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風暴給人的啟示、教訓是什麼
啟示一: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決策層上的失誤是導致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
啟示二:
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
雖然是危機但總能找到合適的投資行業.如黃金和超跌的美股和外匯.
啟示三:
今天花明天的錢,明天呢?危機了.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著錢沒了.
❷ 黃金外匯方法經驗教訓
三大原則中還有一條:就是控制倉位。3成倉位建倉最為理想!!
❸ 貨幣的教訓怎麼樣
讀周其仁老師《貨幣的教訓》。 開讀之前,以為是報紙上的口水文,計劃兩天看完。可看看停停、掩卷回味,竟然持續閱讀了一周,收獲頗豐。周老師寫「系列」評論確實有一套。若說一般專欄作家寫文章是胸有成竹,那周老師寫評論就是胸有成林——娓娓道來,不疾不徐,間或穿插設置一些懸疑,引人忍不住要看下一篇解惑。猶如在讀長篇評書,有章有節,層層遞進。系列評論讀完,有種被強行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這確實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 相對於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這是本「舊書」,2012年1月發行(本書收集10、11年間周老師就匯率和貨幣問題在《經濟觀察報》開設專欄寫下的系列評論);這也是本「新書」,書中提到的貨幣現象、解釋方法一點也沒過時。對於試圖正確理解匯率、通貨膨脹等貨幣現象的童鞋,此為必讀書。 有句玩笑話,同一個經濟現象,十個經濟學家就會有十一種觀點。說的就是經濟學理論對現實經濟運行的解釋的多元,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現實的復雜。有些經濟現象很容易理解,比如消費者花錢可以買到商品或服務;有些經濟現象則非常令人費解,比如在現代社會貨幣為何不再是金銀而變成了一張張印花的薄紙?各各國家各自印刷的薄紙為何會有匯率的波動?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有何存在的必要?人民幣為何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周老師說「懂錢容易懂貨幣難」,這話在理。錢是那張紙,貨幣也是那張紙。可這紙與那紙頗有不同:貨幣者,流通中的錢。在自己手上的錢容易理解,可花出去後、在大夥手中轉來轉去的貨幣著實令人難懂。 然而再復雜的經濟現象,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若有出邏輯之處,那應該是研究者沒有認真探查、研究透徹之故。明代大家王陽明推崇「知行合一」論,說知到極致就是行、行到極致就是知。理論到了極致,必然就是真實。真實的貨幣現象,應當可以用一套自洽的邏輯來解釋。周老師的這本書就試圖做這么一個工作。我想不出比周老師更高明的邏輯和解釋,只能簡單做一梳理,錄以備考: 問:什麼是匯率?為何會有匯率的存在? 答:匯率就是兩種貨幣之間的比值。一美元能換多少人民幣?這就是匯率問題。 當今世界的貨幣大多是紙幣,本身非貴金屬、價值微小,貨幣的價值最終的支點是一國之國力或政府信用。如果將貨幣也視為一種商品,那麼這種商品也會有相應的價值,我們可以稱之為「幣值」。幣值的最直接表現是貨幣的購買力,即一個單元的某國貨幣能換多少實際商品和服務。由於每個國家的國力和政府信用的區別,幣值就會產生差異。不同貨幣之間的幣值比就是匯率。 現實世界中,與匯率關系最密切的就是跨國貿易。跨國貿易中,雙方必然只能用到其中一國的貨幣結算(如美元)。貿易結束之後回到本國,卻須換成本國貨幣(如人民幣)才能購買本國的商品和服務。此轉換比率既為匯率。 需要說明的是,紙幣之前的金本位時代,各國用的貨幣都是黃金(或者白銀)。同一貨幣,無所謂匯率。 問:十幾年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社會呼籲人民幣不能貶值;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又大聲疾呼人民幣被低估、要升值。這幫洋鬼子到底在搞什麼鬼?堅持人民幣不升值是否就是愛國、有骨氣的表現? 答: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在一般意義上,無所謂利大還是弊大。人民幣升值,出口受阻,但個人境外消費、海購獲益;人民幣貶值,促進出口,但又抑制進口。簡言之,匯率升降,有人受益有人受損。而總體利弊之爭,還得看當下環境。 現在美國人喊人民幣要升值,說是升值才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人說不升或者緩慢升值,說升值論是美國人的陽謀。這里懇請注意的是,美國人也是分利益集團的。美國的製造業、出口商,當然希望人民幣升值,於是在國會游說、向中國喊話。可事兒要分兩面說,美國的進口商、消費者這些年可是在「中國製造」中受益匪淺,只是這些既得利益者不會向中國喊話而已(好處都到手了,還喊啥?)。因此,美國人喊人民幣應該升值,那也是一部分美國人在喊而已。 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問題是阻礙出口。這個好理解,出口商的原材料、固定資產、人力資源等統統用人民幣結算,而到了出口環節,換回來的確實美元。人民幣升值,就是美元貶值。一頭是成本增加,另一頭是收入貶損,何其痛哉!中國商人大半是出口商,出口商的痛也可算是中國經濟的痛了吧。在中國這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出口受阻當然是最大的原罪。 可反過來想想,為何一定要「出口導向」呢?全球經濟蕭條,中國出口自然受阻,那可不是匯率的錯。大勢所趨,乘此經濟轉型,似乎不失為一條明路(出口導向引起通貨膨脹,見下文)。人民幣升值並沒有賣國,只是有人歡喜有人憂罷了。 問:匯率本質上不是兩種貨幣的幣值比率嗎,這個在貨幣市場上通過實際幣值比較(實際出價買外幣)就可以自發形成匯率?為何洋鬼子還要不斷靠喊話來施壓?匯率問題是政治問題嗎?政府幹預匯率形成有無正當性? 答:這個就得看中國人民幣的匯率實際形成機制了。原理上說,匯率(不同貨幣幣值之比)確實是由市場來決定,政府不加以干預,形成所謂的「浮動匯率」。但中國的匯率市場有些特殊:這是個有形市場,叫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部在上海外灘。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從匯率的形成機制而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確實已經完全市場化,誰出價高外匯就賣給誰。可就是因為在國外沒有分店,老外在中國境外想買人民幣也買不著,只好扯直嗓子隔空喊話。市場問題也就變成了政治問題。 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對匯率進行干預的,區別只在於干預幅度和手段而已。而政府(央行)干預匯率變動是有其正當性的,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維持「匯率穩定」(請注意,我說的是「穩定」,而非「升」或「降」)。有看官可能會問,匯率穩定很重要嗎?當然很重要。還是在國際貿易領域,還是前文所述成本收益分離、適用不同貨幣的問題。項目總有時間差,匯率變動過於頻繁,成本收益預期紊亂,這生意還怎麼做?貨幣不是普通商品,是價值尺度。量尺的標准忽長忽短,交易自然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從這個角度講,秦始皇當年動用行政權力統一度量衡,功在千秋。因此,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讓人民幣頻繁急劇升值或貶值。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通過市場無法自動實現,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預。 順便說一句,通常人們討論較多的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爭(代表人物是蒙代爾與弗里德曼),現實當中並不以政府是否干預匯率市場為區別。比較而言,浮動匯率下政府幹預相對較小,但也只是相對而已。當匯率浮動過大而影響經濟平穩運行時,政府必然會出手"維穩",曰「骯臟浮動」。 問:人民幣匯率僅僅是外貿問題嗎?與進出口商和外商之外的人有無關系? 答:當然不僅僅是外貿問題,匯率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商創造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商品不斷出口到國外,換回大量外匯。這些企業持有的外匯在國內無法直接購買原材料等,於是賣給各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可以到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進行外匯交易。而這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實行的是會員制。這些會員是央行、各大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匯率是由這些會員相互競價得出的,價高者得。在這些會員中,有一個超特級會員,叫做央行。央行在這個市場上做了一件事兒,叫做「大手購匯」。有多大手?反正這個市場上大部分的外匯都被它買去就是了。要說明的是,央行並沒有用行政權力強買強賣,而是跟其他的政府機構到市場上采購商品一樣,遵循的是市場規律。顯然,央行的出價是最高的,所以大家都原意把通過貿易順差得來的外匯賣給央行。 問題是,央行大手購匯的錢從哪裡來? 我們知道,央行是有貨幣發行權的。很自然方便的一個操作是,加印人民幣購買外匯。現實中的中國人民銀行,就是這么做的。這種操作的後果便是央行「被動發鈔」:在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常年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外匯不斷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大量印人民幣、大手購匯以維持匯率穩定。這幾年的外匯儲備連年高升,被動發行的人民幣數量非常可觀。常年貿易順差的意思是:東西賣到國外、換回來很多錢,可國內東西不多,這么多錢能買啥呢?於是物價飛漲,形成所謂「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切記,任何對外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對內問題。 問:央行大手舉債購買外匯引起貨幣超發,反過來卻得發央票、增加法定儲備金、提升利息以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如此大費周章,到底圖什麼? 答:首先明確一點,央行大手購匯圖的就是維持「匯率穩定」,以此促進正常的進出口貿易。匯率的頻繁變動帶來外貿交易成本的成倍增加,交易成本的增加會導致本來可以發生的交易泡湯。匯率穩定對於出口導向型經濟尤為重要。其次,《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里說央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請注意,這里並沒有提到匯率穩定。保持幣值穩定才是央行的老本行。因此,央行的訴求有二:匯率穩定和幣值穩定。 這兩個目標都可重要,一個涉及外貿,一個涉及國內經濟運行之根基,都不能放棄。但有時候政策目標之間是會打架的,這一對就是典型。要理解為何打架,先理解這一對概念的關系。先看下圖: (圖略,見我的個人博客http://juswalle.blogbus.com/logs/234912626.html) 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即兩國幣值之比。要想匯率穩定,必須要幣值穩定。有兩種可能:1)兩國幣值都不變;2)兩國幣值變動同步,即兩國幣值同時升值或貶值、且幅度相當。前一種可能性為零,後一種也只能偶爾為之。在紙幣時代,幣值背後的國家信用來源於社會生產率,幣值的同步變動,必然要求兩國生產率的同步變動。中國若要保持幣值穩定、又要保持匯率穩定,必然要求美國的幣值變動與中國同步。這當然不可能。山姆大叔怎會配合你中國的幣值變動?即便美國人配合中國了,他要不要配合歐洲、日本、俄羅斯?美國人不配合,若要人民幣匯率穩定,就很難做到幣值穩定;若要幣值穩定,就很難做到匯率穩定。可這么高難度的事情中國政府做到了:央行印鈔大手購匯維持匯率穩定,同時利用各種貨幣工具回收流動性穩定幣值。這真是個奇跡。 可這奇跡維持不了多久,最後的結果還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社會總商品流動所需,是導致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固定匯率在約束政府濫發貨幣、維護經濟穩定上有著各種無可爭議的好處。書中周其仁老師有一比,固定匯率好比那赤壁大戰中龐統給曹操所獻之計,將所有的船用鐵索連在一起,猶如平地;可最後還是被諸葛亮一把東風給燒的乾乾凈凈。類似的,固定匯率好處固然多多,可風險也很大。歷史的教訓不是沒有,那就是唯一真正實施過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我看來,金本位和歐元都不是固定匯率,是同一種貨幣)。這個體系要求全世界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則與黃金掛鉤。地球上黃金產量限定,則美元發行限定,全球所有貨幣發行量限定,紙幣的通貨膨脹問題似乎一局得到解決。可後來這個體系還是解體了,原因是美元這個錨貨幣不夠穩重(山姆大叔基於各種壓力廢除了美元與黃金的對應關系)。好比一群巡洋艦鎖定在一艘航母上面,穩是穩了,只可惜航母不是大陸,也有沉入海底的危險。固定匯率是試圖以美元為錨,浮動匯率的錨則五花八門。兩種匯率制度的爭論,本質上是貨幣准則(貨幣之錨)之爭。固定匯率不是不好,只是現實中不可持續。(這幾年美國政府債務纏身,通過幾輪量化寬松,把美元幣值貶了個透。人家錨自己都飛起來了,咱們人民幣幣值為何還非得以美元為錨呢?) 問:目前的死結有辦法解開嗎? 答:有可能。 理論上的貨幣超發通道有以下幾種: 政府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央行主動超發貨幣。這在經濟危機或者戰爭時期經常發生。 前述央行的被動超發貨幣。 政府主導的投資,通過銀行的「創造貨幣」功能,引起流動性泛濫。(當然,這其中還有政府賣地的功勞。) 1995年通過的《人民銀行法》特別在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在制度層面堵住了第一條通道。而第三通道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多人眼裡屬於成功的「中國模式」,比如張五常老先生就認為中國三十年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地方政府間的競爭」,現有的GDP導向的官員政績觀也在極力地延續這一模式。要堵上這第三條超發貨幣的通道很難。因此,要治理通貨膨脹,試圖從第二通道入手也許會有突破。 周老師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政府要想穩定匯率,得用「真金白銀」來購匯。其基本邏輯是:央行大手購匯以穩定匯率,不是不可以,關鍵是購匯的資金來源——用超發的貨幣來穩定匯率,實際上是用的隱形稅收,並沒有在財政預算范圍內。沒有預算就沒有監督,央行超發貨幣大手購匯,就相當於打白條買東西,沒有約束。若將購匯的資金來源換成實打實的政府財政資金,政府自然會精打細算,投入匯率市場的資金也都是存量貨幣,引起通貨膨脹的幾率自然降低很多。周老師提出了三類「真金白銀」:公共財政預算開支、國企上繳利潤和財政專項發債。如果這些錢還不夠穩定匯率怎麼辦?周老師的意見是,那就算了,強扭的瓜不甜,匯率該波動了。 以上,為中國貨幣之運行邏輯。稍顯啰嗦,不夠美。可現實世界也就這樣了。 當然,上面的筆記掛一漏萬。周老師在書中還有很多關於治理通脹的精彩論述:「結構性通脹」的解構分析、用新資源喂飽貨幣老虎、「貨幣數量論」的提出和驗證歷史、美聯儲與中國人民銀行「加息」手段的不同、人類為何舍穩健的金本位而取容易超發貨幣的紙幣、民間的金本位合約、陳雲用伊拉克蜜棗治理通脹、治通脹與管物價的關系等。篇幅關系,略過,看書去吧。
❹ 舉外匯風險的例子說明外匯風險
案例7 外匯風險案例:百富勤破產案
百富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成立於年底,由集團主席杜輝廉和董事兼總經理梁伯韜在香港創辦。在短短的幾年間,其業務已遍及亞太各地。該集團主要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綜合投資銀行及證券經紀服務。百富勤由最初3億港元的資本發展成為擁有240億港元總資產的跨國投資銀行,在東南亞及歐美共設有28家分行,業務遍及證券、期貨經紀、基金管理、投資融資、包銷上市等。
1997年下半年爆發了滌盪全球的金融風暴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泰株、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屢創歷史新低。由於百富勤大量投資於東南亞市場,持有巨額亞洲貨幣債權,此番東南亞貨幣狂瀉給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同時匯市的動盪也帶來了股市的暴跌,10月23日恆生指數由11700點暴跌至10426點,跌幅達到10.4%。10月24日,恆生指數略有反彈,但在10月28日恆指再次暴跌1438點,創歷史紀錄,收報9059點。從10月20日到28日,恆生指數在短短的幾天里跌去4541點,跌幅達33.4%。若以香港股市7月3日的3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到10月28日已損失約1400多億美元。作為從事證券業務的百富勤在1997年7月至10月的股票損失估計至少近10億港幣 。
1998年1月12日下午5時,百富勤宣告破產。
-------------------------------------------------------------------------
【案例分析題】20×7年1月,中華集團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出口訂單1 000萬美元,當時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20, 6個月後交貨時,人民幣已經大大升值,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00,由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該公司損失了200萬元人民幣。
這一事件發生後,該公司為了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切實提升公司外匯風險防範水平,於20×7年3月召開了關於公司強化外匯風險管理的高層會議,總結本次損失發生的經驗教訓,制定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對策。有關人員的發言要點如下:
總經理陳某:我先講兩點意見:(1)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對於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外匯風險管理應當抓住重點,尤其是對於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必須制定切實的措施,防止匯率變化對於公司利潤的侵蝕。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我完全贊同總經理的意見,在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的背景下,我們只要抓好生產,完成訂單,利潤就不夠實現,而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再固守以往的管理方式,漠視匯率風險,必須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必要的保值措施。另外,總經理提出的加強折算風險管理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即將投入運營,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避免出現賬面損失。
總會計師李某:加強外匯管理的確十分重要。我最近對外匯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還是比較多的,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因此強化外匯風險管理,首先必須重視對於匯率變動趨勢的研究,根據匯率的不同變動趨勢,採取不同的對策。
董事長張某:以上各位的發言我都贊同,最後提兩點意見:(1)思想認識要到位。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此宏觀背景下,採取措施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十分必要。(2)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
要求:
(1)題目中給出的匯率是採用的是直接標價法還是間接標價法?
(2)題目中的舉例體現的是哪一種風險?
(3)從外匯風險管理基本原理的角度,指出總經理陳某、常務副總經理吳某、總會計師李某以及董事長吳某在會議發言中的觀點有何不當之處?並分別簡要說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直接標價法
(2)交易風險
(3)
——總經理陳某:
有關外匯風險管理重點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經濟風險比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更為重要,因為其影響是長期性的,而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
(1)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資產和負債由於匯率變動可能出現增值或減值,這種增值或減值可能自然抵銷,因此不需要對所有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
(2)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減少折算風險的同時可能會增加交易風險,因此,如果折算風險不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就不必對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總會計師李某:
(1)「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採取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通過鎖定匯率,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但同時也失去了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而採取外匯期權金融工具避險,既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又可以享受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
(2)「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三個因素:(1)受匯率變動影響的外匯敞口;(2)匯率變動對外匯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3)匯率變動時間和幅度。
——董事長張某:
「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風險包括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其中經濟風險涉及生產、銷售、原材料供應以及區位等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因此,經濟風險的管理超出了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通過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和採取內部管理辦法來達到管理經濟風險的目的。
❺ 舉例說明什麼是外匯風險
案例7 外匯風險案例:百富勤破產案
百富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成立於1988年底,由集團主席杜輝廉和董事兼總經理梁伯韜在香港創辦。在短短的幾年間,其業務已遍及亞太各地。該集團主要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綜合投資銀行及證券經紀服務。百富勤由最初3億港元的資本發展成為擁有240億港元總資產的跨國投資銀行,在東南亞及歐美共設有28家分行,業務遍及證券、期貨經紀、基金管理、投資融資、包銷上市等。
1997年下半年爆發了滌盪全球的金融風暴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泰株、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屢創歷史新低。由於百富勤大量投資於東南亞市場,持有巨額亞洲貨幣債權,此番東南亞貨幣狂瀉給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同時匯市的動盪也帶來了股市的暴跌,10月23日恆生指數由11700點暴跌至10426點,跌幅達到10.4%。10月24日,恆生指數略有反彈,但在10月28日恆指再次暴跌1438點,創歷史紀錄,收報9059點。從10月20日到28日,恆生指數在短短的幾天里跌去4541點,跌幅達33.4%。若以香港股市7月3日的3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到10月28日已損失約1400多億美元。作為從事證券業務的百富勤在1997年7月至10月的股票損失估計至少近10億港幣 。
1998年1月12日下午5時,百富勤宣告破產。
-------------------------------------------------------------------------
【案例分析題】20×7年1月,中華集團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出口訂單1 000萬美元,當時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20, 6個月後交貨時,人民幣已經大大升值,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00,由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該公司損失了200萬元人民幣。
這一事件發生後,該公司為了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切實提升公司外匯風險防範水平,於20×7年3月召開了關於公司強化外匯風險管理的高層會議,總結本次損失發生的經驗教訓,制定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對策。有關人員的發言要點如下:
總經理陳某:我先講兩點意見:(1)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對於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外匯風險管理應當抓住重點,尤其是對於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必須制定切實的措施,防止匯率變化對於公司利潤的侵蝕。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我完全贊同總經理的意見,在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的背景下,我們只要抓好生產,完成訂單,利潤就不夠實現,而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再固守以往的管理方式,漠視匯率風險,必須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必要的保值措施。另外,總經理提出的加強折算風險管理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即將投入運營,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避免出現賬面損失。
總會計師李某:加強外匯管理的確十分重要。我最近對外匯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還是比較多的,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因此強化外匯風險管理,首先必須重視對於匯率變動趨勢的研究,根據匯率的不同變動趨勢,採取不同的對策。
董事長張某:以上各位的發言我都贊同,最後提兩點意見:(1)思想認識要到位。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此宏觀背景下,採取措施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十分必要。(2)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
要求:
(1)題目中給出的匯率是採用的是直接標價法還是間接標價法?
(2)題目中的舉例體現的是哪一種風險?
(3)從外匯風險管理基本原理的角度,指出總經理陳某、常務副總經理吳某、總會計師李某以及董事長吳某在會議發言中的觀點有何不當之處?並分別簡要說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直接標價法
(2)交易風險
(3)
——總經理陳某:
有關外匯風險管理重點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經濟風險比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更為重要,因為其影響是長期性的,而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
(1)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資產和負債由於匯率變動可能出現增值或減值,這種增值或減值可能自然抵銷,因此不需要對所有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
(2)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減少折算風險的同時可能會增加交易風險,因此,如果折算風險不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就不必對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總會計師李某:
(1)「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採取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通過鎖定匯率,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但同時也失去了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而採取外匯期權金融工具避險,既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又可以享受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
(2)「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三個因素:(1)受匯率變動影響的外匯敞口;(2)匯率變動對外匯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3)匯率變動時間和幅度。
——董事長張某:
「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風險包括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其中經濟風險涉及生產、銷售、原材料供應以及區位等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因此,經濟風險的管理超出了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通過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和採取內部管理辦法來達到管理經濟風險的目的。
❻ 外匯交易能力該怎麼訓練
外匯交易能力怎麼抄訓練,沒有捷徑可襲走,也別相信什麼大師的話。更別跟著別人做,跟著別人不但會影響你自己的判斷,更不會進步。更何況也沒有什麼大師,百分之九十都是騙子,因為能賺錢的人都是悶聲的,怎麼可能會帶你。
只有在市場上不斷的交易去練習,要用實盤,只有實盤才能讓你有感覺。一開始入門的時候要用小的單位比如0.01手,0.02這樣的小單位,即使虧損也沒有關系。因為這個市場專治各種不服,沒有2到3年的心態磨煉和技能實踐,一上來就用標准單位去下單,虧一次就能讓你心灰意冷。偶爾也可以用0.1手,0.5手這樣的單位,這樣的跳動才能讓你有感覺。
最重要一點就是止損,止損是交易里最重要的一點。虧損不可怕,可怕的是虧的彈盡糧絕,在這個市場里即使你是千萬富翁不遵守止損這條鐵律,也能讓你虧的去乞討,這樣的例子多的是。
再一個就是少做單,交易不要為了交易而去交易,而是為了獲利。手裡沒有單子,心裡就癢癢這是新手的一開始的毛病,你要等待機會的出現,這是我從虧損中學到的,另外要告訴你書里的東西借鑒一下就可以了,那不是萬能的,能讓你學到深刻經驗的只有實盤操作,沒有什麼秘籍。
我就是從虧損中走過來的,希望這些可以幫到你,
❼ 釘住匯率制的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有
一是對於資本賬戶開放的國家,如果其外匯儲備量不大,那麼實行釘住匯率制度從長遠看是不可行的;
二是釘住匯率制度(貨幣聯盟、貨幣局、美元化)適用於具有較長的貨幣不穩定歷史的國家,或者是那些與另一國家的一體化程度很高的國家;
三是實行靈活匯率制的國家偏向於以通貨膨脹為目標。
全世界有關國家中,以地區貨幣和中央銀行取代各國貨幣的正式安排的有歐洲貨幣聯盟、非洲共同體法郎區、東加勒比貨幣聯盟;接受美元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有南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一些小國和中美洲的一些小國;通過立法確定匯率聯系的國家和地區有阿根廷、原東歐轉軌國家、香港等;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的有埃及、匈牙利、越南、以色列、波蘭等。
❽ 外匯交易的經驗與教訓
多模擬,不斷總結,形成自己的外匯交易系統,然後,不斷改進自己交易系統(重構交易系統),使之完善。
❾ 急急急,外匯交易實訓課的經驗個教訓總結
要有計劃。基本面決定大勢,技術面覺得買賣點。看準方向,嚴格交易止損。
❿ 外匯交易中的教訓有哪些
教訓就是每個人的貪心,一定要記得止盈止損,外匯是一個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