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醫葯中間體方面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發展前景仍被看好,」這是記者在日前召開的2006年第二屆醫葯中間體研發進展及市場前景研討會上從與會專家口中得知的信息。 近日,包括SFDA信息中心王普善研究員,中國葯科大學廖清江教授、SFDA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陶劍虹副所長等專家和來自國內70多位醫葯中間體行業的專業人員共同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專家觀點一:隨市場走強 會上,專家們透露了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2005年1~12月,我國化學原料葯工業總產值達到1162.77億元,同比增長33.51%;利潤額67.8億元,同比增長27.5%;尤其是出口額,達到了79.03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達27.55%。 從這些經濟指標來看,醫葯產業依然保持著相當明顯的增勢。專家們認為,醫葯市場的前景看好,必將推動上游醫葯中間體的走強。 常規下,葯品生產需要的中間體原來大多由醫葯企業自行生產。但近幾年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一些醫葯中間體生產逐漸從醫葯企業生產中分離出來,而轉交給化工企業生產。從國際范圍來看,醫葯中間體目前已成為國際化工界的一大產業。 在我國,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投資規模不大,基本在數百萬到一兩千萬元之間。由於醫葯中間體生產利潤高於一般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又基本相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小型化工企業加入醫葯中間體的生產行列中;生產中間體的利潤率比原料葯偏低,而原料葯與中間體生產過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業不僅生產中間體,也開始向原料葯延伸。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醫葯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能夠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於我國資源比較豐富,原材料價格較低,目前有許多中間體實現了大量出口。 相對於原料葯及制劑,醫葯中間體的出口受到進口國的限制要少得多,而且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制葯公司從節省生產成本與環保要求的層面考慮,將其醫葯中間體的生產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或者多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質量可靠的醫葯中間體。這都給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帶來了極好的商機。專家認為,由於多年累積的技術優勢和未來醫葯市場的巨大需求,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蘊蓄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對環保日益重視,環保成本對中間體生產行業來說將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難題。 專家觀點二:選擇優勢品種 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產品鏈上,中、上游基礎原料葯的中間體產品由於應用領域較廣泛,占據了整個鏈條的優勢地位,因此得到了較快速的發展,也在市場上備受矚目。 然而,我國醫葯中間體產品出口也遭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特別是印度。印度在醫葯產業上飛速崛起,如今與我國形成了競爭與共生的關系。事實證明,在我國醫葯中間體主要的出口地區歐盟、北美、中東、東南亞等,來自印度的沖擊不容小視。 由此,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必須調整出口策略。專家們認為,選擇有競爭力的中間體品種或將是一個有效的突破口。 具體品種來看,磺胺類、四環素類、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國較早走出去的品種。隨著時間推移,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發展迅速,從目前部分品種佔全球的主要產銷份額可見我們的優勢。如VC、青黴素、對乙醯胺基酚、撲熱息痛、檸檬酸等佔了全球60%以上的份額,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為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品種類。在產品分類上,抗感染葯、維生素、解熱鎮痛葯、氨基酸等是我國出口型原料葯系列,佔全部原料葯出口總量的90%以上,相應的中間體國內需求量也較大。 專家們還提醒相關的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隨著形勢的推移,醫葯中間體的研究和生產也要有所調整。專家們認為,疾病譜的變化將造就醫葯市場新的領域,相應的醫葯中間體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帶來了新的機遇。研討會上,專家們推測:2010年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絕經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礙、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竇炎、偏頭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這必將迎來相關葯物中間體需求的增加。 專家觀點三:出口結構要升級 專家們還指出,盡管我國醫葯中間體產業面臨走強的趨勢,但也要看到,在葯品產業的金字塔形價值排布來看,醫葯中間體利潤處於塔底,甚至低於大宗原料葯。 而事實上,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自身也存在如產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渠道建立不暢、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電煤運和化工原材料的漲價、環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醫葯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外因,其國際市場優勢競爭力漸漸受到威脅。 專家指出,國內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把握缺乏經驗,對貿易國(區域)醫葯市場、政策、貿易規則亦缺乏系統研究,以致中間體出口的綜合質量並不高。因此,專家提出,必須改變國內中間體的出口結構,產業自身建設及生產軟體建設亟待加強,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認證的企業和產品。 專家觀點四: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 專家指出,即使對於利潤相對較好的企業,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樹立自有品牌,增強技術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應是考慮之中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國內醫葯中間體行業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已經對「大路貨」失去了興趣,皆認為即使行情出現好轉,其盈利水平也不會太高,所以,各種所謂的特色原料葯才會大受追捧,企業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轉產。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葯的需求比較有限,一旦市場供應量激增,價格波動極大,中間體生產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將是巨大的。因此,企業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風,而是尋找到維持企業利潤「長青」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盡管國內中間體生產和出口的主力軍是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三資企業近年來也得到快速成長,但整體來看,中間體生產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實力有限,行業競爭激烈但處於無序狀態。
『貳』 醫葯中間體行業的發展趨勢
市場上新型葯物產量有限,造成醫葯中間體新產品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傳統產品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醫葯中間體行業利潤迅速下降。為此建議:①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向上延伸將自己使用的主要原料轉為自行生產,如生產氨噻肟酸的主要原料乙醯乙酸乙酯、生產2-氨甲基呋喃乙酸的乙醯呋喃(或呋喃、糠醛)、生產三嗪環的甲基肼等。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對於一些特殊原料,可以起到避免關鍵原料壟斷的作用。向下延伸即將醫葯中間體直接合成原料葯,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將產品直接銷售給制葯公司。但向下游延伸投資較大,同時對生產技術要求較高,還要與原料葯的使用廠家保持良好的關系。②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如河北金通公司的三嗪環,山東金城的氨噻肟酸,石家莊柏奇的呋喃銨鹽,浙江橫店的四氮唑乙酸,撫順美強的AE-活性酯等特色品牌產品,業內影響力較大。③改進技術,節約成本醫葯中間體工藝路線長,反應步驟多,溶劑使用量大,技術改進潛力較大。例如可使用價值較低的原料代替價值較高的原料,如在氨噻肟酸生產中使用液氯代替液溴、在三嗪環生產中使用硫氰酸銨代替硫氰酸鉀(鈉)等;使用單一溶劑代替反應過程中的不同溶劑,對酯類產品水解生成的醇進行回收等。
國內醫葯中間體行業現已進入成熟期,早期幾名技術工人就可以建工盈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也不會出現類似氨噻肟酸一個基本中間體供應十幾種葯物生產的局面。隨著醫葯行業的發展,會不斷出現對醫葯中間體的新的需求,如氨曲南類中間體需求量逐漸增大。但這些新產品還未形成較大的市場需求,當前國內需求量比較大的醫葯中間體品種還是以氨噻肟酸、去甲氨噻肟酸及其衍生物等傳統系列產品為主。新上項目的企業應慎重考慮,在擁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力量及與制葯企業保持著良好關系的前提下,合理把握介入時機;此外,應對國內外同行及上下游的動態有很好的了解,未雨綢繆,佔領市場先機。
『叄』 化工中間體最新供應信息,化工中間體批發價格是多少
精細化品農葯、染料、塗料、顏料、試劑高純物、信息用化品、食品飼料添加劑、粘合劑、催化劑名種助劑、化葯品用化品、高聚合物功能高等11類產11類精細化品原料間體統稱化工間體
化工間體種類知樓主指具體哪類
精細化工農葯醫葯間體二氟乙酸乙酯(DFEAc)用途用於醫葯、農葯間體環化、氧化及鹵化反應催化劑
其精細化用品全氟烷基硫醇系列用於合橡膠產用作聚合調節劑及硫化調節劑用橡膠助劑、醫葯、染料、農葯產作表面性劑樹脂穩定劑、間體等
網站精細化面信息樓主參考
信息轉自 阜新恆通氟化網
『肆』 醫葯中間體的利潤很高嗎
只能說賣價比較貴,比起製造的原料。但是對於我們公司而言,也只是剛剛維持運行而已。我深深的覺得那些做制劑的才是真賺錢的……好吧……也許是我不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