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助力家鄉企業走進資本市場
時尚美麗,笑容可親,優雅健談,陽光激情,閑談中執著於對生活的熱愛與品位的追求,而一旦工作起來卻專業、嚴謹、投入、巾幗不讓須眉。她,就是段曉,從上世紀末就情定金融服務業,歷經多年風雨磨礪,她用博學與智慧、愛心與責任、修養與品位、陽光與樂觀,詮釋了一位從西部走出去的職場魅力女性。
段曉表示,她將用自己十八年資本運作的實戰經驗來回報家鄉,同時攜海內外金融服務及專家團隊投入到西部的建設發展中。2018年,麥迪遜資本計劃在西安投資建設「西部首家投融資上市一站式國際運營平台」,致力於孵化西安企業發展壯大,促進西安乃至西部地區實現5年內打造百家上市公司之目標。她誠邀西部各行各業的企業及歸國創業有志之士加入到平台中,為西部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內容來源:鳳凰網資訊
2. <水滸傳>中,塑造了一位軍師,這個人物是誰
草莽軍師吳用
說起來梁山上的軍師智多星吳用,原有的觀念常以為吳用先生乃是諸葛亮一流的人物。書中也這樣形容:「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名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但平心而論,吳用和諸葛亮相比差了好多。
縱觀吳用其人,也只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在東溪村這樣的小地方做個鄉村民辦教師。吳用自號吳加亮,恐怕也有幾分自比諸葛亮甚至想要強於諸葛亮的意思,加亮嘛。呵呵。這點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倒大略相似,但吳用卻少有諸葛亮那樣的遠大抱負。諸葛先生是所謂「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卻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而吳用開始只不過是動了劫生辰綱的念頭,想發上一筆橫財,就此享用一生罷了。開始並沒有更遠大的目標。可想而知,若是生辰綱案不發,恐怕吳用很難說會再去落草造反。說起來吳用也就比只會「我先劫個色」的小賊們略多點「技術含量」罷了。
吳用後來上了梁山,也沒有什麼遠見卓識。哪裡比得上人家諸葛亮,身卧隆中之時就早已將「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繪好,提出了以西蜀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後來世事的演變也是按隆中對的大政方針發展的。而吳用根本沒有這樣的綱領性方略,連類似朱升那樣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大處著眼的方略也沒有,倒是黑宋江上了山後提出了「替天行道」這一政治綱領,可見吳用在戰略眼光上遜於諸葛武侯多矣。但凡歷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有極高的前瞻性和驚人的預見性,像毛老人家在抗日戰爭初期就預見了抗戰的三個階段等等。所以吳用從「大局觀」上就遜色的多,入不了政治家、軍事家的檔次。
吳用在具體的戰術謀略上也頗多疏漏:比如偽造蔡京書信一節中,人家黃文炳都能在瞬間發現書信的破綻,而吳用等戴宗去了許久後,回來又喝酒時才想起來(呵,幸虧吳用酒量看來還不小,不然怎麼回來一喝酒,馬上醉的找不著北了,豈不送了宋江戴宗的性命),當下拍腿後悔不迭。吳用辦這樣的事還不是一回,高俅被擒上山後,假意答應回去後替宋江等在皇上面前爭取招安事宜,又借口要個精細的人跟隨他回去,宋江招安心切,當場派聖手書生蕭讓跟高俅去。吳用卻賺一個不夠,又讓派鐵叫子樂和也去。這也罷了。可高俅剛下山,吳用就說:「我觀此人,生得蜂目蛇形,是個轉面忘恩之人。他折了許多軍馬,廢了朝廷許多錢糧,回到京師,必然推病不出,朦朧奏過天子,權將軍士歇息,蕭讓,樂和軟監在府里。若要等招安,空勞神力!」靠!這不是搞笑嗎?我的軍師哥哥你早干什麼來著,既然明知這樣,放了高俅也就罷了,為什麼不但不阻攔宋江派蕭讓去,自己又讓添上個樂和?難道是怕蕭讓被「軟監」起來太寂寞,讓樂和陪他說說話,閑來吹吹笛解悶?
反觀諸葛亮往往是料敵機先,劉備、馬謖等人的錯誤計劃一經稟報,諸葛亮就立時驚覺。如用下圍棋為喻,諸葛先生好比高手觀人下棋時,對局人一招壞棋落下後,旁人還都不覺得怎麼樣,諸葛亮就早已算出勝負已分。而吳用卻像個低段的業余棋手,隨手棋太多,常常自己剛落下子後,馬上又撓頭嘆氣。
諸葛先生精通兵法,什麼水攻火攻,生間死間,詐降誘降,將計就計等運用的得心應手。諸葛先生一生用兵謹慎穩當,很少折損大將。而吳用之計極為雷同,多數都是派內應,先在內部鬧將起來,然後里應外合而取勝。祝家莊是這樣,曾頭市也類似,鬧華山大略如此,取大名再演一次,最後征方臘還是依樣畫葫蘆。
吳用雖也有些口才,但說服阮氏三雄的那種方式方法,人家王婆去找潘金蓮說風情時也運用的很好(參見《水滸巾幗潘金蓮》一文)。吳用去賺盧俊義上山時那套言語,和一般江湖上騙吃騙喝的算命先生的表現也差不了那裡去,總之未免於江湖草野的本色。而諸葛先生於廟堂之上,舌戰江東名臣宿儒,種種「精英」人物,口才風范非吳用可比。
又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呼風喚雨。乃是相當於吳用+公孫勝。吳用卻只抵得諸葛亮一半的功能,這之間的差別,大概好比CD-ROM比DVD。
諸葛亮還精通陣法,隨便排個陣就夠司馬懿喝一壺的。所以嚇得後來司馬懿不敢交手了。吳用卻連人家遼國那樣的蠻夷之族排的陣也不識得。倒是人家地煞級的朱武看出來是「太乙混天象陣」,但也不會打,還得讓宋江做夢,夢中得九天玄女指教。但假如諸葛先生復生,看此小小陣法,又何足道耳。怪不得後世中原之地屢受欺凌,看來中原人才凋零,大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勢。
諸葛先生還精通機械設計和製造(AUTOCAD??呵呵),像什麼連弩、木牛流馬之類,我想如果諸葛先生在梁山上,根本不用請金槍手徐寧來造鉤鐮槍,連弩這樣高精尖的東西我們諸葛先生都發明出來了,何況鉤鐮槍這種粗夯的傢伙?
在學術論文方面吳用也差遠了,人家諸葛先生有前後出師表等光輝著作傳世,吳用卻連一首像樣的詩也沒有吟過。寫在盧俊義家牆上的「反詩」水平也不怎麼樣。什麼「蘆花灘上有扁舟,俊傑黃昏獨自游。義到盡頭原是命,反躬逃難必無憂。」,盧俊義的「盧」字還要用「蘆」來代,藝術性上更還遠遜於宋江的反詩。
吳用和諸葛亮相比,大略是業余選手和職業高手的相較,高下不在一個檔次。
吳用性格是軟弱的,沒有獨擋一面,把握乾坤的氣度。水滸中有一段情節比較有趣,是在征方臘之前,因朝廷猜忌,既沒有封賞梁山眾好漢,又出榜禁止梁山諸人不得擅自入城。一時「眾將得知,亦皆焦躁,盡有反心,只礙宋江一個。」這時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昆仲來對吳用說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權,閉塞賢路。……如今倒出榜文,來禁約我等,不許入城。我想那伙奸臣,漸漸的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若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里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在這緊要關頭,吳用卻不敢扛起這桿大旗,半點兒不敢做主,吳用是這樣說的:「宋公明兄長,斷然不肯。你眾人枉費了力,箭頭不發,努折箭桿。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張?這話須是哥哥肯時,方行得;他若不肯做主張,你們要反,也反不出去!」吳用明知宋江不肯,又來告知宋江,宋江驚問是誰,還好吳用是有點良心的,沒有把這些水軍頭領的「黑名單」交上去。宋江於是做出一副嘴臉來開全體梁山好漢會,將此事壓了下去。如果這時候吳用等和張楊一樣也來個「兵諫」,逼宋江造反,到時候也不由得宋江不依。
但是說起來吳用和宋江還是大不相同的,宋江對梁山其實並無感情,梁山在宋江眼裡只是個藉以發跡的本錢而已。好比某些公司老總,拼湊整合做大後上市融資,或者抵押貸款,最後哪怕公司玩空了玩完了,只要自己有了後路,又哪裡去管這些。宋江這廝類似於此。而吳用對梁山是有深厚感情的,從吳用的最後自縊的結局,可以看出,這一點上吳用之死相比諸葛亮的「運祚身殲軍務勞」的結局更具悲劇色彩。
有好多人考證覺得施耐庵也曾當過起義軍的軍師,大致就是吳用一流的人物,我想如果吳用不死,他恐怕也會像水滸作者這樣把這些悲壯慘痛的故事,鮮活如生的人物記錄下來的。作者給吳用取名諧音「無用」,恐怕也是像《紅樓夢》里寫賈寶玉「古今不肖無雙」一樣是一種自嘲吧。
3. 求一下水千丞大大188男團所有的廣播劇資源吶,謝謝。
他們也因此打開了名氣,要不然到現在還沒多少人認識,至於他們在拍照的時候,雙方沒有互動,只是各自選擇一個方向站著
4. 切磋下長對聯
100字以上的才叫長聯, 估計都沒時間
----------------------------------------------------------------------------------------------------
長短聯的區分,現在還有分歧,也不是單純以形式和斷句來區分的。
當今區分的方式傾向於字數
常江先生1983年提出了「長聯九十字說」。常先生認為,確定長聯標准,首先要分析長聯地位。它們應是鴻篇巨制,在楹聯中比重不應太大,這樣才能顯示出其鶴立雞群、出類拔萃的特點。最明顯的標志應是字數多,而不是分句數,因為句子長短差異較大。其次,可找它的參考依據。長聯是長短句發展的結果,似無疑問,有必要參考詞的分類法。古人一般認為,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王力先生說:「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化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詩詞格律》)這樣,不拘泥於一字之差,則可將九十字以上定為長聯。另外,常江先生認為,統計規律也強有力地支持「九十字說」。因為在九十字附近,似乎存在一個「斷裂帶」。關於短聯的標准,常江先生認為,字數少,自然是個標志,可主要標志是不須斷句。據此,可以認為短聯以五七言聯為主,一般在十四字以內。由於無法斷句,個別短聯可以達到九言十八字,甚至有十言二十字的。最短的短聯應為二言四字,長者可達十言二十字。介於長聯和短聯之間的對聯,常先生以為就叫做「對聯」,或稱「長句」、「多言聯」,而不必非叫「中聯」。這種長句,自然都需要斷句。最長的為八十八字,短可至八言十六字,還有六言十二字的,當然這是極為罕見的。
蒙智扉、黃太茂《中華對聯學》一書認為:從字數上分類,對聯又可分成最短聯、短聯、中等聯、長聯、最長聯。最短聯即一字聯。短聯是字數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斷句的對聯,通常以五字七字為主,也有少於五字或多於七字的。實際上是從兩字到九字。中等聯,顧名思義,即比短聯長,比長聯短的對聯,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之間,也有三十多字的。一副對聯,若全聯上了四十個字,就可稱為長聯了。該書認為,把四十字作為長聯的起點,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他在《楹聯叢話》中稱為「長聯」的最短的一副就是四十個字。(和前面所引常江先生的觀點有分歧。可能是因為梁章鉅並沒有嚴格地劃分長聯和短聯。筆者注)該書認為,這樣規定有一定道理,因為字數若比四十更少,「長」的特點就顯示不出來。至於平時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長聯」,這也未嘗不可,但那隻是與更短的相比較而言,意義是不嚴格的。目前為止(2003年6月),公認最長的對聯是鍾耘舫擬題江津臨江城樓聯,計1612字。
筆者引用的資料是很不全面的,但是就從上面引述的觀點來看,對於對聯長短的劃分確實有很大的分歧。綜合上述聯家的意見,加上筆者自己的分析研究,下面提出筆者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首先,劃分對聯長短的標准只能是一個標准,就是字數,而不能按句數來劃分。因為句子的長短差異較大,按照句數來劃分可能出現長聯比短聯短而短聯卻比長聯長的荒謬的結論。由於對聯的字數不受限制,少則一字,多則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字,所以簡單地用兩分法分為長聯和短聯是不夠科學的。按照人們平常習慣採用十進制的情況以及對聯字數的分布情況,可以把九言以下的對聯稱為短聯,其中一至三言聯為超短聯。超短聯很少,一般是習作聯或者無情對。十言以上的對聯可以籠統地稱為「長聯」,因為長聯的范圍太大,從十言到數萬言,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細分。同樣的理由,筆者把10到19言(即20到38字)的對聯稱為「准長聯」,是長聯中比較短的,也是比較常見的。「准長聯」的提法,是借鑒軍銜中准將准尉的稱呼而來的;20到49言(即40到98字)對聯稱為「中長聯」, 是長聯中比較多見的。「中長聯」的提法是借鑒田徑賽跑中的「中長跑」而來的;100字以上到998字的對聯稱為「長聯」,是長聯中比較少見的;1000字以上的對聯稱為「超長聯」或者「特長聯」,是長聯中非常罕見的。「超長聯」的提法是借鑒圍棋界超一流棋手的提法而來的。1000字以上的超長聯,據筆者所知,除了長聯聖手鍾耘舫擬題江津臨江城樓聯(1612字)以外,還有當代長聯作家趙曉光的《寶島情絲》長聯(10330字)以及《愛我中華》長聯(66666字)。《愛我中華》超長聯是迄今為止最長的對聯。
對聯字數,是上下聯字數的總合,對聯的言數,是字數之半,即上聯或者下聯的字數,可稱「×言聯」。一般只對短聯稱×言聯,也就是從「一言聯」到「九言聯」。對於長聯,一般稱「×字聯」,例如20字長聯,40字長聯,100字長聯等。准長聯、中長聯、長聯和超長聯都可以籠統地稱為長聯,尤其是在說明字數的時候,一般都說「××字長聯」。
最後,為了醒目起見,筆者將長聯短聯的劃分標准簡單列表如下:
3言,超短聯;
4-9言,短聯;
20-38字,准長聯;
40-98字,中長聯;
100-998字,長聯;
1000字以上,超長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