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分級指標體系下的網路輿情指數計算

分級指標體系下的網路輿情指數計算

發布時間:2021-01-02 23:07:19

Ⅰ 評價指標體系

對地下水資源可持續性的定量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能夠反映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後,建立與指標體系相應的分級標准,將各指標的實際值與標准值進行比較,識別區域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水平。

(一)確定原則

建立地下水資源持續利用指標體系,應遵循下列原則:

1)科學性。指標體系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能夠度量和反映區域地下水資源的主體特徵、發展趨勢和主要問題。

2)獨立性。系統的狀態可以用多個指標來描述,但是這些指標之間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在構建指標體系過程中能夠通過科學方法識別與剝離,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獨立性較強的指標參與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3)層次性。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包括資源系統、生態環境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等子系統,每一子系統又可以用眾多的指標進行標度,最終合成一個指標體系描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狀態。

4)動態性。時間維上的持續性是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特徵之一,並且地下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隨著時間發生動態變化,因此在設置指標體系時,必須選擇相應的指標來標度系統的動態,將時間顯性或隱性地包含在體系之中,使評價模型具有「活性」。

5)可操作性。指標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指標的獲取具有可能性,易於量化,盡可能利用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成果數據;指標的設置盡可能簡潔,避免繁雜。

(二)指標體系

區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性取決於地下水系統資源水平、社會經濟系統需求和生態環境系統約束等方面,可概括為3個層次(表3-7)。

表3-7 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表

最高層為區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性水平。

第二層次為系統層,分解為地下水資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3個子系統。分別反映地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水平、社會經濟系統對地下水系統的干擾水平以及生態環境系統對地下水系統資源開發的響應水平。

第三層為指標層,是對第二層次3個子系統的進一步分解和描述,是進行評價時的具體指標。各指標都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分述如下:

1)地下水補給資源模數(萬m3/km2·a):區域單位面積上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資源量。

2)地下水可采資源模數(萬m3/km2·a):區域單位面積上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資源量。

3)地下水質量狀況綜合指數:根據國家地下水水質標准,採用綜合指數法所求得的地下水質量綜合指數,可直接利用地下水質量評價的成果。

4)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現狀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量。

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區域平均工業重復用水量/工業總用水量。

6)區域地均地下水利用率(%):區域畝均地下水開采量/畝均地下水可開采量。

7)區域人均地下水利用率(%):區域人均地下水開采量/人均地下水可開采量。

8)地下水污染綜合指數:地下水污染綜合指數可按下式計算: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式中:f為污染綜合指數;Ci為第i個因子的實測濃度(mg/L);Ci0為第i個因子的標准規定濃度(mg/L);n為統計的污染因子總數。

9)地面沉降速率(mm/a):年均地面沉降量。

10)海水入侵程度(%):海水入侵面積/區域總面積。

11)區域濕地減少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12)區域土地沙化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13)區域土地鹽漬化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三)指標體系的分級標准

根據我國北方的實際情況並參考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准和前人研究成果,將各指標劃分為5級,其劃分標准見表3-8。

表3-8 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評價分級標准值表

Ⅱ 什麼是輿情指數

輿情來指數是通過對網路源中各種類型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進行獨立的第三方觀察,形成量化統計和定性分析,並結合演算法推導、歸納總結而最終形成的一套網路輿情指數體系。
補充: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微博客、視頻類網站、社交類網站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社會化媒體的日新月異及其對網路輿情狀態更加復雜多元深刻的影響。
同時隨著我國正處的改革關鍵期、矛盾突發期諸種問題沖突的疊合積聚,網路輿情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和諧度和穩定度的標志,成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網路輿情指數體系」通過對網路輿情量化及指數化實現網路輿情的科學收集、分析研判和預警對策一整套科學規范的工作體系。
初步解決了以往輿情識別中的漏報、少報、瞞報、錯報、誤報問題;初步解決了以往輿情判斷中的假判、誤判和錯判問題以及輿情處置中的盲目、縮小、誇大、無力、耽擱等問題,提升了基於網路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的預警力、判斷力和處置力。

Ⅲ 分等指標體系

(一)確定分等因素及其權重

農用地分等是依據構成農用地質量的穩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農用地分等因素是農用地分等的基礎,確定的分等因素指標體系是否符合區域實際,直接關繫到整個分等工作的質量。選定分等因素,確定指標區參評因素體系和野外踏勘指標,是農用地分等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資料收集和外業調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搜集、調查、整理各分等因素狀況。

1.選取分等因素的原則

在分等因素的選取上主要遵循了以下6個原則:

(1)穩定性原則。所選因素都比較穩定,從而保證依據此指標評判的農用地等別在一段時期內穩定。

(2)生產性原則。所選因素都是直接或間接影響農作物生長、影響土地生產力水平的因素。

(3)差異性原則。指標值變化對土地生產力影響顯著,指標值有較大的變化范圍,可以反映農用地質量的空間變化。

(4)主導性原則。所選指標都是對農用地質量起主要影響的因素,指標之間相關程度小,以免重復計算。

(5)可操作性原則。盡可能選取易獲取、易量化的因素,所選指標應是野外可以識別的,或是容易從已有土地資源調查成果資料或相關成果資料中提取的。

(6)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分等因素要以定量計算為主,對目前難以定量的因素採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參與計算。

2.確定方法

在分等因素指標體系中,各分等因素對土地質量的影響程度不同,把各因素對土地質量影響的重要性稱之為權重,其定量的表示就是權重值。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附錄C的有關內容,甘肅省農用地分等工作採用了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首先,根據土壤學、栽培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生產經驗對全省農業生產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論證;然後,邀請甘肅省農牧廳、甘肅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農業大學等單位的近20位專家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的推薦因素統一進行填表打分,根據省級專家組的意見綜合,分別確定甘肅省各指標區分等因素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再將表格反饋到開展分等工作的試點縣里,邀請各縣農牧局、土壤肥料工作站、農業生產調查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熟悉本縣情況的農業專家對表格進行進一步分析打分;最終,確定全省選用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頭度、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剖面構型、鹽漬化程度、灌溉水源這10個評價因子作為農用地的分等因素(其中,河西走廊區涉及8個因素,其他各區涉及7個因素)。各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見表3-4。

表-3 作肅省農用地標准耕作制度分區指定甘物最大產量、最大「產量-成本」比數、產量指系數統計表

表3-4 a甘肅省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統計表

表 3-4b 甘肅省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統計表

(二)分等因素分級標准

1.地形坡度

水田、水澆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都作為平地處理,只對旱地進行坡度分級。共分為 5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地形坡度< 2°,梯田按< 2°坡耕地對待。

(2)2 級,地形坡度為 2°~ 6°。

(3)3 級,地形坡度為 6°~ 15°。

(4)4 級,地形坡度為 15°~ 25°。

(5)5 級,地形坡度≥ 25°。

受資料收集難度的限制,甘肅省此次農用地分等工作中對《農用地分等規程》推薦的地形坡度分級方法略加調整,採用了與土地詳查結果一致的 5 個級別(詳見附錄 5)。受經費及人員限制,甘肅省沒有購買 1∶5 萬的地形數據,而是根據各縣(市、區)資料收集的狀況,採取不同方法確定耕地的地形坡度。

對於已經完成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的部分縣(市、區),將縣級 1∶10 萬耕地圖與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中的對應耕地圖斑「分區域對照」,將 1∶1 萬圖斑中的耕地坡度綜合平均後填入位置對應的 1∶10 萬分等單元圖各圖斑的屬性中。這種方法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的空間分析功能,精度較高。但是,由於大坡度耕地一般面積較小,在 1∶10 萬地圖上難以用圖斑表示,與相鄰小坡度圖斑綜合平均後,其大坡度特性難以體現,所以,經綜合平均後的圖斑中,大於 25°的坡耕地面積略小於實際情況。

對於沒有 1∶1 萬耕地坡度數據的縣(市、區),將縣級 1∶10 萬耕地圖與 2000 年完成的同比例尺的縣級坡耕地分布評價圖進行疊加分析,判定耕地坡度。

對於少部分沒有坡度資料的縣(市、區),由該縣國土資源局組織有關專家在底圖上勾繪出耕地坡度分布圖,劃片確定了耕地坡度。

2.地表岩石露頭度

地表岩石露頭度是指基岩出露地面部分佔地面的百分比。根據地表岩石露頭度對耕作的干擾程度,可分為 4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岩石露頭< 2%,不影響耕作。

(2)2 級,岩石露頭為 2% ~ 10%,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35 ~ 100 米,已影響耕作。

(3)3 級,岩石露頭為 10% ~ 25%,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10 ~ 35 米,影響機械化耕作。

(4)4 級,岩石露頭≥ 25%,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3.5 ~ 10 米,影響小型機械耕作。

地表岩石露頭度屬於國家推薦的因素之一,經省級專家討論後確定予以保留。但是,在甘肅省絕大部分縣(市、區),耕地的土層較厚,地表岩石露頭情況較少,只有隴南山區和甘南高原區有部分耕地存在地表岩石露頭狀況,達到影響耕地耕作便利的程度。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地表岩石露頭度。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地表岩石露頭度,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地表岩石露頭度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地表岩石露頭度的級別。

3.有效土層厚度

有效土層厚度是土壤層和鬆散的母質層之和,是衡量土壤好壞的一個主要標志,對土壤存儲養分、水分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有重要影響。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有效土層厚度是山地丘陵區土壤劃分土種的標准之一。

有效土層厚度共分為 5 個等級,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有效土層厚度≥ 150 厘米。

(2)2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100 ~ 150 厘米。

(3)3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60 ~ 100 厘米。

(4)4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30 ~ 60 厘米。

(5)5 級,有效土層厚度< 30 厘米。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有效土層厚度。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有效土層厚度,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有效土層厚度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有效土層厚度。

4.表層土壤質地

表層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表層固狀顆粒組成,表層土壤質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個綜合標志,決定著土壤中固、液、氣三相的分配關系以及土壤的松緊度和孔隙狀況,對土壤的水、肥、氣、熱和農業生產性能影響很大。表層土壤質地一般指耕層土壤的質地,分為壤土、粘土、砂土和礫質土 4 個級別。

(1)1 級,壤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沙壤、輕壤、中壤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壤土。

(2)2 級,粘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粘土、重壤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粘土。

(3)3 級,砂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緊砂土、松砂土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砂土。

(4)4 級,礫質土,即按體積計,直徑大於 1 ~ 3 毫米的礫石等粗碎屑的含量大於 10%;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強石質土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多礫質土。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表層土壤質地。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表層土壤質地,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表層土壤質地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表層土壤質地。

5.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是作物營養的主要來源,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土壤中各種養分的供給來源,還可以調節土壤中水、肥、氣、熱的狀況,改善土壤結構。動植物殘體分泌物、微生物以及施入的有機肥是有機質的主要來源,農田增施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最主要途徑。

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為 6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 4.0%。

(2)2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3.0% ~ 4.0%。

(3)3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2.0% ~ 3.0%。

(4)4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1.0% ~ 2.0%。

(5)5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0.6% ~ 1.0%。

(6)6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 <0.6%。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土壤有機質含量。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土壤有機質,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土壤有機質含量。

6.土壤 pH 值

土壤 pH 值是土壤的基本性質,也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含量過高或過低都將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及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按照土壤 pH 值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可將其分為 6 個等級,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土壤 pH 值為 6.0 ~ 7.9。

(2)2 級,土壤 pH 值為 5.5 ~ 6.0 或 7.9 ~ 8.5。

(3)3 級,土壤 pH 值為 5.0 ~ 5.5 或 8.5 ~ 9.0。

(4)4 級,土壤 pH 值為 4.5 ~ 5.0。

(5)5 級,土壤 pH 值< 4.5 或為 9.0 ~ 9.5。

(6)6 級,土壤 pH 值≥ 9.5。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土壤 pH 值。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土壤 pH 值,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土壤 pH 值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土壤 pH 值。

7.灌溉保證率

在作物整個需水周期內,作物體內水分的多少對其生長發育有著較大的影響,特別是水分脅迫下作物需水關鍵期內,水分的有效保證更成為影響作物生命和產量的決定性因子。

耕地灌溉保證分為 4 個級別,灌溉水田為充分滿足。水澆地根據其灌溉系統的供水狀況分為充分滿足、基本滿足和一般滿足,主要根據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灌溉保證狀況分布圖判定。旱地由於沒有灌溉設施,靠天吃飯,定為無灌溉條件。

(1)1 級,充分滿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隨時灌溉的水澆地。

(2)2 級,基本滿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統,在關鍵需水生長季節有灌溉保證的水澆地。

(3)3 級,一般滿足,有灌溉系統,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證灌溉的水澆地。

(4)4 級,無灌溉條件,包括旱地與望天田。

8.剖面構型

剖面構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質地的土層的排列次序,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剖面構型分為 3 個種類、10 個類型。

(1)均質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到 100 厘米深度土壤質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質地的土層的連續厚度< 15 厘米,或這些土層的累加厚度< 40 厘米;續分為通體壤、通體砂、通體粘以及通體礫 4 種類型。

(2)夾層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 20 ~ 30 厘米至 60 ~ 70 厘米深度內,夾有厚度 15 ~ 30厘米的與上下層土壤質地明顯不同的質地土層;續分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 砂 / 壤 4 種類型。

(3)體(墊)層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 20 ~ 30 厘米以下出現厚度> 40 厘米的不同質地的土層;續分為砂 / 粘 / 粘、粘 / 砂 / 砂、壤 / 粘 / 粘、壤 / 砂 / 砂 4 種類型。

9.鹽漬化程度

隨著季節的變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上層的含水量相對降低,水分蒸發而鹽分表聚,以鹽霜或薄結皮的形式聚集於地表。由於甘肅省特別是河西走廊區降水量極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蒸發量較大,導致部分地區產生了鹽漬化現象。鹽漬化主要會引起農作物缺苗,從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可採取灌溉沖洗和排陰的方法,使鹽分隨水排走;新墾區栽植耐鹽作物也可帶走部分鹽分;此外,推去表層含鹽分較高的土壤,增施有機肥料等也是改良鹽鹼地的有效辦法。隴中北部引黃灌區合理布設灌、排渠系,也可以防止土壤的次生鹽漬化。

鹽漬化程度分為 4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無鹽化。土壤無鹽化,作物沒有因鹽漬化引起的缺苗斷壟現象,表層土壤含鹽量< 0.1%(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 0.2%(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 0.3%(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2)2 級,輕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2 ~ 3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為 0.1% ~ 0.3%(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為 0.2% ~ 0.4%(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為 0.3% ~ 0.5%(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3)3 級,中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3 ~ 5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為 0.3% ~ 0.5%(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為 0.4% ~ 0.6%(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為 0.5% ~ 0.7%(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4)4 級,重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5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 0.5%(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 0.6%(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 0.7%(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10.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分為 4 個級別:

(1)1 級,用地表水灌溉。

(2)2 級,用淺層地下水灌溉。

(3)3 級,用深層地下水灌溉。

(4)4 級,無灌溉水源。

(三)編制各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技術組根據各地調查資料上報情況,結合《農用地分等規程》推薦的因素因子、指標分級、分值、因素權重,綜合分等因素指標與分值的關系以及不同指定作物對水土等條件的要求差異,參考土壤學、栽培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生產經驗,征詢了省級專家組的意見後,分大區域、分指定作物確定了因素因子、指標分級、分值。編制了全省小麥、玉米、馬鈴薯、青稞、棉花、油菜等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採用0~100分的封閉區間體系,因素指標的優劣均在 0 ~ 100 分內計算其相對得分,最優的條件取值 100。在試點過程中,進一步徵求各縣(市、區)農業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甘肅省各指標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附錄 5)。

Ⅳ 網路結構指數怎麼計算有沒有計算工具

網路結構指數反映了該區域載波疊加的程度,指數越高表示越難排頻,潛版在頻率干擾權風險越高,該指標在數值上表示由於網路結構問題導致平均受到干擾的概率。網路結構指數較高的區域定義為結構復雜區域。
網路結構指數的計算公式定義如下:
網路結構指數=總和(COsi×Ni)/Nall
其中,COsi:周邊小區i對服務小區s的同頻相關系數,即周邊小區i在服務小區s的測量報告中出現且信號強度差>-12dB的比例;
Ni:周邊小區i的載波數;
Nall:總頻點數,900網路取值95(不含EGSM),1800網路取值125(或100,不含帶外頻點)。

Ⅳ 指標的含義與分級

(一)盆地評價指標

盆地評價即適宜CO2地質封存的沉積盆地篩選。此階段應最大限度地搜集盆地地質資料(包括盆地類型、構造、沉積、地熱等)、盆地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含氣量、煤層氣豐度、煤炭儲量等)、煤礦開采、鑽井情況和基礎設施等方面資料。在此基礎上,對盆地煤層氣資源量和CO2的封存潛力進行評估。盆地評價的主要指標有不可開採煤層中的煤層氣資源潛力和CO2地質封存潛力,以及與盆地地質構造相關的安全風險因素。

表5-1 煤層CO2地質封存選址指標體系一覽表

1.潛力指標

(1)煤層氣資源潛力:盆地煤層氣資源潛力用煤層氣資源豐度表示。煤層氣資源豐度以108m3/km2作為測量單位,它是煤含氣量和凈煤厚度的函數。具體評價指標分為I(好,下同)、Ⅱ(中,下同)、Ⅲ(差,下同)類。對於煤層CO2地質封存過程中的煤層氣潛力,採用不可開採煤層中煤層氣資源豐度大於等於2的盆地為I類;大於等於1、小於2的盆地為Ⅱ類;小於等於1的盆地為Ⅲ類。據此確定全國或區域范圍內含煤沉積盆地是否適宜CO2地質封存。

(2)CO2地質封存潛力:煤層CO2封存潛力是封存場地選址的最基本指標,它與煤層氣資源量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廣泛採用的煤層CO2封存潛力評價方法是美國能源部(DOE)和碳封存領導人論壇(CSLF)推薦的計算方法。

DOE推薦的方法中(Goodman et al.,2011),煤層CO2封存潛力由式(5-1)計算。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選址指南研究

式中:GCO為煤層中封存CO2的質量;A為煤田盆地的面積;hg為煤層的累積厚度;Cs,max為原地條件下單位體積煤岩對CO2的標准狀態吸附量;ρCo為標准狀態CO2密度;Ecoal為CO2封存效率(反映起封存作用的煤占總煤體積的比值)。碳封存領導人論壇(CSLF,2007)推薦的煤層CO2封存潛力可由式(5-2)計算。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選址指南研究

其中: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選址指南研究

考慮到CO2煤層封存過程一部分煤層中的部分氣體會被置換,CO2封存過程中的有效封存量可由式(5-4)計算。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選址指南研究

式(5-1)至(5-4)中各參數的意義見表5-2。

表5-2 CSLF煤層CO2封存潛力評價方法各參數的意義

註:L代表長度;M代表質量;S代表時間。

採用美國能源部(DOE)或者碳封存領導人論壇(CSLF)提出的煤層CO2地質封存潛力評價方法可以對煤層CO2封存潛力進行預測。

為了能更好地反應每個沉積盆地的CO2地質封存潛力,可把單位面積的CO2封存潛力作為評價指標,以108m3/km2作為單位,把具體評價指標分為Ⅰ、Ⅱ、Ⅲ類。採用單位面積CO2封存量大於等於4的沉積盆地為Ⅰ類;大於等於2、小於4的沉積盆地為Ⅱ類;小於等於2的沉積盆地為Ⅲ類(表5-3)。

表5-3 盆地煤層氣資源/CO2封存潛力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2.安全性指標

CO2地質封存要求能夠大量、長久、安全地將CO2封存在地層中。影響沉積盆地CO2地質封存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煤層上覆蓋層的厚度及封閉性、斷層發育的復雜程度與斷層封堵性,以及地震發生的概率等。

(1)蓋層的封閉性:由於在CO2灌注過程中,灌注壓力都大於煤層的原始壓力,而煤層上覆蓋層的封閉性對CO2地質封存安全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控制CO2灌注壓力低於煤層上覆蓋層的破裂壓力。

一般認為,泥岩或頁岩作為蓋層的封閉性最好,其次是緻密砂岩,最後是裂縫發育的灰岩(目前灰岩的封閉性尚存爭論)。蓋層的厚度越大,封閉能力越好。

根據油氣圈閉的實驗研究結果,當泥岩厚度大於50m時,蓋層的封閉性較好;厚度50~10m的泥岩封閉性一般;小於10m的泥岩作為蓋層的封閉性較差。一般認為砂岩沒有封閉性,而多作為常規儲層。

(2)斷層的發育:斷層的發育將影響CO2地質封存的安全性。在封存區有大的斷層發育,並且斷層是開啟狀態,那麼CO2將有可能沿著斷層裂縫系統運移到其他的地層,甚至運移到地面。據此,初步認為CO2灌注井10km范圍內沒有大的斷層,認為斷層不發育;灌注井5km沒有大的斷層,認為斷層較為發育,灌注井2km范圍內沒有發現大的斷層,認為該區塊斷層發育一般。

(3)地震發生的概率:將CO2封存到地下的安全時間尺度目前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至少在100年以上,即發生礦物捕獲(作用的時間尺度為100~10 000年)才能達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因此,應該掌握灌注地區地震發生的概率。據此初步確定,100年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地區被認為是地震多發區;5級地震以上的地區為地震較多發區;5級地震以下的地區為地震發生較少的區域。

盆地評價的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見表5-4。

表5-4 盆地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二)區塊評價指標

區塊評價是在盆地評價的基礎上,對單個沉積盆地內適宜CO2地質封存的同一構造帶的諸多局部區塊做進一步評價和分析預測的過程。區塊評價時,應依據煤岩特徵參數(包括工業分析、元素分析和鏡質組反射率等)、井下岩心的分析測試等,確定煤層含氣量、等溫吸附特徵、含氣飽和度和滲透率等參數,進一步評價煤層氣資源量和CO2封存潛力,獲得更為准確的評價數據,還需根據不同區塊煤層滲透率重點評價煤層的CO2可灌注性。

1.潛力指標

煤層氣資源潛力和CO2地質封存潛力指標與盆地評價階段相同,只是各區塊的煤層氣資源潛力和CO2地質封存潛力評價擁有的數據應更為豐富,評價精度進一步提高,評價結果更加可靠。

2.安全性指標

該階段的安全性評價主要是評價各區塊的煤層和蓋層的埋深與厚度、已有煤田勘探井的完井和廢棄井處理好壞情況等。

(1)煤層埋深:受深部煤層開採的技術經濟等因素制約,目前國內煤炭開采深度大都在0~1000m的深度范圍內。據此,初步確定煤層深度大於等於1500m的區塊為Ⅰ類;深度在1200~1500m的區塊為Ⅱ類;深度在1000~1200m的區塊為Ⅲ類。

(2)蓋層封閉性:區塊評價階段的蓋層封閉性指標劃分與盆地評價階段的相同。

(3)廢棄井的處理:如果區塊內存在各類勘探井或廢棄井,需要對這些井的處理資料進行查閱。對於已使用水泥填充全部井筒者定義為處理好的廢棄井;部分井筒被填充者為處理差的廢棄井;如果全井未進行水泥填充處理,認為該井為泄漏井。同時對廢棄井的數量進行統計。

區塊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見表5-5。

表5-5 區塊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3.灌注性指標

煤層滲透率是決定氣體在煤層中流動特性的重要指標,決定了煤層中CH4氣體的可采性,同時也影響著CO2地質封存過程中CO2的灌注性。

一般認為煤層初始滲透率大於10×10-3μm2時,煤層的可灌注性較好,為Ⅰ類區塊;煤層初始滲透率在(1~10)×10-3μm2時,煤層的灌注性一般,為Ⅱ類區塊;煤層初始滲透率小於1×10-3μm2時,煤層的可灌注性較差,為Ⅲ類區塊。煤層灌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見表5-6。

表5-6 煤層灌注性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通過上述區塊評價可對每一沉積盆地內的諸多局部區塊CO2地質封存的適宜性進行排序,從而優選出適宜CO2地質封存的區塊,進入下一階段場地評價。

(三)場地評價指標

場地評價階段的諸多評價指標已包含在前述盆地評價和區塊評價兩個階段中。對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而言,在明確場地邊界條件後,需增加CO2地質封存工程實施方面的評價指標,如CO2供給能力、封存場地工程式控制製程度和市場潛力等。場地評價指標體系構成見圖5-5。

圖5-5 CO2-ECBM項目場地評價指標構成示意圖

1.潛力指標

場地評價階段的潛力評價指標與盆地評價和區塊評價階段的評價方法相同,只是在場地評價階段需要對場地進行煤層氣的資源潛力和CO2封存潛力做精確評價。評價標准與盆地階段的評價等級相同。採用不可開採煤層中煤層氣資源豐度大於等於2的場地為Ⅰ類;大於等於1小於2的場地為Ⅱ類;小於等於1的場地為Ⅲ類。單位面積CO2封存潛力大於4×108m3/km2的場地為Ⅰ類;大於2×108m3/km2,小於4×108m3/km2的場地為Ⅱ類;小於2×108m3/km2的場地為Ⅲ類.

2.安全性指標

場地評價階段的封存安全性指標包括場地的煤層埋深、場地煤層上覆蓋層的封閉性和場地斷層發育情況,以及場地內及其周邊已有勘探井和廢棄井的完井及廢棄井處理情況。各指標的評價標准與盆地評價的標准相同。

3.灌注性指標

場地評價階段的灌注性指標與區塊評價階段的相同。

4.CO2供給潛力指標

CO2的供給潛力指標包括封存場地附近的CO2排放源的大小、類型、CO2濃度、捕集成本、離評價場地的距離、可採用的運輸方式和成本等。

(1)CO2源的供給能力:大量廉價的CO2供給是煤層CO2地質封存實施的必要條件。適合於封存的CO2主要來自於排放量較大的行業。一般認為,年排放在10×104t以下的排放源無法滿足大規模CO2地質封存的需求。目前CO2年排放量在10×104t以上的排放源主要包括火電、水泥、鋼鐵、合成氨、制氫、煉油、乙烯和環氧乙烷等行業(Li et al.,2009),但是這些排放源中大部分排放的CO2濃度較低,進行地質封存之前還需進行捕集、提純等工藝,而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講,從工業氣體中大規模捕集、提純CO2工藝的成本比較高。而其中一部分行業,如合成氨和制氫等,排出的氣體中CO2的濃度本身就很高,可以直接用於地質封存,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提純的成本,從而提高封存工程的經濟性。

(2)CO2的運輸距離:CO2排放源與封存場地的距離是決定封存工程成本的一個關鍵參數,直接影響著CO2運輸的成本。在此初步確定距離CO2源在50km以內的場地為Ⅰ類;50~150km的場地為Ⅱ類;大於150km的場地為Ⅲ類。根據中國主要含煤區分布圖(USGS,2000)和CO2排放源分布圖(Li et al.,2009)可以初步判斷各排放源屬於哪一類。

(3)CO2的運輸成本:CO2的運輸方式包括汽車運輸、管道運輸、火車運輸和船運。各種運輸方式適用於特定的條件。如在中國西部地區進行船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火車的運輸成本較低,但一般還需要轉為汽車運輸到封存場地。汽車的運輸成本最高,但對於灌注量較小的場地,仍不失為最方便和最經濟的運輸方式。而對於大規模、長距離的CO2運輸,管道則是最佳的選擇方案。

(4)CO2的捕獲成本:CO2的捕獲成本明顯決定著封存工程的經濟性。然而,CO2地質封存工程並不要求CO2的濃度必須為100%的純CO2,由此可降低CO2的提純成本。此外,在CO2地質封存工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降低CO2捕獲成本的潛力也相對最大。

綜上所述,CO2供給潛力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見表5-7。

表5-7 場地CO2供給潛力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圖5-6 煤層氣開采井不同生產階段灌注CO2的煤層氣生產曲線圖

5.工程式控制製程度指標

(1)現有井的數量:為了對煤層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進行正確評價,須獲得必要的地質和工程資料。數據資料不充足將增加選址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如果場地中已有煤層氣抽采鑽井,則該區的工程式控制製程度可以認為會比較高。據此將30km2范圍內有5口井的場地列為Ⅰ類;5~3口井的場地為Ⅱ類;小於3口井的場地為Ⅲ類。

(2)場地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如果場地內已有地震或者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測線,可初步認為有三維地震測線的場地勘探程度高;有二維地震測線的場地地球物理勘探程度較高;只有其他地球物理方式勘探或沒有地球物理勘探的場地為地球物理勘探程度低。

(3)現有井的生產時間:基於已有研究成果,在煤層氣井達到高峰的時候灌注CO2能達到提高產量的最好效果,且能實現最大量的CO2封存。具體分析見圖5-6。

其中,圖5-6(a)表示沒有灌注CO2的情況下,煤層氣井的生產情況;圖5-6(b)表示從CO2減排角度看,灌注CO2越早,越能達到減排的目的。但是在生產初期就灌注CO2,可能導致灌注壓力過大,灌注總量減少,並且灌注CO2後,CO2在煤層氣井達到最高產量之前就突破了,最終導致煤層氣井生產出來的CH4含量降低,CO2含量很高,生產井也被迫廢棄。

圖5-6(c)表示在煤層氣井的產氣高峰後期灌注CO2,煤層氣井的產量將會迎來另一次高峰,並且CO2能夠在較低的灌注壓力下灌注。同時,CO2的突破時間將延後,煤層氣井的總產量增加。直到CO2突破後,灌注壓力仍然不是很高,可以繼續灌注一段時間,從而增加了灌注CO2的總量。一般情況鑽井抽采10年內會達到煤層氣產量峰值。

場地工程式控制製程度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見表5-8。

表5-8 場地工程式控制製程度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6.市場潛力指標

市場潛力是指在煤層CO2地質封存過程中開發的煤層氣資源,通過銷售獲取利益,抵消CO2封存成本或者形成附帶經濟效益的潛力。成熟的煤層氣銷售市場,是利益最大化的保障。煤層氣作為一種天然氣,需要通過管線運輸到集輸中心。一旦煤層氣被運輸到集輸中心,就需要分銷網路將煤層氣運輸到用戶。如果在候選場地附近事先存在這樣的管線基礎設施,那麼煤層CO2封存過程中開發的煤層氣資源的市場潛力就被極大地提高。市場潛力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見表5-9。

表5-9 場地市場潛力評價指標等級劃分表

Ⅵ 指標量化及分級體系

指標數據的提取是影響評價工作的基礎性環節,關繫到評價結果的准確程度,所以指標數據源必須是科學的、正確的、經過論證的。一般評價指標數據的提取是根據評價目標和指標類型的不同,從測試分析數據中提取、從各種報告的基礎圖件中提取、從經驗數據中提取等方式。本書的評價指標數據主要來源於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基坑設計圖件、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的檔案資料等,相應於評價單元的勘察報告柱狀圖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基坑設計單元剖面、評價單元工況記錄、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線的建設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標分級體系目前多數採用邏輯信息分類法和特徵分析法,將環境質量劃分為三態、四態、五態等,相應於各評價因子的指標量化分級,採用四值邏輯分類法,即:優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過對環境影響因子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因子最優和最差兩個極限值,劃定指標的級差范圍,在兩個極限值之間,按一定的級差,以閾值遞減或遞增規律取值來實現量化分級。各指標量化分級體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級體系:按照帷幕的封閉狀態分級(吳林高,2009),第一類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隔水底板,屬於疏干降水,降水運行時間短,環境影響小;第二類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層,屬於減壓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進程相關,基坑及周邊環境潛在不穩定因素增加;第三類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維流,降水運行持續時間大幅度延長,降水難度和潛在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第四類為無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和運行進程同步,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根據20餘項基坑降水與正常開挖和運行所用時間的統計分析,基坑開挖時間和運行時間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時間與開挖時間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第一類疏干降水,基坑開挖不到一半時,可能已經降水完畢,即Ut<0.5;第二類減壓降水,先降水後開挖,幾乎同步進行,即0.5≤Ut<1.0;第三類基坑開挖前為減壓降水,基坑開挖與運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時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類全降水,降水與基坑開挖和運行幾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質分級體系:-(GB500072002)和相關資料:地基土的壓縮性按壓縮系數a(降水深度范圍內厚度加權平均)劃分為高壓縮性土a≥0.5MPa—1、中壓縮性土0.1MPa—1≤a<0.5MPa—1、低壓縮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質邊界分級體系:在有邊界存在的含水層中,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附錄J岩土滲透性分級和水文地質邊界性質參數a(葛曉雲,1992)綜合考慮,可用滲透系數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邊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補給邊界如粉土-細粒土質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層無限擴展如砂砂礫;強透水(K≥10—2),定水位補給邊界如礫石、卵石,管線破裂、大氣強降水等。為方便計算可設定KT=—logK,即分級指標參數分別為KT>5、4<KT≤5、2<KT≤4、KT≤2。

(4)基坑側壁狀態分級體系:根據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藝影響、基坑側壁的穩定性,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可用基坑側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為乾燥或潮濕(Q≤5)、滲水或滴水(5<Q≤25)、線狀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邊載分布分級體系: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和《建築結構荷載規范》中關於變形和動荷載計算的規定,可用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s)表示。地面超載(q)與地面表層承載力特徵值(fak)的比值為Uq,則當Uq≥1時,ψs=1.4;當0.75≤Uq≤1時,ψs=1.25;當0<Uq≤0.75時,ψs=1.1;當Uq=0時,ψs=1。其中地面超載(q)為靜荷載,當搬運和裝卸重物、車輛起動和剎車等動荷載時,可用動荷載的自重乘以動力系數1.3作為地面靜荷載(q)。

(6)建設年代分級體系:根據《建築抗震鑒定標准》(GB50023-2009),對不同年代的建築規定了不同的「後續使用年限」,所謂「後續使用年限」是指現有建築經抗震鑒定後繼續使用所約定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建築只需進行正常維護而不需進行大修就能按預期目的使用,完成預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當時設計所依據設計規范,20世紀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紀80、90年代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後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70年。

(7)基礎型式分級體系:基坑開挖對已有建築物的影響除了建設年代外,主要是基礎型式和基礎埋深,基礎型式按照基礎埋深分為深基礎和淺基礎。根據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礎的沉降分析,可以總結為因降水已有建築為深基礎(樁、箱基礎)的基本沒有;為筏形基礎的沉降甚微,且均勻;為擴展基礎(柱下條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勻沉降;為無筋擴展基礎的有明顯沉降,且不均勻沉降明顯。按照對已有建築的影響程度,由小到大分為Ⅰ~Ⅳ級。

(8)監測數據分級體系:可用差異沉降(δ)表示。根據《房屋完損等級評定標准》,選擇評定內容中結構部分的地基基礎專項作為本文的評定目標,由於磚石結構的建築物相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結構、磚木結構而言其破壞的敏感性較大,選擇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差異沉降劃分完損等級偏於安全,所以本文根據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地表傾斜變形值來劃分完損等級。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Ⅰ級),有足夠的承載能力,無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Ⅱ級),有承載能力,稍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但已穩定(0.003≤δ<0.006);一般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Ⅲ級),局部承載能力不足,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0.006≤δ<0.010),對上部結構稍有影響,局部有微裂縫;嚴重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Ⅳ級),承載能力不足,有明顯的不均勻沉降(δ≥0.010),並仍在繼續發展,對上部結構有明顯影響,多處出現裂縫。

Ⅶ 誰能告訴我,新浪微輿情熱度指數跟百度指數、微信指數都有什麼區別

新浪微輿情熱度指數:
是基於演算法計算出來的,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演算法覆蓋全內網對指定關鍵詞的容熱度,比如「戰狼2」最近很火在微博、微信、網路等傳播渠道上熱度很高,新浪微輿情會基於這些平台的監測數據結合演算法計算熱度
考量指標比較復雜
比如發布賬號影響力:粉絲數、發文數
傳播影響:轉發率
受眾影響:點贊評論量等
(微輿情是微博官方平台,所以微博數據方面的權威性較高,網路微信方面嘛就不敢恭維了)
網路指數:
網路指數分為搜索指數及媒體指數
搜索指數簡單說就是一定時間范圍內網民通過網路搜索相關關鍵詞的頻次(官方演算法說明:以網民在網路的搜索量為數據基礎,以關鍵詞為統計對象,科學分析並計算出各個關鍵詞在網路網頁搜索中搜索頻次的加權。根據數據來源的不同,搜索指數分為PC搜索指數和移動搜索指數。)
媒體指數演算法說明:媒體指數是以各大互聯網媒體報道的新聞中,與關鍵詞相關的,被網路新聞頻道收錄的數量,採用新聞標題包含關鍵詞的統計標准,數據來源、計算方法與搜索指數無直接關系 微信指數:
微信指數的計算范圍包含且只包含微信搜索、公眾號文章及朋友圈公開轉發的文章。
也就是說微信指數主要構成是 關鍵詞的搜索量及曝光量

Ⅷ 什麼是輿情指數

輿情指數是通過對網路中各種類型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進行獨立的第三方觀察,形成量化版統計和定性分權析,並結合演算法推導、歸納總結而最終形成的一套網路輿情指數體系。
補充: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微博客、視頻類網站、社交類網站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社會化媒體的日新月異及其對網路輿情狀態更加復雜多元深刻的影響。
同時隨著我國正處的改革關鍵期、矛盾突發期諸種問題沖突的疊合積聚,網路輿情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和諧度和穩定度的標志,成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網路輿情指數體系」通過對網路輿情量化及指數化實現網路輿情的科學收集、分析研判和預警對策一整套科學規范的工作體系。
初步解決了以往輿情識別中的漏報、少報、瞞報、錯報、誤報問題;初步解決了以往輿情判斷中的假判、誤判和錯判問題以及輿情處置中的盲目、縮小、誇大、無力、耽擱等問題,提升了基於網路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的預警力、判斷力和處置力。

Ⅸ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分級與指標量化

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客觀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單項指標組成的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目前多數地質環境質量分級採用邏輯信息分類法和特徵分析法,將地質環境質量分為三類、四類、五類等,相應於各評價因子的指標量化分級。本書根據膠東半島地質環境現狀以及相關標准將地質環境質量劃分為四類:優等(Ⅰ)、良好(Ⅱ)、一般(Ⅲ)、較差(Ⅳ)。詳見表3-4。地質環境質量分級主要考慮了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區域環境地質問題和人類工程活動三個方面,具體的評價標志為:

表3-4 膠東半島地質環境質量分級與對應評價指標取值

地質環境質量優等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良好,開發程度較弱,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少,人類工程活動微弱。

地質環境質量良好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較好,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局部分布且強度較弱,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破壞程度低。

地質環境質量一般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一般,開發程度中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發育強度較弱,地質環境破壞程度較高。

地質環境質量較差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差。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分布普遍,局部地段地質環境破壞強烈。

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量化是在地質環境質量分級的基礎上,通過對膠東半島地質環境的各種影響因素和因子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確定因子最優和最差兩個極限值,按照各評價因子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以遞減規律進行取值來實現對指標的量化分級。

Ⅹ 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一、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標准

(一)評價指標選取

本次工作主要根據《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二)》和《地下水功能評價與方法推廣應用教材》,並結合疏勒河流域平原區盆地水文地質和環境條件,選取和建立了疏勒河流域平原區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的指標體系。

根據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的補給、恢復、利用等特點,本次評價未考慮與地下水資源功能有關的地下水儲存資源方面的指標「儲存資源佔有率」、「補儲更新率」和「可用儲量模數」。其餘與地下水資源功能有關指標全部選取。

疏勒河流域平原區與地下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都存在,如泉水衰減、湖沼萎縮、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鹽漬化等,因此生態功能評價方面,選取了地下水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全部指標。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開采歷史較短、規模較小,由此造成的地面沉降很小,開采承壓水也沒有引起鹹水下移問題,地下水的地質環境功能不明顯,本次評價中沒有考慮此類問題。在地下水系統衰變中,由於疏勒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地表水資源調配而引起了地下水系統的強烈時空變化,因此,全部選用了地下水系統衰變方面的指標。

(二)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上述分析,首先確定本次功能評價要素指標,然後根據層次關系和群組關系,組成評價屬性指標和功能准則層,在此基礎上構成地下水功能評價的指標體系(表7-1),該體系是一個由驅動因子群、狀態因子群和響應因子群組成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SR)體系。評價體系由1個系統目標層、3個功能准則層,9個屬性指標層和25項要素指標層4級層次結構組成。

表7-1 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標等級劃分

續表

體系第一層為系統目標層,只有1個要素——系統綜合功能。第二層為功能准則層,包括3個要素: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第三層為屬性指標層,包括9個要素。其中資源佔有性、資源再生性、資源調節性和資源可用性為資源功能的支撐要素;景觀環境維持性、水環境關聯性、植被環境維持性和土地環境關聯性為生態功能的支撐要素;地下水系統衰變性為地質環境功能的支撐要素。第四層為要素指標層,主要用來描述第三層各屬性指標,共選取了25個要素指標,其中,以區外補給佔有率、區內補給資源佔有率和可利用資源佔有率描述資源佔有性;以補給可用率、補采平衡率和降水補給率描述資源再生性;以水位變差補給比、水位變差開采比和水位變差降水比描述資源調節性;以可采資源模數、資源質量指數和資源開采程度描述資源可用性;以湖沼環境與地下水關聯度和景變指數與地下水關聯度描述景觀環境維持性;以水環境礦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和氮磷指變與地下水關聯度描述水環境維持性;以草場變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天然植被變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和綠洲變化與地下水關聯度描述植被環境維持性;以土地沙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土地鹽漬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和土地質量與地下水關聯度描述土地環境關聯性;以地下水質量與水位關聯度、泉變化與地下水關聯度和地下水補給變率與水位變差比描述地下水系統衰變性。

(三)評價標准

地下水功能評價的指標體系,包括系統(層)綜合評價分級標准、功能(層)綜合評價分級標准和屬性(層)狀況評價分級。

系統(總目標層)與功能(層)綜合評價分級標准均劃分為5級,屬性(層)狀況評價分級標准亦劃分為5級,其評價級別指數值閾及狀況分級情況如表7-2。

表7-2 地下水功能評價分級標准

續表

二、評價方法

(一)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及單元劃分

根據地下水系統劃分基礎及項目工作區范圍,確定本次功能評價范圍為疏勒河流域玉門-踏實盆地、安西-敦煌盆地和花海盆地。根據流域中游和下游各盆地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特徵,以及地下水埋深狀況等,各盆地又劃分為入滲補給帶、徑流儲存帶和蒸發排泄帶。共劃分了9個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圖7-1)。

圖7-1 疏勒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圖

1區為安西-敦煌盆地地下水主要排泄區,為沖湖積平原區與北山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區,該區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較差,地下水補給量小,水位埋深1~5m,北山山前局部大於5m;2區處於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前部與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帶,含水介質顆粒較粗,富水性較好,水位埋深1~30m;3區為安西-敦煌盆地的疏勒河干三角洲、黨河洪積扇中上部和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沖洪積坡,干三角洲區局部為多層結構,其他為單一結構潛水區,含水介質顆粒粗大,補給條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5~50m,局部大於50m;4區為玉門-踏實盆地下游地下水淺埋區,屬多層結構區,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較差,地下水補給量小,水位埋深1~5m;5區處於玉門-踏實盆地榆林、昌馬洪積扇前緣細土平原區,為主要泉水溢出帶及工農業生產區,含水介質顆粒較粗,富水性較好,水位埋深1~30m;6區為玉門-踏實盆地南部的榆林、昌馬洪積扇中上部,為單一結構潛水區,含水介質顆粒粗大,補給條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30~150m,昌馬洪積扇中上部大於150m。7區屬花海盆地北部地下水淺埋區,為多層結構區,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較差,地下水補給量小,水位埋深1~5m;8區處於花海盆地中部細土平原區,為主要工農業生產區,含水介質顆粒較粗,富水性較好,水位埋深1~20m;9區為花海盆地南部的石油河洪積扇和寬灘山前沖洪積坡,為單一結構潛水區,含水介質顆粒粗大,補給條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20~50m,局部大於50m。

在此基礎上,進行基本評價單元的剖分。在MapGIS中按1.5×1.5km2進行了單元剖分,共得到有效計算單元10621個。

根據以上分區和單元剖分結果,通過MapGIS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中心點的坐標及所在分區的區號,並按GFS軟體要求建立分區及剖分信息輸入數據文件。

(二)指標數據

指標數據是指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中第四層各指標在剖分單元中的數據信息。

1.資源功能類指標數據

資源功能類指標主要涉及數據包括:補給資源模數、可采資源模數、降水量、開采量、水位變差和資源質量。各類資源模數直接採用本次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最新成果,在MapGIS中形成面屬性文件。對於降水量和水位變差,根據降水量等直線圖和地下水位埋深小於5m的區域及水位變差等值線圖,形成相應的面屬性文件。開采量數據是以各灌區內村為單位進行調查統計,根據各灌區的開采量及其面積計算出開采模數,然後形成MapGIS面屬性文件。對於資源質量指數,直接採用本次評價的五級分類成果,由好到差分別賦予1~0之間的數值,其中,Ⅰ級水賦值0.80,Ⅱ級水賦值0.60,Ⅲ級水賦值0.50,Ⅳ級水賦值0.30,並形成MapGIS面屬性文件。利用以上各類面屬性文件,通過MapGIS的空間分析技術分別提取各剖分單元相應指標數據。

獲得各單元各類指標的數據後,按《技術要求》給出的公式計算各單元的相應指標,然後採用極值法進行歸一化處理,並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根據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類數據文件共有12個。

2.生態功能類指標數據

疏勒河流域平原生態環境狀況依賴於淺層地下水埋藏狀況。地下水水位埋深過大,易引起湖泊濕地萎縮、泉水衰減、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生態問題;地下水水位過淺,易造成土地鹽漬化。生態功能類指標,均採用專家打分法直接給出不同區帶的指標數值。具體做法是,根據不同時期的遙感解譯資料和相應時期的地下水位變差,通過各生態類指標與地下水位的關系,由不同專家根據不同區帶的特點給出相應的分值(0~1之間),其中,分值愈靠近1表示植被與地下水的關系愈密切,分值愈靠近0,表示植被與地下水的關系愈不明顯。最後綜合不同專家意見,取相應區帶的平均值作為該區帶相應指標的數值。

疏勒河流域平原區湖沼環境主要指各盆地下游地下水位淺埋區的湖泊、水塘和濕地分布較集中區等;景變指數是指各盆地洪積扇前緣泉水溢出帶或獨特景觀泉域分布區(如月牙泉)。

評價區湖泊和濕地均與地下水關系密切,專家打分結果為:在湖泊和濕地分布區指標值為0.6~0.9,其他地區依據地下水徑流與湖沼、景觀變化的聯系強弱打分為0.1~0.3。在MapGIS中將專家打分結果形成面屬性文件,通過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相應的指標數據,並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平原區水環境礦化主要指水位淺埋區的湖泊、水塘和濕地分布區內由於地下徑流強弱及地下水位引起的含鹽量變化;氮磷指變主要是指湖泊、濕地區與相鄰農業耕種區化肥農葯應用及地下水位變化而起的作用。

評價區湖泊、濕地區地下水礦化與水位變化密切,專家打分結果為:在湖泊和濕地分布區指標值為0.6~0.75,其他地區為0.2。在MapGIS中將專家打分結果形成面屬性文件,通過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相應的指標數據,並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疏勒河流域平原區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兩大類。其中,自然植被有小片樹林、灌叢、草地、耐旱草叢等;人工植被主要分布於灌區內的種植樹林及草地等。西北乾旱區降水補給極少,地表植被受地下水水位的制約而呈現隨水位埋深的增大而植被也有規律地變化。水位小於3m,以草地、灌叢為主,長勢良好,覆蓋率高;水位3~5m,以灌叢、小樹林,如紅柳、梭梭、胡楊為主,長勢較好,覆蓋率較高;水位5~8m,以梭梭、駱駝刺等耐旱植物為主,長勢一般,甚至很差,覆蓋率低;水位大於8m,基本無自然植被。

在昌馬、榆林洪積扇帶、黨河洪積扇、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積坡、石油河洪積扇、寬灘山山前洪積坡及戈壁區,地下水位埋深大(大於10m),零星的旱生地表植被靠降水與洪水維持,與地下水位沒有關系,因此,在該帶賦值為0;平原區其他地帶的天然植被與草場的生存狀態均與地下水位關系密切,根據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生長情況賦值,由差到好賦值結果為0.4~0.9,人工綠洲主要為農業灌溉區,人工植被與地下水的關系相對較弱,按植被對地下水的依靠程度和水位埋深來賦值,賦值結果為0.1~0.8。根據以上規律進行賦值,在MapGIS中形成面屬性文件,通過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相應的指標數據,並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土地環境與地下水關聯性中,土地沙化與地下水關聯度按地下水對防止沙化的作用大小及各區帶沙化情況來賦值;土地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埋深淺,排水不暢地區,按水位埋深及鹽漬化程度分別以輕度鹽漬區、中度鹽漬區和重度鹽漬區來賦值;土地質量與地下水關聯度主要以沙漠、戈壁、土漠、荒灘、鹽鹼地、沼澤、濕地、草地、耕地等類別及地下水水位狀況來賦值。

土地沙化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開發土地資源影響,根據疏勒河流域具體情況,專家給出的沙化與地下水關聯度為0~0.7。非沙化區賦值為0.1,流域西部的庫姆塔格沙漠南部與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沙漠地下水埋深大(大於10m),該區沙化的發展與地下水關系極小,因此,賦值為0.1;庫姆塔格沙漠北部,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大部分地帶為3~5m,地下水對防止沙化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賦值為0.4,各盆地中部沙化區根據沙化程度和地下水為埋深情況進行賦值,以沙化程度賦值0.4~0.7。

地下水位埋深淺是土地鹽漬化產生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專家給出的鹽漬化區與地下水關聯度值為0.2~0.9。而各盆地南部地下水位埋深大的戈壁、中部土漠不存在土地鹽漬化問題,賦值為0;各灌區及其周邊地下水水位埋深較淺區,是輕度鹽漬化區,視不同情況分別賦值0.2~0.6;其他鹽漬土分布區,則根據鹽漬化程度和地下水位埋深情況進行賦值,其中,灌區內水位埋深淺區的鹽漬化區,如黃花農場、橋子、雙塔、西湖灌區的土地鹽漬化區賦值為0.6~0.8,其他疏勒河、北石河下尾閭湖區重度鹽漬化區賦值為0.80~0.90。

土地質量賦值主要依據土地類別及地下水水位狀況,專家賦值為0.1~0.9,南部戈壁、沙漠區賦值0.1,中部荒灘、土漠、部分耕地賦值0.4~0.75,北部地下水埋深淺區土地質量與地下水關聯度密切區賦值0.75~0.9。

根據以上專家賦值結果分別形成MapGIS面屬性文件,通過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相應的指標數據,並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相應的文本文件。

3.地質環境功能類指標數據

據前述原因,地質環境功能評價只考慮地下水系統衰變性。地下水質量與水位關聯度以地下水TDS來表示,水位淺埋區地下水徑流緩慢,蒸發強烈,TDS高,反之水位深埋區TDS低。地下水質量需根據TDS大小與地下水位埋深綜合來賦值。泉水流量大小與泉域地下水位高低密切相關,同時,與泉域上游地下水位關聯性較強,與下游則弱。根據本次資源評價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各區帶地下水的補給量與地下水位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是地下水系統衰變重要表現。

地下水質量與水位關聯度賦值0.1~0.6,評價區內南部(上游)TDS低,水位深,專家賦值0.1~0.2,中下游賦值0.4~0.6。

泉水流量與泉域區地下水位關聯度高,專家賦值0.75~0.85,如昌馬、黨河洪積扇前緣泉水溢出帶,月牙泉泉水補給帶等;泉水溢出帶上游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區,其水位變化對泉流量大小影響較強,專家賦值為0.6~0.7,如昌馬、榆林、黨河、石油河等洪積扇區;其餘下游區則影響比較弱,專家賦值0~0.3。

補給變率是根據不同時期地下水補給量的變化率與地下水位變差之比,並形成評價區各區帶的MapGIS面屬性文件。

根據以上專家賦值與評價結果分別形成MapGIS面屬性文件,通過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各單元相應的指標數據,並將補給變率評價結果採用極值法歸一化處理,按GFS軟體的輸入要求形成相應的文本文件。

(三)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法中求解各指標權重的主要方法。它運用兩兩指標比較准則,採用1~9級評判標度來描述各因子的重要性,如表7-3所示。具體做法為,按照疏勒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功能評價層次結構和功能評價分區,由項目組專家根據各下層要素對相應上層要素的相對重要性,逐層逐分區打分,然後對各專家打分結果取平均值作為評價最終採用的分值建立判斷矩陣,共建立判斷矩陣117個,並按GFS軟體輸入要求形成判斷矩陣文件。

表7-3 層次分析定權法的判斷矩陣標度分級及其意義

(四)功能評價

運行GFS軟體,將各類數據文件輸入程序,通過軟體計算,得到各評價指標的綜合指數,然後按照《技術要求》中各指標的分級原則,在MapGIS中採用Kring插值法繪制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成果圖。

閱讀全文

與分級指標體系下的網路輿情指數計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
易方達並購重級基金161123 瀏覽:254
期貨籌碼計算公式 瀏覽:142
白銀外匯投資 瀏覽:598
股票投資堂 瀏覽:636
期貨分時量峰如何判斷頂底 瀏覽:740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