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靜安區的經濟
上海解放前,境內無財政機構。二三十年代,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相繼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至民國36年(1947年)達43家。典當業抗日戰爭前僅1家,至民國36年驟增到85家。
上海解放後,先後成立區財政、稅收機構。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稅務局靜安、新成、江寧區分局。1952年,區政府設財政科。1958年底,區財政科與稅務分局合並成立區財政局。1960年1月成立靜安區財政局。1962年9月,重建靜安區稅務分局,並撤銷區財政局,同時在區人委設財政科。1972年1月,區稅務分局、區財政科和中國人民銀行靜安區辦事處3家單位合並,建立區財政局。1978年4月恢復銀行建制。同年11月又分設區稅務分局和區財政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1989年,財、稅機構分設,成立稅務分局和區財政局。
80年代,區財政管理體制經3次變革:第一次1985年前是「統收統支」的全額財政;第二次1985年後,區財政管理體制改為「核定收入基數,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逐步向一級財政過渡;第三次1988年,實行「核定收支基數,包幹上交,增收分成」,實行一級財政管理體制,增強了區的財力。
區財政隨著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相應發展。1950年8月~1992年12月,區財政收入總計84.21億元。1964年,區財政收入達4.02億元。1965年國營工業企業劃歸市稅務局實行專業管理後,區的財政收入大幅下降,當年區財政收入僅0.27億元,比1964年減少93.2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政收入逐年上升。1992年,區財政收入達3.52億元,比1965年增加12倍,比1980年1.16億元增加2倍。1950~1992年,區財政總支出為12.05億元。其中文教、衛生、科學事業費支出7.2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59.91%。區財政支出經費的來源主要由市撥款。1950~1992年,市財政撥款、市劃給區固定收入、市核定區財政支出補助和體制分成收入等總計達12.21億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上海解放以來,長期執行國家統一的稅制稅法,1980年起逐步建立涉外稅制,到1992年區實際徵收的稅種有26種。1950~1992年,區稅收收入為52.45億元。
金融業實行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執行統一的信貸政策、會計制度和存貸利率。194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在境內設立辦事處、分理處,開展儲蓄業務,加強資金管理,支持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發展。1952年,對私營金融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按照市人民政府頒布的《典當業管理暫行辦法》,典當歸口銀行領導,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改為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境內共有6家。1967年11月此項業務中止。
1985年以來進行金融體制改革,人民銀行區辦事處改為工商銀行區辦事處,建設、交通、農業、中國銀行等先後在區內建立支行;恢復並發展保險機構;並成立大通、新成、南西、銅仁、延安等5家城市信用社。1992年,有外資金融機構5家。
1992年底,全區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余額48.57億元,貸款余額55.86億元;外幣存款1.40億美元,外幣貸款200萬美元。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部,於1984年代理發行新中國第一張飛樂音響公司股票;1986年成立證券交易點,率先開辦股票上市買賣。1992年,區內各證券機構達31家。
2011年全區稅收總收入達到217.5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160.9%,年均增長21.1%;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71.5%,年均增長11.4%;區級財政收入達到74.8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116.1%,年均增長16.7%。區級財政收入在中心城區中的排名由2006年底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 工業2014年實現增加值7.03億元,同比下降15.0%。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87億元,同比下降7.74%。全年上繳稅收2.20億元,同比下降44.89%,佔全區稅收總收入不足1%。
建築業2014年實現增加值8.20億元,同比增長6.9%。建築業企業全年上繳稅收1.65億元,同比增長1.6%,佔全區稅收總收入比重為0.63%。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0.56億元,維修保養道路面積5.37萬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1.44萬米。
全年區域內建成綠化總量3.26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1.46萬平方米,專用綠地1.04萬平方米,屋頂綠化0.77萬平方米。2014年末,城區公共綠地面積為49.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1.27%,同比增長0.04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66平方米。
全年共拆除各類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其中:單位用房0.50萬平方米,居民住房0.77萬平方米。動遷居民196戶。 商貿流通業
商貿流通業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752.44億元,同比增長8.09%。其中:批發額1500.90億元,同比增長8.57%。「十二五」前四年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幅為8.53%。商貿流通業全年上繳稅收97.34億元,同比增長9.56%,佔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35%。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62億元,同比增長6.02%。按商品種類分,吃的商品零售額92.56億元,同比增長3.67%;用的商品零售額110.36億元,同比增長7.38%;穿的商品零售額92.69億元,同比增長6.82%。「十二五」前四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幅為7.75%。2014年末,靜安南京路沿線共有國內外品牌1593個。其中:國際著名品牌985個,占品牌總數的61.8%。
專業服務業
專業服務業全年營業收入391.84億元,同比增長23.42%,其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282.45億元,同比增長24.03%,佔比72.08%。全年上繳稅收53.62億元,同比增長29.71%,佔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20.57%。
專業服務業中的主要行業:投資管理、咨詢服務業營業收入286.04億元,同比增長19.68%;法律服務業營業收入25.73億元,同比增長97.14%;會計、審計服務業營業收入10.66億元,同比下降1.80%;運輸代理業營業收入47.05億元,同比增長32.98%。
金融業
金融業全年營業收入158.15億元,同比增長16.14%。其中:證券市場服務業營業收入81.66億元,同比增長4.82%。全年上繳稅收32.90億元,同比增長13.44%,佔全區稅收比重12.62%。其中:證券市場服務業稅收17.59億元,同比增長10.57%。
文化創意服務業
文化創意服務業全年營業收入584.40億元,同比增長2.60%,其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372.80億元,同比增長1.23%,佔比63.8%。全年上繳稅收25.98億元,同比增長6.72%,佔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9.97%。
文化創意服務業中的主要行業: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7.38億元,同比下降0.51%;廣告業營業收入340.18億元,同比下降1.47%;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41.93億元,同比增長8.5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18.86億元,同比增長20.37%。
房地產業
2014年,全區房地產業企業全年營業收入78.13億元,同比增長26.37%。全年上繳稅收33.50億元,同比下降10.72%,佔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2.85%。2014年,住宅新開工項目為0,住宅竣工面積11.87萬平方米。全年累計預售商品房34套;預售面積0.71萬平方米,其中商業辦公面積0.31萬平方米;預售總額4.50億元。累計銷售商品房291套;銷售面積3.97萬平方米,其中商業辦公面積1.61萬平方米;銷售總額14.59億元。
2014年末,區域內共有各類房屋面積1761.3萬平方米,其中:居住房屋面積819.3萬平方米,非居住房屋面積942萬平方米。各類房屋中,八層以上的房屋共有514幢,其中商務樓宇122幢;建築面積1219.16萬平方米,其中商務樓宇面積494.87萬平方米。
對外貿易
2014年,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26.28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其中:海關進口13.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6%;海關出口12.31億美元,同比增長1.2%。
2014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147個,同比下降11.4%。協議引進外資金額17.49億美元,同比下降46.1%,其中:合同外資金額8.0億美元,同比下降55.2%。外商直接投資資金到位額17.33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倍。 2014年末,入駐靜安區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達到27家。
㈡ 中國股市
一、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形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二、1992年,新中國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1992年2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三、199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市場,同時將發行股票的試點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 全國。
四、1992年年底,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這是深化改革,完善證券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決策。
五、1993年9月,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
六、1995年5月,中國證監會經國務院同意,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七、1996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
第一輪暴漲暴跌:100點——1429點——400點。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29%。隨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第二輪暴漲暴跌:400點——1536點——333點。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啟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這一次暴漲來得更為猛烈,從400點附近極速地竄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點收盤(上證指數第一次站上1500點之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漲幅達284%。股指在1500點上方站穩了4天之後,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第三輪暴漲暴跌:333點——1053點——512點。由於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竄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隨後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這一輪下跌總計耗時16個月。
第四輪暴漲暴跌:512點——1510點——1047點。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1997年5月12日達1510點。不到半年時間,大盤暴漲1000點,上證指數上漲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調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點。
第五輪暴漲暴跌:1047點——1756點——1361點。1999年「519」行情井噴,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上漲將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上攻至1756點。它第一次將歷史的「箱頂」(1500點)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腳下。隨後股市大幅回調。2000年1月4日,上證指數直抵1361點。
第六輪暴漲暴跌:1361點——2245點——1000點。由於繼續受歐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國股市最後奮力一搏,終於沖上了本輪行情的「至高點」。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沖向2245點的歷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國本輪大牛市的真正終結。
2001年10月22日,上證指數快速跌至1515點這一敏感點位。1500點究竟是中國股市的「箱底」,還是「箱頂」?歷史似乎跟我們股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1500點仍是中國股市的「箱頂」,曾經的「箱底」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不是嗎?就在中國股市在1500點的上方稍作停留後,她依然還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點的歷史「箱頂」下方,這樣的指數點位似乎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安全、更踏實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1339.2點;2004年9月13日,上證指數跌至1259.43點;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相比,總計跌去1247點,這與此前專家預言「推倒重來」的1000點預測是十分巧合的。這便是一種技術性的報復,更是上一輪瘋狂的大牛市自製的「苦果」。
第七輪暴漲暴跌:1000點——3300點——1500點?2005年6月,上證綜指破1000點,2006年1月從1200點啟動,截止2007年9月9日收於5277點之上,過去的歷史高點已被遠拋腦後,這一輪行情的上漲應該算是歷史上最為猛烈的。60倍的市盈率還能伴隨這一波行情走多遠?我們將拭目以待。當然,這一輪大的行情結束後,將回調至何處,我們仍將拭目以待。我認為目前5800是階段性高點
------------
1984年11月,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企業
飛樂音響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全流通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9月27日, 第一家證券公司 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舉行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典禮。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上市交易的僅有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延中、電真空,大、小飛樂,愛使,申華,豫園,興業)的股票。
同日 申銀證券公司開設了上海第一個大戶室出現了中國第一代個人證券投資大戶/股票大戶。
1991年7月1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帳戶,逐漸取代股東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向社會公布上海股市8種股票的價格變動指數。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
1991年8月1日 第一隻發行可轉換企業債券公司 瓊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1月13日,興業房產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證所開業後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國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動產股票。
1992年2月2日,發行聯合紡織我國第一張中外合資企業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電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進行1992股票認購證首次搖號儀式。
1992年5月21日滬市突然全面放開股價,大盤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高達104.27%。滬指當天從616點躥至1265點,僅僅3天,又登頂1420點股票價格就一飛沖天,暴漲570%!其中,5隻新股市價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證指數首度跨越千點。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郵局收到一個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張身份證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生震驚全國的「8.10風波」。
「8.10」之後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響猛跌22.2%。上證指數暴跌400餘點與5月25日的1420點相比,凈跌640點,兩個半月內跌幅達到45%。
1992年10月1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 中國證監會成立。
1992年11月,滬市創出393點新低。僅5個月,滬指就跌去千點。
1992年11月深寶安 第一家境內發行轉債上市公司中國首家發行權證的上市企業
1992年後股票價格暴漲。糊里糊塗地開始炒股,莫名其妙地發了大財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稱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國家宏觀緊縮遏制經濟過熱所致
1993年4月22日 《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
1993年5月3日上證所分類股價指數公首日布分為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及綜合共五大類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編制的「中華股價指數」
1993年6月29日 青島啤酒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 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
1993年8月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採用集合競價。
1993年8月20日 第一隻上市投資基金 淄博基金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向社會公眾開放國債期貨交易。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 史稱「327風波」。
1995年7月1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加入證監會國際組織。
1996年5月29日,道·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分別為道·瓊斯中國指數、上海指數和深圳指數。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決定,從10月3日起分別下調股票、基金交易傭金和經手費標准;同時對證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調整,即由原來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為有形無形相結合,並以無形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廣場外無形席位報盤交易方式。
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證監會坐不住了,團團冷風朝股市吹來,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第三任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組織人撰寫]「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從而引發市場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國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
1998年3月23日,金泰、開元、興華、裕陽、安信等五大證券投資基金和南化轉債、絲綢轉債兩個可轉換債券相繼登場。專家理財證券市場金融衍生工具擴大的一種標志。
1998年4月22日,深滬兩市的交易所實行ST制度。
1998年4月28日 遼物資A 第一家ST公司
1998年6月12日,國家宣布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從單邊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1999年開始,一批批困難企業開始紛紛上市「脫困」,弄虛作假的企業越來越多,後來暴露出來的很多違規造假的企業都是那時上市的,將股市弄得「不倫不類」『老鼠倉'。上市公司第一年績優,第二年績平,第三年績差,第四年虧損,第五年資產重組。這是折舊規律。
1996年 綠野上市一年不到,就從一個績憂股變成了一個垃圾股。股票充滿著陽謀和陰謀的游戲工具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
1999年5月10日周一,滬深股市跳空而下,「導彈缺口」炸在每個股民心中。
1999年5·19行情 一開盤網路股啟動領頭的是東方明珠、廣電股份、中信國安等滬市上漲51點,深市上漲129點。
5月19日後,大盤依然一片大紅
6月1日,國務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稅
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 棱光股份 第一家遭交易所公開譴責的公司
6月14日,證監會官員發表講話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
6月25日,兩市成交量竟達830億元,創歷史紀錄。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正式實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滬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來迎接中國證券業的第一部大法。1998年12月29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
199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條例》。
1999年後,股市就迎來以網路為首的高科技風暴。上市公司觸網忙,無論真假,只要名字沾上數碼或者網路兩字,股價就會扶搖直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01年。
2001年1月初,經濟學家吳敬璉拋出「賭場論」,怒斥股市黑庄接著又引發中國股市「推倒重來」的觀點。旋即招來經濟學家厲以寧、董輔、肖灼基等的反擊,要像對待嬰兒一樣愛護股市國內掀起股市大討論:「學費論」
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台財政部部長項懷誠當即表示:「國有股減持是一個利好因素。」,後來股民們認識到,減持就是變相攤派和擴容,而按照新股發行價格減持是殺富濟貧。滬指創下此前11年來新高2245點
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盤整。
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
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1500點「鐵底」岌岌可危
10月22日晚9時,中央電視台宣布,國有股減持辦法暫停。由五部委聯合調研,由財政部主持的國有股減持辦法,實行了3個月就被證監會一家宣布暫停了。
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首發增發停止國有股出售。
2001年中國股市彷彿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股權分置也逐漸成了一個筐,什麼問題都可以往裡裝。」「海歸派」官員又陸續推出了「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強力推行中,又在股權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從2001年到2005年,各種政策救市的老辦法悉數用盡之後,股市仍一蹶不振。此前的「國九條」也不敵頹勢,溫總理講話也被視為利空。被套股民比比皆是。「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呼聲成為交響。
2001年後中國股市開始過度擴容,盡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資額卻達到了近15年來融資額的40%左右。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2年6·24行情
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這標志著我國QFII制度正式啟動。
股市仍義無反顧地走上漫漫「熊」途
———「5·19」這一生於政策、長於政策的大牛行情,終於還是死於政策失靈的陷坑裡延續多年的政策市終於走到末路:不僅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且管理層信用被嚴重透支。
2003年7月 QFII 第一單
2004年1月31日出台了「國九條」《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年6月1日 證券投資基金法施行 2003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004年,上證 180指數樣本股的成交額超過全部股票成交額的一半以上,上證 50指數樣本股成交額又佔到了上證 180指數的近
60%,資金正毫不猶豫地向藍籌股集中;
2004年有兩個「死亡」標志將被記入歷史:一個是,南方、漢唐、閩發、大鵬等靠「坐莊」為生的券商,資金鏈斷裂後難以為繼,或被接管或被清盤;另一個是,多年來威風八面擎「庄股」大旗的德隆系轟然倒下。
2005年 2月以來,上證指數絕地翻身,一度重返 1300點之上
4月29日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啟動解決股權分置
5月9日,證監會迅速圈定了4家上市公司進入股權分置改革首批試點程序。上證指數重挫28點收於1130.84點,再創6年新低。
2006年6月19日深交所 IPO第一股中工國際 中小企業板的第51隻股票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 全球最大IPO在滬港兩地同日開盤
㈢ 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上海靜安區北京西路1399號信達大廈4樓 通知我面試,上海有這個嘛,應該是哈爾濱的呀
中融國際現來在在很多地方自都有分部,雖然銀監會不允許信託公司在異地設立分公司、子公司之類,但是卻允許開展異地業務。相對於哈爾濱來說,上海、北京這些地方顯然業務幾乎要多的多,所以很多信託公司都在異地設立了部門,既不違反規定,又有利於業務開展。可以考慮去。
㈣ 目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前能否隔夜委託
要看你的券商在交易行情軟體中有沒有設置這個功能。有的券商是可以的。
㈤ 從惠南鎮坐地鐵到靜安區中融信託大廈江場路
公交線路:地鐵16號線 → 地鐵2號線 → 地鐵1號線 → 762路,全程約53.4公里
1、從惠南鎮專步行約560米,到達屬惠南站
2、乘坐地鐵16號線,經過8站, 到達龍陽路站
3、步行約40米,換乘地鐵2號線
4、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7站, 到達人民廣場站
5、步行約350米,換乘地鐵1號線
6、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7站, 到達汶水路站
7、步行約220米,到達共和新路汶水路站
8、乘坐762路,經過2站, 到達江場路壽陽路站
9、步行約130米,到達靜安區中融信託大廈
㈥ 上證指數是什麼意思
大盤指數在中國通常指的是滬市的「上證綜合指數」和深市「深證成份股指專數」。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屬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㈦ 新中國的證券市場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㈧ 我想知道中信集團與中信泰富集團之間的關系,謝謝!
中信泰富廣場是由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太古地產有限公司回和上海靜安答城商貿總公司合資興建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是中信集團(原北京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兩者是爺和孫的關系.
㈨ 什麼叫做上證指數,還有那個5綵線是什麼意思
上證指數的全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綜合指數,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指數,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始發布。該股票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二天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范圍。
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與總股本並不一致,所以總股本較大的股票對股票指數的影響就較大,上證指數常常就成為機構大戶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數的走勢與大部分股票的漲跌相背離。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的發布幾乎是和股市行情的變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國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該指數的前身為上海靜安指數,是由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於1987年11月2日開始編制的。而上證綜合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1年7月15日開始編制和公布的,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以全部的上市股票為樣本,以股票發行量為權數進行編制。其計算公式為:
本日股價指數=本日股票市價總值÷基期股票市價總值×100
具體計算辦法是以基期和計算日的股票收盤價(如當日無成交,延用上一日收盤價)分別乘以發行股數,相加後求得基期和計算日市價總值,再相除後即得股價指數。遇上市股票增資擴股或新增(刪除)時,則須相應進行修正,其計算公式調整為:
本日股價指數=本日股票市價總值÷新基準股票市價總值×100
式中:新基準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基準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股票市價總值+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股票市價總值
隨著上市品種的逐步豐富,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這一綜合指數的基礎上,從1992年2月起分別公布A股指數和B股指數,1993年5月3日起正式公布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和綜合五大類分類股價指數。
[編輯]上證系列指數列表
五彩k線分別是:白的5日線,黃的10線,粉的20日線,綠的60日線,藍的年線
㈩ 上證指數的起始點是100點還是1000點是從哪年哪月哪日開始的
上證綜合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1年7月15日開始編制和公布的,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以全部的上市股票為樣本,以股票發行量為權數進行編制。
上證指數(SH000001)的全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綜合指數,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指數,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始發布。該股票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二天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范圍。
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與總股本並不一致,所以總股本較大的股票對股票指數的影響就較大,上證指數常常就成為機構大戶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數的走勢與大部分股票的漲跌相背離。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的發布幾乎是和股市行情的變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國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該指數的前身為上海靜安指數,是由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於1987年11月2日開始編制的。
(10)靜安信託擴展閱讀:
上證指數的計算方法:
1、上證綜合指數等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其中,總市值= Σ(股價×發行股數)。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2、上證基金指數以基金發行份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基金的總市值/基期)× 1000;其中,總市值= Σ(市價×發行份額)。
3、上證國債指數以樣該國債在證券交易所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國債的總市值+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Σ(全價×發行量);全價=凈價+應計利息。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該國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4、上證企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以樣該企業債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企業債的總市值+ 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 Σ(全價×發行量),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該企業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5、上證公司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Σ(全價×發行量)。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6、上證分離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 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 Σ(全價×發行量)。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