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服如今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漢服的復興究竟有哪些深層含義呢
漢服如今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漢服的復興也是時尚圈的事情
Ⅱ 漢服品牌「十三餘」完成過億元融資,最近盛行的國風文化對此有影響嗎
漢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一個受歡迎的年輕人消費類別。近年來,漢服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反映出年輕人對民族風格元素的喜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十三餘持續深入漢服領域,具有較強的創新潛力,能夠將中式的審美風格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2016年,十三餘漢服中國風品牌成立,幫助在年輕人中傳播和普及中國風文化。目前,小豆蔻在社交平台上擁有近1000萬粉絲,十三餘的《淘》系列中擁有超過410萬粉絲。十三餘的品牌認知度有很好的基礎。在民族風格文化逐漸盛行的時代,更多的年輕團體願意嘗試漢服在街上和嘗試使用產品與民族風格元素。
漢服只是十三餘的開頭。中國文化逐漸盛行,十三餘開始創建內容來自多個方面,抓住了年輕群體的心理和消費者需求,並開發自己的業務和擴大其品牌影響力與獨特的內容創建模型。未來,十三餘的公司擴大市場需求。商路創業創始人王帥觀點:十三餘的成功,一方面是追趕民族風文化的流行趨勢,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與日俱增。以漢服為切入點,以原創內容為核心,通過產品的品類拓展、知識的產權合作、線上以及線下聯動等方式進行發展業務,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這也是十三餘更為關鍵的成功因素之一。
Ⅲ 漢服市場爆發了,你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漢服熱」現象
隨著市場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涌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很多行業不斷有新鮮的設計和思路湧入,也有不少經過沉澱、有內涵的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漢服就是這樣一個逐漸在年輕人當中流行起來的文化。在過去,如果在公共場所看到穿漢服的人,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而如今,穿漢服走在大街上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人們也對漢服的包容和接納度越來越高。
我覺得漢服的熱度是一件好事,從根本上來說,漢服火了起來,正說明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被越來越多人了解和認可,這樣也有利於我國的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讓國內外更多人了解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還是比較支持漢服文化的發展的,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到漢服的美麗和魅力,加入到傳播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Ⅳ 2019年的最後幾天,問一下大家關於漢服未來的發展以及弘揚的意義
文藝復興300年
漢服復興滿打滿算也才16年,路還很長,不要著急
現在首要目的還是要好好考據,畢竟漢服很多資料還不完全,漢服現代知識體系也沒有建立。
之後就是好好建立看場合穿衣的習慣,好多人分不清便服禮服亂穿。
最後就是好好宣傳,破除漢服的謠言。
至於為什麼要發展漢服,我的理由很簡單,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漢族沒有傳統服飾實在太可憐了
Ⅳ 穿漢服有什麼講究
1、穿漢服禁忌衣冠不整
話說「君子大都衣冠楚楚」,穿漢服一定要整潔大方與得體,參差不齊、皺皺巴巴的會給人一種萎縮的形象。所以,在穿著漢服時,必須要保持漢服服飾整體的整潔,服飾要沒有污跡和褶皺。
2、選擇適合體的漢服
選擇適合體的漢服,個子嬌小可能要少穿齊胸,骨架大且豐滿少穿宋制,氣場偏弱要注意明制的選擇。
3、穿著方式
一、穿上漢服後交疊衣領。右衣領在上,左衣領在下,右領壓住左領使左右兩衣領形成交叉狀;到腰部將右領下角的衣帶與左腰側的衣帶系在一起打上結;穿上漢服後不用交疊衣領直接將左右衣領上的衣帶系在一起打成結。
4、選擇適合場合的漢服
選擇適合場合的衣服,穿著深衣玄端做背包客總有些違和,莊重場合裋褐半臂又太顯隨意。
5、衣緣(顏色)選擇
衣緣(顏色)選擇是漢服的重要標志,一般是按性別分類:
男子的衣緣主要是單一的一種顏色,通常所取的顏色應為像棕黑、青、灰這樣凝重扎實的深色調,少用些亮色、花色、淺色。
女子的衣緣上可綴有各種圖案如刺綉等等,如果是單一顏色的話則多取些鮮艷的顏色。
6、漢服的搭配要合理
漢服一般都是多個部件組成,穿整齊,穿正確,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至於配色款式是個人審美,這里就不多說了。可以穿深色西褲,不能穿牛仔褲和帶條紋的運動褲。 在鞋子方面,提倡穿漢服時穿著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純白的任何布鞋。
7、男女的搭配也是不同的
女士穿漢服時,配飾的選擇同樣以服裝風格為准:滿頭珠翠適合禮服,清新典雅配合常服。
男生盡量不要平頭戴冠,如果覺得不加配飾不好,那就加個儒巾,或者其它帽子,也很有感覺
8、漢服的發型與化妝
穿禮服最好不要素顏,常服妝不要太濃。平時也應保持整潔,無眼垢、耳垢,面色均勻;男子胡須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妝;在發型上,頭發雖然沒必要盤的跟古裝劇似的,但切記不要全部披下來,因為全披發穿漢服是很失禮的。
9、穿漢服的基本禮儀與禮節
穿漢服,行禮是一定要學會的,拱個手作個揖,都是漢服的同袍們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平時抬頭挺胸,雙手交叉在腹,讓袖子不要八字袖,走路就慢點穩點。還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站立: 正身、平視,兩手相合。並且,男士左手壓右手,女士右手壓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間,離胸口有一定的距離。
二、坐行::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腰身挺直。
三、行走:在正規的禮儀場合下,雙手如經立,正身、平視,按一定的節奏前行。
四、拱手作揖: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行禮——先是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向對方問好。
Ⅵ 漢服的發展歷程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
2.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
3.剃發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
4.留存復興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
Ⅶ 漢服的由來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7)漢服融資說明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
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
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
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
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發易服令」,1645年農歷6月15日,頒布剃發令,嚴令漢族人民剃發。
隨即在農歷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毀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Ⅷ 漢服有哪幾種最好附圖片和說明
三種。
1、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頂部和底部最典型的是深色衣服。 因為它上下連接,所以「身體很深」,稱為深衣服。 包括直下蹲,下蹲,禮服、,銬,蠍子,禮服等,這些都是長袖的。
(8)漢服融資說明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Ⅸ 漢服製作,詳細說明
【1】布料。
三重衣本來就是應該用稍厚重一些的布料來製作,這樣才會有墜感。如果用緞子做,想要素雅的話用暗紋的就可以了,顏色方面,年紀輕的話就用淡色做,年紀長一點就重色一些。漢服的話淡雅與否取決於花紋和顏色關系不大,因為制式是固定了的。袖邊??你是說衣緣么?曲裾袖子也分很多種,有廣袖,胡袖,窄袖。還有你說的袖邊也有包邊,掐牙,雙衣緣等。在你沒決定好樣式之前我真不好說什麽地方需要注意。至於用布~布料除了長還有寬,再加上剪裁樣式位置的不同,實在不好回答你。袖子的大小,繞的周數也決定用布的多少。只能舉例說普通窄袖,雙繞一米三寬的布+衣緣大概要五米左右。(不過我說的是不及地的,呃~主要我沒看過及地的三重)【2】針線。
沒有明文規定,看你覺得怎麼方便。個人覺得顯色和布料顏色差不多的話就不用那麼費工夫隱藏了
【3】衣服。
三重的正規穿法據說是中衣,袴,中單,曲裾。不過現在大家好像一般都兩層中衣+下裙+曲裾。穿什麽布料自己定就可以了~不過貼身穿,個人建議純棉的好
【4】細節。
這個腰帶問題呢?呃~原來製作是衣服和腰帶分開的~腰帶基本就是衣緣的布料做成可圍腰部一圈的寬腰帶~接合的地方+系帶,腰封就OK了~做腰帶的話,在腰封的兩側+兩根長帶就OK。
馬王堆除了之後~考據的結果就是直接在曲裾結尾的地方+長帶,衣服和腰帶結合。
【5】圖紙。
http://tieba..com/f?kz=755540933
這個剪裁圖滿細的~你可以看看~這個是單饒的~一般曲裾下身剪裁單饒4片,雙繞5片,三繞6片
Ⅹ 漢服的起源及發展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一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綉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里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里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里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一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里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一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製、革新一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一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群體都在共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一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