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金是可以無條件開採的嗎
1、不可以,來需要辦理《開源采黃金礦產申請書》,開采黃金礦產須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查批准,取得由國家發展改革委頒發的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後,方可開采。
2、開采黃金礦產的申請人,應當認真填寫《開采黃金礦產申請書》,並報送下列材料:
(一)開采黃金礦產的申請文件;
(二)明確表示礦區范圍的正規圖件;
(三)建設依據地質儲量報告的評審備案證明或地質儲量報告的審批認定文件;
(四)環保部門批復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五)當申請的礦界有爭議時,應附有關部門裁定的礦界協議書;
(六)採取股份制形式開采黃金礦產的,應提供公司合同、章程及有關部門批准其成立的文件。
❷ 在古代黃金是怎麼開采
古代煉金主要需經過5道工序:
1、第一道工序是磨礦:先將礦石放入水碓,通過水力作用將版大塊的礦權石粉碎,然後用石磨磨成粉末。
2、第二道工序是淘洗。就是將礦石粉末放在水中淘洗,去除不含礦的部分,留下含金銀較多的粉末,行話叫精礦粉。
3、第三道工序叫制團燒結。也就是將含金銀的粉末和米飯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團,與木炭分層壘成堆,去除硫化物的硫、燒結成鬆脆的礦團。
4、第四道工序叫鉛還原冶煉。將礦團鉛混合熔煉,進行化學置換,形成含金銀的鉛塊。
5、第五道工序叫灰吹法。也就是把含金銀的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煉,吹入氧氣,去除鉛塊的鉛。吹去草灰,便可收獲高純度的黃金白銀。
❸ 中國黃金開采運用的原理是什麼
主要有砂金開采和脈金礦開采,以及其他金屬礦中金作為伴生產品的開采。
❹ 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礦並開采黃金的
古代金礦開採的各種方法金礦的采選(1)開採金礦床的類型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脈金礦,礦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區,由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形成,脈金礦又稱山金礦、內生金礦;另一類為砂金礦,由山金礦露出地面後,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通過風、流水等的搬運作用,在流水的分選作用下聚集起來,沉積在河濱、湖濱、海岸而形成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有的山金礦風化剝蝕後,碎屑產物在原地堆積,則形成殘積型砂金礦床;如果沿斜坡堆積,則形成坡積型砂金礦床。砂金礦床又稱外生金礦,其成礦時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紀、第四紀或現代。此外,還有一種伴生金礦,其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屬礦井過程中加以回收,並進行綜合利用。 我國古代早就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義不僅指脈金礦,而且還包括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意即指山上產的金。古代砂金礦床又可分為"水金"(自"水沙中"淘洗而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采而得的砂金。砂金礦中,與絕大多數金粒有明顯區別的大顆粒金,叫塊金,俗稱"狗頭金"。狗頭金的發現,往往被認為是採金史上的大事。《天工開物·五金》中說:"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者,名曰金母。"狗頭金絕大多數產於沖積型砂金礦中,有些產於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帶中。 盧本珊等先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明代對脈金礦有新的認識:第一,史料中有關脈金的蹤跡。陝豫交界的小秦嶺金礦,其東區陡壁上現存的碑文記有:"景泰二年(1415 年)六月廿日起,開硐三百眼。"可見開采規模較大。小秦嶺金礦礦田內地勢陡峻,海拔在650-2400 米之間。礦體由金礦脈及含礦蝕變糜棱岩組成,伴生有銅、鉛、銀、鎢及大量的黃鐵礦。《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這一記載乃指開采脈金礦而言。現代地質勘探表明,我國西南地區,如四川即以脈金礦床為主。雲南古代開採的砂金也來源於金沙江(古麗水)流域的山中脈金礦,清末,這里仍在開采。西藏地區金礦有喜馬拉雅成礦帶,西藏黃金之多在棄宗弄贊時代已經聞名。 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金石條"山金為馬蹄金"。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三馬蹄金條"出林邑山峒石中,鑿石取之,狀如馬蹄。又名馬蹄金,乃生金也。"這里所說的山金,可能指脈金礦床。 第二,"伴金石"與脈金礦床的關系。關於"伴金石"的描述,文獻中多有記載。《本草綱目》卷831 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為何石?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 引《始興記》:"掘地丈余,見有磊砢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可見,紛子石即伴金石。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明《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 由上述可見,找金匠師已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見到金礦。 第三,原生銀金礦床屬於脈金礦。這類礦床,我國至遲在隋唐就已開采。銀金礦的形成與中生代酸中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活動有關,在我國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西南及西北地區。根據銀金礦所伴生的硫化物數量,則屬於貧硫化物金礦,也稱"新金銀礦床"。據史料記載,我國從隋開皇十八年到明洪武間(約公元598-1398 年)在山東萊、登兩州開採的金礦,主要是原生銀金礦床。山東臨沂的銀金礦,唐、宋、元、明四代都在開采。(2)金礦的采選古代在金礦的開采,特別是砂金的開采中,采礦和選礦通常是連續作業的,所以史料中常將"采淘"或"淘采"二字連用。金礦經淘選之後,基本上就是金,只是顆粒細小而已。下面分兩部分簡述之。 其一,砂金的淘采。我國古代選礦方法除人工手選外,一般採用重力選礦法,其中包括重砂淘洗選礦法、溜槽選礦法。重砂淘洗選礦法中,又可按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為淘洗盤法、淘洗篩法、淘洗船法。由於砂礦是由碎屑物質組成的,選礦時往往無需經過破碎、磨細,這樣可以減少選礦工作量和降低成本。砂金的淘選也是如此。淘選的原理是利用礦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為2.65,金的比重為19.3,鐵砂的比重為7.8 以下),在水介質中,藉助外力作用,產生不同的運動效果,使礦物按比重分層分帶,從而使礦物分離。金之所以能在河流中被淘洗出來,是因為它的比重很大。水金的淘采方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可見,水金的採掘對象是含金河沙。由於"水金"在江河溪流之中,水介質很方便,因此,淘采時採用淘洗法或溜槽法,均具備其有利條件。 第四紀沖積層砂金的開采方法 宋洪咨夔《大冶賦》:"尋苗罽淘之邃,破的■壁之壅。"似指沖積層所出的砂金。《天工開物·五金》:"平地掘井得者""不必深求而得",說明明代開采第四紀沖積層砂金或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顯然採用了輕型工程(剝土、開槽、淺井等)。 古代砂金淘采方法的考察研究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很早就掌握了重砂淘選法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淘選法不但用來淘采自然金,而且用來回收銀、銅、鐵、錫等金屬礦砂。無論用於哪種金屬礦砂,古代的淘選方法及使用工具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明代《天工開物·五金》"淘洗鐵砂"圖中的淘砂盤和我國現代仍然使用的淘金簸箕的形制完全相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二,脈金礦的采選。關於我國古代脈金礦開採的詳細情況,還有待於發掘史料並對考古資料作進一步的論證。從有關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賜友五首》並序之二,詩的第一句是:"披砂復鑿石,矻矻無冬春。"說的是開採金銀要開鑿岩石,無論天寒天暖都要照常進行作業。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清一統志》:(臨沂寶山)"上有洞穴數區,產金銀礦石,元時開礦處也。"《龍泉縣志》:(銀金礦)"脈淺,無穿岩破洞之險。"這些記載都說明,開采脈金礦需要鑿岩辟石,穴山破洞,進行地下工程是肯定無疑的。我國有一些地名也反映了金礦的開采方式,如黃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鑿洞採金為主。關於脈金礦的淘選,《浙江通志》引《龍泉縣志》說:"黃銀即淡金。每得礦,不限多少,俱舂碓成粉。"這是碎礦。"然後以水浸入,磨成細粉,仍貯以木桶浸之。用楊梅樹皮漬攪數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銀法洗之。"至於洗銀法,明陸容在《菽園雜記》卷十四鋪敘甚詳:"。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確指出回收精礦砂要用具有棱槽的淘砂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如小舟然(註: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指出平底淘洗船的功用是淘去礫石。"存其真礦,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 上述精礦的富集,是通過重砂淘洗選礦法,清除脈石等雜質而實現的。 陸容說,淘洗粉狀及細砂狀礦砂,要用棱槽淘船,以便回收精礦。淘選粗礦肉,要用平底淘船,這是由於"粗礦肉"含廢石較多,用平底淘船淘洗後便於目測及手選廢石。陸氏的記述中值得稱道的是,同一選礦流程中,古人根據不同的粒級、不同質量的礦砂分別選用棱槽淘船和平底淘船,表明明代的重砂淘洗選礦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❺ 怎麼開采黃金
私采違法
金的熔點為1063℃。如果將金加熱到近於溶點,金就可以像鐵一樣熔接,版細細的金粒可權熔結成塊,而金粉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必須加壓力方能熔接在一起。金可與其他金屬組成合金,如金銀合金、金銅合金、金銀銅合金。此外,還有所謂的金汞合金。
金常以自然金的狀態存在。含有銀和銅雜質的自然金與這些金屬的合金有本質上的不同,合金是金屬熔化後又凝固的產物,故具有均質的結構,自然金則是從水溶液中析出的。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
生金分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石經過開采、粉碎、淘洗,大顆的金可以直接揀取,小粒的可用水銀溶解。
使用水銀和氰化物可以提取
❻ 冶煉黃金的方法
你好,, 古人除了淘金沙,就是以燔火爆石的辦法采煉黃金。用燃燒的木頭燒礦石,再潑以冷水,礦石熱脹冷縮爆裂破碎。採金者再將其研磨成粉,以水用碗篩淘。這種淘金方法是古代人採金的主要方法,今天早已絕跡。20世紀初,曾有人在山上發現一些古老礦洞,發現洞中岩石上仍殘留有灼燒的痕跡,洞底殘存木炭、木錘、鐵鑿和泥碗、陶碗等遺物。
繼火燒水潑煉金術之後,人們又發明了土法煉金。人在井下開采出金礦石以後,把礦石放進筐里,像打水一樣用轆轤把筐提出來。然後再用錘子把礦石砸成小塊,放在石磨上磨,磨成玉米面那樣粗細的粉,再用水進行拉溜,讓金砂沉到水底,再用火燒進行煉金。
現代黃金生產過程全部採用機械化、電腦控制,自動化生產。根據地質隊用鑽打出的礦石岩芯,化驗出黃金在底下哪一層、多少米,然後開采。現在開採用的是提升井架,把地下幾百米深的礦石提出來。然後用礦車將礦石送到選礦車間,用破碎機進行一級一級的破碎。破成小石子的礦石再經過皮帶走廊送到圓錐磨和球磨機,磨到玉米面那樣的粗細,進入攪拌槽,加入黃葯和浮選油到浮選機進行浮選。這種方法和過去依靠黃金的比重的土法煉金不同,黃葯、浮選油和黃金發生反應,形成氣泡,含金的金屬附著在氣泡上面,將氣泡刮出來進行乾燥,就形成金精礦。金精礦的品位比較高,一噸含三四十克黃金。然後把金精礦送到球磨機再磨,通過進出槽進行最後的冶煉,分別提取金、銀、銅各種金屬。
1、黃金礦山金的就地冶煉
70年代以前,黃金生產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除少數礦山開始採用氰化法提金工藝外,礦山就地產金主要是從砂礦重選所得的自然金和精礦的冶煉,以及混汞法提金工藝產出的汞膏為原料就地冶煉,就地產金量僅占總產量的30%,70%的金依靠有色冶煉廠回收。
1970年以後,黃金生產逐步發展,氰化法提金工藝日益廣泛地應用,礦山就地產金量日漸增多,1985年礦山成品金的產量已佔全國黃金產量的70%,選廠產出的精礦產品大部分就地氰化冶煉產出成品金。
礦山就地冶煉多數採用傳統的坩堝法熔煉,因生產工藝和處理物料性質不同,所產合質金的含金量也不一樣,直接交售銀行因含金量不高或含銀不計價等原因,有的礦山為提高質量和經濟效益採取了化學法除雜再次熔煉或電解法進行金銀分離精煉。焦家金礦曾於1984年試驗採用水冶新工藝,將氰化金泥經電氯化除去賤金屬(用水溶液氯化法提金和氨浸法提銀)獲得含金品位99.9%成品金和含銀99.9%的銀錠,金泥中的銅、鉛也同時回收(用濕法處理金泥有被推廣的趨勢)。招遠金礦成功地研製出一種Φ1.5×1.8m的轉爐熔煉金泥,取代了過去的坩堝熔煉,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勞動條件。這一方法在一些黃金礦山得到推廣應用,效果較好。
2、有色冶煉廠伴生金的回收
在黃金生產中,多金屬礦石伴生金的回收佔有相當的地位。金和銅、鉛等有色金屬一道被選入精礦中,在銅、鉛冶煉中,金、銀得到回收。為增產黃金,全國一些有色冶煉廠先後建起貴金屬綜合回收車間,伴生金的產量,佔全國伴生金總產量的90%以上,是我國黃金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些企業伴生金的回收系基於在銅鉛冶煉過程中,金銀富集在粗銅和粗鉛內,電解精煉粗銅和粗鉛時,金銀沉積於電解陽極泥中,因此,從陽極泥中提取金銀是回收伴生金銀的主要途徑。
❼ 開采黃金
在我國,為了實現和保證可持續發展,畢竟黃金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我國也根據本國國情和與國際接軌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黃金開采是有限度的
❽ 想知道金礦的特徵、金礦開采過程
1、金礦指金礦石或金礦床(山)。金礦石是具有足夠含量黃金並可工業利用的礦物集合體;金礦山是通過采礦作業獲得黃金的場所;金礦床是通過成礦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可工業利用的金礦石堆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像黃金這樣源源地介入人類的經濟生活,並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它那耀眼奪目的光澤和無與倫比的物理化學特性,有著神奇的永恆的魅力。黃金的社會地位雖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歷盡滄桑,沉浮榮辱,升降變遷不定,但至今在眾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著神聖的光環,為世人共同追求的財富。
2、金礦開采是指從富含金的地層中開采黃金的過程。目前有多種技術可以從地層中開采出黃金,最原始的方法是淘金。目前工業上多用氰化法提純金,但氰化物有毒,因此正在開發新的提金試劑。
金礦的開采主要方式:我國金礦開采大體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種,以地下開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