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陸金所跑路了怎麼拿回投資的錢
你開戶的錢應該在銀行的卡里的吧 開戶只是開通一個支付通道 跑路了和你卡里剩下的錢沒關系 你虧掉的錢他跑不跑路跟你也沒關系了 除非你能提供證據他是內盤 跟你對賭的 然後立案打官司
一、信託產品的特色
1.起點高,基本是300萬起,每個項目有50個名額100萬起(俗稱小額),較高的投資門檻排除了普通投資者。因此,信託業務也被稱作私人銀行。信託的投資門檻有繼續提高的呼聲,為什麼要設置高門檻?通常的解釋是信託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在美國規定需要有500萬美元的人才可以參與信託投資。
2.風險低。信託項目都要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客觀公正,風險管理方式明確清晰,還要銀監會審批才可以發行,信託項目的運作需要受《信託法》的約束,因此整體風險比較低,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信託的投資者都能按約收獲本息。
3.益較高。前面幾年經濟形勢較好的時候,信託的投資者基本能夠收獲10%以上的年化收益,即使今年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時候,信託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9%左右。2009至2011年3年,信託投資者收獲2400億收益,75.5%的人獲取了9%以上的年化收益,62%的投資者獲得的年化收益在9-12%之間,很多實體經濟的年化收益還不到9%。
4、持續投資方便簡潔。到期拿回本金和收益,可以形成持續投資,使得收益成為復利。按9%的復利計算,300萬起步,堅持40年就是1億,堅持150年就是1萬億。
5.債務隔離功能。信託財產受法律保護,信託一經成立,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收益人的財產中分離出來,具有獨立性成為獨立運作的財產。信託財產不能被清算、償債和破產等。這是信託產品非常大的優勢。
6.流動性較差。信託產品未期滿前中途不能單獨贖回,但可以轉移給其它投資者。信託產品大多是期限是1-2年。為了迎合閑散資金高流動性的需求,中融信託、平安信託等均設立了短期的信託產品,期限3、4、6、9、12個月等,1億以上的大額資金還可以定製較為靈活的期限。
7、投資方式靈活。信託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市三大領域,可以股權、貸款等多種形式靈活運作,這是其它金融機構不能比擬的。信託制度上的優勢也是其這幾年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項目方為了更快速的獲取資金,也願意較高成本走信託渠道的融資。
二、銀行理財產品VS信託產品
1.投資門檻較低,一般是5萬起,銀行理財屬於大眾理財。認購方便,甚至網上可以直接下單。
2.安全性好收益低。銀行理財產品有著較高的安全性,但收益率低是其硬傷。如果產品說明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就是3%左右;沒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很少達到5%。銀行理財產品很難趕上通脹。原因大致有兩個,一來資金門檻較低,失去議價能力,超額收益通常要歸銀行;二來,銀行經營成本較高,200米就有一家,還是臨街商鋪,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都不低,肯定需要較高的利潤支撐。
3.流動性較強。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1-2年期的,基本是30天左右,3個月左右,期限非常靈活,方便隨時認購。
4.銀行網點多,也知道客戶詳細信息,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較高,這是銀行最大的優勢。和銀行合作具有較高的優勢,保險、證券、信託、基金、投資公司等也樂於和銀行合作。因此,在銀行選擇理財產品時要區分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要認准合同是否有銀行的公章,如果是銀行代銷機構的產品就要十分謹慎,有時候銷售人員是沒有明確說明的。2010年有38款銀行理財產品沒有兌現收益,不知道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在銀行代銷的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最近剛剛暴露出來的客戶王女士、姚女士等在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做理財,180萬、50萬理成1萬,客戶的理財產品就不是銀行的,而是投資公司的。因此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要仔細辨別金融產品出品機構。
5.筆者最近走訪了很多銀行支行,信託產品較少。銀行似乎不大願意公開代銷信託產品,大概是銀行都寧願大客戶做存款,或者買他們的理財。即使在銀行可以買到信託產品,收益率也普遍比較低;此外,個別有也是小信託公司的產品,這類項目一般是銀行推薦的,信託公司僅僅是通道而已,小信託公司的費用比較便宜,銀行樂於合作。因為,銀行需要賺取的較大的利潤差。銀行之所以願意代銷往往是有較高的傭金,信託產品的傭金現在普遍降低,尤其是就品牌較好的信託公司的產品,銀行就不願意代銷了。
6.銀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投資於信託項目的,這個規模佔了信託規模的1/3。因為信託投資門檻較高,信託產品在銀行就拆成小額理財產品。從中,銀行可以賺錢5%左右的利差,甚至更高。中間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三大支柱之一。
三、股票、基金、證券類產品VS信託產品
1.股票十年返回原點,即使私募性質的基金也全面虧損,證券市場哀鴻遍野。這和當前經濟環境比較低迷有關,更和中國的證券制度的缺失有關。證券市場成為上市公司、券商和投資機構圈錢的工具,沒有為股民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證券市場的低迷也嚴重殃及證券類信託產品。現在定向增發類信託產品全面虧損,平安信託代理的多款證券類私募基金也全面虧損,多個輝煌一時的投資機構和明星基金經理黯然失色。中國股市需要重樹形象和金融信心還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
2.一些敏感的投機者,及時把證券市場的資金撤出來轉移到了信託投資。這部分人是非常有眼光、十分睿智的投資人。他們不僅在股市投機中圈到了錢,還及時退身,並在信託投資中進一步保值增值。
3.在經濟上升周期,和大的金融機構合作,選擇品牌好的基金經理,購買證券類產品還是可以的。一來省心省力,自己炒股整天看K圖聽股評會影響工作和生活;二來,品牌好的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他們畢竟專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信息上都遠比我們個人強,風險也低很多。關鍵是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和投資風格,和自己比較一致即可。
四,保險產品VS信託產品
1.購買門檻低。保險產品幾百幾千就可以買,即使保險中偏重理財的產品認購門檻也就1-2萬,是屬於大眾化的產品。
2.安全性最高。保險資產受法律保護,具有免稅逼債的功能。美國安然公司領導人肯萊恩夫婦在破產前花970萬美元購買了保險,這筆錢是其唯一沒有被法院凍結的資金,他們依靠這筆錢每年領著幾十萬安度萬年。保險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但可以讓你的命運不被改變。
3.收益率較低。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嚴重受限,保險以保障為主,投資不是保險的優勢。仔細看保險的投資領域:大額協議存款、國家基礎建設等等,這類領域是很難產生較高回報的。2011年中國最慷慨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分行亦不過3.75%。保險產品分紅險中仔細看中等分紅累積,80年左右你的保費才累積利滾利到10倍左右,算上通脹,這些錢是自己發給自己的,談不上收益。
保險理財至少要10年才能回本。因為早期的保費,很大一部分是給了保險公司做銷售提成、營運成本等。早期的生存金比起保費似乎很高,但其實是保費的一部分變成生存金給你的,如果你退保就虧了。這和信託產品有天壤之別。畢竟保險重要功能是保障,投資不是其強項。
保險的每年分紅,分紅可以隨時取走,這有點類似信託。但整體收益沒法和信託比。
4.流動性一般。保險雖然分紅隨時可以取走,但如果早期要拿回本金是虧的,也就是退保就要承受虧損。信託產品期滿就拿回全部本金,收益按照約定支付。
建議購買保險產品以保障為重,如身故保險金,重疾保障,住院醫療保障。對於資金額不高的,如果為孩子准備教育儲蓄,買保險的分紅險還是可以的。長遠看,比銀行理財強一些。
五、有限合夥基金VS信託產品
1.投資門檻較高,和信託類似,多數是100萬起步,個別會有較低的,但也要幾十萬。通常一個項目只有不到50個有限合夥人。
2.期限、風控和信託也類似。最近有限合夥產品多了起來,這些項目基本是銀行和信託篩選下來的。在產品的設計上基本是採用信託的設計,比如結構性設計,有融資方、擔保方介紹,也有項目評估和抵押等等,產品和信託是否雷同。之所以沒走信託通道,一般有幾個原因:
A,交易對手沒有達到信託的准入門檻。比如房地產信託規定必須滿足432條件(四證齊30%投資本金開發商至少二級資質)等。融資方的整體實力,金融信譽,資產負責情況和財務情況等不符合信託標准。
B,輕資產融資主體。比如農業,礦業,貿易類,融資方一般沒有足額的實物質押。信託的質押率通常要50%以下,哪有那麼多企業有這么多的實物可以質押。
C,有意迴避信託的嚴格監管。信託項目要履行盡職調查,還受銀監會監管審批,財務都要被信託公司嚴格監管(信託公司一般會派財務人員控制資金的使用);信託項目還處在社會公眾的嚴格監管下,有什麼風水草動媒體就會炒作。項目發起人是不願意自己的項目受到這么多的監管的。
3,收益率較高。比同類型信託產品收益更高,風險大收益率高合理。
4,風險較高。應該說有限合夥是信託融資的一個重要補充,在促進經濟發展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有限合夥,顧名思義,合夥做生意,自負盈虧。信託,受人之託,代理理財。因此,其投資性質有著根本差別。選擇有限合夥客觀上要比信託承受更高的風險。有限合夥的風險主要來自:
A,信息不對稱。雖然有限合夥也有類似信託的項目盡調和風控,信息披露等等,但畢竟不受嚴格監管,會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有限項目發起人可能會隱蔽一些風險和對投資人不利的信息。比如財務盡調只是堆積數據而已,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比如隱蔽融資方一些金融信譽或者社會信譽方面的信息等等。
B,萬一投資失敗是自負盈虧,沒有像信託有一個受託人幫你處理。信託處在社會、媒體的監管下,有風險媒體會炒作,這樣信託公司和融資方,甚至當地政府都輸不起,會想盡辦法幫你化解風險。而做有限合夥投資顯然沒有這種優勢,真的輸了只能官司慢慢打,自己舔傷口。
5,投資建議。不過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有限合夥形式,它在盤活金融投資上還是有積極的作用的,其中不乏較為優質的項目。
A,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投資領域。項目領域比較熟悉,對於項目價值好做判斷。
B,選擇優質的基金公司。口碑好的基金公司對項目的判斷比較客觀。
C,盡量選擇有社會影響力的普通合夥人或者交易對手。有影響力的交易對手或者普通合夥人,會比較注重維護自身的品牌效應,不敢輕易違約,一旦出事,鬧大的可能性比較大。
D,選擇口碑好的理財機構。品牌好的理財機構一般有自己的風控部,即使是有限合夥產品也會獨立評估,對推薦產品比較謹慎,畢竟關系自己的品牌。
⑶ 私募基金直接募集和代銷通道的區別
時下各種金融理財產品鋪天蓋地,叫人眼花繚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常常困擾投資者,本文對信託產品和各種理財產品逐一比較,分析各種優缺點,以供參考。
一、信託產品的特色
1.起點高,基本是300萬起,每個項目有50個名額100萬起(俗稱小額),較高的投資門檻排除了普通投資者。因此,信託業務也被稱作私人銀行。信託的投資門檻有繼續提高的呼聲,為什麼要設置高門檻?通常的解釋是信託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在美國規定需要有500萬美元的人才可以參與信託投資。
2.風險低。信託項目都要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客觀公正,風險管理方式明確清晰,還要銀監會審批才可以發行,信託項目的運作需要受《信託法》的約束,因此整體風險比較低,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信託的投資者都能按約收獲本息。
3.收益較高。前面幾年經濟形勢較好的時候,信託的投資者基本能夠收獲10%以上的年化收益,即使今年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時候,信託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9%左右。2009至2011年3年,信託投資者收獲2400億收益,75.5%的人獲取了9%以上的年化收益,62%的投資者獲得的年化收益在9-12%之間,很多實體經濟的年化收益還不到9%。
4、持續投資方便簡潔。到期拿回本金和收益,可以形成持續投資,使得收益成為復利。按9%的復利計算,300萬起步,堅持40年就是1億,堅持150年就是1萬億。
5.債務隔離功能。信託財產受法律保護,信託一經成立,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收益人的財產中分離出來,具有獨立性成為獨立運作的財產。信託財產不能被清算、償債和破產等。這是信託產品非常大的優勢。
6.流動性較差。信託產品未期滿前中途不能單獨贖回,但可以轉移給其它投資者。信託產品大多是期限是1-2年。為了迎合閑散資金高流動性的需求,中融信託、平安信託等均設立了短期的信託產品,期限3、4、6、9、12個月等,1億以上的大額資金還可以定製較為靈活的期限。
7、投資方式靈活。信託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市三大領域,可以股權、貸款等多種形式靈活運作,這是其它金融機構不能比擬的。信託制度上的優勢也是其這幾年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項目方為了更快速的獲取資金,也願意較高成本走信託渠道的融資。
二、銀行理財產品VS信託產品
1.投資門檻較低,一般是5萬起,銀行理財屬於大眾理財。認購方便,甚至網上可以直接下單。
2.安全性好收益低。銀行理財產品有著較高的安全性,但收益率低是其硬傷。如果產品說明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就是3%左右;沒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很少達到5%。銀行理財產品很難趕上通脹。原因大致有兩個,一來資金門檻較低,失去議價能力,超額收益通常要歸銀行;二來,銀行經營成本較高,200米就有一家,還是臨街商鋪,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都不低,肯定需要較高的利潤支撐。
3.流動性較強。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1-2年期的,基本是30天左右,3個月左右,期限非常靈活,方便隨時認購。
4.銀行網點多,也知道客戶詳細信息,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較高,這是銀行最大的優勢。和銀行合作具有較高的優勢,保險、證券、信託、基金、投資公司等也樂於和銀行合作。因此,在銀行選擇理財產品時要區分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要認准合同是否有銀行的公章,如果是銀行代銷機構的產品就要十分謹慎,有時候銷售人員是沒有明確說明的。2010年有38款銀行理財產品沒有兌現收益,不知道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在銀行代銷的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最近剛剛暴露出來的客戶王女士、姚女士等在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做理財,180萬、50萬理成1萬,客戶的理財產品就不是銀行的,而是投資公司的。因此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要仔細辨別金融產品出品機構。
5.筆者最近走訪了很多銀行支行,信託產品較少。銀行似乎不大願意公開代銷信託產品,大概是銀行都寧願大客戶做存款,或者買他們的理財。即使在銀行可以買到信託產品,收益率也普遍比較低;此外,個別有也是小信託公司的產品,這類項目一般是銀行推薦的,信託公司僅僅是通道而已,小信託公司的費用比較便宜,銀行樂於合作。因為,銀行需要賺取的較大的利潤差。銀行之所以願意代銷往往是有較高的傭金,信託產品的傭金現在普遍降低,尤其是就品牌較好的信託公司的產品,銀行就不願意代銷了。
6.銀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投資於信託項目的,這個規模佔了信託規模的1/3。因為信託投資門檻較高,信託產品在銀行就拆成小額理財產品。從中,銀行可以賺錢5%左右的利差,甚至更高。中間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三大支柱之一。
三、股票、基金、證券類產品VS信託產品
1.股票十年返回原點,即使私募性質的基金也全面虧損,證券市場哀鴻遍野。這和當前經濟環境比較低迷有關,更和中國的證券制度的缺失有關。證券市場成為上市公司、券商和投資機構圈錢的工具,沒有為股民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證券市場的低迷也嚴重殃及證券類信託產品。現在定向增發類信託產品全面虧損,平安信託代理的多款證券類私募基金也全面虧損,多個輝煌一時的投資機構和明星基金經理黯然失色。中國股市需要重樹形象和金融信心還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
2.一些敏感的投機者,及時把證券市場的資金撤出來轉移到了信託投資。這部分人是非常有眼光、十分睿智的投資人。他們不僅在股市投機中圈到了錢,還及時退身,並在信託投資中進一步保值增值。
3.在經濟上升周期,和大的金融機構合作,選擇品牌好的基金經理,購買證券類產品還是可以的。一來省心省力,自己炒股整天看K圖聽股評會影響工作和生活;二來,品牌好的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他們畢竟專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信息上都遠比我們個人強,風險也低很多。關鍵是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和投資風格,和自己比較一致即可。
四,保險產品VS信託產品
1.購買門檻低。保險產品幾百幾千就可以買,即使保險中偏重理財的產品認購門檻也就1-2萬,是屬於大眾化的產品。
2.安全性最高。保險資產受法律保護,具有免稅逼債的功能。美國安然公司領導人肯萊恩夫婦在破產前花970萬美元購買了保險,這筆錢是其唯一沒有被法院凍結的資金,他們依靠這筆錢每年領著幾十萬安度萬年。保險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但可以讓你的命運不被改變。
3.收益率較低。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嚴重受限,保險以保障為主,投資不是保險的優勢。仔細看保險的投資領域:大額協議存款、國家基礎建設等等,這類領域是很難產生較高回報的。2011年中國最慷慨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分行亦不過3.75%。保險產品分紅險中仔細看中等分紅累積,80年左右你的保費才累積利滾利到10倍左右,算上通脹,這些錢是自己發給自己的,談不上收益。
保險理財至少要10年才能回本。因為早期的保費,很大一部分是給了保險公司做銷售提成、營運成本等。早期的生存金比起保費似乎很高,但其實是保費的一部分變成生存金給你的,如果你退保就虧了。這和信託產品有天壤之別。畢竟保險重要功能是保障,投資不是其強項。
保險的每年分紅,分紅可以隨時取走,這有點類似信託。但整體收益沒法和信託比。
4.流動性一般。保險雖然分紅隨時可以取走,但如果早期要拿回本金是虧的,也就是退保就要承受虧損。信託產品期滿就拿回全部本金,收益按照約定支付。
建議購買保險產品以保障為重,如身故保險金,重疾保障,住院醫療保障。對於資金額不高的,如果為孩子准備教育儲蓄,買保險的分紅險還是可以的。長遠看,比銀行理財強一些。
五、有限合夥基金VS信託產品
1.投資門檻較高,和信託類似,多數是100萬起步,個別會有較低的,但也要幾十萬。通常一個項目只有不到50個有限合夥人。
2.期限、風控和信託也類似。最近有限合夥產品多了起來,這些項目基本是銀行和信託篩選下來的。在產品的設計上基本是採用信託的設計,比如結構性設計,有融資方、擔保方介紹,也有項目評估和抵押等等,產品和信託是否雷同。之所以沒走信託通道,一般有幾個原因:
A,交易對手沒有達到信託的准入門檻。比如房地產信託規定必須滿足432條件(四證齊30%投資本金開發商至少二級資質)等。融資方的整體實力,金融信譽,資產負責情況和財務情況等不符合信託標准。
B,輕資產融資主體。比如農業,礦業,貿易類,融資方一般沒有足額的實物質押。信託的質押率通常要50%以下,哪有那麼多企業有這么多的實物可以質押。
C,有意迴避信託的嚴格監管。信託項目要履行盡職調查,還受銀監會監管審批,財務都要被信託公司嚴格監管(信託公司一般會派財務人員控制資金的使用);信託項目還處在社會公眾的嚴格監管下,有什麼風水草動媒體就會炒作。項目發起人是不願意自己的項目受到這么多的監管的。
3,收益率較高。比同類型信託產品收益更高,風險大收益率高合理。
4,風險較高。應該說有限合夥是信託融資的一個重要補充,在促進經濟發展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有限合夥,顧名思義,合夥做生意,自負盈虧。信託,受人之託,代理理財。因此,其投資性質有著根本差別。選擇有限合夥客觀上要比信託承受更高的風險。有限合夥的風險主要來自:
A,信息不對稱。雖然有限合夥也有類似信託的項目盡調和風控,信息披露等等,但畢竟不受嚴格監管,會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有限項目發起人可能會隱蔽一些風險和對投資人不利的信息。比如財務盡調只是堆積數據而已,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比如隱蔽融資方一些金融信譽或者社會信譽方面的信息等等。
B,萬一投資失敗是自負盈虧,沒有像信託有一個受託人幫你處理。信託處在社會、媒體的監管下,有風險媒體會炒作,這樣信託公司和融資方,甚至當地政府都輸不起,會想盡辦法幫你化解風險。而做有限合夥投資顯然沒有這種優勢,真的輸了只能官司慢慢打,自己舔傷口。
5,投資建議。不過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有限合夥形式,它在盤活金融投資上還是有積極的作用的,其中不乏較為優質的項目。
A,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投資領域。項目領域比較熟悉,對於項目價值好做判斷。
B,選擇優質的基金公司。口碑好的基金公司對項目的判斷比較客觀。
C,盡量選擇有社會影響力的普通合夥人或者交易對手。有影響力的交易對手或者普通合夥人,會比較注重維護自身的品牌效應,不敢輕易違約,一旦出事,鬧大的可能性比較大。
D,選擇口碑好的理財機構。品牌好的理財機構一般有自己的風控部,即使是有限合夥產品也會獨立評估,對推薦產品比較謹慎,畢竟關系自己的品牌。
⑷ 我在平安銀行買的理財 到期未兌付 三年多了 老是說延期等等 怎麼辦才好呢 起訴有用嗎
很抱歉給您帶來不好的感受,若您的理財產品到期一直未兌付,建議聯系您的專屬理財客戶經理咨詢,或點擊下方鏈接選擇首頁右上角在線客服圖標,輸入「轉人工」咨詢在線客服。
https://b.pingan.com.cn/branch/mkt/bankonline/dist/onlineBankless.html#
應答時間:2020-07-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⑸ 我委託平安保險賣出股票,沒有及時賣出,股票下降,造成損失,可以索賠嗎
可以,不過要是損失不大,大公司就不劃算了,要是損失比較大,我覺得有必要打官司,當然了你要有證據的
⑹ 關於2015年12月30日,平安保險出事的消息到底怎麼回事,最後處理結果是什麼,我們的小縣城都傳
是真是假偶爾去北京金融街的平安大廈看看就知道了,上千人每周一兩次的維權世人皆知專!你拉住他們其屬中的一個你就會明白這個社會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可憐了那些老人啊!有的尿毒症後期急等錢回來換腎,癌症晚期的阿姨……
⑺ 信用卡欠款
1、做生意辦理多張信用卡只有一個原因,生意不景氣,小額融資,屬於違法行為。
2、按照刑法第196條,你的行為已經嚴重觸犯了刑法。
建議
1、如果有錢的話,盡力去還。
2、主動跟銀行或律所去聯系,表明還款誠意。
3、想辦法盡快處理清楚。
警告:如果一味逃避,等到多家聯合報案的話,面臨你的不止是這點欠款了,還有罰金和刑罰。
提醒:滯納金和利息是不會停止的,早晚都要還。
兄弟,趕緊去處理吧,信用卡現在可不是小事情。
⑻ 中國平安智悅人生陷阱年交6000元到20 年以後現金價值是多少
中國平安智盈人生,是一款萬能型保險,但是期繳保費高(60000),繳費時間長(20年),但是作為在中國市場比較受歡迎的險種來說,收益率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同時還兼顧著保障,但是作為平安智盈人生來說唯一的缺陷是在理賠的時候,只賠保障賬戶和理財賬戶較大者。不過比銀行要高的收益率還是很可觀的。可以充分滿足養老的需求。
⑼ 請問偽造市財政局的財政承諾函件進行融資,個人將該文件交予政府平台公司轉交給資金方進行貸款融資,
百萬級詐騙 20年
⑽ 關於企業法律顧問的問題
商場如戰場,稍不留神就會嘗到利益受損的苦果。運用法律手段,鞏固企業各條戰線,使企業遠離經營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正是法律顧問能為企業帶來的優勢。然而實際生活中很多企業都是沒有聘請常年法律顧問的意識,只是在企業遇到官司時才想到找律師,導致律師的作用僅限於事後補救式的幫企業打官司,而企業也因此喪失了很多應有的商機或錯失了用最佳方式解決問題的機會。
事實上, 因為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競爭與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很多法律問題,由於自身的處理不當,或效果不好,或作了錯誤的選擇,以致產生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與潛在的問題,因此,法律顧問的作用在於在問題還沒產生之前就幫助企業給予解決。
對一個企業而言,律師就是企業謀取合法利益的專業管家。律師同工程師、教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一樣,在社會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律師的職責是:接受聘請或委託,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當事人處理有關法律事務或參加訴訟,以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大的目的是合法地謀取最大利潤,而利潤的首要構成就是交易、訴訟風險的避免與合理的避稅。與其說企業運作中,法律是抽象的,倒不如說是最具體的先鋒。因為任何一個交易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最實際的法律問題,而這個法律問題就很實際地讓企業把一半風險懸在其不能控制的位置。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還沒產生風險之前,讓專業律師把這個風險進行合理轉化,使得企業最終避免了或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這個風險。從經濟學上說,這個風險的避免所產生的最直接後果就是企業的合理合法利潤。而對於企業支付的律師費來說與這部分利潤對比,九牛一毛。企業用較小的律師費換取一個永久的心安和可持續的發展。
一個企業的任何一部分利潤都是諸多成本背後的收益,生產成本之所以可靠,是因為其老實存在,風險度很低;機會成本的危險與隨機性,是因為其隨時都有可能引發一場戰爭。為什麼不把可以熄滅戰爭的主力――「律師「放到現代企業運作中主力平台呢。讓律師為企業效力,讓律師為企業謀平安。這樣作的主要好處是:有利於企業隨時得到法律服務(包括合同管理,公章使用,勞動關系,各類協議的草簽與認證);有利於律師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的情況,使其提供的法律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准確性;經過長期合作,使雙方更加適應對方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特點,便於在工作中更好地相互配合;長期、穩定、密切的服務關系能夠激發律師更強的責任心,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