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做信託受益權轉讓
信託受益復權制轉讓是指將信託受益的權利進行轉讓。信託受益權是信託合同中規定的關系人享受信託財產經過管理或處理後的收益權利。也包括信託合同結束時,合同中規定的關系人可享受信託財產本身利益的權利。信託受益權是指受益人請求受託人支付信託利益的權利,廣義的信託受益權中的受益人除有請求支付信託利益的權利外,還有保證信託利益得以實現的其他權利,如《信託法》規定的知情權、調整信託財產管理方法權、撤銷受託人違反信託的處分權、受託人的解任權。信託受益權具有以下特徵:其一,信託受益權屬於兼具物權和債權性質的財產權。信託受益權是受益人對信託享有的權利和利益,因此該權利首先必須是財產權。其二,信託受益權屬於可轉讓的財產權利。信託受益權的權利是通過轉讓質物實現的,因此能夠質押的權利應當滿足可轉讓的條件。
② 信託公司利潤排名
信託公司利潤排名:華能信託、華潤信託分別以凈利潤31.58億、28.87億排在第二、三位,凈利潤在20億以上的還有重慶信託、平安信託、江蘇信託、五礦信託、光大信託,其中光大信託凈利潤「逆勢」大增,同比大增86%,增長顯著。
一,凈利潤在10億以下的信託公司有48家,其中3家凈利潤億元以下,分別是金谷信託、山西信託和新華信託;另外有4家信託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分別是華宸信託、華信信託、華融信託和安信信託。而人均凈利潤方面,有三家信託公司人均利潤超過千萬,分別是:重慶信託人均1760.48萬,江蘇信託人均1448.22萬,國聯信託1115.33萬。安信信託人均凈虧損852.19萬,穩居行業末位。資管新規實施後,各資管機構的監管尺度逐漸統一,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行業分化已是必然。信託行業轉型加速,「三去一補」(去通道、去杠桿、去剛兌和補主動管理能力)仍是行業轉型基調。
二,雖然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但部分信託公司的營收水平仍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在已披露數據的59家信託公司中,有36家公司2020年實現了營業收入正增長,佔比約61%。59家信託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541.81億元,同比下降4.57%。其中有32家公司2020年凈利潤實現了正增長,凈利潤中位數為6.07億元。
三,具體而言,中信信託、重慶信託和建信信託位列營收前三名。其中中信信託以營收87.42億元的成績領跑59家信託公司,營收增幅較去年同比增長了21.70%。數據顯示,中信信託2020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61.38億元,較2019年度的49.49億元增長24.03%,增速亮眼。利潤方面,2020年,中信信託實現凈利潤38.52億元,同比增7.21%。此外在營收排名前五中,光大信託的成績格外亮眼。其營收56.64億元,凈利潤27.9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5.34%、34.6%,增長幅度雙雙領先。
③ 建信人壽巨虧40億元之謎:退保率居高不下,有產品退保率高達93%,信託投資失利踩雷寶
建信人壽巨虧40億元之謎:退保率居高不下,信託投資失利
建信人壽在2023年發布了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全年虧損42.99億元,相比2022年的12.19億元虧損,虧損幅度顯著擴大。這一現象背後,主要受到退保率居高不下和信託投資失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一、退保率居高不下
二、信託投資失利
三、營業收入下滑與成本支出增加
綜上所述,建信人壽巨虧40億元的原因主要包括退保率居高不下導致收入下滑、信託投資失利導致資產減值以及營業收入下滑與成本支出增加等多重因素。為了改善經營狀況,建信人壽需要調整業務結構,降低退保率,同時加強風險管理,優化投資組合,降低非標投資佔比,以減少潛在的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