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

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

發布時間:2021-07-22 03:26:08

1. 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承擔是不是完全應該由農業企業或農戶來進行

一、農業企業存在一下幾種經營風險: 1. 自然風險 在計劃經濟體制或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農業產業經營最主要的風險是自然風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自然風險作為一種客觀現象依然存在。例如台風、洪水、乾旱、地面下降、嚴寒、酷暑、病蟲害、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等等,都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損失,有的損失還可能是毀滅性的。自然風險有許多是不可知的,也無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預報的,可以通過人的力量來預防,通過增強抗災減災措施來減少損失。當然,也有些自然風險的形成,還可能是人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來生物入侵等。 2.市場風險 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市場風險已凸顯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風險。當前農業的市場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徵:一是主要表現為價格波動。價格波動而形成的市場風險是市場經濟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場經濟,就必然存在價格風險。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特徵相關聯。農產品生產周期長而銷售周期短。產品生產與銷售之間,在時間上的不對稱與分割,必然會產生農產品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由此而產生價格風險,也就成為了農業市場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二是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由於農產品大多是鮮活商品,比較容易腐蝕,其流通過程必須迅速而安全。故農產品銷售需要採取保鮮、特殊運輸等措施,才能保證其順利地進入消費。農產品的流通與工業產品的流通相比,更具專用性和即時性。這些都有可能降低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引發市場風險。三是防範風險具有艱巨性。當前我市的農業仍以小規模的家庭經營為主體,這就使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十分分散,市場信息更加零星。這種局面所帶來的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就有可能導致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從而引發市場風險。小規模的家庭經營,降低了市場效率,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更加處於不利的地位,很難避免市場風險。四是預測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這是農產品生產消費的特殊性決定的。經濟轉型要求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而我們的農業產業結構又比較單一,產品多樣化程度低,很難消化由國際國內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市場風險。尤其是加入wto後,農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就更大了。面對龐大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市場,要對農業的市場風險進行有效的預測,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3.制度風險 制度風險就是制度(或政策)在變革(或實施)過程中,由於其結果的不可預見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出現的幾次波動,實際上就是因制度變革出現問題而形成的風險。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農業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經營制度、流轉制度,農民的財產制度、戶籍制度、就業制度、養老制度,農業的經營制度、投資制度、保險制度等等的創新與變革,都還在不斷的完善之中。許多潛在的制度沖突必然地要被激發出來,從而影響各種市場主體的行為,產生制度風險。二是經營制度不配套。特別是原有的土地經營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先後被打破,而新的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的農 業經營制度新體系尚在建立之中,新體制的各個方面還不配套。由此也就產生了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大量圈佔糧田、農民沒有種田的積極性、農用生產資料價格高漲、各方面搭車亂收費等等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大量發生,制約了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進而也就引發了農業經濟的過渡性波動。三是市場體系不健全。我國的農業市場運行機制正在建立之中。目前的運行機制還很不健全,主要是農業市場主體的缺位,造就了農產品流通機制、農產品價格機制、市場信息傳播及反饋機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這些不僅造就了市場風險,也從多個方面制約了制度變革,進而引發了制度風險。市場風險與制度風險的相互交織,對農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已成為轉型時期農業風險的一大特點。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已是眾所周知的共識。但是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和制度選擇,無疑也要付出成本的,要承擔實施新制度和新結構的風險。這種制度和結構的實施是否可行,關鍵還是要看結構調整帶來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大小。 4.技術風險 技術進步是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大大拓寬了傳統農業生產的范疇,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使得農業的競爭,從資源稟賦優勢的競爭變成了技術優勢的競爭。但是農業的技術進步,帶來的不僅是收益和效率,還有隱藏的風險。農業技術風險是指推進農業技術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產生這種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傳遞形式具有公開性。農業生產一般都是露天作業,具有很強的公開性,生產技術的保密性很差。絕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屬於經驗型,比較容易被人模仿。無度的技術模仿,有可能會使產品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降,使實際收益小於預期收益。這樣的技術傳遞越廣,帶來的技術風險就越大。二是傳遞渠道具有不暢性。在技術市場及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不完善的情況下,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大多隻能以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行。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而產生的信息錯誤,由於傳遞過程中信息失真而產生的信息錯誤,由於道德敗壞行為傳遞錯誤信息等等,從而也就很難免引發技術風險。三是傳遞受體具有差異性。當前的農業技術,多以知識形態而存在。即便是實物形態,如作物品種或牲畜品種等等,也很難直觀地辨別其優劣。這就要求農業技術傳遞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我市的農民以中老年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而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因為接受技術傳遞者的素質不高,難以掌握技術要領,造成部分農民失敗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四是傳遞環境具有制約性。農業技術的推廣對外界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較為嚴格的選擇性。例如,自然條件發生變化而不能滿足其技術要求,則技術的優勢不僅不能顯現,還可能適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損失,其收益可能與預期的相去甚遠。社會經濟環境對技術風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市場需求上。一項技術的推廣是否成功,最終取決於市場的需求。市場需求決定產品的價格和市場規模。當市場需求發生逆轉時,最先進的技術也可能實現不了效益。總的來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農業的技術風險也隨之呈上升趨勢。 5.信貸風險 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必要的信貸支持十分重要。特別是隨著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新項目的開發,新技術的運用,農業借貸資金的規模也會隨之而不斷擴大,從而帶來的信貸風險也會相應地擴大。產生這種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預期成本很難准確預測。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即使是最為穩定的貨幣價格也隨時變動。在農業的信貸活動中,人們對借貸資金未來利率的變動或借貸貨幣匯率的變動,是很難准確地進行預測的。無法准確把握借貸資金的成本,信貸風險發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預期收益很難准確確定。在農業項目的投資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準確的情況,應該是時有發生的。因而對投資項目未來的收益率狀況,也就很難確定。這都有是造成農業信貸風險的基本原因。事實上,農業信貸因客觀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滿著風險,借貸資金規模越大,其風險也會隨之擴大。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上述各種風險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農業的經營風險顯現出更加復雜的局面,更加難以防範。 二、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對策建議: 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進程中,防範農業風險無疑是一項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艱巨和創造性的工作。 1、充分認識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極端重要性。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重要性,是由農業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確定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證,是國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而事實上農業又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它的現代化市場化進程中充滿著經營風險。由於農業產業的特殊性,依靠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難防範農業的經營風險。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我們過去的教訓說明,有效防範農業風險,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負有重大責任,應該發揮主要的作用。為此,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經營風險的防範工作,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創新,盡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經營風險防範新機制,有效地控制農業經營風險的發生,並盡可能地把經營風險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2、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強抗禦自然風險的能力。防範農業的自然風險,可根據自然風險不同的狀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例如,加強城鄉和農田的各種水利基本建設,增強農業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強對台風、暴雨、乾旱、嚴寒、酷暑等災害性氣候的預報工作,以做好防災抗災的准備,控制與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加強對病蟲害、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的檢驗檢查和檢測工作,努力把這類自然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採取最嚴厲的措施,切實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以控制與減少農業經營的自然風險。分類別制定各種自然風險一旦發生後的抗險預案,以盡快控制災情,減少損失,最大限度地維護廣大農民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在抗禦農業自然風險方面,依靠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力量,顯然還不夠,有些方面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方面各級政府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作用,通過行政和財政的有力支持,為農業的現代化市場化構築起一道牢固的抗禦自然風險的防線。 3、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增強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按照種養加結合、工農一體化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基地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與抵禦農業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連接了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產業聯系,改變了農產品的實物形態與銷售方式,有利於防止和分散農產品的市場風險。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農產品專業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現行體制下分散零星的農戶和農業聚集起來,從而架起了千百萬個小型農業經營戶與國際國內大市場聯系的橋梁與中國絡,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發生的市場風險。 4、完善農業發展機制,減少發生制度風險的可能。目前農業所面臨的政策風險,從本質上講是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還沒有到位而誘發的。其主要的問題是農民的市場主體、財產主體的地位沒有確立,更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定。農村原有集體經濟組織的已完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與集體土地的關系,與集體資產的關系,與宅基地的關系等等,有的法律規定不夠清晰,有的有規定但很難操作,在實踐中在許多地方事實上都沒有很好地落實。這方面的制度不明確,不能早日從法律層面解決,農業的經營制度、市場制度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因而必須加快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的步伐,促進農業經營制度、市場機制和產業結構的完善,最終建立起合理高效的農業發展新機制。 5、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放大科技進步的正面效應。形成科技風險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還在於缺乏有效的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民素質不高這兩條。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技推廣體系,以利於構架科研單位與農民與農業的直通橋梁,可以有效地解決誘發技術風險的瓶頸因素。加強農科推廣中國絡的建設,可以從現有的農業的行政管理機關和農業科研院所的改革入手,以中國羅有關科技人員,搭建推廣中國絡。農業技術推廣,要直接面向農業生產經營,解農業發展之難,解農民增收之難。農技推廣中國絡應主要由政府財政供養,免費或基本免費為農民與農業服務。提高農民的素質,是防止與減少技術風險的根本途徑。要象培訓城市工人一樣,高度重視農民的技術培訓。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充分地利用農村的教育資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農民的技術培訓,全面地提高農民的素質。 6、建立農業信貸新機制,減少信貸風險的危害。在農業和金融都在走向國際化市場化的條件下,農業發展遭信貸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減少農業的信貸風險,就必須加快探索建立農業信貸的新機制。這種新機制至少應包括,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盡快恢復農民所有、農民所管、農業所用的機制。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或信貸風險基金,援助因信貸風險而造成發展困難的農業項目。進一步鼓勵與促進工商企業、外資企業投資農業,形成農工結合、農商結合、內外結合的農業投資新機制。進一步鼓勵與支持農民與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獲取更大的農業外的利潤,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產出的平均利潤率。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章斌推薦

2. 農產品價格有哪些因素影響

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
宏觀經濟
「民以食為天」,作為必需的生活保障,農產品一直存在著剛性需求。然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僅僅表現在食用上,飼料使用、酒精、澱粉等工業深加工所佔比重逐步增加。而工業深加工、家禽、家畜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影響,如果在經濟擴張期間,經濟發展帶動總需求,這些行業也紛紛擴張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經濟萎縮期間,需求萎靡不振,行業發展前景黯淡,對農產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經濟發展形勢必然影響到產品供需上來,自然也就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影響。雖然相對與工業品來說,敏感度和力度可能減弱一些,但是在分析農產品價格趨勢的時候,宏觀經濟形勢是不可或缺的一項。
供求變動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供求關系是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在分析價格走勢時分析供求關系是必然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價格未來發展方向。
這里需要關注的就是每個期貨品種對應現貨的產量、庫存、消費及進出口數據,綜合數據就能夠對一段時期內產品的供求狀況產生一個較為准確的判斷。
季節氣候
眾所周知,農產品是通過農作物生產、加工獲得,而農作物生長、收獲情況極大影響最後產量,因此對於農產品來說,季節及氣候變化是較為獨特的影響因素,而且相對與工業品和化工品來說,影響更為巨大。
隨著農業種植的規模化、集中化發展,天氣情況對於農業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天氣因素是人類當前科技水平無法控制的,因此極端天氣出現,勢必影響到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如大豆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種植期、開花期、灌漿期以及收獲期,如果在種植期降水的差別和氣溫的差別變化明顯對豆苗生長影響很大,灌漿期如果乾旱少雨容易造成結莢不實、豆粒不飽滿等情況。因此天氣情況是農產品價格分析必要考慮因素。

3. 農產品價格波動受什麼影響

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能夠有利於選擇農業產業的方向,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益。

在此,我先分析兩個最關鍵的因素!

第一個是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我們知道,任何商品的市場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左右的。供不應求則價格飆升;供過於求則價格直線下跌,甚至滯銷!

這樣的情況,在農產品中蔬果類型中比較常見。如現在正是蔬果價格攀高的時節,因為很多蔬果對於當地來說都是斷檔期,充斥市場的不是冷庫出庫的陳貨,就是他處長距離販運的甚至還是進口的!這樣必然價格高。

隨著溫度升高,夏季來到後,本地蔬果都會出現大量上市的情況,那供過於求的局面立馬來到!相信蔬果價格跳水時日無多,某些單品是否賤價、滯銷還不得而知!

而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主要就是選擇能夠在當地蔬果間隙期上市的品種,或採用大棚等先進種植方式提早蔬果上市的手段!相信前段時間就能有辣椒上市的賺得不少,幾十元一斤的辣椒!還有上百!幾百元一斤的辣椒!這簡直比高端葷菜類都貴,能上市、有量的話財富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是進口的情況。很多農民對這個因素比較忽視或根本看不到!而對於像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糧食類農產品來說,進口的影響可能至關重要!

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在我們認為的地位徘徊,有的甚至跌破生產農戶能夠承受的成本價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出現滯銷壓倉的情況!

我們農村土地面積廣袤,生產這些傳統糧食作物的很多,以前這么多人口要吃掉多少糧食呀!所以農民種糧應該是很靠譜的。

但是,世界這么大,能夠種糧的地方肯定不止我們,全世界都在種著傳統的糧食作物!而且,其他很多國家人口並不多,一些大農場主持有的規模很大的農場能夠種出本國根本消化不了的糧食!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准入已經基本放開,所以,國外廉價優質的農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市場!而且這個趨勢只有增強的可能,除非貿易起了波瀾,否則我國享受世界低價農產品會長時期保持!

看到這個基本因素,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根本無法逆轉這個趨勢,接下來的方向當然是避開這些能夠大宗進口的傳統糧食作物布局!或者改變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方式,例如走生態種養之路,將傳統糧食作物類農產品附加更多市民消費選擇要素!則在有銷量的同時還會有個好價格!

至於其他影響因素,如氣候、病蟲害等,不具有規律性和必然性,一旦發生,也可以分析其在對農產品的供求關繫上是否產生顯性影響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

4. 農產品價格波動太大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1.農業是二、三產業的基礎,農產品價格變動會引發下游產品,尤其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價格的變動,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價格波動,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價格波動;這種波動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在減弱;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
2.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價格波動會引發畜牧業、漁業等產業價格波動,導致整個農產品價格波動,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影響在減弱,但糧食的基礎地位難以改變。穩定和支持糧食生產,就是支持農業,就是支持整個國民經濟。
3.農產品價格變動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價格變動影響程度不同,這對我們產業發展戰略很有啟發:對於影響小的產業是否發展,就應該以資金、技術、市場為核心;對於影響大的產業,是否發展就應該以原料為前提,資金、技術次之。
4.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在對於農產品追加價值的加工業。從此角度看,國家取消農業稅是完全正確的。同時,還必須加大對農業的補貼。
四、控制農產品價格的對策建議

5. 期貨市場對農產品現貨市場價格風險管理不好的影響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基礎,期貨市場的出現又能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目前,現貨商品市場存在的種種缺陷已嚴重影響到期貨市場的正常發展,培育和完善現貨商品市場對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已顯得非常必要。
期貨市場的產生是現貨市場不斷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深化的結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貨交易是從現貨商品的現金交易發展而來的。由於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顯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於這種有限性所帶來的商業危機可能性,共同引發了商品交換中的時間性矛盾和空間性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尖銳與激化,導致了遠期合約交易方式的產生。由於市場范圍的不斷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經常出現價格變動很大的現象,遠期合約交易的雙方經常因為價格的變動而違約,從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最終緩解,是通過商品交易合約的標准化,通過專門交易商品合約的有組織的市場的建立得以完成的。這種有組織的市場就是以交易所為核心的期貨市場。
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數量比例關系。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所存在的數量比例關系狀況,往往決定著整個市場關系的良好狀態。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其價格總量上實際都含著現貨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期貨交易中的基差。這種基差一般要隨著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趨於縮小。在商品期貨交易過程中,基差的變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麼,期貨市場就會由於過分脫離現貨市場基礎而發生性質上的變異,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在期貨市場內部,現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量也要與投機業務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這種比例,便會發生兩種相反的現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對過多,就會降低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使現貨保值業務因為難以找到承擔風險的投機者而不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如果投機者相對過多,就會增大期貨交易中的非理性行為,使套期保值者難以追尋到真實的保值部位,從而降低期貨市場對於現貨市場運行風險的迴避程度。
期貨市場又是通過自己的交易規則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的。如前所述,期貨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現代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市場交易主體的充分自主行為與市場整體的高度組織性是有機地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說,市場當事人在從事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完全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事。然而,這並不表示市場當事人(出市代表、經紀人和場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顧及市場的交易規則而隨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規則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須認真遵守的。例如,期貨市場交易規則中規定,當一種期貨商品的價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上漲或跌落至某一種價位時,為了避免因期貨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求關系過度震盪,交易人士就得暫時停止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當事人便可面對現實,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然後繼續開始新一輪理智的交易。這實際上是把本來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期貨市場不僅減緩了現貨市場運行的沖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現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起到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作用。

6. 農產品價格險優劣勢分析

一、農業企業存在一下幾種經營風險:1.自然風險在計劃經濟體制或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農業產業經營最主要的風險是自然風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自然風險作為一種客觀現象依然存在。例如台風、洪水、乾旱、地面下降、嚴寒、酷暑、病蟲害、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等等,都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損失,有的損失還可能是毀滅性的。自然風險有許多是不可知的,也無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預報的,可以通過人的力量來預防,通過增強抗災減災措施來減少損失。當然,也有些自然風險的形成,還可能是人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來生物入侵等。2.市場風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市場風險已凸顯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風險。當前農業的市場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徵:一是主要表現為價格波動。價格波動而形成的市場風險是市場經濟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場經濟,就必然存在價格風險。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特徵相關聯。農產品生產周期長而銷售周期短。產品生產與銷售之間,在時間上的不對稱與分割,必然會產生農產品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由此而產生價格風險,也就成為了農業市場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二是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由於農產品大多是鮮活商品,比較容易腐蝕,其流通過程必須迅速而安全。故農產品銷售需要採取保鮮、特殊運輸等措施,才能保證其順利地進入消費。農產品的流通與工業產品的流通相比,更具專用性和即時性。這些都有可能降低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引發市場風險。三是防範風險具有艱巨性。當前我市的農業仍以小規模的家庭經營為主體,這就使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十分分散,市場信息更加零星。這種局面所帶來的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就有可能導致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從而引發市場風險。小規模的家庭經營,降低了市場效率,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更加處於不利的地位,很難避免市場風險。四是預測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這是農產品生產消費的特殊性決定的。經濟轉型要求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而我們的農業產業結構又比較單一,產品多樣化程度低,很難消化由國際國內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市場風險。尤其是加入wto後,農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就更大了。面對龐大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市場,要對農業的市場風險進行有效的預測,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3.制度風險制度風險就是制度(或政策)在變革(或實施)過程中,由於其結果的不可預見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出現的幾次波動,實際上就是因制度變革出現問題而形成的風險。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農業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經營制度、流轉制度,農民的財產制度、戶籍制度、就業制度、養老制度,農業的經營制度、投資制度、保險制度等等的創新與變革,都還在不斷的完善之中。許多潛在的制度沖突必然地要被激發出來,從而影響各種市場主體的行為,產生制度風險。二是經營制度不配套。特別是原有的土地經營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先後被打破,而新的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的農業經營制度新體系尚在建立之中,新體制的各個方面還不配套。由此也就產生了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大量圈佔糧田、農民沒有種田的積極性、農用生產資料價格高漲、各方面搭車亂收費等等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大量發生,制約了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進而也就引發了農業經濟的過渡性波動。三是市場體系不健全。我國的農業市場運行機制正在建立之中。目前的運行機制還很不健全,主要是農業市場主體的缺位,造就了農產品流通機制、農產品價格機制、市場信息傳播及反饋機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這些不僅造就了市場風險,也從多個方面制約了制度變革,進而引發了制度風險。市場風險與制度風險的相互交織,對農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已成為轉型時期農業風險的一大特點。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已是眾所周知的共識。但是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和制度選擇,無疑也要付出成本的,要承擔實施新制度和新結構的風險。這種制度和結構的實施是否可行,關鍵還是要看結構調整帶來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大小。4.技術風險技術進步是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大大拓寬了傳統農業生產的范疇,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使得農業的競爭,從資源稟賦優勢的競爭變成了技術優勢的競爭。但是農業的技術進步,帶來的不僅是收益和效率,還有隱藏的風險。農業技術風險是指推進農業技術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產生這種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傳遞形式具有公開性。農業生產一般都是露天作業,具有很強的公開性,生產技術的保密性很差。絕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屬於經驗型,比較容易被人模仿。無度的技術模仿,有可能會使產品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降,使實際收益小於預期收益。這樣的技術傳遞越廣,帶來的技術風險就越大。二是傳遞渠道具有不暢性。在技術市場及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不完善的情況下,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大多隻能以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行。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而產生的信息錯誤,由於傳遞過程中信息失真而產生的信息錯誤,由於道德敗壞行為傳遞錯誤信息等等,從而也就很難免引發技術風險。三是傳遞受體具有差異性。當前的農業技術,多以知識形態而存在。即便是實物形態,如作物品種或牲畜品種等等,也很難直觀地辨別其優劣。這就要求農業技術傳遞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我市的農民以中老年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而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因為接受技術傳遞者的素質不高,難以掌握技術要領,造成部分農民失敗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四是傳遞環境具有制約性。農業技術的推廣對外界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較為嚴格的選擇性。例如,自然條件發生變化而不能滿足其技術要求,則技術的優勢不僅不能顯現,還可能適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損失,其收益可能與預期的相去甚遠。社會經濟環境對技術風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市場需求上。一項技術的推廣是否成功,最終取決於市場的需求。市場需求決定產品的價格和市場規模。當市場需求發生逆轉時,最先進的技術也可能實現不了效益。總的來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農業的技術風險也隨之呈上升趨勢。5.信貸風險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必要的信貸支持十分重要。特別是隨著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新項目的開發,新技術的運用,農業借貸資金的規模也會隨之而不斷擴大,從而帶來的信貸風險也會相應地擴大。產生這種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預期成本很難准確預測。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即使是最為穩定的貨幣價格也隨時變動。在農業的信貸活動中,人們對借貸資金未來利率的變動或借貸貨幣匯率的變動,是很難准確地進行預測的。無法准確把握借貸資金的成本,信貸風險發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預期收益很難准確確定。在農業項目的投資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準確的情況,應該是時有發生的。因而對投資項目未來的收益率狀況,也就很難確定。這都有是造成農業信貸風險的基本原因。事實上,農業信貸因客觀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滿著風險,借貸資金規模越大,其風險也會隨之擴大。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上述各種風險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農業的經營風險顯現出更加復雜的局面,更加難以防範。二、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對策建議:在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進程中,防範農業風險無疑是一項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艱巨和創造性的工作。1、充分認識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極端重要性。防範農業經營風險的重要性,是由農業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確定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證,是國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而事實上農業又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它的現代化市場化進程中充滿著經營風險。由於農業產業的特殊性,依靠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難防範農業的經營風險。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我們過去的教訓說明,有效防範農業風險,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負有重大責任,應該發揮主要的作用。為此,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經營風險的防範工作,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創新,盡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經營風險防範新機制,有效地控制農業經營風險的發生,並盡可能地把經營風險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2、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強抗禦自然風險的能力。防範農業的自然風險,可根據自然風險不同的狀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例如,加強城鄉和農田的各種水利基本建設,增強農業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強對台風、暴雨、乾旱、嚴寒、酷暑等災害性氣候的預報工作,以做好防災抗災的准備,控制與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加強對病蟲害、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的檢驗檢查和檢測工作,努力把這類自然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採取最嚴厲的措施,切實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以控制與減少農業經營的自然風險。分類別制定各種自然風險一旦發生後的抗險預案,以盡快控制災情,減少損失,最大限度地維護廣大農民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在抗禦農業自然風險方面,依靠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力量,顯然還不夠,有些方面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方面各級政府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作用,通過行政和財政的有力支持,為農業的現代化市場化構築起一道牢固的抗禦自然風險的防線。3、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增強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按照種養加結合、工農一體化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基地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與抵禦農業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連接了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產業聯系,改變了農產品的實物形態與銷售方式,有利於防止和分散農產品的市場風險。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農產品專業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現行體制下分散零星的農戶和農業聚集起來,從而架起了千百萬個小型農業經營戶與國際國內大市場聯系的橋梁與中國絡,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發生的市場風險。4、完善農業發展機制,減少發生制度風險的可能。目前農業所面臨的政策風險,從本質上講是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還沒有到位而誘發的。其主要的問題是農民的市場主體、財產主體的地位沒有確立,更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定。農村原有集體經濟組織的已完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與集體土地的關系,與集體資產的關系,與宅基地的關系等等,有的法律規定不夠清晰,有的有規定但很難操作,在實踐中在許多地方事實上都沒有很好地落實。這方面的制度不明確,不能早日從法律層面解決,農業的經營制度、市場制度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因而必須加快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的步伐,促進農業經營制度、市場機制和產業結構的完善,最終建立起合理高效的農業發展新機制。5、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放大科技進步的正面效應。形成科技風險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還在於缺乏有效的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民素質不高這兩條。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技推廣體系,以利於構架科研單位與農民與農業的直通橋梁,可以有效地解決誘發技術風險的瓶頸因素。加強農科推廣中國絡的建設,可以從現有的農業的行政管理機關和農業科研院所的改革入手,以中國羅有關科技人員,搭建推廣中國絡。農業技術推廣,要直接面向農業生產經營,解農業發展之難,解農民增收之難。農技推廣中國絡應主要由政府財政供養,免費或基本免費為農民與農業服務。提高農民的素質,是防止與減少技術風險的根本途徑。要象培訓城市工人一樣,高度重視農民的技術培訓。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充分地利用農村的教育資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農民的技術培訓,全面地提高農民的素質。6、建立農業信貸新機制,減少信貸風險的危害。在農業和金融都在走向國際化市場化的條件下,農業發展遭信貸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減少農業的信貸風險,就必須加快探索建立農業信貸的新機制。這種新機制至少應包括,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盡快恢復農民所有、農民所管、農業所用的機制。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或信貸風險基金,援助因信貸風險而造成發展困難的農業項目。進一步鼓勵與促進工商企業、外資企業投資農業,形成農工結合、農商結合、內外結合的農業投資新機制。進一步鼓勵與支持農民與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獲取更大的農業外的利潤,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產出的平均利潤率。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章斌推薦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現象的原因是什麼農民/相關方面能否通過農產品期貨等金融工具來緩解該問題為什麼

黃金等大宗商品近日上漲

8. 農產品的特殊經營風險是什麼

一是自然風險。如果是非設施栽培,氣候條件、自然災害對農產品生產經營有很大的風險。
二是市場風險。由於目前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夠健全,市場信息部對稱,階段性、品種性、區域性供求失衡現象時有發生,特別對不宜長時間保存的鮮活產品,有一定的價格波動風險。
三是政策風險。農產品是戰略物資,盡管目前市場已經放開,但大宗農產品由於涉及到城鄉居民消費,當市場失靈,或者由於特殊請康出現供求問題時,政府也會進行適當干預。如綠豆、大蒜價格畸高時都曾遭到政府幹預,食用油價格波動時有關企業也曾被發改委約談。

9. 影響到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有哪些

用經濟的專業術語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是現在中國的情況不同了:首先按常規來說是農產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的,供過於求則價格會下降,供小於求,價格會上升(物依稀為貴)。這就是商家炒作的根據,我國的每年的農產品基本上產量都是持上升的趨勢的,但是為什麼這幾年的部分農產品價格卻天上地下的呢?這就是炒農產品,中國的房市被打壓了,股市被控制了,作為中國還不健全的投資環境,就開始炒農產品。什麼是莊家,股票莊家就是讓哪知股票漲價毫無疑問第二天就會漲停。農產品他們找一些產量小的易於控制的,舉個例子蒜你狠去年的價格是10元零售價,今年是兩元。去年專家守在金鄉的村裡收購囤積讓大蒜根本就就不了市場,不漲那就怪了。去年的影響,今年的大蒜產量猛漲,不易於控制,他們就會控制別的產品。。。。。沒辦法 我們斗不過莊家的。只有國家才可以

10. 農產品價格風險來自哪些方面

首先和其他投資一樣 可能來自於判斷失誤
其次它有杠桿 如果你使用的資金比較大 風險也會相對加大不過他的杠桿比期貨 和黃金的風險要小的多
相比股票 它採取T+0 和雙向交易 因此相對靈活 比股票和風險 小
賺錢效應要好的多

閱讀全文

與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島外匯交易培訓 瀏覽:699
黃金價格4月3日 瀏覽:735
什麼貸款軟體可以當天放款 瀏覽:748
匯添富科創解凍資金好久到賬 瀏覽:546
股票知識知乎 瀏覽:813
北京專業珠寶翡翠小企業貸款2016 瀏覽:935
富國中證指數分級基金凈值 瀏覽:196
通過c輪融資 瀏覽: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穩健 瀏覽:286
融資平台融資模式 瀏覽:321
中國黃金集團投資公司 瀏覽:937
如何把握股票時間和價格關系 瀏覽:459
燃油價格和PTA有關聯嗎 瀏覽:958
銀融國際融資公司 瀏覽:966
2019年5月22日紙黃金價格 瀏覽:478
後門融資假說 瀏覽:367
中國銀行理財很低 瀏覽: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夥企業 瀏覽:683
金易國際期貨平台 瀏覽:397
做醫葯理財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