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准力度空前大,央媽表示今年還是三四次的降准空間,本人因為有些黃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求高人指點。
降准主要是因為實體+金融的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降個准,松動個一萬憶左右出來。但是大背景利空,這點降准講不上多大的利好,最多股市來個小反彈而已。
2. 買房為什麼不如買黃金
過去50年(1967-2017),在全球范圍內,剔除那些因泡沫而大幅度波動的大類資產,表現最好的資產,就是黃金!
當然,我也從不否認,如果與中國(區域強調)大城市(特殊性強調)的房產的收益率相比,無論過去10年還是20年,黃金的確是毫無招架之力。
如果,用過去10年的趨勢就確定可以推斷未來的財富邏輯,那我用1年豈不是也行,用5年豈不是也行?
過去1年,全球漲得最猛的資產是數字貨幣里的以太幣;
過去5年,全球漲得最猛的資產是數字貨幣里的比特幣。
所以,我們應該把所有資產換成這位大神最不屑的比特幣,甚至是以太幣?
正如我和這位大神在對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認知完全不同一樣,我不否認他的文章中某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輕易得出「黃金已死有事燒紙」的結論,即便不說他對人類財富的歷史非常無知,至少也可以肯定他的結論無比草率!
別的不說,全球印鈔票的各國央媽都不會認可他的說法——因為,黃金迄今為止依然是是全球各國央行唯一普遍持有的實物資產。
過去20年中,為什麼中國大城市的房地產成為全球收益率最高的一類資產,與我們處於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波城鎮化過程和人口年齡分布密切相關,更與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波信貸寬松周期密切相關,更不必說中國政治體制下特殊的土地行政管理制度和貨幣信貸發行制度……
拿個別階段和特殊時期的資產回報特例,來論述財富的邏輯,即便是論據和事實部分合理,也不會得出合理的結論。
過去20年,所有通過大城市房產致富的人,本質上無非是站在了一個大趨勢的浪潮之上,而做投資,最怕的是把一個時代的大趨勢當做自身能力,把某個階段的特殊情況當成永遠的財富邏輯……
不信的話,同樣是房產,同樣是首都,20年前,你去比中國更富裕的德國柏林買一套房子,現在來對比房產和黃金的收益率,看看會是神馬結果?
沒有中國過去20年的高速城鎮化,怎麼會有中國房產價格雄冠全球的漲幅?
在討論現在該買黃金還是該買房子之前,先給大家看三幅圖表。
相比房產,我認為黃金被低估,並不是說房產就徹底不能投資。
對普通人來說,在當今世界的金融規則之下,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歐洲或者日本,購買房產有個特別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使用杠桿。
500萬的房子,你首付100萬就可以買下,這相當於使用了5倍的杠桿。如果房價上漲20%變成600萬,不考慮貸款利息成本,那麼意味著你用100萬的資產,實現了100%的資產收益率。
如果你買黃金,可就享受不到這個規則,無法使用杠桿。
進一步的說,只要你從銀行申請到的房屋貸款利率低於政府新印刷鈔票的增長率,那麼理論上說,你就是賺了——而這個情況,在未來仍然是極大概率成立的。
但杠桿也是雙刃劍——如果房產價格下跌,你的資產損失速度也是加了杠桿的,如果500萬的房子價格下跌20%,那麼你的100萬首付已經全部煙消雲散,如果下跌30%,你還要倒欠銀行50萬……
就現在,到底該買房子還是買黃金,這回到了我無數次強調過的觀點,無論投資或者交易,歸根結底是你和別人交換你對於未來的看法:
如果你認為房產還會像過去20年那樣上漲,因為可以利用銀行的低成本資金加杠桿,那麼你就去買房子;如果你認為黃金被低估,那麼你就買黃金。
炒房大神提到:
遲早北上一間水泥做的房子,會比純金打造的房子更貴!
這沒什麼,500年前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里,早就提到了公有制之下,因黃金無用,所以只能被用來建造廁所和馬桶——可惜的是,從托馬斯-莫爾到現在近500年時間里,哪怕是在完全遵循「公有制」的原蘇聯和今天的朝鮮,黃金也從來沒有喪失其價值。
更長遠的,5000年人類文明史里,所有那些因為鄙視而徹底放棄黃金的人,除非他運氣好到一輩子都不經歷經濟的大波動,否則,他的財富命運終歸會被黃金所鄙視。
如果不考慮加杠桿之後的收益率,相比大城市的房產,我個人目前更傾向於支持黃金被低估。如果有誰願意和我來一個10年期或20年期中國大城市平均房價漲幅和黃金價格漲幅的賭約,我樂於奉陪。
3. 為什麼中央銀行買入外匯和黃金,會導致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增加
首先外匯是指中國企業向外國出口貨物,而在別人的地盤賣東西肯定收版的別人的錢權,可是中國企業要把錢拿回來給員工發工資買原材料繼續生產,而怎麼拿回來呢?人民幣不會憑空變出來(銀行的人民幣都是有主的不可能隨便用於結售匯)那麼責任就是央行的事了,央行會印發錢給企業,然後暫時接收外匯,這樣就產生外匯儲備(也可叫買入外匯),那麼央行怎麼印錢就是央行授權憑空買入商業銀行的債券(不給錢就買,當然量能承受而且有益經濟的程度)那麼市場上流動性增加銀行的存款就會變多,所以繳納的准備金就增加。 因果關系是這樣的,企業出口-創匯-結匯-央行印發資金-市場流動性增加-通過銀行的資金增多-存款變多-准備金增加。 第二個問題 准備存款我不知道是什麼,存款准備金是指 商業銀行按客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存在中央銀行,以保證一定的支付能力。
4. 央行不買黃金了,為什麼
在技術層面。黃金儲備並沒有外匯儲備好用。俄羅斯央行不停的增持黃金儲備,是被版制裁怕了,沒辦法權。中國央行還在調整中,減持美債就是顯著特點之一。
央行雖然不是商業銀行,不以追求盈利為目的,但也是要算賬的,何時以何種價位購買黃金儲備,一方面是根據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核算成本並預判價格趨勢的。比如瑞士央行,就是倒賣黃金套利的老手。
5. 今年央行已經是第六次調息了,未來黃金價格會繼續上漲還是會下跌呢
照我們的價值觀來看,紙幣只是一般等價物,他會因為經濟危機而改變,而黃金則不一樣,所以黃金應該不會下跌
6.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外匯與黃金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中央銀行買賣外匯是經常發生的不會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2.如果中央銀行是本幣和其它外幣特別是本幣和美元之間的買賣加干預匯率,這樣的情況表示經濟有比較大的問題,用政策已經無法調整了,需要直接干預。
3.央行買入黃金是經常發生的,對經濟沒有影響
4.央行賣出黃金說明國家經濟出現很大問題,收支平衡肯定出現問題,而且用外匯儲備已經無法彌補,才需要出售黃金,國際上也就蘇聯解體的前期,和阿根廷出現危機是才大量賣出黃金。
7. 銀行收黃金嘛好像中國人民銀行收,可是現在國家收黃金的價格是多少
你的理解是錯誤的,中國人民銀行不是回購黃金的機構。
不知道你手裡的黃金是黃專金首飾,紀屬念金幣,還是收藏品。看看下面的介紹,回購的成本太高了,假如你現在買入10克紀念金條花了2000元,而回購價格這時才1900甚至低於1900,所以不適合投資,要想做黃金還是做黃金期貨吧。
目前國內屬於現貨黃金投資范疇的有兩種,一種是原料金條,一種是賀歲金條。盡管各家商場買賣價格不同,但都是比較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實時價格,再相應上調或下調來進行買賣的。比如,根據中國黃金旗艦店的規定,消費者在買這種可回購的投資金條時,要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當前牌價的基礎上每克加8元的手續費,在賣出時,需要在當日牌價的基礎上每克減去2元才能變現。有業內人士計算,由於黃金買賣差價的存在,只有黃金上漲約10元,才能回本。而如果消費者拿著從別處買到的金條進店賣出,每克則要減去5元,而這也僅是部分商家才提供的回收服務。
8. 中國央行連續3個月增持黃金,對於黃金概念的股票是利好嗎
多國央行趁黃金抄價格暴跌之際增襲持黃金。
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耳其等國在今年4月份均增持黃金,當月金價發生數十年難遇的暴跌,達到兩年內最低水平,引發了外界對黃金避險地位的質疑,但同時也提供了逢低買進的機會。
IMF報告顯示,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三國4月份購買的黃金總量較3月份增加了75%。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央行在金價大幅回落時,不斷趁低位買入黃金,表明央行仍選擇黃金作為主要的儲備貨幣,這金價的止跌反彈提供足夠的支撐。A股市場中,受「全球央行增持黃金」消息影響,黃金概念股或有望王者歸來。中金黃金、東方金鈺等相關個股值得關注。
9. 中國人民銀行存黃金利息是什麼
黃金利息一年定期可增值2%,兩年定期可增值5%,三年定期可增值9%。到期後顧回客憑購買時的相答關憑證贖回,我們會按金條方式結算給顧客。如果顧客想要提前贖回的話,就不能獲取利息,這就像銀行的定期存款,不過我們這個活動比存銀行定期的利息要高多了,而且金條具有人民幣沒有的保值功能。」如果到期的利息產生的零頭不滿1克可按取貨當日上海交易所金價折現給顧客;如顧客想要置換飾品,可付加工費進行以舊換新業務;如顧客想要現金,可以按照到期當日的金價全部或部分折現。
「黃金定存」有風險
對於「黃金定存」,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雖然從表面來看,消費者通過定存可以獲得「黃金利息」,但同時也面對一定的風險。該人士表示:「主要是商家的誠信風險,首先他只是商家,生意人,本身不是銀行、也不是金融機構,而消費者購買了黃金之後,付了錢拿不到貨,其實說白了是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黃金期貨。」他認為,這其中,商家拿到了資金、也占據著貨源,這對消費者而言,是面臨一定的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