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洛克外匯

洛克外匯

發布時間:2021-10-18 23:33:20

㈠ 求關於 「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 的書或資料

期刊論文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研究
摘要: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末期,可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即初始形成階段、擴張階段、比重下降階段和適應性發展階段。從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歷程可知,重化工業時期,發達國家多是以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來支持本國的工業發展。中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石油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中國石油企業應大力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國際石油資源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能源資源;FDI;發展階段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08)04-0062-03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末,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國際化的產物。從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初期、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到目前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可以看出,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已成為發達國家支撐本國工業化進程、獲取國際能源資源的有效手段。因此,對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進行回顧,研究不同歷史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基本特徵,對中國大力開展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70年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概括起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初步形成階段(1914年以前)
1.英國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從19世紀末到一戰爆發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有了初步發展。1870年,英國對拉美直接投資達8 500萬英磅,在拉美擁有23個石油公司。1885年,英國在緬甸投資成立緬甸石油公司,大肆掠奪緬甸的石油資源。1899年,英國投資成立阿薩姆石油公司,使緬甸的石油資源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英國在印度進行投資主要是為掠奪石油、煤炭資源和錳礦資源,到1910年,英國對印度投資總額為4.5億英磅,其中礦山石油的投資佔1.8%。1913~1914年,英國壟斷了伊朗南部和巴士拉省的石油開采權,並和德國建立合資公司,共同進行巴格達和摩蘇爾的石油開采,英國公司擁有75%的股權。1911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在中東購買了土耳其石油公司25%的股份,1912年進入美國並成立洛克薩那石油公司。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布於亞洲、拉美和歐洲。英國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在緬甸、印度、土耳其、伊朗、中國、委內瑞拉和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有較好的資源稟賦,但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本,壟斷資本流向這些地區使發達國家獲得大量的資源和較高的壟斷利潤。爭奪勢力范圍、鞏固對殖民地的統治以保證能源供給,是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
這一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歐洲國家的石油和煤炭產業,投資規模較小,而且有嚴重的侵略和掠奪色彩。
(二)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張階段(1914~1945年)
1.英、美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英國、美國等主要對外投資國出現了幾種情況:一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英國,在一戰期間損失了國外投資的約四分之一,到1929年英國對外投資額恢復到戰前水平,20世紀30年代又有所增加,始終穩居第一位。二是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三是日本在一戰前,其對外投資僅為6.5億美元,一戰後,對外投資額也增加近一倍。四是法國的對外投資在戰時遭到巨大的損失,德國甚至退出對外投資的舞台。五是荷蘭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向拉美擴張。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分布於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1)發達國家對亞洲的能源直接投資。1937年,在亞洲近20種礦產資源的開采中,英、美、法、荷蘭四國公司控制了石油產量的98.6%(約2 501萬噸)和天然氣開采量的94.8%(9.64億立方米)。英、美、荷蘭不斷加強對印尼主要經濟部門的控制,對石油開采投資約為10億盾,其中荷蘭投資約佔50%,英、美投資分別為2.9億盾和2億盾,印尼石油業基本被皇家荷蘭開采印尼石油股份公司所控制。1929年,標准石油公司和美孚公司獲得土耳其石油公司23.7%的股份。日本也對朝鮮、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國家的煤炭等礦產資源進行掠奪。1930年,中國東北煤炭資源產量的81.7%已被日本控制。(2)發達國家在非洲和拉美的能源直接投資。192.9年,英埃石油公司的石油年產量為26.7萬噸,1937年石油產量增加到65.4萬噸,壟斷了埃及的石油開采。1912~1931年,美國對南非的投資從1000萬美元增至11800萬美元,石油勘探成為投資的重點。1937年,美國、英國、荷蘭三國公司分別控制拉美石油開采量的54.4%、19.6%和20.3%,控制天然氣開采量的47.1%、17%、和24.6%。標准石油公司分別於1920年、1924年取得在哥倫比亞和秘魯的石油股權,1921年,成立委內瑞拉標准石油公司,1928年,購買了委內瑞拉力奧爾石油公司的股份。
這一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有所增加,投資區域分布更加廣泛,投資行業中除石油和煤炭外,擴展到了天然氣產業。
(三)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下降階段(1945~1980年)
1.美、英和荷蘭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1946年,標准石油公司和美孚公司在沙特獲得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30%的股份,1954年又獲得伊朗石油公司8%的股份,此外還獲得阿布扎比石油公司11.9%的股份。美國9家石油公司在拉美和亞洲、非洲地區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從二戰前的99家增加到1957年的286家。在北非,標准石油公司擁有利比亞埃索石油公司100%的股份。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遍及世界各產油區域。以美、英、荷蘭三國的埃克森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德士古公司、海灣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為代表的「石油七姐妹」,通過一系列協定瓜分了世界石油資源。1973年,這些公司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石油產量的68.6%。
3.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下降。20世紀50年代,英國年均對外投資為1.8億英磅。60年代初到1974年,英國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中,製造業比例由40%上升到70%,採掘業的投資比重由25%下降到19%。1974年,原聯邦德國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中,製造業投資比例高達60%,採掘業投資比例僅為10%。195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石油 業和礦業佔38.3%,製造業佔32.5%,服務業佔18.6%。196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三者的比例為43.3%、34.7%和14.3%。60年代初,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總額中,採掘業和製造業的比重分別為36%、32%;1974年,二者的比重分別為18%、39%。日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採掘業投資比例在上世紀70年代後也出現下降趨勢。
這一階段,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跨國石油公司力圖通過擁有全部或多數股權對國外子公司進行直接控制,以減少在公司戰略、利潤分成等方面的矛盾。60年代,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保衛本國資源,紛紛採取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有化等限制性措施。70年代中期後,發達國家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發展中國家採用交鑰匙合同、經營管理合同等非股權參與方式進行能源直接投資。
(四)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適應性發展階段(1981年~現在)
1.跨國並購成為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管制和行業限制的放鬆,外國控股上限的提高,使跨國並購簡單易行。此外,金融市場自由化也為跨國並購提供了融資渠道。在這種背景下,80年代中期掀起以強強並購為特徵的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浪潮。1987~1992年,跨國石油公司並購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總額中的比重約為54%,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佔比例分別為56%和28%。顯然,跨國並購已成為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2.大中型跨國石油公司並購的頂峰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石油公司紛紛通過並購來調整業務和組織結構,提高競爭力。1998年12月,埃克森石油公司與美孚石油公司通過購買股票的形式,兼並後成為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兼並金額達852億美元。1999年4月,BP阿莫科公司收購阿科石油公司,實現收購金額268億美元。同年9月,道達爾——菲納公司與埃爾夫——阿奎坦公司合並為道達爾——埃爾夫石油公司,通過公開換股的方式,實現兼並金額526億歐元。2001年,國際石油公司並購由大型石油公司為主轉變為以中型石油公司為主。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大陸石油公司以股權交易方式合並,成為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通過一系列兼並和收購,「石油七姊妹」變為五家大型石油公司,即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德士古、道達爾菲納埃爾夫石油公司,對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日益加深。
3.石油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適應性發展。2002年,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油氣上游業務遍及29個國家。2002年,埃克森美孚公司所擁有的70%的石油儲量來自海外,天然氣海外儲量占公司總儲量的77%。英荷皇家殼牌公司在45個國家從事海陸油氣勘探和生產,公司油氣新增儲量從1994年的5.9億桶增至2001年的近94.6億桶,油氣生產主要集中在亞太、西半球和西歐的18國家。2002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獲得總投資27億美元的委內瑞拉Paria半島的天然氣開發項目的股權,英荷皇家殼牌公司擁有30%的股權。2003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簽訂了共同勘探開發天然氣資源協議,英荷皇家殼牌公司擁有40%的權益。BP公司的油氣勘探和生產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卡達、科威特、奈及利亞、北海和墨西哥灣等地。2001年後,國際石油公司較大規模的並購活動趨於停滯,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同年8月,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出資184億美元,成功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中規模較大的並購案例。

二、結論和建議

(一)從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可看出,在重化工業時期,發達國家多是以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來支持本國的工業化進程。目前,中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經濟發展對能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借鑒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經驗,走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道路。
(二)發達國家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張,跨國石油公司已佔有世界80%以上的優質石油資源,中國石油企業的投資空間非常小。在國內石油產能不足、需求加大的嚴峻形勢下,中國石油企業應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和發展,在面對競爭的同時,加強與跨國石油公司的技術合作,以獲取更多的國際石油資源。
(三)中國石油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區域的戰略選擇上,要在分散風險的基礎上對非洲、中亞、俄羅斯等世界六大產油區域進行直接投資。充分考慮產油區域內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因素,對產油區內各國的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價,以確定投資重點。同時,要根據高風險、高收益原則,不放棄對中東、非洲、拉美等敏感區域的直接投資活動。
(四)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並購投資為主。世界絕大多數石油資源已被巨型石油公司所佔有,留給中國石油企業的都是環境惡劣、戰爭、種族沖突和宗教紛爭頻發的地區。因此,在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選擇中,以並購投資方式為主,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五)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因此,中國石油企業應將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國際石油資源最大限度地運回國內,這樣既可緩解國內石油資源供求矛盾,又能減輕由於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所增加的外匯成本負擔。

㈡ 外匯平台,用KVB怎麼樣

目前比較適合國內想要做外匯投資的人進行操作的也就為數不多。KVB平台在這些平台里已經是名列前茅了,你用吧,挺好的哇!

㈢ 洛克希德事件的展開調查

此事一經披露,立刻在日本掀起軒然大波。不僅所有輿論媒體聚焦於此,而且在朝野上下也引起一片震動。時任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緊急召開自民黨和內閣會議,宣布支持司法部門開展調查,並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同時,他命令外交大臣開展「辦案外交」,要求美國提供所有涉及日本的材料,為國內辦案提供有力證據。
2月18日,日本最高檢察廳、東京高等檢察廳和東京地方檢察廳會同國稅廳召開了聯席會議。2月24日,檢察廳、警視廳、國稅廳聯手行動,對丸紅公司及其有關涉案人員的住宅等37處場所進行了同步搜查。
3月24日,在日本的強烈要求下,美國與日本簽訂了《司法協助協定》,同意向日本提供洛克西德案的相關材料。日本檢察官從中發現了一張領受人為田中角榮的5億日元的收據。獲取這份至關重要的證據後,檢察機關並未輕易動手,而是擴大了調查范圍。到7月,日本檢察機關先後逮捕了涉案的丸紅公司董事長等若乾重要人物,取得了相應證據,為逮捕田中角榮作好了輿論准備。
7月27日,東京地方檢察廳正式逮捕田中角榮,宣布他涉嫌在1973年8月至1974年2月任首相期間,通過丸紅公司4次收受洛克西德公司的賄賂款共5億日元,決定以違反外匯法嫌疑予以逮捕。隨後,經過長達近一個月的審訊後,東京地方檢察廳決定對田中角榮以違犯外匯法和委託受賄罪起訴,起訴書指控他在擔任首相期間,根據洛克西德公司和丸紅公司希望讓全日空公司進口三星式客機的請求,利用總理大臣的職權,指示運輸大臣引進,並於事後依據先前約定,接受了洛克西德公司的5億日元現金。8月17日,田中角榮繳納2億日元保釋金後被取保候審。
但是,誰也不曾料到,這僅僅是一場戰斗的開始。取保後的田中角榮組織了強大的律師團,從多個角度為自己進行辯護,加之此後不久,由於檢察機關的疏忽,關鍵證人—田中角榮的司機自殺,其秘書翻供,以及各種政治力量的介入,案件的審理一波三折。田中角榮不斷推出新的證人和證據,同時,他試圖從法理上論證首相許可權對民間航空公司的自行交易難以產生實際的影響。與此同時,檢察機關提出各種反證對田中角榮予以駁斥,並最終通過田中角榮秘書的前妻出庭作證,揭露了田中角榮及其秘書的翻供行為。

㈣ 誰知道做外匯哪裡好呀

目前在國內常見的2個渠道,一個是銀行,比如中國銀行,就有相關的外匯寶業務,但是不推薦,因為銀行手續費高,並且銀行是0杠桿,因此需要你投入的本金量大。

再有就是外盤了,建議選擇英國FCA或者美國NFA監管的平台比較好

㈤ 銘豐金融實力如何,想搞外匯投資

投資者尋找一個可靠黃金外匯平台,首先考慮的是資金安全,想知道資金的安全性,要看他們受什麼部門監管了,目前最權威的監管部門是美國期貨協會NFA和英國的金融管理局FSA,只要接受其中一個監管的都是可靠的平台。

㈥ 個人是否可以直接購買外匯

一:新政策下,個人如何購買外匯;
個人購買外匯是境內居民個人因私購匯的業務簡稱,是指居民個人因指定范圍用途而向銀行申請購買外匯的業務。新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已於2007年2月1日正式實施,新辦法的細則對以前一些規定做了調整,如將個人年度購匯總額由2萬美元提高到5萬美元;購買外匯的程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客戶在銀行購匯只需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完整填寫購匯申請書後,即可用人民幣換得外匯。現在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可以提供個人因私購匯業務,但只能到銀行櫃台現場辦理,而不能通過網上銀行或者電話交易。也並非銀行的每一個網點都能辦理,所以在購匯之前最好給銀行客服打個電話,詢問附近哪個網點可以辦理。
以建設銀行為例,通過客服了解附近有哪些可以購匯的網點,然後憑存摺或龍卡儲蓄卡前往購買外匯,免去攜帶大額現金的風險。如果是5萬美元以下的購匯,只需帶上自己的身份證件和建設銀行的儲蓄卡或者存摺,就可直接辦理。如果是5萬美元以上的購匯,則超過了年度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還須持有明確真實費用金額的需求憑證,比如出國留學購匯須出示因私護照及有效簽證的原件和復印件、境外學校出具的錄取通知書、費用證明等材料到當地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經批准後,可憑其核准件和相關的證明材料到建設銀行辦理購匯業務。
除了購買外幣現鈔這種傳統方式,客戶在購匯後可將所購外匯轉換為匯票、旅行支票、信用卡等多種結算方式攜出境外。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新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三十條的規定,個人提取外幣現鈔當日累計等值1萬美元以下(含)的,可以在銀行直接辦理;超過上述金額的,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提鈔用途證明等材料向銀行所在地外匯局事前報備。銀行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經外匯局簽章的[提取外幣現鈔備案表]為個人辦理提取外幣現鈔手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㈦ 洛克迪亞幣怎樣兌換人民幣

到中國銀行當地支行各大營業網點,辦理喬治亞拉里兌換人民幣元業務,根據中國銀行最新的外匯牌價:1喬治亞拉里=2.9197人民幣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交易價為准,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洛克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行玫瑰花貴金屬圖片 瀏覽:800
各省小微企業貸款比 瀏覽:142
投資b股 瀏覽:556
最新在岸人民幣反彈 瀏覽:84
外匯黃金怎麼樣 瀏覽:161
樂視網投資現狀 瀏覽:563
重倉格力的基金有哪些 瀏覽:107
中國銀行現貨白銀價格走勢圖 瀏覽:968
21加幣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826
國外橡膠期貨實時行情 瀏覽:159
股票市盈動靜 瀏覽:270
麥田外匯 瀏覽:202
中建新塘天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575
基金估值計算 瀏覽:354
基金投資債權稅 瀏覽:859
航天機電資金流向 瀏覽:774
股票賬戶借用 瀏覽:712
國泰君安微融資 瀏覽:767
興業銀行貴金屬交易客戶端 瀏覽:251
菲拉格慕股票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