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因素可以導致外匯儲備下跌
外匯儲備相當於國家的「第二個國庫」,它的數量增減的意義和動作自然不容忽視。那麼,外匯儲備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人說是對外貿易得來的,這話沒錯,但是有些過於籠統。所以小白依然用例子來解釋吧。小白開了一家外貿公司,專門對外出口衣服,其中有一筆訂單賺了100萬美元。小白高興壞了,可是這美元在國內不能用啊,必須要換成人民幣。於是小白跑去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以1:6的匯率(為方便計算,下同)換成了600萬人民幣。可是中國銀行也不能留著這些美元過活啊,這時另一名角——外匯占款登場了。外匯占款簡單說是央行投放貨幣的工具之一,原理說白了就是收回多少外匯,就要向國內相應地投放多少本幣。這么一來,中行手中的100萬美元幸運地被央行「收」走了。而央行在投放完貨幣後便開始拿著這些美元去國際市場上投資、進口大宗商品等等。
這就是外匯儲備的「身世」。不過,外匯儲備中並不全都是美元,它是一攬子貨幣,其中包括歐元、日元等等,而且外儲中還有一部分是以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形式存在的。總之,外儲有兩大部分:貴金屬和外幣現鈔。
回到問題,外匯儲備下降了,意味著啥?的確,從去年年中算起,到現在,外儲波動確實挺大,從3.2萬億直降到今年1月跌破1萬億,然後重新回升到現在的3.1萬億左右。同樣,外匯儲備的下降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自媒體拿外儲下降來做文章,說什麼用國人的血汗錢買美國國債,借錢給美國人用、21世紀的廣場協議等等陰謀論。在此,小白先說明,這些都是片面的,至於為何下降?其中又意味著什麼?待小白娓娓道來:
1、維持匯率穩定。中國拿巨額外儲購國外政府債是有原因的。重要的一方面是穩定人民幣幣值。剛剛小白說了,外匯是由對外貿易順差得來的,隨著多餘的外幣在本國越來越多,就會造成輸入型通脹。因此,適當地購買美債,也是消化多餘外幣,緩解通脹的方法之一。
2、外匯占款增加。外匯占款的定義是一國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到本國貨幣的那部分。那用什麼收購呢?人民幣是非自由貨幣,那就只能動用外儲了。舉個栗子,央行用1000億美元收購了等值的外匯資產,那麼向國內市場投放6000億人民幣。需要說明的是,外匯占款也是資金流的重要風向標,目前外匯占款在連降22個月後,首次回升至21.5萬億左右。這說明熱錢湧入國內的壓力正在減少,人民幣開始堅挺,外貿開始改善。
3、大宗商品漲價。目前,我國的石油、糧食,稀土等戰略資源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而在國際上買東西則必定需要用美元。這時外儲的作用又來了,就相當於國家用外幣賬戶去國外買東西,然後咱們用人民幣去購買國家進口來的東西。顯然,大宗商品漲價了,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外儲來進口啦!
4、購美債。大量購買美債是有原因的。雖說美帝有時主動讓美元貶值導致外儲縮水是非常不要臉的,可是,這巨額的外儲找哪投資呢?這就好比你有1萬億人民幣,我估計哪怕你一天花1億你都要二三十年,所以你必定要找一個地方投資。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換成是外儲也是一樣。美債的信用擔保還是有保證的,盡管收益並不高,但也是當前巨額外儲資產最好的投資辦法。這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如果增持美債的話,外儲就會下降。至於為何,請參照第1點。
5、貿易逆差。顯然這算是最直接的原因吧!進口大於出口,流出的外幣大於流進的外幣,自然而然外儲就下降了。不過,外儲也分為資本賬戶和經常性賬戶,如果逆差上升(經常性賬戶余額減少)的幅度大於外匯投資收益增加(資本賬戶余額增加),則外儲總體還是減少的,反之則增加。
2. 中國目前連續減少外匯儲備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外匯儲備是一個復國家經制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
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九年貴金屬從業分析操作經驗,對這個市場非常了解,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教我,最後送你十六字真言:現金為皇,順勢為王,點位為相,止損至聖.如果你要操作交易外匯的話,那麼你可以下載一個模擬,操作外匯產品投資理財。
3. 什麼情況下外匯儲備會減少
什麼減少,是問貶值嗎,一般情況下,外匯貶值,外匯匯率下跌的,外匯儲備會縮水,購買力下降。如果國家外匯儲備過多,會減少一些的,此外,如果和某個國家發生貿易摩擦的話,也會減少該種外匯儲備。
4. 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有哪些
貿易全球化 貿易貨幣本幣化,外匯貯備作用降低。外匯儲備就是用來進口結算的。
利用外匯儲備進行投資購買技術 產品 設備。提高外匯利用率有利於經濟發展。
貿易貨幣本幣化貿易成本會降低很多。
5. 國際收支逆差引起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
不同的經濟學派,對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解釋。1、貨幣主義分析貨幣主義者認為,逆差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貨幣需求增量小於國內信用水平增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過度貨幣需求應由外匯順差彌補,而過度國內信用創造反映為赤字。如果貨幣需求不變,則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完全反映為外匯儲備的變化。前者過量對產出和就業的長期影響完全為外匯儲備的流失所抵償。在固定匯率制和存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獨立於國內信貸政策。正是外匯儲備的變化而非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彌補了國內貨幣需求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差額,這就是貨幣主義關於補償的原理,即當貨幣需求不變,減少外匯儲備,必然提高國內信貸水平。貨幣主義者還認為,超過貨幣需求的超額貨幣供給有四條出路:購買國內、國外實物資產,購買國內、國外金融資產。其中只有購買國內實物資產的部分後果,即提高產出,可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而其餘各種途徑都將導致國際收支的惡化。總之,從整體上看,超額貨幣供給是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2、結構主義分析結構主義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產生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出口產品的不利因素。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初級產品,收入需求彈性很低,價格彈性也很低。實際上,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一直在不斷惡化。二是不利的銷售市場。市場經濟的緩慢增長幅度制約了初級產品的出口增長。三是低效率造成的過高出口成本,影響了出口利潤。3、國內吸收論國內吸收論(Domestic Absorption)認為凱恩斯的收入支出公式解釋了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在封閉經濟中,超額需求將產生通貨膨脹;而在開放經濟中,則將導致國際收支逆差。上述理論對逆差原因的解釋相互之間有著一定聯系:貨幣主義和吸收理論並不沖突;結構因素可以解釋產出低吸收高的吸收理論;貨幣主義只是強調國內信貸水平,並把它作為外生變數,而並未解釋產生超額國內信貸發行的原因,而結構主義和吸收理論對此進行了補充;超發行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滿足名義需求增長而又不引起國際收支問題的經濟能力將根據結構因素發生變化。從實際情況看,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外因;外因包括世界石油價格上漲,貿易條件惡化以及實際利率的上升。內因包括部分由國內信貸超發行支持的財政赤字,一方面直接增加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在不同時採取貶值措施的情況下,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引起貨幣升值。
6. 為什麼外匯減少,本國的貨幣存量就會減少,利率就會上升
拿中國來說吧,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的規定,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留或者賣給經營結匯、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境內機構、境內個人向境外直接投資或者從事境外有價證券、衍生產品發行、交易,應當按照國務院外匯管理部門的規定辦理登記。國家規定需要事先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或者備案的,應當在外匯登記前辦理批准或者備案手續。
按照上述規定,經常項目外匯持有者很難將外匯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例如大陸居民目前尚不能投資外國股票),會將大部分外匯轉化成本國貨幣在本國市場上流通。導致的結果就是本國貨幣存量隨著經常項目外匯收入變動,所以外匯減少,本幣也就減少,外匯增加,本幣也就增加,這就是我國輸入性通脹的由來,就是說出口在收入外匯的同時,也給本國製造了通脹。
外匯減少的原因就是出口萎縮,出口萎縮的表面原因就是本幣升值,因為本幣升值導致按照外幣計價本國的商品價格提高了,這樣本國商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從而導致出口萎縮。
下面說說利率的問題
利率是貨幣的價值體現,市場上貨幣少了,相對價值就會提高,導致利率上升。
下面再談資本項目流入流出的問題
因為本國利率提高,借貸困難,企業難以發展,所以資本的逐利性會使資本去更容易獲得利潤的地方,而且匯率提高了,本幣去國外投資看起來也更劃算,這樣就導致本國產業競爭力喪失,導致產業空心化,產業升級乏力。
外國資本流入則是熱錢的體現,熱錢就是來投機的,來本國可以坐享本幣升值和高利息的好處。一旦熱錢獲利外流,將對本國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么來的,所以我國資本項目不敢放開,原因就在這。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
7. 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據介紹,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那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原因是什麼?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央行公布11月我國外匯儲備數據,規模為3.05萬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降幅為2.2%。最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儲備一直都在降降降,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不少人都去把人民幣兌換為美元謀求升值。而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外儲從2000年開始「野蠻生長」,從1600多億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近4萬億美元。其中,2014年6月最高,達39932.13億美元。
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
外匯儲備下降有三個原因
第一:和全球總體局勢有很大關系。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走強非美貨幣集體大幅回落,人民幣也在影響范圍內。特殊性在於人民幣處於國際化的過渡階段,為了防止大幅下跌引起的恐慌性拋盤,所以央行必須要動用外儲去穩定人民幣匯率。
第二:和出口的貿易順差有關。由於受到全球消費疲軟的影響,出口創匯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增加量在縮減。
第三:國家支持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如「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對外投資的結算用人民幣而比較少用美金,美元儲備自然就會下降。
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外儲下降是消化,是好事
2014年外儲將近4萬億美元時,大家討論的是外匯儲備「太多了」;現在將要臨界3萬億美元,是對過去擔憂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因為人民幣貶值,所以恐慌性比較大,大家覺得負效應比較凸出。
如果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看,一般一個國家能夠應付3-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那麼外儲就夠了。但現在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都跟傳統教科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流動過剩的局面是歷史新變局。
但很難說破3萬億美元就是驚險的,很難界定。如果按目前的市場環境,破3萬億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直線下降的情況會被打破,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所改變。2017年將繼續有增也有降,也會有新的情況出現。
8. 外匯儲備減少背後原因是什麼
估值變化
外匯干預
外匯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