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國企為什麼不給老百姓股票

國企為什麼不給老百姓股票

發布時間:2021-07-14 19:40:31

1. 為什麼國企是壟斷企業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壟斷企業!用通俗易懂的話就是一個企業可以隨意控制一個行業的價格高低!從而控制民生,控制政壇!用專業術語就是一個企業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作為壟斷的情形之一。」以上觀點給我們以重要啟示。「壟斷」並非指控制力,而指利用控制地位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從國內外的實際情況看,最常見的是利用控制地位,操縱市場價格,從中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我國在關鍵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雖對市場有控制力,但無定價權。油,氣,水,電,運等都是由發改委徵求群眾意見後定價的。人民政府首先考慮的當然不是企業利潤有多高,而是人民的承受能力。所以,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把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稱作「壟斷行業」「壟斷企業」是既不符合壟斷法理,又不符合實際的。我國的國企本身不可以定價格,必須由國家物價局定價,還必須通過民眾的聽證會!國企是由國家和人民控制的,那麼國企怎麼可能是壟斷企業?而恰恰相反私企才會成為壟斷企業!比如今年豬肉的大幅漲價,物價局不能定價,人民群眾也不能左右,說好聽是市場定價,難道真的全是豬瘟的原因?沒有私有大資本在囤積居奇?所以記住一點壟斷企業首先要是私有資本!

2. 為什麼國有企業搞不好

跟20世紀四五十年代只有蘇聯計劃經濟經歷這樣一個「阿炳的故事」的局面相比,關於國有經濟的經歷到今天至少已有120多個國家這樣的大樣本。它們從整體 上放棄國有經濟,代之以更全面的私有經濟,而且轉變後業績也明顯改善。特別是,這些國家的制度也千差萬別,沒有哪種制度被證明可讓國有企業運作得好,這當 然以最有力的實證否定了當年的「國營」、「國有」理念。 角度來對其做一種解釋,並看清楚國有企業的某些弊病。國有企業運作得不好的原因在於:國有企業帶來的道德風險最高,對公民權益保護制度的要求也最高。 為便於比較和理解,我們來看看不同類的企業。最原始的企業形式可能是夫妻店,既是經營者 又是所有者。這里當然沒有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導致的效率損失,因為「花自己的錢最心疼」,你不用為武大郎擔心他會對自己的錢不負責任。 如果換成是由十個、幾十個熟人朋友參股的合夥企業,這時所有權與經營權開始有所分離,主 管企業的經理有可能會「花別人的錢不心疼」了,這就有道德風險了。但效率損失可能還不太嚴重,因為畢竟委託人和代理人的距離比較近,可以有時間就去盯一 盯。即使發生糾紛,通過合同法等簡單的法律安排即可解決。 再上升到類似「深發展」那樣的公眾公司,可能有上百萬個分散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股東, 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得非常遠,這時公司的管理層真的可能完全「花別人的錢不心疼」了,甚至還可能讓某些「特殊」股東或經理直接、間接地掏空公司資產。為了 避免這種道德風險,我們就需要一系列制度措施,比如董事會、股東大會、證監會、法院、立法機構,還有審計、律師、券商、媒體等各種各樣的管理、監督、執 法、司法、中介機構,目的是為了迫使公司管理層「即使花別人的錢也心疼」。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即使在美國,也會出現安然、世界通信之類的丑聞。這裡面的 的制度架構還很難促成其「即使花別人的錢也心疼」的境界。 那麼,國有企業呢?我們不妨把國有經濟看成一個「超級公司」,是全國人均一份的公司,各 家國有企業都是其下的分公司,議會(全國人大)相當於它的董事會,總統(國家主席)相當於它的總經理。這個「超級公司」是股權最分散而且最均勻分散的方 式,股東數量最多(在中國有13億),「委託–代理」關系當然也最極端。所有權(老百姓)和經營權(國企老總)間的距離最遠,其道德風險和效益損失與「深 統),否則一層扣一層的「委託–代理」關系鏈就斷了,會使花錢的人跟出錢的人毫無關系、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委託關系,「心疼」就無從談起了。 實際上,搞好國企這個「超級公司」比一般的上市公司還要難得多,因為老百姓無法把這個 「超級公司」的股份賣掉、無法用腳投票(雖然人們可以選擇移民國外,等於自動放棄股權),通常的市場壓力(如敵意收購、並購重組)對這個公司也不能起作 用。另外,這個「超級公司」的管理層還掌握著執法機構和法院。 從夫妻店到合夥制企業、到上市公司、再到國企「超級公司」,每上升一層道德風險就會大大 增加,其對制度的要求就又增加一個或幾個數量級,對權力制衡的要求就越高,否則腐敗會多得不可收拾。正因為連股市發展都這么難,道德風險如此高的國有經濟 在哪個國家都搞不好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制度機制越不發達的國家(比如沒有民選的政府),就越不能搞國有企業,如果搞腐敗和貪污就會無處不有,代理成本和 利益扭曲就會出奇的高。在制度機制不發達的國家,最合適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傳統的夫妻店和合夥企業。但是,實際的歷史經驗卻是:越不發達的國家,在1980 年之前反而越是去做國有經濟,由此而增加的腐敗和貪污機會使它們反倒更落後於那些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國家。另一方面,人口越多的國家越不適合搞國有企

3. 為什麼股市狂跌,要老百姓買單國企那麼有錢...

國有企業和一些牛B企業虧損了,會叫囂的。會和政府講條件的。
我們這些小散的利益沒有人真正去關注的。我們說的話也不好使。
其他事情還不是如此,所以任人魚肉的散戶只能自救了。
然後官方給你個說法: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意思就是告訴你,你虧錢活該,告訴你有風險了!
殊不知,在大跌之前,這些狗卵子早就把資金偷偷撤離了。
然後就看著散戶去給他們站崗放哨。 有哪個國家的股市跌成這個德行?我就不懂了。

4. 為什麼說國企會站在老百姓的對立面

國企靠特權獲得很多的利益,私企當然不滿,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

5. 為什麼歷史上國營企業不分紅利給老百姓呢

分紅也沒啥意思
分股,上市公司股本增加
分紅股本攤薄

強烈建議拿 年度利潤分紅
不要在欺騙老百姓了

6. 你覺得把國企的股票分給每個老百姓可行嗎有可能實現嗎

當然是可行而且是好事。但是一般百姓高興和願意的事,基本都成不了現實。

夢夢就可以了,快醒來吧,兄弟。

7. 中國的股市是為了向股民圈錢而設立的,對嗎

最初好像是為了救國企的,是為了國企而出生。現在好像還是為了國企的,不過現在國企圈的錢越多則越窮。為什麼呢?錢——全部進行了私人的腰包了。
國企的效益不怎麼好的。比如石油石化兩個巨頭。營業收入特別的多(到網上找找吧),進了世界500強了,還喊窮。錢哪裡去了呢。都變成福利了。別以為是工人的福利了哦,是高管的。
10幾年前我就聽朋友說,石化公司的總經理呀,一個月的應酬開銷就在30萬RMB左右,一年就有400萬左右。(他們10年前的一個月的應酬開銷,我們即使不用10年也要8年才能賺到吧)。其他小經理呢。算個百分之一吧,如果這百分之一給在深圳東莞工廠打工的工人呢,還算是有一點錢,為什麼呢。深圳東莞的工廠工資標准就是法律規定的最低標准(深圳:1320元/月;東莞1100元/月。)——有些工廠還沒有呢。
現在看看那些國企,有那一個不是在銀行貸了幾百億幾百億的錢,有哪一個會還的。最後呢!怎麼辦呢。原來呀,我們的老百姓呀,現在很有錢了,至少來說都經過了10年20年的發展嘛。在民間搞一點錢也不過份嘛。於是:STOCK就出來了。這個STOCK是什麼呢?在英文裡面可不單單是「股票」的意思,還有「庫存」的意思。現在呢就要把我的「STOCK 賣出去」,也要把你們的「STOCK拿出來」。
為此還要建立一個「市MARKET場」,這還有幾個功能:1、增加一點稅收,這點大家都知道了,現在的稅收總額度是15年前的80倍(比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加名稅,現在還有新的稅種就要出台了)。2、增加社會的就業率,建立了很多的證券公司,XX公司等等,但這不表示你的就業機率就會大一點,現實上你還是很難找到工作滴。3、這是真正的,盤活經濟。整個市場一遍繁榮,,盡管你們和我們還是窮一點。
現在的結果呢,國企是圈到了錢,不單止國企,包括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圈到了。如果不是國企呢,則要小心了,三年不賺錢,你就退市,這種民企太多了,你可以在網上去找。如果是國企虧了10年8年呢,是不會讓退市的,比如銀廣廈(000557)都虧了10幾20年了,還在掛著牌呢。
唉,不說了,現在你知道中國的股市是為什麼而設立的了吧。。

8. 公司把企業上市,老百姓買他的股票,是買來做什麼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妄明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39059
來源:知乎

上市是變現和流通的主要途徑。

非常明顯的例子,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價值的差別可以是非常大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差別。

上市的好處最直接的就是能夠將價值變現和參與流通。

不要單看某公司銷售或是產值什麼多大。就認為老闆有錢,相當多的是重資產或是需要不斷投入的公司,錢都在公司里,機器設備廠房啥,老闆窮得響叮當的不少。而且還極度缺錢,需要不斷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才能保證企業不破產啥的(國內這情況非常嚴重)。

所以很多行業,很多企業老闆真正實現價值,必須要把企業賣掉或是部分賣掉比如上市這些才能實現。

加上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巨大差價。上市之後,最直接的就是相關受益人老闆啥的,名義上的無法變現的富貴,增值數倍數十倍變成真正的可以變現的錢。所以對很多行業或企業來講,上市就是最終目的,上市是相關利益人士利益最大化的最終途徑,是變現實現財富的主要途徑。

而那些不追求上市的公司,大多數都是屬於輕資產,現金流非常充沛的行業。
這些企業大多擁有充沛的現金流,不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老闆和相關利益人能夠直接從利潤和現金流里能直接分紅,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企業的絕對控制權,不缺錢就不必急著上市。

上市後的風險,還是完全在於企業自身,上市本身對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利大於弊。主要還是多數國家的上市公司受公眾監督,要求透明。(少數國家大家懂的)上市後股權分散,老闆賣了股份發了財,自然不能像以前那麼隨心所欲絕對控制了。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hane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41657
來源:知乎

不想上市的民營企業家還是很多的,主要還是不希望被他人分權,覺得上了市以後企業經營就不是自己家關上門能決定的事了,要法批,要投票,要股東決議,要董事會決議,很多接觸過的民營企業家就這樣把上市列作待考慮事項的後幾位,不到缺錢的那一刻不會提。
目前國內的企業家對於資本市場的理解還不是很成熟,也不像米國的企業家老想著開個控股公司然後並購這個並購那個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最後做成產業龍頭,大部分情況下,一個經營得十分穩健的非上市企業,完全沒有充分的驅動力讓企業家謀求上市。我乾的好好的,每年發完工資交完稅付完成本剩下的凈利潤除了繳納公積金之外都是自己的,幹嘛要自討苦吃找那麼一大堆監管機構和一群突然冒出來就想靠著我的企業賺點錢的股東來管著我,更何況還會有一群什麼都不懂只想著一夜暴富的股民天天罵我。
一般會走上市路線的企業,或者是出於政治需要的國企或國資委下屬企業,或者是老闆或管理層很有資本市場意識,希望通過上市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作將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的,或者就是地方政府金融辦上市辦的政績目標攤派對象,天天有人勸你上市吧上市吧上市吧給你免稅給你補貼給你批地給你批樓求求你啦你們這么好的企業不上市簡直就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啊。。。最惡心人的一種,就是管理層與中介機構沆瀣一氣想通過上市圈錢甚至套現的。
說白了,上市的好處,就是給了一個資本市場的接入口,那些什麼」提升企業品牌價值「都是中介機構在拉業務的時候扯的淡,業績和口碑才是硬道理,能做到華為、老乾媽那個級別,上市和不上市有什麼區別?除了股民,普通老百姓誰關心買的空調、磕的瓜子、喝的酒、炒的菜、睡的床墊是出自上市公司?
對於企業來說,能以盡可能便宜的錢融資才是上市的根本訴求,附帶能有些稅收減免呀、財政補貼呀、拿地優先呀更是大大滴好。而現在國內的資金情況,別說股權融資這類借了不一定還的,上市公司即便是發個債拿個貸款,資金成本也比非上市公司低得多。更別提那些高大上的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外發個永續債或者美元優先票據神馬的,瞬間領先好幾個馬身。而有的企業利用這些融資,並個購、投個資、整合個產業鏈,甚至直接用上市公司股份作為對價支付(這也算是便宜的融資),運作得好的話發展就是一日千里,當然這也不是誰都能乾的,大部分企業還是老老實實地在需要投資擴產的時候才去融資。
而且奇怪的是,國內的股民最喜歡的還就是看到企業融了資去投資項目,除了IPO一定要有個募投項目才能上市之外(只有我國才有的古怪規定。。。),要是最近沒什麼動靜,互動平台上天天有人問你競爭對手最近收購了這個投資那個開工了這個為啥你沒有動靜管理層真沒有上進心……於是有的扛不住罵或別有用心的企業也投其所好上趕著把錢往外花,見過最奇葩的,還有最近勸某醫葯企業做民營銀行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沈一冰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36252
來源:知乎

行業方面,有以下好處:
重資產行業+民企,難以處於壟斷地位也難以融資,不上市就眼睜睜看著被對手趕超。這是必須上市。主要是傳統重工業。本來可能每年貸款利息費用好幾千萬,上市帶來的巨量現金不光能把利息費用抹掉,還能反過來多賺好幾千萬,對於資金飢渴行業來說是久旱甘霖,故夢寐以求。反例好像想不出非上市民企+重資產行業還能做很大的能稱得上巨頭的。
服務業等毛利高但是品牌很重要,需要兼並收購來減少競爭的激烈程度、擴展規模。全用現金是不可能的,非上市公司股權不值幾個錢。有了上市公司平台,股權收購變得很容易。比如藍色游標。反例是娃哈哈,不過人家已經基本壟斷中國農村市場和城市中低端市場,達到了「巨頭」的規模,上不上無所謂了。
IT等高科技行業,拼的是人才,沒有上市公司股權激勵難以留住人。反例是華為,不過華為也已經是巨頭,也無所謂了。

創始人方面
上市手裡的股權的可變現價值翻了N倍,從富人變成富豪。一家上市公司,只要業績過得去,反反復復的資本游戲可以賺出不少錢來。具體略過。
年紀大了,兒女也無意或無力接班,變公眾公司,讓公司內部接班人在上市公司的光環中再帶著企業走一程。

其他方面
1 上市公司平台上可以結識更高層次的人,獲得更多的機會(或者風險)
2 融資變簡單了,昔日高姿態的銀行倒過來求存款
3 人才引進簡單了

條件:
法律條件自己查
實務條件我也不知道,從沒有哪家公司(造假除外),是絕對不能上或絕對能上的。

風險或者說不利因素:
1. 信息透明,容易被競爭對手針對
2. 創始人不能隨心所欲了,諸多掣肘,業績也有壓力了
3. 創始人的財富被更多人盯上了
4. 初創團隊上市以後就泄勁,不思進取了

總體而言就想到這么多。在我看來,符合第一段,行業較為適合的企業,上市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不想上市的主要是:

1. 冷門領域的壟斷者(往往還是行政壟斷),或者不願打破默契的寡頭,悶聲發大財,避免關注。
2. 屁股不幹凈,發家的錢有問題,或者逃稅漏稅,或者黑心產業。
3. 巨頭,上來幹嘛
4. 毛利率極高,根本不缺錢,也沒必要和別人分錢。比如高端服裝,利潤極為可觀。

除上述之外,企業自稱不想上市,其實往往是有心無力,不能上市。

9. 國企為什麼不給老百姓分紅

分紅就是藏富於民,不分紅就是藏富於國,從夏商周數到中華民國,藏富於民的朝代屈指可數.現在有部分學者在這方面在提出意見了.

閱讀全文

與國企為什麼不給老百姓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類企業分類 瀏覽:543
阿狀理財 瀏覽:414
如何用股價指數進行投資 瀏覽:984
投資哪個網貸平台返利高 瀏覽:231
青島外匯交易培訓 瀏覽:699
黃金價格4月3日 瀏覽:735
什麼貸款軟體可以當天放款 瀏覽:748
匯添富科創解凍資金好久到賬 瀏覽:546
股票知識知乎 瀏覽:813
北京專業珠寶翡翠小企業貸款2016 瀏覽:935
富國中證指數分級基金凈值 瀏覽:196
通過c輪融資 瀏覽: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穩健 瀏覽:286
融資平台融資模式 瀏覽:321
中國黃金集團投資公司 瀏覽:937
如何把握股票時間和價格關系 瀏覽:459
燃油價格和PTA有關聯嗎 瀏覽:958
銀融國際融資公司 瀏覽:966
2019年5月22日紙黃金價格 瀏覽:478
後門融資假說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