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和個人的貨幣需求從總體上受制約於
通過道客巴巴查找可得《我國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一、中國貨幣數量的主要特徵(一)貨幣增長率近30年我國廣義貨幣量(M2)和狹義貨幣量(M1)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見下圖)。1979年以來,M1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跨度達31.6%,M2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相差也有25%。特別是1998年以前,波動十分劇烈,1999年以來波幅縮小。另外,多年來,M1和M2增長速度較快。1978-2007年間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兩者年度增長率最高時接近40%。從國際比較看(見表1),我國貨幣增長率偏高。(二)貨幣流動性M1與M2的比率是衡量貨幣流動性強弱的基本指標。從總體上看,我國貨幣流動性呈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來的不到0.4。貨幣流動性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續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增長的活力得以釋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貨幣需求快速上升。其次,從1990年兩大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到1995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起步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證券市場很不發達的狀態下,居民可投資的金融資產數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長速度快於M1(見下圖)。近年來我國貨幣流動性(M1/M2)變化情況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見表2)顯示,我國是在貨幣流動性偏高的國家行列中。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金融服務的不完善導致貨幣與准貨幣之間兌換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居民傾向於持有較多貨幣。(三)貨幣化指標M2與GDP的比率也被稱為經濟的貨幣化率,它在我國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在麥金農提出以M2/GDP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尤其是後發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實際貨幣增長水平時指出,這一比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中,貨幣化程度不會持續提高,而是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某個區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他認為這個區間的上限在1~1.2之間。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率在1998年超過1.2,其後繼續上升,到2003年後才基本穩定在1.6左右的水平。這種現象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中貨幣量變化的特殊性。對此的理論研究較多,比較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投資品通過政府調撥方式進行,消費品也表現為實物補貼,使用貨幣的交易行為較少。隨著體制轉軌,市場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發生轉變,貨幣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大。此外,轉軌過程中還存在由計劃控製造成的抑制性投機需求逐步釋放、由計劃體制軟約束造成的過度資金需求出現膨脹等情況,這些問題共同促使貨幣需求超經濟增長,形成貨幣化指標快速上升的狀況。二、中國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一)財富與收入因素人們所擁有的財富和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收入,是約束貨幣持有量的上限,同時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強調包括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內的總財富與財富構成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但現實中,總財富規模和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相對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以國民收入作為貨幣需求函數中體現財富與收入因素的變數成為貨幣需求研究特別是相關實證研究的普遍做法。(二)影響持幣成本的因素1、利率。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盡管存在市場化的債券市場利率,但由於債券市場的相對規模小,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都還不夠合理,難以體現持有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狀況。因此,不宜作為衡量持幣機會成本的變數。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國廣泛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變數,但尚未市場化,與金融資產預期收益的聯系不緊密,明顯不同於西方貨幣需求理論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實際上是居民持有貨幣的一種預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細化,如利率期限結構變化、利息稅的影響、通脹率上升形成負利率等,都應視為存款利率對貨幣需求實際作用的調整因素。2、預期通貨膨脹率。由於持有物質財富也是持有貨幣的一種替代方式,通貨膨脹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而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保持不變。因此,預期通貨膨脹率可視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一些學者認為,只要不發生超級通貨膨脹,名義利率的調整就能夠反映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因此,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僅以名義利率作為機會成本變數就足夠了。但這種觀點同樣是建立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發達,利率完全市場化,因而名義利率對市場反應靈敏、調整速度快。對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不能完全依據市場狀況調整的現狀來說,預期通貨膨脹率還是可能作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而對貨幣需求產生獨立的影響。3、風險資產價格與風險偏好。弗里德曼(1988)關於股票市場價格對貨幣需求影響機制的經典研究指出了四種不同途徑和機制:一是替代效應。股票市場價格上漲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從而吸引人們將持有的貨幣轉換為股票,降低貨幣需求,這種效應主要影響包括儲蓄存款在內的廣義貨幣需求。二是財富效應。股票價格上漲意味著名義財富增加,這將導致消費需求上升,貨幣的交易需求隨之上升。三是資產組合效應。股票價格上漲使資產組合中風險資產的比例增大,在風險偏好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將調整資產組合以恢復原有的風險水平,調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債券、貨幣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因此引起貨幣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應。股票價格上漲往往伴隨著股票市場交易量的增加,這將產生相應的貨幣需求來滿足或完成這些交易。從四種效應形成的股票市場價格與貨幣需求關系看,替代效應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反向變動,其餘三種效應則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同向變動。綜合四種效應的總影響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風險偏好的變化也會影響貨幣需求。當人們的風險偏好上升,對風險資產的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減少。但風險偏好這一指標在計量方面有較大的難度。關於我國貨幣需求中代表風險資產價格的變數選擇,要考慮不同風險資產市場的發展狀況與代表性。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債券市場利率對風險資產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程度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也落後於股票市場。公眾在債券二級市場的參與程度低,債券市場地擔當了貨幣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購和現券交易)平台,而沒有成為經濟主體進行貨幣與風險資產轉換的主要場所。隨著近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股票已日益成為經濟主體持幣的重要替代資產之一,股票指數的變化體現了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三)制度因素一系列制度因素來源於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及鄉鎮企業在內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價格雙軌制的實行與取消、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市場機制的逐步建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貨幣化。易綱(1996)認為,經濟體制改革至少通過以下五個渠道導致貨幣化,進而形成「迷失貨幣」:通過增加居民和企業的交易需求;通過在農村引入生產責任制,使成千上萬的農民進入了市場;通過改革中出現的大量鄉鎮企業;通過迅速發展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通過迅速增長的自由市場。對制度因素影響中國貨幣需求的研究很多,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與多個變數相聯系,引入多個變數的做法可能更精確,但在實證分析中,從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慮,適當簡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認為,經濟貨幣化指標可作為制度變數的代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B. 什麼是衡量一國貨幣化程度的高低
衡量一國貨幣化程度高低通常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衡量貨幣化程度通常是用比例來衡量,這關繫到貨幣化局部到整體。這個比例可以通過經濟交易量,或者人口,或者地理位置來衡量。例如:貨幣化的程度可以這樣描述,比方說,60%的人口,或者說,國家的30%地理位置,可以這樣說,有60%的人口使用錢在他們的日常交易,或者錢被用於經濟交易量占據該國30%。
第二種:衡量貨幣化程度的方法是貨幣化率,通常是百分之多少每年,如果貨幣存量在一年增加了10%,但只有五分之一通過這種方式輸送到之前非貨幣化經濟,貨幣化的速度可以認為是2%。我國目前的常用方法,即採用M2/GDP的方式來表示經濟貨幣化指標.
C. 何謂經濟貨幣化它對一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與影響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把經濟貨幣化作為研究重點,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經濟學家就60年代主要國家經濟貨幣化的比重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經濟貨幣化比率的差別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貨幣化比率與一國的經濟發達程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一、我國經濟貨幣化的計算及其悖論
根據我國目前的常用方法,即採用M2/GDP的方式來表示經濟貨幣化指標,我們得出計算結果如下:
我國經濟貨幣化指標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經濟貨幣化指標(96) 36.1 40.8 46.0 48.9 51.8 57.8 54.5 61.4 64.1 62.2
經濟貨幣增長率(%) 13.1 12.7 6.3 5.9 11.6 -5.7 12.7 4.4 —3.0
同上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64.6 82.5 89.5 95.4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2.1 146.1
3.9 27.7 8.5 6.6 5.6 -0.3 3.5 7.9 9.0 8.1 10.6
資料來源:根據各期《中國統計年鑒》及《1999年中國統計公報》編制。
從該計算結果中,我們看到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經濟貨幣化增長態勢十分顯著,換句話說,貨幣關系作為經濟關系的存在形式在我國已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深化與泛化,但當我們對比亞洲其它國家時,卻發現了一個悖論:經濟發展水平尚不發達的中國在經濟貨幣化指標上竟然絲毫不遜於一些經濟較發達國家和地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也是相當高的,以1998年為例,美國僅為0.67,而我國已經是1.32。由此我們得出一個事實: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發展呈現非常不正常的態勢。
二、我國經濟貨幣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格蘭傑因果檢驗
如前所述,一般來講,經濟貨幣化水平與一國的經濟發達程度呈正比,因此我們還可以從計量經濟角度來分析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因果關系『由於我們用M/GDP來表示經濟貨幣化指標,因此在進行因果關系檢驗時,我們必須採用與M、GDP無關的指標,筆者在此採用的是居民消費水平指標,具體的想法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最實際體現即為居民消費水平。我國的相關結果數據如下:
我國經濟貨幣化指標與居民消費水平比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經濟貨幣化指數 1.13 1.20 1.00 1.06 1.12 0.94 1.13 1.04 0.97
居民消費水平指數 1.17 1.14 1.11 1.10 1.11 1.17 1.23 1.33 1.14 1.26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經濟貨幣化指數 1.04 1.28 1.08 1.07 1.06 1.00 1.03 1.08 1.09 1.08
居民消費水平指數 1.13 1.08 1.16 1.21 1.27 1.33 1.26 1.19 1.09 1.07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9)整理而成,其指數採用的是環比數據
格蘭傑(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是識別一組變數(x,y)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一種常用方法。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格蘭傑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基本思想為:如果x的變化引起y的變化,那麼x的變化應當發生在y的變化之前,就認為x變化是y變化的原因。具體表述為:「對於服從平穩隨機過程的兩個變數x和y,如果用x、y各自的過去值和現在值預測y,比不用x的現在及過去值預測y所得的預測值較為優良,那麼就存在x到y的因果關系」。格蘭傑因果檢驗的具體方法如下:對於兩個平穩時間序列{xt}和{yt},其中t=1,2……T。要檢驗x是否為引起y變化的原因,構造以下兩個模型:
無限制條件回歸: (1)
有限制條件回歸: (2)
其中,εt是白雜訊,n是滯後階數(可以任意選擇)。
設假設H0:β1=β2=……=βn=0,分別對模型(1)和(2)進行回歸,得到各自的殘差平方和SSRu與SSRr後構造F統計量。
F(n,T-2n)=[(SSRr-SSRu)/n]/[SSRu/(T-2n)]
如果F(n,T-2n)>Fα(α為顯著性水平),那麼我們就拒絕:「x不是引起y的變化的原因」的假設。然後,檢驗「y不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的原假設,做同樣的回歸估計,但是要交換x與y,檢驗y的滯後項是否顯著不為0。要得到x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單向的因果關系)的結論,我們必須拒絕原假設「x不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同時接受原假設「y不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
為了檢驗經濟貨幣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格蘭傑因果關系,令原假設H10:經濟貨幣化水平不是引起居民消費水平變化的原因;原假設H20:居民消費水平不是引起經濟貨幣化水平變化的原因。利用上文所述的有關數據,格蘭傑因果檢驗的結果如下:
原假設 n=1 n=2 n=3
F統計值 概率(Prob) F統計值 概率(Prob) F統計值 概率(Prob)
H10 1.34339 0.26456 1.05617 0.37800 1.39280 0.30696
H20 1.96959 0.18917 2.79044 0.10112 1.81143 0.19833
在上式中,從檢驗效果來看,我國的經濟貨幣化水平竟然與居民消費水平不呈顯著的因果關系。這實際上就很令人費解,畢竟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貨幣化指標從國外經驗與常識來看,都應該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從因果關系來看,我國表面上很高的經濟貨幣化水平實際上並不代表同樣水平的居民消費水平,這種指標是很不正常的。
D. 經濟貨幣化對一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與影響
首先得了解貨幣的功能啦,三大:1儲值功能2計價功能3交易媒介功能。推動經濟的貨幣化的作用有以下幾點:1可以擺脫自從金本位時代以來以黃金做為交易媒介的弊病,就是攜帶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問題。2貨幣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體現各個國家貨幣的貶損程度,可以反映匯率。因為固定匯率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只有少數幾個金融行業超級發達的國家才能做到。3貨幣化對國家控制金融經濟政策有幫助,可以不斷發行新幣銷毀舊幣,而且可以有效的發揮貨幣政策的功效,比如說增發新幣,可以部分刺激國民經濟。當然還有其他的功能在此就不贅述了,還有點事情得走了。
E. 經濟貨幣化的常用指標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
實際金融資產存量/國民生產總值,實際金融資產存量/有形財富存量,人均實際貨幣量(廣義)
F. 經濟貨幣化的概念(貨幣銀行學)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
G. 如何判斷和衡量一國的金融發展水平
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指標衡量一國的金融發展水平:(1)金融相關率。是指回一定時期內金融活動總量答與經濟活動總量的比值。衡量金融發展程度實際上是衡量金融結構狀態,採用5個指標:金融資產總額與實物資產總額的比重;金融資產與負債在金融機構間的分布;金融資產與負債在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布;各經濟部門擁有的金融資產與負債的總額;由金融機構發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總額。(2)貨幣化率即社會的貨幣化程度。
H. 衡量一個國家金融發展的基本指標為 多選
通常能夠有效抄地通過大幅度變化來預兆金融危機的金融指標包括 : 貨幣供應增長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國內信貸增長率、實際 GDP 增長率、財政手指差額 /GDP 、外匯儲備可供進口月數、外匯儲備 / 短期外債、貿易差額 / 外債總額、 實際匯率及波動程度、外國直接投資 / 外債、經常項目 /GDO 、貿易差額 /GDP 、外匯儲備 /GDP 、外債總額 /GDP 、短期資本流入 /GDP 、股市價格指數波動幅度、不良資產 / 銀行總資產、銀行資本充足率等。
I. 什麼是貨幣化程度/貨幣化率
貨幣化程度貨幣化程度與人均收入水平及經濟成長度等指標有密切聯系,發達的商品經濟決定較高的貨幣化程度,反之,商品經濟落後則貨幣化程度低。
貨幣化率即社會的貨幣化程度,是指一定經濟范圍內通過貨幣進行商品與服務交換的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