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內容
隨著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這兩大全球最重要國際金融機構份額的提升。中國的話語權似乎更為強大,但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中國作為後來者如何爭取利益履行責任則是需要時間來摸索的一個課題11月5日,被稱為「富人俱樂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IMF執行董事會當天通過了份額改革方案。份額改革完成後,中國的份額將從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得到在這一國際組織中的更大話語權。就在半年多前,在世界銀行投票權改革中,中國投票權也得到顯著提升,由第六位躍升為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提高份額在過去的60年中,西方7國集團的份額佔比一直在45%以上,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只佔36%;基金組織高層管理人員中,只有一位副總裁來自發展中國家。IMF的投票權一直主要掌握在美國、歐盟和日本手中,中國的份額甚至不如比利時與荷蘭的總和。美國是IMF的最大股東,具有17.4%的份額,中國僅佔2.98%,這顯然不能符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角色日益重要的趨勢。IMF這種以經濟實力劃分成員國發言權和表決權的做法與傳統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顯然是背離的,引起了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不滿。卡恩在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IMF此輪份額改革完成後,將向新興經濟體轉移超過6%的份額,從而更好地體現該組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國、日本、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4個歐洲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將成為進入IMF份額前十位之列的經濟體。成員國的份額決定了其向IMF出資的最高限額和投票權,並關繫到其可從IMF獲得貸款的限額。這是IMF成立65年來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也是針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份額轉移方案。歐洲國家將在IMF執行董事會讓出兩個席位,以提高新興(300098)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執行董事會的代表性。反映了基金組織對其在全球經濟中日益上升的地位和世界經濟新版圖的認可。IMF是一直是被批評的焦點。批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有的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和制度實際上是根據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經驗建立的,因此無法適應新的形勢,作出更合理的反應;第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國際官僚,其行為缺乏民主和監督,很容易成為暗箱操作;第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國際資本利益的代表,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工具。學者薩克斯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權力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它是美國財政部干預發展中國家的工具。這次改革新方案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籌集更多資金。由於國際貨幣資金的投票權與一國在組織投入的資金掛鉤,因此大幅提升發展中新興經濟體話語權的同時也意味著這些國家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更多資金。路透社的報道中說,這次改革有望使IMF獲得1萬億美元新增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