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理財都是保本理財嗎
銀行理財不止有保本理財,還有非保本理財產品,具體可以分為三類:
1.保本固定收益型該類型一般銀行會承諾保本,並且到期之後可以獲得之前約定好的收益,因而此類產品風險很低。
2.保本浮動收益型指銀行承諾依照合同保障本金的撥付,但實際投資收益由投資人所選擇的理財產品的實際獲益情況決定。因而此類產品風險較低。
3.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指投資收益由投資人所選擇的理財產品的實際獲益情況決定,且不保證投資人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因此該類型產品的風險較高。
㈡ 2019銀行理財還保本嗎
銀行理財分為五個風險等級,PR1級的是保本理財,其他的都不保本。不過PR2-PR3級的銀行理財雖然不保本,但風險較低,安全性同樣很高,不用擔心。
㈢ 為啥有的銀行就有保本理財有的就沒有而且還得搶購
為什麼有的銀行卻徹底沒有保本型理財產品呢?這也是與本行客戶結構有關。對於一些新銀行或者發行理財產品時間短的銀行來說,本來保本型規模不大,持有客戶佔比也非常小,而且對保本希望值也不是太高的,徹底下架保本理財產品不僅對於銀行創收影響不大,對客戶的沖擊力也小,索性也就沒有了。基於各家銀行戰略思考定位不同,採取具體措施和辦法也會不同。至於搶購的問題,說白了與國人的風險意識有很大關系,大多數人理財是求穩保本,只有少數人有抗風險能力的人才會以承擔一定風險博取較大收益。當然,也與上述有關,發行量小了,物以稀為貴嘛。但本人進入某國有銀行的理財超市,只是限地區銷售,並未見搶購提示,看來搶購現象並非普遍。
㈣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我們該如何理財
看理財的投資方向和風險等級,R3以上慎重,一般投資方向是銀行債券的比較穩。另外至少50%的資產做定期,其餘的可以考慮理財,基金,股票,黃金等綜合投資。
㈤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
銀行理來財產品非保本自和保本的區別只有一個:
1、就是在於到期後本金是否有損失。
2、非保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保本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相對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比保本理財產品收益高,同時風險也就相對大點。
保本理財產品,分保證本金保證收益及保證本金浮動收益兩類,都屬於低風險理財。保證和浮動說明了銀行承擔的風險不同。通過全稱就可以看到保本類理財在協議中會有銀行承諾,無論發生任何問題銀行保證客戶到期可以拿回全部本金。
非保本風險_網路
㈥ 昨天買了幾萬塊的中行理財,銀行承諾保本保息,什麼是保本保息
中行的理財產品在2020年後已完全轉型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關版於收益的描述以產品說明權書為准,如產品說明書明確是保本收益或者保證最低收益的產品,則由中國銀行承諾保證本金或最低收益。非特指情況下,理財產品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請您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並知曉投資風險。
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需謹慎。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㈦ 「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之路還能走多遠?這無疑牽動著投資人、銀行和監管層三方關切。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高達29萬億,龐大的體量,即使出現10%的風險,那也是2.9萬億,會牽涉多少個投資人?猶如巨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01普通投資人是如何看待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保本,然後再盡可能地獲取較高回報,當然是最好的期望,這符合我國廣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
但是,在投資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像余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還是其他P2P理財,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理財,「保本」並非獨有面孔,而是一直與「非保本」並存,並不斷地融入到百姓理財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資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進行自我判斷和取捨而已。
作為一個平台,募集的資金其實也沒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險櫃」,說拿就拿那麼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備付金外,大比例資金還是用於再投資,以獲取利差,賺取利潤。再投資也不是100%絕對安全,況且一旦投資人出現大規模集中贖回資金(擠兌),資金池只算杯水車薪,引發群體性風險就會成為大概率問題。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管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布,並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
不僅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理財市場秩序,確保經濟安全穩健運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需要。不僅廣泛徵求社會各方意見,而且留下過渡期,給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逐漸適應和調整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