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託基金平均收益率是9%-13%,根據基金的不同會有差異,但是一般都是這內個范圍內。超出范圍被容認為基金出現不正常。
2、概念簡介:
信託基金也叫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方式。指通過契約或公司的形式,藉助發行基金券(如收益憑證、基金單位和基金股份等)的方式,將社會上不確定的多數投資者不等額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信託資產,交由專門的投資機構按資產組合原理進行分散投資,獲得的收益由投資者按出資比例分享,並承擔相應風險的一種集合投資信託制度。
基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機構投資者的統稱,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單位信託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潛能的特點。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願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
❷ 海外資產配置的幾種方法,香港保險最安全
現在向海外配置資產的方式,按照風險高低主要有如下幾種:
1、安全型海外資產:香港保險
比較常見的香港分紅儲蓄險有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些熱銷產品進入第15個投資年度之後,年化收益高達7%左右。這類保險風險低,一般人有幾千美元就可以投資,很受歡迎。現在人民幣處於貶值通道中,5%左右的分紅收益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香港保險可在全球范圍進行投資,相當於保險公司替你在全球配置資產,這也是保證這類保險高收益的一個原因。
只是大部分儲蓄險所涉年限長,流動性欠佳;未來較長期的匯率變動也不容易預測。對於高凈值人群用來分散風險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2、中高風險海外資產:美元基金
來自美國的市場研究表明,1998-1999年排名前20的基金,到2000年排名都在一千名以外。對於美元基金來說,其投資回報是一場事關全球局勢變化的巨大博弈,因此波動性和風險都偏高。
QDII基金以人民幣直接投資美元資產,入門不高,但受海外市場政策和趨勢影響,存在一些由信息不對稱或水土不服帶來的風險。因此推薦被動型指數基金,盡可能降低人為因素的外部影響。
至於海外私募基金這種門檻較高的產品,若非有一定積淀的專業經驗和較為雄厚的資產,建議慎重。
3、高風險海外資產:海外股票
現在很多人對美股、港股感興趣,美國股市造就了巴菲特,中國股神的去處不可說。因此,很多人都嚮往到海外股市試水理想中的價值投資。
美股債券和股票等證券市場,專業度高,流動性好,投資回報高,同時風險也高。而且美股正處在高位,加息也近在眼前,因此建議99%的人謹慎行事:如果你的A股賬戶還沒有很好看的收入,那先不要奢望在美股賺大錢。
4、其他
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海外資產配置,或是如家族信託高度神秘,准入門檻高達可投資資產3000萬元以上;或是如海外房產信息不透明,受政策影響大,中短期很難把握投資價值。
擴展閱讀:
海外資產配置的最穩玩法——香港保險
如今向海外配置資產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兼具安全性與高保障高收益的非香港保險美元保單莫屬。
香港保險因其可將人民幣轉化成美元資產和穩定可觀的收益,這兩年尤其被大陸人歡迎。
儲蓄分紅險:
比較常見的香港分紅儲蓄險有年化收益率高,一些熱銷產品進入第15個投資年度之後,年化收益超過7%。這類保險風險低,一般人有幾千美元就可以投資,很受歡迎。
大部分儲蓄險保障年限長,在繳費期結束後,提取靈活,可作為孩子的教育金,婚嫁金,及自己的養老金,及遺產規劃。可真正實現一張保單養三代人,對於高凈值人群用來分散風險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重大疾病險:
重疾險是指由香港保險公司指定的重大疾病,如癌症、器官移植、中風等為保險對象,若受保人在保障期間內罹患重大疾病之一,則由保險公司對所醫療費用進行賠償的商業保險行為。
香港保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多為返還本金型的保險產品,如受保人終身未發生受保的重大疾病,受保人退保之時可獲得本金和利息的返還,同時還兼具人壽保障功能。
人壽保險:
人壽保險是為了保障投保人因不可預測死亡而給家人帶來的創傷和損失。香港人壽保險還兼具儲蓄分紅功能,所以對於在於保障期間仍然生存的投保人,香港保險會定期支付保險退休金。因此,每個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都需要購買高額人壽保險,是對家庭的一種愛護和責任。
對於一般家庭來說,購買定額的壽險,除防範風險外,還能夠將其退休金養老保障。而對於豪門家族來說,高額的人壽保險卻是避債避稅最佳的傳承財產方式。
❸ 國外公益慈善基金有哪些好的方式是需要我們借鑒的
對慈善組織的注冊管理非常嚴格,只允許慈善組織在注冊的州募捐,去沒有注冊的州募捐屬於非法。例如,一個慈善組織在昆士蘭州注冊,則它只能在昆士蘭州募捐,如果要到其他7個州募捐,就必須到那7個州分別注冊,就是說全國募捐各州都要注冊。澳大利亞公民為境內的慈善機構捐款均可免收個人收入所得稅。
❹ 請問家族信託具體的一個操作是怎麼樣的
企業家普遍希望子女能夠把企業發揚光大,傳承和積累更多家族財富,但並非每個企業家子女都對家族企業感興趣。有些人更希望追隨自己其他方向的夢想,比如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就選擇成為一位音樂人,而不是進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因為這樣,很多富人為孩子考慮而採取了設立家族信託的方式,不直接把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是委託給信託基金受託人來管理,從而將股東和運營者的角色分開,任用能乾的職業經理人管理家族企業,同時又保障繼承人可以生活無憂。
財富傳承穩保障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家族信託基金的運用已經相當普遍。IBM掌門人沃森曾以自己的孫輩為受益人設立了一筆數百萬美元的信託基金,他們年滿35歲就可以支配基金中各自的份額。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之子小約翰·肯尼迪,生前依靠家族信託基金就可以過上隨心所欲的貴公子生活,並客串雜志經營業務。他的父親與叔叔也同樣受益於家族信託基金。據約翰·肯尼迪的弟弟愛德華·肯尼迪稱,1936年他4歲時,父親已為他和哥哥分別設立了100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
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是帕麗斯·希爾頓,盡管她的祖父2007年把希爾頓酒店出售給了百仕通集團,並宣布將名下約23億美元的資產大部分捐贈給慈善機構希爾頓基金會,但這並太影響帕麗斯的生活,因為她依然擁有為己而設的家族信託基金。
在香港,船王許愛周之孫、中建企業主席許世勛之子許晉亨的收入同樣來自家族信託基金。許愛周上世紀40年代從事地產及投資業務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將名下重要資產如中建大廈等樓宇和亞洲貨櫃股權放入周興置業旗下,並以家族信託基金持有,由許世勛三兄弟共同掌管,家族成員每月在基金內支薪而不能直接分得遺產。另外,一些官員在上任時為保證不牟私利,也會成立家族信託基金,如前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當年即把財產以家族信託基金形式交給父親唐翔千管理。
為防止家族信託基金的庇蔭讓受益人們成為無節制揮霍的紈絝子弟,一些信託還會專門設置防揮霍條款,對受益人的權力進行限制。在設計信託契約時可以依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來設定撥放財產的條件,如所發款項只夠維持子女過中產生活,或只能用於醫療、教育等支出,讓子女不會因繼承巨款而出現價值觀偏差。
合理節稅保護傘
在美國等遺產稅高昂的國家,信託基金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節稅,財富家族可以通過設立理論上能永續存在的朝代信託來規避遺產稅和隔代轉移稅。例如,在遺產稅的最高邊際稅率高達45%的情況下,如果傳承三代,通過朝代信託可能會幫繼承人節省70%以上的稅收。不過,設立朝代信託需要向受託的金融機構支付不菲的手續費及管理費,每年的費用有可能達到信託資產的1%。因此,為節省管理費也有許多人會選擇負責任的家庭成員或朋友作為受託人。比如薩默·雷石東的家族信託基金SMR信託,主要託管人即是他多年的副手維亞康姆公司CEO菲力普·道曼。當然,這種情況下委託人的選擇與公平處事就更為重要。香港羅氏針織創辦人羅定邦於1996年4月成立家族基金,選擇次子羅蜀凱任受託人,而到了2007年,其四子羅嘉寶之女羅穎怡就入稟法院,控告二伯父沒有提供信託基金內物業及資產全面准確的資料,要求他交代賬目。為解決此問題,信託基金委託人也可以指定專門的監察人,以監督受託人是否履約。
資產隔離防火牆
因為信託獨具的資產保護機制,且委託人和受益人通常不是同一人,家族信託還可以充當財產的「防火牆」。如果委託人死亡、離異或破產,信託財產不會受其牽連,債權人或配偶都無權拿走。香港曾有一位富商設立了一個1000萬港幣、為期三年的信託,受益人為10歲女兒。未料,兩年後該富商因經營不善,資不抵債面臨破產。在清算時,債權人雖然發現卻無法動用這筆信託中的錢款。三年到期後,信託轉為現金劃至女兒名下,按照香港有關法律,信託只管受益人是否拿到錢,而不管受益人拿到錢後給誰用或怎麼用,富商就可以靠這筆信託資金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去年轟動一時的龍湖地產主席吳亞軍與蔡奎離婚事件中,也讓公眾看到了家族信託的妙用。蔡奎的家族信託「銀地」(Silverland)最終漂離了吳亞軍的家族信託「銀海」(SilverSea),僅用一紙協議就解決了夫妻分家問題,連公告都不用發,避免了一般通過股權分割財產帶來的稅負成本及交易成本,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上市公司的沖擊。
境外上市好工具
實際上,在境外上市過程中信託安排屢見不鮮,早已經成為企業跨境重組及資產規劃的一個利器。那麼,境外上市中典型的信託結構通常是如何安排的呢?2012年末在港上市的中國白銀集團就詳細演繹了這一過程。
中國白銀集團在國內的運營公司主要是江西龍天勇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簡稱「龍天勇金屬」),其股權分別由陳萬天(66.18%)、吳文勇(15.64%)、陳萬龍(7.27%)、陳榮(7.27%)和萬成來(3.64%)持有,其中實名股東陳萬權及陳萬成作為代名人,代表陳萬天及配偶周佩珍持有部分股權。為了完成上市重組,大股東陳萬天的配偶周佩珍選擇了變換國籍方式,以繞開《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並自2011年9月起成為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國民。
其重組方式可以簡單概括如下:周佩珍在境外設立了Rich(BVI)、中國白銀集團(開曼)、中國白銀(BVI)和中國白銀(香港)等一系列中間控股公司,又通過中國白銀(香港)在境內設立了一個外商獨資企業(WFOE)「浙江富銀」,進而又用這家WFOE收購了國內的「龍天勇金屬」及其他相關運營公司,從而完成境內權益置入境外的重組過程。當所有股權都轉移到了周佩珍手上的時候,原股東的利益又怎麼保證呢?解決辦法是,周佩珍作為委託人設立了五個酌情信託,即陳氏家族信託、WWY信託、CWL信託、CR信託及WCL信託。這五個信託分別為「龍天勇金屬」五位原股東陳萬天、吳文勇、陳萬龍、陳榮和萬成來的家族信託,各自信託在擬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也與原股東持股比例相同。五位原股東分別為各自信託的保護人,五位原股東及其配偶、子女等為各自信託的受益人。
❺ 世界名人中有哪些人在設立了家族信託
NO.1 比爾·蓋茨疑以慈善捐款規避遺產稅
2010年,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發起的「捐贈誓言」活動在歐洲國家遭到質疑和批評,許多德國富豪拒絕跟隨他們的步伐捐出財產。 帶頭的德國漢堡船運巨頭彼得·克雷默表示 : 富豪捐身家承諾、、於將應該繳稅的錢捐出去,令富人凌駕於國家之上,影響公眾利益
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富豪要把遺產給子女,聯邦政府會從中抽掉過半的遺產稅。 事實上,許多美國富豪都以慈善捐款的手段規避遺產稅。 歐洲媒體也對此次活動大潑冷水,很多評論都表示美國富豪與其參加「捐贈誓言」行動承諾捐款,「不如按時交稅」
NO.2 喬布斯遺孀被收高額遺產稅
蘋果公司前董事長、、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世後,名下至少三座房產置於信託機構名下,這一舉動使得喬布斯的巨額財產數額和分配成為謎團,喬布斯擁有 555 萬股蘋果股票 ( 市值大約 20.5 億美元 ) 及 1.38 億股迪士尼股票 ( 價值大約 47.4 億美元 ) 雖然在喬布斯去世後,其遺產被交由一個信託基金管理,以避免遺囑認證稅,但其稅率仍然高達 15% 喬布斯的遺孀收到的資本收益稅賬單高達 8.67 億美元,這是她出售喬布斯持有的迪士尼和蘋果公司近 70 億美元股票的稅金。 這些稅金的繳納日期截止到 2013 年,過期稅率將從 15% 上調至 20% 而且到期之後,還可能被額外增收 3.8% 的收益稅
NO.3李嘉誠分家
2012年 5 月, 84 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正式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財產分配方案。 按照李嘉誠的分配方案,李澤鉅將得到超過 40% 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 35% 股權,這三塊業務約有2000 億港元。 而對於小兒子,李嘉誠也絲毫沒有吝嗇,李澤楷得到的現金相當於現在資產的數倍。 港媒稱,從分配的公平性角度來說,李嘉誠兩個兒子分到的財產無論是實物還是股票、、現金,從數量上來說,應該是旗鼓相當的。 此外,李嘉誠還表示要留足資產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嘉誠慈善基金會。 李嘉誠在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的時候,就向社會公布了其財產安排,令股民和社會沒有受到不必要的沖擊,也沒有引來不必要的爭論
NO.4林心如婚前財產做信託
早在2012年 3 月,身價上億的林心如明確表示,如果她要結婚將會先把財產信託。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媒體和業內人士的大膽猜測,影視娛樂明星的帶頭效應或會使得婚前財產信託「浮出水面」。 在國外及港台地區,個人在婚前將自己的個人財產交予信託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在國內,「婚前財產信託」這樣的處置渠道尚未成型
NO.5梅艷芳防揮霍立遺囑信託
一代歌後梅艷芳香消玉殞已 13 年,卻依然無法從人們的視線中遠去,與她有關的新聞時不時還會占據各大媒體的大幅版面,其中,她的上億遺產尤其令人關注
梅艷芳生前知道母親覃美金不善理財且喜揮霍,如果把財產一下子全給母親,擔憂母親會一次性把遺產花盡,或被別有居心的人騙走。 因此,梅艷芳選擇了遺囑信託,將近億財產委託給專業的機構打理,信託基金每月支付 7 萬港元生活費給母親,一直持續到她去世
但梅媽對女兒遺囑不滿,認為自己應該獨得遺產,一度質疑梅艷芳生前成立的信託基金是否有效,認為梅艷芳簽訂遺囑時,正在醫院住院,健康逐步變差,懷疑她是在精神不佳的情況下,在遺囑及信託基金上簽名的。 梅艷芳億元遺產官司持續了 5 年,但最後法院的判決是梅媽敗訴,梅艷芳生前遺囑有效
NO.6吳亞軍家族信託
列支敦斯登與瑞士之間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國界,跨過一條栽滿鮮花的小道,看到點綴王冠的徽章,就來到了這個阿爾卑斯山中的小城。 這兒,聚集了歐洲大部分頂級的信託公司
不過,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有一個飄逸著薰衣草香氣的小島,這個名為澤西島的英國皇室屬地,基金業規模高達 1967 億英鎊(約合 1.9 萬億元人民幣),聚集了全球頂級的信託公司
也許你很難相信,遠在萬里之遙的中國「歷任」首富,都和這個小島有不解之緣 2009 年女首富張茵,這個以回收廢紙發家的紙業大王,通過島上的法巴信託公司( BNP Paribas Jersey Trust Coporation Limited )設立了 3 只家族信託
吳亞軍, 2011 年的中國女首富,這個優雅而嫵媚的女人通過匯豐國際信託公司設立了家族信託。 當然,作為一家老牌的英資銀行,匯豐幾乎在每個享有寬松金融法案的小島上都有分支,也包括信託公司
除了澤西外,還有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甚至模里西斯。 每天,駐扎在繁華都市的信託管理人,都將無數的文件和資金輸往這些小島。 信託管理人的要求也許並不高,免稅可以讓他們節省大量的中間成本,低廉的管理費也可以讓他們賺取多一點的利潤。 富豪們的要求也許更簡單,每年的回報率不需要多高,只要穩重且有保障
NO.7洛克菲勒家族信託
最早的信託見於十字軍東征時期,那時人們因為遠征,而將自己的財產轉托給信任的人照管。 後來這一方式逐漸固定,也有不少人選擇將自己的財產轉給牧師代為經營
刑成介紹說,國外幾乎不存在國內現有的信託公司的模式,國外的大型信託公司多為銀行經營的信託公司,比如說匯豐國際信託、、。 用益信託的分析師李暘則告訴記者,國外的普遍做法是直接將律師設為受託人
大型的財閥家族擁有自己的律師、、會計師,也有自己專門的信託機構。 掌握著寶馬的科萬特家族就有自己專屬的信託機構,家族財產都由這個公司打理,家族成員定期領取收益。 該機構在香港成立了投資分支機構,同時也是大陸 PE 公司九鼎投資旗下一隻基金的 LP之一。
美國總統幾代更迭,洛克菲勒家族的王朝卻始終未變。 洛克菲勒家族組建了自己的信託公司來打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產
洛克菲勒家族的興起源於石油,第一代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創立了標准石油,在上個世紀初贏得了十數億美元的身家,成為那個年代數一數二的世界富豪。 他的遺產通過信託的方式被傳承
到他兒子那一代,一共設立了五個信託
洛克菲勒中心大樓在曼哈頓市中心,在這棟大樓的最頂層是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機構。 在這個大套間辦公的正是幫洛克菲勒家族打理財產的工作人員。 他們管理者洛克菲勒集團 90% 的股權
NO.8 SOHO中國潘石屹、、張欣家族信託
並不是每一個家族都富可敵國,可以設立自己獨立的信託公司。 以巴克萊、匯豐、大型銀行為代表的公司解決了大部分無力擁有自己專門機構卻需要金融指導的家族的問題
國內富豪在自己的公司中構建信託架構也是多通過銀行系信託公司
SOHO中國在香港上市,實際控制人張欣與潘石屹對公司的控股正是通過信託來實現。 信託的受託人是匯豐國際信託,合計持有 SOHO 中國超過 60% 的股權,信託受益人是張欣
公司上市之後為了履行披露義務,股東的信息都會呈現於投資者的面前,但是如果通過信託來持股則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股東的隱私。 通常招股書或者公司財報上顯示的只有信託的成立人和受託人,除非信託受益人在董事會或者高管名單中,否則受益人的信息不會出現在財報中
以上述 SOHO 中國為例,公司財報中顯示張欣是信託受益人,但是這只信託是否還有其他受益人以及收益比例如何則無從得知
NO.9 家族信託
•開曼和澤西島上的信託
兩大女首富選擇海外信託,香港大部分信託匯豐操辦,富人們選擇信託,就是選擇一地的法律體系
明亮的落地玻璃外,是維多利亞港淺綠的海景,不時有幾只海鷗從天空掠過
這里是法國巴黎銀行( BNP )位於香港金融中心的總部會議室。 當然,這家在英屬澤西和盧森堡都設有大型信託公司的跨國銀行,還擁有更加神秘的 VIP 客戶室。 房間布置幽雅,牆上是畫風前衛的油畫,米黃色的小幾上,淺藍色的瓶中插著鮮花。 你可以很悠閑的坐在寬大的沙發上,而你的銀行顧問會詳細地向你解釋各種繁復的程序
事實上,多年以來,內地和香港富豪都願意委託類似法巴這樣的跨國銀行打理他們的財富。 一種選擇是信託
•神秘的信託島
也許你沒有想到,那些在地球儀上都難以看清的小島竟承載了眾多富豪的財富
在香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操刀了其中大部分家族信託
龍湖地產的董事長吳亞軍出生於重慶,可是龍湖地產的注冊地在開曼群島上。 這是一種常見的運作方式,將公司注冊地選擇在海外離岸金融中心上
龍湖地產的股東名單中有「絲質信託」。 其中的蔡氏家族信託以及 Silver Sea Asset Limited 是控股股東 Silver Sea 的受託人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45.465% 股權。 這是一隻全權信託。 全權信託指受託人可以在委託人的意願指導下自行決定信託財產的分配方式、財產的管理運作方式、。 信託的設立人與監管人是吳亞軍,受益對象則包括吳亞軍在內的其他若幹家族成員
吳亞軍今年只有 48 歲,這個優雅而又嫵媚的女人做過記者, 1993 年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1995 年創建了重慶龍湖地產有限公司 2008 年,龍湖地產在香港上市。 吳亞軍的個人財富一度超過楊惠妍,成為內地女首富
吳亞軍現在是龍湖地產的董事會主席。 公司上市之後,為了避免家族企業的弊病,吳亞軍的丈夫蔡奎辭去了在公司的所有職務,只保留了股權。 吳亞軍家族的另一隻家族信託為蔡氏家族信託,持有龍湖地產 30.25% 股權
除了實際控制人通過信託持股外,公司其他高管的股權激勵也是通過信託實現。 上市之前,公司高管,房晟陶、邵明曉、人通過 Long Faith Trust 持有公司股權,受託人也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上市之後,吳亞軍給公司約 550 名員工設計了股權激勵計劃,這一部分股權轉入一隻名為 Fit All Trust 的信託之中
一樣是事業有成的商界木蘭,張茵與吳亞軍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
1957年,張茵在東莞出生。 她的創業之路始於香港 27 歲時,張茵辭掉了當時薪資豐厚的工作,隻身前往香港做起了廢紙回收的生意
1990年她移民美國,也將生意建議不拓展 10 年之後,她的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廢紙回收商
為了進一步拓展產業鏈,張茵在東莞設立了玖龍紙業,開始了自己的造紙之路 2006 年,玖龍紙業在香港上市,那一年,張茵登頂胡潤百富榜
張茵在股權的信託架構中顯得低調與審慎。 張茵一共設立了四隻家族信託。 其中通過 The Northern Trust Company of Delawcere 設立了 YC 2006Family Irrevocable Trusr ,持有玖龍紙業 29.706% 股權
張茵又通過了澤西島上的一家信託公司 BNP Paribas Jersey Trust Coporation Limited 設立了三隻家族信託,分別是劉氏家族信託、、張氏家族信託以及金巢信託。 她一個兒子的名字作為信託受益人出現在股東名單中,另一個兒子是特別受益人,但是名字並未出現在股東名單里。 張茵自己有 7 個弟弟妹妹以及 2 個兒子
•內地罕見的遺產信託
事實上,龍湖地產與玖龍紙業並不孤單,在香港上市的許多內地民營企業都選擇了信託持股,例如永達汽車、、阿里巴巴、寶信汽車、
並不是只有企業家才能選擇家族信託的方式來傳承財富,對於一般高凈值人群來說,信託亦是遺產傳承的方式之一,只是這種方式在大陸尚不多見
已經逝世的香港明星沈殿霞在去世前,將約一億港幣的資產交給信託管理人打理,避免剛剛二十齣頭的女兒不善打理龐大資產的狀況的出現
沈殿霞找到的信託管理人包括前夫鄭少秋以及生前好友,如果她女兒要動用遺產,需要經過管理人的一致審核
梅艷芳的處理方法則更為直接,她將接近一億港元的遺產交給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打理,信託受益人只有她母親一人。 梅艷芳的母親目前每個月固定從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處領取 10 萬港元生活費,直至去世
但是,不久之後,梅艷芳母親將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訴至法院,稱遺產被謀奪,最終撤訴
❻ 巴菲特一開始怎麼做股票信託投資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 給理發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❼ 普利茲克家族的烽煙四起
普利茲克家族的分裂從每個家族成員開始選擇自己的道路之時就開始了。就在1995 年的家庭會議之前,傑伊的兒子丹尼爾和約翰就向父親提出,希望可以「拿走自己的錢」,但是傑伊的文件並沒有滿足他們的願望。家庭會議之後,他們連同妹妹Gigi再次向已經病重的父親提出了這個要求,這次,傑伊給了他們每人3000萬美元。
1997 年,傑伊中風之後,托馬斯、尼克和潘妮開始接手整個集團的管理,這三人與其他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其他人開始感覺被排除在了家族生意之外,每每有金錢需要的時候,他們要向托馬斯為首的三人團隊求助。這些成員甚至認為,托馬斯等人在用家族的財產投資自己的生意。
更深的分裂來自於傑伊的「促進法」激勵體制。他對為企業拉來大宗業務、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這一激勵措施使得托馬斯等三人獲得了超過5 億美元的額外報酬,而其他許多家族持股人也同樣從他們的投資中獲得了不菲的回報。這項政策看似公正無缺,但一宗被稱為「增壓促進法」的特殊交易激起了其他家族成員的強烈不滿。在這項對伊利諾斯州Elkins的娛樂業務處理中,托馬斯等三人共獲得了該業務65%的股份,而其他家族成員每人僅持股1.5%。與此同時,另一宗類似的交易也被發現。1979 年,基於托馬斯及其家族的利益,普利茲克家族將價值5.25 億美元的資產交由馬紹爾群島信託公司保管,而這一交易直到2001年才得以曝光。
1999 年1 月,傑伊去世,葬禮上人們見到了52名普利茲克家族的現存成員,這也是人們最後一次見到這些成員貌似團結一致地站在一起。這場葬禮上悲傷的平靜,預示著普利茲克家族致命風暴的到來。
2000年夏天,丹尼爾、約翰與潘妮的哥哥安東尼(Athony)和傑伊·羅伯特(Jay Robert)聯合起來,向托馬斯等三人團隊提出抗議,隨後丹尼爾等人聘請了芝加哥最有名的律師,威脅將要採取法律行動。此時,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對龐大的家族資產虎視眈眈。有報道稱,托馬斯等人開始賄賂其他的兄弟以獲取支持,同時,丹尼爾等人宣稱托馬斯等三人謀取了4.8億美元的私利。一時間烽煙四起,家族戰爭一觸即發。
2001年末,傑伊去世三年未滿,托馬斯等三人為了避免家族紛爭最終演變為司法大戰,與其他兄弟姐妹簽署了一項秘密協議,約定在未來10 年內,托馬斯等三人將繼續經營家族產業,但會通過出售、上市等方式將家族的股權逐步變現,並對家族資產進行分割。
這份秘密協議直到一年後才逐步為外人知曉。也就在協議簽署後的一年,一件女兒訴訟父親的官司成為壓垮普利茲克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場不幸的婚姻對於整個家族都是一場災難,羅伯特與其第二任妻子艾琳(Irene)的婚姻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不僅羅伯特在這場婚姻中很不幸福,傑伊也對這場婚姻很不滿意。1991年,羅伯特與妻子正式離婚,但隨後的幾年裡,兩人為兩個孩子莉索爾(Liesel)和馬修(Matthew)的撫養權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爭吵,甚至多次訴諸法庭。撫養權最終由母親獲得,而在屢次的爭吵中,羅伯特與孩子的關系已經急劇惡化。1994年10 月,普利茲克家族的律師馬歇爾(Marshall)將莉索爾和馬修名下的信託控制權交給羅伯特,次年3 月,羅伯特就拿走了這些信託名下的所有財產。2002 年,剛剛步入好萊塢的莉索爾一紙訴狀將76歲的父親告上了法庭,隨後馬修加入訴訟。3年之後,家族通過談判化解了官司,莉索爾和馬修每人獲得了4.5億美元的補償,包括2.8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1.7億美元的信託資產。
隨後,11 個家族繼承人開始陸續出售傑伊所創下的基業。2006年,嚼煙公司Conwood被以35 億美元出售給Reynolds American ;2007年,Marmon的60%股權以45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這間於1953年被傑伊和羅伯特收購的私營公司,出售時已經是一間擁有超過125 個不同業務領域的製造和服務業的國際公司;2009 年,普利茲克家族把凱悅集團上市;2010 年,信貸公司Trans Union的51%股權被出售給Madison Dearborn Partners。在最近的一筆交易中,Triton Container的控股權被以10億美元出售給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和VestarCapital Partners兩家私募基金。這些交易結束之後,曾經彼此爭斗的兄弟姐妹們都成了富豪榜上姓Pritzker的億萬富豪(附表)。
至此,普利茲克家族三代人歷時一個世紀所建立的商業帝國徹底土崩瓦解。在這場兄弟姐妹彼此對抗的紛爭中,他們做了父親傑伊永遠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為一己私利攫取家族的財產;而傑伊通過家族信託將家族企業和優良傳統永久傳承的期望也宣告破滅。
❽ 利弗莫爾證券和傑西·利弗莫爾的關系
香港證監會官網查詢到,利弗莫爾證券的股東裡面有傑西·利弗莫爾的家族信託基金持股,我因為是傑西·利弗莫爾的忠實鐵粉,我會一直使用利弗莫爾證券,希望利弗莫爾證券能夠像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