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號稱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為何會發生財政危機呢
宋朝確實很發達,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天下紛爭,民生得到發展,並且宋朝重視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個巔峰時期,兩宋延續三百多年,文化和經濟的成就得到公認。
甚至還有宋朝GDP占當時世界80%這種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說法,真假這里就不做討論,只是從側面來說,也反映大家對宋朝富裕的認同。
《宋史·食貨志》里記載:“詔翰林學士承旨王堯臣等較近歲天下財賦出入之數,相參耗登。皇佑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無余”。
可以看到,歲入數字確實很高,但卻基本沒剩下的,國庫空空如也。
神宗時期財政更加惡化,連郊祀祭天的費用都已經負擔不起了。
2. 關於宋朝財政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那麼根據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
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8.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
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於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宋史職官志,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廚料,薪炭諸物,增給,公用錢,給券,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渥無與倫比。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此外,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裡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9元,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時候,曾用5兩銀子定製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夥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太黑心了,也許是因為當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勝又處於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夥在競相抬價,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3. 宋朝人民怎麼理財
理財的前提是有財富才能理財
古代人們錢財並不多,大都掌握在地主階級手裡,即使繁華如宋朝,也是如此。當然並不是說沒有有錢人了。有錢人,會把錢買房產,置土地等,此外,宋朝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可能會投入商業?
4. 兒童早教學存錢,皇帝、大臣都是理財能手,「弱」宋朝其實很富裕嗎
縱觀中國古代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關於“重農抑商”的政策。宋朝卻是個例外,不但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從皇帝到百姓一門心思發展經濟,鑽研理財手法。
工商業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催生了大額錢幣交易,金屬錢幣攜帶不易,民間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比西方世界要早七百多年。交子的產生也在一定意義上反促進了資本在市場上的流通,推動力宋朝經濟的發展。
宋朝自上而下重視經濟發展,無論是變法改革還是工商業的發達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都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從而又促進了文化和科技領域的發展,使得宋朝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締造了當時不可思議的“宋朝神話”!
5. 宋朝經濟如此發達,那麼其經濟模式
[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宋朝開發了南方,實際是開發了領土。為南方人更像中國人做出了歷代都難以比擬的貢獻。雖然古之時有所開拓,但南方相對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蠻荒之地。這種開發不是戰爭的開發是文化經濟的滲透侵略。宋朝的強盛使南方人也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南方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宋以後中國在再沒有南北分裂,中國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強繁榮的大宋王朝已逐漸捏合成一個整體。北宋真宗、仁宗時就打破了"南人不為相"的傳統。臨江人王飲若、蘇州人丁渭擔任宰相。開寶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長沙興建四大學之首的嶽麓書院,宋真宗親筆賜書正門"嶽麓書院"四個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學思想大家來此授學講課,傳授儒家經典、立國齊天下和民貴君輕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親率民工四萬餘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餘里的捍海堤工程。從此鹽場、農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災外遷的數千戶人從返家園。人們為紀念范仲淹的功勞,這條海堰被稱為"范公堤"。范仲淹被貶蘇州時經過一年多與廣大民工的勞作修建完成了蘇州水利工程。使相對貧瘠的蘇州成為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公元1085年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那時杭州還是相對較落後地區,蘇東坡修建六井解決了全城用水。並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柳堤。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取名"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是西湖勝景之一。蘇東坡一生先後轉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潁州、揚州、英州、惠州等地,最遠最南到達海南島,可以說一路上督勸耕稼、興修水利替百姓排憂解難。宋朝犯錯誤或因政見不合被貶的官員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後地區。從而使他們有機會報效國家、證明自己、造福那裡的人民。
兩宋時期是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的關鍵時期。蘇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後的耕地數至多不超過1,400,000畝,在景佑年間(公元1034-公元1037)蘇州出稅之田3,400,000畝。50年間耕田數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蘇州總耕地數越在12,000,000畝左右,為景佑耕地數的3.5倍,雍熙耕地數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視疏浚工程和堰閘工程,時常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成功的經驗。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廣袤農田去水澇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調發民夫15.6萬,疏浚諸涇64、浦44、塘6,築成至和塘,"田無洿瀦,民不病涉",兩岸膏腴之地數百萬頃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趙霖役工278萬余,歷時19個月,浚治1江、1港、4浦、58瀆,使平江府"二十年間並無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陰浚治橫河、市墩河、東新河和代洪港以後,使附近"十鄉之田,頻苦旱澇,盡除其患",得益農田達6,573頃。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開浚顧會浦河道,"故水所敗田數萬畝還為膏腴"。開通疏導河湖港浦,不僅保證了太湖水系能循環暢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當地農田能夠有力抗禦水旱災害。在各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應下,太湖流域的農田建設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國水利田最密集的區域。有人對北宋熙寧年間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總耕地數作過統計,太湖流域所在的兩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為2,294處,水利田為10,484,842畝,占總耕地數的28.8%。南宋淳熙前後,以太湖流域為主體的浙西路水利工程為2,100餘處,接近熙寧時期兩浙之和。《宋史·食貨志》說:浙西"南渡後水利之田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太湖水利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經過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澮脈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間,灌以機械;沮洳之濱,環以茭楗;則瀉鹵磽確,變為膏澤之野;萍藻葭葦,墾為秔稻之陸",成為宋代集約化農業的首善之區。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大量北方、中原人民遷移到南方。全國精英雲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榮起來。遷徙的人們怕後代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來處,發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遷人口。宋朝在南方的開拓與經營,奠定了南方的富裕。從此以後歷代南方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6. 宋朝商業是怎麼發展的
宋朝商業較為發達。發展的表現有:
1、買賣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大街小巷店鋪林立;
2、海外貿易發達,宋朝造船業居世界的首位,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3、宋朝紡織業發達,蜀地的絲織品號位「冠天下」、江浙地區絲綢產量很高,質量也比較好;
4、宋朝的制瓷業也比較發達,江南地區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北宋時興起的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
7. 兒童早教學存錢,皇帝、大臣都是理財能手,「弱」宋朝其實很富裕呢
宋朝,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弱”的代表。早年間美國《時代周刊》做了一個“人類歷史富豪榜”,宋神宗排在第三位,比爾蓋茨則排在了第九位。
這個排行榜真實性未知,但宋神宗在位年間確實經濟繁榮,史料記載當時一年的鑄幣量就高達“五百萬貫”,是盛唐的二十倍,由此可以看出“弱宋”除了武力值弱其他方面都很強,強到在當時的世界上遙遙領先。
從小就要“有錢”
“撲滿”,是宋代的存錢罐,形象各異,罐身上只有一個存錢口。之所以叫“撲滿”,是讓孩子們將錢存滿後“撲”之,摔碎。
我們現在的存錢罐想花錢了還能“打開”小豬的肚子,彼時的撲滿卻真的只能進不能出,除非滿了摔碎,否則錢是拿不出來的。
撲滿,一方面是對兒童意志力的考驗,另一方面也是培養了孩子們的理財理念和和對“積少成多”的認識。宋朝的攢錢史從娃娃已經開始了。
縱觀中國古代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關於“重農抑商”的政策。宋朝卻是個例外,不但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從皇帝到百姓一門心思發展經濟,鑽研理財手法。
宋太祖趙匡胤就曾號召人民群眾“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人類歷史富豪榜”第三高帥富宋神宗說得更為直白,“政事之先,理財為急”,要求大臣們政治、經濟兩手抓!
8. 宋朝真的很富嗎
「凡歲賦,谷以石計,錢以緡計,帛以匹計,金銀、絲綿以兩計,藁秸、薪蒸以圍計,他物各以其數計。至道末,總七千八十九萬三千;天禧五年,視至道之數有增有減,總六千四百五十三萬。」糧食用「石」,錢用「緡」、帛用「匹」,金銀和絲帛才用「兩」,另外還有草(一般是供應軍馬使用等)、薪炭等用「圍」,其他各種物品都有各自的計量單位,所以下面這個宋太宗至道末年的70893000這個數據的單位是什麼呢?「石緡匹兩圍……」也就是說,我收一萬圍的草,也是算一萬的數目,你不能說一萬圍草摺合一萬貫錢吧?要是一萬圍草摺合一萬兩銀子那更扯淡了。
宋朝的幣制,混亂復雜,為統一的各個朝代所罕見。一貫/緡到底值多少,甚至有多少文錢這個問題都很難回答。宋朝有錢幣也有紙幣,錢幣又有銅鐵之分。中國歷來缺金銀,沒有傻瓜會1兩銀子換1貫銅錢。宋朝的紙幣,前期還好,中期貶值加速,後期惡性通脹,呈指數型趨勢。
宋仁宗時期初次發行交子,在四川,以鐵錢為本位,一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以三年為一界而換新交子。這種紙幣只能在四川通用,不得在其他地區使用。隨後,宋神宗時因為西北用兵的軍餉問題,在河東、陝西設立交子務,發行交子,和銅鐵錢一起流通,陝西的交子一度又廢除,四川的交子每界流通時間延長到4年,市面流通的交子頓時增加不少。「紹聖以後,界率增造,以給陝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之用,又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到底發行了多少,《宋史》已經沒有具體數據了,但是發行量肯定比宋仁宗時期大大增加。
總之,沒有人會傻到用寶鈔換取鐵錢,也沒人會用鐵錢換大面額當值的銅錢,更加不會有人用小面額銅錢換取大面額銅錢,也不會有人用白銀換銅錢,正是由於宋朝鐵錢的發行和紙幣的泛濫,實物和金銀不加換算的一股腦統計,才給人以宋朝比明清富裕的錯覺,實際宋朝一年白銀收入才20到30萬兩(以《宋史》的記載,北宋的白銀產地,只有桂陽,鳳州,建州三地。北宋的銀課收入,宋仁宗年間時,也只有不到22萬兩),要知道明朝的時候政府一年白銀收入大概400到700萬兩,總收入(實物折算成白銀)大概2000萬兩左右,清朝財政收入則普遍在3000萬兩到4000萬兩,清末到8000萬兩,1900年之後則為1億到3億兩。所以,史學家對宋朝已經蓋棺定論,積貧積弱。
9. 宋朝為什麼很富有
宋朝歷史---分析總覽
宋朝 是中國歷代朝代中 經濟最發達的 國民文化最興旺的 科技創新成果最多的 人口基數增長最健康的 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 繁榮鼎盛朝代 如果您不相信 鄙人將向您介紹一個如夢如幻的宋朝
讓我們一起夢回宋朝:
1 經濟發達
宋富 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 其他王朝「抑商」 而惟獨宋例外
宋初 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 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後 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 令眾「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 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 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 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 輕民法的傳統做法 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 如鹽法 酒法 茶法等法令 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 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 而且宋的經濟法令 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 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 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 商貿發展迅猛 手工業發展迅猛 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 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 異地付款 就算是從近代來看 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 以地域而言 宋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 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 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 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
從手工業看 坑礦 茶鹽 造船 造紙 製糖 紡織 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 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 產量增加以外 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 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 「單筒井」的開鑿 宋瓷的精良等 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 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 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 使他們投入於商業 手工業中 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 銀 銅 鐵 煤等礦藏 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 加工工廠 如 造船廠 造紙廠 印刷工廠 織布廠 火器廠 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 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 中國已懂得用燒煤 煉鋼 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 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一年為例 年產達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 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 此外 礦冶 造紙業 制瓷業 絲織 航海業也高度發達 宋代無愧於 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 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 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 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 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 宋代則更加自由 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的發展 「坊制」的突破 集鎮的興起 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 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 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 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 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 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 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 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 產量加大 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 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 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 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
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 銅板印刷的廣告 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 就學士蘇東坡來說 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 做過一首廣告詩 使之興隆
更有意思的是 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 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 這標志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 著名學者沈括所著<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
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 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 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 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①
10. 北宋名臣包拯:上噴仁宗口水、下杠皇親國戚,還是「理財」小能手嗎
當時宋仁宗十分寵愛張貴妃,張貴妃也依仗著這份恩寵想要給自己娘家人陞官。於是寒士出身的張貴妃伯父張堯佐屢屢高升,轉眼間便身兼節度、宣徽兩使,包拯和他的小夥伴表示不滿,這就是外戚干政,德不配位啊,於是便開始向宋仁宗“開炮”。
當時的人都很單純,一旦提到朝中有小人作怪,就會聯繫到近期的天災人禍,於是“水冒城郭,地震河溢,蓋小人道盛。天下皆謂堯佐主大計,諸路困於誅求,內帑煩於藉助,法制剚敞,實自堯佐”,好吧,這絕對是啪啪打仁宗的臉了。
“彈彈彈”之後,包拯還做過“外交官”。慶歷五年,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結合出使中所遇見的問題,他認為“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說白了就是拿錢賄賂契丹就等於“養狼”,不是好的御敵政策,還是應該勤練兵馬,老老實實戍邊、備戰才是良策,針對之後宋朝所發生的事情,不得不說包大人還是眼光長遠、頗有見地的。
說到宋朝,那絕對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光時刻,從宋太祖起就鼓勵百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仁宗、神宗一朝更是大力發展經歷,為此還實施了一系列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政策、理念,像是取消市坊制度,“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等等,而包拯就是這些制度的踐行者,絕對的宋朝理財小能手,不光自己會賺錢,還給國家進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