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

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

發布時間:2021-06-30 09:33:20

Ⅰ 可比價如何計算


可比價格計算
由於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以貨幣表現的指標,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對比時,包含各年間價格變動的因素,不能確切地反映實物量的增減變動,必須消除價格變動的因素後,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動態。因此,在計算增長速度時,一般都使用可比價格計算(一般是按照基期的價格水平計算指標)。如:計算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221.51億元,按2004年價格計算為215.57億元,2004年為192.51億元, 如按當年價格計算,2005年比2004年增長速度為(221.51÷192.51-1)×100%=15.1%, 但由於沒有剔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影響,故不能確切地反映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狀況,而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增長速度則為(215.57÷192.51-1)×100%=12.0%,這一速度就較為確切地反映出我區生產總值的增長。
因此,在引用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這一指標之前,往往先說明按可比價計算。

可比價格
指計算各種總量指標所採用的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可進行不同時期總量指標的對比。按可比價格計算總量指標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產品產量乘某一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另一種是用價格指數進行縮減。
不變價格
指以同類產品某年的平均價格作為固定價格,用於計算各年的產品價值。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產品價值消除了價格變動因素,不同時期對比可以反映生產的發展速度。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農業產品價格水平的變化,國家統計局先後五次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工業產品不變價格和農業產品不變價格。從1952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農)業產品不變價格,從1957年到1970年使用1957年不變價格,從1971年到1980年使用1970年不變價格,從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變價格,從1991年開始使用1990年不變價格。
不變價
國內生產總值是把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換算成按某個固定期(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從而使兩個不同時期的價值進行比較時,能夠剔除價格變化的影響,以反映物量變化,反映生產活動成果的實際變動。

Ⅱ 怎麼定基期價格計算實際GDP!基期是怎麼選取的

基期是自己選的,假如你想對比2008和2010的GDP,2008年的價格就是基期價格,你研究對象的起始年就是基期。那年的價格就是基期價格。

Ⅲ 國內生產總值內涵及其核算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 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它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產法核算GDP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以上所介紹的是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該體系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一種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務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對下降。 因此,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應把非物質生產勞務計算在內,把一切有償勞務的市場價值計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據SNA核算國民收入時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等也都有合理性。當然,這種體系以GDP來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得不到反映,無法說明人們閑暇的享受與安全,無法反映一國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復計算,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前,還有一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各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為前蘇聯、東歐及我國所採用。 該體系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將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核算體系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它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間銜接情況,不利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價值或產值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並且是以可比性的價值計算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使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 第六,我國近年GDP增量、增速較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偏低。 第七,但由於GDP僅為一項單純的統計數據,它不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科技發展程度,不能反映原材料的消耗,不能反映勞動生產率,不能反映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不能反映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能反映環境被破壞的程度。 第八,GDP增長率的計算。我們在計算產值、增加值、產量、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實現利稅、GDP等項目的增長率時,經常使用的計算公式為: 增長率 (%) = (報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100% = 增長量 / 基期水平 × 100% 經濟增長率是末期國民生產總值與基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以末期現行價格計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長率是名義經濟增長率。 GDP增長率的計算。我們在計算產值、增加值、產量、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實現利稅、GDP等項目的增長率時,經常使用的計算公式為: 增長率 (%) = (報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100% = 增長量 / 基期水平 × 100% 以不變價格(即基期價格)計算末期GNP,出的增長率是實際經濟增長率。 在計算經濟增長率時,一般都採用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可比價格計算,扣除了價格波動的因素,扣除了上年度的物價漲幅,這樣統計出來的增長率才會顯得「干凈」,有可信度。 經濟增長率也稱經濟增長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標。

Ⅳ 國內生產總值有什麼含義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2020年4月17日,國新辦就2020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

2020年5月,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後的首場「部長通道」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經濟量化指標,2020年不設GDP增長目標。

(4)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擴展閱讀:

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Ⅳ 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名稱及公式

國內生產總值是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的一個基本內容和核心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其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Ⅵ 1、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稱為 什麼2、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某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稱為什麼

1.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稱為現價GDP,或者說是當年的名義GDP
2.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某一年GDP稱為實際GDP。

Ⅶ 國內生產總值換算(不變價格和當年價格)

可比價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方法:

一是價格指數縮減法:利用價格指數縮減現價增加值價值得到不變價價值。

計算公式是:可比價增加值=現價增加值÷以基期為100的價格指數

二是物量外推法:利用物量指數在基期不變價價值的基礎上外推核算期不變價價值的方法。

計算公式是:核算期不變價增加值=基期不變價增加值×物量指數

三是直接計演算法:利用基期產品單位價格和核算期的產品數回量直接計算不變價產值。

計算公式是:核算期不變價價值=基期產品單位價格×答核算期產品數量細則。

(7)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是把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換算成按某個固定期(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從而使兩個不同時期的價值進行比較時,能夠剔除價格變化的影響,以反映物量變化,反映生產活動成果的實際變動。

在社會經濟工作中,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都是用貨幣額表示的,因而在計算時,有採用什麼價格的問題。為了分析指標的變動情況,不同情況下應分別採用當年價格、可比價格和不變價格。

當年價格,也就是報告期當年的實際價格,如: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商品的零售價格等。用當年價格計算的一些以貨幣表現的物量指標,如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反映當年的實際情況,使國民經濟指標互相銜接,便於考察社會經濟效益,便於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之間進行綜合平衡。 因此,當我們需要反映當年的實際收入情況時就應採用當年價格。

Ⅷ 在下列三種產品中應該計入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是

在下列三種產品中應該計入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是當年生產的機器,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是一定時期內本國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所佔有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

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內外的凈要素收入。計算公式為: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生產稅和進口稅扣除生產、進口補貼(來自國外的凈額)+雇員報酬(來自國外的凈額)+財產收入(來自國外的凈額)。

(8)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擴展閱讀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

Ⅸ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縮寫:GDP)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它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數據。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

含義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Ⅹ 西方經濟學(宏觀)作業-1 1.什麼是「名義國民生產總值」,什麼是「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二者的比例關系說

名義國民生產總值是以當期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國民生產總值是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乘以通貨膨脹率。自己理解,一下為復制。
名義國民生產總值或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指運用當期市場價格計算的總產出。 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或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是指運用某一基期市場價格計算的總產出。
通俗點說,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
二者的關系為:名義GNP或GDP=實際GNP或GDP×通貨膨脹率
實際GNP或GDP=名義GNP或GDP / 通貨膨脹率
消費價格平減指數=名義GNP或GDP/實際GNP或GDP

閱讀全文

與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十萬股票 瀏覽:601
桂林銀行貸款產品 瀏覽:129
支付寶股票型基金是什麼 瀏覽:86
融資約束門檻 瀏覽:795
華電融資 瀏覽:372
唐山港基金持股 瀏覽:608
靈寶貸款 瀏覽:445
存入理財通100元每天收益是多少 瀏覽:621
一心轉債價格 瀏覽:261
消費貸款分期還款計算器 瀏覽:355
陽谷華泰的價格 瀏覽:333
恆峰實業股票 瀏覽:741
為什麼很多價格都是99 瀏覽:136
興業銀行房地產貸款有哪些項目 瀏覽:724
為什麼股票會出現低開 瀏覽:855
無錫理財網 瀏覽:216
股票概率學 瀏覽:651
廣泰公司抵押貸款 瀏覽:576
860日元兌換完人民幣是多少 瀏覽:545
哪裡可以看個股實時資金流向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