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石化加油卡如何查詢加油記錄
1、打開「中石化加油卡」官網。
(1)中國石化歷史交易擴展閱讀:
中國石化加油卡優勢:
1、使用便捷:插卡加油,自動結算,無需找零。客戶在加油站加油時,按加油機上顯示的金額進行結算。
2、交易安全:加油卡是運用於銀行系統的高科技,可以保證每一筆交易的真實、安全、可靠;每台適用加油卡的加油機都由稅務、質檢部門嚴密監控,所支付的油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基本保證;同時,加油卡可以設置密碼,可以掛失,提高了資金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了假鈔為用戶帶來的損失。
3、加油錢包:反復充值,任意品種,實際價格結算,避免價格風險。
4、易於管理:一主多副,賬戶管理,方便查詢。對於多用戶卡客戶,管理人員可通過該公司提供的明細賬單掌握所管理車輛的詳細加油動態。確保管理准確、到位。
5、控制嚴格:擁有強大的管理功能,一車一卡,專卡專用,六種限制(限車號、限油站、限每天加油次數、限每天加油金額、限每次加油量、限油品)。
6、節約費用:由於加油卡具有的六種限制信息和易於管理的優點,單位用戶使用加油卡管理車隊後,可以有效控制所屬車輛加油品種、加油次數、加油量、加油金額,堵塞管理漏洞,控制燃油費用,節約成本。
7、各地加油:客戶可持卡在全國21各省市的20000餘座中國石化聯網加油站加油,真正實現了一卡在手各地加油,規避了攜帶大量現金的風險。
8、積分增值服務:「油中感謝」活動是以加油卡為載體向客戶提供積分回饋活動。記名卡用戶可根據中國石化加油卡的積分換取禮品,並可享受加油卡提供的其它服務。
⑵ 中國石油銷售公司的歷史情況是什麼樣的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按照「實現所有制結構多元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面的整體重組改制,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日、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國內公眾股28億股。目前,中國石化總股本為867.02億股,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股占總股本的67.92%,未流通的其它國有股和法人股佔9.50%,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開采、銷售;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化肥及其它化工的生產與產品銷售、儲運;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石油產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產品和其它商品、技術的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的研究、開發、應用。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發和零售)生產商和供應商,是中國最大的主要石化產品(包括中間石化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化肥)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截止2004年底,剩餘探明經濟可採石油儲量3267百萬桶,剩餘探明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30,330億立方英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52億噸,乙烯生產能力389.5萬噸;擁有加油站3.01萬座,其中自營加油站2.66萬座;總資產4600.81億元,凈資產1863.50億元。2004年,生產原油3860萬噸,天然氣5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33億噸,生產汽煤柴成品油8083萬噸;生產乙烯407.4萬噸,生產合成樹脂622.1萬噸、合成橡膠56萬噸、合纖單體及聚合物602萬噸、合成纖維165萬噸;銷售成品油9460萬噸,市場佔有率達到60.5%,其中零售5325萬噸。
中國石化參照國際模式,構築了公司的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和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中國石化現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和參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餘家,包括油田勘探開發企業、煉油及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及科研、外貿等單位,經營資產和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
中國石化秉承競爭、開放的經營理念;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的發展戰略;公司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回報最大化的經營宗旨;外部市場化,內部緊密化的經營機制;規范、嚴謹、誠信的經營准則。中國石化發展的目標是真正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國石化的獨家發起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⑶ 中國石化加油卡充值記錄如何查詢
登陸中國石化加油網上營業廳官網,登錄賬戶;
(3)中國石化歷史交易擴展閱讀:
中國石化加油網上營業廳的作用:網上營業廳的實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可以查詢任何有關中國石化加油卡的數據信息。實時到賬,網銀開票便捷,動動手指你就處理了一切,為你大大提供了便利。
⑷ 中石化加油卡能查詢多久以前的記錄,知道的能說一下嗎
中石化加油卡從開始使用到最後一次使用都能查,中國石化的加油卡明細保存版時間不限的,權隨著售卡量和加油卡消費量的持續增加,中國石化將繼續打好服務品牌,不斷向消費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只要進入中國石化加油卡網站,輸入卡號及信息激活一下,登錄進去,就可以從網站上面查到加油卡的交易明細,或者到就近的中石化發卡網點也可以查詢。
(4)中國石化歷史交易擴展閱讀:
中國石化加油卡還可以幫助企業客戶進行用油管理,使企業管理者能准確掌握汽車用油情況。例如:企業有兩部以上的車輛,可以辦理一張主卡和多張附卡,通過主卡對附卡進行管理,分配加油額度、查詢每張卡詳細交易信息等等,並可以每月得到加油消費明細對賬單。
中石化加油卡,是用來為汽車加油的儲值卡,有極高的便利性,並且針對不同品牌的加油卡有不同種的優惠措施,截止到2006年底,加油卡售卡突破1300萬張。作為國內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公司,中國石化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務水平,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石化加油卡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石化-加油記錄
⑸ 中石化的由來
中石油、中石化是國家機關和中央企業經過多次重組、改革和改制的產物專.中國石油歷史上曾在屬編國家政府部門叫石油部,80年代從政府部門改為中央企業,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簡稱中石油負責陸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
中國石化成立較晚,從開始就叫中國石油化工公司,簡稱中國石化,從事原油煉制和石油化工.90年代後期,國務院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和建立競爭機制的原則,將兩個特大型中央企業以及負責成品油銷售的中國石油公司一並打亂重組,大致按南北把石油勘探開發和原油煉制、石油化工以及成品油銷售上下游組成兩個新的公司,即現在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現在的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是指後來的上市公司,原來的母公司依舊叫集團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⑹ 為何中石化加油卡只能查詢到最近 10 筆記錄
加油卡內只保存最近 10 筆交易記錄,因為查詢是從卡內讀取交易記錄,最多隻能顯示 最近 10 筆。如需查找其他交易記錄,可以使用「卡片歷史交易明細查詢」或「卡賬台賬對 賬單」進行查詢。
⑺ 中石化股票歷史最高價好像是29、3元,復權價為什麼成了37元
所謂復權就是對股價和成交量進行權息修復,按照股票的實際漲跌繪制股內價走勢圖,並把成交容量調整為相同的股本口徑。
股票行情有除權與復權,在計算股票漲跌幅時採用復權價格,這是經常要用到的。系統計算分為以下步驟:
1、每次除權行為日,在登記日計算除權價;
除權價=(除權前一日收盤價+配股價X配股比率-每股派息)/(1+配股比率+送股比率)
2、用登記日的收盤價除以除權價得到單次除權因子;
除權因子=收盤價/除權價
3、將公司上市以來的除權因子連乘積,得到對應每一交易日的除權因子;
4、向後復權價=股票收盤價(實際交易價)*每一交易日的除權因子;
5、復權漲幅(不特別說明,漲幅均指復權漲幅)=復權價/前一日復權價-1。
以上是向後復權價格的計算過程,其中復權因子是很重要的,採用復權因子的調整方法。
我們系統里可以查到每股分紅數據,而且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6位。而行情數據是接受的交易所數據,其復權因子計算時採用昨日收盤價/今日開盤參考價計算得到,今日開盤參考價精確到小數點後2位,其所以我在計算除權因子時產生偏差。後與技術人員溝通得知。
⑻ 中石化網上營業廳 如何查詢超過3個月 消費記錄
中石化網上營業廳系統由於儲備限制,暫時無法查詢到3個月前的加油、充值和預分配明細等數版據,但在「訂權單管理」中可查詢到網上操作的近3個月的
歷史記錄,如果您需要查詢較早的歷史交易記錄,建議您到售卡充值網點進行查詢。希望幫到您,望採納。
⑼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石油化工是20世紀年代興起的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學工業。起源於美國。初期依附於石油煉制工業,後來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迅速發展,50年代在歐洲繼起,60年代又進一步擴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國,使世界化學工業的生產結構和原料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化學品的生產從以煤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石油化學工業的新工藝、新產品不斷出現。70年代初,美國石油化工生產的各種石油化學產品,多達數千種,當前石油化工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重要基幹工業。
初創時期 隨著石油煉制工業的興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煉廠氣。1917年美國C.埃利斯用煉廠氣中的丙烯合成了異丙醇。1920年,美國新澤西標准油公司採用此法進行工業生產。這是第一個石油化學品,它標志著石油化工發展的開始。1919年聯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隨後林德空氣產品公司實現了從裂解氣中分離乙烯,並用乙烯加工成化學產品。1923年,聯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建立了第一個以裂解乙烯為原料的石油化工廠。在20~30年代,美國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利用單烯烴生產化學品。如丙烯水合制異丙醇、再脫氫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環氧乙烷,丙烯制環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創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羅瑟斯發現了縮聚法制聚醯胺後,杜邦公司1940年開始將聚醯胺纖維(尼龍)投入市場。表面活性劑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現。這些原來由煤和農副產品生產的新產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發展,同時為這些領域轉向石油原料創造了新的技術條件。這時,石油煉制工業也有新的發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術的開發,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烴原料。這些發展使美國的乙烯消費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戰時的推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40年代末,美國石油化工在芳烴產品生產及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戰爭對橡膠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膠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1941年陶氏化學公司從烴類裂解產物中分離出丁二烯作為合成橡膠的單體;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脫氫制丁二烯的大型生產裝置。1945年美國合成橡膠的產量達到 670kt。為了滿足戰時對梯恩梯炸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國研究成功由石油輕質餾分催化重整製取芳烴的新工藝,開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新來源(在此以前,芳烴主要來自煤的焦化過程)。當時,由催化重整生產的甲苯佔全美國所需甲苯總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碳化物公司應用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的技術建設成聚乙烯廠;1946年美國殼牌化學公司開始用高溫氧化法生產氯丙烯系列產品;1948年,美國標准油公司移植德國技術用氫甲醯化法(見羰基合成)生產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產。石油化工的不斷發展,使美國在1950年的乙烯產量增至680kt,重要產品品種超過100種,石油化工產品佔有機化工產品的60%(1940年僅佔5%)。
蓬勃發展 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等材料的迅速發展,使石油化工在歐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區受到廣泛的重視。在發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歐洲在50年代開發成功一些關鍵性的新技術,如1953年聯邦德國化學家K.齊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壓法生產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劑體系,並迅速投入了工業生產;1955年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纖維生產廠;1954年義大利化學家G.納塔進一步發展了齊格勒催化劑,合成了立體等規聚丙烯,並於1957年投入工業生產。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1957年美國俄亥俄標准油公司成功開發了丙烯氨化氧化生產丙烯腈的催化劑,並於1960年投入生產;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並於1960年建成大型生產廠。進入60年代,先後投入生產的還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產品。石油化工新工藝技術的不斷開發成功,使傳統上以電石乙炔為起始原料的大宗產品,先後轉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線上。在此期間,日本、蘇聯也都開始建設石油化學工業。日本發展較快,僅十多年時間,其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蘇聯在合成橡膠、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產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術特別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產上對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動了烴類裂解和裂解氣分離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此期間,圍繞各種類型的裂解方法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工作,開發了多種管式裂解爐和多種裂解氣分離流程,使產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歐各國與日本,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貧乏,裂解原料採用了價格低廉並易於運輸的中東石腦油,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大型乙烯生產裝置,大踏步地走上發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產規模大幅度擴大。作為石油化工代表產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產量達到35.8Mt,創歷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後,有機合成原料自煤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的速度加快。
新階段 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發生了兩次大幅度上漲,乙烯原料價格驟升,產品生產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臨巨大沖擊。美國、日本和西歐地區主要乙烯生產國,紛紛採取措施:如關閉部分生產裝置,適當降低裝置開工率,節約生產能耗,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進行深度加工(見石油煉制過程),發展精細化學品,加強代油原料研究等。1983年下半年起,生產又趨復甦。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全世界大約有1000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所用原料油約占原油總產量的8.4%,用氣約占天然氣總量的10%,這些企業大多為少數跨國生產廠商所控制。最近,這種情況在起變化,油、氣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更多地建設起自己的石油化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