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動性偏好是什麼意思
流動性偏好(也被稱為貨幣需求):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
流動性偏好理論,解釋債券 (金融資產) 利率期限結構的一種理論。
該理論認為,債券的到期期限越長,價格變化越大,流動性越差,其風險也越大;為補償這種流動性風險,投資者對長期債券所要求的收益率比短期債券要求收益率要高。
(1)流動性風險偏好指標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曲線的移動:凱恩斯假定貨幣供給完全為貨幣當局所控制,貨幣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線,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曲線就向右移動,反之,貨幣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影響均衡利率變動的因素:所有上述這些因素的變動都將引起貨幣供給和需求曲線的移動,進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動。
流動性陷阱對利率的影響: 凱恩斯在指出貨幣的投機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的情況下,進一步說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投機需求將趨於無窮大。
因為此時的債券價格幾乎達到了最高點,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購買就會有虧損的極大風險。
於是,不管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有多大,人們都將持有貨幣,而不買進債券,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利率也不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投資、就業和產出都沒有影響。
2. 運用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說明債券風險增加將對利率產生什麼影響。兩種理論得出的結論相同嗎
根據可貸資金理論,債券風險的增加減少了對債券的需求,需求曲線左移,均衡利率上升。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債券相對於貨幣的風險增大,會使貨幣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曲線右移,均衡利率上升。可見,兩種理論的結論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