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2016年房企融資

2016年房企融資

發布時間:2025-09-14 22:26:44

1. 房企年報:拼規模擴張不再 降「檔」求穩成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在行業下行疊加「三道紅線」新規的壓力下,房企控負債、降杠桿壓力增大,規模房企的業績目標會更趨謹慎,規模房企增速放緩是常態。

增收不增利 凈利潤率下滑明顯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3月30日,申銀萬國行業分類下,已有35家房企發布2020年年報。35家房企2020年營業總收入達10198.93億元,較2019年增長20.85%;凈利潤合計984.03億元,較2019年的1050.38億元減少6.31%。從凈利潤率來看,35家房企中有25家出現下降,佔比達71.4%。

具體來看,招商蛇口2020年營業收入1296.2億元,較2019年增長32.71%;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22.53億元,較2019年下降23.58%。信達地產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58.64億元,同比增長32.79%;凈利潤17.44億元,同比下降31.7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02億元,同比下降35.12%。

對於利潤下降,招商蛇口表示,公司規模擴大,報告期內房地產項目結轉收入規模相應增長。但受行業利潤率下滑及房地產業務結轉產品類型不同的影響,房地產業務結轉毛利率較上年有所下降。

大悅城凈利潤則出現虧損。大悅城2020年營業收入384.45億元,較2019年調整後收入增長13.76%;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3.87億元,較2019年大幅下降118.8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扣非凈利潤虧損5.01億元,同比下降140.72%。

大悅城方面表示,歸母公司凈利潤下降,一方面是由於本年結算項目中低毛利項目佔比提高,商品房銷售毛利率較2019年的38%下降約1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受宏觀調控及疫情影響,公司部分在建在售項目銷售價格未達預期,個別項目因疫情工期延誤,成本增加,公司對相應資產計提了減值。

榮安地產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11.78億元,較2019年增長67.77%,但利潤並未增加。數據顯示,2020年歸母公司凈利潤為17.42億元,較2019年的18.89億元下降7.75%。

監管緊綳 降杠桿成「必選項」

「三道紅線」政策影響正在加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500強房企2020年資產負債率均值為78.77%,同比下降0.89個百分點,為2012年以來首次下降;凈負債率均值為85.08%,同比下降11.62個百分點,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聯合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對12家試點房企有息負債規模設置了「三道紅線」,包括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凈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依據「三道紅線」觸線情況,房企將被劃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分檔設定有息負債的增速閾值,四擋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分別設限為0%、5%、10%和15%。

此外,除了招商蛇口、華僑城、瑞安房地產、路勁、合生創展、SOHO中國、大悅城、龍湖、信達地產、中海地產、華潤置地等仍保持「零踩線」外,越秀地產、金輝控股、中國金茂、遠洋集團、五礦地產、龍光地產、建發國際、明發集團、弘陽地產、佳源國際、世茂集團、中駿集團通過調整結構,升級綠色,躋身「零踩線」房企。

並不是所有房企都實現降檔。目前來看,時代中國、美的置業、旭輝、花樣年、正榮地產、新城控股、上置集團、禹洲集團、新力控股、中國奧園等維持黃檔,首創置業保持橙檔,富力地產、陽光100中國仍在紅檔之列。

遠洋集團相關人士表示,「三道紅線」政策的出台將深刻影響行業發展趨勢和房企競爭策略。從中長期來看,行業仍將面臨一系列考驗,市場規模雖有一定增長空間,但行業將進入慢增長周期,從財務杠桿驅動的高速增長邁向穩定均衡高質量增長。在行業集中度加速提高且階段性盈利下降的明確趨勢下,現金充裕、財務穩健的房企將獲得更多優質市場資源和發展機遇,注重企業內生力、穩健經營、打造極致產品與服務的房企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從富力地產來看,2020年公司加大變現力度,以加速去杠桿,雖然凈負債率同比下降68.7個百分點,但凈負債率仍高達130.2%。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表示,集團將繼續尋求合作夥伴,共同投資或合作,以減輕項目風險,進一步降低總負債水平,改善資本狀況。

「下一步,首創置業會繼續把控負債,降杠桿,確保現金流的穩健。」首創置業副總裁兼財務總監范書斌表示,從長期來看,「三道紅線」對房地產行業及房企具有積極作用,有利於房企更加註重抗風險能力的提高,優化資產結構,實現 健康 可持續發展。

范書斌表示,首創置業已經啟動減債計劃,全力降低杠桿水平,嚴格控制債務規模。未來公司將持續改善「三道紅線」指標,爭取盡快達標。

集中供地落地 資金優勢是關鍵

今年2月,自然資源部發文對重點城市實施土地供應兩集中政策,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原則上公告每年不超過3次。業內人士稱,上述重點城市涵蓋4個一線城市和18個熱點二三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廈門、合肥、濟南、武漢、成都、福州、鄭州、無錫、蘇州、沈陽、長春、寧波、青島、長沙。

隨後青島、鄭州等多地發文確認政策細則,天津、長春、福州、南京等城市明確年內3次集中掛牌的具體時間。3月15日,長春集中掛牌出讓51宗首批經營性用地,總佔地面積達400萬平方米。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劉水表示,上述22個重點城市均為核心一二線城市,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產業結構與人口規模最具吸引力的地區,住房需求旺盛。據統計,2020年22城商品房銷售額佔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的比重為39.9%,22城住宅用地出讓金佔全國住宅用地出讓金的比重為37%,佔比均近四成。

劉水說,從此前數據來看,2020年百強TOP30房企在22城拿地金額占企業總拿地金額比重為56.5%。22個重點城市中,杭州、北京、蘇州、廣州、上海等城市較受TOP30房企青睞。

雅居樂集團副總裁王海洋表示,集中供地政策是我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之一。雅居樂將加強對市場的分析,提前規劃城市投資布局和拿地方向,以投資更多優質土地。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表示,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穩地價、穩房價重要措施,企業可以在穩定、理性的土地價格上獲取更多優質項目。

劉水表示,集中供地政策使得企業短期資金壓力增加,面對單次大量供地時,企業需要對城市發展趨勢及板塊價值進行科學研判。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表示,「兩集中」和「三道紅線」政策對行業來說,最大的變化是住房回歸居住屬性、房地產回歸實業屬性已有明確、清晰的趨勢。

CRIC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在「房住不炒」長效機制下,房地產行業發展方向變得清晰,預計未來將步入無增長時代。從企業業績預期來看,自2018年以來房企銷售目標總體謹慎,目標增速回落,行業平均目標增長率由2018年的41%逐年回落至2020年的12%。

整體來看,在行業下行疊加「三道紅線」新規的壓力下,房企控負債、降杠桿壓力增加,規模房企的業績目標制定會更趨謹慎,整體的目標增長率也將趨於平穩。預計隨著房企投資和規模擴張的動能降低,規模房企增速放緩將成為常態。

世茂集團:繼續深耕大灣區 目標直指3300億元

3月30日,世茂集團發布2020年業績報告,2020年實現收入1353.5億元,同比上升21.4%;期間毛利396.7億元,同比上升16.2%,毛利率為29.3%;核心業務利潤191.4億元,同比上升24.9%。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表示,2021年世茂可售資源超5500億元,以去化率60%計算,銷售目標為3300億元,期望增幅達到10%以上。

銷售超預期 謹慎購置土地

2020年,世茂集團全年合約銷售額3003億元,同比上升15.5%;累計合約銷售面積1712.6萬平方米,同比上升16.8%。值得一提的是,期內整體可售貨值去化率達63%,連續4年實現高品質增長。

從土地儲備來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世茂集團土地儲備約為8175萬平方米,其中2020年新增土地儲備1535萬平方米。

「審慎補充優質土地儲備。」世茂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拿地,世茂集團奉行審慎而積極的投資戰略。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土地市場成交降溫,世茂集團積極把握機遇,增加土地儲備1232萬平方米,佔全年新增土地儲備80%。隨著疫情受控及在較寬松的貨幣環境下,土地市場在2020年下半年持續升溫,地價居高不下,世茂集團補充土地儲備趨於審慎。

截至目前,世茂集團擁有項目434個,分布全國逾100個核心城市。土地儲備貨值已達1.38萬億元,同比增長6%,可滿足3年以上開發需求。在貨值分布上,一二線佔比72%,強三四線佔比18%。具體來看,大灣區貨值3950億元,長三角貨值3450億元,華北區貨值2500億元,福建區貨值2400億元,土儲優質均衡,抗風險能力強。

對於此前22城採取集中供地的新政,許世壇表示,在房地產市場升溫的背景下,從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兩個區域地價增幅明顯,拿地競爭明顯。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穩地價、穩房價重要措施,將給資金充裕、穩健和渠道多的房企更多機會,企業可以在穩定、理性的土地價格上獲取更多優質項目。

世茂集團執行董事、財務管理中心負責人湯沸表示,世茂集團長期堅持穩健的財務政策,堅持正現金流管理,資金較為充裕。同時,世茂集團與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 探索 地產基金模式,相信在後續集中供地上,世茂集團有拿地優勢。

躋身「零踩線」 持續優化資本結構

對於監管層提出的「三道紅線」指標,世茂集團表示,截至2020年底,世茂集團已全面達成「三道紅線」財務指標要求,成功從「黃檔」降至「綠檔」。

具體來看,2020年世茂集團凈負債率50.3%,較2019年的57.4%大幅下降7.1個百分點。剔除預售後的資產負債率68.1%,同比下降2.5個百分點;現金短債比達到1.16倍。

報告指出,世茂集團積極優化資本結構,通過適時適量配售股份和分拆物業管理業務獨立上市,擴大股東基礎,並增厚權益。此外,世茂集團債務結構 健康 ,現金覆蓋短債比例高,融資渠道穩定。世茂集團境內5年期公司債利率低至3.2%,境外10年期美元優先票據利率低至3.45%。

「『三道紅線』指標已成為集團財務內部管理指標。」湯沸表示,世茂集團一直堅持穩健財務政策,堅持有質量的增長。近年來,世茂集團已推出一系列控杠桿、保收益、增回款的措施,主動控制負債率規模。目前,世茂集團雖已降至「綠檔」,但未來仍會嚴控債務規模,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湯沸表示,2021年世茂集團仍將通過提升銷售去化力度、確保按揭回款、促進資金回籠等加強管控,同時合理安排投資計劃和預算,達成經營性現金流為正。

繼續深耕大灣區

報告指出,為防範潛在的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平穩 健康 發展,監管層仍將加快推動房地產金融監管,進一步收緊房地產行業信貸。同時,「房住不炒」主基調不變,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下,預計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仍會持續,全國商品房銷售節奏將輕微放緩。此外,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整體將保持平穩,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增加,城市分化會更加明顯。

基於上述原因,世茂集團仍將繼續深耕重點區域。許世壇表示,大灣區已經成為世茂集團最大的土地儲備地區,土地儲備占世茂集團所有土地儲備近三成。同時,世茂集團在大灣區的土地儲備多為高能級儲備,其中近600億元土地儲備位於香港,廣州核心區也有多個項目,雖然部分投資周期較長,但利潤、前景都會比較好。

中國金茂:核心財務指標實現高增長

中國金茂日前發布2020年度業績報告。2020年,中國金茂營業收入約600.54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利潤121.14億元。

具體來看,雖然受疫情影響,酒店收入下滑,但房地產銷售逆市增長。年報顯示,2020年中國金茂實現銷售金額2311億元,同比上升44%,這也是中國金茂銷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從銷售面積來看,2020年中國金茂合約銷售面積1129.1萬平方米,同比上升50.9%。

2016年至2020年,中國金茂銷售額同比增速分別達61.1%、42.8%、85%、25.6%、44%,連續五年位列行業TOP20房企銷售額增速排行榜第一位。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表示,在融資層面、土地資源等方面,中國金茂在同梯隊房企中的優勢較為明顯。中國金茂提出2020年至2022年3年的短期業績目標分別為3000億元、2500億元和3000億元,沖擊規模勢頭依然保持強勁。

負債方面,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短期有息負債為277.7億元,貨幣資金為520.8億元,剔除受限資金,可支配貨幣資金為434.6億元,可完全覆蓋短期有息負債,短期償債風險較低。此外,公司實現凈負債率41.1%,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為66.7%,低於70%的紅線。

中國金茂三項指標均滿足紅線要求,成功進入「綠檔房企」。在負債結構優化後,公司融資平均成本也由2019年的4.9%進一步降至4.42%,其中發行22億元中化大廈CMBS利率低至2.65%,25億元中期票據利率低至3.1%。

潘浩表示,中國金茂償債能力大幅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金茂現金及銀行結余(不含受限制現金結余)約為434.5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42.1%,公司利用增發新股、出售股權、債券融資等方式實現快速補充資金流動性。同時,通過聯營合營等方式降低表內債務,2020年公司非受限現金短債比為1.56,較上年同期改善提升約0.89,現金流管理效果顯著。

中國金茂表示,公司始終遵循以城聚人、以城促產的城市運營邏輯,積極推動兩配套、兩同步落地,改善城市形象,升級城市功能,城市運營成效得到充分認可。

截至2020年底,加上當年新獲取的7個城市項目,中國金茂所運營的城市項目累計達27個。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年,來自城市運營的項目為中國金茂貢獻21%的當期銷售業績,較2019年的14%有較大提升。中國金茂表示,城市運營優勢正在逐漸顯現,有效助力公司獲取優質土地資源。同時,2020年公司成功進入太原、煙台、石家莊和泰州4個新城市。在此背景下,中國金茂在全國累計進入51個城市,持有約270個項目。

另一方面,2020年中國金茂在一二線核心城市進一步占據領先的市場地位,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長沙、蘇州、青島、溫州等7個城市全年銷售額超100億元。

除房地產業務外,中國金茂通過成立「地產 科技 」創新加速營、簡化創新投資流程、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建立創新管理專業序列等舉措,進一步完善創新機制,營造支撐經營創新的氛圍,綠色戰略競爭力持續提升。截至2020年末,中國金茂累計獲得綠色建築類認證或標識219個,並在綠色智慧能源方面廣泛布局,已落地10個區域智慧能源項目和兩大數據中心。

中國金茂董事局主席寧高寧表示,在簽約銷售金額跨入2000億元規模的新階段,堅持科學至上,堅持城市運營的發展理念,未來5年中國金茂將在全新雙輪兩翼戰略指引下,強化 科技 創新,狠抓提質增效,構建公司「十四五」發展新格局。

華潤置地:逆周期實現高質量成長

3月30日,華潤置地披露2020年業績報告。2020年全年,華潤置地實現營業收入1795.9億元,較2019年增長21.2%。其中開發物業營業收入為1571.4億元,同比增長23.5%;投資物業租金收入為127.9億元,同比增長4.5%,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華潤置地實現核心凈利潤241.4億元,較2019年增長11.6%。公司宣派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幣1.102元,同比增長17.5%;全年股息合計每股人民幣1.252元,同比增長17.4%;全年派息率37.0%,較2019年提升2個百分點。

華潤置地長期穩健發展,體現出核心房企抗風險及逆周期增長實力,同時彰顯為股東切實創造長期價值回報的大藍籌擔當。

行穩致遠 綜合競爭優勢領先

2020年華潤置地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2850.3億元,較2019年增長約17.5%,增速較2019年提升2.4個百分點;合約銷售面積1418.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1%。按全年銷售目標2620億元計算,達成率為109%。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依照「三道紅線」融資新規,作為首批約談的12家重點房企之一的華潤置地,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59.7%,較上年增長約3.3個百分點;凈負債率為29.5%,與上年基本持平;現金短債比為2.50,較上年下降約0.53。由此,華潤置地2020年度指標全部達標,繼續保持在零踩線的「綠檔」陣營。

截至2020年末,華潤置地現金及銀行結余約894.5億元,同比增長38.3%,現金短債比為2.50,資金流動性較為充足,償債能力較強。同時,華潤置地憑借良好的信用評價和發展規模,更易獲得多渠道和低成本融資,2020年加權平均融資成本為4.08%,較2019年下降37個基點。

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致力於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三道紅線」的監管指標在此背景下產生,新的監管將改變房地產市場運行機制。

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商業模式上,最終也會在盈利能力和財務指標上得到驗證。從行業主要的核心房企來看,2020年華潤置地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綜合毛利率30.9%,其中開發物業毛利率29.1%,投資物業(含酒店)毛利率66.4%。

一體多元業務生態戰略釋放價值

為順應時代變化,房地產企業嘗試多元化突圍轉型。

目前,華潤置地已經形成開發銷售型業務、經營性不動產業務、輕資產管理業務三大主營業務與生態圈要素型業務有機聯動、一體化發展的「3+1」業務模式,打造城市投資開發運營生態圈。

從「十三五」的「2+X」商業模式,到當前「十四五」的「3+1」業務模式,重要變化就是強調輕資產管理業務(即華潤萬象生活)的重要性。華潤萬象生活於2020年12月成功分拆上市。

另一方面,近年華潤置地不斷發展代建代運營業務,截至2020年末,華潤置地累計獲取代建代運營項目超過140個,協同主營業務項目落地超過10個,其中包括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服務樓級別的多個標志性建築。

地產開發方面,華潤置地進一步強化多元化的資源獲取能力,年內新獲取項目69個,重點聚焦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經濟圈四大區域以及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等一二線城市。公司總土地儲備面積6809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面積4801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布局與結構優質。

城市更新作為「十四五」規劃重點方向,正迎來高速發展紅利期。華潤置地加碼城市更新,主導多個大灣區城市更新項目,涉及舊工業區、城中村、舊住宅區、大片區統籌等多種改造類型,承擔實施主體、前期服務商、城市更新項目顧問等多種角色。

此外,華潤置地還是國內TOD領域最強的領軍企業,截至目前已在31個地鐵城市落地76個TOD綜合體,覆蓋地鐵路線90餘條,建築規模超過3500萬平方米,涉及地鐵里程近3000公里。有分析認為,作為各大城市的商業價值匯聚交通樞紐,華潤置地無疑能長期從中國經濟發展中收獲豐厚紅利。(經濟參考報)

2. 老乾媽之子是誰

老乾媽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李貴山,一個是李輝。

2014年3月,一篇媒體報道曾提及老乾媽成立之初的股權結構,稱股東結構極其簡單,只有陶華碧與其兩個兒子。其中,陶華碧僅佔1%的比例,大兒子李貴山持有49%,小兒子李輝2012年5月才入股,持有50%。

李貴山是大兒子。2019年10月10日,胡潤百富榜排名第912位,財富值45億元人民幣。然而近月,昆明荒誕「樓事」頻現,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那場當時風風火火、今日多處爛尾的「造城運動」中,出現了老乾媽之子李貴山的身影。

(2)2016年房企融資擴展閱讀:

李貴山投資失信房企 拖延多年未交房

2012年底,老乾媽長子李貴山注資2940萬元,與朋友在昆明合夥投資房企——昆明貴山天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山天陽」),公司花4億多元拍下昆明市盤龍區的一片地塊,這一名為「雲潤天陽」的樓盤原計劃2015年中旬左右交房,但大量已售商品房至今尚未驗收、交房,數十戶業主只得「強行」入住。

雲潤天陽銷售人員稱,目前小區仍有200套左右的已售房尚未交付,可能今年年底前交付,仍有三四十套房未售,可在2021年底之前交付。

實際上,這家房企在2016年已身陷官司,拿到預售許可前,公司已經出現無力償債的情形,2018年成為失信被執行人,未履行標的超過7000萬元,名下50多套房產被拍賣。另一廂,李貴山合夥股東卻在緬甸投資商業地產。

老乾媽主體公司幾乎只做調味品,以「不貸款、不參股、不融資、不上市」聞名。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的李貴山則頻頻跨界,擁抱資本市場,通過復雜的股權關系持股私募機構,藉此投資多家A股、新三板上市企業。

但留在昆明的房產投資,成為李貴山財富史上的一筆「爛賬」,徒剩樓盤業主滿腹狐疑。

3. 海航集團破產了,從前的巨頭為何會落到這步田地

問題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資產積累之後,迅速在全球范圍內並購擴張,之後資金鏈出現斷裂,引發連鎖反應,海航最終爆雷。其實海航選擇破產早就在意料之中,從2017年開始,海航這艘擁有萬億資產的超級航母出現了資不抵債的困境。要知道,曾幾何時海航一度在世界五百強裡面排到了前兩百名,包括其在海外大量並購資產,都讓其品牌影響力無與倫比。

事情還要從1992年開始,海航經過改製成為了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其通過獨特的杠桿融資模式,迅速增長,幾乎每一部海航的發展都使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桿,幾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從市場融到大量的錢。有了錢之後,海航自然不願意安分,選擇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並購,並購對象從地產,金融到旅遊,航空都不錯過。與其資產一同增長的是,其巨額的負債。

從最新披露的數據來看,海航累計債務超過12萬億人民幣,其中包括理財產品和其他類型的債券。要知道即便是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總資產也只有三千多億,海航的負債已經比國內前三大航空公司的資產總和還要高了,不要說還債,光是梳理出這些債券,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

海航不是沒有想過自救,最早發行理財產品給自己員工,希望員工可以將閑置資金用於公司發行的理財,但該措施並沒有起效果,最後海航不得不用兌換機票的方式來還錢。還好國家及時出手,排除了專案小組,入駐海航解決債務問題,原本在2019年,海航緩過來了一口氣,本想著接下來能夠慢慢還債務。

但沒有想到一場疫情下來,航空業遭到了重挫,海航自然也無法倖免,即便前期工作組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海航的經營狀況,但一場疫情下來,海航最終還是無法挺過去,只能選擇破產了。

破產之後,現在來看市場對海航還是比較有興趣的,雖然海航依然負債累累,但其經營多年,擁有不少優質資產,其中境內12張、境外2張客運牌照,4張貨運牌照,這些都是優質的航空資源。而且最重要它擁有大量海南當地的航線。

要知道這幾年,海南開始自貿區建設,未來在免稅市場的帶動下,海南有望迎來新一輪的開放期,而海航擁有這么多航線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優勢,目前市場還是有不少企業想要參與海航的分割,如果未來喲足夠多的資金,注入海航,也許海航會迎來新的希望。

按照此前公布的時間表,6月底海航清算組或將完成包括戰投選擇在內的重整草案。也就是說,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最終有意參投海航的資本方將很快陸續浮出水面。

鑒於海航重整難度大,嚴重資不抵債,時間跨度長,無論是重組方案還是後續的戰投還都將經歷復雜的協調和整理過程。

海航系325家公司進入破產重整

作者/星空下的饃饃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菠菜的星空

  

這則公告可急壞了熱心網友們,大家紛紛熱議,海航集團破產重整了,海航的空姐還好嗎?

   

網友的熱議反映出兩個問題:

為了替廣大熱心網友澄清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先從引起此次破產重整事件的源頭說起。

1993年,名不見經傳的海航還不能被叫做集團,只有1000萬元身家。

那一年,海航通過內聯股份制(接近現在私募的方式)籌到了公司第一桶金——25億元,開啟了海航最初的賽道。

此後的兩年,海航以驚人的游說能力從華爾街募集到了索羅斯量子基金和美國債權人的資金(坊間傳說有神仙相助),買下了更多的波音飛機,還通過循環抵押貸款的方式讓海航的飛機越來越多。

得益於美國人的資金和海南政府的背書,海航終於在1999年登陸A股市場。後來,正是靠著國內A股市場資金的支撐,海航才得以在2000年前後,國內航空業兼並重組的大浪中一路拼殺、存活下來。當年,海航通過收購陝西長安航空、新華航空、山西航空、美蘭機場、海南機場等,成為國航、南航、東航之外的第四大航空集團。

   

躋身四強的海航,還沒有走上風平浪靜的航道,就突遇了2003年「非典」的不測。這讓原本因兼並收購而空前緊張的海航,在「非典」爆發的當年虧了近15個億。

也許正是這次「非典」的黑天鵝事件,讓海航的決策者意識到,海航單一的航空業務使得公司抗風險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夠對沖風險。這個多元化,在海航看來,既要有行業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在航空相關領域:

2011年

收購土耳其ACT貨運航空公司49%股權;收購全球五大集裝箱租賃公司之一的SeaCO股權;

2015年

收購南非商務航空集團6%的股權;收購瑞士空港公司100%股權;

2016年

收購世界第一航空餐飲企業GateGroup;收購維珍澳洲航空13%股權;

2017年

收購巴西里約熱內盧機場51%股權。

在金融領域:

2009年

收購澳大利亞Allco金融集團的航空租賃業務;

2016年

收購全球第四大飛機租賃公司——愛爾蘭飛機租賃商Avolon100%股權;

2017年

先後收購德意志銀行10%股權;收購美國資產管理公司OM Asset Management 100%股權;收購奧地利C-Quadrat 投資基金。

在地產/酒店領域:

2011年

收購凱雷集團旗下的紐約曼哈頓第六大道1180號90%股權;收購悉尼約克街1號辦公樓;

2013年

收購歐洲第三大酒店連鎖集團NH酒店集團20%股權;

2016年

收購美國ShorenStein房地產公司90%股權;收購美國卡爾森酒店集團100%股權;收購比利時Rezidor酒店集團;同年,還收購了英國倫敦、美國舊金山部分核心地塊房地產。

除了航空、金融和地產,海航集團還收購了 科技 、消費、 娛樂 等海外資產。

十餘年之後的結果證明,多元化之路的方向如果偏了,無異於飲鴆止渴。瘋狂買買買之後的結果一定是債台高築。這些年,海航集團整體的負債率一直超過70%,遠遠超出同業平均水平。2020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89%,超出同業13個百分點。

那到底海航前幾年是如何維持資金運轉、支撐豪橫收購的呢?

1上市平台不斷定增

以2015年為例,海航集團旗下5家上市公司陸續拿出定增方案。其中,海航控股(600221)定增240億元,海航投資(000616)定增120億元,凱撒 旅遊 (000796)定增8億元,渤海租賃(000415)定增160億元,西安民生(000564)定增9億元,合計定增537億元。

2兄弟企業相互擔保

在海航控股(600221)2019年年報中,僅關聯方擔保的表述就有21頁之長、168項之多,合計擔保總額433億元,擔保總額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高達6972%。這其中,為其母公司海航集團擔保總額就有274億元。

3非經營性關聯占款

   

海航繫上市公司為母公司海航集團、其他關聯企業提供非經營性佔用資金情況更是多有發生。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就曾為海航集團提供657億元流動性資金用於清償其債權;海航基礎也曾於2019年出現關聯方佔用資金情況,且未履行任何公司治理程序。

換言之,一家上市公司給關聯方輸送資金,沒有召開董事會、股東會討論,更沒有發布任何通知,悄無聲息的就辦了。

   

海航基礎(600515)於2019年出現違規的關聯方資金佔用和資金擔保情況

放出去的杠桿,終究要收回來。

如何收?海航靠的是旗下眾多的上市平台的「互幫互助」。所以這幾年,海航系的上市子公司沒少上演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溫情」戲碼,只不過買單的,最終還是手拿海航系股票的小韭菜而已。

除了從年報中可以清晰看到的問題之外,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深思。比如說,海航大規模海外投資的外匯指標,是怎麼拿到的?循環抵押貸款和相互擔保之下的銀行貸款,又是如何源源不斷獲得的?

我沒想明白,不知道神仙們想明白了嗎?

海航集團債務的膿包破了,其實從另一個方面看反而是好事。畢竟航空業務有口皆碑、機場資產一直升值,其他地產項目也是增值的,出問題的是海航集團的債務,而非這些資產本身。

此次海航集團破產重整,實際上是給了公司鳳凰涅槃的機會。破產重整,重點在「整」,而非「破產」。破產重整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債權債務的重新協商安排、公司業務和管理的調整改革,盡力使公司持續經營下去。

綜上,當前海航集團破產重整的主要任務有四個:

正所謂,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唯有破了過去積累下的高杠桿,海航才能真正帶著美麗的空姐們繼續飛起來。

   

註: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2021第一雷:海航破產重整,中國企業債危機拉響警報

(王瀟雨 攝影)

備受矚目的海航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集團」)及相關聯的一系列企業申請破產重整事件自1月底正式對外公布並啟動以來,因其波及面廣、所涉企業數量、資產規模和債務總額巨大,同時企業在自身面臨的壓力以及對債權人承諾處置期限等一系列問題,都決定了這將成為一場「與時間賽跑」的 游戲 。這也是一個多月來相關企業在資本市場以及司法環節動作頻頻的主要原因。

325家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繼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稱「海南高院」)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團等七家公司破產重整之後,海航集團旗下航空主業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航控股」)也在2月18日發布公告稱,10家子公司(新華航空、長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鵬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福州航空、北部灣航空、科航投資、海航技術、福順投資)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

而根據海南高院3月3日發布的編號為(2021)瓊破1號-(2021)瓊破7號共七份公告顯示,海航集團一共將有325家公司共同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海南高院發布的《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召開海航集團有限公司等325家公司實質合並重整聽證會的公告》中指出:2021年2月10日,本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大新華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海航基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共7家公司(以下簡稱「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重整案,並於同日指定海航集團清算組擔任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管理人。

2021年3月2日,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管理人向本院提交申請,稱經管理人調查,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以及海航創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之間存在高度關聯性,為公平保障債權人權益,申請將大新華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海航基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6家公司以及海航創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納入海航集團有限公司重整一案並適用實質合並方式進行審理。

海南高院表示,為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依法保障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將於2021年3月9日就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管理人的上述申請組織召開聽證會。根據同時公布的「被申請實質合並重整企業名單」,除了海航集團等7家公司之外,此次破產重整所涉的企業遍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雲南、四川、浙江、廣東、江蘇、陝西等地區,涵蓋了包括航空、 旅遊 、酒店、投資、文化、 體育 、地產、外貿、通信、重工等廣泛的業態。

未來業務核心聚焦航空主業

從這325家申請破產重整的企業也可以看出,海航集團從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資產規模過萬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擴張方式就是以並不太賺錢的航空運輸業務為「敲門磚」,打開了與諸多地方政府的「友誼之門」,並在其他產業上謀求進一步發展和落地。這種模式一度也啟發了其他一些企業「學習借鑒」,並形成了目前這種大部分省級行政單位都「標配」航空公司,有些地方甚至同區域內多家航司的情況。

海航集團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600221)、海航基礎(600515)、供銷大集(000564)已經在2月19日股票復牌並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改為ST海航,ST基礎,ST大集。其中根據此前披露的資金清理情況顯示,海航控股作為海航集團旗下核心航空運營平台,也是為數不多的優質資產,受資金佔用和違規擔保等問題拖累產生了超過六百億元的債務,如果算上需關注資產則超過千億。根據海航控股2月9日發布的公告,其計劃在重整中按同等比例將部分無救助性質的帶息普通債,轉移至股東和關聯方海航集團和海航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清償,轉移的債務金額預計不少於約725億元。

按照幾個接近海航集團的消息來源提供的信息表明,經過此次重整,海航集團將未來業務核心聚焦於航空主業,同時把此前分散投資的多家地方航企資產一並注入海航控股,同時還計劃引入一家民企作為新的戰略投資方。從地方航司到跨國集團,最終回歸地方航司,這已經是目前為止對海航集團而言最好的結果。

這是2021中國企業債崩盤的第一炮,讓所有高負債企業都後背發涼!

海航債務危機已經持續了3年多,曾多次化險為夷,但當大家都認為海航可以渡過難關的時候,它卻突然倒下了,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像!

這,或許是一個信號!

在海航宣布破產重整的前一天,央視 財經 曝光了一組上市公司企業預虧數據。其中,10億以上巨虧的公司竟然多達10餘家,百億巨虧的企業也非只一家!

其中,西水股份自2019年首虧之後,2020年更是爆出預虧271億元,公司總市值只有不到45億元,被市場稱為虧掉了5個自己。(詳細數據)

這些勁爆的數據,不禁讓人聯想,海航之後,是否還會有其它企業跟著破產重整?!海航是2021年第一家破產重整的企業,但絕不可能是唯一一家!

事實上,陷入債務危機的大型企業,並不在少數。除了央視曝光的企業之外,還有很多企業深陷債務泥淖,其中不乏500強企業,地產領域尤甚。而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過高的債務就成了一顆隨時可能爆的「雷」!

房產領域,華夏幸福被爆已有兩筆中融信託計劃違約,中融-融昱100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本金規模為982億元,中融-驥達1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剩餘本金規模為13446億元,合計超過2326億。

有分析指出,華夏幸福缺乏造血能力的產業園區業務擴張速度過快,公司收入和融資能力無法彌補大規模投資造成的資金缺口。平均8%的超高融資利率意味著公司每年背負170億元的財務負擔,導致債務危機最終爆發。

除了華夏幸福,富力、萬達、恆大等一眾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債務難題,高負債經營已成地產企業常態。2021年這將成為巨大陷患。

健康 領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華 健康 及子公司逾期債務共計1259億元。經公司財務部門核查,截至2021年1月18日,公司新增債務到期約33億元。盡管宜華 健康 希望通過引入新股東化解債務危機,但不確定性因素太多,短期內債務危機難解!

能源領域,永煤集團、冀中能源等多家大型煤企爆發債務危機。

日化領域,廣州日化龍頭浪奇實業深陷債務危機,兩名前高管被立案偵查。

實體領域,隆鑫控股60億債務逾期。

汽車 領域,華晨、眾泰因債務違約被申請破產清算。

服裝領域,曾經風光無兩的貴人鳥,坐擁Sandro、Maje、Aquascutum等知名品牌控制權的山東如意集團,也都深陷債務危機……

如果我願意,這個名單還能拉很長!

有人說,在媒體的渲染下,中國企業的債務危機被誇大了。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媒體所報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還有大量未上市企業的危機,由於不需公開披露,並未得到關注與報道。

2021年,受疫情影響,中國企業債務問題集中顯現,已成必然!

所以,從現在開始,如何降負債、化解債務難題,已成所有高負債經營企業,必須要立刻、馬上、現在就要著手解決的問題。已經爆發的,要想辦法救場,沒有爆發的,要防微杜漸。

中國上市企業一共就3000多家,已經爆出問題企業竟然超過1/3,這是一個極其不正常的事情。

上市企業,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企業群體,他們是經過層層篩選才脫穎而出的!這些企業本應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表率,但現在卻危機重重,亂象叢生,著實讓人唏噓、遺憾!

事實上,絕大部分上市企業,在上市之前,還是相當不錯的!但上市之後,卻急轉直下,判若兩人。

核心的原因,並不是商業本身的問題,而是資本催生了浮躁,大家都想著如何從資本市場上撈錢,卻忘了發展企業(因為不需要了)。甚至,為了暴利,不惜殺雞取卵,故意造假,製造不良:

獐子島的扇貝都遊走了,巨額虧損是由於豬不愛吃飼料都餓死了,巨額現金消失是因為遭遇電信詐騙……等等荒唐事不斷上演,比科幻大片都魔幻!

其實,真正為了企業發展而負債,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量負債本質上是「為了負債而負債」!所以,解決中國企業債務危機的根本,並不在錢,而在制度、在人心!(完)

4. 當下房地產銷售低迷,到底該不該救樓市

當下房地產銷售低迷,到底該不該救樓市?大疫之下,20多個城市緊急推出樓市「救市」新政。如河南駐馬店下調首付比,公積金貸款首付比從30%下降到20%,這相當於將購房的杠桿放大到了五倍。這種加杠桿的樓市寬松政策,在去年是萬萬不敢出台的。畢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國防控樓市風險的關鍵政策。但是,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發的現金流「事故」。疫情信息公開後,房地產銷售、建設、投資及土地拍賣全面停止,房地產的韌性備受考驗。疫情中斷了房企高周轉,現金流壓力大增及負債率上升。疫情對樓市的打擊,「顆粒無收」事小,終結高周轉事大。

2019年,中國政府部門杠桿率為51%,居民部門杠桿率為52%,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4.5%。目前,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已經超過美國,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國未富先「債」,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債務。再看土地財政到了什麼程度,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100%的城市,有廣州、武漢、南京、杭州、昆明、南寧、太原、長春。所以,政府救樓市,表面上救開發商,其實是在救銀行、救財政。綜上所述,這次疫情,政府必須對經濟施以援手。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復企業及家庭資產負債表,幫助市場恢復正常的供給系統,幫助企業主重構市場預期及信心。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考慮,樓市應該救,也必須救。

閱讀全文

與2016年房企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購信託產品什麼網站好 瀏覽:121
外匯可以過夜嗎 瀏覽:71
外匯人工智慧軟體 瀏覽:178
貸款10萬5年還清月供多少 瀏覽:883
文化產業融資問題 瀏覽:978
大連正規外匯公司 瀏覽:453
沈剛股票 瀏覽:961
鈀金期貨一手多少克 瀏覽:568
投資經理王曉明 瀏覽:588
證券投資人的權利和義務 瀏覽:660
股票貼現率為多少 瀏覽:364
信託還是證券 瀏覽:162
股票開題報告 瀏覽:13
期貨開戶新聞 瀏覽:133
重慶鴻徒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33
2016年房企融資 瀏覽:107
信託bt 瀏覽:127
得利寶信託信託理財 瀏覽:325
彩禮融資 瀏覽:846
瀝青歷史價格走勢圖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