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蜂窩陷入數據造假風波,旅遊之前你還會上馬蜂窩嗎
以前每次出行前我都必看馬蜂窩,裡面的游記和攻略可以給我很多參考。我自己也曾經在馬蜂窩上寫過游記!最近曝出的馬蜂窩數據造假風波著實讓我大吃一驚。
其實,我覺得到底孰對孰錯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馬蜂窩是否可以通過此次事情,能更加真誠的面對用戶,不管是不是有人栽贓造謠,馬蜂窩都需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產品,並且要維護好千萬用戶形成的這一個「大社區」,不辜負忠實用戶的信任!
Ⅱ APP | 2.河狸家
河狸家是雕爺的產品,服務於愛美的中產階級女性,一年多的時間,成為美業O2O的老大。是典型的以服務體驗+運營為驅動的產品。
『河狸家』名字的由來:
河狸家底部導航欄共有5個功能,首頁、訂單、預約、我的、更多。
我們分析下這幾個功能的擺放位置。
1. 『首頁』是所有現有業務功能的入口,默認展示此頁面。導航欄第一個位置擺放,從順序和重要性的角度看,都合情合理。
美業現有5大服務項,美容、美甲、美發、健身教練和一對多服務,大服務項下分幾個小項,都不超過3。不得不說,5個業務模塊的展示很經典,既提供了多種選擇,又不會產生過多的認知負荷。
2. 『訂單』這個功能,沒有隱藏在『我的』模塊中,是有原因的。它像購物APP中的『購物車』,對於用戶來說,預約過的訂單需要經常查看,以便能時時掌握現有的情況,以及能夠再次預約。就好像購物APP里要隨時查看購物車中的東西一樣。
3. 『預約』對於河狸家是很重要的功能,對於老用戶來說,她們明確知道要預約的項目和技師,不需要瀏覽任何技師作品,也不需要過多繁雜的操作。
以前河狸家的版本把這個功能放在了"美容"那個位置,不夠直觀。新版放在了底部導航欄的最中間,高亮突出,提升了用戶體驗。
4. 『我的』頁面是關於我的信息聚合頁,簡潔清晰,小圖標畫的都不錯。
5. 『更多』作為使用最少的一項,放在最後。裡面開放了"手藝人入駐"的入口,高亮顯示,突出重點,方便了更多手藝人的加入。舊版本是用"客服"功能代替的。
河狸家主要針對愛美的女性用戶,個人覺得主色調非粉色莫屬。之前的版本曾用過紅色,大家可以感受下之間的區別。
河狸家因為有雕爺的背書,一年之內進行了3次融資,作為美業的免費交易平台。
雕爺對於河狸家的定位很清楚,美業本來就是小而美的行業,一定是針對中高端客源,他們才有真正的剛需,不會受一些價格波動的影響,低端客源會在補貼結束之後分分鍾走人。
所以,河狸家本身是一個強功能,強體驗型的服務類產品,本身產品的體驗做的多好或者多不好,前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要成為一個品牌,每個環節的體驗都不能少。
當看到河狸家開始做社交的時候,有點吃驚。就像我不認為聚美或者美麗說可以做社交,他們都屬於同一范疇,只是為女性服務。
後來看到河狸家的負責人這樣解釋:
這么解釋也對。
這是河狸家的一對多服務,長得很像『周末去哪兒』,功能也有點類似『陌陌』的同城活動,模式又有點像『豬八戒』網站。於是,河狸家把自己的競爭對手從美業(雖然美業內還沒有對手)轉到的活動、社交。後面有一場硬仗。
其實這樣的戰略轉變還是很機智的。從美甲開始,大家接受了個人技能變現的模式,又有『在行』模式啟發,技能售賣,時間售賣,在將來都會成為主流模式。
所以,河狸家的初衷還是基於手藝人的,所以才會有『人兒』這個模塊。
"一對多模式"的服務體驗如何還需日後的觀察,也許服務質量會下降,很多不可控。但是社交的因素可以彌補一部分體驗,前提是有好的社交氛圍。
可能河狸家也發現一個瓶頸,一對一的模式,以現有的客單價不足以支撐。而除美甲之外的項目,很多手藝人都有自己無法舍棄的店面和固定場所,所以才有"一對多"模式,想要釋放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想像,河狸家想做的,是在將來無論女性用戶有任何休閑、興趣、美容等體驗性的服務,都會立馬想到河狸家。拓展除美業之外的可能性,是河狸家現在做的事。
河狸家自己的宣傳語:
作為平台,變現模式大多是抽成+廣告。
雕爺有很強的上下產業鏈整合能力,參考他的《MBA教不了的創富課》,雕爺很可能將美業和他的精油整合,做上游,做自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