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和靜縣第一小學慶80周年作文
我去年辯過這個題首先建議你去網路找一篇文章,叫做-------《大國崛起》:中國到底在哪裡出了問題?裡面有許多以國家興旺舉的例子剛好找到之前用過的一些材料中國人千百年的傳統,向來以國家為重,國富才能天下穩固。但是,現代民主國家是建立在民眾福祉基礎上的,富民成了基本取向,富國則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明確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改革方向也是向民眾(包括企業)放權讓利。正是這種國民財富分配指導思想的轉變,為中國經濟發展打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 今日,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崛起之時,國家把「以民為本」、「執政為民」作為根本的治國理念。 《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勾踐滅吳 十年的修養生息政策 強民也。 古巴教育的奇跡就是因為領導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資金。實行免費教育。古巴在國家財政還很緊張的革命勝利初期就決定了實行了對各級教育都實行免費,這也就保證了所有人都有可能上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只有注重人才培養的國家才能,「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記得這是偉人毛澤東的一句哲理性名言。 一個事實:幾乎所有國家在過去二十五年內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都是趨於增加的。 洋務運動,興辦學堂 在很多危機下 只有強民才能救國才能富國,,例 :霍元甲Vs東亞病夫;魯迅,「民族魂」 《吶喊》一生只為喚醒國民的思想,--強民也。 ··現實中,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絲毫不比英國的差勁,菲律賓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堅合眾國相媲美。。。但這些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更沒有正在享用大國崛起的宴席!兩次戰敗的德國是近代戰爭史上最大的輸家,不僅在歷次戰敗後割地賠款,甚至連國家也數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強國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 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反例1: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如果 強民先富國,當時的清廷肯定富的流油,但是民卻不強,大部分的人確是沒有經過很好的素質教育,正是因為沒有強民政策。反之如果有了強民政策,國家定富。 反例2: 強民先富國的證據,孔子在衛國說,先富之,後教之。你可以問,對於很SB的一群人,如何才能讓其富起來?民不強何以富?強民是根本大計。富國只是眼前利益。先富國再強民勢必會造成國家社會的畸形發展,必然會因小失大,不能長久。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如果走富國而不強民的道路,肯定會讓社會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走的很遠。而先強民的話,則會讓強大的人民同心協力在強大的基礎上來富裕自己的國家,這既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又是必然的一條道路。試問英國是不是在強大基礎上才開展的工業革命,然後才能夠不斷的掠奪,達到國家的富裕呢?伊拉克的石油很多,石油其實都是錢。但是,如果這個民族不是足夠強大的話,富裕只能讓他們更加的落後,而且這個富裕是保不住的,也許過段時間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富有也會被其他強大的國家所掠奪。因此,富國必先強民。 強民-〉富國,發展人力資源-〉經濟增長。·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大多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以為只有物質資本,才可以創造財富,卻不知道人力也可以成為資本,並且有比物質資本更高的生產率。 一直到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論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書中,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 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中指出: 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遠大於對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 同時人力資本投資,既有利於個人,也有利於社會。 人力資本如何形成?舒爾茨認為,關鍵是要對人進行投資。這種投資,包括四個方面:教育與培訓;醫療與保健;鼓勵勞動力流動;引進高素質移民等。 長期以來在我腦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為什麼這么窮。翻開史書,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漢唐盛世自是無人可比,幾百年前,大明朝的富庶也讓外國人驚嘆不已。至清朝乾隆年間,清帝國盛極一時,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高達51%,今天的美國也難望其項背。 【名人】 孫中山 【名言】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清·何啟、胡禮垣】天下有無君之國,不聞無民之國。民權在則其國在,民權亡則其國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古巴的例子, 古巴窮,但人強, 情況也只是目前而已,將來得到好的機遇定會發展。 美國不敢打他,再看看伊拉克,國富石油多,薩達姆暴政弱民政策,美國說打就打。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惟:惟獨,只有。邦:國。本:根本。○《尚書.五子之歌》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夫:發語詞,無實義。別而聽之:分別聽信個人之辭。合而聽之:全面聽取。聖:無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為wéi:治理。正:使正當。○漢 王符《潛夫論.務本》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於正 興行:重德行。○明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善於富國者,必先理民之財,而為國理財者次之--------明朝 文淵閣大學士 邱浚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麼明朝的「弘治中興」有過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興多多少少也是不能離開丘浚的一些功勞)
Ⅱ 求東京審判的28名甲級戰犯分別被指控的犯罪條款
國際檢察處在1945年底先後分批逮捕了一百餘名的日本主要戰犯(「甲級戰犯」),對他們進行了普遍的偵訊,錄取了大量的口供,並且在偵訊過程中還以「罪嫌不足」為借口擅自陸續釋放了好幾名犯人。同時,對這近百名在押戰犯的罪行,檢察處從法庭檔案室里堆積的大量日本政府檔案以及各盟國送來的許多文件中辛勤地做了一番挖掘、整理的工作。此外,對個別戰犯的罪行還有重點地派員到外地進行過一些實地調查和證據采訪。
因此,到了1946年開春,檢察處對於所有在押的甲級戰犯們的歷史、地位和罪行已經摸出了一個初步輪廓,對於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也有了一個大體上的了解。他們此時所掌握的材料勉強夠初步草擬起訴書之用。
但是在草擬起訴書之前,有一個先決問題,那便是:在這許多在押的甲級戰犯之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哪些人應該首先作為被告起訴,提請法庭列為第一案去審理?顯然,把全體在押戰犯都包括在一個案件中去起訴受審是不適宜的。那時正在開庭的紐倫堡國際法庭,其受審的被告德國首要戰犯也不過二十二人;而紐倫堡所審理的案情比東京法庭將審理的卻簡單得多,犯罪的年代也短一些。因此,國際檢察處遂決定首批受審的人數應以紐倫堡受審的人數為標准,即使稍微有所增加,亦不應超過三十名。
另外一個先決問題,便是:在控訴被告們的犯罪行為時,其犯罪年代應從什麼時候算起?到什麼時候為止?對於犯罪行為應算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為止,檢察人員是一致同意的。對於犯罪行為應從什麼時候算起,他們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意見,發生過嚴重的爭執。有些人說:遠東國際法庭審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犯們的罪行,而日本對外侵略之所以變為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是由於日軍偷襲珍珠港。進而引起它對一系列國家的戰爭,所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應該作為犯罪日期的起點。有的人說:日軍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一系列太平洋國家作戰,都是為了要解決它對中國的戰爭,前者不過是後者的繼續和延長,因此,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應該被認為是犯罪日期的起點。又有人說:1937年盧溝橋事件不過是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佔沈陽和開始吞並滿洲(中國東北四省)的繼續和延長,事實上中日戰爭自那時起便已開始,因此「九·一八事件」應該被認為是犯罪日期的起點。更有人說: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所以發生,其導因是1928年4月日軍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事件,從那時起日本侵佔全中國的企圖便已暴露無遺,而中日實際敵對狀態那時便已發生,是故正本清源,被告戰犯們的犯罪日期應從1928年算起。最後的這個主張無疑地是比較正確的,合乎邏輯的。從中國人的觀點來說,也還算差強人意的。當然,這個日期還可以推得更久遠一點,但是推得太久遠了,提證是有困難的。
國際檢察處經過鄭重考慮和辯論之後,便決定採取最後的這一主張,因而對日本戰犯們提起控訴的犯罪行為是從1928年(皇姑屯炸案)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止,總共約十七年的光景。
在起訴對象的人數(約二十至三十人)和犯罪的時期(約十七年)兩個問題決定之後,檢察處面臨的另一個更困難的問題便是:哪一些在押的甲級戰犯應該首先被起訴?換言之,哪二三十名甲級戰犯應該被挑選出來作為第一案的被告,使其首先在遠東國際法庭受審?
這個問題在檢察處內部是有過很激烈的爭議的。誠然,對於某些罪大惡極、臭名遠揚的元兇巨魁如東條英機之流,大家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對於比較次要的人物,各人卻有不同的意見。例如,蘇聯陪席檢察官自始便堅決主張鯰川義介(貴族院議員,滿洲重工業日產社社長)和中島知久平(中島飛機之創始人,歷任商相、鐵相、軍需相)應該列名為第一批受審的被告。但是季楠檢察長未予同意,因為鯰川和中島都是日本的大企業家、大資本家,而袒護財閥和資本家,自始便是美國政府的既定政策。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評述鄉古潔(三菱重工業社社長)被突然釋放時便已經提到過。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爭辯,季楠最後決定挑選下列二十八人作為第一批起訴的被告(其順序是按照其姓氏的英文字母的先後順序排列的):
1.荒木貞夫(ARAKI,Sa)
2.土肥原賢二(DOHIHARA,Kenji)
3.橋本欣五郎(HASHIMOTO,Kingoro)
4俊六(HATA,Shunroku)
5.平沼騏一郎(HIRANUMA,Kiichiro)
6.廣田弘毅(HIROTAKoki)
7.星野直樹(HOSHINO,Naoki)
8.板垣征四郎(ITAGAKI,Seishiro)
9.賀屋興宣(KAYA,Okinori)
10.木戶幸一(KIDO,Koichi)
11.木村兵太郎(KIMURA,Heitaro)
12.小磯國昭(KOISO,Kuniaki)
13.松井石根(MATSUI,Iwane)
14.松岡洋右(MATSVOKA,Yosuke)
15.南次郎(MANAMI,Jiro)
16.武藤章(MVTO,Akira)
17.永野修身(NAGANO,Osami)
18.岡敬純(OKA,Takasumi)
19.大川周明(OKAWA,Shumei)
20.大島浩(OSHIMA,Hiroshi)
21.佐藤賢了(SATO,Kenryo)
22.重光葵(SHIGEMITSV,Mamorw)
23.島田繁太郎(SHMADA,Shigetaro)
24.白鳥敏夫(SHIRATORI,Toshio)
25.鈴木貞一(SUZUKI,Teüchi)
26.東鄉茂德(TOGO,Shigenori)
27.東條英機(TOJO,Hideki)
28.梅津美治郎(UMEZU,Yoshijiro)
這二十八名戰犯絕大多數都是在1945年底先後被捕的,早已被羈押在巢鴨監獄。但是其中有四個人情況並不是那樣。他們是:重光葵、梅津美治郎、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
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是日本的投降代表。1945年9月2日盟國代表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受降儀式的時候,他們二人分別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大本營在日本投降書上簽了字。因此,盟軍總部對他們多少有些「好感」,或者至少認為對他們應該有點「照顧」。所以,在四次逮捕令中,他們始終沒有被列名為逮捕的對象。但是以其地位之高和罪惡之大,他們不但有資格被列為「甲級戰犯」,而且應該列名為首批受審的主要戰犯。事實上,檢察處在決定首批受審人選的時候已經這樣做了,他們是正式列名在起訴書里被控的兩個人。然而對他們的逮捕卻與向法庭提出起訴書同時。因此,他們入獄的時間便算是在正式起訴之後。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在起訴書正式提出之後,檢察官和被告便處於對立地位,彼此是不能有所往來或接觸的。由於這個原因,檢察處對他們二人便沒有時間進行任何偵訊和錄取口供的工作。在檢察處對重光和梅津的控訴材料中,偵訊報告或本人口供是不存在的。
板垣征四郎和木村兵太郎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二人之所以未被列名於1945年那四次逮捕令中,倒不是由於對他們有什麼特殊照顧,而是因為他們那時都不在日本國內。當日本投降的時候,板垣大將和木村大將都在海外作戰,擔任著重要的軍職(板垣是日本第七戰區總司令,駐扎在新加坡;木村是緬甸派遣軍總司令,駐扎在仰光)。在日本投降之後,他們都遭到當地政府的拘捕。由於他們的劣跡昭彰,早已被國際檢察處選為第一批起訴的對象。但是等到開庭的前夕,他們才被押解來到東京,投入巢鴨監獄。因此,檢察處也來不及對他們進行偵訊或錄取口供的工作。
除了上述四人之外,其餘二十四人都長期被羈押在巢鴨監獄里,並且都經過檢察處很認真的偵訊,都有很詳盡的口供書存案。在法庭審訊的過程中,這些口供都充分地被檢察處作為證據利用了。
對於第一批起訴的這二十八名被告主要戰犯的名單,人們大體上是感覺滿意的,遺憾的只是檢察處出於微妙的原因沒有把任何重要的財閥、大資本家如鯰川義介、久原房之助、中島知久平之流列名其間。但是,除了這個缺點之外,名單還算是差強人意的;所有的被告都是長期騎在日本人民頭上的野心勃勃、罪惡昭著的法西斯侵略分子。在日本多年來的政治、軍事、外交宣傳各方面的罪惡活動中,他們的重要性是特別突出的。
把這二十八名被告戰犯的地位或罪行分析一下,我們便可發現其中有:
(一)曾任國務總理大臣的東條英機(太平洋戰爭的發動者)、廣田弘毅(老牌外交家)、平沼騏一郎和小磯國昭(老牌法西斯軍人)。這四個首相都是日本政界中赫赫威名、不可一世的人物,在整個起訴期間(1928—1945年),他們都是日本對外侵略活動中的首要分子。
(二)積極鼓吹侵略的老牌軍國主義典型人物荒木貞夫、南次郎。
(三)對華長期侵略中活動最力、罪惡最大的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以及對中國人民施以殘酷暴行的主犯松井石根、俊六。
(四)戰時日本經濟動員和對華經濟榨取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理財家賀屋興宣、星野直樹。
(五)東條內閣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策劃者及參加者永野修身、島田繁太郎、木戶幸一、鈴木貞一、佐藤賢了、岡敬純。
(六)太平洋戰爭期間在菲律賓、緬甸各地實施殘酷暴行的主犯木村兵太郎、武藤章。
(七)積極推動侵略陰謀的老牌外交家重光葵、東鄉茂德、松岡洋右,以及積極勾結德意軸心國家組織反共軍事同盟的大島浩、白鳥敏夫。
(八)瘋狂鼓吹法西斯主義和對外侵略政策的理論宣傳家和煽動家大川周明、橋本欣五郎。
把二十八名被告分為以上八類並不是絕對准確的,因為在這些人的長期活動中,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很復雜的,多種多樣的,並不限於一格。上述劃分只是就他們長期的復雜的活動中最突出的重點而作出的。同時,從這八類的分法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檢察處之所以把他們列為第一批起訴的對象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全部日本對外侵略戰爭中不但是主要的人物,而且是有代表性的人物。蘇聯派到遠東國際法庭的陪席檢察官高隆斯基在1947年3月27日關於「日本首要戰犯的審判」的一次講演中把東京被告戰犯們分為五類,即(一)國務總理大臣;(二)軍事要人;(三)外交要人;(四)財政經濟要人;(五)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家。他把宮廷重臣木戶幸一侯爵列於五類之外而獨自成為一類。這雖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分類法,但是它的毛病卻是在各類戰犯的數字上太不平衡。被告中可以列入「軍事要人」一類的要佔半數以上,而其他各類卻只能有二三人或三四人。此外,把許多「軍事要人」籠統地劃為一類也不易表現他們各自的特徵和罪責重點之所在。因此,我們不採取高隆斯基的分類法。
當然,這二十八名戰犯的代表性並不是完全的,可能還有不少在這八個方面或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戰犯不曾被包羅進去。不過照原來國際檢察處的設想,這只是起訴的第一案,其他重要戰犯將來在第二案,甚至第三、第四案中還是要起訴的。這是當時國際檢察處以冠冕堂皇的聲明所鄭重保證的。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卻證明完全不是這樣。由於美國包庇日本反動勢力的傾向越來越露骨,在遠東國際法庭審訊第一案的過程中,國際檢察處便把絕大部分在押的日本甲級戰犯都個別地或分批地擅自釋放了。在遠東國際法庭對第一案宣判不久,國際檢察處把巢鴨監獄所剩餘的惟一的一批甲級戰犯索性也全部釋放了。至此,起訴的對象便完全消失了,遠東國際法庭已經無事可做、無案可審了,結果只有無形解散。這種虎頭蛇尾的做法曾引起過日本群眾的非議和不滿。他們問道:同樣是甲級戰犯,罪惡相差不遠,何以有些人便判處絞刑或終身禁錮,有些人卻完全逍遙法外,不但沒有受到法律制裁,而且連受審都不曾經過?
對日本群眾的這個問題,要找到一個合乎邏輯的答復是很難的。因此,我們惟有承認:東京審判,正如紐倫堡審判一樣,只能被認為是對戰犯們的一種「象徵性」的懲罰。
Ⅲ 跟日本有關
□ 新撰組
1863年(文久三年)時,江戶幕府為了招撫浪人而組織了浪士隊,分裂後由近 藤勇和芹澤鴨(後來被近藤等人暗殺)組成劍客集團「新撰組」。1864年因襲擊維新志士聚集的池田屋而聲名大噪,史稱「池田屋事件」。 此後,新撰組在維新志士們暗中活躍的京都,為了維護治安而揮舞著猛劍,當然那時也跟維新那一方的游記劍士交過幾次手。 1868年三月,新撰組改名為「甲陽鎮撫隊」。在槍炮等近代武器開始使用的戊辰戰爭時,他們仍舊不放棄刀劍;於是便成為歷史上最後的劍客集團,也因此獲得現代不少的支持者。 新撰組迷眾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像《燃燒吧劍》《新撰組血風錄》(司馬遼 太郎著)這類優秀小說的出現。它們以新撰組的隊員為主角,寫成許多動人的故事,塑造出新撰組的獨特魅力。 例如,有著堅韌精神的新撰組局長近藤勇、冷靜無情令隊員畏懼的副局長土方 歲三、如兒童般天真無邪的天才劍士——第一隊組長沖田總司、出生於江戶,認識了近藤,出任第二隊組長的永倉新八、一說比沖田還強的第三隊組長齋藤一 ,其他尚有因背叛新撰組而被齋藤斬殺的武田觀柳齋、負責新撰組諜報活動的密探山崎蒸、性情豪邁爽朗的原田左之助以及組中的超級大巨人-怪力的島田 魁……等等
新撰組是日本歷史上最大、最強也是最後的劍客集團嗎?幕末的混亂時世中,這支駐扎在壬生屯所,直屬京都守護職的部隊,擔任著守護京都的重要職責。從天然理心流的強悍,「池田屋事件」的慘烈,「左手平刺法」的實用,直到理財高手土方的石田散,「新撰組」這個名字,直到如今還未被忘懷這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1853年柏利的黑船叩關,結束了日本250年的閉關鎖國。文久3年(1863年),在幕末倒幕的風雲中以水戶藩人芹澤鴨和近藤勇為首的試衛館,成立了以維護京都治安為目的的新隊伍。公武合體派公卿大名策動的「八·一八」政變,宣告著新撰組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僅裝備著日本刀的隊士,面對火槍的頑強,贏得了聲望和幕府的信任。「壬生狼」初次顯示了它的堅牙利爪。其後,使得「明治維新推遲了一年」的池田屋事件,更是使得這只隊伍聲名大振。 到底是「新選組」還是「新撰組」,史學界一直存在著分歧,這也是本文中沒有統一名稱的原由。私淑的名字是「新撰組」,然而如同《新選組血風錄》這樣的書名,還是保持原文比較好。其實新選組也罷,新撰組也罷,「誠」字旗所在的地方,就會出現的這只隊伍,到底應該用怎樣的稱呼,真的那麼重要嗎?
不但擁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思想體系(尊王、攘夷、佐幕),統一的劍法,甚至有統一的思想的新撰組,在隊士居住的大屋牆上,掛著1863年8月發布的《法度書》。法度書原文有五條,大意是:嚴禁違背武士之道;嚴禁脫離組織;嚴禁隨便改變策略;嚴禁辦理抗、訴訟以及嚴禁私鬥——說起來新撰組「惡·即·斬」的紀律,確實是實用得非常完全,因意見不和而先後「私自離隊」的山南敬助和伊東甲子太郎,都被新撰組自身剿滅——一紙「法度書」,賦予了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這個組織強大的戰鬥力;自內而外的分裂,卻也決定了它最終的毀滅。
以現在的目光來看,尊王、攘夷、佐幕的新撰組,實在是處於逆歷史潮流的位置。如果說冷兵器的被替代是必然的選擇,那麼,在槍支的時代仍舊牢固的堅持著所謂武士道的精神,到底是一種對理想的堅持,還是僅僅特別的頑固?並未身處當時的時代,也無法體味在那樣的亂世中,應該進行怎樣的抉擇;也許,無論身處怎樣的陣營,所堅持的都無非是自己心裡所相信的信念。揮動手中的兵刃,也是為了那種堅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維新志士還是新撰組,也許都只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已。
幕末,激進派維新志士曾以「天誅」的名義,斬殺與己持相反觀點的人,執行斬殺行動的人便稱為「劊子手(人斬り)」。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誅」,幕府招浪士組進京,成立「新撰組」,名義上維護京都治安,實際上是與勤王派對抗。
□ 幹部隊士名錄
局 長—近藤 勇(天然理心流)
總 長—山南 敬助(北辰一刀流)
參 謀—伊東 甲子太郎(北辰一刀流)
副 長—土方 歲三(天然理心流)
一番隊長—沖田 總司(天然理心流)
二番隊長—永倉 新八(神道無念流)
三番隊長—齋藤 一(無外流、一刀流)
四番隊長——松原 忠司 流派不明
五番隊長—武田 觀柳齋(北辰一刀流)
六番隊長—井上 源三郎(天然理心流)
七番隊長—谷 三十郎(神明流)
八番隊長—藤堂 平助(北辰一刀流)
九番隊長—鈴木 三樹三郎(北辰一刀流)
十番隊長—原田 左之助(種田流槍術,一說是寶藏院流槍術)
諸士調役兼監察—山崎 烝 流派不明
二番隊伍長兼監察—島田 魁(心形刀流)
監察—尾形 俊太郎 流派不明
(註:在芹澤一派遭肅正前,新撰組局長是芹澤鴨;在山南敬助因脫隊而切腹後,伊東甲子太郎兼任總長之職)
參考資料:http://healy.mm9mm.com/1.htm
新撰組真實歷史
幕末,激進派維新志士曾以「天誅」的名義,斬殺與己持相反觀點的人,執行斬殺行動的人便稱為「劊子手(人斬り)」。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誅」,幕府招浪士組進京,成立「新撰組」,名義上維護京都治安,實際上是與勤王派對抗。
新撰組
文久三年(1863年),新撰組成立,當時局長為芹澤鴨(芹菜燒鴨?^^)。不久,以土方歲三、近藤勇等天然理心流劍士為中心的新撰組骨幹,以肅清組內敗類為由,斬殺芹澤鴨,迫使新見錦切腹,並由近藤勇出任新撰組局長,土方歲三出任副長。然後一番隊隊長為沖田總司、三番隊隊長為齋藤一。可以看出,新撰組的中心力量都是天然理心流劍士。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長州藩維新志士在京都池田屋秘密集會。因為消息泄露,池田屋遭新撰組襲擊,除桂小五郎(即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因故未到會外,大部分長州藩志士高層人物或被斬殺,或被捕。這就是震驚日本的「池田屋事件」。新撰組一戰成名。由於新撰組本處地處京都壬生地區,因此被人們稱為「壬生狼」。
慶應二年(1866年),在坂本龍馬的努力下,歷來相互仇視的薩摩藩跟長州藩同盟,維新力量日趨壯大。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在維新軍隊的攻擊下,幕府軍節節潰敗。四月,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天皇。
戊辰戰爭後,新撰組殘部在土方歲三的帶領下,向東北投奔會津藩,與其他佐幕軍隊一起,繼續抵抗維新政府。但是,由於會津若松城戰役的失敗,新撰組殘部只得繼續向北逃奔至北海道函館。
明治二年(1869年),箱館戰爭爆發。歲三獨自騎馬舉刀突入敵陣,被步槍子彈貫穿胸部,戰死。新撰組正式結束。
新撰組 局長——近藤 勇 保五年——慶應四年(1834-1868)
天保五年十月四日,近藤勇出生於武州多摩郡上石原豪農宮川家。幼名勝五郎,後改稱勝太。十六歲時成為天然理心流三代目近藤周助的養子,改名為近藤勇。文久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二十七歲的近藤勇繼承天然理心流宗家,成為該流派四代目。
文久三年(1863年),率試衛館天然理心流門人加盟進京浪士組。浪士組解散後殘留京都,成為京都守護松平容保下屬,並與芹澤鴨一派共同成立「新撰組」。肅正芹澤鴨與新見錦一派後,近藤勇出任新撰組局長一職。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長州激進派維新志士在京都二條池田屋密謀火燒京都,趁亂暗殺佐幕派人物。不料消息泄露,近藤勇率新撰組進攻池田屋,將與會人物一網打盡,令長州派大傷元氣。因為池田屋事件,新撰組一戰成名。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京都伏見鳥羽一戰,幕府軍大敗,逃往江戶。在下總國流山一戰中,為掩護其他新撰組隊員及同志撤離,近藤勇向維新政府軍投降。因為當時幕府是維新政府「朝敵」,近藤勇投降後,當局不許近藤勇以武士身份切腹自盡,而判其斬首。
慶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板橋平尾一里冢,近藤勇被斬於自己的愛刀「虎徹」之下,時年三十四歲。
以下是天然理心流剛被錄用時,近藤所作以贈友人的一首漢詩,表明了他的志向:
富貴利名
豈羨む可けんや
悠悠として
官路は浮沈に任す
此身更に
苦辛在るに有り
飽食暖衣は
我心に非ず
撰組 副長——土方 歲三天保六年——明治二年(1835-1869)
天保六年五月五日,土方歲三出生於武州多摩郡石田村。父親在歲三出生前就已去世。歲三五歲時,母親亡故。於是幼小的歲三跟著二哥和二嫂過日子。後來,歲三的姐姐嫁給了佐藤彥五郎後,便把歲三接過去一起生活。
歲三的姐夫佐藤彥五郎熱心於劍術。通過姐夫,歲三認識了天然理心流的近藤勇,並成為天然理心流門人,到江戶試衛館修習劍術。
文久三年(1863年),幕府招浪士隊進京護衛將軍德川宗茂。之後,浪士隊解散,清河八郎率部分浪士東歸。此時,京都守護松平容保受命差配殘留在京都的浪士。近藤勇試衛館一派跟芹澤鴨一派投於松平容保門下,並成立維護京都治安的「新撰組」。
同年,試衛館一派以擾亂法度為名,迫使新撰組副長新見錦切腹,並斬殺局長芹澤鴨。並由近藤勇出任局長,歲三出任副長。歲三制訂新撰組的組規「局中法度」,若有違背者,立即切腹。因為歲三在執行法規以及對待敵人時毫不手軟,於是便有了「新撰組魔鬼副長」的稱謂。
慶應四年(1868年)一月,戊辰戰爭爆發。在伏見鳥羽一戰中,歲三代替受傷的近藤勇,率新撰組參加幕府軍隊與維新軍交戰。在維新軍的西洋炮火的強大威力下,幕府軍大敗,新撰組隨幕府軍逃往江戶。在下總國流山一戰中,由於維新政府軍的奇襲,幕府軍再次敗走。此時,近藤勇決意投降,以掩護其他新撰組隊員撤退。與近藤訣別後,歲三率新撰組殘部與幕臣大鳥圭介合流,參與了宇都宮、會津等地的戰役,以及參加了為抵抗維新政府而成立的奧羽越列藩同盟,但均以失敗告終。只好向蝦夷(即北海道)繼續逃奔。
明治二年(1869年),政府軍攻打北海道的所謂「蝦夷共和國」。箱館戰爭中,箱館市被攻落,「蝦夷共和國」的投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為戰友的死訊不斷傳來,以及失敗已成定局,歲三決意戰死沙場。
五月十一日,歲三單騎沖入敵陣,被步槍子彈貫穿胸部,戰死。時年三十五歲。
歲三不僅是位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俳人。他死後,留下了一部作品集《豐玉發句集》。歲三的辭世之句:
たとひ身は蝦夷の島根に朽ちるとも
魂は東の君やまもらん
這是歲三的照片
新撰組一番隊長——沖田 總司天保十三年——慶應四年(1842-1868)
天保十三年,沖田總司出生於江戶,幼名沖田宗次郎(想起和月筆下的那個總是在微笑放電的瀨田宗次郎沒有?)。父親沖田勝次郎是白河藩阿部正備的家臣。
總司十歲時,便跟近藤周助學習天然理心流劍術。並且由於天資聰穎,最早獲得了天然理心流的真傳,後來可以說是新撰組第一高手。跟齋藤一一樣,總司的劍法偏重於刺突。他的絕招名為「無明劍」,是以三段突刺為攻擊手段的劍術:先以「平晴眼」起勢,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踏前並向對手刺突攻擊,連續刺突三次,一氣呵成。(玩過SNK《月華的劍士2》的朋友知道真田小次郎的一招「無明劍」吧?那可是沖田的絕招哦!號稱新撰組零番隊隊長的真田小次郎應該就是以沖田總司為原型的吧!或許是「影之沖田」?哈哈)
文久三年(1863年),總司與近藤勇、土方歲三等試衛館一門加盟進京浪士組,並一同留在了京都。新撰組成立後,總司擔任了組里的劍術教練,並兼任一番隊隊長。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池田屋事件爆發。在池田屋一戰中,總司斬殺了長州藩維新派重要人物吉田稔麿跟肥後的松田重助。當新撰組正准備凱旋迴邸時,總司突然吐血昏倒。此後,總司便開始長年與病魔纏斗。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伏見鳥羽一戰後,新撰組隨幕府敗走江戶。由於長年的肺結核病,重病在身的沖田總司在千馱谷的植木屋平五郎宅中療養。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總司夢到一隻黑貓,並在夢中將此一黑貓斬殺。第二日,總司便撒手人寰,去世時只得二十六歲
新撰組三番隊長——齋藤 天保十五年——大正四年(1844-1915)
天保十五年生,御家人山口裕助之次男。父親本是明石藩的一名足輕,後來買了御家人的稱號。
齋藤一很早就認識了江戶試衛館的近藤等人。然而由於誤殺了人,齋藤逃往京都避難。文久三年(1863年)試衛館應募入京後,齋藤找到並加入了試衛館,並跟近藤、土方、沖田等人一同留在京都。新撰組成立後,齋藤一擔任副長助理跟三番隊隊長。
齋藤一的劍術跟沖田總司一樣偏重於刺突。與沖田迅疾的「三段突」相比,齋藤的絕招「牙突」更注重於一擊必殺:左手執劍柄的尾部並向後收,右手與劍尖同時指向敵人,然後於左足迅速踏前的一瞬間左手將劍刺出。由於左手執劍柄尾部,因而攻擊范圍更長,所以很多時候敵人是在以為不會中刀時出人意料地中刀。由於在入試衛館前,齋藤一就已經是一刀流的免許皆傳,所以齋藤的天然理心流劍術中柔和了很多一刀流的技法。這也是他跟沖田的不同之處。(玩過SNK《月華的劍士2》的朋友不知注意沒有,在選人畫面,鷲冢慶一郎的姿勢就像是齋藤一的「牙突」哦,而且跟真田小次郎一樣,鷲冢慶一郎也穿著新撰組的隊服。或許鷲冢慶一郎的原型就是齋藤一呢!)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伏見鳥羽一戰幕軍慘敗,逃往江戶。此後,齋藤與近藤一同參加了甲州鎮撫隊,同樣大敗,逃回江戶。後來齋藤又隨幕軍逃到東北會津,並於此代替受傷的土方歲三指揮新撰組。
戊辰戰爭後,日本迎來了明治新時代。齋藤一化名藤田五郎,成為警視局的一名警官。此時的齋藤一,一邊懷念幕末時代一起戰斗的戰友們,一邊拿起自己的劍,繼續貫徹自己「惡·即·斬」的信念。
大正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齋藤一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新撰組全員名錄(共466名)
領導者
局長
近藤 勇
芹沢 鴨(原)
新見 錦(原)
助勤
平山 五郎
平間 重助
野口 健司
佐伯 又三郎
副長
土方 歳三
山南 敬助(総長)
伊東 甲子太郎(參謀)
組長
沖田 総司(一番)
永倉 新八(二番)
斎藤 一(三番)
松原 忠司(四番)
武田 観柳斎(五番)
井上 源三郎(六番)
谷 三十郎(七番)
藤堂 平助(八番)
鈴木 三樹三郎(九番)
原田 左之助(十番)
監察
山崎 烝
篠原 泰之進
吉村 貫一郎
新井 陸之助
服部 武雄
尾形 俊太郎
伍長
島田 魁
富山 彌兵衛
茨木 司
林 信太郎
橋本 皆助
加?#123; 道之助
阿部 十郎
近藤 芳助
粂部 正親
伊東 鉄五郎
川島 勝司
河合 耆三郎(勘定)
隊長
相馬主計
注一、四位局長助勤,都是芹沢一黨,後來被整肅了。
注二、這是新撰組最後的領導者,參加了五棱郭的攻防戰。
平隊士
新田 寅之介
森下 平作
清水 休左衛門
森 鷹之介
古川 小二郎
矢金 繁造
正木 織之助
山 寅之助
細井 鹿之助
吉沢 平三
三井 丑之助
岩崎 一郎
松原 幾太郎
岡田 克己
吉村 新太郎
小幡 三郎
武藤 又三郎
加藤 羆
梅戸 勝之進
中井 三彌
荒木 信太郎
前野 五郎
佐久間 顕助
松本 俊造
木幡 勝之進
松本 主稅
加賀爪 勝之進
和田 六郎
柴山 徳三郎
安部 隼多
高野 良右衛門
上原 栄作
白原 七郎右衛門
大月 藤三
中村 小次郎
岡田 五郎
田村 大三郎
小沢 宗司
本多 太一郎
熊沢 元蔵
船津 釜太郎
近藤 隼雄
矢口 健一郎
坂本 平三
村上 萬次郎
桜井 數馬
足立 林太郎
佐々木 一
吉村 芳太郎
沢 忠輔
中島 登
市村 鉄之助
田村 銀之助
佐々木 愛次郎
近藤 周平
山野 八十八
橫倉 甚五郎
安富 才介
野村 利三郎
宮川 信吉
大石 鍬次郎
酒井 兵庫
斎藤 一諾斎
松本 舍助
池田 七三郎
井上 泰助
河合 鉄五郎
三好 胖
三浦 啟之助
森 常吉
高木 剛次郎
谷川 辰吉
山脇 隼太郎
立川 主稅
谷 萬太郎
菊池 央
谷口 四郎兵衛
蟻通 勘吾
石井 勇次郎
竹內 武雄
岸島 芳太郎
中西 登
柴田 彥三郎
山崎 八蔵
武部 銀次郎
木下 巌
新井 破魔男
漢 一郎
鈴木 練三郎
小窪 清吉
栗原 仙之助
千田 兵衛
長島 五郎作
志村 武蔵
津田 丑五郎
粕屋 十郎
高田 文次郎
中村 金吾
吉田 俊太郎
內海 次郎
神崎 一二三
越後 三郎
尾関 彌四郎
三品 仲司
毛內 有之助
清原 清
今井 佑次郎
奧沢 栄助
馬詰 柳太郎
馬越 三郎
安藤 早太郎
田中 寅蔵
新田 革左衛門
尾関 雅次郎
松本 喜次郎
楠 小十郎
佐野 七五三之助
淺野 薫
御倉 伊勢武
葛山 武八郎
荒木田 左馬之助
松永 主計
伊藤 與八郎
家木 將監
佐々木 蔵之助
伊木 八郎
亀井 造酒之助
木內 峰太
竹內 元太郎
笹冢 峰蔵
藤本 彥之助
宿院 良蔵
松井 竜三郎
菅野 六郎
馬詰 信十郎
杉山 腰司
柳田 三次郎
三浦 繁太郎
田所 弘人
安藤 勇次郎
田中 伊織
蟻通 七五三之進
中村 久馬
池田 小三郎
浜口 飛一
金子 次郎作
土方 対馬
小原 険太郎
細川 內匠
木下 彌三郎
松崎 靜馬
上坂 甲太郎
上田 金吾
冢本 善之助
森 六郎
島田 彌一郎
山田 春隆
牧野 源七郎
和田 隼人沼尻 小文吾
大谷 勇雄
矢田 健之助
大村 安宅
元井 和一郎
小川 一作
青柳牧 太夫
小原 銀蔵
相場 薫三郎
小原 孔三
伊東 浪之助
加藤 民彌
逸見 勝三郎
中西 小六
稲吉 雄三郎
前田 蔵人
伊東 隼之助
水口 市松
大橋 半三郎
宮川 數馬
江畠 小太郎
室 宅之助
小川 佐太郎
和田 重郎
岡戸 萬次郎
輪堂 貞三
沖田 承之進
蘆屋 升
小川 信太郎
甘地 一撰
木村 良之助
石川 三郎
川村 林次郎
市橋 鐮吉
日下部 遠江
伊東 主計
日下部 四郎
植田 末次
小林 峰太郎
大谷 良輔
小林 桂之介
辛島 升司
佐久間 荘太郎
川津 平三
斎藤 清一郎
木村 広太
桜井 勇之進
後藤 大介
佐久間 登人
佐野 牧太
塩沢 麟次郎
司馬 良作
斯波 綠之介
鈴木 直人
真田 四目之進
田內 知
篠崎 信八郎
田村 一郎
小路 平三郎
富川 十郎
島田 幸之介
中村 玄道
瀬山 多喜人
中村 五郎
白井 鷹之進
中山 重蔵
田中 梅太郎
林 小五郎
武城 九良太
林 正吉
中條 常八郎
三品 一郎
田村 金七郎
宮武 織蔵
藤原 和三郎
村上 清
石井 清之進
鹿內 主稅
天海 勝之進
柴岡 剛三
一色 善之丞
清水 卯吉
市村 辰之助
白戸 友衛
上田 馬之丞
高山 次郎
井上 新左衛門
田中 律造
大內 槍之助
玉置 良三
內山 元次郎
中村 吉六
梶谷 麟之助
本田 岩吉
大町通 南太郎
松沢 乙造
諏訪 市次郎
萬田 河三
小堀 誠一郎
三品 二郎
田村 錄四郎
宮本 騰太
玉川 將之介
向館 登
畠山 芳次郎
村上 三郎
富永 政之助
森 権次郎
三浦 恆次郎
吉田 萬吉
円尾 啟二郎
渡辺 市造
山本 二十六
石井 七郎
森 庵六之助
石田 入道
加藤 熊五郎
大宮 友実
和高 虎之助
大宮 友賢
木村 勝之助
加藤 定吉
河合 彌三郎岸田 兼吉
関口 房太郎
黒川 佐吉
渋沢 吉之助
鈴木 乙治
藤本 吉之介
高橋 渡
永田 鐮三郎
中村 清七
橫山 鍋二郎
西沢 武吉
丸山 駒之介
西沢 義吉
明石 覚四郎
林 久吉
青地 源太郎
林 竹之助
五十嵐 伊織
星川 三平
秋山 義三郎
松本 正
上田 安達之助
吉村 二郎
岩崎 勝次郎
青木 連
大野 內蔵之介
青山 次郎
佐久間 銀太郎
天野 十郎
岡田 米太郎
印具 馬作
大橋 山三郎
內山 栄八
粕屋 小次郎
角谷 糺
岡村 亀太郎
木下 勝蔵
河村 八十右衛門
佐治 寛
金子 庄兵衛
鈴木 量平
小島 造酒之丞
多岡 太郎
木村 忠次郎
高須 熊雄
灑井 要次郎
高橋 恭輔
小林 幸次郎
竹內 篤平
佐藤 房太郎
竹內 徳雄
指田 竹次郎
千葉 栄
高岡 倉太郎
坪田 忠蔵
関川 代次郎
寺井 主稅
土田 新之丞
寺島 繁三
高橋 珊瑚郎
中沢 務
鳥羽 多喜松
長瀬 清蔵
鶴岡 健四郎
成合 清
長沢 政之丞
野辺 民雄
中川 小十郎
野村 游喜
西村 五十五郎
福與 男也
西脇 乾三郎
藤井 安八
西村 小左衛門
松沢 弾治
西脇 源六郎
水谷 藤七
古屋 丈之助
本武 権平
福田 勝之進
柳沢 騰馬
前田 岩太郎
若田 栄吉
細川 千太郎
赤羽 音吉
前場 小五郎
池田 庄司
前場 喜司馬
石尾 健吉
松井 徳太郎
一瀬 寛治
真崎 宅太郎
稲吉 竜馬
山形 時太郎
入崎 丞
三浦 松五郎
上田 清蔵
山久知 文次郎
大槻 銀蔵
山際 平三郎
大場 久輔
飯田 七九郎
小田 數馬
山崎 林五郎
柏尾 一郎
石井 伊之助
越 ノ海
飯沼 粂之進
関 清輔
碓氷 升之助
田中 一
石川 伊太郎
角田 五郎
加?#123; 惣三郎
浜田 善次
岡島 品三郎
早川 林平
鉤木 伝三郎
藤沢 竹城
桐山 銭三郎
松田 六郎
白石 五六郎
村上 一佐藤 安二郎
村山 謙吉
田辺 太三郎
矢部 兵吾
高橋 良之助
大松 系斎
土方 幸太郎
谷山 誠一郎
玉置 伊之助
服部 幸次郎
正木 直太郎
梁田 佐太郎
藤沢 彥次郎
松山 幾之介
結城 有無之助
山浦 鉄四郎
吉田 寅之助
大野 右仲
和田屋 和三郎
江川 七郎
金山 敬助
大石 造酒蔵
參考資料: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4399/archives/2004/41915.shtml
Ⅳ 辯論題 富國先強民正方答辯全流程或者資料
我去年辯過這個題
首先建議你去網路找一篇文章,叫做-------《大國崛起》:中國到底在哪裡出了問題?
裡面有許多以國家興旺舉的例子
剛好找到之前用過的一些材料
中國人千百年的傳統,向來以國家為重,國富才能天下穩固。但是,現代民主國家是建立在民眾福祉基礎上的,富民成了基本取向,富國則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明確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改革方向也是向民眾(包括企業)放權讓利。正是這種國民財富分配指導思想的轉變,為中國經濟發展打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
今日,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崛起之時,國家把「以民為本」、「執政為民」作為根本的治國理念。
《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勾踐滅吳 十年的修養生息政策 強民也。
古巴教育的奇跡就是因為領導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資金。實行免費教育。古巴在國家財政還很緊張的革命勝利初期就決定了實行了對各級教育都實行免費,這也就保證了所有人都有可能上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只有注重人才培養的國家才能,「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記得這是偉人毛澤東的一句哲理性名言。
一個事實:幾乎所有國家在過去二十五年內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都是趨於增加的。
洋務運動,興辦學堂
在很多危機下 只有強民才能救國才能富國,,例 :霍元甲Vs東亞病夫;魯迅,「民族魂」 《吶喊》一生只為喚醒國民的思想,--強民也。
··現實中,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絲毫不比英國的差勁,菲律賓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堅合眾國相媲美。。。但這些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更沒有正在享用大國崛起的宴席!兩次戰敗的德國是近代戰爭史上最大的輸家,不僅在歷次戰敗後割地賠款,甚至連國家也數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強國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
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反例1: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如果 強民先富國,當時的清廷肯定富的流油,但是民卻不強,大部分的人確是沒有經過很好的素質教育,正是因為沒有強民政策。反之如果有了強民政策,國家定富。
反例2:
強民先富國的證據,孔子在衛國說,先富之,後教之。你可以問,對於很SB的一群人,如何才能讓其富起來?民不強何以富?強民是根本大計。富國只是眼前利益。先富國再強民勢必會造成國家社會的畸形發展,必然會因小失大,不能長久。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如果走富國而不強民的道路,肯定會讓社會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走的很遠。而先強民的話,則會讓強大的人民同心協力在強大的基礎上來富裕自己的國家,這既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又是必然的一條道路。試問英國是不是在強大基礎上才開展的工業革命,然後才能夠不斷的掠奪,達到國家的富裕呢?伊拉克的石油很多,石油其實都是錢。但是,如果這個民族不是足夠強大的話,富裕只能讓他們更加的落後,而且這個富裕是保不住的,也許過段時間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富有也會被其他強大的國家所掠奪。因此,富國必先強民。
強民-〉富國,發展人力資源-〉經濟增長。
·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大多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以為只有物質資本,才可以創造財富,卻不知道人力也可以成為資本,並且有比物質資本更高的生產率。 一直到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論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書中,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
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中指出: 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遠大於對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 同時人力資本投資,既有利於個人,也有利於社會。
人力資本如何形成?舒爾茨認為,關鍵是要對人進行投資。這種投資,包括四個方面:教育與培訓;醫療與保健;鼓勵勞動力流動;引進高素質移民等。
長期以來在我腦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為什麼這么窮。翻開史書,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漢唐盛世自是無人可比,幾百年前,大明朝的富庶也讓外國人驚嘆不已。至清朝乾隆年間,清帝國盛極一時,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高達51%,今天的美國也難望其項背。
【名人】 孫中山
【名言】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清·何啟、胡禮垣】天下有無君之國,不聞無民之國。民權在則其國在,民權亡則其國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古巴的例子, 古巴窮,但人強, 情況也只是目前而已,將來得到好的機遇定會發展。 美國不敢打他,再看看伊拉克,國富石油多,薩達姆暴政弱民政策,美國說打就打。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惟:惟獨,只有。邦:國。本:根本。○《尚書.五子之歌》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夫:發語詞,無實義。別而聽之:分別聽信個人之辭。合而聽之:全面聽取。聖:無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為wéi:治理。正:使正當。○漢 王符《潛夫論.務本》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於正
興行:重德行。○明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善於富國者,必先理民之財,而為國理財者次之--------明朝 文淵閣大學士 邱浚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麼明朝的「弘治中興」有過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興多多少少也是不能離開丘浚的一些功勞)
Ⅳ 陰歷1987年9月15日是什麼星座
星座看陽歷,你的陽歷是11月6日,星期五,星座是天蠍座 (10/24 - 11/22)
天蠍座
個性強烈沖動。有足夠的精力和膽識,不懼艱難。觀察力敏銳,經常能夠洞悉事情的真相,對事物也有獨到的見解。行事時,採用完全的破壞和創新方式, 充滿神秘的色彩。從無害人之心,但是人若負我,則會反擊報復對方,採取適當的回應手段。對精神和物質的要求很高,同時也付出相當的努力,奮戰不懈,對愛恨 的反應,十分強烈。
2010年是天蠍座旺盛開展,闊步向前的一年! 有效日期:2010-01-01~2010-12-31 整體概況
本年度天蠍座再度翻身,不到一年內就擺脫陰霾,崛起的運勢很強。在去年的磨難歷練之後,學會大步向前的姿態,去除幻想而更務實成功。木星雙魚座,鼓舞了天蠍座,運勢超級強旺,而且是少數沒有被土星克到的星座冥王星的位置也還好,可以說是本年度最好運的幸運星。唯有火星在不利角度盤旋,到了下半年就過去了。
功課學業
天蠍座這一年學業運又恢復了良好的水平,至少有讓自己滿意的表現,也不再人心惶惶地擔憂課業的情況了!
工作職場
今年年天蠍座事業運回穩後,還持續上揚,感到比過去都來得有成就感,會積極地努力表現,新的機會很多,要及時把握。少許的挫折,也成為鍛煉進步的最佳砥礪,自己能為自己開創的多的路。
金錢理財
天蠍座本年度財運大致持平,而因為整體運上揚,也跟著好一些,有一些助力,賺取更多收入。然而有不少飯局,這也花費頗大。金融投資方面的運勢也算是可以,你會一直小心翼翼,但卻時常遇到驚險的事。多半就在一有貪念雜念的時候,容易就這樣失誤而被套牢了!
戀愛婚姻
天蠍座今年的愛情運非常好的, 因為木星來臨的喜悅加上其他許多因素影響,有對象出現,然而自己內心卻還沒有準備好的狀況,產生了矛盾。因為今年你的事業運勢和事業心也正開展,以往在愛情這一塊似乎是缺憾的角落,卻不一定選擇愛情。有伴侶的你:還不錯的緊密關系,防止命運作用,自己掌握控制雙方關系。單身的你:年尾之前是愛情強運,要成不成,就看這一年了,很重要,這次看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命運作用。
Ⅵ 上海有什麼免費的活動組織嗎
你好,【星期天讀書會No.062】《犯罪小說家》:犯罪小說圈的黑色故事 時間: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 淮海中路627號3層新華書店
聆聽光影世界的音樂之聲
時間: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 淮海中路1555號 上海圖書館正門4F多功能廳
中信·海上博雅講壇第3期】顧錚:民國上海攝影漫談
公益 學術 文化 攝影 上海史
時間: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 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
流動美術館@STAYREAL CAFE——荒木經惟攝影展分享交流會
放映會 荒木經惟
時間: 12月14日 周六 09:00-10:00
地點: 徐匯區 淮海中路999號環貿廣場LG2-246
【稻草人旅行時光TravelTime】愛,在路上 12月14日
旅行 愛情 周末 分享會 休閑 交友 在路上
時間: 12月14日 周六 19:00-20:30
地點: 黃浦區 粒子咖啡館(盧灣區蒙自東路63號)
下班後創富俱樂部
學術 健康 理財 投資 走進心靈世界 公益
時間: 12月14日 周六 13:30-15:30
地點: 閔行區 上海市漕寶路龍茗路
融理財下午茶
理財 投資 學術 健康 公益
時間: 12月14日 ~ 2014年02月01日 每周五、六 13:30-15:30
地點: 閔行區 上海市閔行區龍茗路1915號2樓
Ⅶ 劉尚清的重要事件
開辦純益繅絲公司
1918年9月10日,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政治勢力不斷擴大。金融自「一二大洋券」發行後,擠兌之風也稍有緩和。是年11月,劉尚清以奉票25萬元在奉天大北關開辦「純益繅絲公司,生產花素綢和純絲。」1919年6月,張作霖的親信孫烈臣被北京政府任命為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孫烈臣於赴任前在奉天同張作霖商定黑龍江省重要文武官員的人選問題:起用丁超為督軍署參謀長,袁金凱為秘書長,宋文郁為全省警務處長,劉尚清署理財政廳長,網羅奉系文武官員,組成黑龍江省新班底。8月,劉尚清辭去東三省官銀號總辦,彭賢暫代其職。9月24日,劉尚清被派往黑龍江省署理財政廳長。1920年兼鶴崗煤礦公司總辦。6月5日任黑龍江省財政廳長兼任吉林永濟官銀號總辦。1921年5月免去黑龍江省財政廳長職。
復出任東二省官銀號總辦
張作霖隨著政治權勢延伸到東三省全境,愈感到財政金融混亂造成的危害再不能繼續下去了。為進一步鞏固其統治,擴大地盤,有必要改變原有錢法各自為政的局面,遂設立一聯合金融機構,使金融靈活變通。故於1922年1月籌建東三省銀行,行址設在哈爾濱。11月委任劉尚清兼該行總辦。1924年初,劉尚清提議再次發行「一二大洋匯兌券」,卻遭到東三省官銀號總辦於沖漢的反對,遂之於又提出辭職申請。7月,為統一東三省幣制,東三省官銀號又將東三省銀行、興業銀行合並,增資奉大洋兩千萬元。劉尚清復出任東二省官銀號總辦。
在第二次直奉戰前,「潘復在經濟上同直系關系相當深,在直奉掌握財政時,安插一些人勢力,暗中左右一切。直系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敗北後,潘復又幫助直系拉攏奉系權要人物,如介紹劉尚清等奉系得力人物參加德興鹽務公司,以保全直系經濟力量。」1925年劉尚清任奉天商埠局局長,9月兼任中東路督辦。
奉天省長兼領財政廳長職
1926年3月10日,張作霖准奉天省長王永江辭職,派莫德惠接任財政廳廳長,暫任代理奉天省長。9月23日,劉尚清辭去中東路督辦職,於沖漢繼其後任。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就任海陸軍大元帥,組織軍政府,成為北洋政府末代最高統治者。潘復受命組閣,劉尚清出任潘內閣農工商總長。同年10月3日,張作霖特任劉尚清署理奉天省長,與莫德惠的職務對調。至此奉天才有正式省長。劉尚清以奉天省長兼領財政廳長職,遂即返奉走馬上任。
劉尚清既到任,政務廳長王鏡寰乃辭,易以關定保協助劉尚清治理金融財政。關乃遼陽人,舊時為王永江所賞識。劉尚清還派張之漢、李友蘭、孫祖昌、吳恩培為省公署參議,皆一時奉天省所謂名流,多為東北金融界劉之舊部,參與謀劃要政與決策,駕馭起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劉尚清任省長兼財政廳長,可謂受命於張作霖統治走向沒落、財政金融危難之際,遂施行其金融之熟練手法。首先整頓金融,「以不兌現紙幣大量收購土產換現。」並下令,限制私立銀行錢號不能大宗收購糧食,以便集中於官府經營。同時劉尚清還在稅目上增設附加,其最不得人心的要算籌濟局的設立,但未能起作用。金融一度平穩,奉票比現洋由二十七、八元回到十九元。
任東大校長
1927年11月1日,王永江病逝於金州老家,依例劉尚清應兼領東北大學校長,成為東北大學第二任校長。劉尚清接任東大校長後,即以同鄉馮廣民代替吳家象為東北大學總務長。並將文、法、理、工四科改為四個分院,以省公署第四科主任、留美文學學士周守一(又名周天放)為文學院院長;以商務印書館奉天分館經理、留美法學碩士藏啟芳為法學院院長;以留美工學博士孫國封為理學院院長;高惜冰為工學院院長;楊王楨仍任工廠廠長。劉尚清的治校方法與王永江大相徑庭,曾引起許多師生的不滿。
劉尚清主政東北金融有年,可謂行家裡手,長奉天省之初,財政金融一度出現平穩趨勢,奉票比現洋換算已差十餘元乃至二十餘元,因此進一步採取措施,先禁各私立銀行錢號倒空買糧,並嚴令各機關存款一律送存官銀號,一面下令官銀號酌情兌現。劉尚清深知,凡此種種皆治標之策,欲求金融根本穩定,勢必籌治治本之良方,其良策在於裁軍息爭縮減軍費也!
籌劃安排軍費開支
張作霖窮兵黷武,軍費向無定數,更不受預算限制,舉兵十餘載,向無預算可言。劉尚清當政省長以來,月軍費約需現洋七百五十萬元,年軍費需現洋九千萬元。此款政府並無著落,幣制很難維持,金融緊迫萬分。為渡過財政危難燃眉之急,劉尚清遂於1928年3月7日,「下令增加地畝稅,上等地每畝由現洋一元四角增至三元六角;中等地每畝由-元增至二元四角;下等地每畝由六角增至一元四角。」劉尚清以理財家之理想認為,軍費必須有定數,並納入財政預算,方可求得財政根本解決,軍費現需數目過大亦必縮減。於是,3月中旬,劉尚清偕官銀號總辦彭賢赴北京謁見張作霖,力陳應裁減軍費,並將其納入政府預算;還張羅借款三千萬元為金融之急救。張作霖對劉尚清此舉非常不滿。為此劉尚清在北京守候了四十六天之久,經過激烈爭執,張作霖始將軍費壓到每年現大洋五千萬元。爾後劉尚清又與北京政府磋商救濟奉票辦法,「決定以二千五百萬元為基金『整理』奉票。其中東三省自籌二千萬,向中、交兩行借五百萬。」劉尚清方帶著張作霖手簽呈文回奉交科辦理,大家為之高興,認為財政總算有了辦法。劉尚清由京返省之日,各界知道軍費已定,借款也有成議,奉票兌現洋一元兌換奉票二十六、七元提價到十九元,鑽營投機者因此倒閉甚多。
劉尚清籌劃安排每年五千萬元大洋的軍費開支,首先由奉天省庫撥款一千五百萬元;其次由東三省鹽運使鹽款項目下撥二千五百萬元;再次由吉林省撥六百萬元,黑龍江省出四萬百元,湊成此數。措施雖行,然軍費終不能節減,且戰事頻繁有增無已,公文定案於紙上,空談終不能約束張作霖。由於軍需不能節減,乃別籌抵補,遂設東三省臨時籌運局,以張志良為督辦籌款濟軍。籌濟之道多端,甚至種鴉片、爭彩票。經過劉尚清的努力,金融稍有好轉,奉票與現洋比由二十七、八元回到十九元。但由於時局日趨惡化,再加上日本人提出鐵路問題,日本僑民與中國居民雜居問題,威逼太甚,仍不能挽救整個頹勢。
張作霖於1928年5月9日通電求和無望,又於6月2日發出出關通電,表示撤軍息爭,退回東北閉關自保。奉天省長劉尚清於同日對鐵路沿線各縣發出密電,通知沿線各地,事先妥為警備,毋稍疏懈。6月3日晚,張作霖悄然離開北京,4日晨,回奉專車抵達皇姑屯車站,劉尚清、張景惠等在那裡迎候,並說明其餘家人和文武官員,都在奉天新站等候。張作霖同迎侯人員招手後,專車繼續前進,只有張景惠上車同行。晨5時45分,回奉專車行至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處的三洞橋遭日本關東軍暗算,張作霖被炸身負重傷,吳俊升當場身亡。張作霖經溫守善等人搶救抬上憲兵司令齊恩銘的汽車上,急馳帥府。參議長藏式毅、省長劉尚清在帥府二門迎接。張作霖終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而殞命。張作霖之死完全是日本人的預謀,其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殺害張作霖一個人」,更陰險的用心在於「乘列車爆炸和張作霖之死引起社會紊亂之機,立即出兵進而挑起大規模武裝沖突,然後使用武力徹底解決滿洲問題,一舉佔領奉天後,建立傀儡政權。」因此,皇姑屯事件發生後,日本人在奉天及北寧路沿線製造了一系列尋釁事件。
皇姑屯炸車案發生後,東北各界都議論紛紛,憂慮將有戰事來臨。奉天當局已識破日本帝國主義陰謀詭計,留在奉天的頭面人物,省長劉尚清、參議長藏式毅,對這一突發事變,沒有驚惶失措,而是小心謹慎地應付逆來之橫事,使得日本軍警想尋隙也找不到借口。當時奉天並沒有一點混亂現象。省長劉尚清和參議長藏式毅商議決定派奉天兵工廠幾個俄國籍工程師會同地方軍政官員,前往出事地點進行調查。同時由劉尚清、藏式毅等作主一面佯稱張作霖受輕傷,嚴密封鎖消息,密不發喪;一面急促張學良返奉。盡管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町野顧問千方百計以探病為由,要親視張作霖的傷勢以探明虛實。劉尚清仍固示鎮靜,回答:「大帥精神很好;飲食喝牛奶。」日本的松井、本庄繁、荒木等人也頻頻前來探視,劉尚清也都如此回答。「劉尚清在省署宴請日本要人,參加午餐會的如林總領事、內田領事、河野副領事及守備隊長,地方事務長,上井原顧問等互相聯歡盛極一時。」劉尚清並在宴會上發表演說:「願中日兩國繼續『親善』,勿因無根之言,致生疑慮」以此來穩住日本人勿起歹意。同月,「劉尚清致電南京政府,表示願改懸青天白日旗,服從國民政府,望勿對東三省用兵」,在電文中申明大義,避免此時發生兄弟鬩於牆之不快事情,讓日本人得利。劉尚清等人在千鈞一發之時,不得不導演的一幕病榻喬裝的悲喜劇,居然瞞過日本人的耳目,使日本關東軍一直弄不清事情真象,因而不敢輕舉忘動。經此危疑震撼妥善安置之後,才宣布父死子繼,終於渡過了這一危難。
戰亂之中
劉尚清「言行有板有眼,待人彬彬有禮。處事最穩健,頗具『孔明一生唯謹慎』之長處;更以精明著稱,洞悉獨善其身的哲理,有時則被視為過於持重,每置身於毀譽之間,亦或未始不是幾度出撫入閣的契緣。」劉尚清在皇姑屯事件後能折沖樽俎間,應付時局,就是一段頗具機智的得意之往事。
1928年6月17日,張學良返抵奉天,18日奉天宣布張作霖死耗。20日,張學良通電就任奉天督辦,劉尚清辭去省長職。7月4日,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7月19日成立東北臨時保安委員會,公推張學良為委員長,袁金凱副之,張作相、劉尚清為委員。東北保安委員會任命張學良為東北大學校長,劉尚清辭去東北大學校長職。
張學良主政東北後,決心息兵罷戰,集中全力建設東北。對各方面進行整頓。在整頓軍事的同時,積極進行理政建政工作。為加強統一領導,東北保安委員會於1929年1月9日改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其委員有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莫德惠,劉尚清則被聘為委員。劉尚清也是後來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的東北政務委員會11名委員之一。
1928年12月29日,東北改旗易幟,劉尚清代表東北方面進入南京國民政府任委員。1929年1月10日,奉天發生驚人的內變,即所謂槍殺楊常事件,東北元老張作相對這椿既成事實的血案,自皆無言嘆息,終以「叛變」罪加諸死者,此舉亦不無殺雞警猴的鎮壓作用。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如「元老劉尚清已感不安,曾謂急去湯崗子數日避避鋒頭」實際並未多所株連。
1930年4月,蔣、閻、馮,桂中原大戰爆發,手握重兵雄踞關外的張學良有舉足輕重之勢。各派代表雲集沈陽,對張學良進行拉攏,張學良尚舉棋不定。6月間,東北軍政委員會在沈陽舉行一次高級會議,專門研究如何應付時局的問題,當時分為三派;以張作相為首的一派人主張保境安民,不與任何方面合作,尤其不與蔣介石合作,劉尚清尤為贊成這派人的主張;以萬福麟為首的一派人主張靜聽張學良的主張,本人並無獨立主張與見解。
1930年12月,劉尚清就任南京國民黨政府內政部長,是時任各部部長中唯一的東北人。1931年「6月兼任國民政府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8月兼救濟委員會委員;9月兼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12月連任國民政府委員,免內政部長職。」
劉尚清是東北的要人,平素喜談礦利,又與張氏父子情投意合,張學良約其一同辦礦,東北礦務局自承辦復縣復州灣煤礦,劉尚清就參與其事,並擔任復州灣礦業公司掛名董事長 (劉系掛名,不曾投資),之後便成為礦務局的重要成員之一。礦務局長王子文遇事經常就商於劉。若後來計劃籌建的東北礦務有限公司如能成立,劉尚清當居僅次於張學良的位置。「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知道河北金礦儲量甚是豐富,為大利所在,遂找劉尚清、王子文謀之創辦冀北金礦股份有限公司,開採金礦。張學良出任冀北金礦公司董事長,劉尚清副之。
1933年5月,劉尚清任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1934年1月,張學良歸國後,被蔣介石任命為豫、鄂,皖「剿共」副總司令。張學良在武昌立即召見東北軍要員,先後來武昌會見的有李杜、魯穆庭、劉尚清、荊有岩等,談話的內容是東北軍的南調和訓練問題。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為整理關內邊業銀行業務,在天津另設總行。由於經營范圍縮小,取消了總裁製,改為經理制,派長蘆鹽使荊有岩兼任邊業銀行監理,韋錫九為經理,共負全責。斯時,邊業銀行資金所余無幾,力量很弱,韋錫九建議張學良應向住在關內的東北人士募集一些役金,遂在1936年成立了董監會。此時邊業銀行又以經理制改為董事長制,舉劉尚清為董事長,張學良、王樹玲、張作相,於學忠、馬佔山、高紀毅等九人為董事。
1936年12月12日,張楊兩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後,便失去了自由。蔣介石背信棄義扣押了張學良,使東北軍失去了重心和凝聚力。在營救張學良的方式上東北軍內又形成以少壯軍人為首的主戰派,以老一派軍人為首的主和派。兩派在營救張學良將軍的方式上意見分歧相持不下,最後竟兵戎相見,釀成少壯軍人盲目狂熱的行動,槍殺王以哲將軍的「二二事件」的悲劇。事件發生後,東北軍被瓦解,三位一體遭到破壞。東北軍高級將領:於學忠、何柱國、繆激流、劉多荃等人對堅持三位一體的團結發生了動搖,竟放棄甲案,接受乙案。於學忠按南京指示,曾電留平津的東北人士,征詢意見並希望推代表,和西安代表何柱國軍長同赴溪口晤張以決定甲、乙兩案取捨問題。東北人士在天津王樹翰宅邸會商,參加者有張作相、萬福麟、劉尚清、劉哲、莫德惠,王樹常、湯玉麟、劉翼飛,胡毓坤、陳興亞、高紀毅等,這些人都被視為保守派。會上,首先由王樹翰報告於學忠電文,之後,萬福麟就甲、乙兩案搶先發言,力主接受乙案。大家都贊成萬的意見,並公推王卓然、田雨時為代表赴南京。繼而駐西北的東北軍六位代表去溪口謁見張學良後,又有東北元老劉尚清、王樹翰、劉哲、莫德惠,王樹常前往溪口晤張。
東北軍經過「二二事件」的內亂,一些高級將領對留駐西北維持原來商定的和平方案產生異議,互不信任,意見分歧。特別是東北軍高級將領於學忠、何柱國、繆激流、劉多荃,根據自己的意願,符合蔣介石的陰謀,放棄甲案,接受乙案,部隊全部東調。可東北軍撤出陝甘以後,由於蔣介石自食言肥,唆使某些安徽籍人士的反對,乙案亦未實現。致於所傳江蘇省主席、豫皖綏靖主任由東北軍將領出任,因劉峙致電蔣介石,不應獎勵叛變而罪有功,遂皆取消,改任於學忠為淮海警備司令。後經東北愛國人士高崇民的奔走呼籲,南京政府發表於學忠為江蘇綏靖主任,所統率的部隊只有他的51軍;王樹常為豫皖綏靖副主任協助劉峙工作;何柱國為西安行營副主任,幫助顧祝同工作;劉尚清為安徽省主席,以便妥善安置東北流亡關內人員以及東北軍政人員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