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黑龍江中原農業商品交易中心

黑龍江中原農業商品交易中心

發布時間:2021-01-02 22:12:33

A. 最近幾年中俄貿易關系如何

一 對中俄貿易潛力的基本估計

2004年中俄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提出到2010年中俄貿易額實現600億~800億美元的奮斗目標。按目前中俄的貿易規模,到2010年中俄貿易總額需要翻一番方可實現600億美元的目標。如果以2005年為基數,其後4年每年中俄貿易的增長率都在30%以上,毫無疑問,到2008年中俄貿易額就可達到600億美元,到2009年就可達到800億美元。問題是,隨著中俄貿易規模和基數的增大,今後每年的增長幅度能否保持在30%以上?俄羅斯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潛力還有多大?俄羅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否會不斷上升?中國對俄出口和從俄進口是否有新的增長點?所有這些問題都涉及中俄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回答到2010年能否實現中俄貿易額600億~800億美元的重要依據。

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5年的統計數據看,中俄貿易確實呈現一種加速增長趨勢。1992~2001年中俄貿易用了10年時間突破了100億美元大關;2001~2004年中俄貿易用了3年時間突破了200億美元大關;2004~2005年中俄貿易只用1年時間就接近300億美元大關①(見下表)。

我們必須看到,中俄貿易中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或稱非規律性因素,如中國購買俄羅斯的軍工產品和核電站項目的技術設備等,這種購買不是每年都會發生,也不是貿易持續增長的穩定因素。因此,中俄貿易能否持續增長,能否繼續保持加速勢頭,主要還要看一般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潛力。

(一)俄羅斯市場需求潛力仍然很大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俄羅斯對以下幾類產品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1.機電產品。目前,在俄羅斯現有的家電中有相當多數量需要淘汰。據了解,彩電有一半以上需要更新,對電冰箱、空調和小家電的需求旺盛。近10年來,俄羅斯能正常使用的收割機、拖拉機數量減少近一半,設備年報廢率達6%~10%,急需更新農業機械、農機具和建立新的維修體系。俄木工機械的加工設備落後,木材只能實行初加工,這類機械產品的需求潛力很大。

2.建材產品。隨著俄羅斯房地產市場不斷升溫,對建材的需求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俄所需的保溫材料70%靠進口,門窗材料的進口佔55%,水暖器材佔67%,屋面材料佔91%,膠合板佔60%,油漆佔27%,金屬瓦佔75%,天然瓦佔90%。

3.紡織服裝。目前,俄每年對服裝和紡織品的消費大約為360億美元,包括服裝、鞋類、枕巾、浴巾、床上用品、棉布、絲綢等。俄紡織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後,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主要依靠進口。

4.傢具。據俄專家預測,未來5年俄對傢具的需求將增長5~7倍。俄傢具生產的最大障礙是設備陳舊,老化率達70%~80%,其中有40%的設備使用期已達20多年。俄生產傢具用的中密度板85%依靠進口,高質量的貼面材料和油漆也主要依靠進口。中國傢具出口俄羅斯的主要問題是設計風格與市場需求不吻合。

5.農產品。俄遠東地區農業生產能力逐年下降,農產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從歐洲部分調運成本很高。目前,僅遠東地區每年糧食缺口80萬噸左右,蔬菜缺口40萬噸,肉和肉類製品缺口40萬噸,奶和乳製品缺口60萬噸,水果缺口40萬噸。俄遠東地區的蔬菜需求有80%從黑龍江省進口,市場價格是中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的4~6倍①。

(二)中國市場對俄羅斯一些產品的需求具有持續性和增長潛力

從未來5~10年的時間看,中國市場對俄羅斯的很多產品,包括技術產品的需求,不僅具有持續性的特點,而且還具有可以預測的增長潛力,具體表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年份 貿易額 增長幅度(%)

1992 46.3 ―

1993 76.7 65.7

1994 50.8 ―36.5

1995 54.6 7.6

1996 68.3 25.3

1997 61.2 ―10.6

1998 54.8 ―10.5

1999 57.2 40.4

2000 80.3 39.9

2001 106.7 33.3

2002 119.3 11.8

2003 157.6 32.1

2004 212.3 34.7

2005 291.0 37.1

1.對能源產品的需求將呈現不斷增長勢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尤其對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的需求將會大幅增長,能源進口的規模將會不斷擴大。以石油為例。2000年中國進口石油7 027萬噸,2001年為6 026萬噸,2002年為6 941萬噸,2003年為9 112.63萬噸,2004年為1.228 155億噸,2005年為1.3億噸①。中國在石油進口方面採取多元化戰略,但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是這種多元化戰略中的重點。在過去6年從俄進口石油數量的不斷增長中,我們就會看到中俄石油貿易的廣闊前景。2000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為147.67萬噸,2001年為176.6萬噸,2002年為302.96萬噸,2003年為525.48萬噸,2004年為1 077.4萬噸,2005年為1 278萬噸②。隨著中俄石油管道、天然氣管通的鋪設和電力網的對接,中俄在這一領域的貿易規模必將會日益擴大,如果考慮石油價格的上漲,雙邊能源貿易的總額將更加可觀。

2.中國對俄羅斯核工業技術設備的需求潛力仍然很大。從中國的能源戰略看,加速核能的開發利用、建設更多的核電站已列入中國的長期建設規劃之中,而在這一領域俄羅斯具有很大優勢和出口能力,可向中國出口的技術設備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3.中國對俄羅斯木材的需求具有可持續的特點。目前,中國木材有40%需要進口,而俄羅斯完全有能力滿足中國這一缺口。只是俄羅斯把木材視為一種戰略資源,因此,在採伐和出口方面採取了限制措施,從而使中俄木材貿易受到了政策制約。盡管如此,中國從俄進口木材的貿易額還是呈逐年增長趨勢,2000年中國從俄進口木材為593.1萬立方米,2001年為876.5萬立方米,2002年為1 480.84萬立方米,2003年為1 436.7萬立方米,2004年為1 701萬立方米,2005年為2 004.32萬立方米③。

4.中國對俄羅斯的煤炭、礦產品、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及化肥等商品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這種需求不會減弱或消失。俄羅斯有這方面供給能力,中國的需求規模和購買能力毫無問題。

5.中國對俄羅斯的大型電站設備和大型工程建築機械的需求也將會保持相當大的規模與相當高的水平。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仍將是政府和企業投資的熱點領域,俄羅斯在一些大型工程機械出口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6.中國在很多領域對俄羅斯的技術產品有著強烈的需求,如生物技術、材料技術、核工業技術、農業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等。雖然中國已制定並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但從基礎研究到形成產業技術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也提倡在模仿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俄羅斯在上述技術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俄羅斯的總體技術水平看,俄羅斯的技術有1/4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有1/2處於世界的一流水平,有2/3的技術水平與美國旗鼓相當。因此,中俄之間的技術貿易潛力非常大,如果俄羅斯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能真正把中國當作可信賴的戰略夥伴,能徹底擺脫冷戰時期的思維模式,中俄之間的技術貿易前景廣闊。

二 影響中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對俄羅斯貿易沒有形成規模化和規范化

2005年中俄邊境貿易總額達55.7億美元,同比增長32.7%,這僅僅是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實際邊境貿易額要比這大得多。中俄貿易之所以能達到300多億美元的規模,除邊境貿易外,主要是一些大項目和大宗貿易的拉動,如軍工產品貿易、石油天然氣貿易和電站建設配套產品貿易,而正規的一般性商品貿易所佔比重不是很大。經過20世紀90年代大浪淘沙之後,中國對俄貿易的個人、個體企業和國有大型貿易公司基本上都撤出了俄羅斯。因此,目前,對俄貿易的兩個突出特點是:非規模化、非規范化。這種貿易形式要上台階,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比較困難。

(二)目前,中國對俄羅斯商品貿易主要集中在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

雖然中國對該地區的貿易最有地緣優勢,但該地區人口畢竟有限,總共600多萬,且收入水平比俄歐洲部分相差很多,消費層次較低,市場容量有限。如果說中國沿邊省市做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市場還可以理解,或者說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全國企業都要擠到這一地區做貿易,就使國際貿易競爭變成了一種國內企業競爭和地區競爭,各方貿易利益都將減少,而且從對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也是一種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表現。

(三)對俄羅斯貿易通道狹窄已成為發展中俄貿易的瓶頸

在中俄邊境貿易口岸中,綏芬河的條件最好,過貨量最大,也是直接與俄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的貿易口岸。然而近些年來,綏芬河的過貨量已經飽和。在綏濱鐵路上,綏芬河―下城子95公里仍為單線;綏芬河―格羅捷科沃26公里仍為套軌。綏陽―東寧的地方鐵路雖然已完工,但尚未與俄方接軌。連接黑河與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大橋至今也沒建起來,人們期望的經牡丹江、綏芬河到俄羅斯港口,通向日韓、北美的出海口和連接國內東南沿海地區的路海聯運通道沒有完全打開。目前,雖然通往綏芬河、黑河的境內公路有較大改善,但通往其他口岸的道路狀況仍然很差,進口的大量商品無法迅速運出。

(四)目前「灰色清關」仍然盛行,雖然是兩廂情願,但最後受損失的還是中國商人或企業

中國商品被查抄、被罰款的情況時有發生。對中國來說,「灰色清關」造成中國人之間競相壓價,干擾整體開發俄羅斯市場,有損中國企業和中國商品形象,是中俄貿易的一大隱患。從俄羅斯政府角度看,「灰色清關」使國家稅收流失,干擾正常貿易秩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敗壞俄羅斯聲譽,甚至影響「入世」進程。

(五)近年來,俄羅斯對木材、礦產等原料型產品的出口加以限制,而這些產品都是中國需要進口的商品

要繼續擴大中俄貿易的規模,就需要加強中俄相互投資力度,尤其要加大中國對俄的資源開發與產品加工領域的投資,以投資帶動貿易,優化中俄貿易結構,提升中俄貿易檔次。然而,俄羅斯的投資環境較差,投資風險較大。一是在俄有關投資法律、法規中有很多技術性要求,經常造成執法的隨意性。二是地方法律與聯邦法律不一致,稅收等相關法律不穩定,且經常出現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護外國投資者的利益。三是俄仍對外來投資設置一系列限制,如限制油氣資源開發,禁止購買不動產,限制外商參與國家采購和企業私有化的競標等。四是行政壁壘,如對外資進入俄銀行體系設置條件,對外資在俄企業持股規定最高比例(如在天然氣企業的資本不能超過20%)。五是俄羅斯的基礎設施及與投資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健全,政府的低效率、官員的腐敗和社會治安狀況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六)中俄在貿易結構方面已開始出現摩擦與爭議

近年在中俄貿易中,中國對俄出口主要是輕工產品和電子產品等,基本上屬於製成品,而從俄羅斯進口主要是石油、木材、礦產品和各種有色金屬,屬於原材料或初級產品。目前,在中國對俄出口中輕紡產品佔50%左右,而從俄進口中原材料產品約佔60%。對於這種情況,俄方不但出現了抱怨情緒,甚至還產生了反感甚至戒備心理,認為中國只盯住俄羅斯的戰略資源,而不願更多地購買俄羅斯的機電產品,所以一再要求中國多進口俄羅斯的機電產品。對於俄方的這種情緒、心態和要求,我們可以理解。但我們必須理智地、客觀地給予解釋和說明。首先,中俄貿易從總體上是平衡的,而且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俄方順差,這與中美貿易的格局完全不同。中俄貿易之所以出現這種貿易結構,絕不是人為的結果,而是雙方的產業結構和雙邊貿易的互補性決定的。如果沒有這種互補性,中俄貿易也無從談起。其次,俄羅斯的機電產品多屬於粗製濫造,在質量上、工藝上與歐美產品無法相比,且售後服務及零配件供應等均不到位,因而中國客戶難以接受,包括俄向中國出口的大型核電站設備,其設計思路堪稱世界一流,但工藝質量卻常出現問題。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中國從歐、美、日等國進口機電產品的企業,多為這些國家在華投資設廠的企業,而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中這類企業很少,因此,就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三 中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路

(一)加快交通運輸線路的改造和建設,打通對俄貿易大通道

最近幾年應完成綏芬河口岸擴能改造、綏芬河―格羅捷科沃套線改造、綏芬河―牡丹江的復線改造和建設東寧―烏蘇里斯克的地方鐵路。完成哈爾濱―綏芬河和哈爾濱――滿洲里的電氣化改造。加快推進黑河大橋和古洛河黑龍江大橋的建設及蘿北、饒河大橋建設,完成牡丹江―綏芬河、牡丹江―海林、牡丹江―阿城段的高速公路建設。

在水路方面應盡快完成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運樞紐工程,黑龍江―哈巴羅夫斯克、同江―哈巴羅夫斯克的航道整理,佳木斯―撫遠江海聯運線港口擴張工程。

(二)以邊境口岸市縣為後方,以俄遠東地區為基地,大踏步向俄腹地市場(俄歐洲部分)進軍

俄歐洲部分市場消費水平高、支付能力強,市場潛力大,是我們擴大貿易規模、提升貿易層次的目標市場。最近,中國企業家聯合會正與有關企業籌劃在莫斯科建立中國機電產品城。筆者認為,這是向俄市場縱深發展的好思路。要進入和擴展俄羅斯歐洲部分市場,一方面需要建立逐步延伸的貿易基地、倉儲系統和銷售網路,另一方面需要對中國的貿易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形成對俄貿易的商業集團或聯合體,以最優質的商品、最合理的價格、最好的售後服務和最暢通的供貨渠道在俄羅斯歐洲部分市場展開競爭。

(三)加快發展邊境地區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

近些年,黑龍江省沿邊市縣已建起了對俄糧食出口基地、蔬菜出口基地、肉蛋奶出口基地。今後應努力扶植龍頭企業,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把沿邊對俄出口基地規模、質量、效益做上去,並保持持續發展勢頭。

(四)以投資帶動貿易,實現對俄投資貿易一體化

如上所述,俄羅斯在很多產品生產方面希望外來投資,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方面需要外來投資,在資源開發和深加工領域需要外來投資。我們應抓住機遇,在俄境內建立能滿足俄市場需求的企業,生產產品在俄銷售。這種形式將可避開過境貿易的各種難題,又可依據俄市場變化情況和消費者的要求,隨時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規格。而在投資的過程中,有些機械設備、原材料還需從國內進口;有些產品在俄加工後也可返銷國內市場或銷往第三國市場,因而產生投資對貿易的帶動效應。筆者認為,在俄境內建立生產加工園區的方式可以規避在俄投資的很多風險,也能較容易與俄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溝通,使園區的管理更多地由中方承擔,避免各種不確定因素。

(五)南北企業聯手,共同在俄羅斯進行項目投資

近年來,南方企業對俄羅斯市場和投資的興趣日益濃厚,但由於對俄市場和投資環境缺乏了解,鮮有與俄政府和商人打交道的經驗與教訓,因而謹慎小心、顧慮重重。而黑龍江省企業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如能與南方企業的資金優勢、經營優勢結合起來,聯手在俄羅斯進行項目投資,應該是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會在俄獲得較好的投資效益。當然,這種投資方式的成功關鍵在於項目選擇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和互信關系。

(六)藉助俄方企業優勢,實行買殼經營的投資戰略

目前,俄羅斯有很多大中型國有和私有企業經營效益不好,技術設備陳舊,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但更新改造和更新換代又資金不足。對於這類俄方企業,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可採取買殼經營的投資戰略取而代之。一方面可以省去新建企業的各種復雜程序,享受本地企業的各種相關待遇,還可充分利用俄方企業易於與俄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打交道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可充分發揮中方在資金、應用技術和經營方面的優勢,把企業做大做強。當然,這種中俄合資企業需要把產權劃分清楚,把收益分配原則界定清楚,解決好俄方人員安置與債務責任,同時要選好未來發展的項目和設計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

(七)依託綏芬河的口岸優勢和背靠俄羅斯林業資源的優勢,建立覆蓋東亞地區的木材交易中心

目前,綏芬河的龍江商聯集團正在籌備建立木材交易所,這個項目的思路很好。我們應積極支持其把此事做大、做精,做出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這個木材交易所要按國際化標准設計,採用現代電子交易手段,不但包括即期交易,還可從事期貨貿易;不但要吸收中國客戶進入,更要吸引俄羅斯的賣方客戶進入;不但買賣綏芬河市場的木材,還應買賣整個黑龍江省和俄羅斯的木材;它的買方客戶不僅限於中國,而是面向東北亞地區,甚至東南亞地區。俄羅斯的林業資源是這一交易市場的重要支撐,如果俄羅斯賣方客戶能大量進入這一市場,不但會省去中間環節的費用,還會使木材價格更加透明公正,並且可提高交易效率,節約交易成本。這種實際利益會推動俄羅斯的相關利益群體,要求政府放鬆和放寬對木材出口及森林採伐的限制,從而保證中方對俄木材進口的連續性和長期性。

(八)發展和規范邊境貿易,率先在綏芬河口岸建立起「一區跨兩國」的中俄自由貿易區

中俄邊境貿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起伏,現在應該說已經日益規范化和正常化。2006年上半年中俄邊境貿易額為31.3億美元,邊境貿易已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雙邊口岸經濟的發展和人員就業是不可或缺的。2006年俄羅斯對邊境貿易採取了緊縮政策,自然人過境免稅攜帶商品從50公斤減至35公斤,其意圖是要將邊境貿易「逼」向正規貿易,以增加聯邦政府的稅收。但這損害了俄邊境地區的經濟利益,俄邊境地區政府非常支持邊境貿易,因為它體現著雙方共同利益,具有旺盛的經濟活力。目前,上海的世茂集團已在綏芬河中方海關區域投資建立起貿易綜合體,在該綜合體的區域內設有產品加工區、商品倉儲區和休閑娛樂區,在中俄邊境地區修建起一個人工湖和兩座五星級賓館,在海關外的俄方道路也由世茂集團承建。這樣,原來設在邊境的互市貿易區已開始向「一區跨兩國」的中俄自由貿易區和綜合貿易區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會擴大邊境貿易的規模,更將增強其後勁和吸引力。對此,中國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應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力協助,尤其應與俄方溝通相關事宜,解決中俄在政策上的協調問題,為企業的發展、邊境貿易的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

現在,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頭,其戰略視野和投資氣魄令人欽佩,而政府更應勇於創新,知難而上,與企業共同做好中俄貿易可持續發展這篇大文章。

B. 河南 黑龍江面積

河南省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
截至2016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32.42萬人,居中國第3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四個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有商湯、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黑龍江面積47.3萬平方千米。
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龍江而得名。
黑龍江東部和北部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介於北緯43°26′~53°33′,東經121°11′~135°05′,南北長約1120公里,東西寬約930公里,面積47.3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2個省轄縣級市。共64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45個縣、1個自治縣。所轄哈爾濱為副省級市,齊齊哈爾為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黑龍江西部屬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北部、東南部為山地,多處平原海拔50~200米。
黑龍江是中國重工業基地,工業門類以高端製造業、航空航天、機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高效農牧業、食品工業為主。農業上集約化程度高,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C. 長城(繼需)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新七大奇跡之一,並在「世界新七大奇跡」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城的位置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遼寧等八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公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太多了,復制不過來你自己看吧
http://ke..com/view/2203.htm

D. 中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為了配合國家深化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農業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融合、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而成立的全國性的現代農業專業公司。公司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商鼎路70號煤田地質大廈。公司以國內外綜合農機及灌溉生產商等為依託,以現代金融手段為推手,以互聯網+農業等智慧農業服務為加速器,提供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全程社會化專業服務,即農業生產所需的耕、種、收、儲、銷售一條龍服務以及節水灌溉、飛機噴防等在內的七位一體的專業化服務;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支撐,全面構建大農業、生態農業產業鏈體系,提供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金融對接及運營模式的頂層設計,提供生態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各種農業特色經營的設計、施工、運營的專業化服務。公司成立以來,以服務現代農業,降低耕作成本,提升糧食品質,提高土地收益為理念,遵循現代農業綠色、可持續、大環保、大健康原則,力求與各位同行一起在中國現代農業之路上與資源節約同行、與環境友好同行、與健康可持續發展同行,為中國糧食安全,增強國際競爭力,讓國人吃上放心糧而盡職努力。公司目前已組建以河南總部為主體的綜合作業服務公司,並已全面布局全省市、縣兩級市場。與中農飛航有限公司、湖北楚天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黑龍江農墾集團、北京威凱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航空運動學校、北京德邦大為科技有限公司、中船九院重慶分院、濟邦咨詢公司、賽伯樂投資集團等結為戰略聯盟單位。公司的發展也得到了河南農、林、糧、水等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法定代表人:高樺
成立時間:2017-03-31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01000416656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商都路8號東5單元19層1903

E. 長城有什麼經濟價值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見證者,它本身已經是一大貢獻,至於它今天的價值誰都知專道但我認為,它能夠讓我屬們見到它已經是對我們的恩賜了,不必再去討論它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經濟價值,這已經不重要了,中國人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

F. 多位作家從政治歷史文化建築等不同角度談論長城的價值,他們的共同認識是什麼不同之點又在哪裡

有點長,要耐心呀!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長城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布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並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
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總是反映著地理的生態結構。兩大經濟、文化腹心的形成,標志著兩大系統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長城以南的農業區形成華夏民族,近長城以南的黃河中下游,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長城以北畜牧業地區,也於戰國末形成以匈奴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匈奴奴隸制政權。長城的修建,成為中國古代民族形成的標志。而秦漢的長期統一,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雛形。自秦漢至明清,匈奴、氐、羌、東胡、烏桓和鮮卑、突厥和回鶻、黨項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復匯聚長城帶,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高峰,進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實體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實體誕生。到元、明後期,長城帶的近代、現代民族實體都先後形成,構成長城帶當代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長城帶的民族關系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於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於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斗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於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於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築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藉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禦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於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自秦漢至明,控制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同時採取大規模向長城帶沿線移民、修築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線。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葯材等畜
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葯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

G. 黑龍江綏化在那裡

綏化是黑龍江省的一個地級別市 在哈爾濱西北方向

綏化市
黑龍江省綏化市(sui hua)

[編輯本段]區域介紹
地理位置

綏化市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蘭河流域。東西寬305公里,南北長308公里,其地域輪廊猶如在松花江、嫩江匯合的江段上躍向小興安嶺西麓的一條鯉魚,其頭朝東北,尾在西南,斜卧在塞北的松嫩平原上。具體地理位置是東經124°13′至128°30',北緯45°3′至48°02'。北部由東向西依次與遜克縣、北安市、拜泉縣、依安縣接壤;西部由北向南依次與林甸縣、大慶市毗鄰;南部由西向東依次與肇州縣、肇源縣、雙城市相連;東部和東南部由北向南依次與伊春市、鐵力市、通河縣、木蘭縣、巴彥縣、哈爾濱市呼蘭區和哈爾濱市交界。

區域面積

綏化市總面積34 964.2平方公里。其中:淺山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19%,江河泡沼面積占總面積的9%,平原佔72%,總體結構大體是「二山一水七分田」。

地形地貌

綏化市的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即由低丘陵、高平原過渡為河谷平原。全市地貌按其形態特徵可分為低山丘陵、崗丘狀高平原、崗阜狀高平原、微傾斜高平原、一級階地、高漫灘和低漫灘。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慶安縣、綏棱縣和海倫市的東北部,是小興安嶺西麓的山前丘陵地帶,地勢較高,一般海拔高度300—600米(最高的官五爺大山高820.3米,在慶安境內),相對高差50—110米;崗丘狀高平原主要分布在綏棱農場、紅光農場、海倫農場,以及慶安縣、綏棱縣的西南部,海倫市的東部和東北部,海拔高度240—360米,相對高差20—60米;崗阜狀高平原主要分布在海倫市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林區的北部,望奎縣的東部,明水縣、青岡縣、蘭西縣的東部,一般海拔高度200—240米,個別殘丘海拔高程380米左右。自東北向西南緩傾斜,坡度5°—10°;微傾斜高平原呈條帶狀沿崗阜高平原邊緣分布,主要分布在海倫市的西部、西南部,明水縣、望奎縣的中部、南部,青岡縣、蘭西縣的南部,以及安達市、肇東市的北部,海拔高度180—210米。其地貌寬闊平坦,微向河流傾斜,坡度3°—5°,呈微波狀起伏;一級階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左岸,寬3—4公里,以及明水縣、青岡縣的西部,安達市、肇東市的大部地區。海拔高度160—180米,階面寬而平坦,微向河床傾斜,坡度小於3°;高漫灘主要分布於河流兩側,海拔高度155—175米,漫灘寬闊,地勢平坦;低漫灘沿河流兩側呈條帶狀分布,一般寬0.5—1公里。

氣候特徵

綏化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冰雪覆蓋。夏季降雨集中,氣候溫熱濕潤。春、秋兩季氣候宜人。

全市年平均氣溫在1.3℃—4.0℃之間,≥10℃積溫2 400℃—2 700℃,無霜期120—140天,日照時數2 600—2 900小時。全市平均降水量483毫米,東北部年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西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7—8月份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人口民族

人口:綏化市轄北林1區,安達、肇東、海倫3市及綏棱、青岡、慶安、蘭西、望奎、明水6縣,共6個辦事處、160個農村鄉鎮,1 331個行政村。截止到2007年末統計,全市總人口57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0.4萬人,佔26.1%;農業人口425.5萬人,佔73.9 %。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1.8%,達到68萬人。

民族:綏化市共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6.27%,少數民族佔3.73%。共有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苗族、壯族、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彝族、藏族、畲族、鄂溫克族、維吾爾族、納西族等31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較多。共有民族鄉鎮7個,其中滿族鄉鎮6個,朝鮮族鄉1個。共有民族村66個,其中滿族村49個,朝鮮族村15個,回族村2個。

基礎環境

市區

交通:全市交通便利。濱北、濱佳、濱洲鐵路貫穿全市6個市縣,哈大、哈黑、哈伊、明沈4條主要公路貫穿全市7個市縣。其中,哈綏高速公路與京哈高速公路連通。外貿可通過黑河、綏芬河、佳木斯等口岸進入獨聯體各國市場,還可通過水路經俄羅斯廟街出海直達日本、朝鮮等東南亞各國。

通訊:全市10個市縣均已開通國際內程式控制直撥電話、尋呼、行動電話和國際互聯網,國內外通訊十分快捷便利。

能源:全市10個市縣均進入國家電網系統,供電量充足,具有可靠的用電保障。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綏化

2005年,綏化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6個縣。

綏化市面積35211平方千米,人口555萬(2003年)。

北林區面積2723平方千米,人口88萬。郵政編碼152000。區人民政府駐北二西路。

安達市面積3586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151400。市人民政府駐安達鎮。

肇東市面積4330平方千米,人口93萬。郵政編碼151100。市人民政府駐肇東鎮。

海倫市面積4667平方千米,人口83萬。郵政編碼152300。市人民政府駐海倫鎮。

望奎縣面積2299平方千米,人口48萬。郵政編碼152100。縣人民政府駐望奎鎮。

蘭西縣面積2499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151500。縣人民政府駐蘭西鎮。

青岡縣面積2686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151600。縣人民政府駐青岡鎮。

慶安縣面積5607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152400。縣人民政府駐慶安鎮。

明水縣面積2308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151700。縣人民政府駐明水鎮。

綏棱縣面積4506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152200。縣人民政府駐綏棱鎮。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綏化地區土地集中連片,地勢平坦,土質優良,肥力較高,日照時間長,雨量比較充沛,適於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全市現有耕地面積14.9萬公頃,佔全省耕地的1/7。有宜牧草原900 萬畝,林地1 065萬畝,宜養水面150萬畝。全市尚有待開發的土地395萬畝。

草原資源

綏化地區草原全部位於我國三大草原之一的松嫩草原腹地,總面積865萬畝。草地連片,草質優良,以盛產羊草和小葉樟而馳名中外。羊草抗寒和抗旱能力較強,營養價值高,為本區西部市縣牲畜的主要飼料,並以其優良的草質而遠銷日本。蘆葦和小葉樟是造紙的重要原料,還可製作各種紡織品。老芒麥、香蒲草等用途也比較廣泛。全區草原還生長野古草、虎尾草、狗尾草、落豆秋等九十餘種飼料用草。全區草原理論載畜量為98萬個羊單位。

水利資源

綏化地區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呼蘭河,河流主要分松花江水系和呼蘭河水系,水資•源總量為47.82億立方米。理論水利資源蘊藏量為500千瓦以上的河流18條。地表水資源量為:25. 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22.2億立方米。

林業資源

綏化地區有林面積1200萬畝,林木蓄積量140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綏化地區西部地處松嫩平原,東部為丘陵半山區,地下資源比較豐富,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鐵礦、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等,已探明儲量的有二十多種。西部肇東、安達發現並開采了石油、天然氣;東部慶安、綏棱、海倫已發現的金屬礦藏有鉛、鋅、黃鐵及砂金等,優質礦泉水也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野生動植物資源

綏化地區東北部為小興安嶺山麓丘陵林地,西部為廣闊的草原,江

肇東金代八里城遺址
河溝泡遍布全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享有盛譽。野生動物有紫貂、水獺、梅花鹿、飛龍等珍貴禽獸數十種。盛產木耳、猴頭等多種山產品。森林覆蓋率達12.5%,林木蓄積量為2 000萬立方米。

旅遊資源

全市有各類文化遺址491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肇東金代八里城遺址、安達日軍731侵華罪證遺址、望奎林楓故居紀念館已成為省、地級傳統教育基地。蘭西拉哈崗、海倫東方紅水庫,綏化金龜山莊、望奎衛星廟山公園和原始森林旅遊帶等觀光旅遊景點建設和服務日趨完善。

[編輯本段]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工業

工業概況

綏化市現有各類工業企業2700多戶,已初步培育起食品、紡織、建材、冶金、機械、化工、醫葯、煙草、印刷、造紙等產業。百餘種名優新特產品遠銷俄羅斯、美國、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義大利、香港等20幾個國家和地區。以工業為主導的城鄉鏈條經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01年全市新口徑工業增加值完成23.7億元。

農業概況

綏化市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是甜菜、亞麻、烤煙三大經濟作物基地,是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牧業生產基地,還是全省最大的綠色食品之鄉。目前,全市糧食總產量佔全省四分之一,商品量約占是全省三分之一,是國儲備糧大區之一。199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166.5億元。

商貿概況

商貿

綏化市是哈爾濱以北重要南商品集散地,特別是新綏化市成立後,市委、市政府府「大開放、大招商、大引聯、大開發,」戰略又為商業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全市共有大型綜合、專業批發市場263個,200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93.5億元,財政收入實現14.5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2.2億元,通過哈洽會、黑洽會等經貿活動,綏化市已與俄羅斯、美國、義大利、日本、香港等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商業貿易往來或建立起合資合作關系。同時,擁有「松北第一集」美譽的綏化市果菜批發市場已輻射到周邊14個省區43個市縣,躋身全省10大專業批發場行列。

科技概況

綏化市現有各類國家和民營科研機構300多個,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9萬人,大豆、玉米、水稻高產攻關試驗示範研究和亞麻系列產品開發等項目在全國、全省居於領先地位。

綏化學院

教育概況

綏化市共有各類學校2767所,其中大學3所,中等專業學校24所,技工學校17所,職業中學26所,普通中學344所,小學2353所。

文化概況

綏化市文化娛樂設施齊全,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剪紙、國畫、書法、木紋畫、銅雕等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對外文化交流異常活躍。廣播電視覆蓋全市。

醫院

衛生概況

綏化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03個,衛生技術人員達1.5萬人,全市聚集著—大批省內外知名的內外科專家。

體育概況

綏化市有業余體校11所。田徑、摔跤、速滑、射擊、乒乓球等體育項目位居全省前列。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省級體育先進縣標准,肇東市、北林區被國家授予田徑之鄉稱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綏化地區歷史悠久。大約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綏化地區境內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綏化地區夏商時期為肅慎地。「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自虞舜至夏(禹)、成(湯)、周(昌)時期,肅慎與中原華夏各族關系一直很密切.西周至西漢時期,綏化地區的東北部、東部的慶安、綏棱、海倫、望奎、蘭西等市縣仍為肅慎地;西部的明水、青岡、安達,西南部的肇東等市縣為涉貊地;兩地融合後稱涉貊。

東漢至兩晉屬夫餘地,夫余世居東北,是貊族的後裔。晉時全區大部分市縣屬夫余的寇汗衛,其農牧經濟、文化和習俗都深受中原影響。這一時期,夫餘地仍臣服於當時的中原王朝。

南北朝時期,綏化地區屬勿吉地。勿吉先後與南朝、北魏王朝建立了臣屬朝貢關系。

隋唐時期屬轢羯地,社會發展處於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發展階段。

唐代最終形成兩大集團,分別歸屬於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宋遼金時期,綏化地區先後歸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轄。

元朝時期,綏化地區歸元朝的開元路管轄區,這一時期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明朝時期為努兒干都指揮史司所轄,主要居住著女真族和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和其它少數民族。

清朝時期歸鎮守黑龍江將軍管轄。光緒三十三年,在東北設東:省總督,統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綏化地區全境歸黑龍江省管轄。

民國初期,東北三省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綏化地區大部分縣屬綏蘭道。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海倫、綏化為一等縣,肇東、蘭西、青岡、安達、望奎為二等縣,綏棱、明水為三等縣。

偽滿時期,綏化地區劃歸當時的濱江省管轄。後有幾次變動,但全區絕大部分市縣仍歸濱江省管轄。

解放戰爭時期,慶城(慶安)、海倫、望奎、綏化、明水和青岡、蘭西、安達、肇東等縣分屬當時的濱江省管轄。後有幾次變動,但全區絕大部分市縣仍歸濱江省管轄。

1949年建國前夕,全區10個市縣均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建國後,綏化地區分屬黑龍江省和松江省。

1954年後屬兩省合並後的黑龍江省。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綏化市,轄肇東、安達、海倫3市、望奎、蘭西、明水、青岡、慶安、綏棱6縣和北林區。

1956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綏化專區,將原由省直轄的綏化、海倫、望奎、北安、德都、綏棱、鐵驪(後改為鐵力)、慶安、呼蘭、蘭西、巴彥、木蘭、通河13縣劃歸綏化專區管轄,專員公署駐綏化縣。

1958年撤銷綏化專區,將綏化、望奎、綏棱、海倫、慶安、通河、木蘭、蘭西、巴彥等9縣劃歸松花江專區;北安縣劃歸嫩江專區;呼蘭縣劃歸哈爾濱市領導。撤銷鐵力縣,並入慶安縣;撤銷德都縣,並入北安縣。

1965年松花江專署由哈爾濱市遷綏化縣綏化鎮,改名為綏化專署。恢復安達縣。綏化專區轄綏化、綏棱、海倫、慶安、肇東、明水、蘭西、望奎、肇源、肇州、青岡、鐵力、安達等13縣。

1967年5月,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綏化地區革命委員會,綏化專員公署正式撤銷,綏化專區遂改為綏化地區,地區革委會駐綏化縣,仍轄原綏化專區管轄的13縣。1970 年4月,將鐵力縣劃歸伊春地區管轄。

1970年綏化專區改稱綏化地區。將鐵力縣劃歸伊春地區。綏化地區轄12縣。

1978年11月,根據新《憲法》的規定,將綏化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綏化地區行政公署, 「由實變虛」,為省政府的派出機關。行政公署駐綏化縣,管轄12縣。1982年12月至1990年 1月,綏化、安達、肇東、海倫4縣先後撤縣設市。1992年12月1日,將肇州、肇源2縣劃歸大慶市領導。是時,綏化地區管轄綏化、安達、肇東、海倫4市和望奎、青岡、明水、蘭西、綏棱、慶安6縣。(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1982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綏化縣,設立縣級綏化市。

1984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4]159號)撤銷安達縣,設立安達市(縣級),以原安達縣的行政區域為安達市的行政區域。

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撤銷肇東縣,設立肇東市(縣級),以原肇東縣的行政區域為肇東市的行政區域。

1989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倫縣,設立海倫市(縣級)。

1992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綏化地區的肇州縣、肇源縣劃歸大慶市。

1999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54號):(1)撤銷綏化地區和縣級綏化市,設立地級綏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北林區。(2)綏化市設立北林區,以原縣級綏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北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二西路。(3)綏化市轄原綏化地區的望奎縣、慶安縣、綏棱縣、蘭西縣、青岡縣、明水縣和新設立的北林區。原綏化地區的縣級安達市、肇東市和海倫市由黑龍江省直轄,綏化市代管。

H. 中國長城的資料

長城( 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專時期,著名的屬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I. 關於長城的資料

長城的資料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閱讀全文

與黑龍江中原農業商品交易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
易方達並購重級基金161123 瀏覽:254
期貨籌碼計算公式 瀏覽:142
白銀外匯投資 瀏覽:598
股票投資堂 瀏覽:636
期貨分時量峰如何判斷頂底 瀏覽:740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