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米和黃金歷史典故的成語
不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
偷雞不著蝕把米 俗語。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佔便宜反而吃了虧。
生米煮成熟飯 比喻事情已經做成了,不能再改變。
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比喻沒...
唱籌量沙 把沙當做米,量時高呼數字。比喻安定軍心,製造假象來迷惑敵人。
聚米為山 東漢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給皇帝分析軍事形勢、進軍計劃,講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陳述軍事形勢,險...
太倉稊米 太倉:古代設在京城中的大谷倉。比喻非常渺小。
飛米轉芻 指迅速運送糧草。同「飛芻挽粟」。
五斗折腰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彎腰行禮。為微薄的俸祿而對上級卑躬屈膝。
魚米之地 盛產魚類及稻米等的富庶地方。
凌雜米鹽 形容零亂瑣碎。
舐糠及米 舐:用舌頭舔東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裡面的米。比喻占據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裡,逐步進逼。
生米做成熟飯 比喻事情已經做成了,不能再改變。
聚米為谷 比喻指劃形勢,運籌決策。
唱沙作米 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
米鹽博辯 比喻議論廣博細雜。
粒米狼戾 穀粒撒得滿地都是。形容糧食充盈。
畫沙聚米 在沙上畫地圖,聚米為山谷,指畫軍事形勢,運籌決策。
簡絲數米 簡擇絲縷,查點米粒。比喻工作瑣細。
山川米聚 指從高處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鐵杵磨成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即使是聰明能乾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仁漿義粟 指施捨給人的錢米。
米珠薪桂 米貴得象珍珠,柴貴得象桂木。形容物價昂貴,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米已成炊 比喻事已做出,無可挽回。
杵臼之交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血流漂杵 杵:搗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形容戰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塵垢秕糠 塵:塵土;垢:污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
臼杵之交 臼:石制的舂米器具。杵:舂米的木棒。臼與杵不相離。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
粗衣糲食 糲: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飯。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井臼親操 井:汲水;臼:舂米。指親自操作家務。
十米九糠 飯食中多糠。形容窮苦。
數米量柴 比喻過分計較瑣碎之事。也形容生活困窘。
朝升暮合 零碎賣米。形容生活困難。
糲食粗衣 糲: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顆粒無收 收:收成。連一粒米也沒收獲到。多指因災禍造成絕收。
暮爨朝舂 早晨舂米晚上燒火煮飯,形容生活清苦。
水米無干 比喻彼此經濟上沒有往來。舊時指官吏清廉。同「水米無交」。
粒米束薪 指糧柴少得可憐。
狧穅及米 比喻逐步侵蝕漸及全體。
太倉一粟 太倉:古代設在京城中的大谷倉。大糧倉里的一粒穀子。比喻極大的數量中一個非常小的數目。
放刁撒潑 放:使用;刁:無賴,刁滑;撒潑:蠻不講理。指使用刁鑽狡猾的一套手段。形容極不講理。
鰲頭獨占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食少事煩 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
金題玉躞 金題:用泥金書寫的題簽;玉躞:系縛書卷的玉別子(又稱「插簽」)。指極精美的書畫或書籍的裝璜。
告貸無門 告貸:向別人借錢。想借錢但沒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蹈襲覆轍 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以戈舂黍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達不到目的。
折腰五斗 折腰:彎腰。五斗:五斗米。為五斗米而彎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水菜不交 比喻彼此經濟上沒有往來。舊時指官吏清廉。同「水米無干」。
囊漏貯中 指糧食從小器漏入大器,其實並未漏掉。常比喻實際利益並未外流。貯,盛米器,大於囊。亦作「囊漏儲中」。
玉粒桂薪 米如玉,薪如桂。極言生活費用之高。
樵蘇失爨 雖有柴草,卻無米為炊。指非常貧困。
吹毛數睫 比喻目光短淺,只注意微末細節。
有氣無煙 形容家中非常貧困,無米下鍋。
❷ 求5個黃金典故
1 黃金史學家格林就指出:「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是由黃金培植起來的。」掠取佔有更多的黃金是古埃及、古羅馬統治者黷武的動力。
2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統治者先後對努比亞(尼羅河上游一個小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進行了四次掠奪性戰爭,佔領了努比亞全部金礦。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後發動了兩次戰爭,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大量金銀。大量金銀流入埃及,使埃及財富大增,使他們有能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業,興建豪華宮殿和陵園,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廟遺跡和金字塔。僅圖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達110公斤。
3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羅馬帝國佔領,羅馬大帝愷撒凱旋羅馬時,展示了從埃及掠奪的2822個金冠,每個金冠重8公斤,共計22.58噸;還展示了白銀 1815噸。抬著遊行的金銀重達65000塔蘭特,約1950噸。金銀的積累使羅馬帝國的國力大增,使他們有能力建起一批宏偉的建築。這些建築現在雖大多已是殘垣斷壁,但至今仍在文學、史學、法學、哲學諸方面給人類以深刻的影響。
4 十六世紀新航線的開辟與新大陸的發現,對歐洲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美洲、非洲的黃金及白銀流入歐洲,使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增加。在16世紀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達276噸;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金銀更多,16世紀末西班牙控制了世界黃金開采量的83%。金銀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歐洲物價的上漲,出現了第一次價格革命,對歐洲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 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並向英國的工業品開放了市場。此時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黃金開發高潮興起,巴西黃金完全有可能轉化為資本,而使葡萄牙完成工業革命,但由於統治者的封建專制,葡萄牙成了黃金漏斗,大部分黃金流向了英國。僅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就有600噸,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流入,使英國迅速地積累了巨額的貨幣資本,率先於1717年施行了金本位制,為英國的金融體制提供了可靠的經濟擔保。所以此時發生的第二次價格革命,不僅沒有影響英國的金融業,反而為英國商品的出口創造了條件,英國產品出口量佔了全世界總量的1/4。工業革命終於在英國發生了。
❸ 黃金台的歷史故事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後來有個智者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有一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去購買千里馬,然而時間過去了三年,始終沒有買到,又過去了三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里馬,當國君派手下帶著大量黃金去購買千里馬的時候,馬已經死了。派去買馬的人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里馬的馬骨。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這么多錢弄一匹死馬的骨頭來呢?」
國君的手下說:「你捨得花五百兩黃金買死馬骨,更何況活馬呢?我們這一舉動必然會引來天下人為你提供活馬。」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郭隗又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
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後來沒多久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❹ 黃金歷史小故事和投資的名言警句
qadfqtfdc
❺ 黃金起源與什麼時期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煉」就是金的化學穩定性很高,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不必擔心會氧化變色。即使是在熔融狀態下也不會氧化變色,冷卻後照樣金光閃閃。密度大,手感沉甸。
韌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導性。純金具有艷麗的黃色,但摻入其他金屬後顏色變化較大,如金銅合金呈暗紅色,含銀合金呈淺黃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狀,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狀的原因,純金首飾也易被磨損而減少分量。
❻ 金黃冠懸案歷史故事
金皇冠學案歷史故事嗯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提案褲子就比如像偵探吶什麼科恩,科迪亞等這些小說。
❼ 黃金時代是講的什麼故事
《黃金時代》開篇便寫陳清揚找王二證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隊,她在山上15隊。
有一天她從山上下來,和我討論她不是破鞋的問題」,但王二偏要說陳清揚是破鞋,「所謂破鞋,乃是一個指稱,大家說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沒什麼道理可講。大家說你偷了漢,你就是偷了漢,這也沒什麼道理可講」。
然後,王二解釋陳清揚被稱為破鞋的原因:「大家都認為,結了婚的女人不偷漢,就該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臉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聳,所以你是破鞋。
假如你不想當破鞋,就要把臉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後別人就不說你是破鞋。當然,這樣很吃虧,假如你不想吃虧,就該去偷漢子來。
這樣你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破鞋。別人沒有義務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漢再決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義務叫別人無法叫你破鞋。」後來陳清揚又下山找王二,因為傳聞她和王二在搞破鞋,她要王二給出他們清白無辜的證明。
而王二倒傾向於證明自己的不無辜。後來,王二以「偉大的友誼」之名和陳清揚搞起了「破鞋」,然後出逃,離開了農場,先是到後山,後來又駐扎在章風山。半年後,在陳清揚的建議下,他們又主動回到農場, 「出斗爭差」,寫交代材料,如此,直到「文革」結束。
(7)黃金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王小波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這個時期王小波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6年王小波獲碩士學位,他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繼續修改《黃金時代》。其間得到他深為敬佩的老師許倬雲的指點。
小說讓讀者了解非性年代帶給人們束縛的同時,也用稀鬆平常的口吻展現了人們對性的真誠渴望,竭力規勸和引導著大眾對性的健康認知,這對節制原欲時期的人來講是寫實快感的還原,對現代人而言,也是—種酣暢淋漓的快感表達。
王小波筆下的性同以往文學中的性有很大的不同,他既不同於勞倫斯把性寫成美,也不同於《金瓶梅》把性寫成丑,以警世勸善為目的。他筆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凈,既蓬勃又恬淡。
❽ 食用黃金的黃金故事
如果有一種金屬元素對人類的誘惑與折磨能延續幾千年,挑起戰爭與征服,催生帝國與貨幣,夷平高山與森林,那它一定是化學符號為Au的金。Au的名稱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歐若拉(Aurora)。如同這個贊美意味濃厚的名稱,黃金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直是受到狂熱吹捧的稀有金屬,一直被視為華貴的象徵。關於黃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月號講述了這些故事。
古代印加人把黃金視為「太陽的汗珠」;古埃及的法老堅持要埋葬在黃金這種「神之肉」里;《聖經·馬太福音》提及的東方三博士帶來的禮物之一就是黃金,而《聖經·啟示錄》形容聖城耶路撒冷的街道由純金製作……黃金在各個時代都被賦予了神話般的力量,它在誘惑著人們,更在折磨著人們。美國經濟學家彼得·伯恩斯坦在《黃金的魔力》一書中說:「從來沒有人搞得清楚,是我們擁有黃金,還是黃金擁有我們。」
世界人均黃金12克
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硫化物的礦脈同時出現。這稱為脈狀礦床金或岩脈金。天然金也會以葉片、粒狀或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岩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沖積金。沖積金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更豐富的金,因為在岩石中的金與鄰近礦物氧化後,再流入河流,藉助流水作用形成金塊。天然金通常含有8%~10%的銀,銀含量超過20%的稱為銀金。銀含量越高,顏色就越白,重量也越輕。金的密度相當高,1立方米的金重量為19300公斤,而1立方米的鉛重量為11340公斤。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人類歷史上4000年開採的黃金總量約為16.1萬噸,勉強填滿兩個符合奧運標準的游泳池(50×21×1.8米),其中半數以上是在過去50年中挖出來的。現在全世界可供交易的黃金大概有7萬噸(實際流通量約為2.5萬噸),如果用全世界60億人來衡量,人均只有12克,黃金的稀缺性顯而易見。而且開采黃金變得越來越困難,目前無論是南非160公里長的金脈,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櫻桃般大小的金塊,都幾乎被挖光了,剩下的黃金都是埋在偏遠角落裡的殘跡。
黃金價高是因為數量稀少。在地球地殼中,只有十億分之三是金;海水中也含有金,但濃度極低,其十億分率只有0.1~0.2。很多人自稱能夠從海水中取得黃金,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真正實現。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仍然沒有辦法從海水裡提取出黃金。
從1880年起,南非一直是世界黃金供應的主要來源。1970年,南非的黃金產量佔世界供應的79%,約有1000噸,但到了2007年只有272噸。中國在2007年生產了276噸黃金,取代南非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者。其他主要的黃金生產國還有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及秘魯。
食用黃金有益還是奪命
人類食用黃金有久遠的歷史。在中世紀的歐洲,黃金以薄片或粉末的形式被加在食物及飲品中,供貴族享用。黃金被認為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東西,雖然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我國一些戲劇以及民間傳說中,廣泛流傳著「吞金自盡」的說法,但根據現代醫學研究,純金並沒有毒,吞入純金物件並不會引起中毒死亡。古代文獻里記載的一些因喝了少量金箔酒斃命的案例,可能是由於當時冶煉技術有限,金製品純度不高,含有其他有毒雜質,或者有人事先在金箔上塗了毒物所致。如果說某人吞入金製品後死亡,原因可能是金製品通過機械性刺激等,導致消化道破裂、出血等並發症所致。
目前在一些醫葯書中有「金中毒」一詞。「金中毒」是醫學上的一種習慣稱謂,是指由含金的鹽類化合物引起的中毒。例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含金葯物金諾芬、硫代葡萄糖金、硫代蘋果酸金鈉等,以及電鍍工人使用的氰化鉀金等引起的葯物中毒,都歸入「金中毒」。這些「金鹽」與我們平時見到的金飾品並無關系。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昂貴的糖果、飲品中加有可食用的黃金。格但斯克金箔酒(Goldwasser),德文意為「黃金水」,是一種在波蘭及德國生產的傳統草葯利口酒,裡面含有金葉片。有些昂貴的雞尾酒里也有金葉片。處於金屬狀態下的黃金不管以什麼方式被食用,都不會在人體內引起化學反應,也不會有任何味道或營養價值,而且會原封不動地離開人體。純金有著好看的金屬光澤,在自然界中見不到純金,而金屬雜質(比如銅和銀)賦予金各種顏色,從淡黃色到黃紅色不等。金是金屬中延展性最好的,1克金可以打成1平方米的薄片。
掘金把火山變成礦坑
在金價上漲以及美國、南非和澳大利亞礦藏耗竭的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大采礦巨頭極盡所能搜尋黃金。美國的礦業巨擘紐蒙特公司目前經營的露天開採金礦場遍及五大洲,為貧困地區提供了工作機會,因破壞生態、強迫村民搬遷等備受指責。
娜皮亞在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長大,聽過山區雨林下埋了大量黃金的故事。她一直以為這些故事只是故事,直到紐蒙特采礦公司在離她家12公里的休眠火山附近發現了金礦。隨後,紐蒙特公司開始在這里建造礦場,當時24歲的娜皮亞應征了電話接線員的工作,老闆卻把她帶到了截然不同的作業地點——重工793型翻斗卡車的駕駛座。這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大的大卡車,光是輪子就有娜皮亞的兩倍高。「那輛卡車嚇了我一跳。」娜皮亞說。當她看到礦場被切開的地方時,馬上又吃了一驚。「他們把地皮鏟掉了!」她說,「我當時想,能做到這點一定要有巨大的力量。」
隨後,娜皮亞加入了那股「巨大的力量」。她的卡車隸屬於一個有111輛車的車隊,它們每年要把近1億噸的石頭拖出地面。從這里挖出1盎司(約28.3克)黃金,就得拖出250多噸石頭。550米高的火山在這里有千百萬年了,如今連一點殘跡都不剩。它曾經占據的空間變成了1500米寬的礦坑,深達海平面以下105米。等到大約20年後金礦挖完時,礦坑底部就會達到海平面以下450米。娜皮亞如今毫不在意環境受到摧殘。「我只想領到薪水。」她說。
❾ 歷史上黃金價格暴漲暴跌的例子有哪些
1、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停止實行金本位制。
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希望藉助金本位制走上復甦之路,恢復金本位制度。
1931年,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英國結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出口,要求人民將持有黃金全數上交銀行。美國放棄金本位制。
2、「布林頓森林體系」
在二戰已近尾聲的1944年,44國代表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參會的部分國家在次年簽署《布雷頓森林協定》。
國際經濟體系的核心從黃金變為美元,當時的美元有世界黃金准備的75%支持。美國持有黃金二百億美元以上,債務卻不到一百億美元,可謂盛極一時。
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方價格一直持續到1967 年。其時美國因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龐大的財政赤字多次沖擊美元信譽,於是各國紛紛拋售手中美元,瘋搶黃金。隨著越戰的深入,美國財政狀況的惡化終於全面引爆美元危機。
3、1968年3月,全球黃金搶購潮導致倫敦黃金市場成交創天量,美國再也無法維持黃金官方價格,最終不得不宣布放棄每盎司35美元的市場供應。從此,金價正式進入自由浮動。
而7年後,由於美元危機加深,西方國家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轉而實施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徹底崩潰,黃金踏上了非貨幣化改革的歷程。
但好景不長。美國經濟超強的地位到了1960年已受侵蝕,當年的外國人持有的美元流動資產已從1950年的八十億美元增加到二百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如果全數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存底便會見底。
4、1967年,法國退出黃金總匯。
戴高樂站在投機客的一邊不無私心。法國是美國以外全世界擁有最多黃金的國家,如果按它宣稱的將每盎司黃金提到70美元的水準,法國將大賺一筆。
結果是,美國無限制地用美元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美元泛濫成災,將國內的通貨膨脹輸出並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而美國黃金大量流失時,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物質基礎大大削弱,最後它和黃金的固定聯系被切斷,紙幣流通規律遂發生作用。美元相對黃金必然貶值,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價已不堪一擊。
5、1967年11月18日,英鎊在戰後第二次貶值。
1968年3月17日,「黃金總匯」解體。
1969年8月8日,法郎貶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於外匯市場。在當時這一招的功效還壓迫了西德和日本兩國實現貨幣升值,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狀況
6、接下來就是黃金價格像一匹野馬那般狂飆突進了。
1972年這一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
1973年,金價沖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
1978年,原油飆漲達一桶30美元,金價漲到244美元。
1979年,金價漲到500美元。這一年3月12日發行的美國《商業周刊》封面上的自由女神像淚流滿面,標題是《美國的衰落》。10月,美國通脹率沖破12%,黃金成為對抗通脹的有力武器。
7、1980年是世界黃金市場起伏最大的一年。里根政府上台後推行高利率政策,使美元匯率堅挺,給黃金投資者很大打擊。
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12年。金價從1968年的35美元漲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間,每年有30%的獲利率。
1980年黃金投資額達1兆六千億美元,已超出只有1兆四千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市值。而在1959年,黃金的投資額僅是美國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可惜在這么壯觀的黃金多頭市場,真正的贏家是那些供應黃金的賣方,比如金礦主之類。就像各種市場的大牛市,看多投機客未必賺了很多錢,金價從35美元漲到850美元,要有多大的想像力啊!恰恰相反,那些在850美元還在追漲的人要比在40美元買進持有的人要多得多。
伯恩斯坦就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美國阿拉斯加州退休基金在1980年進場,以691美元的價格買進一噸黃金,在同年年底以575美元的價格又買進一噸,1983年3月,它以414美元拋出這些黃金。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要確定黃金市場的大趨勢是向上還是向下,常常需要進行基本面分析,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因素有許多,投資者需逐個分析,判斷出主要因素。以下將列舉對國際黃金價格走勢影響較大的因素。
1、金價美元
由於國際黃金價格以美元計價,黃金價格走勢與美元匯率走勢的關系變得非常密切,歷史資料顯示,兩者常常呈逆向互動關系。美元漲,黃金跌;美元跌,黃金則漲。
2、金價原油
國際原油價格與黃金市場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眾所周知,抗通脹是黃金的一個主要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又與通貨膨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國際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動的互動關系。
3、商品市場
隨著金磚四國經濟的崛起,對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強,再加上國際對沖基金的炒作,導致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從2001年開始強勢上揚,高企的價格引起了全球經濟界的擔憂。
4、股票市場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在通常情況下,黃金價格的走向與經濟狀況、股票走勢相反。如果股市當前是牛市,股票、基金價格上升,將帶走大量黃金投資,這是黃金價格很有可能下跌;如果當前股市是熊市,股票、基金等價格疲軟走弱,投資者也自然會離場選擇其他投資渠道,他們可能會選擇黃金投資,這時就有可能會推動黃金價格上漲。這種變化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如果投資者預期經濟發展前景良好,預料股市將繁榮發展,自然會將更多的資金投向股票市場,黃金市場的資金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5、金價與黃金現貨市場季節性供求
供求關系是市場的基礎,黃金價格與國際黃金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密切相關,黃金現貨市場往往有較強的季節性供求規律,上半年通常是黃金現貨消費淡季,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黃金價格底部一般出現在二季度,而受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刺激,三季度黃金現貨需求會逐漸到達高峰,使得黃金價格持續走高。
6、政局震盪
國際政局和各國之間的戰亂也常常影響黃金價格。當出現政局動盪或戰亂時,經濟發展會受到相當負面的打擊,這種情況將造成通貨膨脹,人們會把目光投向黃金投資,這時黃金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
7、中央銀行
世界各國央行是黃金的最大持有者,假如央行開始拋售黃金,那黃金短期內價格將會下跌。
8、金融危機
當金融危機來臨,人們會覺得將錢存在銀行並不安全,於是大量資金將湧向其他投資渠道,例如買黃金。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的現象時,黃金價格很大機會會出現上漲。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就造成黃金價格的大幅上漲。
9、通貨膨脹
如果一個國家的物價相對穩定,代表其貨幣的購買能力也穩定。如果一個國家發生通貨膨脹,則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將會下跌。這時市場資金將會轉向黃金市場。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
網路——黃金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