屬的銀行深圳東部支行溝通,行長回復稱他們此前已經展開了內部調查,證實的確是的行為,但還需進一步調查。3月4日鄧先生再次來到深圳分行,法務部人員建議鄧先生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無奈之下,鄧先生2013年3月13日再次前往北京與擔保公司溝通,但擔保公司明確表示拒絕給予任何償付,表示公司當前已經沒有資產,僅剩下電腦、桌椅等設備,鄧先生願意拿就自己拿走作抵。他已經是第三次前往北京,但擔保公司已關門多時,沒有任何人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