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後兌換的金條銀元哪去了
我要糾正一下,金條和銀元是在解放前的1935年法幣政策推行,和1948年金圓券政策推行時被國民政府大規模收兌,而不是在解放後。人民幣發行於1948年12月1日,他和法幣、金圓券不同,不與銀本位掛鉤。國民政府為了防止白銀大量外流,在1935年推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以一法幣兌壹圓銀元的比例收兌銀元,1935年底,中央銀行就已經掌握了不低於3.3億元銀元。但是,銀元仍然在民進流通。1948年,法幣瀕臨崩潰,國民政府決定用金圓券取代法幣。並禁止民眾擁有黃金、白銀和外匯,民眾必須將手中的黃金、白銀、美元等硬通貨兌換成金圓券,私自流通者,判處死刑!這是國民政府在退出大陸之前對老百姓的最後一次大掠奪,金圓券僅僅推行了48天就宣告失敗,數以百萬計的城市居民因此傾家盪產!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了照顧手中持有金圓券的城市民眾,中國共產黨以10萬比1的比例用人民幣收兌金圓券,記住,收兌的是金圓券,不是銀元和黃金。
1949年底,國民黨不甘心失敗,利用潛伏下來的特務和姦商哄抬銀元價位,意圖擠垮人民幣,銀元的市價急劇飆升!這就是被毛主席他老人家稱之為不亞於一場淮海戰役的銀元之戰。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上海打贏銀元之戰之後,向全國宣布,人民可以持有黃金、銀元和外匯,但不能再當作貨幣使用。
至於那些被國民政府收兌的黃金、白銀和美元,在1949年4月,也就是上海解放前被分批運往台灣,總量摺合黃金達到400萬兩,這些黃金、白銀日後成為新台幣的儲備金。目前尚存約100萬兩,存於台北中央銀行。
2. 在1937年一根金條大約換多少銀元
民國時期,銀元也分很多種:有前清時期各省鑄造局的機制銀元、1912–1927年北洋政府時期的袁大頭、北伐戰爭前各省鑄造的銀元、1927年以後國民政府發行的孫小頭。此外還有很多外國銀元如:墨西哥鷹洋、日本銀元、美國銀元等;金條也有好幾種,常見的有中央銀行出的1兩重小廠條、十兩重大廠條。1935年前後,1兩重廠條,可兌換30–40銀元之間。這是因為兌換地域不同(那年代信息欠發達,北京、上海、武漢、成都、西安等地域不同,物價有差異,兌換價格也不同),兌換渠道不同(各地方銀行、中央央行、黑市兌換等,存在差價)、兌換何種銀元(兌換不同品種版本的銀元,存在有差異)。1935年以後,國民政府宣布廢除銀本位制度,銀元退出流通,全部換成法幣(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發行的法定紙幣)。1937年抗戰前1兩金條大概能換60–70元法幣。1937年抗戰爆發後,1兩金條大概能換100元法幣。
3. 解放前的貨幣是銀元和黃金,1949年建立國家以後,我的爺爺用二兩黃金購入
人民幣發行之前,各解放區和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債券,開展有效的貨幣斗爭。在1947年夏季和秋季至年11月沉陽解放的時候,解放區的敵人貨幣斗爭主要表現為擁擠蔣貨幣限期禁止蔣流通貨幣的戰略反攻,同時組織力量,蔣貨幣的國民黨統治區以交換供應。
1949年解放後,天津,蔣貨幣兌換的主要人群,補充。 1949年1月1日天津解放後,市軍管會成立於16日發出通告,規定從今天的金元券流通10天,將在此期間轉換平價的人民幣對金元券1 :6。 2月2日,北平軍管會發出通知,規定20天的期限內,從今天金元券流通,人民群眾的拒絕與金元證券的奇偶校驗,並同意免費。政府的贖回價格比為1:10,但勞動人民為1:3奇偶每個人交流的金元券500元的優惠待遇。為了以做一個良好的工作和手的工作,北平人民銀行在城市設立有247交換點,組織及手超過5000人做的,結果在短短18天的工作,成功地完成贖回的工作,總的轉換,並把金元券8億元。在轉換期內,人民政府准備了大量食品,烹調油,煤和其他材料,並不斷帶來到天津,北平,大部分的人可以使用人民幣匯率,以買生活的必需品,不只有建立了人民幣的信譽,還解決了人們的生活。截止日期為贖回金元券的同時,人民政府還採取了金元券的方式推出的解放區。天津市委,政府規章,地方金元券10萬元人民銀行的申請登記,開放的金元券持有人進行許可證,證書可攜帶金元券到國民黨統治區;同時放鬆限制進入的解放領域的材料,以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的金元券運到國民黨控制的地區,以交換供應。
隨著金元券迅速貶值,在新解放區人民政府也將不斷減少外匯平價在贖回期越來越短,通常不超過10天。解放後在4月23日的匯率為1:2500,一期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已經崩潰,人民的政府,然後採取無限未分化贖回政策規定金元券為1:10000,在城市設立369個兌換點,平價的人民幣,短短七天內完成的救贖工作的債券被稱為金元券360000億元,佔53%的國民黨政府的金元券發行總量。
1949年7月,國民黨政府逃往廣州,重慶的「白銀美元」的問題,嘗試最後的鈔票,掠奪財富的人,在大陸。在這方面,中共中央宣布代表了中國人民解放陸軍的新解放的地區在未來的銀美元優惠券將被注銷,較長的債券稱為;團結,拒絕使用銀元,從而加速崩潰的銀元,並呼籲對國民黨控制的地區。然而,在中國南方和西南的解放,為了減少損失的人,人民政府或期限的債券被稱為銀元。如重慶解放,實行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百元可兌換銀元奇偶贖回,轉換和完成的地方,短短10天。債券被稱為銀元1017萬元,相當於10.17億人民幣。 [5]
1949年4月,人民解放長征勝利過江後在解放戰爭方式的轉變,過去的第一個村莊後,解放被佔領的城市,但與人民解放軍的快速推進,首先佔領的城市中居於主導地位。江南廣大農村地區,由於憎惡國民黨政府惡性通貨膨脹,金元券,銀元的紙幣取代銀元,銅幣,甚至以貨易貨的基本排除。因此,解放後的江南農村,只需人民幣佔領。
禁止流通的黃金和銀計價的貿易和私人
金銀計價流通和原因。
成立前的國民黨政府實行惡性通貨膨脹政策,其法定貨幣,金元券發行鈔票在解放戰爭後期信譽一落千丈,黃金,白銀和其他硬貨幣的流通,尤其是銀美元,因過去有更多的民間廣泛流通,存儲,然後重新列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貨幣,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1948年以來,銀元逐漸成為流通的主要手段,其價格也不斷上升,速度往往比一般的商品。上海,例如:批發價格上漲1月至1949年5月的78,307倍,而美元的銀上漲了112971倍,60682倍黃金,美鈔80,553次。在全國范圍內,銀元的價格是其價值的2-3倍,這在舊中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2金大戰前的互換110銀元,1949年5月,僅適用於30?40銀元。
城市在1949年解放以後,解放戰爭中,人民的政府支出大於收入,人民幣也有逐步擴大實施即將結束的1949年4月,共發行60.7億元人民幣7年底達到2800億元,達到20000億元,11月,由1950年2月的4.1萬億元,達到49100億元三月。雖然在人民幣流通擴大的范圍,但通貨膨脹是依然不可避免的,從1949年1月至1950年2月(日統一財務價格下降),全國13最大城市的批發價格指數上漲了91.11倍;天津年2月1949年到1950年2月,麵粉,小米,小麥,20紗,白細布商品價格綜合上漲了103.7倍。人民幣匯率不穩定,舊中國人民的事業的不信任的紙幣心理,人們仍然願意使用和保存的黃金和白銀等硬通貨。同時,國民黨政府長期惡性通貨膨脹造成一個巨大的金融投機力量,在那個時候,在所謂的「農民更好的工人,工作更好的業務,業務是更好的囤地,囤不如黃金」它是估計,在1948年在上海,只有一個人參與金融投機的數量超過50億美元(主要交易的黃金和白銀,俗稱「黃牛」和銀元販子),北平街頭,但也充滿銀元販子。主要城市的解放的開始,大家都知道,這些金融投機勢力仍然活躍。因此,比國民黨的主要對手,人民幣發行的貨幣,但黃金和白銀美鈔,尤其是銀美元。
2,禁止流通的黃金和白銀計價,打擊銀元投機。
為了有效地打擊金融投機,人民幣盡快驅逐黃金和白銀,佔主導地位的市場,不會造成過度發行的人民幣,人民政府採取的凍結政策,禁止黃金和白銀流通和廉價的交換。
周圍人民政府頒布禁止流通的黃金和銀計價的私人交易法「嚴重的黃金和白銀投機調查,該組織的執行力和人民,以阻止金融投機,平抑物價。 1949年3月4日,北平軍管會委員會的調查輯銀元黑市,380銀元販子在三天內被捕。人民幣和銀元江南解放後中國東部最大的比賽。很久以前,人民解放軍渡江,是重心,南京,上海,杭州,中國東部地區已成為銀美元佔主導地位,在事實上成為一個金元券銀元硬幣。解放後的江南金元券「不打自倒」,而根深蒂固的市場期待已久的銀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主要的敵人。
在1949年初,江蘇,浙江和以上海為中心城市的金融炒家掀起了銀元漲風。的機會主義的上海證券大廈作為一個基地營聯絡與城市的各個據點,使用的網路電話,報高喊市場,哄抬價格,在10天從6月1日至10,銀元提高價格的兩倍,從而導致價格上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令占據的市場地位,在人民幣對銀元,在上海市委人民的政府經過仔細調查和部署,頒布於6月10日」黃金和白銀中期措施為東方管理地區,在同一時間立即行動,巔峰時刻的機會主義者集中的活動,在一個一舉查獲,扣押在目前的機會主義1000逮捕200餘人,在嚴重的情況下,也可以禁止的其他證券大廈投機性的據點。之前和之後人民政府的廣泛的宣傳教育,動員群眾聲討銀元投機性的,堅決拒絕使用銀元,禁止在街頭的銀元黑市交易。最後,為了使人民幣完全佔領市場。隨後,南京,武漢,杭州等各大城市開展的打擊銀元的斗爭,並取得勝利。 12月5日,同年,在廣州市人民的政府組織2000餘人,一個大庫存的地下銀行和黃金和銀,外國貨幣檔(當地稱為「剃刀門楣)集中大量的投機活動,地下錢庄查獲170,」剃刀門楣,498,1016機會主義者給予處罰或教育釋放。
地址取締銀元交易和非金銀計價流通,同時,所有人民的政府債券被稱為黃金和白銀報價的方式由人民銀行也採取了。隨著更多的黃金和銀對社會秩序將不交換一個大幅增加的人民幣市場,並加劇通貨膨脹,人民政府,以實現一個低價格凍結政策(錢更多在該地區解放後的西南地區,和人民政府以掌握的材料足夠,以避免對市場的影響,簡單地推遲贖回的黃金和白銀),人民銀行的匯率牌照溢價是顯著較低的比黑市價格比願意以節省高達所以,有錢的人也沒有想在黃金和白銀之手將人民幣兌換。然而,這樣低的價格是不低到不合理的程度,也考慮到利益交換的幾次增加交流與價格的上漲,牌照費。 1949年底,上海的債券被稱為銀元金超過108萬北京打電話超過22萬件。 1950年3月價格穩定,國家適當提高黃金和白銀的匯率,加上人民幣匯率穩定,國債的數量顯著增加的價值被稱為黃金和白銀。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期債券(轉換和發生在下半年,71.1%)7,455,000兩黃金,銀元,1,012,000(轉換和發生在下半年,73.7%),銀53236000 2(在今年下半年的債券佔98.2%,被稱為)。
3,人民幣下鄉,農村市場的佔領。
國民黨政府實施嚴重通貨膨脹的政策,指出農村地區的抵制態度,拒絕使用紙幣,在市場上交換的硬通貨銀元,或以貨易貨的實施在許多領域的食品和布迅速貶值成為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1949年4月,解放軍過河解放戰爭前的第一次解放農村包圍城市,然後解放了這座城市。因此,在金融和貿易方面,人民幣的第一個國家紮根在了地上,一個城市的解放,人民幣佔領市場,恢復城鄉交流,都比較容易。過江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因為我們的先發制人的城市,後農村,城市和農村地區占銀元市場,村裡不僅沒有幫助城市實現人民幣和實現人民幣也非常困難。在北方,即使是老解放區,由於對人民幣的貶值也是農村的以貨易貨的比例。如果在解放後,人民政府城市使用行政手段,迅速而有效地禁止黃金和銀流通的人民幣,並迅速佔領了市場,然後,一個巨大的新的區農村經濟手段的人民幣佔領和擴大市場最好的選擇,主要是因為行政命令,不僅實施成本太高,而且會導致以貨易貨的比例增加。的有效實施經濟器械的人民幣作為先決條件上的基本穩定價值,因此,採取由人民政府促進人民幣鄉村的措施和在人民幣真正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村市場的佔領,在三月1950年統一後的財務。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稅收,各種稅收和政府徵收的費用,在農村,除了公糧外,徵收元,以促進政府的經濟措施,以促進農村人民幣流通的人民幣,通過農業信貸和電荷交換(埠間押匯,進口與出口融資業務),使人民幣向農村地區大力開展商品交換在城市和農村地區,農村,鼓勵工業和收購大量的農副產品,而不是銀元,人民幣和實物交換,佔領農村市場。經過三年的經濟手段1950-1951年,財政,金融,貿易促進,的銀元是基本的退出市場,以貨易貨的比例已大大降低,人民幣最終達到到農村。據一些調查顯示,1950年3月以前統一的財務,人民幣並沒有被佔用,在新解放區農村地區,老區農村地區的流動性是非常有限的,估計到1952年底,根據農民人民銀行總行舉行的人民幣已經達到110000億元,占當時人民幣流通總量的40.4%。 [7]
4,少數民族地區。病人的政策??,穩步推進。對於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人民政府採取完全不同的政策,充分考慮少數民族的利益和習慣。
1950年,西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長期形成的心理和習慣決定的,應該的試用運動銀元的照顧,直到條件成熟時,再逐步兌換人民幣。例如,同年,管理的銀元措施「西北軍政委員會」8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批准)的規定,即:(1)甘肅,寧夏,青海和部分應繼續堅決實施禁止銀元循環既定的政策,僅甘肅拉不楞區,阿拉善地區的寧夏,青海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試用銀美元和人民幣同時流通,然後逐步擴大的人民幣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輔助,只要條件成熟(您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然後行禁止銀元。 (2)銀的試用美元流通區,為了以加強的中央控制和管理的政府銀元,可以被認為是由人民銀行牽頭已成立(吸收當地威信參加)的「貨幣兌換」中按照當地銀元的市場價格和人民幣自由交易的濃度保持人民幣或銀元相互需要解決的困難。如在該地區的銀元缺乏,只允許向人民銀行計劃Swap交換區,與其他公共和私營單位不得自由而攜帶。 (3)暫准銀元該地區的國營貿易公司及其他國有企業(郵政,交通等)和稅務機關的自由流動將被禁止接受銀元,以支持穩步擴大人民幣流通的范圍,但是,國有貿易公司收購土著人,視具體情況而定,可用的銀元。 (4)為了實現人民幣下鄉,組織的經濟勢力,削弱了銀元流通的市場基礎,國營貿易公司和人民銀行必須盡一切努力來擴大自己的業務。 (5)試用中銀美元流通區和禁區?的邊界,應加強反走私工作的銀元。 [8]
1953年開始,西南試用少數民族地區(不包括西藏),銀元價格銀元流通中直不穩定,貨幣,人民幣流通的范圍開始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人民政府方法有以下兩種類型:一類是要遵循的持續壓迫銀元價格所採取的辦法,再一次的債券被稱為只獲得了進入釋放,消除銀流通,二是目前的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銀元平價的基礎上穩定貨幣市場,以進行商品交換,所以的少數民族逐漸轉變最喜愛的硬幣精神設立人民幣的信譽,未來條件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完全同意的少數族裔人士,單一貨幣的時機已經成熟。 1953年2月25日,中國總部人民銀行建議中央政府已經採取的方法年3月7中央批准報告同意的頭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貿易政策應被採取穩步推進政策的少數族裔人士(包括當地商人和上層)。不應該操之過急,特別是內地的方式移動到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要求等混合使用銀美元和人民幣,本報告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人民幣和銀美元的比價。
非外國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加強外匯管理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舊中國貨幣混亂,廣??泛流通的外幣,特別是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政府的貨幣信用崩潰大鈔,港元及其他外幣主要以流通方式。美元的鈔票在流通,主要在北平,天津,上海,武漢等主要城市,特別是上海注冊香港主要流傳於中國南部,廣東,福建等地,幾乎是香港的世界。
針對上述情況,各地解放以後,人民政府立即加強外匯管理,發展外匯管理辦法,禁止所有外國在中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它也提供了:無論是中國或外國國民持有外幣,必須是需要許可證溢價人民銀行中國或指定機構和變成為人民幣的期限內,或為外國貨幣的存款,外匯,證書中國人民銀行存款;由於正式商務或旅遊交流機構對進入中國境內外國貨幣及票據持有位於成人民幣或外國貨幣存款的邊界,外匯業務,包括國際貿易結算,國際交流,外匯交易,必須通過中國銀行指定的銀行操作,或在其監督下。
外幣轉換和地點,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949年初,天津解放建國前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收兌外幣的美元票據,其他主要城市在中國北方,華東,中南,解放廣州市於1949年10月至1950年年底。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南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在西南邊境地區,國外廣泛流傳的贖回。
在第一階段,一方面,人民的政府,打擊外匯黑市上,另一方面採取貼現存款吸收外幣存款,由於行政和經濟杠桿雙管齊下效果良好。到1949年年底天津103萬美元,混紡,970,000港元,相當於120萬美元的其他外幣;上海混合7580000美元,1,490,000港元,吸收各種外匯存款和外幣存款總額為12420000美元,572至HK $ 65萬英鎊。 [9]
在第二階段,禁止的驅逐和贖回的美元外幣流通工作更加困難。 HK巨大數量的解放廣州1949年10月年2月1950年,人民政府HK $ HK迅速出的市場,需要一個堅決杜絕擠占的主要交換,補充的指引(如大量債券被稱為會導致價格飆升),香港成為黑市和促進他們返回香港及海外。 1949年11月18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人民幣合法的貨幣,完糧稅,所有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收集和支付,價格計算,占票據合同,應基於非外幣的計算和結算的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的,但一般去鄉下HK循環,轉換將需要一些時間,保費由人民銀行暫准使用。同時,人民政府還推出了宣傳和教育活動,拒絕使用外國貨幣。為了到打擊的香港黑市場,穩定的財務狀況,人民政府年12月4地下銀行,剃刀門??楣大掃盪,並繳獲170地下銀行剃刀門楣498文件一個沉重打擊的香港黑市場,在黑市場的12月4港元人民幣奇偶郁悶1:3333至1:1540年12月10百萬元(同期人民銀行的牌價為1:1500)。的斗爭的結果,人民幣是唯一的法定貨幣市場的流動性,消除香港黑市的大本營 - 地下錢庄,剃刀門楣「,並拒絕使用外國貨幣的宣傳和教育群眾。
2個月後,在1950年,人民幣流通擴大交通恢復,使政府掌握更多的供應和基本上已禁止HK循環。在這種情況下,1950年2月3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禁止HK循環。同時,人民銀行將交換改善,以便利的轉換和地方的牌照費,外幣存款和頒布優待辦法允許自有外匯或優惠待遇匯款牌照費提取人民幣,外幣存款的分流。隨後,廣東省也宣布禁止HK循環。統一價格財經1950年3月以後,由於實施「三級」的政策,貨幣穩定,香港黑市奇偶人民銀行的控制下,人民幣的溢價已經完全占據了城市市場。這一時期的貨幣統一的主要任務是大量的債券被稱為HK機構人民幣鄉村。以廣州為例,在3月中旬後的日常HK贖回,比3月中旬的每日最高金額增長了100倍。僅在1950年,廣東省的債券被稱為,HK9000美元元,716500元大鈔。據估計,1950年9月結束,住在南部的民間HK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人民幣已完全被佔領的城市和農村流通市場。
4. 民國時期一兩黃金值多少銀元
民國初年黃金與銀元比值為一兩黃金換40塊銀元,還有說法是:民國初期,一盎專司黃金大約在16-17美元,一屬英鎊約為4美元,銀元大洋2.4枚換一美元。不同時期一兩黃金與銀元兌換比大約在35~45枚之間。至於法幣金圓券之類還是不說為好╮( ̄▽ ̄")╭
5. 民國時期一斤黃金可以換多少個銀元<光洋>
確切的根據我給不了你,我是記得看那本書上寫過,一根金條100個大洋,他指的一根應該就是一斤的,也就是500克的,因為黃金是寸金,四四方方一寸就是一斤,按這個理論應該是1斤左右換100個大頭。
滿意請採納
6. 民國時期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塊大洋
您的問題,民國時復期,1根1兩金條制大概折為30塊銀元,隨著年景好壞有5塊的浮動,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魯迅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時是一個月300塊銀元。民國時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當時是銀本位,一塊銀元大概摺合180塊銅輔幣,而很少說一兩金子折多少大洋。祝您蛇年報吉祥!
7. 古代,清朝為例子,一兩黃金能兌換多少銀子
古代,清朝為例來子,通常情況下,源一兩黃金需要十兩銀子才能兌換,一兩黃金也就是50克的重量,十兩銀子則是500克的重量,但是還要看銀子的具體成色,成色如果低的話,數量就不止十兩,有時候可以兌換十二兩白銀,但是其品質肯定要打折扣的。
長期來看,黃金相對其他金屬的貴重程度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上升趨勢。西漢時,一兩黃金的價值或者購買力只是一兩白銀的三倍,到了唐朝就變成十五倍,而在今天,這個比率是四十倍以上。
(7)黃金兌換銀元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金銀產量較少,只能起部分貨幣職能作用。在古代金銀比價大部分時間一直是比較穩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為一比六點五二。
但是隨著歐洲人在新大陸上發現儲量豐富的銀礦,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銀價暴跌。明中期為一比七到八,明末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時為一比十四左右,到19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銀元也是十九世紀北京的常見貨幣,滿清政府鑄造銀元較晚,當時中國的銀元主要靠「進口」。
8. 民國時期一斤黃金可以換多少個銀元
當吋是五十個袁大頭換一兩黃金,一斤十六兩,就是16X5O=850枚,就是一斤黃金可換850枚銀帀
9. 中國古代的錢幣是怎麼兌換的金.銀.銅.還有什麼銅錢之類的都如何兌換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10. 清朝的銀元和黃金怎麼兌換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到網上弄了些資料比較長,有興趣看看吧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